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39LL3第二思惟別者~ P142L01以釋補滿而為宣說

音檔:[59B] 02:10 ~ [61A] 10:55

手抄稿第八冊:P94L3~ P154LL3

 音檔:
【廣論原文】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 異熟功德,二 異熟果報,三 異熟因緣。
初中分八。一壽量圓滿者,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二形色圓滿者,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三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五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八大力具足者,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此復第一謂住樂趣,第二謂身,生為第三,財位僚屬為四,第五謂為世間量則,第六謂彼所有名稱,七謂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謂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熱果報分八。初者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第二者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第三者謂所勸教,無違敬用。第四者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第五者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第六者謂由營助一切事業,布施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第七者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又於大眾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第八者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分八,初者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又云﹕「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石鬼)杖等,害眾生無病。」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又云﹕「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當感妙同分。」第三者謂摧伏慢心,於尊長等,勤禮拜等,於他恭敬,猶如僕使。第四者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第六者謂發宏願,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第八者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於其三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姤,比較輕毀,勤修隨喜。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於長時無間殷重,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讚美令受。已受行者,讚美令喜,恆無間作不棄捨作。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眾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此等是如菩薩地說,以釋補滿而為宣說。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二思惟別者,】
說我們現在對於整個的由業感果的道理是了解了,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來學這個呢?那麼我們現在了解,回想到是因為我們了解世間的痛苦,世間的究竟狀態就是一個苦;說唯一的救濟就是三寶,說佛陀,所以於是歸依佛陀。而歸依了佛陀他所以能夠救護我們的原因,原來在這個上頭,你結果找到了,那麼這個道理也各別地認識清楚了。認識了清楚了,下面你又進一步說:「對!那麼在這個情況裡面,我了解了,我應該怎麼做才使得我生生增進,而能夠達到圓滿佛地呢?這一個特點在什麼地方呢?」所以這個地方現在告訴我們「思惟別者」,喏,這個就是你要的,這個就是你要的!在這一個整個的佛法的中心當中,我們特別需要的哪一部分?這裡。這個是思惟別的意思。
所以,換句話說,等到你把整個的問題弄清楚了以後,現在在這個問題當中,那就是我要的,我要下腳的那個地方。一方面你了解了這個整個,一方面你了解了進入的次第,然後你走進去的話是步步上升,了解嗎?所以這個他這個層次的安排這麼個嚴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這裡不但說明的時候是把一切的佛語都在裡頭;而且傳承下來的兩個主要的主流;不但如此,而且他這個次第是按照著我們調心的方法,所以他每一個部分就給我們安排得這麼好。所以現在我們進一步怎麼辦?說不是我們要遠離苦、得到樂嗎?那曉得了,什麼是苦的因,什麼是樂的因,如此的因感如此的果,那麼我們現在曉得了。所以由這個地方說:
【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欸,說我們是的,你能夠遠離了這個十惡,修這個十善,是!一定可以獲得這個「妙善所依」的人身,所謂暇滿人身。那麼但是呢,在這個暇滿的人身當中還是有所差別。就我們眼前來看,同樣得到人身,所謂暇滿的話同樣進入佛法,結果有的人腦筋非常好,而且智慧也相應。有的人腦筋雖然好,欸,卻是世智聰辯,他腦筋害了,好了個半天,結果走上錯路,腦筋不好不談。有很多人他腦筋雖然好,那身體又不好,有很多人不但腦筋好,身體也好。它每一個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嘛!
那麼這個原因在哪裡呢?換句話說,他雖然得到了,是不是圓滿具足?這個還不是。要曉得,要想圓成無上佛道,這一個差一點都不行啊!所以說,要想能夠有一個圓具各種德相,能修無上佛道,「種智」,這個種智就是所謂從道種智到一切智,也可以說拿一切智—佛的智慧,是必然要依靠什麼?最好的「勝所依者」。否則的話呢,你得不到這個,雖然也得到的人身,但是做起來是非常、非常地慢,非常、非常地慢。不但是慢,那麼還有因為慢的過程,所以這個時候外面有各式各樣的障礙什麼等等,一個不小心,又走出錯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努力的怎麼樣把修學佛法所使用的工具,具足最美妙完整的。就像我們現在舉個比喻,說我們現在要到遠地去。譬如說要去印度朝聖,然後呢要去到哪裡去?說到美國去,那個時候你不但要認識怎麼去法,而且要最好的交通工具。你坐船是不是可以?當然可以,一坐坐上幾個月,坐飛機一天就到。然後呢你坐船坐幾個月的話,跑到那海裡面,什麼時候碰見颱風你也不知道?那東西非常麻煩。尤其現在那個時候世界是戰亂,你不曉得這幾個月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有種種的不如意地方,所以一定要找說這個最好,不但找了飛機,這個飛機你還要看看這家航空公司,它非常安全,這家航空公司老出毛病,對不對?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樣,何況現在是修學佛法。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想得到這樣的這個圓滿具足一切修持德相的人身應該是什麼?這個是我們特別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幾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它又分成三:
【① 異熟功德、② 異熟果報、③ 異熟因緣。】
說現在要得到這樣的一個異熟的報體,就是我們現在的緣、暇滿的人身,這應該有些什麼內容?這個內容換句話功德,有什麼、那幾個優越的好的條件?這個優越的條件,第二呢它有什麼樣的功效?能夠產生什麼樣的作用?第三個你要得到這樣的一個異熟的圓滿的報體,要有什麼樣的因緣?我們了解了,為了求這樣的一個暇滿的人身,我們在因地當中這樣去努力,自然你一定得到這個果報,這個觀念我們首先要建立。
現在我常常聽見人家講,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這個世界、世間上面好多亂的現象。常常有的人,哎呀,這個地方神神怪怪,那個地方神神怪怪,不要說是外道,就是佛法當中也有很多神神怪怪的事情。我們往往自己把握不住原則,聽見了這個,噢喲,就被它心動了。佛法裡邊講不講神通?講,絕對講!但是神通是什麼?你如理如法修持的必然結果,這是果啊!我們真正要求的是應該求什麼?喏,這個因在哪裡,了解了,然後我們在因地當中起心動念當中,每一念相應,由於這個心念,然後身口相應,自然你會感得這個。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去做的話,那對不起,沒有用、沒有用!不要說眼前那些小小的一點鬼通、一點感應,一點用場都沒有。佛在世的時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佛在這地方,很多去親近佛的人他沒有得到好處耶!不要說提婆達多等等,《四十二章經》當中兩個公案,你們牢牢地記住!這個地方再說一遍,這個公案的內涵。
