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95L1破除不忍障利等三~P298L6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音檔:124A27:47~125B 24:06

手抄:第十六冊P117L6~P164L4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分二,一 破除不忍障譽等三,二 破除不忍作毀等三,初中分三,一 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二 思惟有過失之理,三 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今初
若他讚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如云﹕「讚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如云﹕「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姤諸有德,破壞圓滿事。」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第二破除不忍作毀等三者。心非有體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於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既於身心二俱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瞋不生故。亦如論云﹕「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耽著於身,故身為苦損。毀訾及粗語,并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瞋。」霞惹瓦云﹕「若於康壠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任說何語與向土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訶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懺悔。」有謂慧金剛瑜伽師云﹕「人說我等為伏後者。」答云﹕「人不於人作言說事,又於何事。」次云﹕「速斷離間。」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如云﹕「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毀謗傳惡名者而發憎憤,所得利養須置現世,瞋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為勝。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於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為念境。爾時苦樂無差別故,譬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如是思惟,若於利敬能破貪著,則於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以不求於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亦如論云﹕「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我寧今死歿,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夢受百年樂,若至於醒時,與受須臾樂,若至於醒時。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裸體空手行。」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本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今於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又云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反生憂惱極為相違。故應於他幾大富樂,斷除嫉姤至心歡喜。若不爾者,則菩提心利樂有情唯假名故。如云﹕「為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云令諸有情,成佛三界供,見下劣利敬,何故起憂惱。若汝所應養,當由汝供給,親友得自活,不喜豈反瞋。不願眾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若他從施獲,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關。」怨家衰敗而生歡喜,及暴惡心願其失敗,僅由此心於怨無損,唯令自苦。設能損他,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滅除。如云﹕「設怨有不喜,汝有何可樂,僅由汝希願,豈為損他因。縱由汝願成,他苦汝何喜,若謂滿我心,損失豈過此。彼煩惱漁夫,利鈎之所執,我於地獄鑊,定受獄卒煎。」如是若於障礙我樂及我親樂為作非樂,并於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視為不可樂相,由此生憂,憂增發瞋。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則止其憂,由憂息故,瞋則不生。故應以前所顯正理,於此破其一向不喜,由從多門滅除瞋恚,以其過失最重大故。能滅教授亦即上說佛子正理,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向內摧壞第一仇敵瞋恚之理。是故若能以觀察慧善為思擇,以多正理而正破除,則能遮止多類瞋恚,由眾多門發生堪忍,能得堅固微妙習氣,以是由其無垢正理,於正教義獲定解故。有捨觀慧思擇修者,即捨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做毀等三分二,】
它也分兩部分,
【① 破除不忍障譽等三。② 破除不忍做毀等三。初中分三,① 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② 思惟有過失之理,③ 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今初,】
嘿,妙咧!不但是能夠忍受,而且還反而歡喜咧!的的確確妙不可言!
【◎ 若它讚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
我們前面所以不能忍的原因,為什麼?因為他來譏笑我,他來毀謗我,這樣。反過來呢,我所要的什麼?要的是他來稱讚我,我得到美好的名聲。是,現在你看看哪!他稱讚你,然後呢你有好的這個聲譽,當面地捧你、讚歎你,有沒有什麼用場啊?這些東西能不能使得你現在啊,說消災延壽沒有病,乃至於現在得到利益,還要後世,有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對不對?他給你讚歎了幾句,你肚子不會飽;讚歎了你幾句,你病不會好;讚歎了你幾句,你壽不會長。眼前也沒有用,後面也沒有用。既然如此的話,失壞掉了你也不必懊惱啊,不必懊惱啊!因為這個東西是沒有實際上用場的,沒有實際上用場,它是無用的。就像實際上,譬如這個房子,這個房子有實際上用場的,現在你做沙堆出來的這個房子啊,沒有實際上的用場的,對不對?所以我們真實了解的人哪,那個沙堆的人我們不在乎。可是那個愚童,那個玩、小孩子玩得很起勁,你把他那個沙堆的屋弄掉了以後,喔唷,那個小孩子哭啊、鬧啊、等等啊!我們現在對於上面那個事情生起不如理的反應,就等於這個愚癡的小孩子一樣,「等無有異」啊!所以想到這裡不但不瞋啊,反而自己呵斥:哎,我這個人真是愚癡到極點哪,這有什麼好貪的!是一點都不貪。對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貪的話,那人家稱讚嘛你也不貪,人家來不稱讚、毀謗嘛,你自然也就不瞋囉,就解決囉!
【如云:「讚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
像上面這種東西,當面的稱讚也好,然後呢得到使得你好名稱也好,種種的奉承等等,這個實際上的你有什麼福氣啊?換句話現在得到了什麼好處啊?還有呢,是不是增長你的壽命啊?是不是增長你的氣力啊?是不是幫助你的病除掉啊?令你的身體得到種種的安樂啊?沒有欸!假定你真正認識你自己的利益的話,像這些東西對你造成了什麼利益啊?沒有欸!
【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
就像上面那個譬喻一樣。欸,這我們現在了解了,假定我們不了解呢?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哎喲,等一下那個小孩子啊,我還記得小的時候看見,你現在說不定還看見。那個小孩子啊跑過去撒一泡尿,然後呢,把那個地上那個泥巴弄得很起勁,你跑得去把它拿掉了以後大哭大鬧,我們就是這副樣子!說實在的,我們就是撒了一泡尿,然後呢,弄得很起勁。撒的尿就是自己造的惡業,然後弄得很起勁,人家還告訴你不要,欸,我們還還還、還自己對他發脾氣,那真是愚癡啊!這是我們應該這個認識的話,那就應該自己呵斥。
【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
更進一步,那種好處啊,上面說的稱讚等等啊,是不但對我沒有什麼利益,反而對我有害,為什麼呀?於「諸非義」,這個毫無意思的事情啊,令我們散亂,對不對?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要什麼?要離戲論,心裡面要得定。常常有人說:「哎呀,我要學學定啊!」一天到晚你忙這個事情你哪裡定起啊?為什麼讓你散亂,你就是忙這個嘛!喔唷,這個要、喔唷,這個人要顧全,這個不好意思,那個人說啦,哎,這個又過意不去,這個又什麼……。你到底忙些什麼啊?我們一天到晚忙這些事情,這明明是這個人讚歎你名譽什麼,都是令我散亂,可是我們偏偏忙這個,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然後正因為如此,然後呢你的厭離心生不起來。喔唷!這個名稱很高、地位很高,這個、這個、這個……什麼也捨不得;現在修學佛法的第一件事情要厭離心,所以有這麼多損害!然後呢正因為如此,所以你爭名奪利的話,妒嫉有德,喔,看你這個人有名位,「這有什麼了不起!」你又看著這個上面,退失種種善事啊!啊,你這樣地思惟觀察的話,你就對這個東西厭患得不得了,逃都來不及啊!人家稱讚你呀,你馬上掩著耳朵逃,這樣。人家來毀謗你啊,哎!你是感受他。
所以當年來果老和尚,來果老和尚的語錄,你不曉得聽見沒有?喔!人家稱讚他,他馬上那個手指塞在耳朵裡面,欸,乃至於他棉花塞著就聽不見。人家是罵他,他向他磕頭,「啊,好、好、好!」我當年聽見了以後,我很……哎呀!覺得來果老和尚真了不起。現在我慢慢地覺得:哎呀!佛法真了不起,因為我也體會到這個。你們只要去做,自然而然會這樣的。到那個時候,你現在發現哪,現在我們很多行為,毫無意義的事情啊,你自然能夠捨離,絕對不會忙世間的什麼應酬啊,什麼這些東西,是毫無意義呀,你厭離心就生起來,厭離心生起了,佛法就來啦!
