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秋230 週四班   2018.06.28 第85堂課程內容與總結

【海報】滿懷心事說給誰聽

【桌牌】如夏日江河,雖小極增長。

 

  1. 讚頌//【相思樹】 曲//真如

http://www.luciditv.com/2017/03/31/midnight-music_acacia-tree/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藍天悠悠 碧海悠悠

所有的心思都望著你來

在生命黃金的花季

我在期待你來

落日的美麗 朝陽的明媚

都在等你來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無垠的虛空 藍藍的大海

都在等你來

多少次望月祈求 多少次虔誠禮拜

所有的想念 所有的想念

只為期盼你來 只為期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那是生命的花開

我在盼你來 那是無悔的等待

多少世多少生 我在等待 等你來

請聽我聲聲的呼喚

回答我念念的渴盼

上師啊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1. 【真如老師音檔】

很多人聽師父的帶子或者學《廣論》,感覺生命中有一顆偉大的心在陪伴。我們生命中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有很多人很孤獨,沒辦法討論內心深處的問題,也不知道該怎麼討論;有的時候跟別人討論之後,還反而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所以也提不起來、也放不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時候很多事就不妨不了了之,就來聽帶子。聽著、聽著、聽著,可能是師父非常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他就熱淚盈眶或者痛哭流涕,突然觸及他內心深處最深的一個痛,別人也不曉得是怎麼回事,總之就是他被觸動了。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廣論》中找到自己被觸動的點,或者自己心靈深處的傷被癒合或者被撫慰的那個點,其實那就是佛菩薩的慈悲吧!當接觸到這個偉大和慈悲的心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會被那如慈母般的佛菩薩的慈悲所撫慰。

 

班長: 大家可以好好想一下,為什麼” 我們生命中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有時候師父或是老師的一句話,就讓我們想很久,這也是法師要我們一直不斷重複聽師父音檔的原因。

 

  1. 喻//【過盡千帆─王攀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hzsBZuRs

王攀元1909年生於江蘇,雖然是當地望族大房的二少爺,但是他3歲喪父,13歲時相依為命的母親又去世,家裡連讀書的錢都不給他;等到年長,又因遭逢戰亂與心愛的女人分離,來台後為了生計,在高雄碼頭當了3年的搬運工,直至1952年獲聘到宜蘭羅東高中教美術,生活才逐漸穩定。畫家王攀元去年12月辭世,享嵩壽109歲,他波折多舛的人生,像一部傷心的劇本

 

Q: 在各位的生命中,是否會寄託在某一件事情或是一件物品上?

俊彬: 我在閃避或逃避某些事情的時候,像是工作上或是家裡事情,沒有辦法處理時,我最常做就是刻意放空,也許是睡覺看電視;再來就是吃東西,不過這跟自己的身材沒有直接關係,因為我從小就比人家胖,這也是一種堅持吧! 而現在看棒球也是一種,現場可以很放鬆,氣氛很歡樂。甚至到了想要緊緊抓住這種感覺,不想離開,但我終究仍是一個平凡人,而王老師成為一位畫家。

焱茗: 經常帶我們家小狗到家附近,頭前溪豆腐岩走走,看看很多人坐在石頭上甚麼也不做,也許也是一種舒壓的行為吧。

南屏: 現在因為是待會要消文很緊張。前一段時間課上到念死無常段落,讓我時時提醒自己要念死;我媽媽過世之前,有一段時間晚上都不睡覺,一直跟我說話,也不知道為什麼。剛聽到有些小孩要摸著一個某樣東西才睡得著,那想到當我要離開時該做甚麼才會安心離開呢! 而我們上了廣論後,要怎麼幫助自己可以做到,不因為想著還有好多錢沒花完,捨不得離開。那我們究竟要抓住甚麼,才能幫助我們安心離開。

班長: 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是不篤定的,才會一直找答案,直到讓自己安心。

 

  1. 廣論//
    • 【廣論進度】:P114L7教授所出勝利分八~ P116LL4是極扼要
    • 【手抄稿】:第七冊P17L1~ P45L9
    • 【音檔】:[49B] 00:00 ~ [50A] 17:22
    • 【科判】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癸一、知功德

癸二、知差別

癸三、自誓受

癸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癸一、攝分中出

癸二、教授中出

一 別學

二 共學                           

 

  • 【廣論內容】

教授所出勝利有八:第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能成為佛教徒是因為歸依的緣故。內道和外道的區別,雖然有種種說法,但以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師所說為標準,就是以有無歸依判別。也就是說,內心深信三寶有能力使自己脫離三惡趣或從輪迴解脫,並如此承諾,那就是具有歸依了。如果我們內心沒有如此的承諾和信賴,那就不是佛教徒。所以關鍵是我們的內心有無歸依之量,而不是從外相上判別是不是佛教徒,像是看一種證書似的。聽說華人佛教界裡,歸依是由歸依證來判別的。事實上,真正的歸依是靠自己內心的承諾,而不是以證書來判別。

第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如果沒有歸依,任何內道的戒體都不能得,因為歸依是所有內道戒體的根本。也就是說,成為佛弟子才能夠得到戒的傳承,得到戒體。

第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藉由誠心歸依的強大力量,使我們所累積的惡業轉變,或力量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第四,積廣大福。如前所說,歸依的福報若有形色,三界都無法容納。

