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59LL02觀待引發圓滿~ P262LL03如是次第

手抄稿第十四冊 P182LL02~P216L03 音檔:[110A] 14:52~ [111A] 18:34

 

 

 

【喻】NG的愛心蛋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ZaTPTCg18

阿嬤生日的當天,珍珍跟丁丁趕著去買阿嬤喜歡的限量手工蛋糕,但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推不動回收車而受困受苦,心理生起愛心就幫老婆婆把回收車推回家,結果來不及買到所要的蛋糕,蛋糕店老闆娘,知道他們的愛心,就給他們一個NG蛋糕,原以為是個NG蛋糕,卻是一個豪華的蛋糕…。

Q:從影片中的小朋友與蛋糕店老闆娘身上,你看到了些什麼?

明達:每個人都有要幫助別人的心,如這影片中的小朋友與蛋糕店老闆娘所做的就是布施 。

德傑:小朋友有慈悲心,雖然他們有急的是要做,但先去幫忙受困的老婆婆,蛋糕店老闆娘把最好蛋糕給小朋友也是在布施,小朋友的阿嬤知道他們的愛心,也生起了歡喜心。

Q:回顧一下自己的經驗,在助人的過程中,是排除萬難幫助到底?還是半途遇難而退?原因是什麼? 影片中的丁丁覺得應該先去買阿嬤喜歡的蛋糕,而珍珍則認為先去幫忙受困的老婆婆,若是你會是喜歡哪一位?

智光:有些事情久久才會遇到一次,如果錯過機會,心裡會一直掛念,我在以前,有一次在醫院碰到有位不識字的老婆婆,要我幫她掛號,但我當時因為忙而沒有幫她,這件事情讓我反省很久。我所以會比較喜歡影片中的小女生珍珍,因為生日每年都有,但是要幫助受困的老婆婆機會不多。

美玲:我會依當時的情境來決定,如果我有很重要又緊急的事情要處理,我會先處理好再去幫助別人,所以以現況來說,我是選擇小男生丁丁,先買阿嬤喜歡的蛋糕,再去幫助老婆婆把車推回家。

德傑:我們常常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會先去處理,之前在醫院有碰到一位老婆婆,她可能有很多事情需要幫忙,但我有自己的事情,只幫她一些事情,事後檢討應該幫忙她更多一點,如果今天是我母親有類似狀況,我也希望別人能夠幫她更多一點。

啟中:如果我沒有事情我會幫忙到底,如果我有事情,我會先做完再去幫他。

美玲:在大學時我曾經布施一位化緣的和尚,但有同學告訴我這位和尚是假的,我當時聽了心裡很不舒服,後來有位學佛的師姐跟我說,我們布施時是在觀待我們的內心,不要管對方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覺得她的想法很好,我們目前在學習六度,內心是否想幫助別人才是重要的,有時候我們想多幫忙別人多一點,但因緣沒有俱足,但只要有這顆心就很棒。

◆我們都有幫助他人的心,但往往是行有餘力才去為之!若自己也有瑣事煩身,常常就選擇先忙自己的…要全心全意的利他,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與此同時,在助人之際也要具備善巧方便,既不能讓對方感到受辱,也不要讓對方產生壓力,更要恆常不懈的去實踐,這些種種都含攝在六度裡面。所以從助人那一刻起,就是修學實踐六度的開始!

◆我們布施時,是不是真心想要幫助他,這個很重要,業所造不失,我造的業將來都會成果。

 

 

 

【科 判】      

【表八】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以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之心

壬二、修已受持菩薩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菩薩律儀。

癸一、何所學處

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辛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內容摘要】

一、六度能總攝學處的理由分為正義數量決定和兼說次第決定,此處所說數量,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等六度。為什麼六度能圓滿自利利他,分六個角度來說明。

