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月光下真如 詞曲

當心沉澱下來,卸下外在的紛擾,
就能感受到更多美好的事物,
靜靜聆聽【月光下】,
與心中晶瑩的夢想、濁世中的白蓮花,
在月光下……靜靜相遇。
http://www.luciditv.com/2017/10/27/midnight-music_in-the-moonlight/

 

【廣論】

P41L8 略說修習軌理 ~ P42L6 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 http://www.mylamrim.org/?p=13469>
[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一、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加行
                                                                 己二、正行
                                                                                庚一、總共修法
                                                                                庚二、此處修法
                                                                 己三、完結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內容收攝】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這表示我們所學習的教授,有圓滿的傳承,這十分的重要。
加行六法:
  1. 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2.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3. 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
  4.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
  5. 修習七支供養以積集資糧,淨治業障
  6. 供曼陀羅。
其中觀想聖像,若觀想不起來就表示資糧助緣不夠。
應修習七支供養來調治我們自己的身心,以積集資糧,淨治業障.

心…在哪裡?

一位演員,若是他的心沒有專注在他自己的演出情境,不論他飾演甚麼角色,即使是扮演一個死人,仍然很容易受到外界手機鈴聲的干擾!
正在燙衣服的人,為什麼電話接一接之後,會將手上的電熨斗當成電話來使用而造成燙傷的慘劇呢?

 

Q :過去經驗中,是否曾發生嘴巴講的與心裏想的不一樣而產生了尷尬的情況? 我們從這些事情得到了甚麼啟發?

~秉舜:20多年前與同事到香港出差,大家約好將行李放進飯店房間後就集合。等不到同事時我就撥同事的手機,可是也沒人接。後來同事到了,問他怎麼沒接手機,他說手機沒響,然後將手機從袋子裡拿出來,才發現他將房間內的電視遙控器誤認成手機帶在身上了。因為當時的手機與遙控器長得還蠻像的,我們心裏想的與實際作的可能是相關聯的,但是因為沒用心,結果可能會差很多。
~ 友濤:做一件事情時然後分心的事情常常會發生。像我需要處理國外的事情,常常程式寫到一半然後電話來了就開始處理客戶的事情,忙了一整天也忘了自己進行中的事情。回家時就直接將電腦關機卻忘了儲存程式,第二天上班就又要重做一次。

【聽帶與研討】

收攝

1.         「加行法」有六:(1).淨地設像 (2).莊嚴供具 (3).入座皈依 (4).觀想資糧田 (5). 積資懺淨,修習七支供養 (6).三事求加持(供曼陀羅)
2.       跟煩惱相應的「入耳出口之學」,比對正確的皈依發心, 「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入耳出口之學」:學了增長見解,卻是為了炫耀於人,要求別人,而不是用在自己身心!這是否就是師父所說的「學我」呢?
    ~ 什麼是相續和合?相續是念頭一個接著一個,連續不斷地。當全神專注於此時,身體自然會跟著念頭轉,身口意和合.
學習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與內心和合,否則很容易就成為「入耳出口之學」,大家可以將所學到的在生活中做檢擇,並結合身心相續,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好。
 

 

聽帶與研討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下面是歸依了、發心了,歸依跟發心是兩件事情。這個歸依也好,這個發心也好,要怎麼辦啊?這句話注意!要跟「相續和合」,而且決定要做到!什麼是「相續」?身心,就是我們的身心。為什麼叫「和合」?或者說什麼是和合?我們現在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然後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過了。請問這樣的皈依和合與否?跟身心和合否?不和合;跟嘴巴和合的,耳朵和合的。所以祖師告訴我們,這個叫入耳出口之學。他下面說得很有意思,「口耳之間短短數寸,曷以美堂堂七尺之軀?」我們這個身體堂堂七尺,你耳朵聽見了,嘴巴裡念出來這麼一點點,這個一點點東西,沒辦法對你真正地身心有好處。實際上呢裡邊意思就說,你真正要皈依的話,身心要和合,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一心一意皈投依靠,你沒別的了。
現在我們皈投的、依靠的什麼?無明相應的東西,無明相應的東西,平常的時候癡癡呆呆,睡覺,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吃飯,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聊天,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我們都在這個裡邊。碰見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大家起諍論,就是這個。當你真正皈投依靠的話,那些東西都不要了,一心一意抱著這個三寶。如果說你現在念佛的話,你的確會這樣的,哪有一點閒功夫,這個是真正跟身心和合的時候。所以這個皈依也好,發心也好,決定要做到這一點,這個是原則。
~ 皈依: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的心裏面會想到誰? 想到尋求誰的幫助來解決困難? 這種心就是皈依的心。
~ 發心: 是指發菩提心。

