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解脫正道(七) P199L11~P201L4

手抄稿:第十一冊P226L1 ~ 第十一冊P246L13

【廣論原文】

◎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如《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如《入行論》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恆常,近五何不害。」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斷除道理,如《親友書》云:「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其過患者,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癊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
在這個斷煩惱當中,它也有一個深淺次第等等,最難斷的是癡煩惱;同時它不但難,而且是一切煩惱所依。這個我前面特別跟大家說過,不要說:「哎呀,我現在沒煩惱。」現在在無記,在癡相當中。這個貪啊、瞋啊,說實在的,我們就算不能斷掉它,還認得它,你只要認得它都有機會。這個癡我們還不認得它,我們還覺得很好。現在常常有人說:「哎呀,六祖大師不是說:『心平何勞持戒!』我現在心很平啊,持什麼戒啊?」現在實際上呢,心平了沒有?不一定。有的固然平,有的,對不起,在癡煩惱當中。
心平什麼境況呢?就是六祖大師他是這樣說的,然後他的示現怎麼樣?到後面人家拿了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叭!」抹過去,咦?怎麼刀在脖子上抹過去頭還在。第二次再來一下,以為眼睛花了,對著他再來一下,他的頭還在,他這個心平的現象。你有這個本事嗎?那的的確確你可以不要持戒了,這樣喔!這個心平這樣的哦,不是說你現在的心裡平平,心平平、心平氣和;人家打你一個耳光,不要用那個刀子來喔,哇!你就跟他吵得個面紅耳赤,不打架才怪咧!說心平,這個不是平!人家呢少給你一樣東西,那時候你心裡面覺得:「怎麼沒有我的份啊?」那個不是平,那是癡,這我們要認識的。
【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緣起,十二因緣。你對這個生死流轉的行相,以及怎麼樣使它還滅,你能夠很善巧地了解了以後,那就對了。上次那個考題的這個答案啊,我沒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喔,下次還要考。所以你們在這個上面,好好地要認真地努力,好好地努力,等到你們考對了我才告訴你們,你考不對我不會告訴你們。但是我在旁邊,會慢慢地指引你們如何認識它,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的的確確地,目前對治這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學到現在為止─這個,實際上將來還是這個!不過它的內涵,一步一步地更深入、更細緻,只是如此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假定你真正能夠修這個的話,我們現在的「五見」,一切惡見統統不得生。這個見煩惱啊,罪魁禍首就是這個東西,見解一定是在前面的。你有了這個見解那就這樣,哦,覺得這個事情要這樣地辦,要就那個事情那樣辦!我說了這個見解,我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來了。如果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說給你一個蘋果啊,叫你連皮吃,你覺得不願意。我們以前也這樣,那個蘋果很好吃的,為什麼連皮吃啊!欸,結果到了美國人哪,你削皮,他就覺得笑你:「怎麼,你怎麼皮削掉的?」「我覺得這個蘋果皮很不好吃,為什麼要吃掉?」你問他好吃不好吃,「當然不好吃!」「為什麼?」「營養嘛!」他就是什麼?見解,他那個概念在前頭。
實際上有太多的事情,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妙不可言。我們的習慣哪,是已經養成功了,我們不知不覺就是這樣的。但是最初一個新的習慣的建立,有兩種可能:有一個,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培養成功了;還有一種新的習慣,往往是先那個見解,你覺得要這個樣的,你覺得,當你有了這個見解以後你就會……。譬如我們現在很多情況都是這樣,啊!人家說,現在的科學知識告訴你怎麼……想想沒錯,然後你照著去做。所以它一切的根本─惡見,你不認識這個事情的產生,所以種種惡見的根本就是「薩迦耶見」。現在如果你要想對治的話,把根本把它拔除了一切都解決,而對治的方法就是換了緣起,這樣。所以他第一個,特別把最難治的根本說出來。實際上呢,普通一般主要的煩惱有三樣東西,除了這個癡以外,還有瞋、貪。
【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
瞋容易了解,但是呢我們往往容易發,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瞋,現在啊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然後呢將來也一點好處都沒有。不但沒有好處,是大苦! 善根由此而斷,真正害我們的是這個。
【如《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
天下沒有比瞋更糟糕的壞事情了。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
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這個,要修忍辱。
【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
這個,說我們第二個對治瞋。
【如《入行論》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
眼前心平氣和,將來的得到美善果報,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
這個貪愛這個東西真糟糕!能夠把以前造的善業、不善業啊,「漸增勢力能生生死」。當我們把十二因緣這個關係了解了,現在了解這個貪愛的可怕,然後呢也了解了,真正對治的生死就從這個地方下手,對不對?是這個,這樣。所以啊,把以前所積下去的種種的業,所以把這個業,這是一個因種,這是一個因種,引發它增長生死啟發現行的,就是這個貪愛,愛、取、有嘛!所以它引發了這個勢力能夠生生死。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修行最好的地方就是欲界,所以他這個地方就講,對我們這個欲界啊,雖然最難了解的是癡,但是我們修行的下手第一步,從這個地方開始啊!真正的受用的境界上面,受用的圓滿有兩樣東西─觸跟受。觸緣就生了受,受緣─受為因緣而生愛,那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這個告訴我們,你怎麼對治法呢?就是這樣─修習。這個修習包含了親近善知識,呃,不要拿這個人,喔唷,人家對你好:「哎喲,你現在這樣啊,這個人講得這麼嚴,都沒有道理啊!都說什麼啊!」你不要!這個曉得,所以善知識第一。第二呢,聽聞如理的正法,然後呢第三個……呃,這個正聽聞,最後呢如理思惟。思惟些什麼呀?你曉得這個東西的害處,不清淨以及種種的過患。如果是你真正地了解它的害處,知見上面就排斥它,不像以前。然後呢,你修習了不淨觀以後的習性上面整個扭過來。那個時候啊,這個貪愛再怎麼也沾不上你了,再怎麼也沾不上你!
