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84L8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 ~ P185L8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手抄稿第十冊:P243LL4 ~ P278L3

【廣論原文】

  《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第三幾世圓滿者。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速者二生即能圓滿。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於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遲久亦定不過三生,謂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於所生支攝故,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然是其餘緣起之世,非此緣起之世故。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廣論 師父手抄稿】

那麼由於這個業的繼續不斷地推動,雖然在這個地方呢繼續不斷地推動,然後那個時候就六根開始發展了。這六根,這個是六根雖然發展了,但是這個根本身並沒有認識作用,就像一棟空房子一樣。那個空房子就是他的自體,六識就是六個窗子,所以它下面這個圖,是一個空房子有六個窗子,就是空空洞洞的,他有了六個根。這是這個胎位當中, (p244) 乃至於到後來,他那個六根本身,根是具足了,但是那個根的作用,還不顯出來,根的作用還不顯出來。
再下一步,這個業的推動,然後呢出生了以後,那個時候這個就是「觸」,感觸了,就是根、境、識,「三事和合觸」緣生。那個感觸是非常敏感的一樣事情,所以這個圖上面是一個男女交合,它並沒有現那個交歡,就是男女睡在一個床上,那個就是觸,那是一種非常強烈地一種狀態,那是非常強烈地狀態。平常那個感觸,我們也可以也可以感受得到,當你正觸的時候,那個時候譬如說:你一下坐得一個軟軟的,你坐上去,第一個念頭;或者你隨便,或者是如果說好的,啊!你快樂的感覺,其他的所謂苦、樂什麼等等。剛開始那個接觸的時候,你並沒有能夠體會得出來歡喜不歡喜,可是那,欸,一下,你就有一個感觸,這樣。
那個感觸本身卻是很靈敏的,由於這個靈敏的感觸,所以下面就生起那個「受」,生起那個受,那個受就非常強烈、非常強烈。所以那個圖上畫的什麼?像一支箭射在你眼睛裡。哇,這個眼睛這個東西敏感得不得了!你稍微吹一點風,啊,它那個眼睛就難受得不得了,稍微有一點垃圾進去就不得了,就是這樣。所以你隨便一點點東西的話,不管是身、心兩方面的這種東西,就會這麼個強烈法。
實際上呢我們眼前也是的,這兩天天氣冷了,哎呀,那一下冷了,那我們這裡覺得: (p245) 啊,這地方,這個不行。喔唷,早晨起來,是第一個起不來。然後呢起來了,跑到大殿,平常的時候,進去就進去了,喔,一進去的話,踩到那地上冷得不得了。那我們這裡還比較好,如果你跑到大街上去一看的話,哇!那各式各樣的時髦的衣服統統出來了。天氣稍微熱一點哪,那個東西統統拿掉了,都是這個樣。然後呢你稍微吃東西味道,哎呀,今天差了一點點也覺得不對,不管是任何東西,這麼個敏感法,這樣。那個就是受,就是受。
所以剛才我們說,我們不是從無明、行、識,然後呢,這個三支是什麼?能引支對不對?為什麼叫能引?喏、喏,它能引發你的,但是因位當中哦!它能引的支,怎麼會引發生起的,還要一個條件,什麼條件?愛、取。這個因位的識,是在這個地方,但是這個因位的識,感不感果啊?不一定,要看你有沒有愛、取的滋潤。當有了這個愛、取的滋潤,不斷地滋潤的話,所謂「作已增長」;那麼不斷地作,就同樣一件事情,不斷地作,不斷地增長的話,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到後來的話,它前面這個緣盡的時候,它這個力量就生起來了。然後呢生的時候怎麼辦呢?生的時候那就是這樣的次第,這樣的次第,所以到最後到受。現在我們一生,從結生開始到老死,一直在這個受的當中,一直在受的當中。對不對?
