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42L02第三思已進止道理~ P143L08與法漸遠

音檔:[61A] 10:55 ~ [62A] 20:08

手抄稿第八冊:P154LL2~ P192LL1

 音檔:
【廣論原文】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一 總示,二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今初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於如來語,應修深忍,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痴。」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
了解了這個,那麼我們怎麼照著去做了,怎麼照著去做。
【① 總示,②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今初,】
第一個呢?了解了以後,整個地告訴我們,現在進一步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二步特別是要懺悔。平常我們懺悔,中國平常一般講的,不管天台、賢首,是用十個次第,十門來說,現在他用四門來說,開合雖然不同,內容是徹底圓滿,這個講下去的時候,我們會講到它。現在先看一看,「總示」,說了解了這個,現在該怎麼辦。
【◎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哦!現在曉得了,苦是從惡業所生起的,那麼怎麼樣要想,怎麼樣才能夠從苦當中透脫出來呢?他沒說快樂,實際上,苦透脫出來嘛就是快樂了嘛,對吧?所以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事情包括了的全部。我們現在真正要求的什麼?要求的就是這個嘛!所以我們晝夜應該思惟這個道理,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呀!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佛就告訴我們,說「勝解」—什麼叫勝解啊?就是殊勝的見解,這個見解是,不是平平常常,平常我們的一種見解被人家一說,「對啊!」我本來想這樣,被人家一說,「對呀!」這樣,心裡面就動搖了。有人告訴你,這個地方好,你就到這個地方;有人告訴你,那個地方好,你就到那裡去;有人說念佛好,你就念佛;等一下告訴你參禪好,你又參禪;到那時候告訴你學教好,你又學教,那你完了!不曉得弄了半天是一無是處。什麼叫勝解呢?就是你對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正確的認識,不管他說什麼,絕不動搖,這個叫勝解。
這是個心理狀態,這個心理狀態對善法也有勝解,對惡法也有勝解的。世間也有很多人喔,世間也有很多人,譬如說科學家,科學家他這種見解很強的,這個有他的道理。因為他認識的那個事情,都不僅僅說人家告訴他,而且他告訴他的這個理論,他了解得很透徹,不但理論很透徹,經過實驗,驗證這個理論的確實性,所以那個時候,他堅定不移的信心。
那我們說起來,那這樣科學對了嗎?對相對的狀態當中,對的,因為他研究的時候,所研究的範圍,是在他那個範圍之內。所以科學所觀察的那個範圍之內,對的。超過這個範圍對不對?對不起,他沒有觀察到,科學之真正缺點在這裡。所以科學那個方法本身是正確的,這個跟佛學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佛學的真正可貴,是用的方法本質上面完全一樣,但是它的內涵卻有絕大的不一樣—深、廣,完全不同、完全不同。這科學就像大海裡邊,丟一顆網下去,這個大海這麼大,你丟一顆網你能夠撈到多少?佛法不是,佛法像太虛空,把那個大海—不要說大海,把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擺在太虛空當中,一點點哪!這個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它在這個量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清楚、不明白,那何況一個大海,何況一個地球,何況太陽系,何況銀河系!
所以《楞嚴經》上面說,「空生大覺海,如海一漚發」,我們說十方虛空,這個十方的虛空是不得了啊!現在我們抬頭天空一看,說這個銀河系,這個銀河系,啊!可是在虛空當中,你只見到一點點,小得一點點對不對?所以那個虛空多大!可是在那個大覺海當中,這個覺性當中,這個空,在這個裡邊只是大海當中一個小泡泡。喏,佛法的深廣的程度是這個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能夠有幸而認識了佛法以後,哇!那這個時候對它產生的勝解,絕不動搖,這樣。
可是佛法運用的時候,是有兩個面,一個是勝義諦,這個就是它最深的那一方面,另一個是世俗諦,世俗跟勝義分不開的喔!這個到後面再講。那麼它這個世俗,眼前我們引導我們的是什麼?從世俗諦上面引導我們,讓我們了解那個勝義。那個世俗有兩個,一個叫正的這個世俗,有一個呢……所謂世俗共同無錯識所承認的世俗,比如說,我現在看見這個,我眼睛好的,你眼睛好的,這個大家都看見,這個共同承認的,佛法講的世俗諦是根據這個來講的。然後呢我眼睛有毛病,那什麼色盲,你看見這個黃的,我看見那個青的,你們大家看見的都是青的,我看見黃的,那個對不起!我這個就是錯誤的,這個不對的。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以後慢慢地去講,慢慢地去講。這個地方只是說明了什麼?我們真正信解認識的道理,對它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不被其他一切動搖。現在這個地方要勝解的是什麼?業感緣起,如此業因感如此果報,彼此之間種種關鍵,這是前面整個的所講的。
你了解了這個,什麼?「一切善品本」,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有的善法根本。因為你要求好嘛!然後呢因為你得到了勝解,你曉得這個好怎麼來的啊?有這樣的因嘛!你看得很清楚。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叫你討一點便宜,你絕不要討,「哎呀!不要討,討它幹什麼?我討到了一塊錢的便宜,賠出了一萬塊錢,誰願意做這個事情啊?」反過來說,人人願意去盡力,你很清楚明白,今天我盡了三分的力,或者說是付出了三塊錢的代價,將來進來三億塊錢,大家拼命去爭都來不及。現在那個商場當中稍微有一點的好處,大家打開頭了,現在這個好處是無量無邊哪,那自然人人好啊!