 

Q :我們有甚麼事情是覺得很相應的,有相續和合的感覺? 有甚麼事情是很不相應的,無法相續和合呢?

~ 雅如:我最相應的事情是誦經,因為在誦經的當下心情會很平靜,會比較開朗,這樣應該就比較不會起煩惱,也比較不會造惡業、損福報。透過誦經,整體的磁場以及運氣都會比較好。我最不相應的是在外地睡覺,都睡不好,所以我都不敢參加須要過夜的義工活動。像是之前參加過2天1夜的企業營義工,晚上只睡了2-3小時,白天就非常累。不過有一次參加皈依法會,有位師姐提醒心不要想太多,要想著有機會來當義工很好,不要去想著別人打呼的頻率。結果我就睡得比較好了。
~ 入耳出口之學: 出自 荀子 勸學篇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數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 全球廣論II 第16講: 學習動機安立

 
「所以我們記住,我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學佛,我想沒有一個人不同意,大家都會這樣想。不過這地方呢,我們進一步地檢查一下,實質上的內容,我們跑到這裡來是不是真的學了佛了?這是個大問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們來的目的是學佛,我們也這麼說,可是實際上我們學的是「我」。欸,你們會想:為什麼講學的是「我」?我現在仔細分析一下,你們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來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學佛來看。假定你把它看成學佛來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聽作道理來聽,那我也在這兒浪費、你也在這兒浪費。那麼下面我就說,我們往往跑到這地方來,我覺得,我覺得我要這個樣做、我要這個樣學、我要這個樣學!是不是大家都有這樣想法?我想有。本質上面應該就是說,我有這樣意志要學到什麼。」
  提一個問題,不知道這樣很快地聽一遍,大家會有多少印象?以前在廣論班的時候,我們常常一遍沒聽清楚,然後再聽一遍、再聽一遍。有的時候聽了七遍,還有同學有一個觀點聽不到,後來最多的時候聽十二遍,還有聽不到的!是器漏嗎?還是專注力不夠?重複這麼多遍,應該專注力還是滿夠的,但是總會忽略掉一些什麼。
  師父在這一小段的開頭說:「所以我們記住」,注意!他是根據前邊來的,「要把這個道理第一步擺在內心裡想一想。」然後「所以我們記住」,注意!記住什麼呀?「我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兩個字——「學佛」,師父說:「我想沒有一個人不同意,大家都會這樣想。」大家都認同:對,我們跑到寺院是來學佛的!至少我們跑到廣論班的課堂上,是來學佛的!
  但是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師父說:「所以我們記住」呢?為什麼還要說:「要記住」?比如我們小的時候,剛開始上學校的時候,可能父母親會提醒:「記住喔!今天你要上學,你不能去玩哦!」而且有的時候會說:「你記住,要背書包喔!」因為有的小孩自己就走了,他不知道要背書包。所以師父在這裡提出:「我們記住,我們跑到這地方來是來學佛的。」是不是有時候我們會忘記我們是來學佛的?有這種可能性嗎?忘過嗎? 
  那麼忘了的時候,到這兒來做什麼呢?
  很多年前吧,那個時候提到一個供養的概念。其實大家能夠遇到《廣論》、學《廣論》,都是非常有善根的,但聽說有些人學到中士道的時候就學不了了,還有的人學到什麼地方就會脫班了,根本問題其實不是外在的什麼大事情,只是缺乏資糧。如果在這個廣論班開始的時候,就注意到認真地集資、淨懺,其實不管學到中士道、學到上士道,甚至很多輪你都不會離開這個班級,你只會在這個學習的進程之中。那時候我就強調了供養三寶的重要性。
  有一次師父就跟我說:「你要再說一下供養三寶的重要性。」那時候師父是希望我對僧眾說。我說:「師父,這個概念已經講過了,好像前多少天剛講過!」然後師父就跟我說:「真如啊,大家會忘的呀!所以要一再地講呀!」其實聽完師父那樣講的時候,我很震撼,也很慚愧、很感動。因為就一個供養三寶的概念,比如說佛前供水、每天禮佛,如果有可能的話,再供鮮花。就佛前供水這件事,我記得我們在廣論班推的時候,就是七杯水嘛!還要大家交一個單子,每天拿那個單子給我看,每天供水的打勾給我,像小學生交作業一樣。沒供的就打叉,然後我就問:「你今天為什麼沒供水呀?」說:「忘了!」