  1. 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要能圓滿廣大的菩薩行,在多生多世的修學當中,須圓滿一切身德。要具足受用資財圓滿(布施)、能受用身圓滿(持戒)、眷屬住伴圓滿(忍辱)、成辦事業圓滿(精進) ,然後要有不隨煩惱轉的定力(靜慮) ,及具備對善惡取捨的智慧(般若),該做的就進,不該做的就止。如《大乘莊嚴經論》中說:「受用、身相、眷屬、及事業圓滿,這些都是增上生的所依,而要達到究竟的決定勝,須以定、慧引導,一切時處,恆常無間,ㄧ直努力增上,到最後圓滿就是佛。」

  2. 觀待於成辦二利數量決定:利他方面,先以財施或法施的方式來饒益他人(布施),要善巧遮除能損害他人的十種黑業(持戒),能忍受他人怨害(忍辱)。自利方面,以智慧得到解脫之樂(智慧),能隨心所欲地安住在善所緣上(靜慮),需一切晝夜發起精進,沒有疲厭(精進)。如《莊嚴經論》中說::「為了利益有情,菩薩應精勤修習六度:修捨是布施;不害是持戒;忍是忍辱;前三度是利他行。安住是止,也就是定;解脫由觀,也就是慧,後二度是自利行。實際上修學六度就包含了自利利他的一切菩薩行。」

  3.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首先對有情布施財物,除其匱乏,其次不損惱任何有情,而且能忍他人所作怨害。幫助別人時,當發起精進,毫不厭倦,以靜慮引發神通等令他人生起善法欲樂,再以智慧為他說法斷疑,引領他人解脫。所以,一切利他事業皆由六度成辦。如《大乘莊嚴經論》說:「不貪就是施,不害就是戒,耐怨事就是忍,無厭就是精進,引攝善說就是定慧,這樣地圓滿利他,也就圓滿了自利。」

  4.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對所有資財毫不眷戀,這樣才能守護學處、受持戒律。對有情與非情所帶來的眾苦,皆能忍受而不起厭患,才能勇悍精進修行善法。最後修習無分別定、無分別慧。如《大乘莊嚴經論》說:「不耽著受用即是布施;敬重戒律即能持戒;不厭患眾生則能忍辱;不厭患善行就是精進;修習止、觀無分別瑜伽,即是靜慮與智慧,這些就是大乘道的內容了。」

  5.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不貪著已得境界受用的方便道是「布施」,因為布施就是修捨心。防護為貪求未得境界受用所生之散亂,其方便即為「持戒」,因為戒律清淨,於世間事一切散亂都不生起。不捨有情之方便為「忍辱」,因為能不厭患他害所生的一切苦。能增長善業之方便是「精進」,因為發起精進的力量,使善業得以增長。淨治罪障之方便道為後二度,「靜慮」能調伏煩惱,「般若」能淨除所知障。如《大乘莊嚴經論》說:「不貪已得境界受用是布施;防止貪求未得境界受用所生之散亂是持戒;不捨有情為忍辱;增長善業為精進;淨除一切罪障是靜慮與智慧」。

  6. 觀待三學數決定者:此若先有布施,對一切資財沒有貪著顧戀,乃能圓滿的持戒,所以稱布施為戒學的資糧。受戒之後,由堪忍他罵而不報復,乃能守護戒律,所以稱忍辱是戒學的眷屬。有了戒,進一步學定,定就是靜慮,是心學;般若是慧學;而由精進通攝整個戒、定、慧三學。如《大乘莊嚴經論》說:「修學佛法可以從戒、定、慧三學慢慢增上,世尊正說而開之為六度;戒學攝布施、持戒、忍辱前三者,定學攝靜慮、慧學攝般若;而戒、定、慧三學都透由精進來成辦。」

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 生起次第。若能對資財、受用不貪著而行布施,便能受戒。若能守護淨戒便能安忍外來的傷害。若有不厭難行之忍,則逆緣少而精進多。若於晝夜精進勤修,則能引生正定,安住善緣而心不散亂。若心安定,則能如實通達真實勝義。2. 聖劣次第。前者較微劣,後者較殊勝。3. 粗細次第。前者較易趣入、修持,故為粗淺;後者較難趣入、修持,故為深細。如《大乘莊嚴經論》說:「六波羅蜜多由前度引生後度,依此次第而有微劣、殊勝;粗淺、深細等行相差別。」