我們這個境界,碰見那個境界,這個分三部分:前面告訴我們的,那我們那個果 (p246) 報分成三部分:一個是異熟果,一個是等流果,一個是主上或者是增上果。什麼是異熟果啊?喏,就是這個這些,從名色什麼等等,這主要的指這個報體為主的,這是識所攝持的這個。然後呢完了以後,在境界任何一個現起的時候,你這個上面有個感受,而那個感受的當下,它卻有一個另外一樣東西—等流,心裡面也會跟著生起來了,但是這個是果哦,這樣。還有呢外面的境界的話,外境這個所依,就是我們有情所依的叫作增上果,外境所依的。我們一生就在這個受當中。
當你隨便有一個受一樣東西的話,那個時候你就會有一個,一直在這個境界當中轉;有了一個受,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會根據那個受,而引發我們內心當中的一種狀態。那個引發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等流因果,如果是凡夫的話。現在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呢,欸,不一樣了,不一樣了。說為什麼現在有這個感受的?啊,由於前面這樣地一路上來這個因緣哪,所以你看見了這個東西,你又歡喜了,因為以前積下來這個貪愛相應的。反過來呢,你看見了這種東西,又起瞋心了,那是因為跟這個相應的,總之這個在癡當中。嗯,不對、不對!如果你了解了不對,你就不會作這個,那就是還滅。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談,這樣。
所以不懂得道理的之前,你一定在這個裡面轉,在這個裡面轉,然後你講種種世間道理。以世間來說,對呀!你有百分之百的道理,欸,我們嘛當然要去享受啊、當然要求營養啊、當然要求舒服啊、當然要講道理呀,你這個有道理,我這個沒道理呀!這種事情都來了,對不起,這個都是什麼?等流因果。然後在這地方呢繼續又造業,而所以這樣的話,就是對這個這一世所以感得這個果報的原因不清楚,對不對?無明—又來,從頭再轉!然後呢,由於不明白,所以你產生了下面的愛、取等等。這到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了—哦!所以他剛才告訴我們,這個能生愛,發愛的這個「受」,跟這個受所生的這個愛是兩重因果。清楚不清楚現在?第一個我先把這個前面講的。
還有一個呢,無明、行、識,這個是能引支的因,這是個因位識擺在這個地方。就像平常我們說,欸,我們外面去跑一趟,或者我們坐在這個地方看一個電視,譬如說我們舉一個比喻吧!常常說的:你看電視看得正起勁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廣告—哎,看了正起勁來了個廣告幹什麼!你討厭它,是啊,討厭它,幸好它只有半分鐘過去掉了。對不起!那個識落在那個腦筋裡是個因位識,它並沒起現行哦!欸,過了一些時候,你碰碰碰碰碰到,忽然之間,以前廣告當中它是說:啊,這個汽車怎麼好、這個汽車怎麼好……。那個時候你有了錢了,又跑出去看看,你想到:哎呀,對呀!我那個汽車裡面想要有這樣東西。然後你就忙著去。
這個是什麼?後面哪,又碰到了這個境界,然後呢,引發你的跟無明相應的觸緣受,對吧?一個是你不了解嘛,一個是境界,觸、受是什麼?一個是境界,記得不記得那個觸的定義呀?觸的定義是「境界受用」,說你又觸到那個境界了。受的定義呢?生果的。觸了以後,然後你又感受上面,你又看見了,那些,這個汽車,它的確帶給我們的很多好處,於是你想:「我也去要一個。」然後呢,你開始覺得滿好,只是如此而已—愛、取。於是你下面緊跟著,為了要獲得這個東西,做種種事情,你然後去買一個汽車。
所以當你剛開始看見那個東西的話,這個因位識,也許你看過了就丟在那個地方,它並沒有馬上叫你去買汽車耶,對不對?這眼前我們所有的所對的境界,是,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一念一輪迴」。這個是什麼?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念頭的因位識就下去 (p252) 了。所以我們一生哪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在這個境界當中,不曉得造多少的這個識—因位識。那麼這個因位識怎麼感果呢?哪!就是這個,所以它叫「能引」。那麼它能引這個因位識,怎麼才會生呢?怎麼才會生呢?還要一個「能生」,使得這個能引的因位,產生它能現在這生起的力量來,這個什麼?愛、取呀!現在清楚不清楚?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地方,你們非聽不可啊!
所以,我這個地方說一個閒話,前天有一位同修就一直說,哎呀,現在看了非常歡喜啊,他要把前面的補起來。是,補是要補的,因為你前面不補,現在跟不上。但是呢,這個他補了,重點都擺在補上面,這一堂課就不聽了,這個時候是一個大損失!你聽的時候,最清楚的時候;聽完了,你馬上去想一想,想得不懂,你弄清楚的話,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了。所以我現在每一個地方解釋的時候,把前後的關聯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說這個能引的因,經過這個能生的這個滋潤,欸,這樣就對了。這一下這個因位當中的識,就可以生起來了,所以結果呢—生、生支。所以生的狀態呢?所生的狀態,它所生支當中所指的那個生,就是現前生起的狀態。現前生起的狀態是什麼?說現法,對吧!所以這個叫作現法苦。那我們說:「不苦嘛,滿快樂!」前面記得不記得?樂是什麼?壞 (p253) 苦啊,對不起!苦嘛是苦苦啊,不苦不樂嘛是行苦啊!所以一有生,這個就是現在的苦諦攝。但是那個生的過程當中是卻有什麼?名色、六入、觸、受,這幾樣東西。這個名色這個東西,無所謂苦不苦。然後呢這個六入這個東西,它本身的確沒有苦不苦。但是呢,這個生支當中,卻也包含在這個裡頭的,對不對?
