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秋230 週四班   2018.05.17 第80堂課程內容與總結

【海報】到底要聽誰的?
【桌牌】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1. 讚頌//【一同想著你】

真如 詞曲

幽海千萬頃 明月正升起

浪濤聲不息 波光連天際

遨於蒼穹的你 悲光照進我心

深靜的夜裡又再與你相遇

萬山蒼鬱  林野盎然

旭日東升起 百花正艷麗

昔誰持種來 而今佳色開

我們在一起 紅紫遍大地

生死無懼 你與我們在一起

若風若雨 誰能散離

我們在一起 守著你留下的珍奇

我們在一起 風雨走到天晴

我們在一起 教燈永永不息

我們在一起 只因一同想著你

明月又升  旭日又起

歲月無盡時 吾思亦如是

我們在一起 思念化作歌音

繚繞三千 永永遠遠歌詠著你

我們在一起 思念化作歌音

繚繞三千 永永遠遠歌詠著你

繚繞三千 永永遠遠歌詠著你

 

~我們一同想著師父,也想著宜臻。這一期生命中,我們有緣和宜臻一起度過學習廣論的美好時光,也在宜臻啟程開始無限生命下一階段的旅程時,傳送祝福給宜臻。

 

  1. 誦【無常經】

~宜臻在這一段時間教了我們很多東西,我們因著這樣的因緣,一齊造集善業,迴向給宜臻,讓宜臻能很歡喜的走向下一段旅程。造這項善業對我們自己也有很大的好處。

 

3.廣論//

3.1【廣論進度】:P103L7博朵瓦云:若數數思~ P105L4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3.2【手抄稿】:P144L7 ~ P168L7

3.3【音檔】:[45A]6’47″ ~ [45B]19’27″

 

3.4【科判】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癸一、知功德

子一、佛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三、僧功德

癸二、知差別

癸三、自誓受

癸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3.5【廣論】

【博朵瓦云:】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
~
如法如理地不斷地去思惟,那個時候你「漸能深信」。所以你能夠這樣不斷地思惟的話,慢慢、慢慢地,這個罪障淨除、資糧積聚,所以信心是增長、加深,那個時候「能得加持」,佛加持來了。

【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
~
由於這個道理,你經過這樣地深入,那個時候才獲「定解」哦!那個時候,你得到了定解以後,就確定不移地說,原來你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都在這個上頭啊!你那個皈依呀,真正地對了—誠心皈依。

【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
如果說對於我們所學的學對了!「正習學」,能夠學對了,好好地這樣地深入的話,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
~
我們現在對於佛的妙智—佛是一切智人哪!但是在我們心目當中看起來的佛,不如一個算命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
~
譬如說,有一個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平常算得很準,那麼你去給他算命,那個算命先生就給你算了命,說:「欸!今年你很好,你沒有什麼災禍。」心聽了,心裡滿高興。

【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
~
假定這個算命先生說:「喔唷,不對哦!今年你流年不利哦!你應該怎麼樣去破除消災,這個事情是不要做、有忌的哦!」唉!我們好努力、好努力哦!假定說你沒有照著這個算命先生去辦的話,你心裡面想:「唉呀,不對呀!這個算命先生教授我,這個事情不要做,要那個、這個。我沒做了心裡面好像不大對勁。」

【若佛制云,】
~
在佛的戒律上面,或者佛經上面告訴我們,

【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
~
假定佛告訴我們,說這些事情你不要做啊!不可以做!而這些事情應該做啊!我們擺在心上嗎?

【若未能辦豈憂慮耶,】
~
假定做不到,你心裡面有沒有憂慮?

【反作是言,】
~
反過來還說,

【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
不但不聽,反而說:嗯,這個經教上面,佛雖然告訴我們要這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這個行不通啊!不要這樣做啊!「唯住自知」,就是說我們自己知道的。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
~
假定說你不觀察的話,「隨心愛樂」。你聽是聽懂了,覺得很歡喜:唉呀,好啊!但是你不照著去如理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聽見了以後,是隨你的想法去做,這個狀態當中,那些都是空話。

【若非不爾者,】
~
不是說不觀察,而是你認真觀察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呢,

【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
~
那個時候你就做對了。把這個「法鏡」,這個法鏡,我們也可以說—照妖鏡,回過頭來照自己,把自己的「內」當中,仔細地一觀察,啊!發現問題對了,就在這裡,就在這裡!