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講這個,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可以拿佛法作為藉口:「哎呀,我在這兒弘法啊!哎呀,我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那些信徒啊,那、那、那斷了他們善根啊!」嗯,不是這樣的啊!如果說你不得善巧,如果說不了解這一點,這樣去做的話,不是斷了信徒的善根,是我們斷了佛法的慧命啊!佛無量阿僧祇劫所積的法寶,到我們手上就被你一刀殺死,這個我們要認得清楚的啊!
所以拿這個佛法用來這樣,對了!怎麼用啊?啊!你思惟它的過患,然後呢修不淨觀。到那個時候,再有好的名聞利養,你一看見啊,哎呀,害怕得逃都來不及,沾都沾不上,那個時候遮止掉了!這個是下手。於是貪瞋癡一一對治,欸,這個主要的都對治了,其他的當然沒問題啦!粗的對治了,細的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深入了。
【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恆常,近五何不害。」】
這個五樣東西,就是指我們的五毒,任何一樣就受一樣害,任何一樣的害處已經不得了了,現在你五樣俱全,怎麼辦啊!
【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
這個東西啊,要想離實在難極了,生起是容易極了!哪些呀?
【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
「利」,利養啊,「譽」是名譽呀,「稱」是稱讚,「樂」是快樂,所以這個八風就是這個。反過來呢,「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就是這個。固然,好的固然不要動,壞的也不要動。現在我們對治貪那方面來說的話,就這個四樣,為什麼?這個是特別難除。此相違品啊,「及此等相違品」,此等相違品的話,就是變成八風了。在這個「利譽稱樂」,這是引我們的貪;然後呢,「衰毀譏苦」是引我們瞋;總之根本是癡。這個我們要排斥它,排斥它!「意不歡喜」,就曉得它的過患,不要為它所污,「當修對治」。
【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真正的方法還是甚麼?修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
【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那麼除了貪瞋癡以外,「慢」呢?慢是現在「最能障礙當生之道」,這個的確是。慢,看是看不出來的,但是你有這個慢心在的話,你就沒辦法。啊!就是講那個東西,覺得這個佛法就是這樣,好像他也並不比我強,哎,這個不值得聽。把「我」啊總是看得比別人強,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曉得自己病,一定要恭敬的原因就這個。你這個生不起來的話,聽佛法根本沒用;如果你這個有了以後,就算他比你差,一樣地對你有受用。這我們已經了解了太多的理論,就現在就認真去做。如果你真的生起來的話,一個蚊蟲對你是個善知識,罵人也是個善知識,何況是普通真正的一個善知識。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講慢,眼前是障礙,當來呢?下賤,所以要斷除。
【斷除道理,如《親友書》云:「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
還是思惟生死之間,你把「我」看得這麼大,結果我啊是生老病死的根本。然後呢,愛別離什麼等等啊,八苦交煎哪!在任何情況之下,對不起,你就跳不出那個染污之業所感果,必然的這條死路啊!這樣。所以了解了這個去對治的話,這個憍慢就生不起來。