【如云:「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姤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一切的真正的圓滿,都被它這樣地害掉了,這樣地損害了。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
更進一步,嘿,沒有錯呀!他現在能夠這樣地使得我啊,在這個上頭當中,正確地了解,是什麼呀?把我從惡趣當中救出來,千真萬確的事實啊,而且斬斷我們貪著這個縛束呀!本來這些事情,是使得我們進入惡趣受苦的,現在他能夠幫忙我們去掉,那個的的確確像佛來加持我們一樣,千真萬確啊!所以前面說的佛啊,感謝佛、感謝提婆達多,哪,這個道理完全在這個地方嘛!所以到那個時候,哎呀,感激都來不及啊!所以「至心滅瞋」,不但滅瞋哪,而且「生喜」呀!下面唸一下。
【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
把我從墮落惡趣當中救護出來啊!
【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
我現在要求的是解脫呀,這一種利養恭敬正是對我的綁,我正要求解脫呀!
【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
現在那個人哪,是幫忙我解除這個我的綑在身上的,我怎麼反而還瞋他呀!
【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如果我貪著的話,是什麼啊?我啊,使得我墮落惡趣啊!如果貪著這個,他遮止我的生瞋恚,那這樣的話,我要下地獄、趣惡趣,他現在來幫忙我去除這個的話,就像佛來加被,把這個惡趣之門關閉,不放我去到惡趣去呀,那這個情況,我怎麼會反而對他生瞋心呢?那這個道理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好好地思惟,多多地思惟啊!千真萬確,不要聽過了書本一合,對不起,那還了他,好可惜,好可惜!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95 頁。關於破除不忍障礙我們利益等,以及對我們這個毀謗等,分兩部分。那麼前面那個,人家障礙我們得到的美稱名譽,這一個事情上次已經研究過,破除我們在這種狀態當中的瞋恚、不能忍耐的這種狀態。現在講
【◎ 第二破除不忍作毀等三者。】
其次人家來毀謗。人家這一方面的就是這個稱讚、名譽;反過來的就是毀謗、譏笑等。那麼對這個我們不能忍耐,應該怎麼辦?下面我們看文:
【心非有體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於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既於身心二俱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瞋不生故。】
他們來毀謗你,然後呢來譏笑你,他實際上那個毀謗跟譏笑,對你身體上面有沒有傷害?沒有什麼傷害。他嘴巴上面在那兒、在那兒開開口,只是如此而已。那麼我們心理上感受到:嗯!他罵了我。可是心是什麼個東西啊?沒有一樣實質上的東西,拿不出來的,拿不出來的。如果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更深一層地觀的話,說實在的,這個就是無明根本!的的確確不像那個身體,喔,他打你一下你會痛,他傷你一刀你會流血,這心這個東西根本無形無相的東西。所以既然是無形無相的東西,他來罵你幾句,對它毫無損害呀,毫無損害啊!
說如果在你身體上面受了傷,然後呢你打了一下,啊,你覺得痛,砍你了一刀流了血,哇!覺得這個。那個情況之下,是,會使得你心裡邊哪,會由於身上的受傷而感受。他現在罵你幾句,既並不會影響你的心,因為那個心本身,本來就是空空洞洞的東西呀;然後呢,又不傷害你的身體,那麼兩樣東西都並沒有損害的話,你有什麼好不高興的?所以我沒有什麼好不高興的。對呀,他罵了個半天,辛苦了半天,費了好大的氣力,跟我了不相干嘛!欸!那心裡面一點都不會有什麼不歡喜的,而且會歡喜,而且會歡喜。
你如果能夠這樣了解了以後啊,那個所謂由於他的毀謗,然後呢譏笑,生起你內心當中的憂慼就沒有了。這個沒有了話,你那個瞋心也就生不起來了,也就生不起來了。當然這個地方直接講,如果說我們把前面那些道理,如果能夠任意地運用的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是找不到一點點可瞋之處,可瞋之處。
【亦如論云:「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眈著於身,故身為苦損。毀訾及粗語,并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瞋。」】
這個意,我們的心念哪,這個沒有形相的,沒有實體的東西。既然沒有形相沒有實體的東西,誰也不能去害它,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就像虛空一樣,儘管風在這裡吹,風這麼吹,這個虛空它了不相干。再熱啊,那也了不相干,你火在那個虛空當中燒,那個虛空還是動都不動;然後你冷了,虛空還是動都不動。現在你那個心也像虛空一樣,並沒有實體的東西。如果說我們普通這個身體放不下,耽著那個身,那麼傷了你身體呀,那個倒是會產生痛苦的。現在不是呀!現在他在那兒嚷,或者是毀謗你,或者是罵你,或者是這個譏笑你。這些東西既沒有心可以被他傷害,也不會傷害你的身體,你對這個事情而發脾氣,為什麼?那豈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嗎?這個說明了這件事情。
所以現在到了這裡,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地探入、探討。的的確確平常你不如理思惟的話,由於我們習氣所使,自然而然還是跟著習氣轉。所以他一再地告訴我們,我們平常真正修習最重要的、最有用的就是什麼?如理思惟,如理思惟。這個如理思惟不要說,已經到了現在講修學菩薩忍辱那一點。這我們剛開始的就常常說,欸,常常舉那個譬喻,我想諸位呀,很可能也常常拿這個譬喻去勸別人。說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見外面兩個人哪,大聲地吼叫。你聽見了只是覺得:嗯,這兩個人聲音這麼大!這樣。其實他們兩個人吼叫的什麼啊?罵你。你剛開始的聽見的時候啊,你最多只是聽見這個,哦,把門關起來,聽不見嘛也就算了,他罵他的。等一下你聽完了以後,覺得:哎喲,原來在叫你呀,你耳朵就豎起來了。等一下你發現他在罵你呀,你心裡面就爆起來了。
他同樣罵,為什麼前面你了不動心,是你後面會這樣呢?這很明白地說明,原來啊,你自己心裡面去非理作意。假定說的的確確受傷的話,絕對不要你心裡面起一些作意了以後,他第一聲一吼的話,啊!你這個痛不可當,應該這樣。因為有實體的東西,就像那個身體一樣,那根棒打在你身上,不管你曉得不曉得,「啪!」打上來的話,你那哪怕睡得很熟,打上來馬上就把你打醒,痛得你要命!這個很明白的事實,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是我們常用的譬喻。
那麼現在你一步一步地深入,乃至於像前面這些道理,你了解是業的道理,乃至於更進一步成就你的忍辱,到這種情況之下當然你會歡喜嘛!你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反而還要去瞋,那是絕不合理,絕不合理,絕不合理!所以平常你常常記住瞋恚帶給我們的這個嚴重的禍患,以及你忍辱所得到的,那個無比的殊勝的利益。由於這個力量推動你,然後呢,你空下來就如理去思惟,經常把那個法擺在心裡上面轉,這種狀態當中,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啊,你就歡喜。這個時候人家罵你呀,是不但不會使得你痛苦啊,反而使得你快樂。
你坐在這個地方,因為沒有外境幫助你,所以你單單的意識去思惟,這個力量不夠。當外面這個人來罵你的話,你那個耳根又幫助這意根如理如法的話,哇!就像那個什麼?燒火一樣。那個平常的時候,火上加油的時候加的瞋火,現在那個火上加油的時候,加上善法。哇!那個善法欲是非常熾烈,使你越來越高興了。嗯,你還眼睛看著他,那個五根又幫助你如法如理的話,這是個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菩薩的行菩薩道,的的確確他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啊,他絕對不願意,走那小空─啊,小乘的路線,自己解脫了,沉在那個地方,不願意。啊!在這個世間行那個菩薩道啊,是無比的殊勝的利益。眼前這麼快樂,將來究竟這麼圓滿;自己這麼利益,還要幫助所有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好啊!實在好啊!
