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諦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二、思惟別苦(天苦)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一)課文大意:

子二、思惟別苦(天苦)

一、   欲界天(三苦)。

甲、死墮苦。

天界臨死,知道要失去大樂、看到五衰相現起、見到未來要墮下的去處,因此生起大苦。

乙、悚慄苦。

福薄的天子看見福厚的天子受用比自己好而苦,更怕被他們欺凌而苦。

丙、斫裂殺害苦。

欲界天與非天之間的爭鬥非死即傷而苦。

二、   色界天、無色界天苦

上二界天人雖無苦苦,然仍有煩惱隨伴之行苦,對於生死仍不自在,雖有極長久入定之樂,死會仍墮落而苦。

總結:正確觀察思惟苦諦的結果,應知生死輪轉之中無非是苦,產生想要出離生死的心,因此便想尋找流轉生死的原因(集諦)。

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

1、煩惱發生之理

2、彼集業之理。

3、死沒及結生之理。

為什麼會生死?生死的根本之因是煩惱跟業,二者主要是煩惱。先了解煩惱怎麼發生,再了解煩惱跟業怎麼招感生死,怎麼死、怎麼結生的道理。

雖然有宿生無量的業種子,如果沒有煩惱等俱有緣去誘發,是不會感苦果的。就算沒有宿業,雖有煩惱也無果可感。但是煩惱會造新的業,惑業交會下就會造新的苦果。

故知煩惱是生死的因,所以要先知道什麼是煩惱。

 (二) 聽帶與討論:

Q1.下士道修行可由戒得善趣,那好好修得三善趣就好,為何還要修中士道?

 A1.因為三世怨。由戒雖得善趣,但希願處仍然在苦諦攝持中,一不小心還是會墮下,惟有求更高、不會墮下的目標,才有保障。

Q2.下士道只有宣說三惡趣的苦,為何不把三善趣的苦一起講完,而要在中士道才講說呢?

 A2.下士道的目標是求生為三善趣,這是針對能力有限的有情所講的法。對於能力更好的眾生,宣說三善趣苦,便可激發對三善趣厭離,進而升起求解脫之道。

Q3.說人是顛倒的,那我們對苦樂的認知,跟佛法講的苦樂,到底有什麼不同?

師父說:

那麼經過了上面,不管是你總的思惟,不管是別的思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狀態,你觀察、思惟的結果,沒有一點點例外─是苦,是苦!那個時候你了解了以後啊,產生一個什麼結果?厭患。所以我們現在總覺得:「唉呀,求快樂啊!」錯 了!錯了!錯了!找不到快樂的,這個世間的特質就是這樣,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所 以平常我們眼前哪,一定要把這個道理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眼前到底忙些什麼?如果我 們是對眼前不滿意,說「這裡不好啊,換一個地方去啊!那個地方可以快樂呀!」錯了, 完全錯了。世間的人這樣想的,佛法不是。那難道不是找快樂嗎?是。差別在哪裡呢?就 是世間一般人找的快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如此。佛法裡面說,是的,你找快 樂,結果呢你跑到我這裡來,說我可以告訴你,我這裡有快樂的,指出來─快樂的特質是什麼,根本你的認識就錯了,你要從這個上面去轉一個方法。所以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我們必定要了解。不要說:哎喲,這裡不理想啊,那裡不理想啊!然後要換哪、要找啊!不是,你可以逃得了環境,是逃不了自己。自己是什 麼?喏,身心五蘊、煩惱。我們真正要透脫是透脫這個煩惱,所以必定要認得煩惱。把這個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這個是痛苦的因。

 

總結:我們看了一部電影:【三個傻瓜】,裡面有兩種不同的思惟互相在辯論著。我們曾經思惟過很多苦(樂),才發現對於苦(樂)的定義,我們因為沒有向聖者學習就不曾好好看到。因為沒有看到,所以還是用舊有的方式過生活,沒有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