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89L07現法過患者- P297L03裸體空手行

廣論音檔: [122B] 00’50” – [125A] 23’42”

手抄稿: 第十六冊P51L09- P148L05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現法過患者,意不調柔心不靜寂。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捨,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入行論》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於瞋恚,恩主行弒害。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本生論》亦云﹕「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於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於惡趣,如極損他來復讎,怨敵何有過於此。此忿為內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誰能忍,令此張勢力。」此等過患皆從忿起乃至未得決定了解應當修習。如《入行論》云﹕「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由見勝利過患為先,應以多門勤修堪忍。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論釋》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餘惡最為強盛。」若僅生最大非愛異熟而不壞善根,則非如此最大惡故。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除瞋而外餘尚眾多,謂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並於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第三忍差別分三,一 耐怨害忍,二 安受苦忍,三 思擇法忍。初耐怨害忍分二,一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二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初中分二,一 破除不忍障樂作苦,二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初中分二,一 顯示理不應瞋,二 顯示理應悲愍。初中分三,一 觀察境,二 有境,三 所依瞋非應理。 今初
初中有四。一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者。應當觀察,於能怨害應瞋之因相為何。如是觀已,覺彼於自欲作損害,意樂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樂,或於身心作非愛苦。為彼於我能有自在不作損害,強作損害而瞋恚耶,抑無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損害故瞋恚耶。若如初者瞋不應理,他於損害無自在故。謂由宿習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因緣和合起損害心,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若彼因緣有所缺少,則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如是由諸因緣起損害欲,由此復起損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以他亦隨煩惱自在,如煩惱奴而隨轉故。若他自己全無自在,為餘所使作損害者,極不應瞋。譬如有人,為魔所使隨魔自在,於來解救饒益自者,反作損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為魔使,自無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勵力令離魔惱。如是菩薩見諸怨家作損害時,應如是思,此為煩惱魔使無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補特伽羅,須更發心為欲令其離煩惱故,我應勤修諸菩薩行。如《四百論》云﹕「雖忿由魔使,醫師不瞋怪,能仁見煩惱,非具惑眾生。」月稱論師亦云﹕「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瞋諸有情。」《入行論》中雖說多理,然唯於此易生定解,對治瞋恚最為有力。菩薩地說修唯法想,堪忍怨害與此義同,故於此上乃至定解當勤修習。若諸有情能有主宰皆應無苦,以此諸苦非所願故,有自在故。又諸有情若為猛利煩惱激動,尚於最極愛惜自身而作損害,或跳懸岩,或以棘刺及刀劍等,而自傷害,或斷食等,況於他人能不損哉,應如是思滅除瞋恚。《入行論》云﹕「一切皆他使,他主自無主,知爾不應瞋,一切如化事。」又云﹕「故見怨或親,為作非理時,謂此因緣生,思已當樂住。若由自喜成,皆不願苦故,則一切有情,皆應無有苦。」又云﹕「若時隨惑轉,自愛尚自殺,爾時於他身,何能不為損。」
第二觀是客現及是自性皆不應瞋者。損他之過不出二事,謂是否有情之自性,若是自性瞋不應理,如不應瞋火燒熱性。若是客現亦不應瞋,如虛空中有煙等現,不以烟過而瞋虛空,應如是思滅除瞋恚。《入行論》云﹕「若於他惱害,是愚夫自性,瞋彼則非理,如瞋燒性火。若過是客來,有情性仁賢,若爾瞋非理,如瞋煙蔽空。」
第三觀其直間由何作損皆不應瞋者。若瞋直接發生損害能作害者,應如瞋恚補特伽羅瞋刀杖等。若瞋間接令生損害能作害者,如刀杖等為人所使,其人復為瞋恚所使而作損害,應憎其瞋。如云﹕「杖等親為害,若瞋能使者,此亦為瞋使,定應憎其瞋。」故不瞋杖,亦不應憎能使之人,若瞋能使,理則亦應瞋其瞋恚。不如是執,即是自心趣非理道,故應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令意不瞋補特伽羅,如不瞋杖,此未分別杖與能使有無怨心者,由前所說破自在理應當了知。
第四觀能發動作害之因不應瞋者,受由怨害所生苦時,若是無因不平等因則不生苦,要由隨順眾因乃生,此因是宿不善業故。由自業力發動能害令無自主,故自所招不應憎他,作是念已應怪自致,於一切種破除瞋恚,如那落迦所有獄卒,是由自己惡業所起為自作害。如云﹕「我昔於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損。」又云﹕「愚夫不願苦,愛著眾苦因,由自罪自害,豈應憎於他。譬如諸獄卒,及諸劍葉林,由自業所起,為當憎於誰。由我業發動,於我作損害,此作地獄因,豈非我害他。」霞婆瓦云﹕「若云非我所致,實是顯自全無法氣。」
觀察有境不應瞋者。若於怨害發生瞋恚,是因於苦不能忍者誠為相違,以不能忍現在微苦,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因故,故應自念我極愚癡而自羞恥,勵防莫瞋。如云﹕「於現在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獄眾苦因。」其怨所生苦,是我宿世惡業之果,由受此故盡宿惡業。若能堪忍不造新惡,增長多福,他似不顧自法退衰,為淨我罪而行怨害,故於怨害應視其恩。如《本生論》云﹕「若有不思自法衰,為淨我惡而行損,我若於此不堪忍,忘恩何有過於此。」《入中論》云﹕「許為盡昔造,諸不善業果,害他忿招苦,如反下其種。」如為醫重病當忍針灸等方便,為滅大苦而忍小苦,最為應理。
觀察所依不應瞋者。一觀能害因及有過無過,如云﹕「他器與我身,為應於誰瞋,如人形大瘡,痛苦不耐觸,愛盲我執此,損此而瞋誰。」又云﹕「有由愚行害,有因愚而瞋,其中誰無過,誰是有過者。」二觀自所受者,若諸聲聞唯行自利,不忍而瞋且不應理。何況我從初發心時,誓為利樂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如是思惟發堪忍心,博朵瓦云﹕「佛聖教者謂不作惡,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罵為,此從根本破壞聖教,由此即是自捨律儀。聖教根本由此破壞,雖總聖教非我等有,自失律儀是滅自者。」又云﹕「如翻鞍牛縛尾而跳鞍反擊腿,若緩鞦落始得安樂,若於怨害而不緩息,為其對敵反漸不安。」
第二理應悲愍者。謂當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無始生死,無未為我作父母等親屬友善,又是無常命速分離,常為三苦之所苦惱,為煩惱魔之所狂魅,滅壞自己現後利義,我當哀愍,何可瞋恚及報怨害。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分二,一 破除不忍障譽等三,二 破除不忍作毀等三,初中分三,一 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二 思惟有過失之理,三 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今初
若他讚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如云﹕「讚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如云﹕「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姤諸有德,破壞圓滿事。」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第二破除不忍作毀等三者。心非有體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於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既於身心二俱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瞋不生故。亦如論云﹕「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耽著於身,故身為苦損。毀訾及粗語,并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瞋。」霞惹瓦云﹕「若於康壠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任說何語與向土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訶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懺悔。」有謂慧金剛瑜伽師云﹕「人說我等為伏後者。」答云﹕「人不於人作言說事,又於何事。」次云﹕「速斷離間。」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如云﹕「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毀謗傳惡名者而發憎憤,所得利養須置現世,瞋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為勝。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於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為念境。爾時苦樂無差別故,譬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如是思惟,若於利敬能破貪著,則於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以不求於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亦如論云﹕「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我寧今死歿,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夢受百年樂,若至於醒時,與受須臾樂,若至於醒時。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裸體空手行。」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現法過患者,】
眼前看得見的,這個比較容易,我們容易體會得到。
(p52) 【意不調柔心不靜寂。】
對啊!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哎呀,那個心裡邊簡直是不調柔、不寂靜,每一個人都能夠體會得到。而且還有一點,當那個瞋心現行的時候,那你簡直是什麼理智都失去了,什麼理智都失去了!我們這個下面先不必深一層談,我們現在再回憶一下,前面講苦的那個,惡道苦的時候,記得不記得?說當這個業所逼的時候,業所逼的時候,那個雪下在我們身上嘛,我們像被火燒一樣,那個是什麼?那個是寒業。反過來呢,業逼的時候,哪怕那個火燒的時候,你覺得像冰庫裡邊一樣。所以它下面的結論是:猛業成熟─猛利的、強大的業力成熟的時候,你呀都在這種顛倒狀態當中,這個跟外面的境沒有關係。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們馬上可以體驗一下,當你這個瞋火非常大的時候啊,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我們或者是自己,或者看別人,當這個人暴跳如雷的時候,你怎麼勸他,理由是一點沒有用的,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碰到自己的時候也是如此。這個說明什麼?喏!這個因就是這樣的一個因,所以當這個因感果成熟的時候,欸!儘管在太陽曬的時候,乃至於火上烤的時候,你覺得冷得受不了。反過來啊,儘管雪、冰擺在那冰箱裡,你覺得熱得受不了!是什麼狀態啊?就是剛才這種說法。就是當你這個瞋火非常猛利的時候,你什麼理由都沒有用;同樣地,貪心很熾然的時候、熾烈的時 (p53) 候,外面的什麼境界都完全擋不住,就一直跟著這個。所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再清楚不過!你把這個因果概念認識了,然後在事相上面去觀察的話,那個時候你就曉得:啊!原來這個事情是這麼個嚴重、這麼個可怕法啊!我們了解了這個,然後要去修行,要去斷除什麼等等啊,都辦得到。否則的話,那都是空話,講講道理可以。所以這個概念,今天那麼簡單地說一下,好。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89頁,那麼昨天已經把不忍這個缺陷,不忍的種種害處,當中不現見的,眼前看不見的那一部分已經講過了。那麼這個後面呢,尤其是辨這個斷善根,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指善根斷不斷,我們很多地方要了解,它這個辨的重點在什麼地方,這樣。換句話說,要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想把握住正確的這個根本因,乃至於把那根本如何圓滿,一開頭的時候,這個根本理路不能偏差,不能偏差。
平常我們學的時候,總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所覆,由於自己的執著,陷在這個裡邊,碰到什麼,先入為主的概念。往往這種概念會對我們產生非常深遠的、絕大的禍害,這個是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出來,所以我凡是碰到這種地方都指出來。我自己當年就犯了這個毛病,現在在座,看見諸位同修幾乎沒有例外的。尤其是我們好學,剛開始學了一點,個人的知見漸漸這個樣,就成漸漸這個樣。實際上呢,都陷在這個同樣的一個這個 (p54) 疇範裡邊,都是剛才說的。所以凡是這種地方,你們不要輕輕地放過。
那麼,上面一段當中曾經說過了,說辨別了以後,他又告訴我們應該依止佛陀的聖教及依教的正理,去善巧地思惟、觀察、分辨。這個話本身一聽就懂,做到非常難,做到它非常難!這個因為現在我們是依止的聖教,不是聖人親口對著我們講的,這個有絕大的差別。這個聖人也必須是什麼?佛陀。他是一個徹底圓滿的,他能夠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所以我們的根性的源源本本,他了解得非常清楚;應該針對著我們個人的個性,說這個理智也一樣地沒有一點點缺陷。那麼等到佛說了以後,弟子記下來,這個經典這叫聖教。這個聖教用到我們身上來,卻沒有剛才說的那個能力。那麼那個時候呢,就是我們判斷的時候,還是陷在我們自己個人的見解當中,我們的認識當中,只能見到這個裡邊的局部,而這個局部就是我們自己相應的那部分。
所以說,是的,我們應該依止聖教,但是我們對聖教能夠理解得像佛陀告訴我們那樣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必定要還要依論,這個論還是無垢的經論哪,善加抉擇。這個論就是仔細地揀敲,彼此之間它為什麼要說這個話,理趣何在。一定在這種辨別當中,跟經裡邊的意旨絕不違背,絕不違背!在這一點上面的話,那個就不是那麼簡單,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它本論也告訴我們─「故當善閱經教而善 (p55) 思擇」。我們必定要,它這個上面不說廣學而叫善閱,換句話說,你要對這個經教裡面所講的真正的內涵,要能夠如理地抉擇,不要走錯,這個才是善的。這一點在這地方再提一下、再提一下。
下面呢,我們今天說現法過患,就是眼前看得見的。昨天提了個頭,今天我們解釋那個內涵─意不調柔心不寂靜,那個是它的總綱。
【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
種種的好的事情,快樂的事情。喜跟樂也可以指一樣,平常我們喜的,講心理狀態;樂的─生理的感受,細分是這樣。粗分的話呢,總是好的那一方面,那種感受。由於瞋的關係,然後呢已經有的這種好的、快樂,不管是心理的、生理的就會失掉,以後呢就得不到。乃至於不要說白天,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是睡不好,這樣,這是一般狀態。然後我們的心情呢,平常的時候希求要平穩、平等,做不到,這個一直在粗猛的這種煩惱當中,困擾當中。一直地這樣的,啊!這個……這我想我們人人都感受得到的,這樣的大的缺陷。更進一步:
【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捨,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
乃至於更進一步,如果瞋心大的話,有恩於你的人,乃至於忘恩,不但是負義,反而 (p56) 產生非常激烈的反殺、反殺。像我們看看,有很多這種兇殺案哪,那個兇殺案的剛開始,固然有很多是由於竊盜等等,有很多它不是。先哪,大家恩恩愛愛的,這樣由於一點點小事情看不透、認不清,產生了瞋恚;結果呢,反目成仇,乃至於家裡邊親屬、親子之間。這個好可怕、好可怕!那麼乃至於親屬等等,因為這樣的話,人人厭惡、人人害怕,捨你而去。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就算是你用種種布施幫忙他,你也沒有辦法能夠跟他相處,攝受他;也沒有能夠共同好好地安處。所以瞋有這麼大的禍害,這是我們很容易感受得到的。下面引論上面,也特別說明。
【《入行論》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於瞋恚,恩主行弒害。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
上面這個解釋,就是解釋這個《入行論》當中的。所以前面解釋過了,最後論當中最後一句話:總之,一有了這個東西─瞋恚的話,你呀,絕沒有安樂。這東西是非常壞、非常壞!
