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跟上文殊行】

 

詞曲: 真如老師
秋風的原野遍地黃金        大雁過長空
最美的足跡你走過人間    絢麗如長虹
小鳥睜眼望著天空    雄鷹請帶我行
翱行無盡智慧蒼穹    快樂菩薩行
聞思的寶山美得難忍哪    一重又一重
佛菩薩的光明如千日        大樂悲智融
五大論的妙筆繪金宮        絢麗的應成空
所有的眾生你快來此啊    跟上文殊行
從樂趣樂無能勝    輕舟萬里行
所有的眾生你快來此啊
跟上文殊行
跟上文殊行
跟上文殊行
~ 慈心、里仁、文教、廣論班 … 那 師父所播下的遍地黃金!
~ 依著善知識學習,就能夠像那大雁快樂的翱翔在智慧的宇宙之中。
~ 學習應該是要很輕快,就像「輕舟萬里行」那樣的輕快。

 

【 廣論 】

 

※ 廣論進度: P40L6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 ~ P41L7 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 手抄稿第三冊 P182L7 ~ P202LL4
※ 音檔: 22A05’16″ ~ 22B10’22″
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丁四‧依止勝利
丁五‧未依過患
丁六‧攝彼等義
※ 內容摘要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
~ 信的特別的行相是「淨心為性」,那我們怎麼判斷那個淨心為性呢?所以一定要具慧。
~ 他這個心當中不乾淨,在煩惱染污當中,馬上遠離。
~ 然後呢慳貪、妄語、離間等等,凡是這種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親近,這是惡人。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
~ 如果說,你自己雖然不做,你一旦親近了那些人,唉!人家總覺得你自己也一定沾上。那惡名也增長。
【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 你一旦親近他了以後,他的過錯你都沾上了。就像那個毒箭放在你的袋裡一樣,那個毒箭沾了那個,碰到什麼,什麼地方就中毒!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 惡知識的特徵,一靠近他,那個罪過,性罪、遮罪種種惡因,以前有的你不能減。你原來沒有的,他也會讓你增長。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 而成下趣。」】
~ 所以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下等的人啊,雖然跟那個上等人住在一塊的話,勉勉強強跟成個中等,所以向上爬不容易啊!但是上等人如果說跟一個下等人,你不要花氣力的就跟他一樣。
【◎ 第六攝彼等義者。】
【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 為什麼一般普遍地、沒有例外地,特別強調讚歎,來稱揚這個親近善知識的這個道理呢?「就像前面所說的,已經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了。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 假定你雖然修了,修了一趟、兩趟,沒有用!
~ 有能力馬上就修,沒有能力,先把本論的整個的次第、綱要了解了,然後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深入,這樣的做法,應該這樣地認識。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 你是不是真正的心裡面至心要想修行要走的路?要想做這個,那麼須恆常不斷,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這個最殊勝的善知識一定能夠引導你,沒有一點錯誤的。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 怎麼依靠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你依靠他的時候,那是戰兢惕厲,就怕有一點點做得不對。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 這是假定我們不曉得依止的道理去依止的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受害。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并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 大師說,他看見了這個是我們究竟欲樂的根本,所以他特別引無垢的經、論。並用我們容易了解,能動心意的,符合經義的祖師的語錄,來作為莊嚴,建立起大綱。至於詳細的內容則應該從其他典籍中閱知。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 我們現在煩惱非常地粗、非常地重!不了解依師的道理,知道了也不照著去做。在這種狀態下,依止了善知識,反而增長了很多罪過,對於這個罪過也很難生起懺悔級防護的心。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地嚴重的害處。並且一再地去思惟、觀察。
~ 我們現在往往有這個感受,說這個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對治它的方法呢?「數數思惟」。
【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 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沒有如法依止的那些罪過,第一件事就把它懺悔,以往的懺悔;然後呢,防護以後千萬不能再做。
~ 罪障消除了以後,自己努力去修習,使自己成一個法器,要不斷地思惟圓滿德相的善知識,集聚資糧,而且發大願--我是為求無上菩提,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幫忙一切人解決。
~ 你能這樣做的話,那麼種了這個正確的因,在你還沒有證得無上大菩提之前,都得到善知識攝受的因。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 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不要多久!就可以感得像常啼佛子以及善財童子一般的果報了。