  所以我們來學佛的這件事,有可能會忘!所以在這裡邊師父說:「我們要記住。」記住了這個大前提,大家都同意是來學佛的,才能夠進一步檢查:「實際上,我們在這裡是不是真的學了佛了?」這句話說完了之後,注意哦!緊接著師父說:「這是個大問題。」
  那我現在反問一下:我們生命裡的大問題有多少呢?你自己可以悄悄排序一下。現在就可以想一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人際關係問題?還是健康問題?還是最近心情不好的問題?還是最近某人說話,或者某件事傷害了你的問題,在心裡邊很痛一直過不去,這是個大問題?還是你一直等著一個人跟你道歉,他沒有道歉,這是個大問題?當然也有可能被別人借了錢沒還,這也是個大問題。但師父在此處指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學了佛了?這是個大問題。注意哦!又是排序。
  接下來師父就說:「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們來的目的是學佛,我們也這麼說,可是實際上我們學的是『我』。」注意!那個「佛」字變成「我」了。然後師父說:「欸,你們會想,為什麼講學的是『我』呢?現在要開始仔細分析了。」在分析之前,師父說不要把它看成道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學佛來看,假定把它看成學佛的話就會受用;假定把它聽作道理來聽聽,師父說:「那就是一種浪費。」師父說他自己浪費、大家也浪費。
  注意哦!「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師父說這句話的時候,因為我以前跟師父在學習的時候,就常常跟師父講:「師父,您《廣論》講得太好、太好了!」師父都常常說:「哎呀!我很慚愧呀!我很慚愧呀!我只是把我做錯的經驗拿出來告訴大家呀!」可以說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說法者那種謙虛地說:「我不如你呀!」很謙虛地為大家如法講聞的德相,每次都讓我憶念到這一點。所以你看,此處又來了!以後在這本論中,很多時候師父都會這樣。
  注意哦!這個經驗哦!這個經驗,雖然師父常常講它是一個失敗的經驗,但是有多少人經歷過這個經驗,能夠認識到——我是在學「我」呢?那學「我」的話,下面就出現問題了。什麼是「我」?什麼是「我」呢?假如僧團裡大寮的組合,比如這班同學一個煮粥的方式,大家到僧團裡來之後,說:「我媽說是這麼煮的。」他說:「我爸說是這麼煮的。」大家都會從父母那裡學到是怎麼煮飯、煮菜的,每家煮飯、煮菜的經驗或多或少都不同。如果大家光是在討論這個怎麼煮的次第上,或者用什麼東西煮,這個過程就討論得爭論不休的話,那早齋、午齋就不用吃了。所以肯定大家要在這個完全經驗不同的狀態下,採取一個統一的方案,僧團裡才能吃上早、午齋嘛!所以在這種狀態下,就要去除掉我的經驗的部分,比如「我是怎麼樣的」,大家找出一個共同點,然後開始煮飯。
  還有一個就是念誦。念誦,也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韻律、每個人的高低音等,但是聽到維那一起腔之後,大家開始隨著維那去念的時候,每個人必須以維那念的為準,調整自己的速度、高低音等。要把自己的聲音合到這個大的梵唱之中,所有的人在其中,才會很愉悅、很舒適地做完整體的念誦課程。
  如果在這個整場過程中,不知道是怎麼念的,然後就開念的話,那就是我了!我很多年前去五臺山求法,進入那個大殿裡去念。因為當時有點聽不懂維那法師念的,他說話我也聽不懂,不知道他是哪兒的口音。他一起腔之後,我就用那種非常尖的尖聲開始跟著念,在整個出家人的梵唱之中,高八度飄在上面念。因為低音好像我發不出來,因為我是一個孩子,發不出來,我就發很高的音。當時也有一個小男孩,他八歲,我倆就在整個旋律中飆高音飆在上面,就這樣飆了幾天。結果有一天維那在上面講話,講了半天,我在想:「好像現在應該開始念經了吧!」結果旁邊那個出家人就回頭看了我一眼,說:「小居士,就是在說你呢!」因為聽不懂他說話嘛!我在想說:「為什麼要說我?」他說:「你念的跟大家都不一樣!你唱的。」可是我非常非常地賣力氣,我覺得我已經用全部的精神在唱,但是實際上打亂了人家課誦的那個規矩。
  後來我知道了之後,我就不能放開嗓子用那麼高的音去唱。再後來我知道:「哦!要把我的聲音合到那裡邊去唱。」結果下一次我就改了。改了之後,維那法師就沒有說我了。我現在也不記得維那法師長什麼樣子,也不知道他是誰。但是確實在大眾中過分地強調自我的風格,只是盡情地把心投進去了,忘記了緣一個整體的感覺。