【《本生論》亦云:「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 (p57) 心而受苦。】
當這個忿怒之火燒的時候啊,就算你很美的,那也……再美的美人一發脾氣,喔唷!再好的人,你一發脾氣,你就見了非常可怕,這是本身的。同樣地,外面的用種種的莊飾也是一樣,這是對外面的容貌上來說─身。下面呢,就是對你自己的心理上面的,乃至於安樂的時候,你種種舒服地睡在那個地方,但是因為這個恚像箭一樣,啊!你心裡面還是痛苦無比。我想這個是我們人人有這個經驗,坐立不安,就是這種狀態。
【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
這個東西能夠,一旦瞋心引發了以後,你平常想到的種種的自利這種東西,那統統忘失掉了,這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等到你一旦瞋火發的時候,啊!你什麼也都忘得乾乾淨淨,什麼都忘得乾乾淨淨!我曾經碰見過這麼一個人,不是看見,是聽見,但是確實有這個人。這一家人家,那麼彼此間都是瞋心很大,然後呢等到一旦吵起架來的時候,家裡的東西啊,就乒鈴乓啷就摔。結果他平常的時候辛苦了半天,哎呀!弄這個東西;等到一發脾氣,把辛苦的東西統統把它打破,然後打破了回頭再去忙。那個是很典型的例子,那是這外頭的東西。
(p58) 現在實際上呢,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積的財物不是外財而是內的法財。同樣的道理,這個辛辛苦苦聚集的這個法財,你一念瞋心一來的話,統統毀壞無遺啊!我們平常是為了自己,實際上呢這個地方,所以處處地方要把那個自己的利益要看透,要看得深遠。他發脾氣的人也未嘗不是為了自己,結果呢,因為不了解如理如法的這個意義,所以反而大大了傷害了自己。這個點,把為了自己的利益,忘得乾乾淨淨!那麼而且呢,在由於忿怒所燒,這個煩惱把我們送到這個惡途;走到壞─現在也壞、將來也壞,然後呢名聞也壞、利養也壞,唉!一切都是。這個像什麼?總是這是壞的,「黑月失吉祥」,這是壞事情,碰到了,誰碰到了誰就倒楣,誰碰到了誰就倒楣!就是這樣。
【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於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
在這種狀態當中,雖然自己最親近的人,非常好的,因為一旦被這個瞋恚之心所遮障,那都壞了、都壞了!彼此間都做出絕不合理的事情,造成功非常惡劣的狀態。那個時候心裡邊為粗猛的煩惱所使,根本理智完全失去掉了,根本不可能正確地了解到利害。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作的事情啊,統統都是跟正道是背道而馳的。那是啊,真是可以說愚癡、迷惑到極點!
(p59) 【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於惡趣,如極損他來復讎,怨敵何有過於此。此忿為內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誰能忍,令此張勢力。」】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由於我們對這個瞋恚之心,被它所使,養成功了習慣,造種種為瞋所使的惡業。唉!那將來啊,永遠這個你的一生就是受苦,受苦。就是在人間當中,實際上這個過的都是惡道,將來一定還是走到這條路上去,這條路上去。平常如果對世間的、外面的仇人來說,外面的仇人來說,你怎麼樣對他有絕大的怨仇,再大的怨仇,沒有一個能夠抵得上這個內心的瞋恚這麼嚴重的。外面再大的怨仇,他來傷害我們的這個嚴重性,絕對沒有辦法跟裡邊的瞋恚這個傷害來得比!所以這個要曉得,了解了這一點,說我真正地了解了,這個內在的大怨家─這個瞋恚心哪!要這樣認識它。你真正認識它了,誰也不能忍受啊!絕對不讓這個瞋恚的勢力,把它伸張擴大呀!
這妙咧!這個地方教我們對治忍,但是我們要怎麼辦呢?要用不忍去對治這個忍!這個話說起來很有意思。所以你們有沒有看見那個密教的這個圖當中,有大瞋相,它有它的道理。它就善巧地利用人的那個大瞋哪,來對治這種東西,嗯!現在也是一樣。我們平常「忍非應處」─不是忍哪,忍不應該忍的,就這樣;然後呢,我們不忍也做錯了。它現 (p60) 在假定你能看對了,你能夠不忍的話,那好!在這種狀態之中,你不忍的什麼?不忍你的煩惱,不忍你的貪瞋癡,對不對?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怕你忍,你能不忍才好!所以我們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一切法,問題不在這個法本身的,就是你認得這個法的法相,這個種種的關鍵,你善巧地運用。貪,貪也是最好的,瞋,瞋也是最好的!
怎麼呢?你要貪,貪什麼?善法欲嘛!瞋,瞋是什麼?瞋你的煩惱種嘛!凡夫就用這一個方面,所以才能夠提起一個人的勇猛、精進之心。所以是真正的這個地方所謂的士夫啊,這個士夫他有個特別的,這個士夫就像佛家說的「儒」。啊!那個儒家的那個儒者,那絕對不是普通一般世間我們想像的普通人,那個人就是的的確確是一個大丈夫。現在我們三界當中人天師範哪,也要作這樣的一個人。那麼我們應該了解,我們起心動念應該如理地行持是什麼,就對這個東西不忍!不能忍!
【此等過患皆從忿起乃至未得決定了解應當修習。】
這一個過失、患害啊,都從什麼地方?都從這個地方來的,現見的、不現見的。那麼我們現在,在還沒有得到決定勝解之前,要努力地修習,要努力地修習!他每一次講完了,總要把這一句話來叮嚀我們一下。再三叮嚀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三復斯 (p61) 言」,再三地反覆思惟!然後呢,那個時候你能夠運用它,能運用它就得到這個好處。
【如《入行論》云:「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
那麼這個論上面,菩薩又特別地告訴我們:這個看看喏!這個瞋這樣東西的可惡、可怕,以及它的惡劣的嚴重性。那麼怎麼辦呢?只有忍耐去對治。但是忍耐這個東西又非常地難做,不是那麼簡單的,卻有它無比的大勝利。反過來,你不能忍耐,讓瞋的話,卻有這麼嚴重的過患。那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必須怎麼辦呢?要「種種理」啊,多方面努力地、認真地,「殷重」就是殷重地、認真地去修它。假定說這個忍很容易的話,說過了我們就好囉!這樣。另外一方面,如果說假如這個瞋沒有這麼嚴重的話,你說不定也可以馬馬虎虎。現在呢,恰恰不是那樣,瞋有這麼個嚴重法,對治它的忍,又這麼個難做法。所以我們只有一個辦法,要從多方面的認識,深廣的認識,然後呢把這個如理的認識,還要認真殷重地去修習、去對治它。
【由見勝利過患為先,應以多門勤修堪忍。】
就是這樣,結論就是這樣的。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所以說多方面地努力修這個。
(p62)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論釋》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餘惡最為強盛。」】
這個裡邊特別又強調一下:正因為這個瞋心之害,實在太嚴重了!所以這個菩薩、祖師種種方面,乃至於論上面一再、再三來告訴我們,提醒我們。就像大海水一樣,不是我們普通的那個秤哪、那個容器能夠量的。那麼現在這個情況之下,那個瞋心所感得的異熟的果報,那也啊,啊!大得不得了,非常可怕、非常可怕!所以說這一個非可愛的,這種惡劣的、這種傷害我們的這個力量啊,除了這個不忍─換句話除了瞋心以外的話,更沒有其他的任何一樣東西有這麼強盛法啊!
這是特別地告訴我們這個過患。前面任何一個地方,一定告訴我們的過患,然後呢我們避免過患,推動我們、策勵我們去修。說現在這個過患,他一再特別強調、特別說明,我們現在了解最強盛的就是這個。所以平常如果我們瞋心大的人,在這一點上特別注意。還有呢,更重要的,瞋心大的人要特別找到:我這個瞋心的引發,通常從什麼地方?要注意!有很多從「見」上面,有很多從「情」上面,你一定要找到那個根由,然後從這個地方除去的話,就很容易,很容易。
(p63) 【若僅生最大非愛異熟而不壞善根,則非如此最大惡故。】
下面又說,說它上面說,「引非愛果,及能害善」,就是能夠破壞善根。它假定這個瞋僅僅引生非可愛的異熟,換句話說,單單引發你惡報的話,還情有可原;現在呢不但如此,而且還要壞善根。啊!是兩樣東西,這個任何一樣東西都已經可怕極了,這兩樣兼具啊!說它這個東西,
【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
而關於這一點。
【除瞋而外餘尚眾多,謂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並於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那麼提到這個地方,他也順便一提。實際上呢,就是我們普通一般容易犯的很猛利的瞋以外,關於引起大的非可愛的異熟,換句話說,墮落的、墮落的,可怕的墮落,以及壞善根的這個罪惡之行,除了瞋以外,還有幾樣東西,還有幾樣東西。「誹謗因果」,這個我想我們普通不會犯得很粗,但是細的地方,對不起,我們實在很難避免,很難避免!你 (p64) 們說:「那我們信了佛了,難道還不信因果、不懂因果嗎?」這個說你不信、不懂啊,是不能這麼說,但是說你真的懂了、信了的話,也很難說。大家仔細想想看,假定我們真正地了解了因果的話,我們眼前任何一件事情本身做起來的話,再沒有不如理的。你了解得很清楚,你現在忙的什麼?忙因哪!眼前我們看見任何一樣東西,如果說不順理、不好的話,我們就不會起貪、瞋、癡,很清楚、很明白;碰見這個情況你不瞋心,碰見那種情況不那個。假定你真的了解這因果關係的話,「啊,那這個果嘛!」現在既然你不瞋心,那你怎麼因上面改善嘛!
我們做得到嗎?實際上不一定,不一定。當然我們生了病了、等等了,固然是這個上提不起來,就是身體很好的時候,稍微有一點的話,心裡面就隨著煩惱而去。假定因果真的非常清楚的話,他只有一件事情要做,什麼?勤精進。在因地上面是一刻不緩,當下一念看得非常清楚,是不是如理的、如量的,是不是跟善法相應,乃至於是不是這威儀當中─如理的威儀是無覆無記當中,必然的現象。我們做到嗎?做不到!這說明什麼?說 (p68) 明了我們真正對這因、果兩樣東西,的的確確是有一個浮淺的認識,有一個浮淺的知道。說得更實在一點的話,這個知道,往往還只是名相、名字,心裡面對這兩個東西,究竟產生多少力量的話,這個就很難說了。因為內心正確對因果的知見不深,所以碰見事情的時候,說不定我們的行為的話,欸,不知不覺當中害了這個毛病,害了這個毛病,就這樣。
我自己現在還想起一個很可笑的事情,唉!現在也是真是……。那時候剛出家沒多久,那麼有一個朋友─那在家的朋友隨便談起了,那麼他這個朋友是這樣,他母親信佛,信了幾十年。他那個家庭環境,也可以說很值得令人同情的一個環境,遭到戰亂,所以母親把那兩個孩子帶大,辛苦得不得了,那麼母親信佛。所以這個兒子也非常孝順,把他栽培到大學畢業,到後來嘛,這個母親生了病了,乃至於死了。當初我聽見了以後,當他很哀念他這個母親,不曉得說什麼。那時候我只是覺得,剛剛懂了一點點皮毛,哎呀,我就覺得,常常聽人家說:「你求菩薩嘛,菩薩就可以了。」我也這麼說,衝口而出:「哎呀!你也念觀世音菩薩嘛,他就救你了。」然後呢幹什麼嘛,他就可以得到好處了。結果我並不曉得他的家庭背景,你曉得他回過來怎麼說?「我母親信了一輩子佛,念了一輩子,結果臨終的時候還是這個樣!」當時我心裡,一聽了心裡面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一直到學佛學了多少年以後,慢慢才了解。啊,所以我覺得我們剛開始開口的話,實在要 (p69) 小心啊!
這個本論前面,下士道當中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一切是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當這個業在沒有感果之前,如果你能夠認真對治,如理去淨治的話,它可以不感果,可以!但是它一旦感了果了以後,你沒有辦法把那個果,把它整個地拿掉它,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可是我們平常總是覺得,因為聽這麼人家說啦:「有求必應,你求求嘛就好了。」這個對我們來說,我們就種糊裡糊塗的信心,反正你算什麼?照單全收!你仔細檢查的話,有太多問題,有很多人他並不了解這個。不要說太多,我們自己開口的人都不了解,說給別人聽:沒有錯啊!那去念了。他的想法當中,對這因果概念不清楚,於是他也覺得:好了!念它三句阿彌陀佛,念了幾句觀世音菩薩,那個病就給除掉了。結果他念了三十句、三百句都沒用,他然後說起來:「你看!你看!你們這些就這個樣。」請問這個後果誰造成的?
所以這個地方說「誹謗因果」,大的我們絕對不會犯,可是細的地方的話,注意喔!然後呢這種錯誤的「邪見」,大邪見我們也不會,可這種從小的地方你如果不注意的話, (p70) 慢慢、慢慢地會走上岔路去。這樣的話,這一來的話,這三樣東西可以分開來是三樣,原則上面都是這個─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這個謗正法也是一樣的,那我們大的是不會犯,可是小的就很難說。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對於這個佛法的整個的原則大綱沒有把握住,那個時候不知不覺之中,會對這個東西會產生一種傷害。
這個因哪,我們一定要把它儘量地拿掉它,尤其是知見重的人,尤其知見重的人。所以佛特別告訴我們,說佛法損壞的兩個原因,不是外道,而是什麼?佛弟子說相似語,以及行籌。你開起口來的話呢,說的道理那好像是,實際上真的嗎?就有問題了。然後你的行為的時候呢,也好像是─這個行籌是戒律上面的,就是我們作羯磨的時候,大家要同意否,它有籌的,籌碼,換句話你投他一票。對不起,他有權投,結果呢就是所治不對,投反的那一面,這個是對佛法最大損害,最大損害。
所以我最近正在看一個祖師寫的這個什麼啊?我忘記掉了。《資持記》,對!這個元照律師所寫的,特別寫的,這是真了不起啊!他就整理這個律典的時候,他看了五十幾種;我們現在要看一家之言,我們都辦不到,說實在的。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祖師那一個方面的敘述,他都收集起來看。看了以後他那個結論是怎麼樣呢?因為這個聖教傳到現在的話,既遠又久,再經過傳譯,所以這個義理一定難免是乖誤百出,乖誤百出。那麼 (p71)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從義理上面去要想去考校、研討的話,很難把握住那個綱領,所以在枝末上面去轉,變成這樣。那個綱領的的確確很不容易,由於個人的個性、生性、習性不一樣,所以所見的面不一樣,你說你的、他說他的。哦,那麼這個原則抓不住,那好囉!然後呢我們在細則上面、在名相上面去摸的話呢,又同樣的毛病。你不曉得這個細則是為什麼而用的,這樣,為什麼要立這個細則的,這一點把握不住,所以你不能說他錯,但是呢對不起,不一定配合得很好。
這個我隨便說一個比喻。說譬如說我們這裡有一個大原則,說我們這裡現在要辦一個佛學院,那麼這個辦那個佛學院的話呢,這個有多少人,要教的內容是如何,然後配合這個內容來安排我們的一切的東西。眼前來說,譬如說安排那個教室,假定我們這地方的人,一共就只有十個、八個人,你把握不住這一點的原則當中,把不住這個原則,然後你安排這個裡邊的設備,卻是準備一、兩百個人。然後呢我們這個本來是初級剛開始的,你卻是用最好的裝備擺在這裡,相應嗎?不相應。那反過來的話呢,它也是如此,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都產生了這種,種種流弊。
所以他下面說,平常的時候,我們在這一種事情上頭總要怎麼辦呢?要把握住幾個重要的原則,我們最好不要在枝末上面,然後呢在這一種地方去,你必定要把握幾個大原 (p72) 則。所以常常說根本因何在,然後呢這個是不共的,然後呢這個不共的因,要使它圓滿的共因是如何。從這個上面你必定要深入,這一點是說到這地方的特別重要,特別重要!尤其是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們,佛弟子們。因為關於這幾件事情,它那個流弊所及是太嚴重、太嚴重了!對我們的損害是太大、太大了!那麼下面呢,
【並於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
下面還有,關於這兩點是也是好難避免、好難避免,好難避免!我現在就有一個感覺,就有一個感覺,說平常我們常常說:「唉呀!找不到善知識。」或者什麼等等,這個真正的問題都不是沒有善知識,真正的問題呀,這個善知識苦於找不到善學的學生。現在我深深自己感覺得,我就是這麼一個不能善學的學生。這個從因果的概念上面去來說,必然關係來說,你有這樣的因,你才能感得這樣的果。現在我們還沒有學,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這個不如、那個不如,這樣!就是說要配自己的胃口,就好像買東西一樣,「喔,老子跑來出了錢向你買東西的,所以說買主就是你老子。」就是這樣。這個世間這一種莫名其妙的人,「我出了錢今天跑得來這個買你這種東西,我要怎麼你就給我什麼。」這個是學佛的態度嗎?完全不是!的的確確,我們首先應該有兩個重要的概念,重要的概念。第一個曉得自己的無知,所以要去學,要跟誰學?一定要跟佛學,而佛的完整的就在什 (p73) 麼?尊長那個地方。所以你一心一意要排除掉了我這個錯誤的認識,然後呢去伺候、奉侍,處處地方這樣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非常重要的概念!