不過這個地方也許有人說:「喔唷,這個樣的話,大家打開頭的話,怎麼辦哪?」你不要怕,佛法的妙是妙在這個上頭,你布施的話,人家也得到好處,你也得到好處,跟世間完全不一樣的。世間的事情,你得到了好處,人家沒有的,這樣。所以這個非常簡單,你只要照著佛法去做的話,一定是自他共同越來越圓滿。儘管說這個布施讓給你了,那我得不到了,我隨喜呀,這不是一樣嗎?反過來說,我做了,你隨喜呀!那的的確確,絕對是沒有一點點虧欠,你做也好是你不做也好。所以他說,心清淨、是田清淨、是加行清淨,而清淨當中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這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嗎?
所以這個地方說,佛告訴我們勝解是一切善品本哪!那這個勝解怎麼來的?嘿!「此之根本」是「恆修異熟果」。哦,就是這個,就告訴我們不斷地去修習這個道理。異熟果是什麼?這個因感得這個果,就是這個道理。要怎麼辦呢?「恆修」。現在我們才了解了:噢,原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啊!所以一天到晚思惟觀察,起心動念無非是如此,這樣。哪怕你休息了,他後面告訴我們的,休息了,你想了一下:「咳!我已經想了半天了,精進,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精進,現在呢想過了休息一下,這個是精進當中必須要的。」所以你腦筋停下來的時候,它還在精進當中。然後停下來,緊跟著又再修行,還在精進當中。所以一天到晚在修習,所以這個進步是自然神速。到那個時候,你說你腦筋裡一天到晚這麼思惟,一天到晚歡喜,還會有苦惱嗎?當然沒有啊!
所以我們現在所以苦惱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沒有這個。不要說勝解沒有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那你怎麼去想些什麼?空打妄想,打得無聊,然後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害了。然後呢,張三長,李四短,專門說那種事情,難得得到的這個人身,說完了下地獄,唉,這是最可惜的是莫大於此啊!現在我們好高興喔,懂得了,現在就步步可以上升。
【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所以這個大師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說,哦!我們現在前面了解了,這個黑業白業感這樣的果啊,但是不是說你懂得了就停在這裡,應該怎麼樣?數數修習。這個地方講的修習,怎麼修習法,你們現在了解了吧!所以說凡是前面沒有補聽的人,非聽不可,要不然你還不曉得什麼修行。他前面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了解嗎?這是我為什麼上一堂我特別告訴你們的,你們趕快把它聽。你們不想學的人,那沒關係,反正是意思、意思,如果你們想學的,前面這個根本沒有的話,根本談佛法始終在門外,這個要注意。他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的修習,什麼條件,什麼程度應該修的,說聞的階段如何,思的階段是如何,聞又是怎麼樣從聞得聞慧,從思得思慧,它那個次第是一點都不可亂的。
為什麼要這樣做呀?以這個事情「極不現事」,它不是你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不是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其實這件事情很容易,我們不要說佛法上面的確,這科學上頭的事情,為什麼科學家會這樣值得我們的讚歎?他就是能夠把不眼前—眼前看不到的事情,他能夠看得見,而且說得清清楚楚。我們人人在這個地方大家透氣,空氣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看見了,所以讓你服服貼貼喔!你生了病,他說有細菌,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有,他看見了,所以那個藥給你吃進去,那個針打進去,弄好了,你就對他服服貼貼,對不對?只是看見這麼小一點點哦!他為什麼得到?數數修習呀!
你們沒有看見那個世間真正念書的人,實際上所以啊……其實我們還是看見了,說現在這個地方很競爭,我們常常說:「哎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競爭啊……!」就好像只有我們這裡的,其實你們沒有到國外去,你如果一去的話,你曉得:啊!這個紐約,那個時候我頭上那個時候,一段時候在紐約。我雖然沒念書,後來我看見了,我聽他們說,他們那個競爭的劇烈是不得了地厲害啊!