【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最後這個「疑」。那如果是你對這個四諦、三寶等等,以及業這個道理,能夠產生決定的定解、勝解的話,那麼所有的疑惑的隨眠都生不起來了。所以現在最主要的─惡見,換句話說,見煩惱能夠去除。然後呢,這個思煩惱:貪、瞋、癡、慢、疑要除掉,這個就是我們目前真正應該努力的。前面是告訴我們現在總的來說,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幹什麼?要鬥煩惱。而且鬥的方式呢,隨它什麼時候行相一生,生已無間是馬上去鬥,這樣。要想鬥它,還要了解這煩惱的相,然後呢它的過患,斷除的勝利等等。這一段告訴我們的就是別,各別地說,那麼這個煩惱是哪一些,那這個煩惱的……哪一些煩惱,前面已經說過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對治的簡單的方法。
是,到現在這裡為止,我們曉得了:啊!原來中士真正告訴我們的特質,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下功夫的話,無有不成者。如果以這一個念佛為正行,以這一個為助行的話,那一定往生哪,而且這個品位一定不小,因為眼前你煩惱沒有了!你所以鬥煩惱是為什麼?怕生死,所以鬥煩惱是要求極樂;所以一心一意本身你不念佛,本身就是最好的念佛了已經,何況佛還有這樣的願力在。所以同樣的道理,你參禪、學教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在這個上頭。所以我們曉得:啊!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道」,這個就是走上去的整個的基礎,這個是它的大要。
我們上面這樣的次第呢,所以現在我們就講那個持戒的這個內容,已經有一個基本的概念,現在繼續下去。
【◎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那麼,除了上面特別地告訴我們,我們戒的重要,以及如何持法以外,如何防範以外,那麼這個地方提出幾樣東西來。這幾樣東西啊,這個平常雖然是很小呀,但是修行善法當中,這個障礙是最大,哪幾樣呢?
「睡眠、昏沈」這是向下沈的時候,向下沈的時候,然後呢,還有向上昂的時候─「掉舉」,平常是「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這個行相簡單地說一下。這個睡眠就是我們平常睡眠,睡眠倒的確地,忙了一天你去睡,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說我們睡一定要睡,後面也會告訴我們,睡是一定要睡,可是那個時候睡的心情,我們要注意。身體需要休息,但是呢心不是,心不是,心要保持著怎麼精進。那麼在白天呢,平常的時候你坐啊或者什麼等等的話,這個昏沈,這昏沈往往啊,比如尤其是當我們在學定的時候,自己還覺得:「哎呀,很好!」實際上呢,一直在昏沈當中。不但學定喔,在我們很多情況之下,比如說念佛,有很多念佛,念得好像:「哎呀,那個念得很好。」實際上呢,他就是在輕昏狀態當中。輕昏狀態當中啊,這個像養神那樣的,他還覺得很好,這是一個很大的大障礙。我們不知不覺就想成功這樣的話,自己也覺得對,這個是一個問題。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實際上呢,就是主要的就是你心裡面啊,下面告訴我們的,要把正知、正念提起來。還有一個呢,就是心裡面舉起來的時候變成掉舉,掉舉就是跟貪相應地東緣、西緣,心裡面老是想那些事情。放逸,放逸就是心裡面不在善法上面努力地去精進,這樣,所以心裡面放寬了以後啊,覺得這樣。無慚、無愧,自己對於錯誤不曉得慚愧。慚、愧這兩個,心理的行相是一樣的,一個呢,是由於自己反省觀照而引發的:「哎呀,我怎麼自己這麼差呀!」還有一個呢,由於比之人家而感覺出來的,這個不同。
那麼我們真正重要的,平常一定要保持正念跟正知;反之,你正知、正念一失去的話,那個問題都來了,所以「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這一種,平常的時候最容易生起的。而這個因為生起了跟煩惱相應,當然你不在修行當中,所以我們正規的修行就要這樣。那麼持戒第一步呢,主要的就是這個,因為持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什麼?要正知見,而這個正知見要靠那個正念去護持它。那麼像前面這樣東西的話,那最容易把你的正知見、正念啊,損害的、失去的!所以這個一失去的時候,那什麼都談不到了,所以他就說這一個雖然看起來很小呀,但是它為害甚大、為害甚大!