所以這個我們剛才講總相、別相來說。所以每一個地方,它那個次第,現在我把這個大綱都說得清楚,那麼到這裡我們現在了解了,啊!原來這樣的。它所以能引分成四支,以及所生分成三支(編者按:疑是口誤,「能引」三支,「所生」 十二支),以及引、生之間的大概的關係,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有這樣的一個基本的概念。
我們現在不妨仍舊把這個能引來說一下。是能引是無明、行、識;所引,說「何為所引」哪?就是引的果位識,乃至於名色、六入、觸、受,就這樣。那麼以什麼引?我們現在看 184 頁,剛才講那個文,第四:
【◎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三如何而引。】
現在正講這個。
【謂於因位識中薰業習氣之理。】
這個怎麼引法的?就是把因位當中這個識,不斷地熏,那個習氣去熏它,這個是這樣引的。所引的呢,怎麼引法呀?
【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
哦,就這樣。這個因位識當中熏習,遇見這個能生的這個,就是那個能生的這個愛、取等等,就有一種引發的大的力量,所以就把這個因位識,
【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就把前面本來這個因識,這是在因位當中,轉成功當中的果,結了果了。現在了解了沒有?那個,那一段話很清楚了,對吧?下面呢,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
那第二重因果當中的這個: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二何為所生,謂生老死。】
這個就是你為什麼前面這因當中,現在要生起來的呢?喏,就是這個因位當中,本來 (p255) 潛在這個裡頭的,它有一天哪,它這個已經引發的果一現起的時候,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本身 — 譬如說,你眼睛看見一個東西,這個無所謂苦不苦啊,的確是。但是呢,的的確確是感得的,前面這個感得的果,所以「觸、受」這個受用兩樣東西圓滿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又由「愛、取」引發滋潤,這個是「以何而生」。由於這個,「所生」的呢?「生、老死」。然後他下面說如何生呀?這個道理怎麼樣的?
【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薰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還是這句話,還是這句話。由於你現在這個愛、取以後的造的行為,然後呢,這個行為把這個因位當中的識不斷地熏,熏就是就好像我們用火來烤一樣,不斷地去做,把這個力量增長它。就像一個種子種在那個地上,把那個太陽啊、水啊,不斷地再滋潤它,於是它就有一個力量生起來了,生起來了,那就是這個引、生兩樣東西。於是在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輾轉地轉,你這樣輾轉地轉的結果是什麼?等到你一生下來,對不起,生完了以後他下面,背上就揹一個死屍。一生,好了!註定就是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一生下來是揹一個死屍,乃至於聖者,聖者他最後還要死,就是告訴我們這件事情。他那個東西,生下來的那個東西,還是要丟掉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就這樣。
(p256) 如果這樣的話呢,最後既然要死的話,對不起,就是這個東西 — 閻羅王,就注定啊被他所吞食。而且這個閻羅王很有意思,你看看那個圖,啊,他這個這麼可怕!三隻眼睛,然後睜得個圓圓地;這個兩個牙齒,前面在吞食;兩隻手、下面兩隻腳,把你整個的抱得死死地,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透脫出來,逃不出去,這就是。所以這個 十二緣起,這個圖現在清楚了,然後呢,心理的行相清楚了。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現在我們不要看書,也不要看那個圖。我們這個地方仔細地檢查一下,前前後後我們所了解的,一生當中都是什麼?喏,由於生了以後,這生的過程當中,它是個總相。那麼生的過程當中呢一定什麼?觸、受。我們目前所遇見的一切事情,都是觸、受—眼睛看,根對著境生的識;好看的起貪,所謂不離愛;你討厭的,排斥,所以說是乖離愛。否則的話呢,捨受,就是還是一種狀態,就是無記心。這個無記這個東西不是引業,卻也是滿業的因。這個就是觸,觸了以後受,我們一生當中,無非在這個上頭。
我們翻到前面182頁,看,愛那一支。看說:「愛者,謂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諸苦惱起乖離愛。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這幾句話,剛才已經簡單地說過了。現在清楚不清楚?為什麼受緣生愛呀?那個受,觸了以後是一定受。那麼觸跟受之間的兩個受用的不同,我們現在也了解 (p257) 了。因為你雖然,這個是前面一重因果,但是當這個因到感果的時候,你如果了解了—到此為止,斷掉了;如果是不了解,對不起,你又來了。所以它一定是無明和合的觸緣而生的受,那個時候,又愛來了,又愛來了。
這個是為什麼佛就告訴我們「觀受是苦」啊!現在我們這裡真正要努力的,努力在這上面哪!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營養呀!哎喲,這個醫生怎麼講、這個怎麼講;這個少不了、那個少不了,這個……。」沒有一個少不了的,實際上呢,沒有一個真需要的。忙了個半天哪,到最後燒起來還得多花一點油,真可惜!讓人家多哭幾場、多耗一點錢,實在沒有意思啊!實在沒意思啊!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痛切地認識,佛法是這樣啊,這個才是佛法啊!
