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285LL02忍辱波羅蜜多~ P288L04況於有識之身

手抄:第十五冊 P267L02~第十六冊P37L01 音檔:[120B] 00:03~ [122A] 03:52

 

 

【喻】- 學會孤獨,和自己在一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3Qx2y8z8M

原本今年春天還在歐洲藝遊的蔣勳,隨著歐洲疫情爆發,他從倫敦回台灣。 14天的居家隔離中,蔣勳讀了很久沒讀的書、聽了很久沒聽的音樂,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靜靜回到一個人。所以這次的新冠肺炎的發生,讓他覺得可以重新回到很純粹的個人,可以回來做自己。雖然生命的本質是孤獨,但他學會獨處,感受到生命平定力量…。

Q:對比蔣勳老師所說的以及開場的提問,你比較喜歡獨處?還是喜歡找他人做伴?還是看情況?

永德:對於上課,如果能在一個獨處的地方,我會比較專心。

美玲:我在群體比較不能忍受沉默,不管是有趣或無趣,我通常會打破沉默。對於蔣勳老師,我個人很喜歡他的風格,他是學藝術,長期待在西方國家,由於疫情的關係,他回到台灣,在獨處之中頓悟了生命的意義,剛開始對於孤獨雖然有些茫然,但在不受外境的影響,以及寂靜平淡的生活中,終於可以回來做自己。

智光:離開職場後就從事有機米的種植,這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即使整天獨自一個人在田裡工作也都過得很好,但仍然需要去學習一些知識及技能,所以還是需要走入人群,做好人際關係。

Q:看完影片後,如果想要修「忍」,你覺得要自己獨處修練?還是要走入人群當中?或者都需要?

秀寬:修忍還是要對到境,才有辦法去串習,所以一定要走入人群,在面對境的時候,才會依據所學的來反觀自己,讓內心的調伏越來越好。所以修「忍」,我覺得獨處修練及走入人群兩者都需要。

德傑:蔣勳老師在這影片提到,我們華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於孤獨比較負面,儒家重視君君、臣臣、子子,所以要做好人際關係。然而西方國家,對於孤獨則比較正面,因為Solitude的前三字母Sol是太陽的意思,通常在孤獨的時候,才會去思惟這樣做是否是對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練習,容易犯同樣的錯誤,這是我看這影片所學到的心得。

◆現今的社會過度強調社交關係,導致人們少了獨處的機會,但個體與群體就像是天平的兩端,偏重一方都不能真正達到平衡!所以,當一個人獨處都沒辦法安頓好自己的身心,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出現過頭的自我主義或是討好別人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現在開始學習忍波羅蜜,入們就是安受自身眾苦與耐他怨害,獨處時好好安頓身心,在與他人相處則要練就寵辱不驚的本事,接下來才是恆常的讓身心安住在正法的思擇。這個過程並非一蹴可幾,所以眼前可以先從練習獨處開始,好好觀察安頓自己的身心,然後再往外擴展到與他人的相處。我們今天所學的忍波羅蜜多,除了要耐他人怨害,還要安住自己身心痛苦,這個忍辱不是要壓抑自己,壓抑只是想辦法壓住而已,忍辱是要把道理想通了,然後正確地去行持。

 

 

 

【科 判】     

【表九】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以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之心

壬二、修已受持菩薩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菩薩律儀。

癸一、何所學處

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

丑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辛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內容摘要】

一、忍之自性

  1. 忍辱有三種:耐他怨害,忍遭受他人種種傷害。2.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對自身所產生的痛苦,能夠安然忍受。3.善安住法思勝解,如法思惟法義得到勝解 後,善巧安住在善法上

  2. 這三種忍辱的違品也有三項:耐怨害忍的相違品是瞋恚,當我們受到他人傷害時,我們會生瞋恚,它會障礙耐怨害忍。2.安受自身所生眾苦的違品,不只是瞋恚,還有怯弱心,即看到痛苦會產生畏縮和退怯,這就是安受自身所生眾苦的障礙。3.善安住法思勝解的違品,因不了解法義,對正法生不起好樂歡喜心,這是善安住法思勝解的障礙。

  3. 要圓滿忍辱波羅蜜多,不是讓暴惡有情沒有了暴惡,唯一只有調伏自心,淨除瞋恚的現行與習性。如《入行論》所說:「暴惡的有情如虛空般無量無邊,如何能夠悉數調伏?唯有摧破自己內心的瞋恚,就沒有外在怨敵。」

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一)修忍之勝利,如《菩薩地》說:「菩薩在修忍辱之前,會先觀察修忍的種種功德。