兩個住在遠地的人聽見了佛以後,要去見佛。然後跑到半路上面,天旱,沒有水喝。我們一天沒飯吃可以,一天沒水喝就很難受,兩三天不一定餓得死,可是沒有水喝的話就渴死了。結果跑到半路上面,看見有一個「牛尾塘」,換句話說那個牛踩著那個田凹下去一點點水。那麼兩個人看見,哎呀,看見了水不管髒不髒,只要水就喝,結果裡面都是小蟲,你怎麼弄也沒辦法把那個小蟲拿掉。
一個人一看,說:「不行、不行!我們既然要去見佛,佛告訴我們,我們要怎麼做。」佛告訴我們,你要想求學佛法,譬如我們就皈依佛,皈依了佛以後就照著佛的道理做。以前我們不懂容或會犯這個毛病,現在懂得了。你為什麼皈依佛啊?要脫苦、要得樂嘛!這皈依了佛怎麼才能夠脫苦、離苦得樂?欸,他告訴你的辦法如法行持嘛!這樣。所以從前者,然後呢我們在世間的一切,六道當中選擇,唯有佛是我們的皈依處,等到你皈依了佛以後才了解,原來皈依佛的正皈依的是法,那麼要照著法去做,那個才是。你正確地了解了,這個人他就了解的,所以說:「欸,佛,我們要去見佛的目的是在這裡,既然佛告訴我們的行持的方法這樣的話,對不起!今天渴死了,我要照著它去做。」另外一個人就說:「你這個人真傻,你見不到佛有什麼用?我們先喝了水,然後見到了佛,問題不是就好了嗎?」結果一個人堅持不喝那個水,一個人就喝了,不喝那個人馬上就渴死掉了。要我們世間的人想起來這個人真傻。嘿!結果他因為持了佛戒馬上生天,一生天,天人他有幾個特質,他曉得:哦,我宿生什麼因緣來到這裡。而且他確定曉得他這一生成了天人,這個天人的特質,他是化生的—原來這樣因緣。啊!他馬上就去見佛,見到了佛了。
另外一個人呢?喝了水,然後辛辛苦苦又跑了很長一段時候,見到了佛。佛當然曉得這件事情囉!所以就故意問他:「哎呀,你遠道而來很辛苦,你哪裡來啊?」這個人又是一肚子委屈那個心情,報告那個佛如此這般,那麼就有兩個人……。然後佛怎麼說?「你這個癡人!你以為見到我啦!去佛千里,你看看旁邊那個人。」他站在旁邊,果然看見一個人,看見這個人面孔很熟,可是這個人長得非常清秀、非常豐潤,年紀輕得不得了,這人間少見、見不到。正在懷疑,佛跟他說:「喏!就是跟你一起來餓死的那個朋友,他因為持佛淨戒馬上餓死,結果呢得到了這個。你見到我有什麼用呢?」
所以現在我們千萬不要,哎喲,這個人有一點神通,又有人什麼樣子,你跟著他。這個神通能比得上佛嗎?見到了佛,佛尚且說你這個癡人,你有什麼用!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必定要從這一個地方去認識啊!了解不了解?所以這個一點都急不來的,大家萬萬不要急,萬萬不要急,你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昨天下午還有一個同修問我說:「唉呀,我現在業障很重,我要懺悔,唉呀,我要念佛……。」我就告訴他,那麼你好好地把那個本論前面補聽,他自然每個道理都告訴我們,這是佛的最圓滿的教法呀!這一點我們根本需要認識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你要得到這樣的果,那麼因地上面應該如何下手。昨天講的是最重要的東西已經說過了,在這個地方今天重提一下。那為什麼要重提呢?昨天我講整個的修行的關鍵,就在那個等流心識上面,那有人問我了:「欸,那人家念佛的人他可沒講那個,參禪的人沒講這個。」是啊!有很多人說:啊!你不要去妄分別,他可沒講這個,這個話怎麼講?你們現在細細想一想,我把黑板上那個一般用功的方法都在這裡,這個概念先擺在這裡,你自己想一想。現在不必想,先看一下,然後呢,你下課的幾分鐘想一想,或者今天告訴你,或者明天告訴你。如果說你能夠想得自己想通了,那最好!那時候一補的話,你自己就曉得怎麼融貫各宗各派,任何一家用功的方法,否則的話,到那時候再告訴你關鍵何在。
總之一句話—不離開如此因、如此果,造這樣的業因感這樣的業果。如果說你只了解這個世間因果的法則,那麼在六道當中可以上升;如果你更進一步第一義諦的話,可以跳出輪迴,還不外乎這一個。現在我們看,第一個,就是異熟的功德,這種的異熟就是這一種的果報體,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優越的條件。那麼這裡分八。
【◎ 初中分八。一壽量圓滿者,】
說:一、這種人他的壽量圓滿。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第一個,需要長壽,需要長壽,因為他宿生造的這個業是一個長壽的業。為什麼要長壽啊?那我們現在修習佛法,小的時候不行,你到了十幾歲開始可以學。學它個十年、十五年到了三十歲。對不起!你的壽命只有二十歲,嘿,一點用場都沒有。就算你三十歲,剛學會要開始修了,不行;就算你三十五歲,修了又有一點樣子,完了!他壽量一定要圓滿,這個是第一個重要。不過單單那個壽量夠不夠?不夠,壽雖然長,但是你偏偏一天到晚造惡業,結果你那個壽越長,是惡業越大,是越倒楣。所以還要其他的條件,下面一樣一樣說。
【二形色圓滿者,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那麼長相好,長相好。「形色」跟「顯色」,形色,長得樣子好,顯色,看起來好。有很多人這個面孔長得很黑,教人家一看,唉!這個黑炭。那我們通常一看見這個人,不要說黑人哪!一看。還有的人呢,這個皮膚那就是,總是就是有很多人,你教你……不但樣子長得好,而且那個膚色非常豐潤,這樣。那麼「根」當然一定是具足,如果眼睛去掉一個,或者鼻子那麼塌掉了,耳朵又這樣,那個不行。為什麼呀?那麼這樣的教人家看得歡喜,看得歡喜。根闕主要的是包括自己的自修,如果其他的,還要利人,你跟大眾相處,大家一看,看見你歡喜呀,不管你去向人家求教也好,或者你幫人家也好,這個就樂於產生正面的功效。
【三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第三個,就是他的家世出身圓滿,現在我們講起來,「噢喲,這個人可是某某人家的子弟喔!」以前說起來,噢,這個是王家子弟,現在這個人說他家世是如何地好法,不但是百萬的富豪、千萬的富豪,而且這是都是有學問、有什麼的,就這樣。那自然而然這種家庭出身,受人景仰、尊重。
【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這個就是你要做什麼事情的話,要兩樣東西:第一個—人,第二個—法。人呢,說自己的家裡邊,外面的朋友等等,這個來幫助你;外面的財位。然後這樣,你有財、有用,要做什麼事情,不管是自利也好,是利人也好。
【五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第五個,就是你講的話讓人家聽著你歡喜,這樣。那麼然後呢,說的人也不欺負別人,不欺騙他人,人人信得過你。不但人家信得過你,而且你對事情的認識,處斷的標準,是非常公正嚴明,大家對你服服貼貼、服服貼貼。否則的話,唉呀,隨便談一些問題,大家吵吵鬧鬧是沒有用場。
【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他有大名稱,有大名稱,人家都是覺得這個人好,為什麼呢?他有這個,他惠施,他惠施不但是財,而且法,而且布施的時候「勇健精進」,所以大眾都信仰、供養他。
【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八大力具足者,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那麼第八,是有大力量,這個就是說主要的那這個地方的宿業的力量。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講醫,這個醫是絕對有用的,我們要曉得我們的病,總共有四種因緣,四種因緣。第一個就是四大不調,這個四大不調是醫生可以看的,也需要醫生看;第二個宿業所感,那個醫生沒辦法;第三個是鬼神觸惱,這個醫生也沒有辦法;第四個自己出岔,不應該做的事情,去做那種事情。譬如說我們飲食,這個應該適量,他不適量,不應該吃的他吃了。然後呢天氣,他寒暖不知,有諸如此類的事情。主要的四樣,其中有一樣那個是這個四大,現在的醫生;而實際上呢,特別是這個地方具足這個大力,主要的是宿業力、宿業力。
我看見過好幾個人,那是我小的時候,我家鄉有一個,我們稱他為叫「崇明聖人」,他很有意思,這個人的確了不起哦!他是前清末年的是一個老秀才,他最後那個時候考,他考上的。他真正的好不在他考上那個功名,而這個人的行持的嚴峻,啊,那人人佩服他,那個道德的操守,所以我們家鄉都稱他為聖人。這個人很怪,他人雖然很好,但是他多病,他一生多病,結果偏偏他的母親一生沒有病。那個時候我遇見他的時候,那位老人家已經快八十歲了。他有一次跟我父親講,那是我父親的一位老師,唉!他說:「我一生最苦的啊,那個時候母親……。」因為他是—以前的人都非常孝順,他對母親是絕對地孝順,當然做母親的人也絕對疼愛這個兒子,何況這個兒子這麼好。可是妙咧!這個母親的人從來沒生過病,也不曉得病人之苦,偏偏那個兒子,他一身都是病,這樣。
所以當時我聽了這個東西的確不大懂,以後慢慢地、慢慢地了解了,我遇見很多人,他就是不曉得什麼是病。然後那個時候我們在學校裡面有一個同學,我還記得他,他好有意思喔!他這個身體我們叫他小牛,為什麼叫他小牛啊?他跑到什麼地方,就在那個地方又奔、跑、吃、弄這個,這樣。餓,餓、餓、餓,餓一餐、餓兩餐也不在乎;吃的時候一口氣,噢喲,大家吃脹了,他多吃一點也不在乎。剛剛吃完冰的,馬上喝熱的也沒關係;喝完了熱的,他冰的吃進去,冰淇淋幾個吃進去,也就這個樣。有很多人、其他人都受不了。那我們三年級不曉得四年級,那個時候第一次,不曉得第二次,那種特別的流行性感冒,那個時候剛開始,第一次大量地侵襲台灣,一下大量的人生病。那個時候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學校裡為這個病,病倒的人占五分之三。你可以想像單單那麼個小區域,老師、同學結果為了這個病居然沒辦法,放假幾天。我們天天跑醫院,噢喲!他一天到晚忙,他從來沒有病過,你說這種人怎麼講啊?