【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
~
要想到佛是為什麼成佛?佛為什麼有這功德?你能夠這樣想,把這個認識來策勵我們自己,反過來淨化我們自己的話,好了!這就好了。所以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啊!在這個方面去思惟、觀察,引發決定不移的定解。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
~
你對佛能夠生起來了,那法跟僧亦是如此。法就是「佛所從生」的,法是什麼?佛為什麼成佛啊?他就是修學了佛法才成的。當然你皈投、依靠、景仰這個佛的話,佛從那裡來?法來的,當然你也一定皈依它。然後呢他既然是修行成功,現在修行的那個僧,當然你也皈依他,同樣地。這個對了!

【是則歸依至於扼要,】
~
這個時候談「皈依」,對了!就把握住這個重點了。要把握住這個重點,那就對了。

【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
假定是這個沒有的話,那麼「轉變心意」的這個皈依,還沒有。假定這個沒有的話,那其他還談什麼?。

【◎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
因為我們由於前面知苦、求救,找到唯一可救的是佛!然後呢說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啊!一心皈投、景仰。那麼我們就想:佛有無邊功德,他這功德怎麼來的?說由於修道、證滅,這個兩樣事情。然後呢把所有的過失淨除,所有的功德都圓滿,經過「教」的認識,如理去「證」而獲得的。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怎麼來的啊?從法生起的,他接受佛法、照著佛法去修行,然後呢分分增長而成就的。說「法所化現」,這個是主要的是依為法,然後從法出生,這也是他修行正法,依於法,然後呢最後由於這樣而成辦所有一切功德,那個時候才成佛。

【◎ 僧功德中。】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
~
就是已經開悟的僧眾。

【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
就因為他前面因為皈佛、敬佛,所以想到佛是由於如法修證而來,這個法有這麼好處,所以那我既然要學,我也要跟他一樣地如理修行。那麼以這個方式我們去憶念。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
~
這個「僧伽」,應該這樣念法:

【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
~
我們現在聽的那些佛法,都是他們那些出家人告訴我們。然後一方面自己接受,然後如法行持。然後呢行持的時候思惟、觀察,因為思惟觀察,一步一步深入。哦,這個正法都從這個地方出生的呀!所以叫「是正法田」,受正法、持正法,「依止於法」。

【供養於法,】
~
然後呢我們供養法,如法行持就是供養法。

【作法事業,法為行境,】
~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正法是我們所行的境界。

【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
~
法的特質,它是正直的、清淨的,這是哀愍的。

【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
這個修行的人是什麼?「遠離為所行境」。他真正要厭離的,從外面的境相開始,一直厭離到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身心你能夠認識得厭離了,那時候的厭離就差不多,是「遠離為所行境」。這個時候「恆趣向法」,那麼白而淨了!

【◎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
~
三寶當中,彼此間有不同的特質。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
~
正式平常說皈依的佛、法、僧,它彼此間有什麼不同呢?它的別相,細緻的內涵,那麼按照著這個〈攝分〉說一下,分六部分。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
這個三寶差別、不同的地方。眼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這一個人,就是佛;所證的果,就是法;證了果以後,把這個法教人家,照著去做的那些人,是僧。這個是三寶相—佛寶、法寶、僧寶,那是相的差別。

【業差別者,】
~
那麼它有什麼業用呢?做些什麼事情呢?

【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
佛做些什麼事情?善巧地轉法輪,教化一切有情,這個是佛。那麼法呢?是說我們所緣,緣了這個法以後,能夠斷除煩惱跟苦;煩惱斷了嘛,然後這個業就斷;惑、業斷了嘛,苦就斷,那這個是法的功效。僧呢?「勇猛增長」,如理去做,勇猛精進,增長白淨之業。

【信解差別者,】
~
第三個,這是在我們修學的時候,如何信、如何解呀!

