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43-a讚頌:有一條路在你身邊

有一條路在你身邊 輕輕的抉擇慢慢領悟 抉擇於十惡十善法 斷惡修善是心頭的功夫
有一條路就在身口意間 通向覺悟也通向三途 心向無明墮三途 心向智慧通覺悟
有一條路就在方寸之間 通向曠遠無垠的宇宙 聆聽那萬古不衰的真諦
人們啊 留心你的腳步 留心你的腳步 留心你的腳步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廣論】

廣論進度:P58L3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 ~ P58LL1 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一、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加行

                                                                 己二、正行

                                                                                庚一、總共修法

                                                                                庚二、此處修法

                                                                 己三、完結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內容收攝】

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
  1. 諸於修理見解及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礙,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P56LL5)
  2. 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
  3.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P55LL3)
  4. 宣說一切聖言的修持
  • 將修持一切聖言之理結合古師大德的言教:
不管修止、修觀都要對治修行的障礙掉、沈二過,對治掉舉是以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等,思惟過患收攝內心;對治昏沉時則以思惟善知識功德、暇滿人身、皈依三寶等等好處策發其心,這樣的火燒水洗珍貴教授是先覺祖師所引用,為了讓我們得到利益而圓滿講說。
 
講說時依上師的教授,引經論以及祖師大德們的行持語錄作榜樣,目的是讓我們對於所說的法能獲得勝解,有了勝解能確定不移,才能按照著這些講說內容去實踐去修行,所以講說就是為了能把內涵拿來修習用。
  • 一切至言皆為教授:
是否承許所有的經論都是修行的指導,在於對於觀察修這個修行道理能確定認識,有了確定認識就會按著去作,沒有確定認識就不會去作,依著次第照著作就會有成就。
  • 研討理路
師父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看醫生,另一個是學生到學校上課。他們都有共通的內心狀態,"我要這樣,我希望要這樣"。師父說:以前我也是這樣的。
難道我們不是這樣嗎?
師父說:我們要認識我們現在心裡面的錯在哪裡,就是指出我們習性的錯誤,那麼什麼是正確的你照著去做,這個時候我們學這個東西就學對了。
所以觀察修是整個學習止觀的前行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後面的止觀也無從生起。
 
 

 

【喻 你聽得懂日式英文嗎?

三位網紅日式英文大考驗,由一位平時在網路上教大家英文發音的網紅來接受日式英文測驗,大家猜看看,她在十題的測驗中能夠答對幾題呢?

Q:造成日式英文這麼重的口音可能的原因是甚麼?

~呈賓:可能是之前的學習有點錯誤。我們有次在conference call,有位德國人在報告進度,他的語氣跟語句之間都沒有段落,說完以後,連其他英語系國家的人都聽不懂他在說甚麼。
~紹玲:發音不同有可能是本身身體器官構造有點差異,應該也跟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慣有關,若從小父母的發音如此,長大後周遭的朋友說法也是這樣,如此耳濡目染加上潛移默化,就會養成這種發音習慣。

 

【聽帶與研討】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了解,前面一步一步上來的一個次第:從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修習信心,乃至於針對這個次第下去,暇滿人身,然後思苦,然後皈依,業感,一直到發菩提心,願心、行心……所有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努力的功夫放在這個上面的話,那麼將來你就有多少本錢,拿這個本錢就能夠很快地能夠修成功你所要的。這個也是諸佛菩薩—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歡的殊勝的三摩地,這個非常清楚。
上面是說學定、三摩地。其實不但如此,就是你觀修,所謂真正修的止觀、止觀,這個觀修也同樣地要遠離這個沈掉才能夠修習。我們雖然還沒真正地深入止觀,我們眼前卻有止觀的隨順。什麼叫止觀的隨順呢?這個心相也隨順向這個方向去的。譬如說平常我們自己在這兒用功的時候,一心看那個書本,觀察它的道理,那個時候假定我們的心裡邊胡思亂想的話,這個想到那個,哎呀,這個滿喜歡、這個也放不下,你看書就看不好。等到你胡思亂想過了以後,心裡面覺得:欸,剛才明利這種狀態又過了,雖然眼睛瞪大在那兒看,腦筋裡面迷迷糊糊的,這個書又看不好。那麼這個兩種情況是什麼呢?前者屬於掉,後者屬於沈。所以你有掉沈的時候,一樣地,看書也看不好,就是觀的部分。從這個上面曉得,不管是若止、若觀是一樣。
所以實際上說起來,不是說等到你後面學止、學觀的時候才用得上,就是我們眼前在聞思階段上面,乃至於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想真的做得好的話,第一個你心要明利。那個心的明利的話,的的確確包括了止觀兩樣東西,而所有障礙的最主要的就是沈掉。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下腳第一步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前面那個次第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行不按照次第,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大善知識真正為大善知識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跑到這裡來,很多人來學,他目的是沒有錯,來學,可是他用的方法往往是大錯特錯,怎麼樣?他跑得來急急忙忙地說:「我要學這個,你要教我這個。」實際上他這種狀態,如果用這種心理的話,很明顯地犯了一個大錯誤,明顯地犯了一個大錯誤。什麼大錯誤啊?大家想想看,我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地方我舉一個比喻來說,我們生了病,應該怎麼辦呢?去找一個好醫生,然後給他看,說:「醫生啊,我什麼病?請你檢查我什麼病哪,然後你根據這個病開我的藥,我照著你給我開的藥方,努力去治我的病、吃我的藥。」是不是應該這樣?大家有沒有不同意的?對,沒有錯!所以你跑得去正是讓他來診斷你犯了什麼毛病,然後根據你的病給你的藥。剛才這種狀態,我們是什麼?我們等於是跑到那地方去:「醫生啊!我要什麼藥,你就給我這個藥!」這個你說,你是去找醫生啊,還是說什麼?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很多人跑得來覺得:「哎呀,我要學這個東西,你給我那樣的,所以不配我胃口。」那不配我胃口的話,的的確確就不必跑到這個地方來認真地學,這個概念大家要清楚。