所以現在人很多講醫,我不是說否定,是絕對它有它的絕對的價值,可是我們必定要,尤其是了解了佛法的人,我們要了解這個特質,了解這個特質。所以那麼這個地方特別說,這個地方大力具足是什麼?特別講「宿業力」。所以,他的或者病很少,或者全無病,不但沒有病而且身體很強壯,因為他強壯,所以這個心裡面也比較勇悍。現在有很多人未嘗不想用功,他用功一提起來啊,唉呀!等一下腰又痠了,頭又痛了,哇!那是沒辦法好想。這個有八樣東西,這個八樣東西。那麼他上面解釋一下。
【此復第一謂住樂趣,】
這個八樣東西當中,一定要在樂趣當中,特別指人。
【第二謂身,】
身體。第三
【生為第三,】
就是他的出身。
【財位僚屬為四,第五謂為世間量則,】
第五是什麼呢?就是他的話,大家信得過他,因為世間要想做事情的話,衡量的標準就是這個,衡量的標準。他一句話,大家覺得對了、對了,事情可以擺平了!你要想做事情,這個是重要的。
【第六謂彼所有名稱,】
就這樣,跟你接觸的人固然,跟你不接觸的人,他也聽見了,啊!說某人如何、如何,這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七謂一切功德之器,】
我們要想做圓滿的功德的話,這個男身是非常重要。
【第八謂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你要做的必須要這個條件。
【◎ 異熟果報分八。初者依自利他,】
那麼下面那個,這個「異熟果報」,就是特別地詳細說明一下,像上面所說的這樣的這個異熟體,它有什麼樣的業用,有什麼樣的功效。「分八」,也按照著上面這個八樣。「初」,就是壽,壽的話不管要想思自利、他利,
【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你要想修習增長善根,這個時間很重要,所以壽要圓滿。第二個呢,
【第二者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你一看這個人就歡喜,你看起來歡喜,人家常說:啊,這個開始的好啊,已經是一半的成功。一看見好歡喜的話,事情就很好辦了,這樣。所以這一點有這麼樣的好處。
3)
【第三者】
第三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的族姓,就是出身。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我們常常介紹一個人,啊!說這個某人的家世如何,如果這個有輝煌的家世,我們通常會介紹,在以前是尤其重要。也許有人說:「現在的人好像不講這個了。」我以前也以為如此,以為大概我們東方人像中國、日本、印度,印度是不談啦,印度那世襲得太厲害了,中國、日本都講這個門閥世家,我以為西方不講。嘿!結果這一次到了西方以後,才發現西方人講得才厲害咧,講得才厲害咧!不但歐洲大陸是固然講,美國也是,他非常重視那個門閥,這個世間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人家說:「噢!這個某人出身如何如何。」那就是這樣。那在這種狀態之下,一個這樣好的出身的人,做這樣的事情,那大概不會錯了。自然這個我們就容易受他的勸誡,你要他做任何事業,也容易成功。
【第四者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就是「自在」,那是什麼呢?不管是財,不管是法,這一方面你都自在啊!財施,那麼你有錢;法施,你有聰明、智慧,又學得又好。人家沒有的,你給他,人家不懂的,你告訴他,就是這樣,那自然人家服服貼貼跟著你呀!所以,「攝諸有情」容易成熟,我們修無上佛道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者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這個都靠語言哪!你的「信言圓滿」,你出起口來—對!那就好。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一開始要養成功啊,平常我常常建議大家不要多開口,有很多人就是歡喜開口。你開口如果說得對也好,他一開口也不知道說到哪裡去了,文不對題是一種。還有一種呢?這個往往把握不住中心還在詭辯、強辯,這種東西都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的事情。平常的時候,我們主要的這個因地當中由於什麼,那麼果位當中達到這樣的功效,這個我們要了解。眼前的好處就是這個,眼前就是你平常因為有了這個條件哪,所以人家容易接受,所以「愛語、利行、同事」是容易。
【第六者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那麼第六為什麼有「大勢名稱」呢?就是這樣,就是因為你幫助別人,就因為你幫助別人嘛!不管是財、法,因為這樣,所以呀人家感你的恩,一是得到的是感你的恩,沒有得到也要求這個恩,自然而然這樣的情況之下,他處處地方來跟著你轉,那麼你要做什麼事情很容易成功,這是它的功效。第七就是「丈夫性」—男性。
【第七者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又於大眾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
這個男性是「一切勝功德器」,這並不是說樣樣東西都是男性好,不!女性也有女性的特殊的地方。但是呢,她女性有很多的的確確不如男性的地方,譬如說「欲樂勤勇」,勇悍的心情,這個男性的特徵,男性的特徵在這個地方。那麼還有呢?譬如說後面所說的「大眾都無所畏」,為什麼啊?在任何情況之下,你說這個女性,尤其是現在,你要單獨的,或者很多地方的話,哦!這個東西不行,這個東西不行,這樣。它有這樣的幾個,那麼下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必定要具足男性的特別的幾個。
不過在這個地方我們並不強調,因為尤其是現在的西方人,強調這個男女平等。唉呀!我覺得這個事情真是很遺憾的事情。天下的事情,本來就是平等的—如此因,如此果,各有它的長短,你各盡所長,截長補短,是恰到好處。現在不在根本問題上面爭論,而在枝末上面去摸,這個東西很糟糕,那個很糟糕!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這個問題不去深一層地探討,我們只是了解,這個由於共業,世間的量則如此。的的確確這個男性,是在任何情況之下是無所畏懼,而且勇悍之心特強,這個女性這個條件是不具足的,不具足的。那麼第八呢,
【第八者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這個第八是什麼?「大力具足」。因為他具有了這個,所以他做什麼事情是勇往直前。要不然的話,唉呀,做一點事情就心裡面就提不起來,就又怕,又不勇猛;然後呢雖然勇猛的話不堅固,雖然勇猛做了一下,等一下又累得坐在那裡塌掉了,這個東西不行。不但勇猛而且堅固,因為他勇猛堅固,所以定慧什麼等等都能夠得到。要想真正深入佛法,你沒有這個條件,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由於這樣,那麼定慧力得,於是速發神通。然後呢達到了這種情況之下,你要辦的事情,那可以非常快地辦成功,這個就是這八樣東西特別的好處,特別的功用。那麼這個八樣東西,以什麼原因得到的呢?看異熟八因,第一個,
【◎ 異熟因分八,初者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這是第一個。
【又云:「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磈杖等,害眾生無病。」】
分兩方面,一個是應該遮止的,第二個是應該努力的。應該遮止的—不傷害眾生。不傷害眾生最主要的什麼?就是內心當中「不害意樂」,心裡面不要傷害別人。這個傷害不僅僅是殺哦,就是我們在很多情況之下,儘管我們現在說不殺了,但是不損惱別人這個意樂,這個很難做到,這個很難做到。而且這個不損惱別人,往往是不知不覺當中,不知不覺當中,你倒不一定是有意損惱別人,你只是為了只想到自己傷害了別人。所以說,我們如果從根本上面去要想了解的話,處處地方要推己及人,要推己及人。
現在有很多人,這個世間的人我們不談,本來世間的量則是只求自己的利益,這個我們先不去談它。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懂得了很多道理以後,他不拿這個道理來淨化他自己的心識,說:哎呀!我這個人見煩惱特別強,或者思煩惱特別強。見煩惱特別強的人,他好歡喜跟人家講道理的,喔唷,他總歸他有道理,他不曉得他是見煩惱;思煩惱特別強的人,貪瞋癡特別重,他道理他倒不一定是講,但是碰見這種情況,這個習性很重。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講的這個意樂,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了解的佛法,真正重要的,在這一個上面要注意!那麼這個是也可以說根本的,也可以說消極的,也可以說「自停自住」。