 

 

 

  • 師父音檔

透過六度怎麼樣去做圓滿利他

【先以財捨除其匱乏,次於有情不為損惱,且忍怨害,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我們要幫助別人,怎麼辦呢?第一個先以財捨,幫助他能夠生活圓滿,生活圓滿。所以平常我們可以看得見,如果一天到晚忙這個生活都忙不過來,你要談修行,談什麼都不可能,現在大家忙得不得了啊!就這樣。所以古人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這衣食就是平常的生活,你的生活有了,那才可以談得到所謂進德修道的事情,否則的話,忙這個都來不及,所以第一件事情要財布施。實際上呢,這個布施啊,不但是財,財、法、無畏,他的缺乏你都幫忙他,使他得到無憂無慮的生活。
其次呢,單單幫助不夠,因為這個有情的的確確地,要想幫助他一定要結一個善緣,不能損惱他,「次於有情不為損惱」。那麼怎麼樣不損惱他呢?戒!所以戒的特質,尤其大乘戒的特質是在護持別人,這個不但不能損害,還要去保護他,心裡面。所以在我們皈依的時候,剛皈依談不到戒,他就說皈依了以後,就不能再傷害任何動物,讓任何有情……也是就是指從這個上面特質開出來的。第三呢,「且忍怨害」,你不但不能傷害他,而且要耐他來的怨害,要不然的話碰到一點事情耐不住的話,那自己的煩惱都沒有辦法降伏,何況是幫助人家呢,更是談不到。
進一步呢,你要幫助他,「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那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那個時候要有大精進力量;要不然呢,先哪,高高興興地幫助,做了一些時候啊就自己厭煩了。不要說幫助別人了,現在我們自己的修學,自己做一點小事情,剛開始的時候勁很大,唉,做做、做做等一下塌掉了,到那個時候怎麼教你做啊,他也不願意做了,那這種事情絕不可能的啊!現在我們要救濟法界一切有情,如果沒有精進力量,絕不可能!實際上呢,這個精進是通於一切,通於一切,那麼這裡專講利他。
進一步,「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那麼下面是定,你真正要幫助別人,那個一定要有神通。實際上呢,定它真正的主要的目的不在神通上面,是在智慧;但是這一個地方就純粹利他來說的話,那是所以說是神通,這我們要了解這個題目。那麼,最後,你前面的經過財施等等,令他沒有種善根種善根,種了善根讓他成熟,所以「若成法器」,他成了法器,那麼,最後「依智慧善說斷疑」,把正確的方法告訴他,斷除錯誤的,然後呢使他得到解脫。所以這六樣東西啊,是圓滿了這個利他的事業。

Q:幫助別人為什麼第一項用財捨?

德傑:我們常常都會先求生活上的溫飽,然後才會求更上一層的精神層面,所以師父說,我們幫助別人時,先不要讓他有生活上的匱乏或恐慌,這樣他才有機會修下去。

Q:大家有沒有哪些事情,剛開始做時很有勁,但沒多久就塌掉了?

美玲:有一陣子想在家裡運動,就買了跑步機,但沒多久就放著沒用。

智光:有一年到關西學做醬油,學完後就去買了一個大缸及很多大豆,東西都買好了,後來還是沒有去做醬油。

◆佛法是很合乎人性,師父告訴我們,幫助別人第一個要財捨,布施不只有財施,還包含法施及無畏施,先要使他得到無憂無慮的生活,進而才談的到精神提升。布施時要委屈婉轉的保護人,要持守戒律,不要以身語意損腦他人。然後對於暴惡有情要修安忍,要耐他的怨害。幫助別人時,進一步要發起精進,我們剛開始常常很有勁,但沒多就不做了,所以精進是長時間的,要有大精進力量,師父說,這個精進是通於一切。精進之後,要以靜慮引發神通令他人生起善法欲,等他成為法器之後,以智慧幫他斷除煩惱、得到解脫,所以六度是成辦一切利他事業。