這個都要把這個正確的道理呀,能夠如理一點沒有錯誤的認識;然後呢,真正努力地觀察思惟。真正的主要的修習啊,現在我們修的是這個。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要修行、修行。你怎麼修啊?欸,瞪大了眼睛在那邊,「對啊,怎麼修啊?」欸,現在我們懂得了,哦,原來這樣!你以這樣地來調柔了我們身心以後,你身心已經非常調柔了,到那個時候欲止、欲觀,都樣樣得到。我們現在回想一下,本論剛開始的時候,講了這個修以後,修下面破除邪執,記得不記得,對不對?啊!現在我們回憶起來了,哦,一點都沒有錯啊!原來這個正規的修行的方法,是這個樣啊!所以現在我們一路上面,都用這個前面的教授,步步深入。繼續下去,看祖師講:
【霞惹瓦云:「若於康壠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任說何語與向土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
這個是祖師,這個都是祖師說明當初他們這個尊長、師友之間怎麼樣。康壠巴、內鄔蘇巴那一些人都是阿底峽尊者時代的再傳弟子、再傳弟子。都是敦巴尊者那個,啊,不是,對,敦巴尊者,然後呢博朵瓦、慬哦瓦、樸窮瓦下面,那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個,就是復興西藏佛教的幾個大祖師,那都是好了不起!
他說平常如果我們要說兩句話的話,哎呀,說得你,讚歎你幾句啊,你心裡就浮到這個天上去了;啊,如果說罵你幾句,一下你又沉到十八層地獄裡面去了。然後呢,一下這個心裡面一天到晚為這個動搖,或者在情緒上面,或者在知見上面,乃至於無關緊要的隨便一點點啊,一提啊,你又想出個十萬八千里,想得,哎喲不曉得哪裡去了,就這樣。他現在呢他們三個人啊,他不管你說什麼,就像土石─這個土石是什麼意思啊?動都不動,動都不動。你罵他,他也不動;你讚他,他也不動;你說他其他的什麼話,他也不動。所以啊,他得到安樂啊!
我們仔細想一想看,我們平常一般的苦惱在什麼地方啊?欸,真正的苦惱啊,還是在我們無明相應的這種心理狀態。很多人說:「哎喲,我不怕苦、不怕苦。尤其是來學佛,的的確確他心裡面先倒是有這個準備,可是他並不了解真正佛法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換句話說,他要修持的內涵是什麼。他以世間的觀點來看,說他以為的苦,就跑得去啊多出一點力,掃一點地,然後多做一點事情,覺得,欸,這個是苦。結果實際上真正佛法的中心,不在這種事相上面,而是在事相上面所引發你內心的這種狀態。或者由於你內心不了解,當外面的事相、境界上頭,你呀產生非理作意的。當然這個非理作意裡,第一個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謂隨眠;然後呢順生你這個習氣的所緣的境,這是離不開外頭的哦!那時候你心裡面,哎呀,這樣。所以有很多人,說剛剛開始接觸佛法,聽聽那很好,跑到佛門當中來的時候,他也覺得:哎,我不怕苦。結果一進來的時候啊,哎呀,苦得個受不了!原因不在外頭的事相,而是在自己內心。稍微有這樣的經驗的人,我想大家都體會得到。
現在呢,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啊,不管你外面怎麼動,他在他罵他的,你了不動心;他在那兒稱讚你,你也一樣地不動心,八風不動。這個不動是說,不被外面煩惱所動,而另外一點哪,卻是策發你內在的善法相應的這種欲樂。這豈但不動啊,而且增長我們的歡喜。這個是祖師,換句話說,凡是如法行持的這種人的狀態。我們後面的人哪,「耳根薄弱」,說這個我們這個耳朵實在是太薄、太弱,風吹草動一下,啊,就被它動搖,這是個形容。就是說,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這個心裡認識啊,實在太差太差!說是說我們修學佛法要八風不動,我們往往在那兒無風自動欸,一點點的小風就大動;大風的話,那吹得無影無蹤欸,就這個樣,這樣。
所以我那時候剛出家的時候,我的法師就告訴我:耳朵要硬,嘴巴要軟。那時我弄了半天,我不懂,那為什麼耳朵要硬,嘴巴要軟?哦,現在懂了,欸,原來這個道理呀!是不管你說什麼話,你動都不動!但是呢你開起口來的話,千萬不要像鋒─舌鋒,像利刃一樣,一出去,啊!就把人家傷人,不!軟的東西啊,叫人家感覺得非常舒服,這樣,說愛語等等,這個意思。因為我們不具足如法相應的這種條件,所以聽見了什麼東西啊,就心裡面,哎呀,就被它所轉哪,所以得不到安樂啊!下面又說:
【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訶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懺悔。」】
這個話怎麼講呢?那有的時候人家呀當面來譏笑你,然後呢背後在毀謗你,或者呢罵你,不管是當面、背後。另外一種他不是的,跑得來啊是離間語,喔,搬弄是非。跑得來說:喔唷,某某啊,那個人你別看他呀,他在這背後啊,什麼怎麼說你壞話,眼前看起來這樣,你要不要聽他啊!要我們聽見了這種話以後,你覺得:「哎喲,這個好朋友。哇!對啊,他把這個情況告訴我了。」就這樣。
那些祖師怎麼的啊?嗯,不是的!如果是你對他說這種話的話,他反過來說:「欸,他暗當中人人都會這樣的,人人都會這樣的,不要說罵我呀,罵國王……」換句話說,對一般世間來說,古代那個國王是最高貴的,在專制時代,乃至於你如果說了國王的話,是要送命殺頭的。「在暗地裡邊哪,當然嘛會說這個,你何必跑得來搬弄是非啊,你趕快去懺悔!」哦,你看這個祖師啊!所以我們想到這裡,說我們跑到這裡,專門歡喜聽那些小報告,也有人就歡喜打那個小報告,拿世俗來說。要我們聽見了這種小報告,說:「欸,好,你不必,你趕快去懺悔,你不必說這種話。」
【有謂慧金剛瑜伽師云:「人說我等為伏後者。」答云:「人不於人作言說事,又於何事。」次云:「速斷離間。」】
另外有一個人哪,他也是個祖師,他怎麼講呀?說這個人家呀,大家也是背後─這個「伏後」就是打小報告,暗箭傷人、離間這種事情。是啊,說:「伏在後面,欸,你別看當面嘛說現出來這個好樣子,另外擺在後面就傷害你。」他怎麼回答呀?「那人嘛就是這樣嘛,專門做這種事情,世間的事情就是這個樣啊!世間人如果不做這個,他早就成了佛啦,就這個樣啊!你也跟著他們幹什麼?趕快你去懺悔,千萬不要再離間啊!」喏,這個祖師的典型的榜樣,典型的榜樣。這個裡邊的重點是告訴我們,我們對於不管前面所說的哪一項,乃至於啊人家用這一種打小報告挑撥離間,我們心裡面一動不動,這個是個特質。進一步,從這個公案當中,也讓我們了解我們該如何去做。
【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
這個假定我們心裡像這樣想:是的呀!他雖然哪,毀謗等不直接傷害,但是呢因為他這個毀謗什麼等等啊,別的人會不歡喜我。譬如說有人在背後罵我,那麼被聽見的人啊,聽見了傷害我的話來不歡喜我,因為這樣的關係,我不歡喜的話,那麼該怎麼辦?