 

Q 師父說,本來我們跑到這各地方來學”佛”,可是事實上學的是”我”。請問,甚麼是”學我”?

~ 呈賓:上次師父提到的第二個公案:弟子沒按照師父交代的馬上將開心菓放上供桌,而是用自己的意思來翻譯,然後按照自己的見解去做。這樣應該就算是”學我”。
~ 學了道理之後,要照著道理去做。但是可能道理越學越多,自己的見解越來越深,就拿著道理去衡量別人。

 

Q 甚麼是你生命中的大事情? 若有3-5件大事情,你會如何來排序呢?

~ 安哲:有三件事情: 1. 我今天學到了甚麼。2. 大家都有快樂嗎? 3. 大家身體都健康嗎? 最重要的是健康。
~ 每個人都要想一想喔!! 你生命中的大事情是什麼?
  師父在此處指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學了佛了? “.

 ​★善行小點滴

~ 雍凌:我會學佛是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學佛本身就很苦啊,怎麼可以離苦得樂?後來發現,學佛是讓我們能夠很快地從”苦”中脫離出來,而離苦得樂。像是他人的想法跟我不一樣,或是我投資的股票賠錢了,很多事情都一直干擾著我,但是學佛可以讓我的苦受越來越短,可以盡快從苦離開。我覺得聽全廣讓我得到很多好處,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一起聽。
~ 紹玲:最近辦公室搬遷,廠商報價很貴。所以同事就說我們自己來,上Google去買IKEA辦公設備,自己組裝,而且我們還幫隔壁部門的一起組裝。以前自己的個性很急躁,像這樣還沒做完的事情一定會馬上到辦公室去進行,但來這裡上課可以得到正面的能量,讓自己可以平靜下來得到新想法,所以決定今天還是先來上課。

 

行政事項  

~7/7企業營餐飲義工
 歡喜心 感恩心

 

★Homework

廣論進度:P42L7 三門別禮中 ~ P44L4 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手抄稿第三冊 P222L7 ~ P240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