所以有一件事情,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愛因斯坦,你們大家聽說過對不對?他發明了相對論以後,他自己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他覺得猶太人最怕的—中國人,這個有道理的。的的確確千萬有道理的,不但人口多,而且聰明才智之士非常多。這個話,愛因斯坦我也不認識他,我也沒有看見過他,但是我在紐約那一段時候,那兒有很多信徒,有的中國人,有幾個非常用功的念書的人,他就說在學校裡面的競爭最強烈的對手,都是那些猶太人,猶太人最怕的是中國人。他說那美國大佬通常都是不大用功的,然後他告訴我,我一聽他們用功的情況,我真是嚇了一大跳,我已經覺得在我們這地方這是用功的情況。他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信佛的佛弟子,他每兩個禮拜還要到廟裡來一趟,他廟裡來了以後,一定還拿了幾本書,弄完了以後,他自己一定跑到閣樓上去忙看著這個書的。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這樣分秒必爭的人,就是這樣,然後他就告訴我那地方的競爭的情況。
以後有一次我到波士頓去,這個麻省理工學院,不曉得你們聽說過,這個世界最精彩的第一流學府,在座的如果念過書的人,或者尤其是理工的大家都曉得。那一次,我去的時候,住在那個麻省理工學院的宿舍裡邊,隔壁房間裡邊有一個中國人,我難得的看見一個中國人,我倒想去打一個招呼,後來始終不敢進去。他的門開在那裡,我偶然跑過去看看他。他一個人,他們那個設備很好,那個學生一個人一個大房間,幾張桌子,他那個桌子上也攤滿了圖,他拿了筆……我在那兒住了個一天一夜,我就是除了吃飯以外,我沒有一個時候看見他不在那用功。他忙累了,然後呢跑出去,他們是運動,奔啊、忙啊,這樣花這麼大的精力啊!所以那個時候我想,哦,原來世間樣樣東西的成功有它的條件哪!
各位都是作在家人過來的,你們不妨現在看看那個在家人忙得什麼程度。現在我們出了家了,說將來我們要做人天師範,然後呢,我們說起來,說:「喔唷,我們早晨一大早起來!」然後起來了吃過了早飯,在那裡睡大覺,不睡大覺在那兒說閒話。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啊!這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
所以說世間這麼簡單的事情,你要他發明的時候,尚且要花這麼大的努力,何況是佛法的三世因果,它不是那麼容易明白地現起的,所以它要不斷地數數思惟修習。你能夠這樣的話,你一定能夠獲得決定的見解,這個你不要怕,這個都是經驗,這個都是經驗。所以,馬上下面會告訴我們就懺悔。它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因為以前的習性,留在這個地方,它那個習性、慣性它有一種力量,這樣。你一定要努力去把它那個慣性的力量對治,擋住了,那個時候,你可以扭得過來。真正扭過來的時候還很有意思,你前面自己覺得好辛苦喔,不曉得什麼時候;但是你一旦真正淨化的時候,它會有豁然、豁然開朗之感,那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這幾句話,大家牢牢記在心裡面,趁現在難得這個暇滿的人身,要如理思惟,包含兩樣東西:第一個如理,第二個思惟。不如理你還是少想為妙,想的都是打的妄想,越想越錯,你還覺得我有道理,他沒道理,一天到晚在想那些念頭,你是越想越糟,你增長這個業都是可怕的墮落的業。雖然你不想的,含含糊糊,將來像墮落畜生一樣,豬、像蚌一樣,但是比下地獄還要好一點。所以這個裡邊要兩樣東西—如理、思惟,而如理是根本因,然後呢不斷地思惟是圓滿因,這兩樣東西,那就成了,你就可以對於這個產生決定的勝解。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
經上面告訴我們:月亮、星都可以墮落,然後呢,像山一樣堅牢的地方,它可以徹底地敗壞,乃至於虛空可以變成其他的,所以這些東西都不可能變化的都可以變,但是世尊絕對不會說一點點不實在的話。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前面這個話,那千真萬確,任何東西可變,這個道理是絕對不變,我們要信得過。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記得前面這句話嗎?我們現在對於諸佛的妙智,一切諸佛的妙智啊,在我們的感受上面,不如一個醫卜星象的人哪!哦,這個算命先生告訴你這樣的,我相信得過他;這個醫生怎麼說的,我信得過他;然後世間的科學家,信得過他;乃至於普通人告訴你,你不要這樣,我信得過他。佛講的話,說:「唉呀!現在這個時候時代不同啦,不要這個樣啦!」所以我把上面這個話,連唸三聲就是這個道理。
【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
假定對於這個道理,沒有得到真實的—這個最重要喔—正確而實在的認識,然後這個認識還要決定的認識。正確、實在這是如理,經過了思惟觀察的產生決定不移動的信解。你如果得不到這個的話,那麼,「任於何法」,不管你說什麼法,都沒有用。為什麼?心情沒有深忍,一碰、碰一點事情就動搖了,聽的時候滿好,下了課等一下耳朵一聽見別的,不曉得跟到哪裡去了,這個沒有用,這個我們要主要注意的!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
下面舉個例子,像下面這一類人,說有的人說對於空性已獲決定的……他獲得決定,乃至於說:「噢喲!見到了空性了。」他見到了空性,但是對於業果卻沒有決定信,而因為對業果沒有決定信,所以不去認真地去做,「不慎重」,這種人對於了解的空性是顛倒的。
上一次我們說過田雞和尚的公案,大家還記得對不對?他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所以他要吃田雞。所以人家說他:「你樣樣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其實他只是歡喜吃田雞,如果歡喜別的,他樣樣不空耶!現在這個人兩腳一盤樣樣都空掉了,請問我們自己問問:你兩腳一盤你空得掉嗎?你兩腳一盤是胡思亂想,腰也痠,背也痛,腦筋裡不是昏沈,就是妄想。他到了這個程度,還不可以,我們連他皮毛都沒有的就不管了,請問你修學佛法,怎麼修起啊?所以他舉這個道理,是對我們是最大的警惕的。
所以我們不要說:「啊,空了、空了!什麼都不管。」他越空,那是越管,為什麼?了解一切法的的確確是因果緣起,沒有本質的自性,既然一切都是因果緣起,你有什麼因什麼緣,感什麼果呀!所以,「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都是看你的什麼因,什麼……沒有天生來的這樣的東西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所以他越了解是越謹慎啊,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所以下面說:
