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一)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二)學習菩薩學處即是成佛方便,(三)自未調伏不能伏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3).破除八地菩薩證空性智慧後不須修菩薩行也能成佛。(4). 破除菩薩修六度之一,在”無所思”下就可以圓滿六度了。 (5).強調自宗以方便、智慧雙運而行才能成佛。(6).無菩提心攝持的智慧,心無力動轉去廣行方便。(7).無智慧攝持去廣修方便,自他都在煩惱中轉。

 

一、課文大意:

(3).歷經千辛萬苦達到八地菩薩,佛會以佛無量功德勸進、不捨眾生之宿願來勸發,避免跟阿羅漢一樣沉寂住空。八地菩薩要繼續六度萬行來累積無量資糧才能成佛,破除八地菩薩證空性智慧後不須修菩薩行。

(4).另一邪宗說菩薩行是要的,例如在修空性”無所思”下,就可以圓滿六度了,以為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是修一樣可得六樣俱足。破除一:”無所思”不是慧,如果是,外道也會修”無所思”難道他們有成就六度嗎?破除二:非外道的聲聞獨覺有無分別的空性修為,那他們應該圓滿六度,啟不是大乘行者嗎?破除三:經說修一度能攝六度,不是說其他度就不要修。如果”無所思”能含攝六度,那只要”供曼達”也能修成六度了?

(5).自宗以方便、智慧雙運而行。若菩薩先證得空性智慧,因行方便的力量還很強,行方便時解空性的心還跟著,不會在愛見上執著;若菩薩先修菩提心到很猛利,安住在空定時不會墮在空當中,還有菩提心在推動我們去行方便。用智慧來攝方便,用方便攝智慧,兩者交互而行才能成佛。

(6).舍利弗尊者示現短少菩提心攝持的智慧,即使聽了佛的大乘教法,但愛已斷盡,心不動轉去廣行方便。

(7).愛見大悲:想要幫人脫苦,只重廣修方便,卻沒有斷除自己的煩惱的空性智慧,能得人天果報卻無法真實助人除苦。

 

二、聽帶討論:

我們說要學大乘的,要改哪些習性才不會墮入小乘?

(一)【得少三昧便生喜足,棄捨餘德

師父說:千萬注意!我們現在真正的大毛病始終在什麼地方,就是自己的障礙。總歸得到了一點點:「哎呀,好了,好了,我就這個樣了!」所以真正要懺悔的話,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拿掉。….尤其是想學大乘佛法的人,這個概念不拿掉,大乘根本談不到。

 

(二)、既然那個大乘唸一唸的話,遲早那個大乘種子引發,他還是會回來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去改習性、懺悔呢?

師父說:注意喔!他要回來的時候還要走這個老路子,還要把那個以前這個障礙把它拿掉。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懂得了以後啊,真正更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眼前那個障礙就拿掉。你拿掉了很快就上去了。何必吃盡了千辛萬苦,然後到那個時候啊,唉呀!再痛苦地再去同樣的要做這種事情。而且你越到後來,你的積習是越來越重。積習越來越重,然後你到那時候淨除那個障礙是越來越辛苦,越來越吃力啊!

 

(三)、那我們因地上要怎麼做,才不會跌跤呢?

師父說:所以這個道理,必定要事前的時候,先要深思熟慮,你了解得越透徹,那剛開始去做的話越省力。現在做的時候是有障礙的,因為你以前嘛,但是現在畢竟那個障礙比較輕喔,所以容易除喔!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

 

結論:因為積習越久越難改。舍利弗尊者示現給我們看,繞了一大圈回小向大,還要改掉小乘的習性是千辛萬苦,所以他成佛的路才會這麼遙遠。我們現在不論是否小乘習性的多或少,一定要趁現在積習未久,好好依著大乘善知識的教法好好好好發願學習,一定會走一路直抄的成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