第五,不墮惡趣。由前面所說的就知道,歸依會轉變惡業,甚至讓惡業完全消失。既然沒有了惡業,就不會再墮惡趣。

第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

第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

第八,速能成佛。

違犯什麼樣的學處算是棄捨歸依什麼樣的情況下叫作虧損棄捨跟虧損不同,棄捨是說之前有歸依,可是現在已經完全沒有了。虧損是說還有在歸依,但是違背了歸依的學處。

違犯六種學處叫作棄捨。哪六種呢?「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在個別學處有說到遮止學處及應成學處,如果違背了個別學處的前三個,即遮止學處,就是棄捨歸依。若沒有恆修歸依,違背「為命不捨」,沒有恆常供養三寶,也等於棄捨歸依。這是他人的說法。又有人說,得加上有違修行應學三種,共有九個,這九個是棄捨,其餘則屬於虧損。宗喀巴大師卻不這樣認為,如果我們心裡認為性命重要,歸依次要,這種想法就違背了「為命不捨」的學處,歸依也就不存在了,就是棄捨。如果內心並沒有捨棄三寶,但我們不只喜歡三寶,也喜歡外道大師,外道教法及修行者,那就變成有二心,違背了「不言有餘」的學處,「心未誠歸,故亦成舍。」如無這樣的違反,僅違學處,屬於虧損因緣,不屬棄捨因緣。

 

  1. 聽帶討論//

【師父音檔】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他—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習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就這一點。

 

班長: 這一段師父的語氣特別強調的地方? (回答: 等)。請問「等」指的是? (回答: 三寶;大師-佛,方法-法,助伴-僧)。各位覺得至心容不容易?

英雄: 固然至心是不容易的,但至心於三寶更不容易,不過如果可以先相信三寶以後,至心就容易了。

班長: 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我們從小有至心過嗎? 更何況是對一個不熟悉的三寶。為何麼今天看王攀元老師的喻影片,他對畫念念不忘的狀態,中間是完全無障礙物的。多年前曾聽如俊法師對皈依體的詮釋,「瞎子摸象」摸到尾巴以為是繩子,摸到腿以為是柱子,總之摸到哪一部分,就會認為大象是長得那個樣子;但是一個已經抓到大象體的人,摸到腿摸到耳朵,不管哪一部分都可以認出是大象。另外一個例子,這些「之」哪一個好看,好看的之第一筆到第二筆比較窄,到第三筆,不管怎麼寫都會好看。這是一位一輩子寫字的老師告訴我們的方法,我們也只能知道「之」怎麼寫好看,但無法了解其他的字要怎麼寫,這只有已經完全了解寫字的老師才知道,就像是一位理解皈依體的人才完全看清楚。

班長: 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三寶,不能一寶嗎? 請大家可以好好想一想。

班長: 真的很苦的時候,我們已經皈依三寶,要怎麼跟三寶訴苦?

以前我有被訴苦的經驗,一位堂哥都會找我說家裡的事情,可以從晚上七點說到半夜,被訴苦的人很苦,但訴苦的人心情變好了。

 

【師父音檔】

跟佛怎麼訴冤哪?南無阿彌陀佛。欸,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以前會煩惱?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是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麼?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喏、喏、喏,這個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謝啊!是不是要這樣啊?必然的結果啊!

班長: 通常我們遇到苦的時候,不會投射出去,因為我們沒有至心皈依三寶,因為這樣所以要練習。

【師父音檔】

所以這個時候注意哦:「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身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

 

班長: 從小到大的依靠爸媽或依靠老師,都是想出來的,思惟出來的。皈依這件事情不容易做到。

 

【真如老師音檔】

師父他對我們最大的所求,應該就是希望我們幸福、希望我們快樂。他字裡行間滿滿的心意,都希望我們能夠剎那剎那都擺脫痛苦,達到一種無憂的生命境界。所以如果能夠常常感受到這樣一顆心,在這個宇宙間他滿滿的慈悲在關照著我們,一直在試圖跟我們的心靈對話,一直在講給我們聽,一直在講。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你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那麼孤單和無助?因為至少會想起來:哎!我還有師父的法可以聽。在聽他的法音的時候,不管有多少難纏的心事,在那一刻都彷彿寂寥無聲,只有他的法音和我滿滿的信心。這樣的話,人生的很多問題看起來也沒那麼艱難了。

為什麼?因為「法」會提醒我們正念、正知、正行、正能量,會讓我們從情緒的陰霾中走到陽光下,聽一聽佛菩薩他對事情的看法,他對這個事情的思路是什麼。這樣的話,我們就隨時會調整我們看一件事情的角度,甚至每天都在調整。如果你憶念師父的法的話,每時每刻都可以調整自己的心,就像一個坐標一樣,可以幫助我們一直調整,因為我們會常常偏離,就要調整。調整到什麼方向呢?就是正確地離苦、正確地得樂,早一點把自己從非常負面的、很糟的一種心境中解救出來。其實沒有什麼比法更快的,或者說更實用的,而且也不需要費什麼代價,就只要心緣在上面就可以了!

 

班長: 通常我們在聽師父或是老師音檔,都會覺得好棒! 但真正遇到境時卻用不上,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對師父及老師有信心,但老師對師父及對法的信心,是非常堅定不移的。

 

  1. 善行小點滴//

登科: 慈心蔬食集點小卡,如果用完就可以再跟我拿。

彥廷: 隨喜雪惠,在這次淨街活動捐了一台65吋的電視給分苑。

少華: 能夠上台分享就是一個善行,今天討論到 ”至心”讓我想到,最近晚上開始不吃晚餐,因為肚子會餓,有時候會影響上課的狀態,那到底是肚子比較重要還是聽法比較重要呢? 所以我認為”至心”是比較出來的,當下遇到境的時候,就會有比較了,內心就衡量是肚子較重要還是學習上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