所以我說這個十二因緣,不是把它乒乒乓乓背一遍哪!你當下要認得它,起心動念之間在什麼境界當中,這樣。所以的的確確的一定要這樣,可是呢,「現在我們雖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啦,我們大家懂是懂啦,但是做不到怎麼辦哪?」對!這個是個問題。所以記得昨天晚上,我們講那個溫習的時候吧!欸,也正講到這裡。這個俞先生聽見那個竈神講了以後,說心裡「哎喲,很警惕啊!」這第二天,大年初一,所以在佛菩薩前面磕頭,說:「我一定要改過,從此以後發誓要改過!」然後呢,改名叫「淨意道人」。我自己想 (p258) 起來,當年也是這樣,那個貪心這麼重,我就跑出去跟我師父講:「師父啊!我吃一餐,早晨不吃。」我師父就說:「唉呀,你不必啦,實際上你試試看哪!」這樣。我現在也發現,有的人是自己禁不住說閒話,他跑得來跟我說:「哎呀!師父啊,我要禁語。」我也笑笑,啊,我笑笑—最好不要禁。
實際上呢,佛在《四十二章經》上面告訴我們清楚明白,你不在形相上面,你要認得的根本在什麼地方。所以我曉得,我們每一個人未嘗不想向上努力,但是為什麼不能努力?這是我們現在要真正注意的地方啊,真正注意的地方啊!所以以我們現在的地方,這個環境來看,我的的確確是越來越歡喜,大家每一個人都的的確確都在進步當中。不過有的人哪,的確是顯得太慢了一點。有的人哪,啊!實在讚歎,我都不如他。你只要肯向上,自然見效。
那麼,向上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呢?(時間得注意一下。)向上的關鍵在哪裡呢?第一個正知見。還有呢?正精進。這最重要的!你沒有精進不行。精進是什麼?如理地行持。而把這個正知見 — 要獲得正知見到正精進,中間有一樣東西,必定什麼?如理作意,就是思。所以你平常一定要深入地思,這是為什麼我一直告訴你們,大家現在這個地方真正用功的,你不要說我要學打坐,我一天要坐多少, (p259) 我要拜多少拜,我要念多少佛。這種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一定要先懂得,怎麼去坐、怎麼去拜、怎麼去念,怎麼樣轉,這關鍵、功曹在什麼地方?這樣。那個時候,就先要如理作意。而眼前最重要的如理作意,必須要把空下來這個腦筋,不要讓它放逸,這最重要啊!放逸,最重要,這個是所以我策勵你們。慢慢地在溫習當中,我會特別注意的,不久、很快就要告訴大家,在這個地方閒話不准說,這是放逸之門,這是放逸之門。那麼我想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84頁。昨天已經把十二因緣流轉的這張圖解釋了一下,當你們把這張圖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以後,那麼現在我們這地方講的那個文字的本身,也就很容易懂了,很容易懂了。否則的話,你單單看那個文字,真是個看個天書啊!我自己是這樣,幾位同修也是這樣,你們沒有看的人不曉得這個困苦。真正看的人,我摸索了這個東西,摸索了 十幾年,始終不曉得它說什麼!所以這一點我特別提醒大家,要珍惜這個教法。這個教法不是天上掉下來,還是你們宿生自己的善業培得的,所以很快就能得到這樣,得到那樣。
現在我們重新把184頁,第二段「四相當知」那一段,唸一下那大家概念就很清楚了。這個在唸的之前先說,這個十二支當中,總共對半、對半地分—六支是因, (p260) 六支是果。哪六支是因呢?無明、行、識,愛、取、有,這個六支是因。然後果呢?是名色、六入(或者是六處)、觸、受,生、老死,這個六支是果支。一共這樣的 十二支,分六因、六果。那麼單從這個因到果是這樣,可是這個因有兩重,一個是引,一個是生。那麼現在我們就把這個文重唸一遍。把唸過的文,跟昨天所了解的一對證,那你馬上,文字也了解了;然後這個文字所指的內容,這個內容就是我們心理的行相、相狀,乃至於為什麼我們在生死當中流轉的這個原因,就有個概念。現在看文: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這個引,「能、所」當中一共有四個行相。
【一何為所引,】
什麼是所引的?
