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晨起發願(三)

善行教材第二期

依師勝利

P51~P64

 

 

綱要一:
廣論進度:P37L7-L8 有一來者,…….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廣論音檔: [20B] 0’57”- 5’34” …最好的例子啊!……以及身口上怎樣的行持。
音檔: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20b&st1=57&et1=334

綱要二:
廣論進度:P37L9-L11 第四親近勝利者,…….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廣論音檔: [20B] 5’44” – 8’40” 第四親近勝利者,…..就這個。
音檔: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20b&st1=344&et1=520

綱要三:
廣論進度:P38L13-P39L3 本生論亦云,……悉無所成。
廣論音檔: [21A] 19’03” – [21B]0’18” 本生論亦云,…..這個是說依止善知識的殊勝的利益。
音檔: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21a&st1=1143&af2=21b&et2=18

 

 

【廣論原文一】

親近幾時者,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第四親近勝利者。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手抄稿一】

親近幾時者,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這段公案,你們好好地去看哦!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人覺得,哎呀!懂得了一點點,自己關起門來去閉關、去自修。不要說你沒有聽懂,你聽懂了,這樣去修的話,都成就不一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這個樣!所以善財童子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說,啊!跑著去聽見一個善知識,聽見了以後,然後他就繼續地就自己關起來,跑到那兒就去閉關去了。不是的,他第一個善知識參完了,參第二個;第二個參完了,參第三個;最後啊,到最後一個參了,然後參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還沒停欸!最好的例子啊!所以這一點我們心理上應該有的認識,下面還有很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內容我們還不知道,但是至少這個概念放著 ─他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對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個很大的距離、很大的距離。

我還記得自己一個經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剛出家,因為受這個時下的影響,總覺得現在這個環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頭馬上閉關,住茅篷。我也這樣,一心一意呀,師父剃完了頭我就住茅篷。那個獅頭山,我在獅頭山元光寺,家師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個地方樣樣東西是坐享現成,唉,我也可以說家師待我仁至義盡。那時候我完全不懂啊,我居然還要去住茅篷,鬧著要去住茅篷。那時候他們是十二點鐘吃飯,我因為要持午,一定要十一點半,他專門下面人十一點半把飯送上來,我居然那時候還,居然還良心發現,說:「啊!還讓他們送上來不好,我自己去拿。」現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顛倒,越想越懊悔!然後下面我一個人先吃,他們還特別弄好的,就這樣,我心裡還不滿意,總覺得他們都不如法,他們都不如理!就是這樣,所以我還要去住茅篷!

結果我師父大概也忍無可忍,他老人家真好啊!他後來說:「那你要住茅篷,你就去住嘛!」欸,那天我看到那口氣,他也不會像我這樣的糟糕,他還是很婉轉的,這意思就是這樣。後來我想:「對呀!那我真的去茅篷,現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樣樣都弄好了。我住這個茅篷,吃哪來啊?其他東西能不能來?」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我也沒講要離開,他看見我弄了幾天,他也沒講,笑了一下。旁邊有人告訴我:「某人啊,你現在不去住茅篷啦!」我就想:「欸,不行、不行!」欸,那個時候就旁邊有人要去住茅篷,我心裡又癢癢的,後來我就想:「讓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結果幸好沒有去。整個過了一、二十年以後,往後我們當然中間也有機會見面,見了面以後,他懊悔了:「唉呀!某人啊,結果我就這樣拖死在這裡,自己說當初跑得來好想用功,結果用了半天呀!剛開始好像有一點樣子,到後來就這個樣,到後來就這個樣。」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講,啊!他本來對我來說是個上座吧,我剛開始的時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訴我,我也一心一意地聽從他。他聽了以後覺得聞所未聞哪!跑得來天天恭恭敬敬地聽,我還覺得心裡很過意不去。我說:「這個不是我的,這個是大師佛陀圓滿的教法。」

我就隨便自己想起這段公案,給你們提一下,但願在座的諸位,不要犯我這個錯誤。至於說剛才弄了半天,大家還是這個樣,我想這一點在座的我們有幾位同修,說不定有這個經驗,或者少 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還是這個樣子。但是你真正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會不一樣,你會日日夜夜感覺不一樣。我剛才曾經跟你們說過,將來有機會我告訴你們這幾個例子,你們會看得見。所以這個有機會的話,要看你們是否努力哦!不努力你們看不見,一點看不見,真的努力了,相應了,你會看得見。所以我說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的那些人就是這樣,他就是跟著那個老師身邊。哎喲,那個老師怎麼罵也罵不走,打也打不走,就這樣。欸!結果他有成就了,那成就了也不出來。這種人將來要嘛不出來,一出來的話,那這是佛門龍象,馬上對佛法上面有大貢獻。