【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這個真正的對治,它始終是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我們要曉得它對我們有什麼害處。你曉得了害處以後,才心裡想,每次把它看成功這個是我們的真正要對治、痛切的怨家,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去對治它。下面這一句話,「率爾率爾令漸微劣」,「率爾率爾」就是心裡面剎那、剎那,實際上呢,這個就是真正用功的時候。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文字,你們真正修行的時候,這個很重要的。自己你一觀察就曉得,如果不觀察的時候,它自己就流失掉了,就在忘念當中,然後就在放逸當中。所以真正修行的時候一定是這樣,一定這樣,真正用功的時候,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是念念自己覺得:是的,我現在在正念、正知當中。那那時候你不要去管它。到後面還有詳細地告訴我們,怎麼樣在這個上面用功的方法。那麼說那個過患,那就是前面講那些,過患他一一說明:
【其過患者,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就是我們通常說學定的時候─五蓋,五蓋:貪、瞋,然後掉悔,然後昏沈啊、疑惑啊,這個修定的時候最嚴重的,會障蓋善法的。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癊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
這個就是啊,如果一個人好歡喜多睡覺,然後呢經常昏沈的話,這有這樣的情況,這個人的身體裡邊,就會這一種東西多增長。因為這個東西增長的話,它「諸界」就是四大,四大界─地水火風,那麼這個它就不能很平穩地在維持著,這樣一來的話呢,身心就動亂了。
【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好昏沈睡眠的這些人,他有種種毛病。還有一個呢,飲食多了以後,通常吃得多的人都會犯這個毛病,飯吃多了以後啊,昏昏沈沈的,就這樣。而這種狀態,那所以結果呢,產生身體嘛沈重得不得了,做事情那個就提不起來,然後呢下面緊跟著都是這樣。因為這樣,所以他這個神志也就不清了,神志也不清。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他好歡喜睡眠昏沈的話,這一種人屬於愚癡的人;真正的用功努力的人,那全部精神提起來在這個上面。他如果說走了這個昏沈睡眠這條路的話,那恰恰相反─愚癡,就這個。我們修學第一個─善法欲,其實這個道理,我們隨便一體會就體會得到。譬如說,你對有一樣東西特別起勁的時候,那時候你精神好得不得了,他叫你這個睡覺去啊,你做不到。我們常常說的,晚上大家看電視看得很起勁啊,「哎,是早一點睡覺啊!」「欸,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為什麼?就是你那個時候的心裡面的好樂之心很強,好樂之 (p241) 心很強。那麼反過來的話呢,你對它沒勁的話,叫你就提不起來,現在我們修善法也是如此。所以平常有很多人懶懶癱癱啊,這個真正修行不行,絕對不行的!修行一定要提起大精進的力量來,這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在這種狀態當中,那個就是啊,真是最愚癡的、最幼稚的凡夫啊!他什麼樣的修行都談不到,修行都談不到,已有的還要退失,已有的退失,就這樣,所以是「退失白法趣黑闇」啊!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念住經》上面有這一段話,《大智度論》上面龍樹菩薩又特別引這個話,好多經論上面都說這個話。一切煩惱所依的依處,什麼呢?懈怠,懈怠!不管是哪一個人,他懈怠一在的話,對不起,那佛法就根本談不上。懈怠是什麼呢?我不是指零零碎碎的、馬馬虎虎這個,就是精進的相違的所對治品。反過來說,懈怠相違背的對治就是精進,就這樣。凡是你不精進的這個狀態這個叫懈怠,剛開始的這個心理叫放逸,那麼後面就是懈怠,就唯一的對治就是精進,而修學佛法必須要的資糧善當中,第一個是精進。
不過這個精進注意喔,這個精進是指在善法上面精進哦!有很多人忙得啊,一天到晚忙這個、忙這個,這個也放不了,那個也放不了,什麼事情也去忙,這個不叫精進,這個是大懈怠!一想:哎呀,這個人情也少不了,等一下這個事情也少不了,等一下又要請假,又要這個……這個是大懈怠,這個跟善法是完全不相應的。什麼都捨掉了,只有一件事情─全部精神地擺在這個善法上面,跟煩惱鬥,眼前我們真正要做的。然後呢,由這個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向上。所以注意啊!這一句話特別地擺在心裡面,一切「煩惱所依」,什麼?懈怠。你一有了懈怠,好了,那麼談佛法就談不到了。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這個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開始的行相就是:哎呀,你好像無所謂的樣子啊!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善法就鬆弛了,鬆弛了以後啊,煩惱都跟著來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後,那不要說佛法了,就是我們修學的人哪,這世間法都不行。很簡單,就像我們做生意人,你要想去認真地去做……馬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間的事情都做不好,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學佛法的人,絕對不可以,絕對不可以!一切時處提起來,心念上面提起來,哎呀!觀察:我現在在幹什麼呀?一點、稍微馬虎一點就不可以!