 

Q:我要學這個,你要教我那個? 我要學這個,所以…………

~惠玲:可能像是,我要學菩提道,你就要教我菩提道。我要學菩提道,所以你要直接教我菩提道。這都是以”我”為出發點,但是菩提道可能不是我這個時候所必須學的,也不是我目前程度學得起來的。
~紹玲:像是若我們感冒去找醫生,就直接說我要拿感冒藥。可是這感冒可能是由很多原因所造成的,醫生會幫你做許多檢查用其他的藥物來治療。若我們執著一定要學甚麼,別人說甚麼我們可能就聽不進去了。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眼前第一步先應該把它那個正面的全貌認識,夠不夠?不夠,還有它錯誤的反面,也應該了解得圓滿透徹,然後呢,在這個裡邊走你應該走的路,那個時候一定是不會配你胃口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人之所以為人,所以為凡夫的就是兩樣東西—見惑、思惑,這個根本就是塵沙、無明。平常我們的見解—顛倒的,平常我們的習性、喜好—顛倒的,否則的話佛就用不著說法,佛就不成其為佛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我們整個在大無明當中。所以絕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避開的時候,不要隨順自己的習氣,要首先了解我們修學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呢,進一步了解,那這個真正說起來就是指出我們習性的錯誤,那麼什麼是正確的你照著去做,這個才對。
 
 

影片: 如性法師開示何謂「止觀」

甚麼是”止””觀”?止,就是奢摩他;觀,就是毗婆舍那。曇雲經云: 奢摩他是一心專注,而毗婆舍那是各別觀察。
奢摩他的特質: 在設定了所緣境之後,設法讓自心完全安住在所緣境上,而且安住的狀態是遠離沉沒掉舉的,它能夠一心專注。
觀,或者是毗婆舍那,各別觀察,是在一心專注的情況下各別觀察。所謂的各別觀察,指的是你想要觀察什麼境,心就聽你的使喚去觀察什麼境,而且觀察得非常細緻。
所以所謂的”止觀雙運”是指在一心專注的情況下,去觀察你想要觀察的境。所以當行者證得了觀,他就同時證得了止觀雙運。
透由練習,我們能否生起止和觀? 或是說透由反覆地串習,我們是否能夠成辦奢摩他與毗婆舍那?
雖然此時在我們心續中,沒有真正的止觀,但有隨順的止觀。雖然我們無法對境一心專注,但在某種情況下我們是能夠保持專注。雖然說保持專注的時間點不見得很長,但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我們能夠保持專注,而且在保持專注的狀態下,我們能進一步地思惟,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們具備這樣的能力,當我們的心不斷地串習之後,專注的時間點可以延長,觀察的角度會更廣而且更細膩,這也是可以成辦的。因為我們的心都有無限的潛能。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們有可能解脫,我們有可能成佛。
 

Q:你平常有容易專注,觀察分析的事物嗎? 為什麼?

~ 子文:工程師進實驗室debug時,會很專注在問題上面,也會觀察分析問題,找方法來解決問題。
~ 呈賓:開會時做會議主持人,開會過程會很專注,也需要觀察每個人的反應並做紀錄。
~ 雍凌:我以前會為了小孩聯考努力念心經,希望能讓小孩考試順利一點。最近看了一些影片,比較了解心經裡面內容的意義,現在念心經時,除了會專注念之外,也會去思惟文字內容,就比較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