【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不過在前面這個,平常我們一般說的這個半支不算,只算四支,名色,這個有個原因的。因為實際上啊那個果位識,出現是怎麼狀態?一直到攝持這個名色那個時候一剎那開 (p261) 始,那是果位識,前面這個都是因位。前面因是無明、行、識這個因位,經過了愛、取、有的滋潤,然後它現起中陰。那麼究實說來,那個中陰身本身已經進入果位識了,但是還沒有結生。所以他結生的時候是什麼?就是看見這個父、母交合的時候那個精血。實際上這個精血,就是由於他的業力的原因,那麼他的執著、愛著,所以這個時候,他有一種執取的力量。就像平常我們對我們所歡喜的,啊,我們歡喜吃的,全部精神,嘎嘎貫注在這上面。那個時候我們自己不覺得,但是這個力量非常強盛,這個力量。雖然你不覺得,卻有個強盛的力量。
有一個很善巧的方便,你可以感覺得到,你最歡喜吃的東西,人家把你拿走了,那個時候啊你簡直無法忍耐。那我想我們體會得到的,在這個裡面都是這樣的。你最疼愛的、最心愛的東西,忽然之間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要失去了,那個時候你這個心理這種狀態,那才可以顯得出來,這個強盛的這種力量。所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堅強的攝持、執取的力量。所以這個識就是依靠著這個—這個識、第一個識,就是心識的「識」—依靠著這個顏色的「色」,這個物質的這個東西,執著它,也緣它,這兩樣東西呀就像撐起來一樣。兩根筷子綁在一塊兒,你綁著我,我綁著你,結果兩根筷子就撐起來了。鋼筋跟水泥兩個緊緊地捆在一塊兒,這個柱子就行了!我們一切的都是如此。所以當它那個進入果 (p262) 位的時候這個狀態,就是變成功這個名色當中的這個「名」了。
所以通常我們這個,細分的時候,就曉得怎麼是因位、怎麼是果位。那麼果位的狀態,我這地方也提一下。什麼是所引呢?那就是這個從果位識,當他結生的一剎那開始,名色,然後呢,六入或者是六處,觸、受。那以何所引,拿什麼東西來引的呢?「無明之行」,就是業,最主要的是惑,由於惑而造的業,由於造了業,業有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會推動你的,以這個來推動,現在是拉,拉跟推是同樣一個力量。如何引發呢?怎麼會引的呢?是「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這個昨天講過了。所引的呢,怎麼會引發起來的呢?「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哦,這個我們現在了解了。
那麼還有呢,生那一方面。那個生那一方面是能生跟所生,能生跟所生一共有三個行相。「以何而生」,拿什麼東西才能夠生起來?這靠什麼力量呢?就是愛、取,靠愛、取的這個滋潤 — 以何為生。生些什麼呢?生、老死。「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由於愛、取的關係,然後呢,你呀,這個愛、取就是一種煩惱,一種惑,由於這個惑,然後呢自然而然你就造業,這個業就不斷地熏那個識。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那個識田當中就留下影響力量。以前留下來影響力量是因位,現在呢,你繼續努力地把這個因位留下來的識就感果了,就這樣。這個為什麼會感果呢?因為它繼續地 (p263) 熏習的話,這個力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大,強大到那個時候,它就產生了現行,這樣。那麼現在這個道理清楚了!
【《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
那麼解釋。這個生是所生,老死為彼過患。前面我們說,所生是生、老死,那麼他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分開來呢?他有一個原因的,他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他為什麼要講那個經 — 佛?他所有的一切都有一個目的,要讓我們正確了解生死的行相,然後呢,從這個地方跳出生死輪迴。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生死的真實行相,痛苦的原因,以及這個實際上的過患、禍害的話,你不會生起厭離心。欸,你覺得還快樂得很欸!還好得很欸!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不要說世間上的放不下,修學了佛法,還是覺得,哎呀!這個道場要弄這個……。那真的為了弘法,那是很了不起,但是偏偏自己的心裡面放不下。對不起,那個沒有用啊,那個沒有用啊!