下面呢,「善放將殺生」,更進一步,有很多人將要被殺,我們要去救他,然後呢利益他的命,還要「遮止害眾生」,這樣的話得到長壽,這個是對於一般的有情。對於我們共同的眾同分當中,人道當中呢,「承事諸病人」,對病人要承事。所以佛在世的時候特別說「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然後呢《梵網經》上面還在講。佛在世的時候,就有這個典型的公案,典型的公案。這是為什麼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常常提醒大家的,戒律上面也告訴我們,戒律上也告訴我們。
那麼還有呢「善施諸醫藥」,好好地把那個醫藥給人家。這個醫藥分兩方面,生理的、心理的。真正好的醫生,他不單單是看你的身病哦,還要看心病,還要看心病。所以,現在的西方很有意思,西方目前那個專科醫師很多,大家都說專科。可是現在有一個諍論,有很多全科醫生,他樣樣來。要我們想像當中,這個全科醫生不行欸!咦,全科醫生有它很大的道理在,因為很多人的病,他這個除了身病以外,他心病很重要,心病很重要!尤其是美國,它這個盛行那個保險制度,那個保險制度那個醫生,常常叫「家庭醫生」,就是這樣,家庭醫生。也就是換句話說,你一家……你的病人,你看了病反正找他,他從小就曉得你,你這個人怎麼樣的,這樣。
那因為我在那兒住了一些時候,去看的時候,他往往先跟你隨便談談天哪什麼,然後給你開點藥。以後我才曉得,往往開那個藥,跟你那個病了不相干,就是這樣。哎喲!你覺得心裡很苦惱或者什麼樣,他然後給你。原來這個裡面什麼東西?維他命幾粒,什麼阿斯匹靈幾粒。現在阿斯匹靈曉得不能吃了,不開了,欸,你吃下去有一點效果的,等一下,好,感冒就好了。
那我自己還親身遇見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我感冒,感冒了以後,有一個,正好我們出去,一起去到一個地方去朝山,朝山的同行當中有一個,這個是藥劑師,他隨身帶著。他就講,什麼?這個怎麼唸的,我忘記掉了,什麼「一大兩小,多吃開水,多睡覺。」下面幾句話,就是這樣,那個治感冒是百發百中的藥。那時我感冒得啊,哎呀,那天鼻涕什麼流,這樣,他就給我吃,吃幾個。然後他們那天出去去了,我就沒去,我在那裡吃完了以後,然後睡了一覺蒙頭,果然沒錯,到了晚上就好了。哎呀,我說我以前感冒從來沒有這麼快好過,很相信。以後等到完了以後,回來到了那個地方,有一次偶然談,他說「一大兩小」是什麼東西呀?小的是維他命B,大的是維他命C,我聽了大為驚訝!什麼?我說我天天吃這個東西,但是平常吃這個東西,感冒就是不好。他那一天就告訴你呀,然後你心裡面想。的的確確是這樣,千真萬確,千真萬確!所以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居然心理上面說這個……我們要曉得,佛法真正講的身心是分不開的,身心是分不開的。
我說到這裡,我還給你講一個,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實驗的這個人,一個德國的大科學家,在戰前……現在我們動不動講美國,我們曉得戰前最好的是歐洲,德國尤其是厲害,是一個德國人。那麼他接受了這個東方文化以後,他覺得,曉得那個心理的重要。實際上佛法講的身心是分不開的,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上的這個哲學往往講心物好像二元,不是,這個不是!不過西方人,很多人總覺得這兩樣東西完全對立的,實際上不是,這是互相影響的。那麼這個主要的中心在什麼地方呢?主要的中心就是那個心念。我們往往那個心念,由於這個等流的心識,你看見了對象以後,已經跟著外境轉,引發那個種子,到那個時候它現起來。將來講到業的時候,它每一個地方會分得很仔細。
這個醫生,他了解這個情況以後,所以,他自己用他的那套方法,當然採用東方人「定」的心情。他那個意志力非常強,那麼有一次,那個實驗還在上海做的,吃那個虎列拉菌。虎列拉菌是什麼?霍亂、吐瀉,這個你們曉得的,非常厲害啊!隨便碰到一點點你吃下去,是馬上出毛病。他經過人家的實驗室裡邊培養出來的,吃一杯!啊,那個一杯可以殺死百萬個人,大家分開來吃,吃下去的話非死不可,他就當眾表演喝下去,一點事情都沒有。表演了兩次,第二次還拉了一次肚子。人家問他:「你為什麼拉了一次肚子?」他自己也說明,他自己……你真正的心力強盛,他很了解這件事情。我們現在好像聽起來這個很神奇吧!我完全講科學給你們聽,不要講佛法。
現在的科學上面催眠術,你們大家了解的,對不對?聽說過沒有?這個催眠尤其特別用在生小孩子,它生小孩的時候,有一種叫無痛的這個生產的方法。它就是事先他用催眠,使得這個產婦,精神跟隨著這個催眠師集中在一個地方去,她的心志完全跑到那個地方去了。然後呢那個地方暗示她,放鬆了身體,欸,一點都不痛。可惜的是我們都沒有這個經驗,我們也不可能有這個經驗。但是除了這個以外它用在其他的地方,已經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神奇不可思議的功效。所以我們可以說日常生活當中隨時可以檢查得到的,譬如說我們自己有的時候,你碰見什麼一點小小的頭痛或者什麼,在那兒很難受。欸,忽然之間有一樣東西,非常有力地吸引你,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等到你貫注在那裡,等一下你忘記掉了。忙完了半天,一回來的時候,唉呀,又塌掉了。我想這個經驗我們人人有吧!說明什麼,說明什麼?就是這個。
所以大家注意哦!大家注意哦!不要我們為這個世間這種無明所騙,世間的人那沒辦法,現在學佛的人哪,居然有人告訴我:「我是學醫的!」他完全忽視掉這個,我也只好不談,然後你有理,你還有沒有道理?你有,說完了讓他走路。這種人學佛啊,我覺得真可憐,他不知道在學什麼佛!所以我這個地方談到這裡,隨便一提,隨便一提,這一點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所以這個地方叫「善施諸醫藥」,你是這樣的。還有呢,「不以磈杖等,害眾生無病」,你能夠處處地方這樣地幫助別人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可以得到這個,不但壽長而且少病少惱。如果說你能夠幫助人家身病,你身少病;你能夠幫助人家心理健全,你心力堅強,如此因、如此果,就一點都不錯。
【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又云:「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妬果,當感妙同分。」】
第二是什麼?就是形色、顯色圓滿。為什麼呀?喏!「惠施燈明等」。這個光明啊!樣樣都照出來了。所以不但是供佛,而且在暗的地方,你處處地方能夠這樣,這是一個。還有鮮淨的衣服,好的東西,那個就是形、顯二色。「又云:由依止無瞋」,這個瞋是內心當中的最惡劣的東西,所以這一點「施莊嚴妙色,及無嫉妬果」。這個莊嚴妙色你怎麼個布施法?莊嚴妙色怎麼布施法?外面的布施,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常住,我們把那個大殿固然打掃得清清楚楚,弄得樣樣好,地道的前面,處處地方。譬如我昨天來說,我正在那兒休息,我看見平常身體向來不好的一個同修,居然跑在那裡,休息的時間不休息,拿了一個掃帚在那裡掃地。哎呀!我看了真讚歎哪!後來我還在說,他固然是得到了功德,我還因為他而得到了功德;他得到的功德他的,我在那兒隨喜,我也得到功德。所以我覺得你們真正懂得了這個如法修行的話,這個出家生活之美啊!
反過來,你說:「萬一這個人偷懶怎麼辦?」我還是可以得到功德。如果他偷懶,我覺得:「唉呀!這個人真可憐,不知道,愚癡啊!我要好好努力啊,我要將來幫助他。」我還是可以增長功德,對不對?這個很明白呀!所以你們要懂得,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反過來,你不懂的話,他那兒掃地,你會覺得:「哼!這個傢伙,他算什麼?他算他的勤勞啊?」對不起,他在那兒長功德,你這一念非墮落不可!這不是很簡單嗎?就算他做給你看,他做給他是他啊,你還是在那兒隨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我們這個地方不能反省自己不如,還要嫉妒人家,這是我們為什麼在末法的時候這樣,還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如意,那個不如意,說這個。你不要怪人家不如意,那你因地當中,你只要自己問你自己你起心動念,很明白、很清楚,就了解了這個道理,這樣。
這個地方都是什麼?「施莊嚴妙色」,你能夠把那個寺院弄得乾乾淨淨,人家一看說:「啊!這個地方真好啊!」欸,對了,你就得到了這個功德,你就得到了這個功德。所以就有這樣大的好處啊!你不要說,等到還要常住派你一點工作,你還畏畏縮縮跑到那裡去,「嗨喲,這個事情又無關緊要的,好像跟修行沒有關係呀!」前面說得很清楚,已經登地的菩薩,尚且要無量無邊的東西去供養,現在我們個凡夫什麼都不要,你還不聚一點資糧,不聚一點功德,請問你修行修在哪裡呀?所以這個地方來告訴我們施莊嚴妙色,然後呢還要不要嫉妒,那個時候「感妙同分」,欸,你就得到了!