【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
~
對於佛,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親近承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親近,應該真正承事的。對法呢,「希求證得」,這個才是我們希求的、希望的,要想如法去證得。

【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
如果你正式要修行的話,一定要有修行的同伴,這個修行的同伴就是僧團。要想住在一塊兒,要「和合同一法性」—大家互相勸勉,然後呢互相策勵,互相看對方,而這樣地互相,相輔相成。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
修行的時候呢,對佛是「供養承事」,去供養佛、承事佛,這樣。然後法呢,「瑜伽方便」,了解了以後,進一步怎麼跟它相應。修行的時候,必定要有共同的助伴、同伴,這個就是僧,所以共受財、共受法。「共受財」是資養這個色身,「共受法」是資養慧命;而我們所以能夠修行增長慧命,要靠這個暇滿的人身,要這個暇滿的人身,還有財,這個財就是世間之財。那麼由於這個世間之「財」,修行而增長這個「法」,所以這兩樣東西都是「共受」,要和合。修行的時候應該這樣。

【隨念差別者,】
~
那麼平常的時候,經常憶念什麼?

【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

【生福差別者,】
~
最後一點,你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生起了這個福,有什麼不同?

【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

~是,對這個佛跟僧生的福,是依補特伽羅而生的;法,是依法而生的這個功德。那麼,雖然佛跟僧,都是「依補特伽羅」,都是依人,佛是一個人,說:

【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
就是依補特伽羅。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
~
換句話說,佛只有一個;而「眾多補特伽羅」就是僧,僧必定是一個團,四人成眾,而

【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
這個道理我們了解。那麼,這個是知差別。

 

  1. 【師父講解浴佛意趣】

浴佛節就是佛陀誕生日,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降臨娑婆世界的日子。世尊看見世間的真相是苦,而是人都希望快樂增加,痛苦減少,總歸是苦。真正主宰的是心靈,這一生的物質無法帶到下一生,一生一生是隨著業不斷延續下去的,只有佛看得最清楚最透徹。佛看見了真相,因而願意幫助一切的人,這正是佛真正偉大之處。因此佛降臨世間對人類及一切有情都有無比的價值,佛的化身誕生這一天,我們好好的紀念,要向祂學。

供養福田是淨罪集資很好的方法,浴佛是其中一種供養的方式,功德非常大。如理如法的浴佛包含財金供養,身語承事,依教奉行。

浴佛偈:【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這其中就包含了財金供養,身語承事,依教奉行三種供養,也能積聚功德。浴佛前要發願,瞭解世間苦的真相,皈依三寶,向佛學習,感念佛的功德。最後回向要求無上菩提,以得到順遂的人生,好好學佛,而不是執迷於世間的好處,反而造成三世怨。浴佛祈求世尊用甘露法水加持我們的身語意。

 

  1. 【觀功念恩】

~我們一同分享宜臻的善行,與對宜臻做的善行,或是自身的善行。

@士能班長: 分享宜臻的善行。她雖然生命充滿挫折,但心很善良,很會關照別人。雖然物資並不充裕,但佈施心很強,很想把好的東西跟身邊的人分享。因此也很容易結到很多善緣,臨終時台北教室有四五十位師兄姐助念,讓她家人很感動。

@另外士能班長告訴大家一個很感動人,念母恩的故事。

班長夫婦送給杜忠誥老師一些筆,杜老師說如果是交代學生買的,就一定要付錢,並告訴班長從小母親對他所說「買賣算分,相請無論」的教誨。杜老師從母親身上學到很多教誨,非常感恩母親。

@坤芳: 回憶去台北看書法展與宜臻共乘,發現她其實很健談,先前學了很多,比同學們懂的還要多。也聽她說先前的生活,也在班上學了很多,其實還算快樂。

@沛安: 宜臻很懂得念恩,生病時也有很多同學幫助她。隨喜麗明師姐勇悍承擔大夜班,自己也提起心力輪小夜班。透過照顧宜臻,自己也學到很多,她也是菩薩,讓自己有機會學習。隨喜麗明、昭瑢與東杰,尤其是東杰幫忙準備3322餐點,也提供專業看護協助。也隨喜嬋媛等同學一起幫忙。