所以他告訴你,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這個禍患無窮,痛苦無比啊!所以他把所生的那個生、老死,那一個分開來。生是很簡單,就生;生完了以後剩下來的,一生就註定你揹了個死,那個死一直在變化,一直在痛苦當中。所以說,老死就是所有的「彼等」 (p264) —生完了以後的一切,一切都是過患,唉,沒有一點是可以愛樂的地方。我們必定要對這個有所了解了,那個時候,你由於苦的逼切,才會追求,要想找這個苦的解脫。那麼你才看看,那個苦是不是能解脫呢?你會找,欸,說有原因,只要因地上面滅除就可以。所以整個的前面已經說過了,佛說的時候,一定先說苦諦的原因在這地方。所以佛在這個《緣起經》解釋當中,特別說明這一點,這個他的理由所在。換句話說,我們真正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到這裡我們了解,佛講的經典,你千萬不要單單看那個理論。不要「單單」看成哦!注意哦!這是一個理論,沒錯,可是這個理論呢,有它絕端重要的一個實質的內容在。如果你把握不住的話,那就變成功說空話,那個所謂學教的話,那教了個半天是戲論。現在說它的理論就是它實質上的內容的,在這種狀態之下,如果你不修行則罷,要想修行的話,這個理論不通,請問你如何修法?所以短短的一句話,這個裡面有這種含意,隨時提醒我們。我們繼續下去。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p265)這個道理前面說過,這個是對於業果不明白,但是呢我們不明白 — 這真實的意義的不明白有兩重吧!一種就是因果的關係不明白,還有呢,就真實意義不了解。所以對因果不了解的人哪,他就造惡業,因為不了解如是因感如是果,他要找快樂,不曉得快樂的因在哪裡,就亂搞,這樣。那麼有一種人呢,了解這個因果的關係,說你要找快樂,要找到快樂的因呀!要去掉痛苦,要從根上面切斷哪!那時候他就不會造惡業了,然後呢他可以得到人天善趣,可是並不了解究竟意義。所謂這個因果的究竟的法則如何,對它真實意義不了解,他雖然造善事,但是還在人天當中。所以說,
【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
由於這個不了解,無明的話就是對真實的意義不了解。那麼於是造了善業,
【起欲界攝戒等福行,】
這個「戒等福行」很有意思!平常我們一般都是講世間的世法,它這個善法當中,把戒開始,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哪你單單持戒,而不了解這個真實無我的意義的話,對不起,這個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對不起,這個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不究竟的,還在輪轉當中。不過有一個好處,假定說你受戒了以後啊,你眼前雖然不了解,你一心恭敬,「喔唷,這個佛講的!」你無比的恭敬心,由於這恭敬心增上力的關係,將來這個福報完了以後,欸,你還是這個力量,引發你見到下一個佛菩薩,告訴你真實的意義,然後呢你透脫。不過多吃了一些冤枉苦頭,這個冤枉苦頭,比地獄裡面可要好很多哦!所以這地方也說明兩重意義。我們一定要了解,佛法告訴我們的戒的真實的內涵何在,我們必定要本末把握得很清楚,那麼這個是「欲界攝戒等福行」。
【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
到了這個。
(p268)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
那個是善趣的,那個善趣的。不管這個哪一種,總是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你要跳出生死輪迴的話,不但對這個業感果的這個道理要了解,還要為什麼會業感果,原來這個是緣起空,就是空性,所以一切法無我的真實義要了解。你了解這個道理以後,然後你開始從普通的善行進入戒定慧,那這個時候這個戒,就變成功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下腳第一步,下腳第一步。這個是我們必定要分得出來的。所以它的特質、根本因何在,我們要把握得住。好,現在這個我們了解了。
【如是十二有支,】
這樣的十二有,不管你分成六因、六果也好,或者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個四相、三相也好,我們再歸納起來,不外乎三樣東西:
【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
