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分三:(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分二:(一)於總大乘道學習道理,(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辛一、於總大乘道學習道理分三:(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分三:(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分二:(一) 正義數量決定,(二)兼說次第決定。

 

 一、課文大意:

自利利他、圓滿利他、攝一切大乘數、修道的方便來看,都須要六度。

(一)、自利利他:修利他先以布施,以戒遮止損腦有情、忍辱不報復,修自利時心散亂不行、須靜慮,有慧力才可解脫,精進則前後兩者都要。

(二)、圓滿利他:以財施幫助他去除貧困,持戒不損他人,忍他害、勤精進而沒有疲厭,以神通力引攝他,以智慧善說助斷除生死。

(三)、攝一切大乘數:大乘所要修學的就是這六項,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唯此。」

(四)、修道的方便:對治貪的方法是布施,心散亂要靠持戒,不捨有情要有忍辱,增善的方便是精進,去除煩惱障要靜慮,淨除所知障要智慧。

二、聽帶討論:

1平常你怎麼面對紛紛擾擾?是選擇離開境還是留下?

師父說:當然我們要了解,剛開始的時候,外面的環境會幫助我們,所以眼不見為淨,這個是事實,所以它開始的時候,一直到後來,內外一定是同樣的並重,同時我們也曉得我們的心,怎麼起來的?對境而起,沒有境沒有心,反過來,沒有心也沒有境,所以它兩樣東西並不忽視,但是它的重點是在內心,認識什麼是如理?什麼是非理?然後在心裡上面防犯,在境界上面防犯,這個主要的什麼?是淨戒,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安住在這根本的戒律上面,能夠安住在這樣的話,所有的亂,散亂,做任何事情的散亂,都停止,止息了。

A剛開始我們串習善法還不夠,以離境較好,但是透過學習慢慢要能在對境上運用才是目的。

 2戒我們聽了但是嚴格來講我們還沒有學怎麼辦?

師父說:所以我們這裡可以想一想,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這不是最好的持戒嗎?實際上,你能夠這樣做的話,當然散亂都拿掉了,那這個東西,真正說起來,都是屬於戒學範圍之內】。

A從儒家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就是社會上一個行為取捨標準,佛法更清楚的訂定行持的準則,基礎從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入手。

3、我們為什麼作義工或幫別人提不起來?或是班上請你多承擔一點事你是覺得負擔還是機會?

師父說:【單單在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基礎是防止你不退的,不是主要的力量在退那方面,真正向前,還要另外一個向上面,這個增上勇悍的力量,這個是精進,所以對這個精進要有什麼呢?思惟此之勝利,說這樣的做有無比的大利益,等到你了解了這點以後,所以雖然做這件事情辛苦萬分,但是你想到這個辛苦的代價,雖然大,可是得到的果報,那更是不得了的果報,那個殊勝的意義,才能夠策發你的善法欲,才能夠策發你的勤精進,你的任何艱難都不怕,這是精進】。

A常常思惟幫助他人的勝利才能有前進的動力,作的時候也不覺委屈,而且能心生歡喜。

總結:六度攝持一切修成佛道的修行方式,從自身業果呈現的條件,練習觀察自己過去生六度修的好壞;進而觀察他人的果相,發願幫助他人學習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