【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
說假定那些人受了旁邊第三者的讒言,不歡喜我,這種狀態對我有真正損害的話,那倒是,因為對你真正有損害啊,所以嘛,你的的確確應該不歡喜。但是實際上他們這種不歡喜你,對你有真的損害嗎?沒有啊!一點損害都沒有啊!所以你不必為了這個事情去不歡喜嘛!這毫無意思啊,毫無意思啊!這個道理前面說得很清楚,後面還要講,所以我們現在看,看下面:
【如云:「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
他這個別的人來不歡喜我,對我現在也好、後世也好,能傷害我嗎?不能傷害我啊!我幹什麼為了這個事情而不快樂,幹什麼?這個地方一想的話,我們立刻就體會出一個事情來:作世間的人,世俗是顛倒的事情,是的,我們會!現在我們認清楚了這個世俗就是個顛倒,我們現在認清楚了,所以自己要從這個地方透脫出來,還要幫助別人透脫出來。在這個條件、這個基礎上面的話,你有什麼不歡喜?直接地來說,對你有什麼損害呀?一點損害都沒有!這正是你要脫離的,正是你以前愚癡顛倒的,一天到晚忙這個莫名其妙的事情。就像我們這個比喻當中說的一樣,啊!說那個小孩子趴在地上撒了一泡尿,在那個作那個泥娃娃一樣。居然哪,那個泥娃娃被人家稍微弄壞了,你在那兒哭啊、鬧啊,覺得可笑得不得了!不用人家來弄壞,你曉得了以後啊,趕快把泥娃娃丟掉,洗洗手啊!喔唷!叫你去送給你,你都連它逃都來不及啊!是這個狀態啊!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應該不歡喜呀!
【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毀謗傳惡名者而發憎僨。】
你進一步又這樣的,也許我們會這樣想:嗯,對呀!他罵是沒關係啊!他背後說我壞話是沒有關係呀,不損害我。但是因為他對我做了種種這種不利的言論以後,會障礙我得到利益,得到利益。因為我有美好的名稱,所以人家來供養我;現在這個美好的名稱被他破壞了以後啊,人家不供養你了。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啊,所以人家對你的這個毀謗等等,你呀就忍不住要發脾氣、引瞋心。那該怎麼辦哪?看:
【所得利養須置現世,瞋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為勝。】
是的!他這樣做是可能會障礙你得到好處,因為你的名譽被人家損害了以後,於是你的供養是減少了。但是你要了解,你得到的利養是什麼啊?欸,留在現世,你帶不走的!而另外一點呢,因為剛才你不了解,不能忍受人家這種毀謗,所以呀你發瞋心,發了瞋心造了這個惡業,對不起,這個惡業啊,是生生世世跟著你跑的。所以你因為沒有利養,乃至於受了這個影響了很快命都送掉,比之於你現在雖然得到了這個利養,但是你因為引發了這個瞋心以後啊,這個命是害你的,這個邪命,與得到以這個邪命而長時活,活得久一點,比較起來啊,「前者為勝」,遠來得超勝!
你很快地送掉一條命,然後因為你修忍辱等等啊,欸!結果你生了天了。反過來,你眼前雖然得到一點的利養了,完了以後你下了地獄囉!眼前就算你得到利養,活個一百歲,反過來說,得不到利養,一減減了個五十歲。你把五十歲的壽命,換了最起碼的四天王天,換來九百萬年的快樂,哇!那個、那個利益大得不得了!我們到極樂世界,那更是你無法想像得大!這是從那一方面。反過來說呢,你說了你為了保護你的五十年的利養,發了個大脾氣,結果把你送到地獄當中去,哎呀!最淺的地獄當中啊也要這麼長,你划得來嗎?唉,這我們真是愚癡啊!所以這個比較起來啊,前面是遠來得超勝。對瞋是如此,對貪,其實對任何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啊!你能夠善巧地思惟、觀察那個法的話,我們眼前的煩惱啊,自然而然哪,都能夠慢慢地擋住。
可是這個裡邊有一點滿重要的,不是說懂得了道理,你馬上派用場,這個我們要千萬清楚噢!現在我們總有一個缺陷,換句話我們不了解,總說懂得了以後啦,道理是懂得了,心裡就著急得:唉呀!聽了半天怎麼我老做不到呀!欸,不是的!聽懂了以後啊,真正要做到還要什麼?思、思、思─就是數數思惟、觀察、稱量。把我們的善淨之業,透過這樣的思惟去增長,那個時候才把我們無始以來所積的這個等流、惡習分分消減。你能夠這樣做,一定做得到!這個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這個理路很清楚,而實際上我們的經驗也是如此。不要說佛法,任何一件事情告訴你了以後,那麼簡單的事情,教你寫兩個字,你曉得怎麼寫了,拿起筆來叫你寫的時候,像個「狗扒字」一樣,我們常常說。不曉得你們現在習慣上怎麼講?我們小的時候啊,那個寫的字寫得啊,喔,不像樣,叫狗扒字,像那個狗在地上「鏗鈴匡啷」亂扒一樣,扒出幾個印子來。然後呢你每天寫,現在大概學校裡不大寫字了,喔,我們那個時候啊,在剛開始的時候啊,天天要描紅,開始天天寫,你慢慢地寫,久了、久了、久了、久了……欸!這個字就寫得好啦!那麼作算數,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啊!