經論上面也告訴我們,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碰見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千萬不要自作主張,我們只是說:「唉呀!我現在是愚癡凡夫,所以只有佛能夠,我努力地學啊!」現在我們碰見一點點小小的枝節上面的,乃至於大的都根本看不見,不曉得自己在愚癡當中,不曉得自己在見、思煩惱當中。動輒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個不是、那個不是,不配自己胃口,所以是越弄啊,這個自己─那個就是「我」─是越大。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那麼下面呢,還有其他的這個。
【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本來這地方是講瞋恚,不談這些事情,可是因為這個幾個問題,它對我們修學的人來說,對於佛法來說影響太大、太大了!所以這地方特別提一下。我也把這地方特別強調一下,這個原因在此。那麼第二個項目,說能夠策發我們修忍的這個方便有了,然後呢要正修的時候,我們就了解忍的特質有幾個,忍的細則有幾個差別,幾種不同。
(p74) 【第三忍差別分三,① 耐怨害忍,② 安受苦忍,③ 思擇法忍。】
就是一開頭的說的三樣東西,分開來講。
【初耐怨害忍分二。】
就是這個我們通常說「生忍」,外面的眾生、外面的人,彼此之間,他們來傷害我們的時候該怎麼辦。這通常人家來傷害我的無非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的東西他不給、障礙。我們要的東西又分成功外在的、內在的,利養、名聞這些,這個裡邊就是下面要說的。
【①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②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
這個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家來害我們,還有一方面呢我們自己的嫉妒心,這個兩點分開來講。那麼先說人家來害我們的時候,人家害我們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
【初中分二,① 破除不忍障樂作苦,②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
平常我們世間人所求的東西,佛法裡面叫說八風,世間要求的是求這個,所以一天 (p75) 到晚被這個東西綑死。修學佛法的人,欸,認得了這個東西,從這地方跳出來,所以叫八風不動。哪幾樣呢?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稱、譏、苦、樂。那麼現在這個上面的話,第一個就是對於苦、樂而言,就是人家障礙我們得到快樂,使得我們受苦,那個是我們無法忍受的,怎麼樣針對著這個問題破除這個瞋心,能夠忍受他。下面呢,這個八風當中另外六樣東西,對於我們的利,那個利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衰,利就是好的,衰就是壞的那一方面。毀、譽跟稱、譏的話,這是名聞方面。這個稱、譏是當面地稱讚你、譏笑你;毀、譽的話是那包括背後的有人稱讚你,說你的名譽,有人是毀謗你,就是這些東西。所以對於這個東西「等三」,好的是利、譽、稱;壞的呢是衰、毀、譏。那麼這個人家來傷害的時候,你不能忍,怎麼樣想辦法對這個不忍破除它。現在進一步,把不忍障樂那個又分二。
【初中分二,① 顯示理不應瞋,】
第一個,哪!你如果如理地了解了以後的話,你會了解根本不應該發脾氣,不應該去瞋他。更進一步,
【② 顯示理應悲愍。】
(p76) 不但不瞋,還要去憐愍他。這個慈悲正是瞋的對治,你能夠慈悲的話,瞋心當然不會引起啦!現在
【初中分三,① 觀察境,② 有境,③ 所依瞋非應理。】
分三部分。「境」就是這個對象,這個指法;「有境」是指人,誰有這個境。平常我們說,譬如說我們現在講蘊,我們身體上這個境跟有境兩個,有的地方叫支跟有支。譬如說我們講,我們的身體是五蘊,那麼這個五蘊就是什麼?色、受、想、行、識。還有呢,叫「有支」或者「有蘊」,誰具足、誰有這個東西啊?那就是這個人哪,就是這樣。那麼所以他現在觀察的時候,先單單觀那個對象,其次呢,觀誰具足那個,以及所依的不合理,我們只要看這個文就了解他怎麼分法。
【◎ 初中有四。一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者。應當觀察,於能怨害應瞋之因相為何。】
這個第一個對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那個瞋、那個來傷害我們,他不是說……這個地方是人家來障礙我們快樂,使得我們受苦,這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這一個情況,他這樣的這個情況啊,是不是可以作得了主。就是人家傷害你這件事情,發生這件事情,是不 (p77) 是作得了主,你在這個方面去看,不應該瞋,這個題目是這樣。
下面就告訴我們說,他來怨害,「能怨害」,能怨害的這個原因哪,那麼為什麼怨害我們?換句話說我們發脾氣的對象,他怨害我們啊,我們就對他發脾氣對不對?那麼他為什麼怨害我們,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要發脾氣,這個原因何在,你這樣去觀察一下。
【如是觀已,覺彼於自欲作損害,意樂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樂,或於身心作非愛苦。為彼於我能有自在不作損害,強作損害而瞋恚耶,抑無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損害故瞋恚耶。】
現在我們來觀察了喔!是說,那我們這樣一觀察的時候啊,我們就覺得:嗯,這個損害,這個損害本身他呀是怎麼損害的?先心裡面他要傷害─我們傷害別人也是一樣,別人傷害我們也是一樣─先哪,心裡面有這個意樂,就是心。那麼由於這種心裡的瞋,所以「次起」,進一步根據著這個心理,起種種身口的行為,這個身口的行為來損害我們,遮止我們的安樂。乃至於使得我們的身心,作種種的苦的事情,不可愛的,就是苦。
那麼這個狀態,這種狀態是第一步:透過了這個觀察找到他那個傷害本身─我們就觀察那個境,對不對?它不在這個行為上面,不在那個行動上面,而在什麼?而在策發 (p78) 他行動背後這個心理,對吧?第一個,先找到這個。那麼既然是找到那個心理嘛,「為彼於我能有自在不作損害」,而是「強作損害」呀,還是沒有?他那個心理呀,他是能夠自己作得了主,能夠作得了主,明明可以作得了主不傷害或者是傷害,是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作主要來傷害我們,還是他自己根本沒有辦法作主而來傷害我們?就是這個。我們分兩方面,因為這個心理不外乎這兩方面:他作得了主的,他自己能作主他要傷害我,來傷害我;或者他沒辦法作主,而傷害我來傷害我,不外這兩種。那麼現在我們看:
【若如初者瞋不應理,他於損害無自在故。】
如果初的,這前者,前者明明是說他對瞋……他能夠以自己作得了主傷害我,這一個情況我們不必瞋他,為什麼?「他於損害無自在」。欸?前面說他有自在,為什麼這地方說無自在呢?現在你看下面,看了下面這個就懂了。
【謂由宿習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因緣和合起損害心,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
你可以說他是有自在的,可是他那個自在本身是什麼原因啊?是由於─我們現在懂得了佛法─是由於他的無明宿業,宿業這個煩惱種子。因為瞋是一種煩惱相,那個瞋 (p79) 生起的原因大家還記得吧?第一個是煩惱的隨眠種子,第二個順生這個煩惱的現行這個境界現起,加上其他的非理作意,種種因緣和合起來,產生那個損惱心。他要這個傷害你的時候,他是對的,他自己要傷害你,沒錯,可以說作得了主,可是那個傷害那個心本身卻是什麼?卻是這樣的因緣生起來的。「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就算他不是故意思,這個因緣本身是法爾如是的,就是這個樣!
【若彼因緣有所缺少,則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
假定這個因緣不具足的話,就算他要思他也生不起來,這個我想我們都很清楚、都很明白。為了使得我們更清楚起見,我們不妨自己在那兒想一想看:現在你坐在這裡,無緣無故地叫你發一個脾氣,你發得起來吧?我想沒有一個人發得起來的,對不對?就是最會發脾氣的人,叫他坐在這個地方的話,坐得舒舒服服,人家端一杯茶給你─你歡喜茶的,他就端一杯茶;你歡喜咖啡,端一杯咖啡;你要冷的,他給你─你怎麼要發那個瞋就發不起來,這很明白啊!所以他要發起來一定是什麼?一定是因緣。是的,他那個瞋本身也可以說,喔,他可以作主,可是既然那個瞋的現起本身是個因緣的話,那他實際上呢,在這種狀態當中,他的的確確是無可奈何,無可奈何!
(p80) 【如是由諸因緣起損害欲,由此復起損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以他亦隨煩惱自在,如煩惱奴而隨轉故。】
下面就說明了。那這樣的情況,由於這個因緣,然後呢策發他生起這個瞋心,然後損害別人。由於這個瞋心─損害別人這個意樂起加行,由於這個加行而使得別人受苦。實際上這個人本身哪,他是一點主宰都主宰不了,他自己還是隨煩惱,他是煩惱的奴隸。嗯,就是這樣,你仔細觀察一下,對呀!
所以就是說他可以自在的,這個自在這地方應該怎麼說呢?就是說,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一個人─我是自在的。拿印度當年的情況來說,應該這麼說,「我是個主人,我可以自己作得了主的。」還有呢,「我是一個奴隸、僕人,那麼這個主人告訴我就怎麼做,那我只好去做啦!」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譬如說我是一個劊子手,到那個時候官判了,說:「你呀,要去對這個犯人刑罰。」那對不起,我非得照著這個判的命令去做啊,這個叫不自在。反過自在的話,我不是劊子手,我可以不接受外來的命令的。上面那個自在而作損害是這樣。實際上雖然是你不是受外面的命令,可是你在什麼啊?受裡邊的煩惱而使。既然受煩惱而使的話,你不是外面的命令你的奴隸,你卻是煩惱的奴隸,煩惱的奴隸,結果你還是作不了主,好囉!這第一個情況,清楚不清楚?那麼下面呢,
(p81) 【若他自己全無自在,為餘所使作損害者,極不應瞋。】
而他自己呀,他自己根本沒有自在的,是一個佣人,是一個奴隸,叫他怎麼做,他就照著你怎麼做。他像個機器一樣,像一個汽車一樣,你這麼輪子這麼一拐,它就向那邊,輪子這麼一拐,它向那邊。你然後呢,要問那個汽車:「欸,你怎麼轉向那邊呢?」這個一點道理都沒有嘛,這汽車它自己根本作不了主啊!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他假定他全沒有自在的話,你對他來瞋,那更沒道理呀!
【譬如有人,為魔所使隨魔自在,於來解救饒益自者,反作損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是魔使,自無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勵力令離魔惱。】
下面舉一個比喻:譬如說有的人被魔鬼附在身上,他被魔鬼附在身上,然後呢你去解救他。你是要解救他,他因為在魔鬼所使,他反而來傷害你,那個時候你解救他,你會不會跟他發脾氣啊?你不會。你會覺得:是嘛,他是被魔所傷,我正來救護他呀!所以不管他怎麼,我不會對這個被魔使的這個神經病人,跟他兩個人發脾氣,不但不發脾氣,而努力怎麼去解救他。換句話說,我們不妨換一個比喻,不要說魔吧,比如神經病人,那麼我現在是醫生。那個神經病人,看見那個醫生對那個醫生就要打呀、什麼罵啊,那個醫生會不會跟他對罵、對打啊?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你了解了這個的話,不管他怎麼罵你、怎麼打你,那個醫生還一心一意地想:「嗯,我怎麼樣想把他弄好。」他絕對不會生起一點瞋心,因為你很清楚、很明白,了解他這樣地罵你、打你,是根本一點自在都沒有。所以現在這兩方面不管你看哪一個,你找不到一點點發脾氣的理由。這是如理觀察思惟,這麼個好呀!就這麼個好耶!