【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真正了解空性的什麼?欸,就是見到「緣起」,因為空,所以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它一切都是因緣條件存在,所以它是空。你說你現在能夠找得到一樣東西天生來的嗎?沒有,這張桌子怎麼做的?喏!樹,你把它拿下來,這是木頭做的;鋼鐵,是鋼鐵做的;你想要一張桌子,有一個人會做,弄、弄、弄成功了。眼前那一樣東西不是?就是這樣。所以他見空正是見緣起,見緣起正是見空啊!所以這一個空性,是正是跟這個「業果發生定解」,產生什麼?欸,「助伴」,那互相相輔相成,這個是必然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關於這個概念,記住啊!記住!記住什麼?「此是極不現事」,這一個道理是絕端不那麼簡單,不是眼前我們憑空所能夠了解看得到的,你一定要如理地了解,然後呢如法地思惟觀察,那個時候才產生決定的勝解。有了這個勝解,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由此而來,得到了這個根本的話,苦自然盡除,樂自然得到。今天就到這裡為止。
我們前天講的那個等流這個事情,那有的人說念佛的好像他也不講這個,參禪的也不講這個,我為什麼寫在這個上頭呢?那就是念佛的人講講一心念佛,他也從來不跟你講什麼是等流不等流,對吧?那麼參禪的人,或者看一個趙州還有……噢!趙州的公案說「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現在日本人主要的是流行這個。中國人呢?參這個「念佛是誰?」看一個誰,我們中國現在的禪是看這個,禪宗是看這個。然後呢,持戒的人呢,主要的是,身莫作,口莫作,還要自淨其意,他也不跟你講這個。乃至於普通人,拿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虛妄分別。」對不對?現在人家一般講的修行是不是主要的就是這幾點,是不是這樣?還有沒有其他的?只要你們提出來,但願你們提出來,我都可以解答。
請問:現在這個地方,不管是你哪一點……當你平常他教你念佛的時候,他教你怎麼念哪?你眼前一切都不管,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說?對呀!參禪的人,也是教你什麼都不管;持戒的人,說對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要內心淨那個意,是不是這個樣?這個是說明什麼?前面境界來的是什麼?就是你前面的異熟等流跑到我這地方來。他,如果有條件,他會源源本本告訴你,現在沒有條件了,說:「現在這個時候你只有念佛啦!你不要去管啦!」你聽得進,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儘管道理沒有講清楚,但是用的是不是這樣?就是前面那個等流,前面來的,前面這樣來的你不管,到時候一刀斬斷,我一心念佛,參禪的亦復如是。自淨其意呢,前面來的是染污的,現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去管它,你要淨它的意呀!清楚嗎?
所以你不懂的時候,有人說:「他為什麼這樣講?你為什麼這樣講?」對呀!要真正要學,要好好地善學。然後你道理了解得非常清楚了,既然了解得非常清楚,你要去用的時候,得心應手嘛,這麼好法。就像你開車子一樣,是,你只要學會了開車,你就不管去開,可是萬一到那時候車子出了毛病,對不起!半路上拋錨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欸,那時候你曉得什麼毛病怎麼弄,那就好啦!所以這個簡單說明一下,加強大家的信心。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四十二頁,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切苦樂的原因,一切苦樂都不是偶然的,絕對有它的因感果,這個必然關係都了解了。那麼經過了這樣認識了以後,下面應該怎麼辦?說「思已進止道理」,那麼這個地方呢,就先總括地,整個的綱要說一下。昨天說到空性,這個再唸一遍,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對於佛陀告訴我們最正確的教誡,這個就是法,因為真正地解脫痛苦,以及完成一切功德—無上菩提,正依止是法,如法行持,然後呢,分分斷證功德都由此而來。這個概念不但要認識,而且要經過深入地思惟觀察,產生殊勝的勝解,那個時候會深深地忍可於心。那麼這個深忍是什麼狀態呢?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它一切時處,隨時它會現起來:「嗯!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為什麼有這個果,一定有它的因。」同樣地,你現在起一念,你就立刻曉得,這一念將來感得什麼果,這樣的一個狀態,那個時候是得到了深忍信,那個時候是信心就堅強了。
我們馬上可以對比一下、觀照一下。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有沒有跟它相應?這個很明白,隨便看見一個境界,你馬上就跟著它轉了,嗯!就跟著它去了。然後呢?好的-貪,反過來-瞋,不屬於這兩種-癡,那個就是我們染污相。你對於如來的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經過了正確地認識、深思,經過這樣地修習以後,你起心動念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喏,這個是屬於深忍,勝解的狀態。乃至於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所以說,「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那麼「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勝者所愛,這不但是佛、佛菩薩,真正如法行持者,他絕對不是這樣的。
下面說:「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有一類說了解了空性了,但是對於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居然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話,那個對不起,他完全錯誤了,他說的了解是顛倒。現在這種情況啊,我們要檢點一下。我以前自己覺得,看了一下那個現在的書,中觀的解釋啦等等,自己覺得很懂。後來我跟同修們談談,很多人都覺得:噢喲!這個他懂了,乃至於可以跟別人去講了。一直等到現在我才感覺到,原來我們真正說起來,對於這個中觀完全門外。中觀到底說些什麼?可以說,不能說一竅不通,至少說都在文字上面做這個初基工夫,文字所指的真正的內涵,是一點都不知道,一點都不知道。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努力深入,那前面這個文字是對我們的最佳指導,非常好。否則,如果就以為這個,乃至於說:「哎呀,中觀我懂啦!這個很簡單!」那完全戲論,那完全空話,損害佛法莫過於此。假定這個空觀,就是這樣說那些的話,那個能救得了嗎?一點都救不了。嘴巴裡面說了半天,然後行持是完全不相應,這個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顛倒了解啊!