【第三者謂摧伏慢心,】
還有這個是「族姓」,就換句話是出身,他為什麼出身就高貴呢?他處處地方謙下尊重別人。因為你謙下尊重別人,所以,你這個善因,你一出生人家就會尊重你。你現在處處地方自己覺得憍慢,瞧不起別人,對不起,你到那個時候也是這樣,你也是這個樣。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對於尊長等等,要曉得這個尊長是重福田,重福田,在家是自己的父母等等,出家是三寶、師長、佛等等,乃至於他只要穿了這身衣服。所以我們注意哦!穿了這種衣服,一穿這種衣服,不管他自己裡邊的行持如何,你一看見這件衣服,哎喲!這個是三世清淨幢相,你對他恭敬總不錯,得到的好處,總是你的。你恭敬,他不一定得到好處欸,可是阿彌陀佛啊!你恭敬他,你有幾分恭敬,就得到多少好處啊!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我想我們心裡面,你要找一點煩惱,你怎麼樣找也找不到。你怎麼可能有煩惱呢?你在什麼地方都在增長你的功德,這個功德還是以後的異熟,眼前心裡是處處歡喜。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信了佛還要煩煩惱惱,唉呀,我覺得真可憐,乃至出了家還煩煩惱惱!這個時候你趕快努力來學,你只要學會了以後,那快樂啊!眼前固然快樂,是將來生生增上。
所以儘管現在我這樣的話,常常不大舒服,可是我心裡實在是很開心,是越想越開心。我想我以前沒有學,所以現在老生病,現在曉得了好高興啊!以前的果報,那沒辦法嘛,還它啊!可是我既然感到這個痛苦,我現在了解了,我現在種的因可是快樂的因啊!越想越高興。痛由它去,那沒辦法好的事情嘛!我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你看多開心啊!你生病都開心,那你不生病的時候,當然更開心。這個道理都在這個上頭,那麼這個是族姓。
【第四者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第四,那麼就是布施,如果有人來向你乞討的話呢,你去惠施他,去惠施他。現在有的人說:「唔,你布施給他……」世間上面常常這樣說:「這種人他好好的,他自己有能力不去做,你給了他以後,他不是培養一個社會上面的寄生蟲嗎?你讓他增長他的好吃懶做嗎?所以不要布施!」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嗯,很有道理啊!對啊,你吃的送了他,他以後—好了、好了不做事情,他專門這樣了。那你到底怎麼辦啊?這上面我告訴你,這兩個答案都對,反過來,兩個答案都錯。你真正懂得了佛法,你怎麼做就怎麼對,而且絕對不會是含含糊糊的。剛才說兩個答案都對,你不是說:「這個對了,這個一定錯,這個對了,那個一定錯,怎麼會兩個都對呢?」不!你要曉得做任何一件事情,它一定有一個衡量這一件事情的準則。你那個時候看你衡量的準則是什麼,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佛法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必定要把握住這幾個:做的事,就是對象;什麼意樂,你的心是什麼心;然後呢根據這個心,你怎麼加行;怎麼圓滿。如果說你看見了這個情況之後,於是你心裡面想到的,說你現在修學佛法,什麼?要幫別人,幫助別人最主要的是幹什麼?結個善緣哪!先結善緣,然後呢慢慢地可以。他今天想來跟你要,很好啊!結個善緣,以後來幫助他,第一個。第二個,他來要,成就你的布施,圓滿你的布施的這個功德,他是你的恩田,你將來所以能夠成就,都是靠他。然後呢你將來有了布施,然後你有這個功德,到那個時候你也修學了佛法,了解了,然後你幫助他去,對吧?結果這麼一來的話,你自己也圓滿,他也圓滿,其他的你不考慮,那個時候絕對正確!
是另外一個情況呢?也許你另外一種情況,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著眼不在那個布施上面,也許你在另外一個概念上面—世間的量則。那個時候你想,他這個人,假定說你用另外一種方式策勵他去的話,也可以讓他至少能夠有一個什麼的好處。那個時候,你不布施,對!總之你的心的動機很重要哦!所以記得吧?這個業一共有四個條件,第一個,業來決定一切,第二個,業的增長廣大,記得不記得?然後這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對不對?思心所相應,然後呢相應的身口所起的。當你心裡面想著,你為了利益他,你為了利益他,送他也對,不送他也對;反過來,你拿你的心情去想,以世間的量則去想的話,那就另外一回事情,不管你找多少的藉口。這個概念非常清楚,所以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儘管別人也許跟你要諍論這個問題,你自己心裡面了解得清清楚楚,你做起來絕對沒錯,這是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的。
那麼在我們正式開始修行的次第,一定是先布施第一,這樣。所以這個佛在因地當中不要說錢、樣樣東西布施啊,人家來給他討頭,他絕對不會說他要不要他的頭,「欸,他來要我的頭,我生生世世就要求布施,他現在來要求,滿足我的布施,當然送給他呀!」他高興得不得了!他絕對沒有想到人家要不要,要了這個頭要幹什麼的,他沒想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特質啊!
所以我們現在從這個地方要去看。這個布施從多方面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是有的時候,有的人心情比較怯弱一點,那個時候需要你幫忙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幫忙他。
那麼尤其在這一點,我要特別地鼓勵幾位年輕的同學們。年輕人不曉得老年的苦。也許是因為我現在體會到了,以前我總是覺得拿我的衡量,總覺得這些年紀老的人踢踢遢遢的。我現在發現不是!到那時候他就是處處地方不如,他的確有他……還有病的時候,那個時候不能用你的想法去想,這個我們要注意!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這一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人家到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他需要什麼儘量幫忙他,需要財—外物,布施財物;他需要精神上面的安慰,布施無畏;知見方面的不了解,那麼法布施,總歸處處地方幫忙他。
「又於苦惱及功德田」缺乏的時候,「苦惱」的話,那就是屬於世間的一般人。不管他是缺的哪一樣—缺的財,缺的法是無知,以及精神上面的沒得依靠,你給他的無畏;所謂「功德田」的話,就是三寶之數,修行人等等。這個功德田,把恩德也併在這個裡頭可以說,他有所缺乏的時候,那麼去供養、去布施,這樣。所以這個世間人尚且這麼說啦,這個孝,世間講孝道,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恩田。他不是說你能夠養啊,不是說你能夠養啊!要什麼?要能夠善體親意。現代的人能夠養父母已經了不起了,古來的人不是這樣,佛法比它更高一層。所以我們真正地對於功德田,對於尊長什麼等等的話,不是說:「啊!我賺了錢給他幾個。」或者什麼,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你處處地方要委曲婉轉的。
記得不記得,我們事善知識引用《華嚴》當中的九心,第一個心是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如孝子心,一點都沒錯。如孝子心什麼?他講他的心欸!他處處地方,不是以他自己的心裡邊覺得「我覺得怎麼想的」,而是以父母的心裡面怎麼想的,這一點對現代的人尤其重要。為什麼對現代的人尤其重要?因為現代的科學特別發達的時代,這個前後差得很多、很多。我當年自己也是這樣想,現在看見年輕人哪,啊,又變本加厲!我當年總覺得父母啊,他們那個時代不一樣,那麼不懂了。現在呢,更是如此了!不要說等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念了很多書,還在小學裡乃至中學裡邊,對自己的父母說:「這些老朽了,這個落伍了,他根本什麼都不懂!」好像就是他懂。所以這個世間哪,邪見增上,每況愈下,講道理是越講越多,但是呢世間的樣樣東西是每況愈下,道理就在這裡。所以這個是第四樣東西,我們要了解的。