所以這個也是一樣,我們必定要把懂得了道理在心裡邊不斷地這樣地思惟、觀察,這個就是我們因地當中,分分、心心、念念地下去,自然而然感那個果報。而不是聽懂了道理以後,喔唷!著急地要得那個果報,那你完全錯了!你要急著忙這個果報,實際上你停在那裡,是一步都沒有修行,這裡再順便一提!現在呢,我們繼續下去:
【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於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是念境。爾時苦樂無差別故,譬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
就這樣!假定你獲得了這個利益、利養,能夠長時存活的話,永遠長生不老,欸,那倒還情有可原。實際上呢?絕沒有這回事情啊!那個死啊是遲早到來的,而且真實地說,非常快!所以前面這個基礎記住哦!前面這個都是後面的基礎,當你有了前面這個無常的認識,啊!那的的確確地,你這個很明白擺在這個地方的,這種事情還擋得了你嗎?絕對擋不了你呀!那麼現在我們哪,如果說沒有把前面這個無常概念認真修學過的話,現在不妨現在回過頭來一想,那一點都沒錯嘛!實際上不管你有多大的好處,嗯,到那時候總歸要死。然後呢死的時候啊,不管你受多長久的快樂,以及很短的快樂,這個兩樣東西結果什麼啊?對著你,眼前沒有什麼,只是你概念當中覺得好像過了一百年。
眼前我們回想起來,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我說我今年六十歲了,想我六十年以前的事情,或者說想整整六十年當中的事情,跟昨天的事情啊,在今天回想當中看起來是一模一樣的。那個一百年的事情,嗯!眼前只剩下什麼?只剩下一點的憶念。這個憶念不但是只剩下憶念,時間上面啊,一百年跟一天、乃至一剎那沒有差別。而且這個憶念的本質上面,受苦的跟樂的,眼前當下留下來的憶念,這憶念本身根本無所謂苦樂,也是一樣的。就像夢當中一樣,等到夢醒的時候啊,對不起,這個樂是不樂,苦、樂是都一樣的!
【如是思惟,若於利敬能破貪著,則於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以不求於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
你能夠這樣地如理思惟的話,對不起,對於前面他破壞你這個名聞利養等等、恭敬等等啊,你一點貪著都沒有了。因為它一點沒有貪著,所以他不管怎麼毀謗、傷害你的話,說你的壞話啊,你也不會憂悒。也不要求,啊!說不要他罵我啊,他要稱讚我,這種東西也都不動,自然而然呢是八風不動。而你安住在法上面這個心量嘛,欸!一直在增長,所以你的這個喜心無退呀!安住在法上面,自利也好、利他也好啊!對啦!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要利他而不能忍,退心的話,你懂得了前面這些道理了以後啊,那就不會退心啦!那就不會退心啦!
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哪!你能夠這樣如理思惟的話,不但破除瞋,而且也破除貪,貪、瞋兩個都拿掉啦!然後呢你能夠如理思惟,本身那個心相是什麼啊?癡也沒有了嘛!啊,真美呀!所以啊,最好的真正的修行就是什麼?喏、喏、喏!這個才是。大家總覺得修行啊,哎呀,好像要去拜一下佛才算;啊,好像要去念一下佛才算。拜佛、念佛當然是嘛!可是如果說你不能如理如法的話,對不起,你拜佛也錯啊!是念佛也錯啊!所以祖師一直告訴我們啊,如果你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如果你心裡不相應的話,你念佛,喉嚨喊破也徒然!你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閉關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現在如果你心裡相應的話,拜佛、念佛是當然好,因為你身、口、意三業俱在。就算你不在拜佛、不在念佛,你坐在這裡的話,這意業本身也在念念增長啊!這麼個好法!
所以我們一定時時、處處提醒我們:修學佛法重心何在?得正見!然後呢,增長它。那個時候啊你心裡面:啊,歡喜啊!一直在增長,心裡面那個跟法相應的法喜就不會退。這個法喜是真正的法喜,而且是真正的增長。
【亦如論云:「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
【我寧今死歿,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夢受百年樂,若至於醒時,與受須臾樂,若至於醒時。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裸體空手行。」】
那個論上面就這麼說,這個文很容易懂,就像前面我們剛才說的。不妨我們再溫習一下,如果有不了解的,趁這個機會再聽一下,也了解這個裡面的內容。嗯!假定人家來罵你呀,毀謗你呀,障礙我的利養的話,那我們想想看:嗯,我得到這個利養啊確實留在這個世間,這個東西帶不走的。但是呢因為你不歡喜,然後你發瞋心,這個東西就牢牢地就綁住你了,所以它很堅固地永遠安住在你這個身心當中。唉!我想到了這一點哪,我寧願現在死啊,也不讓這個惡存在我心當中,增長我的邪命。嗯!實際上呢,就算我能夠長時期地享受一點眼前的快樂,對不起,這個死這個本身,這個特質啊,是你沒有辦法脫離,最後還是要受的。
何況等到你臨終的時候,哪怕受了一百年,哪怕受了一萬年、一千年,跟一剎那,這個兩個內容比較起來,等到你夢醒的時候是一模一樣!一模一樣!所以壽長短是如此,裡邊的快樂、痛苦也如是,等到你最後走的時候,就像什麼?就像你在曠野當中被這個強盜搶得兩手空空,這兩手空空,幹什麼?去見閻王。然後因為你生前是不能如法行持,被貪瞋癡所轉,所以送到上刀山、下油鍋。哎呀!想到那個的話,這個貪瞋癡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就拿掉了。
所以這裡再說一遍,大家有同修不懂的要想辦法弄懂,懂了它然後呢去如理思惟,這個是重要的。不懂弄懂,第一點。弄懂了以後不要說:「唉呀!那我做不到心裡著急。」這個著急本身還在錯。弄懂了以後啊,你正好趁現在這個如理思惟,你只要肯把那個腦筋如理思惟一定行!現在你不如理思惟,著急怎麼我做不到?實際上呢前面雖然懂了,真正的你沒真懂。為什麼沒真懂?你真的懂了就曉得怎麼去利用它呀!而你後面著急那個心理,那個本身還在錯誤當中,所以關於這個部分,沒懂!所以這個真的弄懂的話,要幾個,從淺到深,是啊!所以你這個次第都弄懂了以後,你曉得:第一步道理懂;第二步呢,把心裡面著急那種心裡面,想辦法拿掉它;然後呢把這個如法的事情,欸,搬進來去思惟、觀察;進一步,境界現起的時候正好派上用場!