【如是菩薩見諸怨家作損害時,應如是思,此為煩惱魔使無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補特伽羅,須更發心為欲令其離煩惱故,我應勤修諸菩薩行。】
(p84) 像這樣地一觀察,「如是菩薩」,我們現在行忍辱波羅蜜多是什麼?菩薩行者。那個菩薩行者一看到這件事情,看見那些怨家來作損害的時候,你就是要照、拿著上面這兩個方法去觀察,的的確確是為煩惱魔使,他根本就作不了主。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了解了以後,對他不會生起一點點的瞋心來;不但如此,還要想辦法幫忙他離開這個煩惱。一點都沒錯嘛!菩薩解救一切眾生,從哪裡解起嘛?就幫他把煩惱拿掉。所以你認得很清楚,現在碰見這種情況之下,你自己還在煩惱當中纏,你談什麼呢?啊,這個巧妙啊!啊,所以這個本論之殊勝哪!換句話說圓滿佛法,圓滿傳承的佛法,告訴我們分析,這是第一層哦!你看一層一層地深入,你只要對這個理路弄清楚的話,的的確確你會找不到一點可瞋相。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如《四百論》云:「雖忿由魔使,醫師不瞋怪,能仁見煩惱,非具惑眾生。」】
啊,來了,下面解釋。啊!這個被魔所使,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來說會神經錯亂的人哪!在這種情況之下責怪那個醫生,他會打罵,可是醫生決定不會跟他發脾氣,也不會怪這個人。現在我們學佛嘛,佛告訴我們哪,說那些人他來傷害你,跟你啊……他是什麼?這個煩惱後面,具有煩惱這個眾生來傷害你,這個是他煩惱,作不了主的,它不是他呀! (p85) 你認清楚了這一個觀點以後的話,你對他就沒有瞋恨心了,就像對神經病人,醫生要去治療他一樣的心情。
【月稱論師亦云:「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瞋諸有情。」】
下面緊跟著一步,說它不是有情的過失呀!它是什麼?是煩惱的過失呀!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這樣觀察,對這樣的道理能夠善巧地觀察。這個「已」啊,不是自己的「己」,這個字寫錯了,改一改。「不瞋諸有情」,當然啦!那就不會再瞋了。現在這一個科是什麼?就是「生忍」─對眾生。你這麼一觀察,對那個眾生就生不起一點瞋心來。
【《入行論》中雖說多理,然唯於此易生定解,對治瞋恚最為有力。】
這個《入行論》就是《入菩薩行論》當中,他就告訴我們,我們怎麼行菩薩行,說的很多道理。而這個道理當中,現在所說的最容易生起正確的認識,確定的見解,對治這個瞋恚也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有力量。上面把這個說了一下,那的的確確這樣的觀察的方法,那是善巧無比,而且容易了解。因為它容易了解又善巧,所以對治這個瞋恚,它有最好的功效、最大的力量。
(p86) 【〈菩薩地〉說修唯法想,堪忍怨害與此義同,故於此上乃至定解當勤修習。】
〈菩薩地〉當中也告訴我們,學菩薩行者在忍辱波羅蜜多當中怎麼,他就這是原則是說「唯修法想」。啊!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呢,你就能夠忍受這個怨害,意義就是這樣,所以說唯修法想。哪!原來它這個傷害本身是什麼?就是這樣的一個法,法爾如是的法。所以前面叫我們觀察境,你觀察觀察那個來傷害你的這個境,是什麼一個狀態。那麼前面已經分析過了,所以說唯修法想。這個法本身啊,什麼?因緣如是和合,而這個如是和合的因緣,偏偏又是煩惱、無明。既然你現在修學菩薩,說菩薩行者的話,你目的幹什麼?要幫他們治那個煩惱病,現在這個煩惱病現起的時候,你會隨它轉嗎?當然不會。不但不隨他轉─所謂隨他轉就是發脾氣、瞋哪─不但是不隨它轉,你還要幫他忙咧!對不對?這個地方就是只重前一半說,剛才說「理不應瞋」;要幫他忙呢是第二段,是「理應悲愍」,這個後頭再說。
【若諸有情能有主宰皆應無苦,以此諸苦非所願故,有自在故。】
那麼更進一步來說,現在這個自在跟前面這個自在就不一樣啦!前面這個自在只是外在的,現在呢,進一步地深察這個自在的內涵。說假定前面說那些有情,真正地有主宰的 (p87) 話,都應該沒有苦,為什麼?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苦的,那個苦都是不得已的,既然不得已的話,他自己也作不了主。因為那些苦都不是願意的,既然有自在的話,他誰願意苦。所以啊,他如果說在這種狀態之下,顯然地是沒有主宰。
【又諸有情若為猛利煩惱激動,尚於最極愛惜自身而作損害,或跳懸岩,或以棘刺及刀劍等,而自傷害,或斷食等,況於他人能不損哉,應如是思滅除瞋恚。】
哦!現在這些有情哪,是不能自己作主,為什麼?就是為這個煩惱所使。當這個煩惱,猛利的煩惱所刺激的時候啊,乃至於對自己最愛惜的身體都要傷害它。這個我們看見有很多人自殺,怎麼個自殺法?跳、山上面跳下來,我們現在所謂說到樓房跳下來,或者以什麼東西自己傷害,或者說絕食,啊!自己傷害了不肯吃東西。想想看,他自己對自己尚且如此的,何況是對別人啊!你應該這樣地去觀察思惟的話,那個瞋恚就滅除掉了。
【《入行論》云:「一切皆他使,他主自無主,知爾不應瞋,一切如化事。」】
《入菩薩行論》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實際上,一切的前面所說的,都被他所使。就是換句話說,這個他自己作不了主的,是「他主宰」的,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就不應該去再去發脾氣。一切的事情就像什麼?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特別指什麼?因緣生法, (p88) 因緣生法就這個樣。哦,這樣的因緣來,它就變成這樣,一下因緣隨時改,它一下也隨著改。天下的事情無非是如此,你有什麼好瞋的!
【又云「故見怨或親,為作非理時,謂此因緣生,思已當樂住。若由自喜成,皆不願苦故,則一切有情,皆應無有苦。」】
所以不管你看見什麼,或者是怨家對頭,乃至於親愛的人,在你面前對你作非理的時候,你了解這個道理,說這個都是因緣所生,像前面所說的。既然如此的話,「啊!我現在了解了,不為他所動。啊,真高興啊!」所以你如理思惟了以後,嘿!不管他怎麼樣,我們卻能夠住在安樂上頭。假定說他這樣的作法,是自己作得了主,而願意歡喜這樣做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都歡喜要樂,不願意要苦,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切有情皆應該沒有苦。實際上呢,一切有情都在苦當中,所以呀反過來說,他根本就是作不了主,只是因緣所生。而這個因緣當中,是煩惱種子以及順生煩惱的這個境界,使得他產生這樣,這是淺的。如果後面一層一層地觀察,深一層地觀察的話,那完全不一樣。因為這地方觀察的只是什麼?生忍,所以這個最淺的。到後面到這個法忍的時候,乃至於啊,最後觀察這個諦察法,就是深入去觀察的話,是又是一番境界,以後再說。
(p89) 【又云「若時隨惑轉,自愛尚自殺,爾時於他身,何能不為損。」】
哪!當一個人像前面所說,跟隨著煩惱,為煩惱所使的時候啊,自己最顧惜、最疼愛的身體尚且要傷害,何況於別人呢?這個是第一個觀察法。
【◎ 第二觀是客現及是自性皆不應瞋者。】
說,他這樣的作法,這樣的損害,這樣的瞋惱,是外來的呀?還是他本身就是如此的呀?說這個他那個瞋,給你的傷害等等,這個是外來的,還是他自己本身?如果這樣去觀察,不管他是外來的,還是他自己本身,你都不應該瞋,為什麼?請看下面:
【損他之過不出二事,謂是否有情之自性。】
要傷害別人,或者說他來傷害我,總不出這兩樣:他這個傷害本身是外來讓他這樣做的,或者他自己本身就是如此的。
【若是自性瞋不應理,如不應瞋火燒熱性。】
如果說這個本身就是如此的話,你不應該去瞋,為什麼?這本身就是如此嘛!就像火,火嘛就是燒的,水嘛就是冷的,你不能對著火你發它那個脾氣,那對火有什麼好發脾 (p90) 氣呀?就是這樣。眼前一切東西,光嘛就是亮的,拿掉了光嘛就是黑的,它本身就是如此,不是外來的。
【若是客現亦不應瞋。】
說如果不是本性,是外來的因素,「客」是不是主的地位,那也不應該。
【如虛空中有煙等現,】
如果是外來的,外來你也不必瞋嘛,也不應該瞋。就像什麼?在虛空,虛空本身沒有烟,那麼外來的來了烟障礙了這個虛空。那個時候你對那個虛空,你這個對虛空沒什麼好瞋,這是外來的嘛!
【不以煙過而瞋虛空。】
它很清楚啊!這既然是外來的,那個虛空本身它自己也是作不了主的,外面烟來,你瞋那個虛空,那一點道理都沒有嘛!
【應如是思滅除瞋恚。】
美啊,是真妙,真妙啊!
(p91) 【《入行論》云:「若於他惱害,是愚夫自性,瞋彼則非理,如瞋燒性火。】
如果他來損害,他這個是本性,他來損害,當然這個愚癡的人哪,他的本身就是如此,那本性是如此的話,你沒什麼好瞋的嘛!就像火,火嘛就是燒;水,水嘛就是來漂,就是這樣嘛!你又對它有什麼?平常我們當然嘛,這個沒有什麼好瞋的!
【若過是客來,有情性仁賢,若爾瞋非理,如瞋煙蔽空。」】
反過來說,它是外來的話,他的本性是好的,好的那你更不應該瞋他嘛!就像那個烟障礙這個虛空一樣,你怎麼可以去瞋那個虛空呢?好。
【◎ 第三觀其直間由何作損皆不應瞋者。】
那麼你直、間觀,看他由什麼道理來損害你,這個不管你怎麼看都不應該發脾氣。
【若瞋直接發生損害能作害者,應如瞋恚補特伽羅瞋刀杖等。】
他直接拿什麼東西來傷害你的呀?如果你直接這樣去觀察的話,你就不應該生瞋恚了。為什麼呢?就譬如說他拿那個刀來傷我們,那個人拿了一個刀來傷害我們,直接傷害我們的不是這個人,這把刀,你應該瞋那個刀,對不對?這樣。
(p92) 【若瞋間接令生損害能作害者,如刀杖等為人所使,其人復為瞋恚所使而作損害,應憎其瞋。】
他說:「對、對、對!」當然我們不會直接囉!他拿了一把刀來傷害我們,我們不會瞋那個刀,我們不會跟那個刀打架,我們跟那個人打架,那是間接的。欸,說:對不起!間接的話,你還是不應該發脾氣,為什麼啊?是,他這把刀來傷害你,刀本身不會傷害你,是這個人使的,所以你應該啊,找那個間接使用那把刀的人。那麼既然你找那個間接使用那把刀的人,這個人現在被誰使啊?被瞋在瞋,對不對?他這個人自己也作不了主,所以你還是不應該瞋那個人,應該瞋那個瞋。又那瞋本身呢?如果它自性是如此的,你不應該瞋;那個瞋是外來的,你也不應該瞋,就是這樣。所以你不管是哪一個方法去觀察的話,找了半天,你就找不到一點點可瞋的。清楚不清楚?啊,美呀!
【如云:「杖等親為害,若瞋能使者,此亦為瞋使,定應憎其瞋。」】
好囉,解決囉!這個真正傷害你的,直接的親自來傷害你的,直接的什麼?那麼,這個是那根棒,當然你現在不會去瞋它。說你呀,現在不瞋那個棒,這個棒就是來打得你身上直接的那個東西,你不會。而事實上能使用那根棒的人,既然你間接地找的話,那麼 (p93) 你現在要真正找的對象,不是那個人,而是那個人背後他的意樂、他的心理。他那個心理是什麼?剛才已經說過了,如果是自性你不應瞋,如果是客現你也不應瞋,清楚不清楚?啊,好明白!
【故不瞋杖,亦不應憎能使之人,】
當然啦!這個杖固然不應該瞋的話,那個用這根杖的人也不應該瞋。
【若瞋能使,理則亦應瞋其瞋恚。】
假定說你瞋那個能使的這個人的話,你照理應該要瞋的什麼?不是這個人,而是應該使得這個人發脾氣的這個瞋,那個才是呀!
【不如是執,即是自心趣非理道,故應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令意不瞋補特伽羅,如不瞋杖,此未分別杖與能使有無怨心者,由前所說破自在理應當了知。】
好!你能夠了解了,那麼說呀,不這樣地去執著,然後呢,因為執著了,就走上了非理的這道路。所以現在你認識了,如理取捨的話,那原來是這個樣啊,啊!那就沒什麼、沒什麼好發脾氣的地方。所有講的一切道理都是這個樣的,都是這樣的。那麼這個時 (p94) 候,我們就不會瞋恚這個人。下面就說,進一步說,這個「如不瞋杖,此未分別杖與能使有無怨害心者」,這個進一步地分別,他並沒有、並沒有說明。這個是什麼?在破自性理,前面所說的破自性的當中應該了知。就是我們剛才說:他的自性是客現哪?還是本身如此的?他已經剛才說過。實際上呢我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也一一說明了。
【◎ 第四觀能發動作害之因不應瞋者。】
最後一個,能發動來傷害你的原因,這樣,那也不應該發脾氣。
【受由怨害所生苦時,若是無因不平等因則不生苦,】
說我們找它的原因。現在呢我們受到怨害來傷害我們,生苦的時候,這個苦有沒有原因?說假定無因、不平等因,這個情況不會生苦的。這個佛法告訴我們,換句話說,如理的、正確的一定有因,無因、不平等,不會,那麼一定要有因。
【要由隨順眾因乃生,】
一定要有隨順的、相應的種種因緣才生起。
【此因是宿不善業故。】
(p95) 結果你找到從因這樣去推根究底的話,是什麼?嘿,宿生不善業啊!這個不善業什麼?
【由自業力發動能害令無自主,故自所招不應憎他,】
那這個地方,來了!最後你這樣地更進一步,剛才是眼前觀察,最後的一點就是深入去觀察,最後這個深入的因的話,是什麼?由於自己的往昔的惡業所感,到了這個時候而發生。既然你自己所造的,你怎麼能夠怨別人呢?
【作是念已應怪自致,】
應該責怪的是自己造成功的啊!
【於一切種破除瞋恚,】
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怎麼弄、怎麼看,都找不到一點點瞋恚的,那個瞋恚就破除掉啦!
【如那落迦所有獄卒,是由自己惡業所起為自作害。】
就像地獄裡面的獄卒一樣,你自己造了惡他來傷害你,就這麼個道理。就像我們犯了罪,然後呢被警察抓起來,就是這樣。
(p96) 【如云:「我昔於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損。」】
就是這樣。我以前傷害了別人,所以呢,我傷害了別人嘛,現在就還,還給他啦,所以受那個囉!
【又云:「愚夫不願苦,愛著眾苦因,由自罪自害,豈應瞋於他。】
這段話我們值得「三復斯言、三復斯言」,再三反覆地反省啊!我們哪,沒有一個人願意苦的,但是啊偏偏不了解這個苦樂之間的因果關係。所以因為不了解無明所愚,所以愚夫啊!你儘管不願意苦,卻偏偏「愛著眾苦因」啊─就是我們現在的毛病。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去掉苦、得到快樂,就偏偏在苦因上面拼命地忙,造種種苦因,把樂因偏偏地把它趕走。結果,喏!眼前這個狀態。所以啊,一切無非是我們自己的罪惡,是自己害自己啊!在這種情況之下,豈可以瞋別人哪,瞋別人哪!