  1. 如能夠堪忍的眾生,來世很少怨敵,很少和親友乖離,心常喜樂, 臨終時無悔,命終後往生善趣天界。

  2. 忍辱,讓菩薩行者在面對暴惡眾生的邪行時,仍然不退失利他心;能從摧壞眾多善根的瞋恚怨敵手中,救護眾生;能忍受眾生下劣惡作的傷害,反成美妙莊嚴飾品。

  3. 恆常不斷地修習忍辱,一切時處在法上都能不失歡喜心,不但今生恆處安樂,來生更能免墮惡趣而感生善趣,甚至獲得究竟勝利的果樂。

(二)不修忍之過患,若不能忍將使瞋恚現起,瞋恚過患,分為不現見之過患與即可現見之過患二種。以下是不現見之過患

  1. 如《入行論》說:「用了千劫時間,所累積布施、供養諸佛等一切善行,只要一念瞋心就能破壞所有善業功德。」

  2. 只要所瞋恚的對象是菩薩,則不論是否知道對方是菩薩,也不論所瞋恚的理由是否屬實,定能摧壞善根,但能摧壞善根,不必要求所瞋恚的對象一定要是菩薩。

  3. 再大的善根都會因瞋心而變微薄、消滅、乃至竭盡。

 

 

  • 師父講廣論

◎【初謂瞋恚。】
第一個就是瞋恚,平常我們說三毒當中貪、瞋、癡,這個內涵滿廣泛的。第二個呢,
【次謂瞋恚及怯弱心。】
第二個呢,就是瞋心跟自己的「怯弱」,這兩個字,就是說委曲,自己不夠堅強這個心理。
【三謂不解無其樂欲。】
說不了解,不了解什麼?不了解這個法、善淨之法的特質。因為你不了解的,所以對這個真正的善法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你體會不到。既然體會不到的話,就生不起跟法相應的這種樂趣來。既然沒有這個樂趣,你也不了解的話,自然你不會有追求這一個法的一種力量――這好樂心,這樣。
這講完了以後啊,再把它詳細地說明一下。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第一句叫「耐他怨害」,能夠忍耐別人來傷害你,別人來埋怨你。換句話說這兩個是不管是心理上面、生理上面,別人對你有損害的時候你能夠忍耐。反之你不能忍耐呢,就是什麼?你就發脾氣啊!注意瞋火、無明火!所以說它兩個恰恰是相反的。那麼平常我們一般人碰見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對我們自己造成傷害的時候,生理上面、心理上面啊,我們就自己無法忍耐的這種心裡的煩惱相,我們曉得這個叫瞋、叫瞋恚。現在呢經過了這個善巧的方法,能夠針對它、能夠平息它,這個就是耐他怨害,這個是忍辱當中的一個特質。

◆師父在這裡告訴我們,當別人讓我心理上、生理上有不舒服的時候,我就發脾氣,我的無明火就來了,我們要先觀察自己的行相是在發無明火,然後依著法善巧地去平息,這就是耐他怨害,忍辱當中的第一個性質。

◎如果對於自己的怯弱所產生的痛苦,你不能夠去忍受的話,修行是修不成的。
其次呢,是外來的,是對自身所生的種種痛苦。那麼自身所生的痛苦,我們會產生哪兩種反應呢?第一個還是瞋心,哎呀,自己對自己的身心上的東西會有瞋惱。下面還有一個呢叫怯弱心,為什麼講怯弱心呀?實際上就是說,這個特別是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因為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啊,自己的力量不夠,所以產生很多苦惱。那個時候啊心裡面就畏縮、退怯,不夠堅強,特別是在修行這件事情上頭。
我們現在先不必說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佛因地當中這種捨頭目腦髓,我們退一步,然後看菩薩祖師們這種精神,再退一步,一直退個一百步,看看我們現在眼前的狀態。我們自己就了解:坐在這裡講起來啊,這個講得頭頭是道,真正開始做起來了以後啊,那雖不能說一無是處,但是的的確確是問題叢生。喔,說到了冬天哪,天氣冷的時候,這個打板響了以後,哎呀,起來覺得還捨它不得,這樣,那就是這個狀態。但是你反過來是情況,到真正天氣暖和、熱的時候啊,它又是反過來一種狀態。我們從起床開始,然後呢上殿、過堂,任何一件事情上面,教我們如法如理去做。這個如法如理去做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算是出了家,理路上面已經了解了,說:哎呀,這個貪是不好,要去掉它啊!儘管你理路了解,說得頭頭是道,對不起,這個境界擺在上頭的話,你就是拿它沒得辦法。好一點的說:我要跟它鬥!實際上呢,有沒有鬥得過啊?還沒鬥得過,鬥敗了,也只是說這麼一句。而經常狀態是碰見這種情況:唉呀!嘖……。
所以我自己的感受,我自己現在深深地感覺這個。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師長們常常策勵,策勵了以後我心裡總說:我還是個凡夫嘛,你要求我這麼認真啊!這樣。那個時候的心裡啊,總算自己並沒有太差,是太差那就完了。所以的的確確是可以說夠差的啦,但是並沒有太差,就幸好的還有個「太」字在那裡。自己慢慢、慢慢地現在體會到,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啊自己就怯,心裡膽怯了,然後呢自己感覺到不夠堅強。
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正要想修行的話,這一關衝不破的話,你絕不可能!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去做、怎麼去做,這樣。所以前面所講的非常重要,你們一定要在這心理上面建設起來。而這個心理建設,大家還回憶一下:絕對不是說碰見強大的事情你來,那時候來不及了,而是很小的細微的地方。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能夠細微的地方,慢慢、慢慢把握住了,你在大的地方才有可能。要不然道理永遠是講得,啊!那個講得頭頭是道,講的是人造衛星,對我們來說在天上,我們總歸就在地下。
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就會特別告訴我們,說我們今天真正殊勝的地方在什麼呢?是,人造衛星,那麼高的在天上,可是啊,欸,它却是我們步步踏實了正在走上去。所以我們必定要把我們了解這道理,在我們行持上面每一步就踏實了去做;你認得了這個道理,然後呢你做到了這樣走上去的話,那個才是真正針對著。要不然的話呢,這種做學問的事情的話,對我們是一個大戲論。本來這個是對我們最好的引導必經的次第步驟,所以祖師們常常說:哎呀,這個無價之寶、摩尼寶,你拿來跑得去換糖吃,那是糟蹋了啦!這一點。所以對是自身所受的眾苦,那個時候或者你沒辦法忍受而生瞋恚,或者你沒辦法擔得起來而退怯,這是第二個。