【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那麼這個第五項。那麼現在呢這是講再下面所謂第五,這個第五為什麼信言會圓滿呢?他因地當中能夠遠離四種不善,修四種的善法,修四種的善法。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哪,你講話人家能夠信受你、信受你,這樣。否則的話,這個我們講話的的確確現在常見的現象,平常我們一開口,是好的固然不錯,但是大部分人往往,要嘛說閒話,綺語,說了半天毫無意思,造這個因;要不然講一點道理的話,人家不聽了,起諍論,然後你有道理,我有道理,吵了個半天。這個都是什麼原因?宿生既做錯了,這一生尤其是錯上加錯,大家還不能反省啊!還不能反省啊,還總覺得我有道理,那個心裡面哪,他不是說他明知故犯,他真正地可憐的地方,愚癡的地方,他不知道,他總覺得自己有道理。所以大家注意,為什麼我昨天特別提到這個等流,你們必定要從這個地方認識起。這不僅僅是個概念,單單那個概念,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必定要把這個概念哪,認得它概念所指的是什麼,那個時候你才有修行的機會。
說到這裡,為什麼現在在這個地方佛學院,有很多我將來我會認真地淘汰,不相應的就是不必去聽。要不然說了很多道理以後,然後拿那個照妖鏡去照別人的話,自己既傷害也傷害佛法,沒有用場,完全沒有用場。你懂得了道理越多,然後跟人家吵架的機會越多。你自己害了是小事情,然後呢把大家也拖下地獄去,佛無始以來集聚的資糧,就被我們這樣地吵吵壞掉了,不值得的,這個要了解,這樣。所以碰見這種情況,為什麼古人告訴我們碰見什麼事情,談得好就談,不能談—忍,原因很簡單,就是說這個裡面總有很多原因在,你不必跟人家論的原因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所以你開口人家能夠信奉的原因,就是你宿生信言圓滿。那是因為你要嘛不開口,開口的時候,絕不講無義的綺語,絕不離間別人,事實就是事實,乃至於說話的時候總是不會粗言,總是非常地柔軟,非常地柔軟。
那我說到這個地方,我倒想起那個時候剛出家,剛出家,我們住在蘭若,我這個法師常常說我:「你們這些人,一開口就像吵架。」我總覺得我好像從來沒有跟人家吵架嘛!我一直出了家以後,的的確確我自己覺得,從來沒有跟人家吵架。但是過了多少年以後,我在那個時候才感覺到。那個時候心裡面,心理狀態也不一樣,開口的時候,自己也感覺得到,那個心情跟那個不一樣;你不比較,比較不出來。那麼以前這個什麼狀態呢?以前因為一向就是那種心理很粗猛的這種現象不覺得,自己雖然平平常常,可是開起口來那個話,總是比較起來不大像柔軟。就像我們現在,譬如說有很多這種社會上面某一個階級的人,他一開口三字經就先出來了,一開口三字經就出來了。他這個三字經,他自己不曉得他在說些什麼欸,那會這樣的,就是這個習性。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提一下,這個第五。
【第六者謂發宏願,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這個是得到「大勢名稱」的。這個大勢名稱要兩個條件,第一個要「發宏願」。我為什麼要這樣作,要這樣作。這個願不是普通的願哦!這個願叫「宏願」,什麼才是宏願?無上菩提之願。現在我們只要把這四個字擺在心上面,真正的菩提願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講到,我們也不大正確地認識。現在不要說菩提願,乃至於厭離心是什麼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佛法門都沒摸到。不過呢,我們現在先曉得方向在哪裡,根據著這個,然後呢做種種的功德。做種種功德當中,特別是供養三寶,這個是出世的;父母這是世間的;然後呢三寶當中,特別是聲聞、獨覺這種證果的;跟你親近的,那是親教、軌範尊長,這個都是大功德田、大恩德田,你在這個裡面,隨便一點點的損或者益,就得到的禍害跟功德是不得了地大,不得了地大!
我最近看這個《德育古鑑》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個地方瘟疫,有一個地方是瘟疫,那個瘟疫來的時候是非常可怕,不要說現在啊,現在的科學這麼昌明,一旦這個流行病來的時候,你簡直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古代那好可怕,我想你們大概沒看見過,我小的時候就看見過。那個時候霍亂來的時候,那往往說,剛開始只是一家人家,然後呢,哎呀,那個棺材店裡拼命做都來不及,到後來,哪有來得及買棺材的,整個的一個村莊上面死的只剩下幾個人咧!有這種情形,這麼個厲害法,那就是霍亂的時候。儘管那個時候科學不發達,可是那個時候也曉得的,一有霍亂,平常的時候婚喪喜慶等等,這個民間很重視,大家去要祭悼,一碰見這種情況,誰都不敢去。只是喪葬那些人,欸,他們那些人還妙咧,他們也不怕,他們還照去不誤。這麼個可怕法!所以古代人也曉得,一碰見這種情況誰都不敢去的。
那麼有一次有一個地方,有一家人家也正在瘟疫流行。那麼流行之前有一個媳婦,那時候剛剛嫁到那個夫家,嫁到那個夫家了以後,她有一次偶然正好還她娘家去。她回去了以後,她那個夫家那個地方就起了瘟疫了。喔!一下傳開來那非常快,然後她就急著要回家去。她媽媽就說:「欸,你回去幹什麼?」她媽媽、她哥哥,大家都勸她:「這種病,一下的話,你家統統死光了。你這有幸而出來了以後,你呀趕快就留在這裡。」然後這個女的怎麼說?「不!我今天既然到了他家,那就是他家的人。正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去,這個可以嗎?做人是這樣做的嗎?」她當然話不這樣說啦,她的意思就是這樣,然後就回去了,然後就不計一切地回去了。擺明了擺出去的,就是張開眼睛往水裡跳的事情,她就回去了。
回去的時候,欸,妙咧!那一家人家的家裡正在那個病的時候,忽然之間哪,她不曉得是她先生還是她公公,聽見有幾個鬼講,哎喲!說這個孝婦回來了,回來了,那個天上面派了人來了,他們趕快逃。就是這樣。欸,結果他一家人就好了,自己也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情,就是這樣。所以後來就這個公案登出來,甚至真正反正是瘟疫什麼等等,的的確確有這種瘟神,有這種瘟神,那是那個地方的共業,他那個時候就來了,那時候就來了。所以你想,世間她才發這一個心,有這樣的量, 就馬上感得這樣的果報。所以這一點我說到這個地方,隨便地一提供養這個尊長的功德。
所以為什麼,反過來,那天我們記得吧?說有一個人,他姓韓的,他本來可以得到功名,結果因為他自己對他的父母,對他的尊長,儘管他表面上面還是很孝順,我們連他表面都做不到,他心裡面還在嘀咕。他心裡一嘀咕,那個文昌帝君說:「表面上面做得很好,他心裡一直嘀咕,他那個功名早就削掉了。」然後你們不妨再看看《俞淨意公遇 灶神記》,他自己還覺得:「哎喲!我這麼修行,做這麼多好的事情。」這灶神怎麼講?「上帝派那個日游使者,跟著你跟了三年,因為你抱怨,所以上帝派一個日游使者(就是白天檢查的),跟了你三年,發現你一點的好功德都沒有做。你起心動念一直都是這種埋怨,都是瞋恨,所以你這個禍,你逃禍都來不及,你還求功德,你哪裡求起?」這個在世間人喏!
所以我們修道人就要從這個地方好好地認識去,好好地認識去。你曉得了這個,那個異熟的八個因,曉得這個因地從哪裡種起,就在我們起心動念那個地方種起,那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說的這個戒經,最重要的是第三句—自淨其意呀!也是這樣講啊!所以說,這個是第六個。
【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
這個,他怎麼樣能夠得到丈夫身呢?他第一個樂丈夫身,對於這個女身深深地見到它的禍害。還有一個呢?