另外一種歸納的方法,惑就是煩惱,由於煩惱是造了業,由於造了業是感了苦,於是感了苦報現前的時候,我們不了解的關係又引發煩惱,所以叫無明嘛!然後呢輾轉,沒頭 (p269) 沒尾的。所以這個昨天講的 十二有支的圖,中間那個圖啊,就是那個中間的核心,就是那個中間的核心。而這個裡邊,核心中間是以無明為主,只要有這個無明,一團糟。這個無明仔細算起來呢,最重要的兩樣 — 貪瞋癡。前面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講中士的時候說,繫縛,繫縛生死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惑跟業兩樣東西。而這個惑、業當中,惑是它的上首,就最主要的就是這個,就這樣。由於惑所以造業,造了業一定感苦;那麼然後感得苦的果報,果報現起的時候,對不起,你既然無明,根本沒有拔除的話,哦,又來了!輾轉輪,於是在這個上面,整個的輪迴就生起了,所以「悉皆攝盡」,統統包含無盡。下面引那個菩薩,
【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
這個就是十二支當中的「初」,第一支是無明;「八、九」那就是愛、取,這個三支是煩惱。「二」就是行,「十」就是有,這兩支是業。其他的支那就是苦,其他的「餘」,這個東西就是苦。那麼現在我們看,再繼續下去。
【《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
這個《稻稈經》也是專門講十二因緣的,十二因緣的。
(p270) 【謂無明種者,】
這第一個,無明相當於種的人。
【於業田中下識種子,】
在這個業識的田當中,下的個識種子,這第二個。第三呢,
【潤以愛水,】
經過這愛水的滋潤。
【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就結生相續。這個文字,只要我們把 十二因緣圖了解了,你怎麼解釋內容都非常清楚。他不是要翻花樣,讓我們這樣解釋、那樣解釋,他目的不在這裡。目的是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各方面的說明,讓你對那生死行相的本身,非常清楚、明白地了解。這個所謂生死過程當中的行相,不在文字上面,而在我們起心動念之間。這個起心動念,並不單單是你閉上眼睛哦!就是任何時候,你張開眼睛,在任何時候,實際上這個起心動念,一定包 (p271) 括你起心動念引發之因。譬如張開眼睛,看見這個,心裡就動了;聽見這個,心裡就動了。所以換句話說,當在一切情況當中,所有的種種的內外引發的心理的行相,你透過了這些經論的說明,處處地方認得得明明白白,你就曉得哪些是染污、流轉。
而這個地方現在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先要懂得它的苦 — 過患;以及由此而緊跟著追到這個苦的原因何在;然後呢,這個原因如何在這個裡邊流轉,一步一步地讓你認識。到你認識了以後,既然這是苦,你又了解了這個苦的原因,那個時候進一步你就了解,如何在這個原因上面把它切斷。那麼再進一步,找到切斷的修持的方法,照著去做,問題解決!這樣。
【◎ 第三幾世圓滿者。】
這個十二有支,從因感果當中,要經過多少時間呢?下面說明:
【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
前面這個「引」這一支,從能引支到所引支,大家想想看,能引支是什麼?說到這裡我們馬上應該清楚,能引就是無明、行、識。那麼所引支是什麼?所引支就是名色、六 (p272) 入、觸、受。這個兩者中間有兩種可能,實際上呢包含的時間是無量無邊,說中間可能有無量劫的間隔,啊!說不出來地多長遠。這是指長—長的是無限大;短的呢—下一世,這樣,沒有其他的餘世,就可以生起。這個是引,能引到所引。還有呢,這個能引之所以生起,還要靠一個力量,要靠什麼?能生支。所以它為什麼雖然有能引的因,不生起來呢?還要一個能生、所生,「生」這一支。所以他下面說:
【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
這個兩個當中沒有間隔的,就是說前面是能生的一支,下一世一定是所生,一定跟著生起,所以這個兩者當中沒有間隔,這樣。所以呀,
【速者二生即能圓滿。】
這地方講幾世圓滿,最快的,第二生,就前一生到後一生就圓滿了。那麼這個怎麼樣是前一生到後一生就圓滿呢?先看,說:
【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於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
(p273) 如果說你「現法」,就是我們現世,現世就是這一世。這一世你造了「順生受」,就是下一生,造的這個業,不管是,現在這個地方是講「天」,其實你造六道當中任何一道,如果你現在當中先造了這個,那個時候滿了前面的兩支半,無明、行、識 — 那個是因位識。那麼然後呢,你繼續地把它增長,說「臨終以前」,就是在你沒有死的之前,你以愛、取再繼續地,把前面所造的因繼續地增長下去,於是當來世就「圓滿所引四支半」。那麼下面一世,滿了這個,因為由於這個「愛、取」的幾支的「有」 — 三支的這個生的力量,所以它下一世,馬上感生那個生、老死兩支。而這個生的過程當中呢,就包含了名色、六入、觸、受。「生」就是講那個總相,生起的過程就是這個樣,所以他前一世造的,第二世就感得了,這個快的。下面呢,
【遲久亦定不過三生,】
說最晚的話,最久、最久也只有三生,三生一定圓滿。怎麼呢?