所以這地方一層一層地深,到了這裡我們現在了解了,我們真正應該瞋的、真正不忍的,應該是什麼?自己的煩惱。我們應該跟煩惱鬥啊,不是跟別人哪!是瞪大了眼睛,看自己的起心動念的地方,絕不饒它一點點!啊,我們現在只是寬恕自己,真正是寬恕自己的怨家,還不但寬恕,還保護它咧!唉呀!把它保護得嚴密得啊……這樣。所以啊,佛怎 (p97) 麼救我們是救不起來啊!繼續下去。
【譬如諸獄卒,及諸劍葉林,由自業所起,為當憎於誰,由我業發動,於我作損害,此作地獄因,豈非我害他。 」】
就好像地獄裡邊那個獄卒啊,這個是人;乃至於劍葉林─這個劍葉林就是地獄裡邊那個樹,那個樹上的葉子都像刀劍一樣,你下去那葉子掉下來都變成功刀劍。這是為什麼啊?這是我自己的業力所感的啊!既然是業力所感的你瞋誰呀?因為由於我自己的業,所以造成這樣,使得他來傷害我啊!他傷害了我還他要地獄去,他下地獄去,而結果這個情況是我害了他,不是他害我啊!
所以真正你如法地了解,當人家來傷害你的時候,你只有自己深自反省苛責:「唉呀,我對不起他呀!」你怎麼會對他發脾氣?是啊,所以這地方妙咧,佛法的真正妙!他來傷害你的時候,你不如理、不了解─世間的愚夫的話,他覺得他傷害了你;你真正了解了,你才發現啊,是你傷害了他呀!懂不懂這個道理?他今天對我發脾氣這樣的話,他是造惡業哦!但是惡業為什麼來的?那還是我的宿業所致哦!
所以我在前面跟大家說,啊!你們都比我好啊,你們現在剛開始學佛,就聽見這麼 (p98) 圓滿的教法,我學了二十幾年哪,現在才慢慢地體會到。欸,有一個人騙了我,我呀,以前的話一定是,唉呀!不曉得怎麼樣;有個人傷害了我,以前一定怎麼樣。現在呢,平常狀態如果我不提正念,還是照隨煩惱而轉,一點用場都沒有,佛法都是口頭的。只要正念提起來,那時候我就感覺到:哎呀,感激啊、歡喜啊!欸,就不為它動。因為為什麼呀?喏,我傷害了他,現在還了這個債啦!所以啊,我歡喜是─從此不在這個裡面轉,第一個歡喜。第二個歡喜呢?不但是它還了這個債,由於他這麼一來,讓我正確地把聽聞的佛法如理地感受到:啊,原來佛法真的有這樣啊!哎呀,那這個是歡喜,他又是我的善知識。然後呢,前面的業嘛是解決了,他現在呢又是我的善知識,增上我的善法。你不但歡喜而且感激,你找到一點可瞋的地方嗎?找不到欸!是千真萬確的。更進一步啊,他現在這樣做了,他還要墮落啊,唉呀,我要憐愍哪!由此一切的善法都從這地方生起來了。
啊!佛法之美,本論實在是好啊!太好,實在太好!但願諸位跟我一樣啊,平常空下來,與其在這地方胡思亂想,浪費時間,是不如多翻翻它,多聽聽它,多研究研究它、討論討論它,自然有你的好處在。我們現在再下去。
【霞婆瓦云:「若云非我所致,實是顯自全無法氣。」】
(p99) 嘿!妙極了這句話。那我們現在說起來為自己有道理,不是我的……。對的,你可以這麼說,這種情況說明了什麼啊?你跟佛法差得十萬八千里,你那一點佛法的味道都沒有,太不了解佛法了!所以假定你學了滿肚子學問,講起來頭頭是道,三藏十二部都讀通,乃至講給別人聽,碰見這種事情上頭,對不起,你還是在外面轉的話,那跟法一點都沒碰上,一點都沒碰上!前面這是觀察當中第一個觀察,觀察境,下面呢:
【◎ 觀察有境不應瞋者。】
「有境」就是誰有這個境,這個境界是誰有的。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有個茶杯,誰?我的。換句話這個瞋,是誰呀?那個人,就是這樣。那麼我們觀察,從這地方去觀察,也不應該瞋。
【若於怨害發生瞋恚,是因於苦不能忍者誠為相違,以不能忍現在微苦,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因故,故應自念我極愚癡而自羞恥,勵防莫瞋。】
進一步呢,觀察這個有境,就是瞋這個,有這個瞋,誰有啊?他來傷害或者怨害,我有這個瞋。你觀察了這一點,不管是從他至自,你都不應該瞋。下面解釋:說他來怨害,你呀去發生瞋恚,這個為什麼原因哪?因為對這個苦而不能忍受。如果你這樣而要發瞋的話,實在不合理。的的確確的我們所以要發瞋的原因,因為他來傷害我不能忍受,對不對?這個道理是千真萬確的。如果是這個道理這樣的話,你去觀察一下的話,那我們絕對不應該,不應該瞋。
下面說,你不能忍現在的一點點小苦,是啊,我,是啊這樣,哎呀,不能忍受!結果 (p104) 呢,這一點點小苦你不能忍受,然後呢你發脾氣,發一念的瞋心的話,結果啊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哦!你這樣想到的話,會不會做啊?啊,是絕對不會做啦!「故應自念」,說:哎呀,我這個人真是愚癡到極點哪!不但是愚癡,而且羞恥啊!哎呀,真是見不得人哪!人家說起來你這個是大笨蛋,唉!我自己還不服氣;自己觀察:我真是個大笨蛋。唉!那時候你會怎麼樣啊?我相信你們真的了解了以後啊,大家都會一樣。這兩個眼睛剛開始長在這裡,學了佛法長在頭頂;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佛法以後呢,你那個眼睛跑到那裡去了。欸,見不得人哪。原來我這麼個差呀,唉呀!羞恥!千真萬確的。你還會瞋嗎?當然不會瞋,當然不會瞋!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發瞋的原因,是因為不能忍這個苦,結果你發了瞋了呢,結果造將來無邊大苦。換句話說,我們常常說的:貪眼前一點小利呀,是虧了大本。這個做生意人目的是幹什麼?要賺錢。嘿嘿!結果啊,他貪了小利虧了大本,卻做這種生意,這個生意人是大愚癡蛋!現在這個不是別人,就是我自己。那時想到這裡了解了這個,喔唷,那羞恥。不可以、不可以。所以呀,努力去防,不應該發脾氣,不應該發脾氣。
昨天晚上啊,我們講、溫習這個《了凡四訓》的時候,講到下面,第一個要「恥」, (p105) 喏!在這裡。所以你們不妨回過頭去看看喏!為什麼我要讓你們溫習的真正原因在這裡。你不要看它的淺近哦!他所提出來那個問題本身,卻有它的價值。這個地方我們更應該進一步說,道理是一個,用淺的地方,下士;深一點,中士;最後上士,就看你怎麼引申法。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學的時候,第一也應該要發恥心。然後呢,那有什麼好處啊?恥心一起啊,這個慢心就消失掉了,然後那個煩惱就消失掉了,你那個時候如理觀察等等。然後呢你那個知見哪,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邪見當中,欸,現在那個邪見就拿掉了。這個是其他的,現在我們還是順著原文說下去。
【如云:「於現在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獄眾苦因。」】
說既然這樣,你眼前的小小的苦都不能忍耐的話,你就應該努力破掉那個大苦的地獄因啊!這個很明白,對不對?哦!這麼一點的小苦你忍受不住,那個時候真正的有血性的丈夫志─是!我不能忍受!然後呢,從這個地方引申,我一定要破那個大苦的因!所以叫人無遠慮是必有近憂,你應該看遠大的地方。從這個地方,不管眼前什麼任何一件事情啊,你就不會眼前那個境界上面轉。那反過來,眼前那個境界,正是策發你如理思惟觀察這個力量都來啦!這一點了解不了解?至於說怎麼樣把眼前那個境界,策發你如理思惟 (p106) 的,留在下面這個諦察法忍,或者是思擇法忍當中解釋。那真好啊!我們繼續下去。
【其怨所生苦,是我宿世惡業之果,由受此故盡宿惡業。若能堪忍不造新惡,增長多福,他似不顧自法退衰,為淨我罪而行怨害,故於怨害應視其恩。】
欸!來咧、來囉!喏,就這個話。它這個怨所生的苦是什麼啊?由於我宿生惡業的果呀!所以現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傷害了我的話,我把以前的宿惡業啊,把它還清楚了。嗯,好啊!還清楚了,無債一身輕啊!而且不但如此,你如果能夠再從這個地方,從此切斷這個惡法,能夠堪忍不造新惡的話,還增長多福。哦,好極了!太好、太好了!這是我自己方面。
至於說對方呢?他呀,「不顧自法衰退」,他不了解,或者了解了做不到,他這樣就發脾氣,他這樣地發脾氣瞋恚的話,在法上面他是衰退吧?他是衰退,而對我呢,淨了我以前的罪,對吧?他淨了我以前的罪,而且增長我很多的福。在這種狀態當中,他這個怨害啊,我們不但見不到怨害,還見到他對我們的種種的恩哪!對不對?喔!這麼個好法。所以你會不但歡喜,而且會感激啊,你簡直找不到一點點可瞋的地方。懂不懂?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個是對生忍哦,對法忍等等,他下面告訴我們,譬如說我們身體上面受 (p107) 了病,或者遭了什麼的,他也同樣的理由去觀察。啊,真好!
【如《本生論》云:「若有不思自法衰,為淨我惡而行損,我若於此不堪忍,忘恩何有過於此。」】
對了,對了,就這個。他呀,不思惟、不了解對他自己法衰,現在呢淨我的惡來行那個損惱。這個地方我假定說不能忍,還忘恩不了解的話,那這個忘恩哪,沒有比這個更厲害了!
【《入中論》云:「許為盡昔造,諸不善業果,害他忿招苦,如反下其種。」如為醫重病當忍針灸等方便,為滅大苦而忍小苦,最為應理。】
《入中論》也這麼說:這樣地做,人家來傷害我,這是什麼?我如理了解了以後,「許」就是接受的,實際上也是這樣的狀態,這個是清淨我、淨除我往昔所造不善的種種惡業之果。現在呢,我對這一點哪,不能了解、不能忍受,還反過來繼續發脾氣。那麼這樣的話呢,不但不淨,還要下這個將來苦因之種,感將來的苦果,這個不合理的,這個不合理的。這個就像現在我們有重病,重病去看醫生的時候,那個醫生一定在我們身上針灸啊、吃藥,這種小苦要忍受,忍受了這個小苦啊,那個病的大病就消失掉了。所以 (p108) 在這種情況之下,修那個忍辱是最好不過的,是「最為應理」啊!所以我們現在說不能忍哪,實在顛倒!作為一個世間人是理所當然,他本來在顛倒當中;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還在那裡談這個道理的話,啊,那實在是太沒有法氣呀!
【◎ 觀察所依不應瞋者。】
那麼最後一段。
【一觀能害因及有過無過。】
那麼他這個觀察那個有境,就是這個人哪,以什麼原因而傷害呢?這個我們進一步去觀察的話,也不應該瞋,也找不到發脾氣的原因。說你觀察能害的因,以及這個有沒有過失,你不管哪一個去觀察,都不應該。下面就是來觀察:
【如云:「他器與我身,為應於誰瞋,如人形大瘡,痛苦不耐觸,愛盲我執此,損此而瞋誰。」】
他這個有境,就是這個人哪,這個人所依的,那麼什麼呢?「他器」,換句話說,這個瞋所依的器。就換句話說,這個器的話就是什麼呢?譬如說我這個茶杯裝著水,現在 (p109) 呢,他這個人裝的這個瞋煩惱,就同樣的道理啊,這樣。換句話說,他那個瞋是依的就是他。換句話,他的身體跟我的身體,在這個裡面你到底應該對誰去發脾氣啊?要曉得這個東西是什麼?雖然是這個形狀像人哪,實際上是大瘡。為什麼說大瘡啊?往昔無始的惑、業所感得的東西,這個東西的的確確是個大瘡啊,我們現在治療它呀!這個惡業所感得的是「痛苦不耐觸」,因為它是惡業所感得的嘛!所以的的確確啊,唉,你耐不住、擋不住任何啊!我對這個東西不認識啊,因為瞎了眼,是無明哪,所以為無明所使的愛執啊!唉,是顛倒無比啊!現在呢,人家來損害這個東西,你有什麼好發脾氣的呀?那是嘛,的確嘛!
【又云:「有由愚行害,有因愚而瞋,其中誰無過,誰是有過者。」】
前面那個是觀能害的因;其次呢,觀有過無過。或者是由愚而傷害,來傷害你;或者有因為愚癡而瞋恚。換句話說,來傷害你的那個叫「愚」而傷害你;我呢,因為被他傷害而發瞋。這個裡邊到底是哪一個有過,哪一個無過啊?不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不知道,分析了一下實在是一團糟!就是這樣。
平常我們一切狀態當中都是這樣:哎呀!吵吵鬧鬧、爭爭論論哪,大家都覺得你有 (p110) 道理。實際上呢,哪一個人有道理啊?實在找不到,實在找不到。想到這樣的話真是覺得可笑,大笑三聲!再不然的話呢,眼睛跑到那下面去,喔唷,見不得人,好囉、好囉、好囉!趕快努力修學佛法,那個瞋是一點找不到。所以我們如果真的能夠平常這樣去想的話,你心裡真覺得快樂啊!哎,真高興啊!欸,那個境界對方那個人跑得來傷害你的話─哎,來、來了,啊!真是我的大善知識!佛告訴我很多道理呀,儘管告訴我了,沒有這個境界不能成就我的忍辱呀,還不能成佛欸!
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道理呀,的的確確菩薩他不會待在極樂世界的原因,就是這個。待在極樂世界的話,你老停在那個地方,你沒有辦法圓滿你的忍辱波羅蜜多,你沒有辦法還那個債啊!欸,現在所以努力學好了,跑到這個地方來的對著這個境界,行了!所以現在有常常有很多人來問我啊,他總覺得:哎呀,到了極樂世界還要回來嗎?啊,他總覺得不要回來才好!現在你們慢慢地了解嗎?不是不要回來,要回來的。真正重要的,到了極樂世界,把這個道理真正學好了,然後到那時候要留都留不住欸!這個千真萬確。你眼看著人家在賺大錢,你停在那個地方一點進步都沒有,他們得到這麼大的快樂,你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是小小的快樂,你當然不願意做嘛!