因為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你必定會什麼?認真持戒。因為我們了解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無明相應的,對於這個空緣起的道理,這「緣起甚深」哪,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個事實。換句話說,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因,最初因,我們眾生沒有一個人,絕無可能找到,眼前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你絕對找不到,這樣。這件事情只有佛才能看得清楚,那麼既然一切的事情都由這個業因所感得的果的話,你怎麼曉得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我們能知道嗎?當然不知道。那個時候,你唯一的辦法—聽佛,所以佛告訴你,這個不能做,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去做,你一步比一步深,一步比一步好處。所以剛開始我們不了解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依照著老師,他告訴你怎麼做,就這麼樣做;他告訴你不要做,你就不要做;他告訴你要做,你就是要做,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這麼簡單。
所以尤其一旦證得了空性,菩薩初地以後,他那時候更是非常努力、非常謹慎;因為在沒有證得空性之前,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要了解這個。一旦了解了以後,為什麼第二地一定是「離垢地」呢?那個時候就見到了空性了,那個時候發現,原來空就是緣起,這個細微的一點事情他都不敢馬虎,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得努力修行才可以離垢,細微的戒才不犯。那我們現在凡夫分上面,根本了解都不了解,自己懂了一點點,自己覺得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顛倒了解,對自己的損害是莫甚於此。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你就可以看哪,世間很多人,在佛不出世的時候,很多這種聖人,實際上都是諸佛菩薩。我講一個公案給你們聽聽,我們中國的聖人,孔老夫子是「大成至聖」。啊,那真是了不起!他門下有四個最了不起的—復聖,是顏子;然後呢第二個誰呀?曾子。曾子啊他臨……曾參啦就是,他臨死的時候,生病的時候,那個生得很嚴重喔!他叫他兒子,他因為他子弟尊重他,他睡的那個,那個是古代每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切都有跟他相應的身分,相應的一切的標準。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比丘,那麼平常嘛穿五衣,碰見什麼時候穿七衣,什麼情況穿大衣;沙彌嘛穿縵衣;在家人是不可以,穿一件海青等等,都是這樣,一點都不能亂來。
那麼那時候古代的人,你看喔!那個曾子,因為他的子弟尊重他,他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喔,睡的那個蓆子睡得好一點。結果曾子說:「欸,我睡那個蓆子是大夫的蓆,我可不是,趕快給我換!」他病得重得要命啊,因為那個時候動彈不得的時候,他「不行、不行!」一定要給他換。最後換,換的蓆子沒換好,他命就送掉了。喏,這為什麼要這樣做?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稍微一點小毛病,「唉呀,再叫我忙這個事情,個無關緊要的,你也馬虎它,幹什麼?」為什麼?這裡好好地想一想。然後他臨終的時候,他跟他的兒子說:「小子,啟予足,啟予手。」他說你把我的腳看一看,把我的手看一看哪!然後他說,「而今而後」,從現在以後我可以免掉。因為以前只要你有這個身體在,你隨便的一舉一動,你就會得影響,這個就是業。現在那個身體壞掉了,那從此以後你不必再受這個身體之累。換句話說,他的隨便一個動作這麼謹慎,為什麼啊?我們就是看不懂。喏,你現在到了這裡你就了解了。
所以任何一個真正修學的聖者,他三業這麼地謹慎法,不要說佛法裡邊,乃至於世間這種都是菩薩。然後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回去看《華嚴》,你就一目了然。那《華嚴》上面善財童子參的那些人,除了第一、第二個和尚,下面那個都是在家人,對不對?他一點點都沒有說,他把那個佛字貼在這個額骨頭上的樣子,但是他的行持是什麼?那就是大地菩薩的標準樣子,他正因為他見到空性,所以說這地方說見到了空性而馬馬虎虎—顛倒,這種人千萬不要去聽他。
不過有一類我們要了解喔—逆行。譬如說我們中國很有名的濟顛活佛,這個濟公活佛,民間的傳說,有這個人的—近代的金山活佛,然後呢,我曉得的西康有一個叫什麼呼魯得馬峰之東(編者按:此處未查到確切名稱)的一個,一個也是像金山活佛一樣的一個發瘋的人,這種人都是了不起,但是他明顯地現的是個逆行,現那個逆行,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要了解。所以他說「見空性就是見緣起」,這兩樣東西恰恰是互為助伴的,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再強調重提一下。
【即彼經云:】
了解了道理馬上引經證,那是佛親口講的。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一切諸法就像水裡邊的月,你說它沒有吧,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吧,絕對找不到。就像什麼呢?「幻泡」,虛幻的那個泡,那泡本身那就是這樣,你看看,一碰,沒有囉!「陽燄」,那就是太陽很強烈的時候,夏天因為那個水蒸氣的關係,你老遠看得像水一樣,真像水,實際上跑過去看看,沒有。我們這裡不一定看得見,你要在什麼地方你看得見呢?那個高速公路,遠遠地,現在我們這裡的確看它不見,你一定要那很長的那個路,很長的路。以前我陽燄一直沒看見,後來到了美國,他那個高速公路又寬又大,車子又少。然後你開的時候,喔唷,老遠望過去,夏天的時候就是看見那個水,就像那個水一樣;那時候,哦,原來陽燄,不過等到你開過去一點都沒有。然後就「電」,就這樣,就這樣!