【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
有很多人他歡喜女性,這個歡喜女性有兩種,或者自己對自己的這個愛著,這個女性通常歡喜胭脂、花粉,修飾、修飾弄弄,其實這個不僅是女性哦,男性也是如此。但是這個也並不是叫我們頭髮嘛長得這個樣,鬍子嘛留得這麼長,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整齊還是要的,整潔是世間的量則,只是你不要刻意地去弄的這個,這個不要。那麼這個除了自身以外,還有別的;譬如男性,男性好樂、歡喜女性的話,這個也是一定要會失男根的。碰見這種情況,你能夠自己遮止,防止別人遮止,那麼那種情況之下,你能夠脫免,就能夠得到丈夫之身,丈夫之身。關於這個在後面談到這個業的另外一部分的時候,他也有說明。總是處處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思、思已業,你的起心動念。然後你的起心動念以後,然後你的身口相應的,最主要的始終就是這個心念。
【第八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
第八的話呢,怎麼才有具大力量呢?他如果不能做,你就代他做;或者自己共他做,或者幫忙他;惠施種種。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現在這種情況,有的時候人家求助於你,你應該怎麼?求之不得,「好啊!他來成就我的布施功德,他來成就我的具足大力。」我們往往這樣的,人家來求助你,總照著我心裡的心意想,就是說:「他這個人故意這樣,他這個人就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你說種種理由呀,不但自己不幫忙,還要叫別人不去幫忙。唉呀!這個事實在是我覺得好可惜、好遺憾的一件事情。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說你要想得到這一個異熟的果報,就要以這樣的異熟的因啊,這樣。
所以佛陀特別給我們說明,說你不是要成佛嗎?對!因為你要成佛,所以你對佛、三寶恭敬嗎?對!因為既然你要成佛而對三寶恭敬的話,請問:為什麼不對那些窮人恭敬呢?這個話驟然我們聽起來不懂,對那些窮人、對那些壞人你為什麼要恭敬他?請問:沒有窮人成就你的布施功德,沒有那些壞人成就你的持戒、忍辱功德,你能成佛嗎?不能!不能!既然你要成佛了去恭敬佛,他同樣成就你成佛的因緣,你能不恭敬他嗎?這個道理很簡單嘛!
所以說穿了問題很簡單,你是跑得來要學佛,還是你跑得來學會了那些文字跟人家去諍辯哪?假定你學會了文字諍辯,你要想去博一個博士頭銜,朝著去大張旗鼓賺大錢,那不要管。你反正懂得了一點文字,跑得去跟人家大吹牛,可以!如果你想成佛的話,那個情況就完全另外一回事情。分別得清楚嗎?
我所以很強調用這種語調來說明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策勵我們自己的內心,曉得我們真正進入的關鍵所在哪裡—是把文字的內涵要認得,然後呢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身體力行,改過,這個就叫作修嘛,修改自己一向無始以來的習性。這個習性是不知不覺的,前面很多次告訴我們「他世現行猶如夢」,你有了這個習性呢,到了下一世現行的像夢當中一樣。我們想想看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就有我們個人歡喜,欸,他就歡喜那樣,他就歡喜這樣,我們也不曉得為什麼。就像做夢當中我們不曉得為什麼,夢醒了又曉得,原來這是夢啊!為什麼?喏,就是你宿生的這樣的,這個哪裡?就這兩個字。這下面這個,等一下再講,或者先讓你們想一想,總是慢慢地、慢慢地,談到的時候再去說它,那麼這個八個因。下面這個很有意思哦!
【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
上面是八個因,一切法的成就,一切法的生起是因緣所生。因是這個,緣呢?下面。主因有了,還要助緣具足才行。哪三個助緣呢?下面,如果你能夠把這三個助緣做到了,能夠感到最勝的異熟的果報。
在還沒有講這個三緣之前,《金剛經》上面告訴我們「三輪體空」,它要三輪空;下面這個叫「三輪不空」,這個怎麼講?三輪空是什麼?是修相應的慧,到了這個時候,三輪自然空。那麼你要修的話,請問道當中你要修什麼道?要修這個道,你「境」,前面信、解的境,應該是了解些什麼?根據你所了解的,然後如法地行持修道,才感得如此的道,對不對?一定的,所以那個時候才有這個果。請問因地當中是做些什麼?不知道!因為我們現在不知道,所以要嘛說空話,說三輪空,說了半天,大家反正不空,空的在天上。我們說起來:「我們凡夫嘛,這個是聖人境界。」這個話倒是沒錯,這是聖人境界,我們就是凡夫。但是你怎麼從凡夫到聖人境界,不曉得,所以永遠你想學佛,只是永遠哪,只是想。所以祖師會說:「你這樣做法,做到驢年沒你的份!」
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喏,就是這三個!你能夠把這三個,因地上面一步一步做對了,果位上面就達到這樣的結果,所以這樣的次第。所以我們現在不要羨慕別人,應該羨慕自己呀,哇!說:「現在我好高興,我居然找到了這個正確的辦法,我只要這樣下去的話,到那個時候就是我的!」現在佛來送給你,對不起,我不要;你佛已經告訴我,我曉得,還是你佛告訴我的,你有這樣的因,就感得這樣的果,我現在造這個因,自然有這樣的果。如果說是只有佛可以送給我們果的話,對不起,那個佛法就沒有因果了,這是佛法嗎?所以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自然而然曉得我們怎麼辦!
下面就說三樣東西,哪三樣呢?第一個「心清淨」,這個地方分三樣—心、田、加行清淨。換句話這個就是三輪空當中,心就是自己,田就是對方,加行就是中間做的事情,這樣。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叫什麼?要用這樣東西的是清淨;等到你這個聞、思位當中清淨的話,感得修位當中的清淨的話,就是「空」相應法,就是這樣。那麼現在看看,
【於其三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
這個心又從自他兩方面來說。
【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
現在我們要做各式各樣的好事,然後呢你做了好事以後,不管你要不要,一定有它的善果的。那麼,那個時候我做的時候,我說我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什麼?為了要求無上菩提,絕對不希望異熟果,絕對不希望異熟果,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那麼加深這個印象起見,我要提一件事情。我們往往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做了以後,總希望別人知道,啊!然後讓人家知道。或者做了以後,這個心裡面你不知不覺當中要做給別人看。人家希望異熟,還不希望現世,還希望以後咧!現在我們連它希望後世都等不及,就眼前馬上讓人家看見:你看,我在那兒做那件好事情。
所以你不要小看說迴向菩提,這真正的內心迴向菩提,這是有它一定的量則在,這樣。所以你做任何事情,你心裡很清楚,我為什麼做,我是為了這個。將來的果報都不要,眼前的果報更是虛假的,兩腳一伸有什麼?所以不管別人看見不看見,不管別人讚歎不讚歎,人家埋怨我,他是他的,我自己努力做。所以這個迴向菩提兩個字,不要把它文字看,看看自己的心裡就很清楚、很明白。「不希異熟」啊!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不希異熟。這是第一個,就是自己心裡很清楚,你做任何事情,說:是!
所以,關於這一點,為什麼我對我的老師這麼讚歎,為什麼我現在才懂得他這一句話:「我做這一件事,可是做給我自己看的哦!」那我現在懂了:對啊!做給我自己看的,沒有錯,做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到了這個時候,我才了解為什麼上一次講那個故事,說在全西藏供養三寶,最好的是奔公甲這一把灰。你們還記得吧!他拿出這一把灰來,往那個供桌上面撒了一把,結果一個大成就者說:「喏,全西藏最好供養的,就是奔公甲這一把灰!」要我們現在跑到灶裡面,拿了一把灰,在佛臺上面撒著,這個最好的供養嗎?這不是顛倒嗎?為什麼?他就了解,欸,他心裡面起心動念不對,他要做給別人看,馬上:不對!淨化—自淨其意呀!這個我們要了解,這樣。
所以,你真正地對這一點了解了以後的話,那個攀緣心自己就很容易拿掉。最主要的還是什麼呢?還是你首先現在要認得你自己的內心的心相,淨否?這麼簡單!淨了,進一步,然後呢再求無上菩提。這是第一個,心清淨。因為你處處求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特質是什麼?空相應嘛,很簡單!所以你因地上面,心心念念積這樣的因,當因積夠的時候,果出現自然就是它,對不對?