所以這個法,現在雖然還沒有講到,下面就說「諦察法忍」,前面記得吧?「法思勝 (p111) 解」,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不生欲樂,就從這個地方來的。我們現在對這個法了解了以後啊,哎呀,真歡喜啊!現在這個歡喜聽聞相應的;然後呢,你多去思惟、觀察,境界現起的時候,你這個感受就來了。欸,那個時候才是說,啊!原來這個佛法這樣好啊!嗯,你就跟法相應了。這是下面的話,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二觀自所受者,若諸聲聞唯行自利,不忍而瞋且不應理。何況我從初發心時,誓為利樂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如是思惟發堪忍心。】
現在我們自己所受的看看。說,我們現在是要作的什麼?利他菩薩。就是聲聞單單只忙自利他都要忍哪,他不能瞋哪!所以《遺教經》上面:「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對吧?這個白衣尚且不可以,何況你是個出家人哪!所以說就聲聞行者只管自利尚且不可以,何況我一初發心,發了心才跑得來做這個事情啊!發什麼心啊?「誓為利樂一切有情」哪,要「修利他行」,要去「攝受一切有情」啊!既然是要攝受一切有情的話,你會發脾氣嗎?像前面所說的,你是醫生欸,你要醫那些為煩惱所使的眾生啊!就這樣。
(p112) 我以前聽過這麼一個公案,現在想起來真美。有的時候,你可以當作醫生這麼地想,醫那個發了神經病的病人。或者有的時候,你不妨看那個狗,然後呢,那個狗呱啦呱啦咬你的時候,請問:你是趴在地上跟那個狗對咬,還是怎麼辦哪?我想沒有一個人會趴下去跟牠對咬的吧!因為我們是人嘛!對不對?我們現在是菩薩,比起牠來還要高萬倍啊!居然你也趴在這個地上跟牠對咬,那實在是愚癡到極點哪!你那個瞋心一點都找不到囉,那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下面說:
【博朵瓦云:「佛聖教者謂不作惡,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罵為,此從根本破壞聖教,由此即是自捨律儀。】
嗯,看看!佛的聖教,佛告訴我們的基本是什麼?不要作惡,任何壞事情不可以。現在稍微有一點的怨害,你就沒辦法忍受,就在那兒小的嘛是破口大罵,大的嘛乃至於打架等等,這個從根本上面就破壞掉了。這情況之下,第一個已經破壞,第二個你自捨律儀。你現在所受菩薩戒、受比丘戒不要說,乃至於說居士戒,乃至於說三皈依,那根本就錯掉了! 。
【聖教根本由此破壞,雖總聖教非我等有,自失律儀是滅自者。」】
說整個的聖教,那不是單單我有,但是對不起,你自己這樣去做,從你應該做的事情 (p113) 上面推測的話,你是自己損害你、消滅你自己。這個消滅什麼?消滅我自己的法身慧命,怎麼可以呀!這個身體本身就是惡業所感得的,你也莫可奈何,正趁這個惡業所感得的身體在,了解了佛法,在這個上面增長自己的法身慧命。怎麼可以保護這個惡業所感得的,而損害這個法身?絕不可以!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又云:「如翻鞍牛縛尾而跳鞍反擊腿,若緩鞦落始得安樂,若於怨害而不緩息,為其對敵反漸不安。」 】
這個說從牛背上面跳下來。那個西藏人平常啊,通常都是牧這個羊民族,平常都是這樣。這個因為我啊也不會騎牛、也不會騎馬,究竟怎麼樣不知道。不過曉得下來的時候,通常看見把住後面那個,這個叫作「鞦」。這個馬身上不是有一個鞍嗎?這個馬鞍就是我們騎的,它前面綁住的,綁在那個脖子裡邊,或者牛也是這樣,後面綁著的,綁在那個屁股後面。我們下來的時候手按著這個,一個手把住那個鞍的前面一個把,馬的話一定,牛的話不一定哦!然後呢,後面把住這個綁在屁股上的那個,慢慢地下來,所以叫「緩鞦落」。這樣的話,好。如果你急急忙忙,「蹦!」一下跳下來的話,對不起,這個會反而傷害你。那麼這個是說什麼呀?是說對怨害來的時候,你要這樣心平氣和地來,不要急急 (p114) 忙忙地反應。實際上這個祖師就告訴我們呢,平常我們修行的經驗,修行的經驗。是,剛開始的時候的確你做不到的,但是呢,你只要能夠不匆忙地立刻反應,你慢一點來的話,欸,行了!行了!
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體驗,不要說修學佛法;就世間人,如果說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能夠稍微停一下的話,這個火氣就減它三分,說不定過了兩天那個火氣就沒有了。是,如果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決定一點火氣都找不到,不但火氣找不到,你還快樂、還感激咧!這是我們必要知道的。所以眼前第一件事情: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不要立刻衝動地對這個境界反應。那個時候最好的一件事情哪,把法理馬上提起來!當然真正最好的是,事前你一直在思惟這個法理,然後境界現前的時候啊,正在如法的這個思惟的現行當中,你就派上用場,就不會被這個境界而轉去。尤其是在瞋境界上面,因為這個瞋,這個損害之嚴重,是太厲害、太厲害了!下面:
【◎ 第二理應悲愍者。】
這個是這一科當中的兩條。第一個是不應瞋,那現在我們能夠了。不但不瞋哪,而且還應該悲愍,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這裡唸一下文就可以。
(p115) 【謂當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無始生死,無未為我作父母等親屬友善,又是無常命速分離,常為三苦之所苦惱,為煩惱魔之所狂魅,滅壞自己現後利義,我當哀愍,何可瞋恚及報怨害。】
前面剛才說的是,只是說思惟的方式,現在你把那思惟的方式運用再進一步,怎麼呢?至心思惟呀,說你發了菩提心,你發的菩提心怎麼個發法?想起來沒有錯啊,從無始生死以來,沒有一個人沒有做過我父母的,找不到一個人不是我親友的。啊!這樣的人,大家在這個輪迴當中,為種種煩惱引生種種的三苦,而且還在無常迅速當中,短短的生命。你看看:生命嘛又短促,然後呢,又受種種的苦。然後呢這個苦的境界不知道,還被這個煩惱魔所轉,都是在那兒狂亂當中。在這樣的狂亂當中,他們都是什麼啊?損害自己的眼前利義、以後利義。我現在是學佛的人,發菩提心的人,要救濟他的人哪,應該怎麼?哀愍啊!怎麼可以瞋恚呀,乃至於由瞋恚而反報啊!
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這樣地如理思惟,不要說至心,你稍微如理思思的話,眼前哪,我們這種問題都沒有了。以前我們常常說,你如理思惟,眼前問題都沒有了,一層比一層深。以前那個思惟比現在的思惟,你們能不能比較得出來啊?現在更深一層,對不 (p116) 對?而現在這個深一層的,一定還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面。前面講什麼?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喏!他還是從這個上面,不過前面解釋得比較淺,越到後面解釋得越深,所以道理是同一個,這樣。當你淺的地方,慢慢、慢慢地修學了,你的能力增強了,障礙減少了,那個深的才慢慢地可以。反過來說,你如果淺的地方不做的話,對不起!淺的都不做、或者不懂,你能夠深的懂嗎?如果淺的地方懂了不做,你就能夠做深了嗎?當然!
所以我們現在啊,我自己感覺得,不必先說我是大乘,不必先說我是小,不是!不管大乘、小乘,這個先不必說。不必說我要救無量無邊的眾生,不必說我要弘法。看看這個法在我們自己身上面,產生了什麼效果?對治了什麼煩惱?這是都是非常眼前的,你在隨時隨地俯拾即是。早晨一張開眼睛來,一聽見板聲,你是不是覺得「蹦!」就坐起來,就這樣;還是說你趴在那裡,哎呀!今天嗯,還、還、還、還等一下。等到你起來了以後,跑到那個佛堂裡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哎呀!又在要做那個事情;還是你一心恭敬地這樣。跑到齋堂裡的時候,乃至於眼前很多不理想的事情,人家對你不起,或者你自己身體不舒服,你是用什麼方式去對待它的?你在這地方一觀察,欸,問題解決囉!你能夠從這地方的小的地方的,慢慢地開始,那時候你才談得到說你漸漸對佛法有一點認識、有一點了解,自己能夠把握住這個問題啊,解決自己。然後你到那個時候去幫忙別人,是為時不 (p117) 晚,而且是真正有效。這是我深深的感受。要不然的話,講了半天是越纏是越緊。
所以剛才說的,就是這樣,哎呀!大家講很多道理。不講道理嘛,反正是一個凡夫,大家就是容忍也就算了;那就講那個道理以後啊,看看哪,每一個人都是面目可憎,你看我固然是面目可憎,我看你是更面目可憎,那就害了!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前面是樂、苦之間,現在下面呢,「利等三」,這已經說過了。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做毀等三分二,】
它也分兩部分,
【① 破除不忍障譽等三。② 破除不忍做毀等三。初中分三,① 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② 思惟有過失之理,③ 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今初,】
嘿,妙咧!不但是能夠忍受,而且還反而歡喜咧!的的確確妙不可言!
【◎ 若它讚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
(p118) 我們前面所以不能忍的原因,為什麼?因為他來譏笑我,他來毀謗我,這樣。反過來呢,我所要的什麼?要的是他來稱讚我,我得到美好的名聲。是,現在你看看哪!他稱讚你,然後呢你有好的這個聲譽,當面地捧你、讚歎你,有沒有什麼用場啊?這些東西能不能使得你現在啊,說消災延壽沒有病,乃至於現在得到利益,還要後世,有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對不對?他給你讚歎了幾句,你肚子不會飽;讚歎了你幾句,你病不會好;讚歎了你幾句,你壽不會長。眼前也沒有用,後面也沒有用。
既然如此的話,失壞掉了你也不必懊惱啊,不必懊惱啊!因為這個東西是沒有實際上用場的,沒有實際上用場,它是無用的。就像實際上,譬如這個房子,這個房子有實際上用場的,現在你做沙堆出來的這個房子啊,沒有實際上的用場的,對不對?所以我們真實了解的人哪,那個沙堆的人我們不在乎。可是那個愚童,那個玩、小孩子玩得很起勁,你把他那個沙堆的屋弄掉了以後,喔唷,那個小孩子哭啊、鬧啊、等等啊!我們現在對於上面那個事情生起不如理的反應,就等於這個愚癡的小孩子一樣,「等無有異」啊!所以想到這裡不但不瞋啊,反而自己呵斥:哎,我這個人真是愚癡到極點哪,這有什麼好貪的!是一點都不貪。對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貪的話,那人家稱讚嘛你也不貪,人家來不稱讚、毀謗嘛,你自然也就不瞋囉,就解決囉!
(p120) 【如云:「讚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
像上面這種東西,當面的稱讚也好,然後呢得到使得你好名稱也好,種種的奉承等等,這個實際上的你有什麼福氣啊?換句話現在得到了什麼好處啊?還有呢,是不是增長你的壽命啊?是不是增長你的氣力啊?是不是幫助你的病除掉啊?令你的身體得到種種的安樂啊?沒有欸!假定你真正認識你自己的利益的話,像這些東西對你造成了什麼利益啊?沒有欸!
【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
就像上面那個譬喻一樣。欸,這我們現在了解了,假定我們不了解呢?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哎喲,等一下那個小孩子啊,我還記得小的時候看見,你現在說不定還看見。那個小孩子啊跑過去撒一泡尿,然後呢,把那個地上那個泥巴弄得很起勁,你跑得去把它拿掉了以後大哭大鬧,我們就是這副樣子!說實在的,我們就是撒了一泡尿,然後呢,弄得很起勁。撒的尿就是自己造的惡業,然後弄得很起勁,人家還告訴你不要,欸,我們還還還、還自己對他發脾氣,那真是愚癡啊!這是我們應該這個認識的話,那就應該自己呵斥。
(p121) 【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
更進一步,那種好處啊,上面說的稱讚等等啊,是不但對我沒有什麼利益,反而對我有害,為什麼呀?於「諸非義」,這個毫無意思的事情啊,令我們散亂,對不對?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要什麼?要離戲論,心裡面要得定。常常有人說:「哎呀,我要學學定啊!」一天到晚你忙這個事情你哪裡定起啊?為什麼讓你散亂,你就是忙這個嘛!喔唷,這個要、喔唷,這個人要顧全,這個不好意思,那個人說啦,哎,這個又過意不去,這個又什麼……。你到底忙些什麼啊?我們一天到晚忙這些事情,這明明是這個人讚歎你名譽什麼,都是令我散亂,可是我們偏偏忙這個,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然後正因為如此,然後呢你的厭離心生不起來。喔唷!這個名稱很高、地位很高,這個、這個、這個……什麼也捨不得;現在修學佛法的第一件事情要厭離心,所以有這麼多損害!然後呢正因為如此,所以你爭名奪利的話,妒嫉有德,喔,看你這個人有名位,「這有什麼了不起!」你又看著這個上面,退失種種善事啊!啊,你這樣地思惟觀察的話,你就對這個東西厭患得不得了,逃都來不及啊!人家稱讚你呀,你馬上掩著耳朵逃, (p122) 這樣。人家來毀謗你啊,哎!你是感受他。
所以當年來果老和尚,來果老和尚的語錄,你不曉得聽見沒有?喔!人家稱讚他,他馬上那個手指塞在耳朵裡面,欸,乃至於他棉花塞著就聽不見。人家是罵他,他向他磕頭,「啊,好、好、好!」我當年聽見了以後,我很……哎呀!覺得來果老和尚真了不起。現在我慢慢地覺得:哎呀!佛法真了不起,因為我也體會到這個。你們只要去做,自然而然會這樣的。到那個時候,你現在發現哪,現在我們很多行為,毫無意義的事情啊,你自然能夠捨離,絕對不會忙世間的什麼應酬啊,什麼這些東西,是毫無意義呀,你厭離心就生起來,厭離心生起了,佛法就來啦!
【如云:「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姤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一切的真正的圓滿,都被它這樣地害掉了,這樣地損害了。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
更進一步,嘿,沒有錯呀!他現在能夠這樣地使得我啊,在這個上頭當中,正確地了 (p123) 解,是什麼呀?把我從惡趣當中救出來,千真萬確的事實啊,而且斬斷我們貪著這個縛束呀!本來這些事情,是使得我們進入惡趣受苦的,現在他能夠幫忙我們去掉,那個的的確確像佛來加持我們一樣,千真萬確啊!所以前面說的佛啊,感謝佛、感謝提婆達多,哪,這個道理完全在這個地方嘛!所以到那個時候,哎呀,感激都來不及啊!所以「至心滅瞋」,不但滅瞋哪,而且「生喜」呀!下面唸一下。
【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
把我從墮落惡趣當中救護出來啊!
