親愛的同學們,
我們平常都很堅持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嗎?
我算是一個固執目的人嗎?
堅持比較容易? 還是,靜下心來觀察,承認自己可能不一定對容易?
小時候聽到的“國王的新衣”的故事。我們的內心通常比較像那個小孩,那個國王,還是那一群圍觀的大人呢?
一周又過了,這一個禮拜,有機會觀察到哪一個觀念以前覺得理所當然,而現在覺得不一定的啊?
有趣嗎? 上課囉!!
@ 想一想,上一堂課我們學了甚麼… 
~”到底是誰瘋了?”~
【科判】: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
.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分二 
    1.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①所依善知識之相
        ②能依學者之相
        ③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④依止勝利 
        ⑤未依過患
        ⑥攝彼等義
   2. 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課程內容與總結】

1、能依善知識之相Part I:

這周的課程先說明善知識應具備的十個條件中的前五項:

1) 具調伏者:指好的老師(善知識)透過持戒能夠調伏狂野的心馬,讓內心趣向應該作的地方—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做的就努力去做,不該做的就全力制止。

2) 寂靜者:在以戒調伏粗猛煩惱的基礎上,全力的不做惡、努力的做善,依念正知調伏細的煩惱,漸漸的練習讓心達到一種最安靜、最平穩狀態,就是定學。 「正念」是把念頭緣在好的東西,「正知」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念頭緣在好的狀態下。

3) 近寂靜者:心得定之後,能夠有如所欲而轉的力量,掌握自己的心,再去深細的觀察,了解世間真實的狀態,產生觀察生命真相的智慧,就是慧學

除了戒定慧三學,因為善知識還要教別人,所以還要成就其他的條件(功德):

4) 言教富者:對於佛法的經典和種種道理有很廣博的認識,讓聽講和跟著學的人能夠從各個層面、各個角度得到完整的了解。這好比說,我們在公司由工程師一路慢慢晉升到管理階層,那除了工程上的本職學能之外,還會要知道種種管理、溝通、關照他人的知識和技巧,才能做好經理人的工作。

5) 達實性者:透過實際去做、去修行,知道了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實際驗證體會的智慧,也就是瞭解了「性空緣起」。這已經是達到了很深、很深的學習狀態。

2、課程中我們一起聆聽師父的開示: 

師父說的毒雨的故事,告訴我們—一般人都在無明顛倒當中,即使遇見有正確認識的人,在我們看起來往往也覺得不對。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是不是常常都堅持自己的想法?那我們腦子裡的概念都一定是對的嗎?

師父說,正見很重要;我們可以練習去觀察,學習去了解自己原有的概念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對的去做,不對的不去做,慢慢的調整自己,向上。所以,眼前我們尚處於剛開始學習的階段,對所學到的概念是沒有辦法馬上全部弄懂的;這時第一件事情必須先要認識自己有病—就像喝了毒雨的人,然後才會願意信賴依靠善知識好好學習下去,這是學進去的必然條件。否則我們很容易出現剛開始學習佛法的一種錯誤行相,總覺得要完全弄懂,否則就覺得學習不下去而放棄了。

3. 我們看了兩段影片:

— 一桌東方人在東方餐廳招待西方客人的小短片;我們從小到大,腦袋裡建立了很多概念,其實不一定是對的,只是自己看起來是對的,但我們去看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不一定是對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看法會有多大的差異呢?那只是東西方的差異嗎?我們是不是都有這種狀態?

— 上帝也瘋狂的片段,想想在非洲的原始部族布希人的眼中,天上掉下來的可樂瓶和一把步槍的意義,和我們有何不同?再想想,在遇見我們不熟悉的事物時,我們真的跟布希人有甚麼不一樣嗎?

 4. 師父的心靈對話,題目是:是否可以離婚?

師父說,很多人對「命中註定」有誤解;我們現在所遇見的事是由於以前造的業,但是,業是不是死死不動的?我們遇到問題,是不是有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沒有依著正確的方法去做?比如,觀功念恩。所以,何不再試一下?現在沒有去試,以後,還是會重覆同樣的錯誤。 

 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也好,學習也好,有時會發現自己沒有力量,在這個時候,找到支撐的力量,找到改善的方式,很重要。我們就是因為不懂,所以才要學,學習正確的方法,學習觀察自己,練習看看自己是不是處在對的狀態下。不要急,一點一點的練習,漸漸的,會看見,學習的樂趣,生活的亮點。

@ Homework 

聽師父講<廣論>

廣論進度:P25LL2 如是雖能 ~ P26L8 非苦惱故

 

音檔:14B 18’11 ~ 15A 2’17

 

手抄第二冊 P210L5 ~P220 L6

 

 【廣論原文】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 明天晚上 … 

      … 為甚麼要多讀祖師傳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