這個是對善知識的,有怎麼樣的心理上的認識,以及身口上怎麼樣的行持。再下面,說道理了解了,進一步告訴我們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以及不親近有什麼害處。看:

 

 

【廣論原文二】

第四親近勝利者。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手抄稿二】

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第一個「近諸佛位」。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我們現在雖然要學佛─是!目的沒有錯,認識好像也對;是弄了半天哪,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時候總覺得:我是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點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還在原地;否則就坐在地上,乾脆就是這樣。他現在不!他步步上進,步步上進什麼?近諸佛位,這麼簡單,就這樣!而且走的是直路。因為你如理地上去了,所以「諸佛歡喜」。啊,對呀,對呀!你這就對了!

還有呢?「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為你結的緣就是這樣嘛!一直在善知識身邊,這個業感緣起就是這樣,你不會離開他,不會離開他,不管是異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夠接近善知識,當然你不會墮落惡趣啊!壞的、業障慢慢地消除,「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煩惱也不會影響你,惡業當然也不會。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在惡業煩惱當中轉,你有了善知識,這個就擋住了。你的行為呢?就不會違菩薩所應行的,在家菩薩 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 出家菩薩戒,做得很正確。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因為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你認識也好,起心動念都是跟應該有的這個行為相應的,這個是「正念」,這點很重要;所以你由於這個正念的關係,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這個是「增長」。因為你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你的感的果 ─眼前的、究竟的,一直在增長當中,樣樣都成就,「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好處!不是到究竟才行哦,眼前就好、眼前就好。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啊!你這樣一來的話,心理上面以及行為上面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現在我們做的自利利他在資糧,資糧順了,將來果自然順,都圓滿,這麼大的好處!關於這個好處,要自己細細地去想。你想得越多,你越歡喜啊,欸!這個效果就越大。那個時候你親近起來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負擔,覺得這是莊嚴。那時候你就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就覺得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才感覺得像,像我們常常用的個比喻,做生意一樣,啊!你覺得在賺錢,雖然你忙了半天,財源是滾滾而來,是越做越起勁!就這個。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廣論原文三】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手抄稿三】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在任何情況之下,「悉」,換句話說,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這個「諸善士」包括你的尊重,以及你的同行善知識。換句話說,修行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你一離開善知識,修行絕不成就。除非你自己有了相當成就,到了地上的菩薩,那可以遠離,並不是一切時遠離喔!不是一切時遠離。真正說起來,到了地上的菩薩,他一切時都在親近善知識,不過以我們眼前的眼光來看,我們看這個標準來看,那個時候他地上的菩薩可以離開佛菩薩到眾生當中,實際上那個時候眾生對他來說也是善知識。

這一點我想我們容或不太了解,為什麼這個眾生是他的善知識啊?地上菩薩行什麼?廣行六度。你如果在佛國土當中,還要你這個菩薩來布施嗎?對呀!一定要在這個染污的穢土當中,窮苦當中啊!所以他缺財嘛,你布施財;缺法嘛,你布施法;他有所畏懼嘛,你布施無畏。你跑到淨土當中,佛─你去受他布施耶!因為你到這個地方,在染污世界當中布施了,所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那些人是你的善知識!但是在菩薩是這樣的,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他離開了佛了。所以我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容或看見他離開善知識,實際上他還是不離善知識,這個地方可以曉得。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不可以!

那麼怎麼辦呢?在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以及一直上去,「以調伏理修善行」。什麼叫調伏理啊?平常我們說 ─戒,戒。你可以說廣義地來說,所有的佛法;狹義的來說是戒,而這個廣義的調伏是從戒開始的。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啊?因為是煩惱雜染之行,都是惡的,隨順著我們自己,我想這個樣、我歡喜那樣、我要那樣,這樣才配我胃口。對不起,這個都是雜染、染污之法。現在你有正確的了解了,起心動念覺得:哎呀,不對呀!這個又隨順著我見,這個隨順著說我惑,或者思煩惱,或者見煩惱 ─見煩惱是我的見解如此,思煩惱是貪瞋癡慢等等。正確地認識,然後呢把它去克服,這個叫調伏,這個就是戒,這就是戒,戒的真正的行相是這個!那麼你怎麼知道呢?你怎麼知道這個?平常我們說我們當然理所當然的,你怎麼知道那個我不對呢?這個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所以不離開善知識,他指導你、告訴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如法地去調伏,以調伏的理,如理地調伏自己的雜染煩惱之行。這個時候你的行為就改過來了,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修善行」 ─靠善知識!