Q甚麼是安受自身所生痛苦?

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對自身所產生的痛苦,能夠安然忍受,但我們對忍受自身痛苦是不相應的,我們相應的是,對自身所受的眾苦,或者是沒辦法忍受而生瞋恚,或者你沒辦法擔得起來而退怯,這是第二個忍的自性。

Q:平常我對什麼事情會產生怯弱心,然後就不做了,或者做了,但做的過程在發瞋心?

德傑:一般跟不喜歡的人討論事情的時候,瞋心會比較多,不管瞋心是用言語表現出來或是放在心裡,這樣的溝通效果都很不好,瞋恚其實也是怯弱的表現,有時會因為怯弱才起瞋恚,但通常感受不到自己在怯弱,當起爭執時自己又提不出更好的方法,這時內心就是在怯弱中。

美玲:我曾經為了固定資產的電子化工作,因為對有些資產的歸屬與財務部門沒有共識,而遇到了障礙,雖然覺得自己的見解是對的,但又沒有堅持,使得自己也陷入疑惑當中,我們來學廣論,師父告訴我們對佛法要有淨信心,面對邪見時,才有勇氣去抉擇。

怡伶:在家裡經常為了一些工作沒有分配好,就會互相抱怨,但只是在抱怨,還是沒有解決問題,所以把工作分工合作的分配做好,然後照著去做 ,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肖武:我們這一組討論的經驗,包含在承擔工作時會產生怯弱,需要別人支援。想轉換工作,但面談過程容易怯弱。對於某些運動,必須去克服不習慣的怯弱。創業的挑戰很高,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協助才不會怯弱。

◆因為怯弱心,有時候在做的過程就會產生瞋恚,當我們做的過程有很多困難時是苦受,我是否能忍受這苦去克服困難,還是做的過程會一直抱怨、發脾氣。怯弱可分三種,一種是能力不夠,就放棄不敢做,一種是知道這件事情很苦,所以不願意去做,還有一種,去做但過程中一直抱怨,不知道其實這是自己能夠成長的好機會。師父告訴我們,修行是我們凡夫不熟悉沒有經驗的,所以我是選擇退怯不修行,還是願意忍耐過程中的小苦,在每次遇到境界時,我都想要向上提升跨一步,將來才有大樂,這個我們可以好好的想想。

修行也就是在細微的地方要把握住,在大的地方才有可能完成,例如,成佛是人造衛星,我們跟著道次第學習,慢慢就能達到目標。

 

 

 

  • 讚頌

菩提心讚頌    真如 詞曲

十方所有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虔誦大乘莊嚴論 諸佛菩薩請傾聽 當如發心讚發心 弟子如是供世尊

如地如淨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寶源 如海如金剛

如山如藥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樂 如王如庫倉

如道如車乘 如泉如雅音 如流亦如雲 發心譬如是

十方所有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十方所有世界中 ~ 一切遍禮盡無餘

 

 

  • 善行小點滴

德傑:8月28日的放流法會有答應俊彬師兄的邀請,將擔任班上聯絡窗口。我另外的分享是,之前帶家人出遊,當時很歡喜,但出門之後就碰到塞車,及過程中很不順,於是就起了瞋心。回家之後就很後悔,為什麼要起瞋心,種下瞋心的種子是很難滅掉,不知道哪一天會爆發出來,今天也學習到,瞋心會把以前所做的功德都抵消掉,這是很不值得的,所以為了斷除瞋心,我開始每天做早課,讀經典及拜懺,經過這樣的努力,有覺得精神比較好,自己是在進步中。

 

 

  • HOMEWORK

  • 心變了,境就變了,家是最好的修道場,公司是最好的修道場!

  • 預習、複習、 多聽師父音檔。

  • 廣論進度:P288L04壞善根義~P290L7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 手抄:第十六冊P37L02~第十六冊P73LL1 音檔:[122A] 03:52~123A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