【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
我現在要求的是解脫呀,這一種利養恭敬正是對我的綁,我正要求解脫呀!
【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
現在那個人哪,是幫忙我解除這個我的綑在身上的,我怎麼反而還瞋他呀!
【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如果我貪著的話,是什麼啊?我啊,使得我墮落惡趣啊!如果貪著這個,他遮止我的 (p124) 生瞋恚,那這樣的話,我要下地獄、趣惡趣,他現在來幫忙我去除這個的話,就像佛來加被,把這個惡趣之門關閉,不放我去到惡趣去呀,那這個情況,我怎麼會反而對他生瞋心呢?那這個道理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好好地思惟,多多地思惟啊!千真萬確,不要聽過了書本一合,對不起,那還了他,好可惜,好可惜!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95 頁。關於破除不忍障礙我們利益等,以及對我們這個毀謗等,分兩部分。那麼前面那個,人家障礙我們得到的美稱名譽,這一個事情上次已經研究過,破除我們在這種狀態當中的瞋恚、不能忍耐的這種狀態。現在講
【◎ 第二破除不忍作毀等三者。】
其次人家來毀謗。人家這一方面的就是這個稱讚、名譽;反過來的就是毀謗、譏笑等。那麼對這個我們不能忍耐,應該怎麼辦?下面我們看文:
【心非有體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於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既於身心二俱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瞋不生故。】
他們來毀謗你,然後呢來譏笑你,他實際上那個毀謗跟譏笑,對你身體上面有沒有傷 (p125) 害?沒有什麼傷害。他嘴巴上面在那兒、在那兒開開口,只是如此而已。那麼我們心理上感受到:嗯!他罵了我。可是心是什麼個東西啊?沒有一樣實質上的東西,拿不出來的,拿不出來的。如果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更深一層地觀的話,說實在的,這個就是無明根本!的的確確不像那個身體,喔,他打你一下你會痛,他傷你一刀你會流血,這心這個東西根本無形無相的東西。所以既然是無形無相的東西,他來罵你幾句,對它毫無損害呀,毫無損害啊!
說如果在你身體上面受了傷,然後呢你打了一下,啊,你覺得痛,砍你了一刀流了血,哇!覺得這個。那個情況之下,是,會使得你心裡邊哪,會由於身上的受傷而感受。他現在罵你幾句,既並不會影響你的心,因為那個心本身,本來就是空空洞洞的東西呀;然後呢,又不傷害你的身體,那麼兩樣東西都並沒有損害的話,你有什麼好不高興的?所以我沒有什麼好不高興的。對呀,他罵了個半天,辛苦了半天,費了好大的氣力,跟我了不相干嘛!欸!那心裡面一點都不會有什麼不歡喜的,而且會歡喜,而且會歡喜。
你如果能夠這樣了解了以後啊,那個所謂由於他的毀謗,然後呢譏笑,生起你內心當中的憂慼就沒有了。這個沒有了話,你那個瞋心也就生不起來了,也就生不起來了。當然這個地方直接講,如果說我們把前面那些道理,如果能夠任意地運用的話,你在任何情況 (p126) 之下,你是找不到一點點可瞋之處,可瞋之處。
【亦如論云:「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眈著於身,故身為苦損。毀訾及粗語,并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瞋。」】
這個意,我們的心念哪,這個沒有形相的,沒有實體的東西。既然沒有形相沒有實體的東西,誰也不能去害它,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就像虛空一樣,儘管風在這裡吹,風這麼吹,這個虛空它了不相干。再熱啊,那也了不相干,你火在那個虛空當中燒,那個虛空還是動都不動;然後你冷了,虛空還是動都不動。現在你那個心也像虛空一樣,並沒有實體的東西。如果說我們普通這個身體放不下,耽著那個身,那麼傷了你身體呀,那個倒是會產生痛苦的。現在不是呀!現在他在那兒嚷,或者是毀謗你,或者是罵你,或者是這個譏笑你。這些東西既沒有心可以被他傷害,也不會傷害你的身體,你對這個事情而發脾氣,為什麼?那豈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嗎?這個說明了這件事情。
所以現在到了這裡,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地探入、探討。的的確確平常你不如理思惟的話,由於我們習氣所使,自然而然還是跟著習氣轉。所以他一再地告訴我們,我們平常真正修習最重要的、最有用的就是什麼?如理思惟,如理思惟。這個如理思惟不要說,已經 (p127) 到了現在講修學菩薩忍辱那一點。這我們剛開始的就常常說,欸,常常舉那個譬喻,我想諸位呀,很可能也常常拿這個譬喻去勸別人。說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見外面兩個人哪,大聲地吼叫。你聽見了只是覺得:嗯,這兩個人聲音這麼大!這樣。其實他們兩個人吼叫的什麼啊?罵你。你剛開始的聽見的時候啊,你最多只是聽見這個,哦,把門關起來,聽不見嘛也就算了,他罵他的。等一下你聽完了以後,覺得:哎喲,原來在叫你呀,你耳朵就豎起來了。等一下你發現他在罵你呀,你心裡面就爆起來了。
他同樣罵,為什麼前面你了不動心,是你後面會這樣呢?這很明白地說明,原來啊,你自己心裡面去非理作意。假定說的的確確受傷的話,絕對不要你心裡面起一些作意了以後,他第一聲一吼的話,啊!你這個痛不可當,應該這樣。因為有實體的東西,就像那個身體一樣,那根棒打在你身上,不管你曉得不曉得,「啪!」打上來的話,你那哪怕睡得很熟,打上來馬上就把你打醒,痛得你要命!這個很明白的事實,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是我們常用的譬喻。
那麼現在你一步一步地深入,乃至於像前面這些道理,你了解是業的道理,乃至於更進一步成就你的忍辱,到這種情況之下當然你會歡喜嘛!你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反而還要去瞋,那是絕不合理,絕不合理,絕不合理!所以平常你常常記住瞋恚帶給我們的這個嚴 (p128) 重的禍患,以及你忍辱所得到的,那個無比的殊勝的利益。由於這個力量推動你,然後呢,你空下來就如理去思惟,經常把那個法擺在心裡上面轉,這種狀態當中,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啊,你就歡喜。這個時候人家罵你呀,是不但不會使得你痛苦啊,反而使得你快樂。
你坐在這個地方,因為沒有外境幫助你,所以你單單的意識去思惟,這個力量不夠。當外面這個人來罵你的話,你那個耳根又幫助這意根如理如法的話,哇!就像那個什麼?燒火一樣。那個平常的時候,火上加油的時候加的瞋火,現在那個火上加油的時候,加上善法。哇!那個善法欲是非常熾烈,使你越來越高興了。嗯,你還眼睛看著他,那個五根又幫助你如法如理的話,這是個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菩薩的行菩薩道,的的確確他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啊,他絕對不願意,走那小空─啊,小乘的路線,自己解脫了,沉在那個地方,不願意。啊!在這個世間行那個菩薩道啊,是無比的殊勝的利益。眼前這麼快樂,將來究竟這麼圓滿;自己這麼利益,還要幫助所有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好啊!實在好啊!
這個都要把這個正確的道理呀,能夠如理一點沒有錯誤的認識;然後呢,真正努力地觀察思惟。真正的主要的修習啊,現在我們修的是這個。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要修行、修行。你怎麼修啊?欸,瞪大了眼睛在那邊,「對啊,怎麼修啊?」欸,現在我們懂 (p129) 得了,哦,原來這樣!你以這樣地來調柔了我們身心以後,你身心已經非常調柔了,到那個時候欲止、欲觀,都樣樣得到。我們現在回想一下,本論剛開始的時候,講了這個修以後,修下面破除邪執,記得不記得,對不對?啊!現在我們回憶起來了,哦,一點都沒有錯啊!原來這個正規的修行的方法,是這個樣啊!所以現在我們一路上面,都用這個前面的教授,步步深入。繼續下去,看祖師講:
【霞惹瓦云:「若於康壠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任說何語與向土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
這個是祖師,這個都是祖師說明當初他們這個尊長、師友之間怎麼樣。康壠巴、內鄔蘇巴那一些人都是阿底峽尊者時代的再傳弟子、再傳弟子。都是敦巴尊者那個,啊,不是,對,敦巴尊者,然後呢博朵瓦、慬哦瓦、樸窮瓦下面,那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個,就是復興西藏佛教的幾個大祖師,那都是好了不起!
他說平常如果我們要說兩句話的話,哎呀,說得你,讚歎你幾句啊,你心裡就浮到這個天上去了;啊,如果說罵你幾句,一下你又沉到十八層地獄裡面去了。然後呢,一下這個心裡面一天到晚為這個動搖,或者在情緒上面,或者在知見上面,乃至於無關緊要的 (p130) 隨便一點點啊,一提啊,你又想出個十萬八千里,想得,哎喲不曉得哪裡去了,就這樣。他現在呢他們三個人啊,他不管你說什麼,就像土石─這個土石是什麼意思啊?動都不動,動都不動。你罵他,他也不動;你讚他,他也不動;你說他其他的什麼話,他也不動。所以啊,他得到安樂啊!
我們仔細想一想看,我們平常一般的苦惱在什麼地方啊?欸,真正的苦惱啊,還是在我們無明相應的這種心理狀態。很多人說:「哎喲,我不怕苦、不怕苦。尤其是來學佛,的的確確他心裡面先倒是有這個準備,可是他並不了解真正佛法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換句話說,他要修持的內涵是什麼。他以世間的觀點來看,說他以為的苦,就跑得去啊多出一點力,掃一點地,然後多做一點事情,覺得,欸,這個是苦。結果實際上真正佛法的中心,不在這種事相上面,而是在事相上面所引發你內心的這種狀態。或者由於你內心不了解,當外面的事相、境界上頭,你呀產生非理作意的。當然這個非理作意裡,第一個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謂隨眠;然後呢順生你這個習氣的所緣的境,這是離不開外頭的哦!那時候你心裡面,哎呀,這樣。所以有很多人,說剛剛開始接觸佛法,聽聽那很好,跑到佛門當中來的時候,他也覺得:哎,我不怕苦。結果一進來的時候啊,哎呀,苦得個受不了!原因不在外頭的事相,而是在自己內心。稍微有這樣的經 (p131) 驗的人,我想大家都體會得到。
現在呢,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啊,不管你外面怎麼動,他在他罵他的,你了不動心;他在那兒稱讚你,你也一樣地不動心,八風不動。這個不動是說,不被外面煩惱所動,而另外一點哪,卻是策發你內在的善法相應的這種欲樂。這豈但不動啊,而且增長我們的歡喜。這個是祖師,換句話說,凡是如法行持的這種人的狀態。我們後面的人哪,「耳根薄弱」,說這個我們這個耳朵實在是太薄、太弱,風吹草動一下,啊,就被它動搖,這是個形容。就是說,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這個心裡認識啊,實在太差太差!說是說我們修學佛法要八風不動,我們往往在那兒無風自動欸,一點點的小風就大動;大風的話,那吹得無影無蹤欸,就這個樣,這樣。
所以我那時候剛出家的時候,我的法師就告訴我:耳朵要硬,嘴巴要軟。那時我弄了半天,我不懂,那為什麼耳朵要硬,嘴巴要軟?哦,現在懂了,欸,原來這個道理呀!是不管你說什麼話,你動都不動!但是呢你開起口來的話,千萬不要像鋒─舌鋒,像利刃一樣,一出去,啊!就把人家傷人,不!軟的東西啊,叫人家感覺得非常舒服,這樣,說愛語等等,這個意思。因為我們不具足如法相應的這種條件,所以聽見了什麼東西啊,就心裡面,哎呀,就被它所轉哪,所以得不到安樂啊!下面又說:
(p132) 【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訶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懺悔。」】
這個話怎麼講呢?那有的時候人家呀當面來譏笑你,然後呢背後在毀謗你,或者呢罵你,不管是當面、背後。另外一種他不是的,跑得來啊是離間語,喔,搬弄是非。跑得來說:喔唷,某某啊,那個人你別看他呀,他在這背後啊,什麼怎麼說你壞話,眼前看起來這樣,你要不要聽他啊!要我們聽見了這種話以後,你覺得:「哎喲,這個好朋友。哇!對啊,他把這個情況告訴我了。」就這樣。
那些祖師怎麼的啊?嗯,不是的!如果是你對他說這種話的話,他反過來說:「欸,他暗當中人人都會這樣的,人人都會這樣的,不要說罵我呀,罵國王……」換句話說,對一般世間來說,古代那個國王是最高貴的,在專制時代,乃至於你如果說了國王的話,是要送命殺頭的。「在暗地裡邊哪,當然嘛會說這個,你何必跑得來搬弄是非啊,你趕快去懺悔!」哦,你看這個祖師啊!所以我們想到這裡,說我們跑到這裡,專門歡喜聽那些小報告,也有人就歡喜打那個小報告,拿世俗來說。要我們聽見了這種小報告,說:「欸,好,你不必,你趕快去懺悔,你不必說這種話。」
【有謂慧金剛瑜伽師云:「人說我等為伏後者。」答云:「人不於人作言說事,又於 (p133) 何事。」次云:「速斷離間。」】
另外有一個人哪,他也是個祖師,他怎麼講呀?說這個人家呀,大家也是背後─這個「伏後」就是打小報告,暗箭傷人、離間這種事情。是啊,說:「伏在後面,欸,你別看當面嘛說現出來這個好樣子,另外擺在後面就傷害你。」他怎麼回答呀?「那人嘛就是這樣嘛,專門做這種事情,世間的事情就是這個樣啊!世間人如果不做這個,他早就成了佛啦,就這個樣啊!你也跟著他們幹什麼?趕快你去懺悔,千萬不要再離間啊!」喏,這個祖師的典型的榜樣,典型的榜樣。這個裡邊的重點是告訴我們,我們對於不管前面所說的哪一項,乃至於啊人家用這一種打小報告挑撥離間,我們心裡面一動不動,這個是個特質。進一步,從這個公案當中,也讓我們了解我們該如何去做。
【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
這個假定我們心裡像這樣想:是的呀!他雖然哪,毀謗等不直接傷害,但是呢因為他這個毀謗什麼等等啊,別的人會不歡喜我。譬如說有人在背後罵我,那麼被聽見的人啊,聽見了傷害我的話來不歡喜我,因為這樣的關係,我不歡喜的話,那麼該怎麼辦?