 

【 影片討論 】熟能生巧

 

Q : 想想看,有哪些事情是只要一直練習就能“熟能生巧”、做好的,又有哪些事再怎麼練習都做不好的?
@ 美蘭:我在剛就業當會計的時侯,在環境的壓力與要求下,也練就了不看鍵盤就可以正確無誤的輸入數字,得到正確的結算數字。
@ 英雄:同組的同學說心靈上的事是比較難熟能生巧的,但像我自己,脾氣是比較差的,但學習廣論之後,還是比較能控制得住。所以只要時間夠長的話,心靈上還是能夠熟能生巧的。所以,同樣的道理,我們好好的學,還是有機會成佛的。
~~ 影片最後說,如果我們練習快樂,就會精通快樂:如果練習去找幸福,就會精通幸福。真得是這樣嗎?那我們找了一輩子的幸福快樂,我們有精通嗎?
~~ 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只要練習就能夠熟能生巧?
~~ 反過來問,練心這件事情真的這麼困難嗎?

 

【美蘭的3個問題】
@ 本論上面說:「故特引諸無垢經論」,經是佛說的話,論是菩薩造的,這都是不會錯的,為什麼還要特別加上“無垢”兩個字?
~~ 宗大師特別用“無垢”這兩個字,應該是在表明 宗大師的用心,以及表明這傳承是非常清淨的、沒有錯解的,而且是應機的。
@ 論上面說:「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法器應該是個物品,怎麼會說人要成為法器呢?
~~ 論語上面也有:「子曰:『君子不器』」,來說明一個君子的心是可以容納所有的東西,不僅是一個固定的容器。所以在這裡用器來形容一個人,他的心是來容受法的!一如聽聞軌理之中說的斷器三過,亦是把人喻為法器。
@ 手抄上面有說正分別、妄分別以及無分別,那無分別不就是“中立”嗎?
~~ “無分別”是在證得空性之後,了解萬物都是無自性的,這個就是無分別智。那佛在證得空性之後,進一步了知“緣起”的道理,後得智,對一切事物是知道得清清楚楚,這也是一種分別,正的正分別。所以,佛法是黑白分明,沒有灰色地帶的。
【師父音檔】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看那個道理,這個道理究實說來,就是對我們最切身相關的,最切身相關的。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地嚴重的害處。那麼為什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做不到呢?」
【問題】那麼為什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做不到呢?
@ 俊彬:人是慣性的動物,他如果往東,那你要他往西會很困難。至少要經過,原來的動作要慢慢停止之後,才能再慢慢轉變他的行為方向。
【師父音檔】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這個「思」就是我們的業流,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流非常強,所以聽的時候儘管很好,聽完了,這個業流又來了!那麼你唯一的辦法怎麼辦呢?就是聽完了以後,馬上去思惟、觀察、深入,那個才是真正產生功效的。所以以前最早的時候我曾經說過,我們現在往往有這個感受,說這個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跟大家提過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同修有這個感受,原因在哪裡啊?就是這個。對治它的方法呢?「數數思惟」。第一個,不懂,固然一點辦法都沒有;懂了以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法地修持。所以這個地方,現在的修持是指思惟、多去思惟。」
@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
~~ 就像看到好吃的就想吃,要讓你忍住不吃是很難很難的。
@ 我們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
@ 這個「思」就是我們的業流。
~~ 我們要去思惟觀察,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業流。
~~ 我們每天一早起床之後,刷牙洗臉、吃早餐、上班 … 每一件事情,乃至於小孩不乖罵小孩,這是我們思惟過後去做,還是只是依著感受去做?
~~ 遇到事情,停一下,想一下「我為什麼這麼做?」,這就是改變我們在想、在做的這件事情的開始!

 

@ 修行真的很難!?