那個時候人家來罵你也好,人家來跟你囉嗦也好,你平常受不了的時候,你覺得:哎呀,妙極了!我現在懂得這個道理呀,以前在這個情況之下就生煩惱,啊,現在碰見這個情況,增長我的法樂啊!嗯!他不顧下地獄的這個惡業,來幫忙我成就我的忍辱,他是我的大善知識啊!那個恩是不下於佛啊!照這種情況之下,你平常一直把它討厭那些事情,一直把它討厭的囉唆啊,你看得,哎呀,比甘露還要好啊!碰見這種情況之下,請問,你世間還有什麼不安樂的?安樂的是固然安樂,然後這樣的種種的違逆境界你也安樂,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這佛在因地當中,就這樣地每一件事情上面這麼努力,所以他最後啊,欸!這個境界轉過來了。從哪裡轉的?就這樣嘛!所以分分的功德,必定是從斷、證兩樣事情上面安立的,記得不記得?有很多事情斷跟證好像分開來的,這件事情上你發現沒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如果你不在斷、證的話那就是犯了毛病,就是這樣。當然,這個斷、證有很多情況之下兩個,就是說你不去理它,我們常常說你不要邪妄分別,不管他說什麼你不動,那個是斷;那個斷本身那個證,證的是不為所動。現在我們這個斷而證的話,不但是啊不為他動,而且藉那個惡劣的東西,這個娑婆之中種種不理想的,一下轉變過來變成功什麼?變成功你報身、報土的莊嚴哪!這麼個好法呀!想想看,啊!這個教法的圓滿哪!然後呢我們就稱讚如來、禮敬如來、如法供養都在這個裡頭。然後你還想到:「哎呀,自己我居然今天居然懂了!」你內心又高興,這個高興本身又是隨喜功德。這個的的確確隨時隨地啊,這個十大願王一串,就來了,這麼個好呀!
所以我們現在要聽完了以後放下書本來─平常的時候我們放下書本,要去思惟、觀察的時候還苦苦思惟,現在妙不可言,放下書本來啊歡歡喜喜、高高興興,教你是越想越高興、越想越歡喜!平常叫你用功去想的話,喔,這個想得個頭昏腦脹,現在這個地方你想的話,想得來得個愉快!因為你心裡面愉快了,生理的啊也就是少病少惱。所以佛法之美啊,是莫過於此啊!
這個是個大乘教法,現在我們這地方還在前面喔,剛才碰見一點皮喔!碰到一點皮毛這麼好了,所以你到後面的話,啊!你越到後面是越快樂。所以人家說這個修行苦事,的的確確剛開始的時候啊,完全在你的習氣當中,你要把那習氣拿掉,這的確苦的。可是它苦不是佛法本身苦,是你以前錯誤的習氣在苦你呀!等到你拿掉了,跟法相應的話,哪怕剛開始一點點就這麼安樂。一點點就這麼夠安樂了,你到後面越來越快樂,那還嫌多的嗎?啊!這個修行實在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
這個更有意思,前面人家傷害我嘛還……進一步啊,我們這心裡面就會這樣:人家傷害我啊,不願意,可是啊我們卻偏偏要傷害別人。還有呢,是嫉妒別人,現在這個地方特別就這一點來說的,去嫉妒別人,尤其是怨敵。一般人當然我們還不至於,這怨家對頭他得到了好東西,那個時候啊你心裡想:「唉,怎麼他得到好了!」你就受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怎麼對治它呢?看:
【本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今於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 】
是啊!現在這地方我們在幹什麼啊?我們在作修學菩薩道,要求無上菩提。什麼是菩薩道?你為利益一切眾生,乃至於要使他成佛,所以你忙這個事情。成佛的內容有兩樣: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要樣樣的好處都給一切眾生,這個是菩提心,我們現在學菩薩行的人發心做這種事情。現在你沒有給他,他自己得到了,你應該:「好!哎呀,本來我要給他呀,要花我好大的氣力,他現在自己得到了,哎呀,那是我真感謝他呀!」結果你不但不這樣想,反而他得到了還去瞋恚,那豈不是顛倒到不曉得哪裡去了嗎?
【又云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反生憂惱極為相違。】
我們發菩提心偈當中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啊!你乃至於要使他成佛了,他得到一點點下劣的利養,你都心裡面覺得:「喔唷,這樣!」那跟你的誓願不是完全相反、完全違背了嗎?
【故應於他幾大富樂,斷除嫉妬至心歡喜。】
所以他有多大的好處,你就應該多大的歡喜呀!絕不會有嫉妒啊!
【若不爾者 則菩提心利樂有情唯假名故。 】
否則的話,你說的菩提心,那都是騙人!都是假的!
【如云:「為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 】
這個很明白,
【云另諸有情,成佛三界供,見下劣利敬,何故起憂惱。】
那就這樣,
【若汝所應養,當由汝供給,親友得自活,不喜豈反瞋。 】
都是解釋這個道理,說本來是應該由你去供養他的,因為你發了菩提心要這樣嘛!結果呢,現在他自己得到了,安樂了、快活了,你怎麼反而不歡喜還要瞋恚呀?
【不願眾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 】
這是很明白地去辨別一下。假定你不希望人家得到快樂,嫉妒人家的話,那這什麼叫菩提呢?什麼叫菩提呢?所以啊,如果是你對人家得到的快樂,起瞋恚不耐的話,這怎麼談得到有菩提心?
【若他從施獲,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關。」】
退一萬步說,這個不管人家的事情,他或者是從布施獲得,然後呢,被獲或者被送,不管是兩方面,這個都跟你了不相干哪!你何必跑得去啊,要風馬牛不相干混插他一腳啊?
【怨家衰敗而生歡喜,及暴惡心願其失敗,僅由此心於怨無損,唯令自苦。 】
更進一步說,更進一步說,你不是歡喜希望的這怨家衰敗嗎?你不是歡喜他得不到富樂嗎?注意哦!這當這個怨敵仇家衰敗的時候,你心裡面生歡喜;或者你得到富樂的時候啊,你希望他失敗,非常強烈的這種暴惡之心。要曉得,你這樣的這個心裡面,對他沒有損害,對他毫無損害!唯一損害的是誰啊?是你自己呀,是你自己呀!我們心裡面造的惡業呀!這何苦來哉呢?
【設能損他,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滅除。 】
就算你真的能夠損他的話,對不起,他固然受了損,你受的損更厲害呀!你了解了這個禍患的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定要正對著這個問題,徹底地消除它。
【如云:「設怨有不喜,汝有何可樂,僅由汝希願,豈為損他因。】
如果說怨家有壞事情,有不歡喜的事情發生了,你有什麼好快樂的呢?要曉得僅僅有你的這個心裡的願望,希望他這樣、這樣,對他沒有什麼損害。
【縱由汝願成,他苦汝何喜,若謂滿我心,損失豈過此。彼煩惱漁夫,利鈎之所執,我於地獄鑊,定受獄卒煎。」 】
這兩段,我們看一看!就是說,你心裡面的希望他……這個跟他了不相干呀!就算是因為你希望他損害,希望他得不到快樂,而真的如你所希望的,這樣地做的話,這種狀態,真正實際上的損害就是損害我自己呀!我自己的損害,沒有比這個損害更大啦!為什麼呀?因為我們現在這種心理狀態是什麼?在煩惱。這個像煩惱的個鉤子,這個鉤子就像魚鉤一樣,啊!放在這個地方,你不了解這個煩惱之鉤啊,你把它一口吞下去,就被它釣上了。這條魚吃了這個魚鉤是被它釣上了,我們現在吞下了這個煩惱鉤,眼前心裡邊是為煩惱誘惑所擾,將來下地獄去。所以你只要種這樣的因,是將來一定要受地獄的煎熬啊!