@東杰: 宜臻真的很堅強,一直沒有放棄,她覺得有這一群朋友在一起,有一線的希望。我策勵自己一定要送餐給她,讓她感覺有希望。宜臻很不喜歡麻煩別人,很有韌性,對人很念恩。有這一群同行善友陪她一起,她應該會覺得走對了。隨喜沛安、麗明、士能班長與各位師姐,大家對她的關懷,讓她很感謝。大家給她的力量很強大,也遠勝於她親人能做的。

@沛安: 宜臻想要有臨終助念,她家人不太有辦法,我們原本答應她會幫忙,但宜臻往生時,很難過自己幫不上什麼忙。我們現在開始只要有共學、念經、持咒、善行,都可以回向給宜臻,這也是大家能做的。

@士能班長: 其實我們不需要感到愧疚,做我們能做的,佛法告訴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緣起點,向上去走。宜臻的助念很特殊,是真如老師的六字大明咒,她的家人也一起誦,真的很好。宜臻很珍惜跟大家的緣分,她往生的那天白天,請家人把東西拿到分苑,她的心真的很美。

 

6【聽帶研討】

Q: 有沒有人從小到大有特別努力去學過一件事情?對這個老師教的是否會

100% 聽他的?

Q: 佛比較厲害還是算命先生比較厲害?

 

師父說:

我們在這裡是常常說的,很多地方規矩,講過了規矩,大家忘得乾乾淨淨。就是講這裡最簡單的一件事情,我叫那個小鬧鐘不要動、不要動,一直到現在,那個小鬧鐘照樣地還在那兒動。今天早晨就有兩個,兩點多鐘就有一個人鬧,三點多鐘又有一個人鬧,我都聽見。所以我想:唉,我自己的德行不夠啊!好了,那只有這樣!我們現在在那兒學佛,大家哎呀!老師長、老師短,我講了多少遍,就是沒人聽。所以這個就是學佛啊,注意啊!我不是說你們不要鬧鐘,不!你如果真的用功,我非常讚歎。你可以用一個辦法,總是想辦法你自己鬧醒,好!然後不要鬧著別人,因為是公共的場合,我這隨便一提的一個小事。

 

Q: 師父這段是說在團體生活不要用鬧鐘嗎? 如果讓你去做,時間到了要起床,不能鬧到別人? 有辦法嗎?

Q: 小學的時候,隔天要野餐,晚上一定興奮的睡不著,當天又要很早就起床,需要用鬧鐘嗎?

 

兩個「資糧」的公案:

師父包水餃:「這就是資糧」

禪聞法師說師父問大家拜懺的受用:「聽完各位講的,我確定大家的資糧真的不夠」

 

Q: 根據現在的理解,你覺得「資糧」到底是什麼?

@俊彬: 就是比如學包水餃的能力很強,觀察很仔細,就像師父說學敲引磬,很快就觀察到該學哪些重點,很快能夠上手,就是他的資糧。另外師父聽法師們說拜懺的受用,想聽到的是他們與法契合的程度是不是有達到期望他們與法相應的法義。我一直以為資糧是指順緣之類,可能是外緣,而不會想到是指與法相應。

 

師父說: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

照著前面這個,如法如理地不斷地去思惟,那個時候你「漸能深信」。這個「漸」字,注意哦!修行沒有一個例外的,一定是這個樣的。我們說頓悟、頓悟,悟的時候是頓悟,修的時候可是漸漸地來的呀!修的時候漸漸地來,天下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是,平常我們隨便做什麼東西,摸了個半天,忽然之間:啊!我懂了。是的,你懂是一剎那,可是它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前面就是摸了半天,然後呢?噢,開了竅了!眼前我們也是這樣,那個電燈,你這麼一撥,嗯,亮了!但是你外面要從外面發電機,裡邊接那個東西,喔唷!花了好大的勁哦!你因為花好大的勁,而且做對了,到那時一撥,就亮了!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你能夠這樣不斷地思惟的話,欸,慢慢、慢慢地,這個罪障淨除、資糧積聚,所以信心是增長、加深,那個時候「能得加持」。

 

Q: 我們常常聽到「悟的時候是頓悟,修的時候可是漸漸地來」,請問各位相信嗎?