然後呢這個一切諸法,包括了情與無情,然後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死了以後到他世,「意生」是繼續地流轉,我們總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像一個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裡搬到那邊去。我們通常稱,世間上稱它靈魂,現在這地方是「意生」。他那個意生「不可得」,並沒有真實的這樣東西。
欸,可是妙咧!但是「然作諸業終不失」,這個業會繼續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那麼「如其黑白成熟果」,就像這個業你造的黑,那麼感得的惡果;造的白,就是善的,就感得的福、善果,這一個道理啊,這一個道理啊,是「理趣門賢妙」,這是微妙,深妙極了,但是這個正確的,這個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說空,正因為空所以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這個業因感如此的果,只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流轉,而沒有真實的內容,就像水中的月、陽燄、電等等。而這個道理是非常地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我們要了解。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你造了黑感惡,造了善,然後呢感得福樂可愛的這個兩種業的道理。應該從它的業因感到它的業果的這個道理,要能夠修習、啟發,而得到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行了!然後你得到了這個勝解以後,也不是馬馬虎虎喔!那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標準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拿這個標準去行持。所以晝夜你就用這個標準去看,說身、口、意,起心動念之間,你起的什麼因,如果是不對的,馬上防止,好的努力去做。所以這樣把因地當中切斷了,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關閉掉了。既然這樣的話,當然將來你就不會去啊!所以這個道理是我們眼前第一個重要。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定你對這個道理不能善巧地了解的話,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懂得了法,因為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稍微有一點認識,而不能產生,還沒有產生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仍舊放逸,仍舊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只有將來墮落的份哪!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經常努力。
眼前對我們來說,我們往往感覺到:哎呀,這個提起來是真難哪!你為什麼提不起來啊?為什麼提不起來?你自己不妨先找這個因,而這主要的無非是什麼?怕苦,無非是貪一點快樂。但是這個地方,很明白告訴我們,你貪一點小小的快樂,受到的大苦,受到的大苦!你所以這個地方,正因為你提不起來,放逸,所以那地方尤其需要努力啊!尤其需要努力啊!那麼萬一碰見情況不行的,怎麼辦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依所謂依眾靠眾,依靠那個善知識。
現在呢,自己也提不起來,又不願意依靠,最好找一個地方,那你完了,那就完了!這是所以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關起來到茅篷裡邊去,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如果這個條件具足了,去,一個人專門修,那好極了!如果你這個條件不具足,跑到那個茅篷裡面正好,反正沒人管,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你覺得過的生活來得個舒服。一點點眼前的舒服,將來受無窮大苦啊!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下面引經上面證明。
【《海問經》云:】
就是《海龍王請問經》,前面已經引過的。
【「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
佛告訴龍王,就是娑羯羅龍王,說這個一切菩薩,只要有一個,他把握住了一個法門,他就能夠把墮落惡趣的這個門能夠斷除,能夠切斷,他絕不再顛倒,絕不再墮落。那麼這哪一樣東西呢?你看只要一樣東西哦!你由此可以想見,這個一樣東西何等地重要!這也是前面為什麼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好事的根本就在這裡。一法是什麼呀?
【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善法去觀察、去思擇,這觀察跟思擇是大有道理哦!就是說如理思惟。記得這個次第,如理思惟之前還要不要什麼?記住哦!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根據這個正確的道理去觀察、去思惟,然後那個時候腦筋裡維持著這個正念,作這樣地如是念,這個就是正念。
你們還記得前面這個「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密護根門護的什麼?第一個,拿什麼東西來護?正念。經常、殷重的正念,喏!正知而行呢?你還是曉得你做些什麼,那還是拿那個正念呀!拿這個正念,什麼呢?如法相應,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是這樣地念:我啊,現在二十四小時該怎麼個過法?我們只要好好地去問一下,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你會做得好的。是啊!我要求好;要求好嘛,你在因地上面努力。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你就一天到晚好歡喜啊!因為你感覺很清楚:現在你下那個因,就是那個善果啊!