【謂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於所生支攝故,】
「能生」需要一世,「所生」需要一世,還有三個「能引」也需要一世,這樣的三世就可以圓滿了。欸,前面說能引、所引中間,容有無量劫;現在這個地方就說三世圓滿, (p274) 大家看了有沒有覺得問題呀?他說最快嘛兩世圓滿,最慢嘛三世圓滿;可是他前面又告訴我們說能引、所引中間,快則是兩世,慢則容有無量劫間隔。這個無量跟三世的,差得萬八千里哦!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關鍵所在,大家想一想。
所以假定你們諸位曾經事先看過的話,這一講的話你印象就很深,這是為什麼我建議你們看。儘管你們看不懂,你們看不懂,要在那裡想一想:「那這什麼道理?」那個時候你一講的話,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則的話,你現在講過去,因為文字都是很陌生,儘管我講得很清楚,可是你看得還是糊裡糊塗,所以你不一定能夠把握得住這個重點,這個是對無價的法寶的一個最大損失。那麼現在我們看那個文,他說:
【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
是的!從引到生,中間是可能有很多世、無量世的間隔。縱然有多世間隔,
【然是其餘緣起之世,】
這句話,問題在這裡。什麼意思?什麼叫「其餘緣起之世」?為什麼那個能引不會引發所引?這個能引是什麼?就是由於無明、行所感得的因位識,對不對?這個識,就是你 (p275) 認識的一個。喏,譬如說,我們隨便昨天講的,還是繼續下去,說廣告當中你忽然看見一個東西 — 看見了!然後呢,看見了這個就放在那個地方,沒有其他東西引發你,這個是一個因位識哦!其實我們眼前一切時處,都有這個。現在我們聽見佛法了,也是一樣,聽見了佛法以後,然後你跑出去書本一合,你也忘記掉了,這個佛法也停在這裡。或者你在這裡做了個壞事了,做了個壞事以後呀,你回過頭來,覺得,啊,跑到佛門當中來了,然後呢全部精神貫注在佛門當中,以前做的這個壞事,這個東西又停在那裡,沒動。
那麼現在是什麼東西在動呢?就是現在這個東西,你說,我看過電視了,放下來,忙別的事情。於是現在我做的這個事,增長的什麼?跟原來這個因位識不相應的,對不對?是不是?對,現在我們了解了。同樣地我們修行來說,啊,我們今天講得好啊,聽得好啊,然後呢說這一堂功課作得好啊!作完了跑出去,大家聊聊天、看看什麼,哎呀,覺得滿高興哪,忘記掉了!所以現在你繼續增長的,不是剛才那個東西了,現在增長的這個!
假定說,你玩完了以後,回過來還要講、還要聽、還要拜,欸,那它又有。否則的話呢?如果你出去的話,它那個東西繼續再增長、增長、增長……增長到後來呢那個東西成熟。所以前面儘管在這裡念一點佛經什麼等等啊,這個成熟不成熟?不成熟,不能結生,對不對?所以他是說「其餘緣起之世」,那個其他的緣引發其他的因,在這個裡邊,其他 (p276) 的地方咕嚕、咕嚕、咕嚕在那兒轉,你現在這個能引的這個因位識啊,沒動!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很重要哦!
【非此緣起之世故。】
啊!不是這個因緣輾轉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就你能引這個識,從這個能引識,經過能生滋潤感生,這重因果當中,最長只有三世,只有三世。第一個是造,造完了以後呢,然後呢,你把愛、取來滋潤它,滋潤它了,它一定要會感果,下一生再去。所以,前面第一種情況是說現生,譬如說:啊!我今天做了……想修行,跑到廟裡面去,跟人家跑得去一看,欸,說這個廟「啊,這個好哇!」有個印象,然後呢回去,忘記掉了!然後呢一忘,無量劫以後又碰到了,欸!來了,就這樣。所以佛世有一個公案,說念了一聲南無佛,最後成了。這南無佛,那一聲是無量劫以前,這一世碰到了,然後呢又滋潤起來的,它才感。這是慢的。
快的呢?你聽到了一聲佛啊,過去了,過兩天又來了,「欸,這個好哇!啊,這個正是我需要的!」然後你心裡面全部精神就貫注進去、放進去,於是你經過了精進地努力,下面這個不斷地薰法,不斷地薰法,於是你全部精神投注在這裡。欸,第二世,再下一世 (p277) 你一定感得的果,這是兩世圓滿,這是兩世圓滿。
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說我們現在,我們也不曉得,我們又跑到廟裡去,看見廟裡很歡喜,你就很歡喜呀!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歡喜,人家講,欸,很聽得進,然後心裡就想要去出家,要去做和尚,心心念念做這個。為什麼你會這樣?就是你宿生薰法的這個因位識,也許是前一生,也許是前兩生,不曉得前多少生,我們不去管它,總是造這個因位識的那個緣也現起了,那個時候又碰上了。然後呢你不斷地在這個,用那個愛、取來滋潤它,於是感果了。不過這個愛、取,有一個不同的名字,對染污的同樣地愛、取,我們叫它愛、取;對這個清淨的我們叫它善法欲,叫勤精進,這兩個。其實精進還是造的業,對不對?所以這叫善業,或叫善淨之業,或叫不可思議無漏妙業,它還是業嘛!就是這樣啊!
這道理我們懂得了,所以說,哦,原來這樣啊!最快兩生,最慢嘛也是三生。不過這個地方有一樣東西沒算進去噢!
【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中有」沒算進去,中有沒算,中有實際上也是一個時間段,但是一般說起來這個中 (p278) 有當中,就是一個沒有什麼……像生死輪迴當中的一個特別。它就是結生相續當中的,好像一個中間過段,所以不算它,但是有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講的時候呢,經論上面沒有提起它來,卻是內涵是有的。了解了這個,看看下面這兩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