~我們只希望頓悟,不相信漸修。喜歡馬上賺一筆大錢,而不是一塊一塊省。

~電燈要亮,需要前面準備多少工夫,不一定有看到。

~「所以你能夠這樣不斷地思惟的話,欸,慢慢、慢慢地,這個罪障淨除、資糧積聚」,這邊的「資糧積聚」是什麼意思?

~師父是馬上就會包餃子嗎? 小雞是直接孵出來嗎?

~資糧就是我們能夠學習的心理的條件和狀況,資糧夠,學習東西就快。

~資糧不夠怎麼辦呢? 師父在這邊也說了,就是要不停花時間思惟,慢慢、慢慢來的,急不得的。

~累積了資糧以後,真正的資糧是什麼呢? 就是師父在這裡講的,你的信心增長、加深,這個就是你的資糧。你賺到了,就得到加持,不是佛按著你的頭加持,而是因為你的內心狀態已經改變了,就能夠得到更多人家要教你的東西,就不會是斷器三過的那三個器,就有足夠的資糧。

 

師父開示:資糧不夠沒有用

 

「到底什麼是資糧,我實在說不上來,可是吃了很多苦頭以後,現在才真正了解集聚資糧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學法的人,往往不了解一些必須要的條件:第一個,對法的是非、善惡不了解;第二個,對自己資糧夠不夠不了解。我們既然宿生有善根來學佛了,特別要把握住這個特點。當年我的老師一再告訴我,當時我不太懂,經過了幾十年,現在才漸漸真實地體會到他一直說:「資糧不夠沒有用」的意思。

 

到底什麼是資糧,我實在說不上來,可是吃了很多苦頭以後,現在才真正了解集聚資糧非常重要,其實我們學佛法整個的過程都是如此。我們在常住,如果覺得自己是來修學佛法的,當大老爺,別人燒好了飯給我吃,吃好了飯有人講法給我聽,聽好了讓我去修行,這是絕端的錯誤。我們來了以後應該集聚資糧,該是我掃廁所我就去掃,要燒飯我去燒,應該這樣努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師父會要大家去做義工,去掃個地,抹個桌子,這都在累積資糧。因為在過程裡面,你會做很多的思惟、觀察,你在很認真的做思惟、觀察的時候,就在累積資糧,而不是只有當你想說我在累積資糧的時候,才有累積資糧。

~如果你的資糧夠了,你就不用鬧鐘了。因為你心裡面見解還沒有轉過來,所以你會用鬧鐘。

 

師父說:

「皈依」兩個字怎麼寫的?白字旁邊一個反字,為什麼要寫那個反字啊?有意思極了!以前我們這個心是染污的、黑的,現在了解了,哦!這個不對、不對、不對!要把它轉過來、反過來。反過來什麼?白的嘛!這個就是「皈」,這個就是你所依靠的地方啊!這個就對了。以前我們依靠在什麼上面?長夜無明啊!所以說你了解了這個,那個心意就轉變;心意轉變是真實的皈依,有了這個皈依,然後呢你一心向上啊,一切的功德從這地方產生,一切的罪障從這裡淨除。所以假定這個沒有的話,那其他還談什麼?根本沒有嘛!這個是千真萬確的,學佛法就從皈依開始,就這樣。

 

~所以我們要把心轉過來,[皈依」就是這樣子,學佛法就是從皈依開始。不是只有學佛法是這樣子,學任何東西,只要想把它學好,只要它是深邃的,一定都是從皈依開始,都是從你全心全意跟著這個人,教你照著一步一步去做開始。

~「一個真正在生命裡有成就的人,就是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但是他願意去做最老實的笨功夫。」這就是皈依。我們都很聰明,但是我們不喜歡去做老實的笨功夫,我們通常很不喜歡!我們喜歡賺大錢。當我們喜歡賺大錢的時候,通常我們就不會喜歡皈依,因為我們會對自己說,我知道怎麼賺錢,找盡各種賺錢的方法,不肯老實去做觀察和思惟。

 

  1. Homework & 2018/5/24上課進度//

 

<<上課進度>>

進度:P105L5由自誓受而皈依者~ P106LL1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手抄:第六冊P168L9 ~ P194LL1

音檔:[45B]19’27″ ~ [46B] 04’00″

網頁:http://www.mylamrim.org/?p=13133

 

<<同學消文部分>>20組

本次課程進度全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