平常我們種田或者做生意,這一個不一定到年終的時候一定賺錢,但是看好的話,哇!你就做得很歡喜。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解佛的一切智智,他告訴我們這樣去做法,這個結果是必定順利,而且必定賺大錢,你把一塊錢的本錢下下去,一定賺它成千上萬。所以這個時候你了解了這一點,一天到晚你時時刻刻觀察:對,我又下了這個因!又下了因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快樂呢?所以必然是眼前快樂,將來是更好啊!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
欸,現在我們能夠這樣照這個辦法來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相續」就是我們的身心,這個裡邊心為主導,然後身口是隨之而行。那個時候應該產生什麼現象啊?他說「諸先覺」,就是祖師,為什麼這個地方說祖師?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觀察、觀察,我們是一片大無明,觀不出什麼結果來。喏!看看那些祖師修行的人他是怎麼樣的,這是我們的榜樣。
說:這個的「因果時」,那麼你「校對」,把我們現在不管是若因、若果啊,跟這個正法互相對比一下,結果你發現:唉,全不符順!既不向法符,也不順。「符」是完全相應了,「順」呢?至少跟著它這樣地步步向上。的的確確我們全不符順!符順了什麼呀?如果符了,我們就是佛啊;如果順了,我們就是菩薩啊!那至少我們現在不會像現在這樣煩煩惱惱。因為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你心裡是非常歡喜,一點煩惱都沒有,你的果報生生增上,哪會有現在這樣不對呀!可是,所以不然的原因為什麼?跟正法不相應啊!
喏,看看我們現在的果就曉得我們的因;同樣地,看看我們的因就曉得將來的必然的果欸!這因為我們這個不符順、錯了,所以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解脫,煩惱相是什麼?心裡是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唉呀,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站又不是、坐又不是,唯一的,碰見幾個人大家聊聊天,哎呀,來得個高興,張三長、李四短。那你念書、拜佛沒有勁,跑到街上去玩,來得個起勁;明明曉得這樣不對,偏偏又做不到。毛病都在這裡。這個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真正觀察,那立刻就找得到。
【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我們這樣地把這個業的道理,從因果上面去對比、校核一下,看看跟它順、不順。那個時候拿這個道理來校正我們,來檢點我們的相續。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法,不是說你懂了這個法去講一個道理,不是講給別人聽,更不是拿這個法去衡量別人。我們拿這個衡量別人的話,往往說:「我就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你們可以數出別人一百萬樣不對還數不完,自己呢?找不到!為什麼啊?就是這個。真正的法是來自己校對我們,檢點我們的相續,那你真正的修學這是必須要的,那時候你就看見既不符、又不順。如果你能夠這樣地了解,而且至心了解的,這個是智者,這個是智者。
下面引經證,《集法句》。《集法句》那個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換句話說共小乘的,說:「如果愚的人自己知道愚,這個人就是智慧。」他至少曉得了可以肯改呀!所以我現在看見太多的人,他動不動一大堆道理,總說別人不對。世間人本來如此,修學了佛法,那個時候,喏,這個佛法的標準在這裡,佛法的標準在這裡!萬一不行的話,那趕快去找,總有原因,你找到了然後去做,那就對了。這是一種,反過來,【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
反過來,你拿法來自己校對的時候,你實際上真正跟法完全相反,「猶如負屍」。什麼叫負屍啊?什麼叫負屍啊?我們說你這個人是行屍走肉,猶棄屍人。所以祖師常常說我們:你要修學佛法,皮下有血始得。什麼叫皮下?這個死屍,你看看那樣子像一個人,但他死掉了,沒有用。你如果刺他,如果是割開他的話,他血沒有的。我們如果說校對了法,而不能跟法相應的話,我們就是這樣。實際上死屍還好咧,他至少不做壞事呀!我們現在是校對了法你不相順,自己還覺得對的話,還做壞事,所以這死屍都不如啊!
所以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畜生,畜生都不如!」唉呀,的的確確我現在越想越對,這個真是我大善知識。我們的確畜生都不如,畜生還不會造這麼多大壞事,畜生不會說:「哦!我對、你錯。」這一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他自己還「妄希為法者」—欸,他對、他懂、他淨!啊!這個真是最差、最差的,「極」,最差的愚癡啊!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愚癡的人自以為智的話,對不起!這個人是極頂愚癡的人。所以最後祖師警告我們哪:
【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所以你再差、再差,你千萬不要覺得,說:「我已經懂啦!我已經懂啦!」你就算三藏十二部教典都看過了,佛說得清清楚楚,說:「我講的法如爪上土,我沒有講的法是大地土啊!」現在我們隨便看了一點點就覺得懂得很多,那實在是可笑極啦!乃至於證得果的很多聖者,他尚嫌自己還太多沒地方懂,何況我們是個凡夫呀!下面祖師的語錄,再進一層,一層一層地說明。
【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
那個大祖師他就用上面這一段經論上面的文,拿來自己觀察、檢點自己,反省自己,他就覺得:「唉呀!」怎麼呀?