這個是所以你了解,為什麼古人他會這樣,哪怕坐在這裡他端端正正,做任何事情這樣。而我現在漸漸在了解,為什麼以前的人說磨墨啊,這個墨歪了也不行;乃至於孔老夫子說肉,吃肉的時候,他那個肉如果切得不方正的話,他不吃。這表示他任何一個時候心念就保持得啊,我們常常說,一點一劃都規規矩矩地,稍微錯了,欸,他覺得:「欸,這個路走錯了,不可以!」這樣。就這樣的心裡面,他這種警惕的心情,在任何情況之下,看見一點不對都不可以。換句話,這個就是什麼呢?那就是典型的精進不放逸的。反過來,放逸是什麼呢?什麼事情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滿好過的日子,這個都是愚癡畜生相、畜生相。然後呢佛法上面是這樣;欸,跑出去忙別的事情,忙得個起勁啊,那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通常我們碰見這種情況要認識:「哎呀,自己錯了啊,不可以呀!」時時提醒自己要感到慚愧。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檢察自心,不了解這個內心,而沒有慚愧心,捨掉了這個慚愧心,哪怕讓你做天王……。那世間的啊,這世間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不要說有錢的大老闆,不要說有勢力做一個什麼小小的官,做總統那個比起天王怎麼可以比呀!就是做天王,但是如果不……做了這個天王不能修學佛法─意違背正法,這個事情不要!所以在佛經上面告訴我們,他寧願跑到最苦的地獄裡邊,如果這個地方有佛法他也要去;反之,如果雖然上天堂,那地方沒有佛法,他不去。這裡也是如此,他說:「你如果是不能內心當中維持正念,沒有慚愧心提起來,違反正法的,就算叫你做天王,你不要!寧願幹什麼啊?寧願瓦缽蔽衣,窮得像個乞丐一樣。」
下面叫「觀敵家盛事」,窮得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怨家對頭就在那裡耀武揚威,沒有關係啊,我寧願做個乞丐,看得怨家對頭的「盛」就是,啊!非常好的耀武揚威的樣子。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可是要內心當中怎麼樣─要修學佛法。而這個世間的事情,絕對不是我所要的事情,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放逸、懈怠、精進,他所指的,指跟法,尤其是正法相應、不相應而說。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那麼下面論上面告訴我們,說:你要知道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什麼呢?念,念身住。所以佛一開頭的時候,三十七道品,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第一個重要叫「四念住」。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要把我們的正念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這個是唯一重要的,如果說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那就害了,那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害了。所以佛陀說,唯一的過失是什麼啊?就是你不能維持這個正念的時候,當那個正念失去的時候,那就害了。所以,「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所以我們眼前正式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啊,最最重要的應該幹什麼呢?努力地去守護這個正念。
守護這個正念實際上還要一樣東西─正知。欸,你曉得現在對了,然後就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那個時候你保持著這個正念,你保持那個正念。所以這個時候的念體,是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你也可以說叫「念體」,也可說叫「念身」。我們要曉得,喏,把我們這個心念的念體、念身啊,安住在這個善法上頭,這個叫正念。一旦這個失去了,那麼什麼過失都來了,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最大的一個過失。前面說的懈怠是最大的過失,這個地方說失去正念是個最大的過失,好像是兩個不同,實際上是一個。他精進的什麼?精進的就是把那個正念、念心提起來,懈怠就是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啊,一個是就他提起這個正念的這一種力量來說,策發那個正念,念念向上;一個呢,是正對著你所提的內容來說。所以說的是兩樣東西,指的是一個行為。假定說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什麼好事都做不成,什麼壞事都來了。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這個論上面這麼說,雖然你具足了很多佛法上頭的認識─多聞,還有呢,不但多聞而且你啟發了正信,還有你一心好樂地能肯精進,下面還有一樣東西,什麼?正知。因為你不能正確地了知的話,那不知不覺當中啊,就「有犯染」,有犯染。就是說,所以這個正知跟正念,它是像個左右手一樣,但是這個正知隨時檢查,隨時檢查。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打坐,自己覺得坐得滿好,實際上呢已經掉入輕昏狀態,尤其是這個毛病。或者是輕微的這種忘念,想得不曉得到哪裡去了,自己坐在那裡不知道,坐了個半天,還覺得滿好,實際上不曉得錯到哪裡。那麼這個毛病在哪裡呢?就是沒有正知。這個詳細的行相,以及修學的方法,在後面的「奢摩他」一章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那個時候你們才去學定,那就千穩百當了。
那麼現在到這裡為止,把前面所說的睡眠、昏沈、掉舉,然後呢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每一個項目它的過失、禍患等,引這個種種的經論,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所以我們了解要正式開始修行的時候,下腳第一步作那個戒基礎的時候,這個地方要特別地努力,特別地認識,然後呢精進地去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