所以說「由近彼故」啊!因為靠近了善知識,「德塵」,這個功德,他用個塵字,美不可言!說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慎重其事地這樣來,好像有個收穫。現在如果你親近善知識的話,你處處、處處地方啊都是增長功德,就像我們處處地方碰見那個灰塵,他現在處處地方碰上的都是功德,這麼好啊!所以千真萬確,你如果弄對了,由善知識能夠如理如法地親近承事、供養,照著去做的話,廿四小時吃飯、睡覺無時不在增長功德。就像灰塵一樣,你跑也跑不了,就碰到哪裡就沾到哪裡,這麼個好法!

說「雖不故染自然薰」哪!嘿嘿!這麼好法。我們現在,你拼命地努力,弄來弄去薰染了惡法,原因在哪裡?在這裡。這個上頭那個行相指得多清楚啊!行相指得多清楚!不過這裡有一點要說一下,儘管行相清楚了,聽的時候,的確覺得好。但是我們不是說馬上做到喔!為什麼?無始以來的習氣。只要你們聽得歡喜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們馬上有個感受,覺得:喔,原來這麼好。我想在座後面的幾位初修的人,你們也可以說幸運,一開始就聽見這麼好的、圓滿的教法,還不一定了解這個真正的可貴。前面有幾位久修上座,我想也許可能心情不太一樣。在以前的經驗比之於現在,一聽的話,哇!立刻曉得為什麼以前雖然想修,爬不上去,原來這個道理是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是這樣。

所以很多以前想修的人,大家覺得很想修,弄了半天,就是好像沒有味道,摸也摸不進去,捨嘛,又捨不得,爬嘛,又爬不上。現在這地方都告訴你道理在這裡,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這個道理不是講個空話,每一個地方就是把心理的行相指出來,清清楚楚。你不認真去想,那也就罷了,也沒有用;如果你認真去想,你立刻就感受到,啊!在你身心上面,就是這樣。而要認真去想的條件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的,斷三過、具六想,還要具足弟子的行相,就是這些。

那麼上面是佛的經、菩薩的論,下面又有祖師親自的驗證,告訴我們這個話,一層一層地,從深到淺,從淺到深。從深到淺、從淺到深是為什麼?說理呀!從說明這個道理,然後引論跟經來證成;然後反過來也是,把這個經上面的道理說明了以後,再一步一步地推下來,因為根器的不同,層次的不同,所以自然而然它這麼清楚明白。最上根的聽了個經了解了;不行,菩薩的論,解釋知道了;再不行,那麼祖師們也跟我們最近,也可以說跟我們最相應。這是為什麼他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層次也有它的這樣的特別的意義在裡頭。那麼祖師怎麼講呀?說: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說我們就像破衣裳的那個過失,那個破衣裳怎麼樣?拖個破衣,破衣啊,平常我們穿的衣服滿好,下面撕破了拖在地上。結果那個拖在這個地上面,拖到那裡,那個下面那個地上那個雜亂一起都沾上了。我們現在比較好了,那下面還有磁磚哪,掃得乾乾淨淨。如果我們到鄉下去的話,那個地上面灰塵、然後呢牛屎,一塌糊塗,你跑到哪裡這些東西就沾到哪裡,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的,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那麼我們現在也是一樣,說善知識的功德你都沾不上,而一點的過失你就被染上了。

他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他自己的切身的體驗,以及他教誡弟子的所看到的,用在我們眼前怎麼樣?就是前面所說的,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如果你自己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善知識的真正的功德在哪裡,你看不見,但是善知識稍稍有一點過錯你完全看見了,然後呢心裡還嘀咕,然後你要去誹謗他。啊!本來依靠的善知識,能夠清淨我們所有的罪障,結果因為你自己條件不夠,他教你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要做、那個不可以做。本來這些都是幫忙你修行,現在受不了,覺得:「哎喲,這樣,這個地方這個人慈悲,這個善知識不慈悲 ……。」你心裡嘀咕什麼等等的話,不但沒有幫忙你淨除罪障、步步上升,而且你造了無量無邊的罪過,由此墮落。所以他說像那個破衣服一樣,好的你就是弄不上,壞的一點點你都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