這我們想一想的話,誰呀都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把這個內心當中拿得乾乾淨淨。所以佛真巧妙極了!不是教你不瞋,要教你瞋對,瞋什麼?瞋我的煩惱!所以前面說:我現在要鬥的,跟誰鬥啊?跟我自己煩惱鬥!鬥這個東西。你千千萬萬不要忍受這個煩惱,而吞這個煩惱,吞下去,那你完了!這是我們應該的。
【如是若於障礙我樂及我親樂為作非樂,并於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視為不可樂相,】
【由此生惱,憂增發瞋。 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則止其憂,由憂息故,瞋則不生。】
現在前面的就告訴我們了,像這樣前面所說的,或者是直接障礙我的快樂、障礙我親友的快樂,而他做種種的不好的事情,那麼像這種人是怨家。怨家所有的好事情,如果我們平常看起來,都不能忍受、不歡喜,說「不可樂相」,因為這個不歡喜而生憂惱,由憂惱而發瞋恚。照著前面這個道理,你把它都破除掉了;破除掉了,這個憂惱心就沒有;憂惱心沒有了,瞋心就平息。好了,忍就成功啦!
【故應以前所顯正理,於此破其一向不喜,由眾多門滅除瞋恚,以其過失最重大故。】
由於這個所說的─「正理」兩個字,前面告訴我們的如理正確無垢的道理,破除了我們一向所有這些的,以及向來一直如此的錯誤的,跟煩惱相應的不歡喜的心。那麼行啦!然後呢,由各式各樣的方法─眾多門。現在我們漸漸地了解了,了解什麼?就是前面講修的時候,「破除邪執」,他怎麼說?你如果聞慧多就思慧多,思慧多、修慧多,將來你能夠斷過證德的功德也多,對不對?你了解得越多,然後呢,你使用的方便也多,處處體會,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你怎麼想,你找到的只是法樂。假定你了解得不多的話,你用的方法只有一個的話,對不起,你只能用這一個,這樣。
所以平常啊我們總是要講修行,啊!忙得覺得好像:「哎呀,只要這樣就夠啦!」不管你是忙什麼,你是拜佛也好,然後說跑到關到山裡面去關也好,你這個辦法就是死死的這個辦法。你關在山裡可以,對不起,一出山,不行了;你關在山裡可以,到了夏天,熱了你又受不了,到了冬天,冷也受不了;叫你跑出去買菜,不方便你又受不了。唉呀!這個煩惱又來了,所以「關」不是一個辦法。好!你說:「我念佛!」然後呢,欸,你剛開始的時候念得是滿起勁,到了時候肚子餓了也不行;人家跑得來找你,事情又不行;你說你拜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弄到後來是閉關也不行,是念佛也不行,是拜佛也不行。
現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如果想圓滿修學佛法的時候,你不要著急。剛開始的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能夠如理地聽聞,如理地思惟。是的,那麼有人就著急了,說:「唉呀!這個無常很迅速啊,到那個時候啊,生命很短促。」這個話千真萬確喔!是本論一開頭的特別重視這個,正因為無常非常迅速,所以你要趕快找到種種如理法門,對治你眼前的煩惱啊,那樣才對啊!結果你不這樣走正確的方法,你說:「喔,趕快,我關起門來。」結果關在這個門裡邊,自己生煩惱,你白白浪費了嘛!對不對呀?現在我們大家都是犯這個毛病啊!
如果說,你現在能夠這樣地如理,找到一個辦法,所以他一定告訴我們:如理、如量、次第等等,圓滿無缺。然後你能夠這樣的話,不管你拜佛也好,念佛也好,閉關也好,坐在那裡也好,做什麼事情也好,你一直在那兒增長善法。是!無常是過去了,增長善法的結果,什麼?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愁什麼嘛!就算你不到極樂世界,你的善法這樣增長的話,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它那個增上生,眼前你造的一切的因,都是這個善因。下一次你碰見的,比現在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你到這個環境當中的話,這麼個好啊!你周圍那些人也跟他在一起,然後你的環境也在一起。然後呢就是個惡人,因為你宿生因地當中,當這個惡的事情現起的時候,你如法相應的,都是成就你的功德;跑到下一生,還是這樣地策勵你向上,所以就算你不往生,你都不怕呀!
更深一層說,菩薩之所以不怕的真正原因就在這,他已經牢牢地把握得住,一生比一生增上,這種情況耶!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知道。那麼這個道理靠什麼?要了解得多,然後呢思惟得多。思惟得多的話,你現在造這個善淨之業,都是這個善淨之業,你怕什麼啊?佛法不是講因果?因果我們現在積的什麼?業因嘛!你現在積的完全是善淨之業,你還要怕?修學佛法的人,連它這一個都不了解,還修些什麼啊?所以我們真正重心在這個地方,要把握得住啊!這個地方不是叫我們說:「啊,你不要說修啊!」不是!恰恰相反,我們要這樣修。也不是不要拜佛、不要閉關,恰恰相反,你要去做。這個地方的重點你要注意啊!要把握住這個重點,到那時候好了,你是閉關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做什麼也好!這個要分別得很清楚。再下面,
【能滅教授亦即上說佛子正理,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向內摧壞第一仇敵瞋恚之理。】
說由於眾多門當中,觀察思惟滅除瞋恚,因為為什麼要這樣努力呢?因為它的過失是非常地嚴重;它的反過來,利益是非常地殊勝。那麼,現在呢你要滅除它,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就是能夠針對著這個毛病,來消除它的最如理完整的教授,這個豈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該修學的!然後呢,我們眼前應該幹什麼?跟煩惱駁難。他不用「鬥」,而用「駁難」,這個駁就是辯駁,難就是問難。換句話說,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來往地推敲─喏,就是這樣!你一再地思惟觀察。前面告訴我們,都是這個:對呀!他們來傷害你,然後你這樣去思惟觀察,而這樣的話對不對;那樣的話是對不對?所以你內心當中,的的確確在分別這個事情─如理分別。所以的的確確,這個修行最佳的是如理分別,現在我們不懂得,不懂得這個道理,常常說:「唉呀,你不要分別了!」結果把最好的法寶損失掉了,真可惜!真可惜!所以眼前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這樣地去反覆推敲,然後內在呀,把這個煩惱的怨敵把它摧毀!