噢!現在我們了解了,我們平常唸《金剛經》,說三輪空覺得高不可攀,真是高不可攀,它就是高,你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呢它雖然高,卻我就可以步步上升,很快就可以達到。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只要這樣去做,不久你就成佛啊,一點都沒有錯。為什麼?你了解次第步驟。要不然的話,高,可是對不起,不可攀!沒有你的份。我們講也是空口說白話,然後我們還去弘法,弘了半天,始終是高不可攀,好遺憾!不要說遺憾,很可惜,應該這麼說。這個種子種下去,將來一定還是要成熟的,所以從種子那一方面,我們還是無比地讚歎。現在我們看第二個,說:啊,好高興呀!現在高,而且可攀!第二
【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
然後呢修的時候,意是純而厚,勢是猛利。純厚是指什麼?一點不夾雜,淨—淨的純,淨的純這個叫純厚。然後呢不但質是淨的純,而且做的時候—勢猛利,這個完全是自己那一方面的,心清淨。還有呢觀待他,什麼是觀待他呢?你萬一做事情的時候,
【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妬,比較輕毀,勤修隨喜。】
哎呀,美啊!對他呢?有的時候這個不是你來做嘛,別人做,然後呢同法的,不管他上面比你高、同樣的、以及下面比你低,你看見他做了以後,「遠離嫉妬」,不嫉妬也不比較。他做好了,我們說:「他有什麼了不起!」對不起,你這個你就害了。他做對了,哎呀!讚歎哪,歡喜啊,隨喜啊!就勤修隨喜。
隨喜這個事情是美不可言哪!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隨喜。吃飯,你也可以隨喜,睡覺你也可以隨喜,你看看別人坐得端端正正,「啊,好啊!」你讚歎。然後你看看你自己,「以前我在家裡面的時候吃了這個飯,造那個染污之業,今天跑到這個地方來,是出世間。」你又隨喜,所以隨喜自、隨喜他。平常睡覺兩腳一伸,躺在那裡像豬一樣地,不曉得睡到……「今天我在這裡忙了一天,為了明天的精進,好好地休息,啊,高興啊!」睡在那裡也隨喜,就這樣。然後你任何一個地方,就像剛才那個,這個為什麼?因為你看見別人了,這樣。
所以在這種地方,自然而然你能夠這樣,是團體也和睦,你功德也增長;然後因為這樣的關係,將來你因地當中這樣,你感得的這個果報自然美。我們現在不要怨說:「唉呀,現在這個環境這麼惡劣啊!」要怨自己:「唉,宿生我以前一直又造那種惡因啊!」同樣反過來,你現在看見這麼個不理想的環境,你就歡喜!「那有什麼關係,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做完了,這一世我把我的這個前面欠的還掉了以後,下一世,我們各走各的,我上我的天堂,然後等到我上完了天堂,再來救他,那個時候正好啊!」你想到這裡好高興喔,絕對不會抱怨,這個就是這個「觀待於他」耶!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做好,你也不嫉妒;他做壞,你也不嘀咕,很清楚、很明白啊!而你自己呢,一直在高興,功德是一直在增長,眼前歡喜,將來果報是圓滿,天下哪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其次,
【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
假定這個做不到,怎麼辦呢?喏!我們時時刻刻在觀察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前面記得四種資糧吧?四種資糧當中,密護根門下面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應行,做我們所有的行為該怎麼做。因為你懂得了,照去做,萬一不懂得,那麼觀察一下,然後你看懂了去做,自然而然起心動念都相應,那個「心清淨」。第一個你內心清淨了。第二個呢?加行清淨—三輪當中的第二輪,怎麼個清淨法呀?說:
【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於長時無間殷重,】
自己不管做什麼事情,時間—不間斷,第一個,而且長久,兩樣東西;不間斷是做的前後,「長時」,做任何一件事情是越長越好,這個對時來說。然後對量來說「殷重」,很認真地去做,很殷重地、認真地去做。你同樣地做一件事情,你可以馬馬虎虎地做,也可以認認真真地做,這個有很大的差別,很大的差別。這個就是「加行」。
【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讚美令受。已受行者,讚美令喜,恆無間作不棄捨作。】
前面是完全對自己來說,後面是對他來說,說如果說他沒有接受這個正確的概念,那麼沒有照著正確的行持去做,你讚歎、稱讚種種,使他接受,使他如法行持。已經接受,已經行持了,你讚美、隨喜,也是無間;還有呢,幫忙他絕不棄捨。
這個裡邊雖然說「觀待自」、「觀待他」,要知道,這個觀待他當中,一定有觀待自裡頭,換句話說,所謂觀待自是什麼?就是完全是你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當這件事情也牽涉到對方的時候,那個叫觀待他。所以當牽涉到對方的時候,你自己的那心情還是用得上的,對不對?所以有一種情況之下,的確沒有旁人,你自己坐在這個地方,那純粹屬於觀待你的;還有一種情況之下,他對方在的時候,那個觀待自、觀待他兩個心情要同時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些事情都不是分開的。你了解這個道理所指的心理行相以後,你自然而然會認得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做起來是得心應手,那麼這個是「加行清淨」。三輪當中第三個「田清淨」,他下面說:
【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眾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你只要前面這個兩樣東西—「意樂」就是你的心,「加行」就是你的行為,這個兩樣東西好的話,感的果是一定微妙,所以等於這個田美一樣。現在三樣東西當中,兩個已經無限大了,第三個不管它無限大不無限大,一定無限大。只要有任何一個無限大,乘上那個無限大,一定是無限大,現在有兩個無限大了,第三個是不是都沒有關係。
佛就是這個公案,佛啊,他的心清淨,他的加行清淨,他真正的成佛是什麼?他就是捨頭目腦髓,他捨的對象,不是捨給佛耶,這個很明白!他捨的頭目腦髓,捨給誰啊?捨給那個是六道眾生。所以那個六道眾生,田可不清淨哪,但是他的心、加行兩樣清淨了,他不是成了佛了嗎?所以理路上面已經告訴我們,實際上面公案也是如此,對不對?那這個明白的事實。而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哪有一個佛捨的頭是捨給另外一個佛的?沒有耶,這個很清楚耶!然後呢羅剎來跟佛說要什麼東西,然後老虎餓了以後佛也給他,都是這個樣的。所以你看佛在因地當中,找不到清淨的田啊!只有佛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有的,到後來真正行菩薩道的時候,佛因地當中這個田,不是田清淨,而是心跟加行清淨。對不對?喏、喏、喏!現在這裡。
所以你們要求三輪空,從這個地方求起,求到了。所以大家一直說:「哎呀,《金剛經》好啊!」我覺得這個不比《金剛經》壞喔!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啊?而且真正《金剛經》的鑰匙在這裡哦!不但《金剛經》、《彌陀經》、《圓覺經》,不但大乘經、小乘經,不但經,而且戒,你這個鑰匙有了,你開到哪裡,哪一個就開。開經藏,經藏開,開律藏,律藏開,開論藏,論藏開,這麼美!清楚不清楚?現在因、緣都具足了,果要不要問哪?不要問了,果不要問了,果也不必問!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以釋補滿而為宣說。】
這個〈菩薩地〉上當中講得很清楚的,來解釋那個滿業的這個道理。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啊!那是菩薩、祖師的悲心啊,那個修行的方法,告訴我們這麼徹底、這麼圓滿哪!你這個基本精神能夠認識了,然後你在行相上面一配合的話,哇!馬上好。這個像引擎一樣,這個引擎樣樣都弄好了以後,然後你把它輪胎、殼子一加上去的話,嗨!走得個快,走得個快。你們有沒有看見馬路上,有的時候那個車子出來的時候,單單一個車子的頭,然後呢坐在這地方一個駕駛,那個車身都沒有的,它為什麼啊?先試一下,只要那個車身好的話,然後把那個……不,不是那個車身,就是引擎如果好的話,把那個車身裝上去,馬上成功,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啊?那麼對嘛!現在我們就是這樣,你只要把這個東西弄好了以後,然後你的行相一安上去的話,要學戒,戒馬上圓滿;要學定,定馬上得到,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了。為什麼我們現在學定學不到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在正修行當中,破除邪執當中說得這麼清楚啊!
現在還有人問我說:「唉呀!我這個念佛怎麼老不一心不亂,該怎麼辦哪?」不在這裡的,我會詳詳細細告訴他;如果在這裡的人還問出這種話來的話,唉,這個人實在是沒救藥!或者他沒聽,是可能的。所以你只要回過頭去看看,得到三昧尚且這麼容易,何況你念個一心不亂呢!每一個地方,他內容已經告訴我們這麼清楚,次第這麼明白。好!現在我們了解了,哦,業的整個的原則;然後我們了解了以後,我們要求的是什麼,這個是特別我們應該知道;然後呢這些了解了以後,第三步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