 

 【師父音檔】
「將來你如果正確地了解的話—我現在的認識,不走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走啊!是一件很省力的事情。我們大家會想:那個修起來這麼個難,你怎麼說這個不走是難,是走反而是容易啊?欸這個道理說起來真簡單哪!我們人人都可以體會得到,就這樣。平常我們修行,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在這裡,所以這修行的真正很多狀態、障礙沒除。重重障礙,你當然沒辦法嘛,資糧沒積聚、路途不曉得,所以難。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以後,為什麼容易?清除掉了,當然容易!」
~~ 師父說,如果我們正確了解的話,不去修行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去修行反而是一見省力的事情。這跟我們現在的想法是完全相反、不同的。
~~ 師父接著說,因為我們有重重障礙,所以難。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清除掉了,當然容易!
@ 大家想一想,師父這裡所說的,是了解了什麼?是清除了什麼?
【師父音檔】
「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世間的很多好的事情,哪有一個人不想的?人人想,叫你不去做,欸,誰都不願意。有一個好東西擺在那裡,叫你說坐在那裡,你慢慢地去吃,你受不了耶!為什麼好東西在那裡的話,叫你不去吃?我們的的確確,就一個勁兒叫你坐在那裡,坐不住,站起來去走是遠比坐在那裡來得容易,那我想我們大家體會得到的,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你內心當中,如實地了解這個對你有好處,然後生起來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做起來就很容易了。佛法也是如此。」
@ 那 師父這裡所說的,是了解了什麼,做起來就很容易?
@ 南屏:譬如肚子餓的時候,你知道蛋糕好吃,你就會想去吃。
@ 了解這個對你有好處,然後生起來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做起來就很容易了。佛法也是如此。
~~ 我們現在要做的修行,就是去“想”。
【姝婷的問題】@ 這裡告訴我們要先不斷的去思惟佛法的好處:但,我們可否改用 try and error 的方式?如果佛法說這個好,我們就去做做看,感受它真實的好處,這樣會不會比只坐在那裡想更好?
~~ 通常我們聽到一個好的概念,在聽的時候,會覺得它很棒、蠻來勁的,但它不會深植、深根在心裡頭;不會在心裡頭很確定它就是這樣!
~~ 當我們心裡能夠確定,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去“試”了!
~~ 如果我們心裡頭不是那麼確定,那麼,在遇到比較大的境的時候,就會容易遇到挫折、“破功”,進而對這個概念產生懷疑。
~~ 佛法的修行,思惟的力量是很強的,雖然過程中你可能會去試一下、試一下,但思惟的力量可以讓我們克服任何困難的境。
~~ 試是對的,但是要慢慢來,不要急。
【振益的問題】@ 佛法講述中,常會提到正知、正念,請問二者在概念上如何區別?
~~ 正念,就是能夠專注在正確的念頭上面。
~~ 正知,就是時時刻刻去感受、觀察自己心的狀態。
~~ 當你開始在觀察你自己的時候,你就會做調整,這就是正知的功用。而當你開始去觀察以後,就很容易專注,專注在一個比較好的念頭上面,那就是正念。
~~ 正知和正念是互為增上的。

 

【善行小點滴】

 

@ 姝婷:剛剛有一隻小蟑螂跑到我前面,我就告訴自己說,千萬不能殺生,就只是把牠撥到前面去。
@ 志強:昨天早上隔壁的阿姨請我幫他修水龍頭,雖然他們家的小孩很吵,經常吵得我早上無法入睡,但我還是幫他修好水龍頭。
@ 登科:清大里仁搬遷、7/16正式開幕,歡迎大家多去參觀選購。
@ 守義:開車經東門圓環時,我有禮讓行人先行,但卻因為對向來車未禮讓,而造成驚險的情況;有些善行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的,不然如果造成不樂見的結果,就會更加的的遺憾。
@ 英雄:上次在飛機上,我有幫鄰座的乘客調整椅背;也幫忙清理廁所。

 

● Homework

 

1. 觀功念恩,多作好事,多說好話,隨喜自己,隨喜他人
2. 請到我們心靈的家網站逛逛,看照片,看總結。
3. 溫習。預習。翻開廣論聽音檔。
新竹企業廣論班 http://www.mylamrim.org/
臉書FB https://www.facebook.com/mylamrim
Email:au101112@gmail.com
LINE群組:新竹企業班 skype: lrautumn2014
*****’`認`’**`真`’**’`學`’**’`廣`’**’`論`’***
*****’`歡`’**’`喜`’**’`學`’**’`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