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修學佛法完整的教授,是對治這個煩惱的教授。那麼現在呢,就拿這個如理的教授跟這個煩惱,這兩樣東西互相地來給它辯駁。這個「難」,普通我們就是說所謂問難、質難,換句話說你針對這個問題,要去深入地探討、思惟。現在經過上面這樣的深入地探討的思惟,結果你在任何情況之下,找不到一點點你不能忍的理由,找不到一點點你瞋恚的理由,所以自然而然那個忍辱就成就了。妙咧!當你破除這個瞋心的時候,那個貪也拿掉了,那個癡也拿掉了。
所以雖然這地方,主要的是講破瞋恚,因為這個損害最大,是第一大怨敵。但是前面告訴我們「而興駁難」這幾個字,注意喔!這就是我們平常正確用功的方法,不要小小把這幾個字隨便漏掉。這兩個字,你懂得了以後,然後經常擺在你心裡邊,這樣地反覆思惟、觀察,修─就修這個。你拿這個概念擺在心頭上面的話,持戒,戒持好;念佛,佛念好;拜佛,佛拜好;閉關,對了!然後你把這個內心當中調柔了以後,兩腿一盤,那個定很快啊!這個我們一定應該正確地認識的。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好!
【是故若能以觀察慧善為思擇,以多正理而正破除,則能遮止多類瞋恚。】
喏!所以說呀,假定你能夠「觀察慧」,現在這三個字同樣的。這個智慧怎麼來的?就是思惟、觀察、抉擇,而這個智慧是破煩惱的根本的正對治。而煩惱是什麼?我們生死的根本。現在我們常常說:「哎,你幹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修行?要了脫生死。結果了脫生死,修行的最正確的唯一的工具─這個智慧,要得到這個智慧,要這樣地如理觀察思惟,你不用,請問你修些什麼?所以說,哎,要拿這個,還要呢「善為思擇」。拿到了以後啊,要拿了這個東西,很善巧地多多思惟觀察。如理的、正確無誤的,然後呢正對著這個煩惱,把它一一摧毀,一一摧毀!「則能遮止多類瞋恚」呀,他把各式各樣的,哪一種、哪一類的不如理的這個瞋恚,都把它去掉了,淨除掉了,遮止住了!
【由眾多門發生堪忍。】
忍就成功啦!忍就成功啦!
【能得堅固微妙習氣,以是由其無垢正理,於正教義獲定解故。有捨觀慧思擇修者,即捨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關於忍辱那一點,簡單地說完了以後,他那個地方又特別提醒一件事情。就是要善巧地運用這個我們得到暇滿人身的最殊勝,六道當中也唯一只有這個暇滿人身得到的,什麼?就是我們思惟、觀察這個能力。實際上呢,破除煩惱,要想透脫生死,也唯一的這個東西,這個地方最後特別說一下。
所以上面的所以能夠遮煩惱,由眾多門能夠啊,特別是瞋恚而發起這個「忍」─堪忍、忍辱能力的,在這種狀態中,能得堅固微妙的習氣。平常我們也是無始以來積累什麼?染、雜、惡、垢的習氣,這個習氣堅固得不得了,怎麼弄也拿它莫奈何!那麼經過了上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以後,欸,這個微妙的這個習氣起來了,而且堅固!
所以對於上面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誤的、正確的、如法的這個正理,要獲得定解。而這個正理是什麼?佛出世最完整正確地告訴我們的「教義」,這個「教」就是告訴我們的,告訴我們的真實的內涵哪!這個真實的內涵,要獲「定解」!定解兩個字就是勝解。不是說:啊!聽懂了、聽懂了。沒有用!的的確確─你要用,聽懂是第一步,聽不懂你還談什麼呢?但是單單聽懂而擱在那裡書本一闔,對不起,在書本裡頭。
所以我們必定要不斷地思惟、觀察。這個地方大家還想得起來吧?前面告訴我們「修」,修是什麼?於善所緣數數思惟、稱量、觀察,對不對?喏!就是「善所緣」。平常我們心所緣的是什麼?對不起,都是惡的。不在明顯的貪境、瞋境當中嘛,就是不明顯的癡境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就是這樣,這個都不是善。現在呢,如理地稱量觀察,這個就是善所緣的。然後呢不斷地─數數是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思擇,那麼經過了這樣的話,對這個東西產生決定不疑的認識,那個時候你起心動念就是它。所以平常我們遇見任何一件事情:欸,我覺得這件事情這樣,我看這件事情這樣。這就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說的見解。這個就是我們一向的定解,可是這個一向的定解都是什麼?跟煩惱相應的。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努力的,要對這個如理的正教的意義,經過這樣思惟而得到這個。
所以下面反過來說,有的人哪,唉,真是可惜啊!捨棄掉了這個「觀慧思擇修者」,說他要修行,結果呢,那個修行的最佳工具,就是思惟、觀察的這個觀察慧不要,他說修行,這個叫作修行。要曉得這樣的修行,是捨棄「菩薩一切廣大妙行」啊!真正修菩薩道的,它菩薩道真正殊勝的地方在什麼?大家記得不記得?入大乘之門的根本因是什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主要的方便跟慧,而方便是菩提心不共之因,慧是三乘的共因,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現在你捨棄掉了這個方便,然後說要去修行。這個方便是什麼?就是思惟、觀察。你要思惟、觀察,一定要多聽聞哪!請問在這種狀態之下,你怎麼修這個菩薩的大行?所以我們說:「哎呀!我發菩提心,我要學菩薩行。」結果你的行為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啊!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定要了解啊,這個是在我們可以說是最大的大障礙。我們現在得到了最難得的這個暇滿的人身,而且拿這個暇滿的人身來去修行無上的心要,所以「受取心要」,這個是中心的綱要。你現在不要它了,捨棄它了,所以這是個障礙。因為這個東西本身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所以這個障礙是最大的、無上的。這一件事情像什麼?像毒蛇一樣,啊!你不要說跟牠玩哪,老遠看見牠,哇!那趕快躲開都來不及。所以,這個地方就順便一提。
我們現在不善學,往往不了解這個經論上面的真實的意趣,在前面,前面這個第十卷當中,辯得特別詳細。也是有很多人哪,說:「哎呀,不要分別的。哎呀,你不要分別啊!」說:「如如不動啊!」是!這個是什麼?果!一定要經過前面這個因位當中如理思惟、觀察、修習所得到的。經過了這樣的如理思惟、觀察、修習以後,證得是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現在你在凡夫地,渾身心都在煩惱當中,居然你呀顛倒了說─坐在這個地方啊,在癡心當中說─這個叫「如如不動」,捨棄掉了,不要這個觀察慧,真是一個大錯誤啊!前面大家重新再溫習一下,如果了解了,那我們繼續下去;如果不了解的,務必把最一開頭的時候,關於正修跟破除邪執這個概念要辨得清楚。所以前面曾經一次、兩次、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裡又說一遍。好,上面就是關於生忍那一部分,就是對於人家來傷害你,怎麼樣對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