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分三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分四 (p.170)

    癸二、彼集業之理 分二 (p.173)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已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p.174)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分五 (p.175)

 

【廣論內容】

一、正明所集之業:

(一)、1.思業、2.思已業。

2-1、身語業:有表、無表

2-2、總業(善業、不善業、無記業),此說前二。

其中善業:

A.無漏善業:不與煩惱相應(不流轉生死)

B.有漏善業:與煩惱相應(流轉生死、集諦所攝)

(二)、造集業的人:【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三) 集什麼業?

1、普通集諦所造:

A.非福業:即不善業

B.福業:即有漏善業

動業(欲界的有漏善業),果報會變動

不動業(色界、無色界的有漏善業),果報不變動

2、非平凡集諦所攝的業。

【聽帶/研討】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

師父說到梁武帝的公案:我們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 – 梁武帝的太太。那麼據說她這個臨終的時候,那個傭人給她搧什麼東西碰了她,碰了她,她臨終時生了一念瞋心,於是她墮落了,就這樣。如果說那一念不起來,她不一定是這個,就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凡夫臨終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要去碰他,要怎麼樣,因為那個時候,這是他下一生升沈的關鍵所在。

→師父提到:凡夫臨終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要去碰他,…,因為那個時候,這是他下一生升沈的關鍵所在。

→師父說:如果說你臨終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話,引發他的特別的善業的話,他本來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他這個種子先成熟。反過來,使他痛苦引發他瞋心的話,他又改變了另外一個,這個叫作平常說欲界。不動業,沒有,不動業不會,他感得了這個就是這個。

→往生助念時,提正念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能幫助他到下一生,比較好的地方去,幫往生者提正念。

→造業的時候,思業與思已業,內心的起心動念,都會影響到你的下一生,這一點很重要。

 

Q1:互相分享一下,你是怎麼進來學廣論的?

Q2:為什麼還願意留到現在?

輝宏師兄:

A1:春滿師姐找我來的,一直都說很忙,雖然有一點忙,說忙應該也不是理由,,想做的話,自己就會找時間做,其實都是藉口。

A2:我是先上廣論班,2015 年才去上企業營的,第一次來上是 2014 年 10 月 4 日,上著上著感覺還不錯的,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改變,來這裡氣氛很好,班長、義工與同學這樣子很好,一個星期有一天這樣沉澱一下,其實也是不錯的。

有好幾次,早到半路,想到公文很多還沒有看完,又想到今天不來,翹課一次覺得還好,兩次的話,就會想說算了,也提醒自己,也謝謝大家的力量!

→班長的分享:佛法是對生命負責的一個態度。

 

【◎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

 

→學廣論難不難?學習廣論是蠻難的,尤其當中的心相是蠻難的。

師父說:說到這裡,有人就說:「哎呀!我不聽還覺得心裡想修行,聽了以後真是不敢修行!」是,有的人難免會生起這個想法,

 

→剛來的時候,聽人家介紹說學廣論很好,然後就進來了,剛開始幾堂課還蠻快樂的,當開始消文的時候,苦受就跑出來了,這裡師父就說,不聽的時候,想要修行,聽了以後要消文的時候,是不是會不敢修行了?有沒有這樣?

→師父就說:「有的人難免會生起這個想法」,大家想一想,在學廣論的時候,是否也會是這樣?

 

師父說:在我現在的認識恰恰相反。我不聽啊 – 固然,不談修行的人不說;就是你談修行,你不聽,請問你修些什麼啊?你不聽,要修的內容,你修了半天修對了嗎?說我們閉門造車,空忙一生還不知道,乃至於修了半天,把自己送下地獄去不知道,還偏偏覺得這個對,何其顛倒啊!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修,聽見了才高興:「哎呀,對啦!我以前要想修行,原來為什麼修行、如何修行都不知道!修了半天,是白忙一程,白費氣力啊!到今天才認識了才高興啊!」那時高興都來不及,哪裡會害怕?

 

→師父提到兩個字「高興」。

→學修佛法包括「見」與「行」,先要有正確的概念 – 正知見。

有些同學很喜歡做,想到蕙蘭師姐說自己學得不好,很願意聽,聽了以後也很願意去做,精進行是聽到了照著去做,而通常上班族我見比較強,偏向於見,我們時常學了會說給別人聽,尤其是說給家裡人聽。

 

師父說:不過倒有一點倒真的,因為你不懂得,所以你總覺得:哎呀,修行好啊!人家說好嘛你也好,結果原來修行這麼個難法,唉呀,那個時候害怕!這個倒是的的確確的事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實。

 

→師父說到有兩種人:

(1) 「結果原來修行這麼個難法,唉呀,那個時候害怕!」

(2) 「這個倒是的的確確的事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實。」

面對境界的時候,內心會有兩種行相,剛開始會「那個時候害怕」,然後會覺得「這個倒是的的確確的事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實。」

 

課後練習觀察:

(1) 對境的時候,自己是哪一種行相?

(2) 兩種行相的差別在哪邊?

 

【喻】

一個小朋友,心心念念想要買一架天文望遠鏡,忍受著不能吃冰淇淋,也不能買玩具,為了要累積的所有的零錢,最後去買了心目中的天文望遠鏡,

看完影片心裡感覺怎麼樣?假如他是你的小朋友,你會怎麼做?

Q:這個小朋友為什麼要這樣做?

(1) 欣馨師姐:家裡小朋友有了錢,就會帶媽媽說去吃大餐。

(2) 永勝師兄:想到小時候,有一個暑假,存錢到書店買「唐詩三百首」。

小朋友對太空有夢想,想辦法得到結果的正因,去造把錢省下來的業,最後應該能買得到。

小朋友為了達成目標,願意放掉眼前的享受,我們若貪愛現世的東西,就會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桌牌:煩惱,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標題:修→眼前小苦,最後得大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