【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
說假定那些人受了旁邊第三者的讒言,不歡喜我,這種狀態對我有真正損害的話,那倒是,因為對你真正有損害啊,所以嘛,你的的確確應該不歡喜。但是實際上他們這種不歡喜你,對你有真的損害嗎?沒有啊!一點損害都沒有啊!所以你不必為了這個事情去不 (p138) 歡喜嘛!這毫無意思啊,毫無意思啊!這個道理前面說得很清楚,後面還要講,所以我們現在看,看下面:
【如云:「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
他這個別的人來不歡喜我,對我現在也好、後世也好,能傷害我嗎?不能傷害我啊!我幹什麼為了這個事情而不快樂,幹什麼?這個地方一想的話,我們立刻就體會出一個事情來:作世間的人,世俗是顛倒的事情,是的,我們會!現在我們認清楚了這個世俗就是個顛倒,我們現在認清楚了,所以自己要從這個地方透脫出來,還要幫助別人透脫出來。在這個條件、這個基礎上面的話,你有什麼不歡喜?直接地來說,對你有什麼損害呀?一點損害都沒有!這正是你要脫離的,正是你以前愚癡顛倒的,一天到晚忙這個莫名其妙的事情。就像我們這個比喻當中說的一樣,啊!說那個小孩子趴在地上撒了一泡尿,在那個作那個泥娃娃一樣。居然哪,那個泥娃娃被人家稍微弄壞了,你在那兒哭啊、鬧啊,覺得可笑得不得了!不用人家來弄壞,你曉得了以後啊,趕快把泥娃娃丟掉,洗洗手啊!喔唷!叫你去送給你,你都連它逃都來不及啊!是這個狀態啊!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應該不歡喜呀!
(p139) 【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毀謗傳惡名者而發憎僨。】
你進一步又這樣的,也許我們會這樣想:嗯,對呀!他罵是沒關係啊!他背後說我壞話是沒有關係呀,不損害我。但是因為他對我做了種種這種不利的言論以後,會障礙我得到利益,得到利益。因為我有美好的名稱,所以人家來供養我;現在這個美好的名稱被他破壞了以後啊,人家不供養你了。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啊,所以人家對你的這個毀謗等等,你呀就忍不住要發脾氣、引瞋心。那該怎麼辦哪?看:
【所得利養須置現世,瞋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為勝。】
是的!他這樣做是可能會障礙你得到好處,因為你的名譽被人家損害了以後,於是你的供養是減少了。但是你要了解,你得到的利養是什麼啊?欸,留在現世,你帶不走的!而另外一點呢,因為剛才你不了解,不能忍受人家這種毀謗,所以呀你發瞋心,發了瞋心造了這個惡業,對不起,這個惡業啊,是生生世世跟著你跑的。所以你因為沒有利養,乃至於受了這個影響了很快命都送掉,比之於你現在雖然得到了這個利養,但是你因為引發 (p140) 了這個瞋心以後啊,這個命是害你的,這個邪命,與得到以這個邪命而長時活,活得久一點,比較起來啊,「前者為勝」,遠來得超勝!
你很快地送掉一條命,然後因為你修忍辱等等啊,欸!結果你生了天了。反過來,你眼前雖然得到一點的利養了,完了以後你下了地獄囉!眼前就算你得到利養,活個一百歲,反過來說,得不到利養,一減減了個五十歲。你把五十歲的壽命,換了最起碼的四天王天,換來九百萬年的快樂,哇!那個、那個利益大得不得了!我們到極樂世界,那更是你無法想像得大!這是從那一方面。反過來說呢,你說了你為了保護你的五十年的利養,發了個大脾氣,結果把你送到地獄當中去,哎呀!最淺的地獄當中啊也要這麼長,你划得來嗎?唉,這我們真是愚癡啊!所以這個比較起來啊,前面是遠來得超勝。對瞋是如此,對貪,其實對任何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啊!你能夠善巧地思惟、觀察那個法的話,我們眼前的煩惱啊,自然而然哪,都能夠慢慢地擋住。
可是這個裡邊有一點滿重要的,不是說懂得了道理,你馬上派用場,這個我們要千萬清楚噢!現在我們總有一個缺陷,換句話我們不了解,總說懂得了以後啦,道理是懂得了,心裡就著急得:唉呀!聽了半天怎麼我老做不到呀!欸,不是的!聽懂了以後啊,真正要做到還要什麼?思、思、思─就是數數思惟、觀察、稱量。把我們的善淨之業,透 (p141) 過這樣的思惟去增長,那個時候才把我們無始以來所積的這個等流、惡習分分消減。你能夠這樣做,一定做得到!這個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這個理路很清楚,而實際上我們的經驗也是如此。不要說佛法,任何一件事情告訴你了以後,那麼簡單的事情,教你寫兩個字,你曉得怎麼寫了,拿起筆來叫你寫的時候,像個「狗扒字」一樣,我們常常說。不曉得你們現在習慣上怎麼講?我們小的時候啊,那個寫的字寫得啊,喔,不像樣,叫狗扒字,像那個狗在地上「鏗鈴匡啷」亂扒一樣,扒出幾個印子來。然後呢你每天寫,現在大概學校裡不大寫字了,喔,我們那個時候啊,在剛開始的時候啊,天天要描紅,開始天天寫,你慢慢地寫,久了、久了、久了、久了……欸!這個字就寫得好啦!那麼作算數,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啊!
所以這個也是一樣,我們必定要把懂得了道理在心裡邊不斷地這樣地思惟、觀察,這個就是我們因地當中,分分、心心、念念地下去,自然而然感那個果報。而不是聽懂了道理以後,喔唷!著急地要得那個果報,那你完全錯了!你要急著忙這個果報,實際上你停在那裡,是一步都沒有修行,這裡再順便一提!現在呢,我們繼續下去:
【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於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 (p142) 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是念境。爾時苦樂無差別故,譬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
就這樣!假定你獲得了這個利益、利養,能夠長時存活的話,永遠長生不老,欸,那倒還情有可原。實際上呢?絕沒有這回事情啊!那個死啊是遲早到來的,而且真實地說,非常快!所以前面這個基礎記住哦!前面這個都是後面的基礎,當你有了前面這個無常的認識,啊!那的的確確地,你這個很明白擺在這個地方的,這種事情還擋得了你嗎?絕對擋不了你呀!那麼現在我們哪,如果說沒有把前面這個無常概念認真修學過的話,現在不妨現在回過頭來一想,那一點都沒錯嘛!實際上不管你有多大的好處,嗯,到那時候總歸要死。然後呢死的時候啊,不管你受多長久的快樂,以及很短的快樂,這個兩樣東西結果什麼啊?對著你,眼前沒有什麼,只是你概念當中覺得好像過了一百年。
眼前我們回想起來,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我說我今年六十歲了,想我六十年以前的事情,或者說想整整六十年當中的事情,跟昨天的事情啊,在今天回想當中看起來是一模一樣的。那個一百年的事情,嗯!眼前只剩下什麼?只剩下一點的憶念。這個憶念不但是只剩下憶念,時間上面啊,一百年跟一天、乃至一剎那沒有差別。而且這個憶念的本質上面,受苦的跟樂的,眼前當下留下來的憶念,這憶念本身根本無所謂苦樂,也是一樣的。 (p143) 就像夢當中一樣,等到夢醒的時候啊,對不起,這個樂是不樂,苦、樂是都一樣的!
【如是思惟,若於利敬能破貪著,則於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以不求於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
你能夠這樣地如理思惟的話,對不起,對於前面他破壞你這個名聞利養等等、恭敬等等啊,你一點貪著都沒有了。因為它一點沒有貪著,所以他不管怎麼毀謗、傷害你的話,說你的壞話啊,你也不會憂悒。也不要求,啊!說不要他罵我啊,他要稱讚我,這種東西也都不動,自然而然呢是八風不動。而你安住在法上面這個心量嘛,欸!一直在增長,所以你的這個喜心無退呀!安住在法上面,自利也好、利他也好啊!對啦!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要利他而不能忍,退心的話,你懂得了前面這些道理了以後啊,那就不會退心啦!那就不會退心啦!
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哪!你能夠這樣如理思惟的話,不但破除瞋,而且也破除貪,貪、瞋兩個都拿掉啦!然後呢你能夠如理思惟,本身那個心相是什麼啊?癡也沒有了嘛!啊,真美呀!所以啊,最好的真正的修行就是什麼?喏、喏、喏!這個才是。大家總覺得修行啊,哎呀,好像要去拜一下佛才算;啊,好像要去念一下佛才算。拜佛、念佛當 (p144) 然是嘛!可是如果說你不能如理如法的話,對不起,你拜佛也錯啊!是念佛也錯啊!所以祖師一直告訴我們啊,如果你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如果你心裡不相應的話,你念佛,喉嚨喊破也徒然!你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閉關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現在如果你心裡相應的話,拜佛、念佛是當然好,因為你身、口、意三業俱在。就算你不在拜佛、不在念佛,你坐在這裡的話,這意業本身也在念念增長啊!這麼個好法!
所以我們一定時時、處處提醒我們:修學佛法重心何在?得正見!然後呢,增長它。那個時候啊你心裡面:啊,歡喜啊!一直在增長,心裡面那個跟法相應的法喜就不會退。這個法喜是真正的法喜,而且是真正的增長。
【亦如論云:「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
【我寧今死歿,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夢受百年樂,若至於醒時,與受須臾樂,若至於醒時。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躶體空手行。」】
那個論上面就這麼說,這個文很容易懂,就像前面我們剛才說的。不妨我們再溫習一下,如果有不了解的,趁這個機會再聽一下,也了解這個裡面的內容。嗯!假定人家來罵 (p145) 你呀,毀謗你呀,障礙我的利養的話,那我們想想看:嗯,我得到這個利養啊確實留在這個世間,這個東西帶不走的。但是呢因為你不歡喜,然後你發瞋心,這個東西就牢牢地就綁住你了,所以它很堅固地永遠安住在你這個身心當中。唉!我想到了這一點哪,我寧願現在死啊,也不讓這個惡存在我心當中,增長我的邪命。嗯!實際上呢,就算我能夠長時期地享受一點眼前的快樂,對不起,這個死這個本身,這個特質啊,是你沒有辦法脫離,最後還是要受的。
何況等到你臨終的時候,哪怕受了一百年,哪怕受了一萬年、一千年,跟一剎那,這個兩個內容比較起來,等到你夢醒的時候是一模一樣!一模一樣!所以壽長短是如此,裡邊的快樂、痛苦也如是,等到你最後走的時候,就像什麼?就像你在曠野當中被這個強盜搶得兩手空空,這兩手空空,幹什麼?去見閻王。然後因為你生前是不能如法行持,被貪瞋癡所轉,所以送到上刀山、下油鍋。哎呀!想到那個的話,這個貪瞋癡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就拿掉了。
所以這裡再說一遍,大家有同修不懂的要想辦法弄懂,懂了它然後呢去如理思惟,這個是重要的。不懂弄懂,第一點。弄懂了以後不要說:「唉呀!那我做不到心裡著急。」這個著急本身還在錯。弄懂了以後啊,你正好趁現在這個如理思惟,你只要肯把那個腦 (p146) 筋如理思惟一定行!現在你不如理思惟,著急怎麼我做不到?實際上呢前面雖然懂了,真正的你沒真懂。為什麼沒真懂?你真的懂了就曉得怎麼去利用它呀!而你後面著急那個心理,那個本身還在錯誤當中,所以關於這個部分,沒懂!所以這個真的弄懂的話,要幾個,從淺到深,是啊!所以你這個次第都弄懂了以後,你曉得:第一步道理懂;第二步呢,把心裡面著急那種心裡面,想辦法拿掉它;然後呢把這個如法的事情,欸,搬進來去思惟、觀察;進一步,境界現起的時候正好派上用場!
那個時候人家來罵你也好,人家來跟你囉嗦也好,你平常受不了的時候,你覺得:哎呀,妙極了!我現在懂得這個道理呀,以前在這個情況之下就生煩惱,啊,現在碰見這個情況,增長我的法樂啊!嗯!他不顧下地獄的這個惡業,來幫忙我成就我的忍辱,他是我的大善知識啊!那個恩是不下於佛啊!照這種情況之下,你平常一直把它討厭那些事情,一直把它討厭的囉唆啊,你看得,哎呀,比甘露還要好啊!碰見這種情況之下,請問,你世間還有什麼不安樂的?安樂的是固然安樂,然後這樣的種種的違逆境界你也安樂,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這佛在因地當中,就這樣地每一件事情上面這麼努力,所以他最後啊,欸!這個境界轉過來了。從哪裡轉的?就這樣嘛!所以分分的功德,必定是從斷、證兩樣事情上面安立 (p147) 的,記得不記得?有很多事情斷跟證好像分開來的,這件事情上你發現沒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如果你不在斷、證的話那就是犯了毛病,就是這樣。當然,這個斷、證有很多情況之下兩個,就是說你不去理它,我們常常說你不要邪妄分別,不管他說什麼你不動,那個是斷;那個斷本身那個證,證的是不為所動。現在我們這個斷而證的話,不但是啊不為他動,而且藉那個惡劣的東西,這個娑婆之中種種不理想的,一下轉變過來變成功什麼?變成功你報身、報土的莊嚴哪!這麼個好法呀!想想看,啊!這個教法的圓滿哪!然後呢我們就稱讚如來、禮敬如來、如法供養都在這個裡頭。然後你還想到:「哎呀,自己我居然今天居然懂了!」你內心又高興,這個高興本身又是隨喜功德。這個的的確確隨時隨地啊,這個十大願王一串,就來了,這麼個好呀!
所以我們現在要聽完了以後放下書本來─平常的時候我們放下書本,要去思惟、觀察的時候還苦苦思惟,現在妙不可言,放下書本來啊歡歡喜喜、高高興興,教你是越想越高興、越想越歡喜!平常叫你用功去想的話,喔,這個想得個頭昏腦脹,現在這個地方你想的話,想得來得個愉快!因為你心裡面愉快了,生理的啊也就是少病少惱。所以佛法之美啊,是莫過於此啊!
這個是個大乘教法,現在我們這地方還在前面喔,剛才碰見一點皮喔!碰到一點皮 (p148) 毛這麼好了,所以你到後面的話,啊!你越到後面是越快樂。所以人家說這個修行苦事,的的確確剛開始的時候啊,完全在你的習氣當中,你要把那習氣拿掉,這的確苦的。可是它苦不是佛法本身苦,是你以前錯誤的習氣在苦你呀!等到你拿掉了,跟法相應的話,哪怕剛開始一點點就這麼安樂。一點點就這麼夠安樂了,你到後面越來越快樂,那還嫌多的嗎?啊!這個修行實在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