【「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
唉,他說:「我看看哪!天空跟大地那差得不曉得多遠;兩個海的彼岸也這麼遠;兩個山中間,哪一個都是遠得不得了。而我現在跟法相應,遠比前面這個來得遠哪!」那些大祖師,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他檢查的結果是如此,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啊!我們所以檢查了找不到的原因,這表示我們的愚癡到極點。假定我們不現在努力,至誠、恭敬、懺悔,然後求的話,以後沒有辦法啦!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愚癡到這地方已經夠啦,你再下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啦!所以唯一的現在的機會是趕快曉得:唉呀,現在我太差,趕快努力啊!心心念念記著「我是個大愚癡人哪!」然後呢一心恭敬這個三寶,說努力啊,不要拿著這個法老去看別人不是,要拿來檢查自己,你就自己一步一步透脫了。
所以最前面剛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具六想」是原則,那是我們信得過,多多少少可以做。到了現在這裡,這個道理說得清楚了以後,你自然而然,啊,千真萬確!如果說你把這個道理再深入思惟的時候,你產生了勝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非常有力,你就時時刻刻在進步、在上升、在淨化。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
上面這個話,是說我們普通人跟法兩者當中,唉呀,差得這麼遠!這個一定要認真地自己檢點,你不檢點你根本就看不出來,何況這個東西就是那麼空洞的、那麼抽象的。如果你真正地去觀察的話,你到那時候感覺得實在得不能再實在!但是如果你不經過如法地觀察的話,你覺得空空洞洞的。為什麼呀?那就是我們現在心裡的現行這種業,現在心裡就是模模糊糊那些東西,你根本碰不上那個法。碰不上那個法的話,在你心裡的感受上面跟那個法,就這麼空洞啊!要曉得這個是什麼原因,這個就是我們的差,差就差在這裡。所以處處地方真正要警惕的、要策勵的就是這個,這個。而上面這個是什麼?那一位月菩薩從那個婆羅門前面得到的,他得到這麼一個簡單的偈,供千兩金哦,看看哦!
啊,所以我想到這裡,我就每每自己、自己覺得深深地痛苦、懺悔呀!現在我看見在座的很多同修也是這樣,那個法不要你們一分錢,書還要買來送給你們,還要人家樣樣東西供給你們,請你們去念,哎呀,還要推三阻四。然後叫你們說那個前面沒有聽,去聽一聽,唉呀,自己找了個半天,這個也忙、那個也忙,實在是跟法不相應。我前天看見那個誰呀?賴居士他腳燙傷了,我曉得這個痛苦得不得了,他因為要回家休養,他跑得來,幹什麼?在那兒聽。唉呀,我聽了真感動,嗯,你看!這樣。
所以這個東西的的確確自然而然,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努力,自然會相應,你相應了自然而然會努力。現在年輕的那些朋友們,千萬不要隨便浪費掉了啊!等到那個時候你要的時候,供千兩金不一定得到哦!那萬兩黃金都得不到,你再有什麼東西沒有用啊!這是趁我們現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是唯一的機會。下面那個祖師,又有一個祖師,
【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如果我們拿正確的智慧去觀察的話,如法去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嘿,不但這麼遠,而且妙咧!就像那個很陡的山坡上面放一個線球,越滾越遠、越滾越遠、越來越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這樣?這個就是他如法真正觀察的結果。其實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觀察得出來,我們現在如果觀察一下我們的心裡什麼樣的狀態呢?我想大家都會感覺得到的。我們以前說過很多,你自己很容易地感覺得出來,現在的心裡面,是以前無始以來跟煩惱相應那個等流一直在向前推動,對不對?就是那個等流,所以那個等流不斷地在向前推動,那表示什麼?跟法越來越遠,越來越遠,它一直在煩惱上面走嘛!所以我們心裡就這麼鬆鬆散散,就是這個情況,就是這個情況。所以從很多地方我漸漸地、慢慢地感受得到。這將來自然而然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很清楚、很明白的,很清楚、很明白的。
所以說我現在也漸漸地體會到,如果你真正跟法相應的時候,不管你看書也好、聽錄音帶也好、聽課也好、講說也好。你一碰到,哇!這個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全部精神就貫注在裡頭。那個是你至少沒有遠,慢慢地在近了。反過來,你一碰到那個地方啊,你就直打瞌睡,唉呀,心裡面覺得:怎麼這個時間還老這麼長,還不下課?那就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任何狀態之下,都是那種狀態。當你自己看書的時候,你儘管看累了,哎,就捨不得,那個時候勉強還並不是太遠的時候。這個是很容易,如果你了解這個道理,然後去觀察你的內心的話,你就了解了。
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說忙著,唉呀,希望要什麼樣持戒、要念佛。從哪裡做起?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些,就是這些啊!如果你不了解,儘管你在這個地方磕頭、念佛,但是你心裡面,對不起,不相應啊!這是為什麼祖師一再告訴我們:如果你心裡面散亂,如果你不相應的話,念佛是喊破喉嚨也徒然,拜佛是頭顱磕破也徒然,閉關呢?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現在我們了解了,現在我們了解了,就是你拿這個東西來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續—對、不對。現在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