 

六度同時成辦自利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惡行有情數多易遇,】
【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淨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恆常猛利勇進。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下面又把這個再進一層地來說明一下。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要長時期地在生死輪迴當中,而且生生增上,得到一生比一生好的圓滿,種種的財位等等。而得到了這個能夠不被這個塵欲所轉的話,靠什麼?就是施,無貪,你雖然有種種的東西,你呀,自己一點都沒貪著,所以自己不亂。然後呢,因為你不貪,能捨,所以能夠利益別人,這個只有布施,所以叫布施波羅蜜。
進一步呢,在這個上面,你要想真正地進一步增上的話,那個時候單單這個布施不夠了。所以要能夠斷破現行,而進一步深入定慧,這個時候啊,所以要尸羅,說「先未生預遮滅者」─尸羅。哪!你心心念念曉得你該做些什麼,然後呢,你又曉得你現在怎麼樣去做你該做的事情。這個一定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佛告訴我們的,這個叫作戒,說這樣做對的,你該去做,這樣做不對的,你不可以這樣做。做該做的、對的,那調伏你的內心,使得你的熱惱慢慢地調伏變成清涼,使得你的縛著變成功解脫,這樣。這樣把世間動亂、毫無意義的煩惱能夠一一降伏,都是這個戒的功效。

平常如果我們只學自利的話,有了戒,馬上學定、慧;現在不,我要廣利一切有情。那個時候廣利一切有情啊,單單這個你自己雖然定了,可是跟人家來往過程當中,你如果不能忍受種種情、非情的苦的話,你沒辦法向上,你會退失。所以啊,所以能夠對治這個惡有情而不退失的,自己要有忍力,就是這個忍辱波羅蜜多。
單單在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基礎是防止你不退的,不是主要的力量,在退那方面;真正向前,還要另外一個向上面這個增上勇悍的力量,這個是精進。那麼所以啊,對於這個精進要有什麼呢?「思惟此之勝利」,說這樣地做有無比的大利益,等到你了解了這點以後,所以雖然做這件事情辛苦萬分,但是你想到這個辛苦的代價雖然大,可是得到的果報啊,那更是不得了的果報!那個殊勝的意義啊,才能夠策發你的善法欲,才能夠策發你的勤精進,你在任何艱難都不怕,這是精進。那麼最後,到了這個程度,那個時候,最後的要把煩惱徹底地淨除,那個時候要靠兩樣東西:定是伏,慧是滅,是滅。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曉得那─啊!原來這也是要靠這樣。
所以,關於所以要學六度,必須要學六度,同時也只要學這個六度,這個的內容啊,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說明,而且決定有這樣的認識。前面雖然是這麼隨隨便便地好像講,實際上這個內涵,我們在正式修學過程當中,必定要有相當正確的認識,而且這個認識要發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呢,一步一步照它去做,絕不動搖,這樣才能夠得圓滿的果,得圓滿的果。
Q:平常有規律地做甚麼事嗎?有規律跟沒有規律差別哪裡?

啟中:我每天5點起床,然後念心經、誦綠度母咒及入行論,這樣上班時心情比較安定,比較不會受同事的影響,晚上則拜懺,拜完六輪後就寢,這樣生活過得很有規律,每天的身心都能平靜。

◆六度不但利他同時可以自利,用於生活上,有規律的生活,心情的起伏不會那麼大,就不容易發脾氣。如果一天都不順,想一想是什麼原因,是否因一早遲到,匆匆忙忙趕去上班,所造成的,遇境沒有忍耐發瞋心,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彌補,應該持續把事情做好,但沒有堅持,或者心不定,不專心,沒有多思惟觀察就去做,以致被老板退件…等等,都是因沒有持守六度所造成的。總攝依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即可自他二利皆圓滿,菩薩行所以要學六度,必須要學六度,同時也只要學這個六度。

 

 

  • 讚頌

滅死勝甘露   真如 曲

滅死勝甘露 即此菩提心  除貧無盡藏 是此菩提心

疾最勝藥 亦此菩提心    彼為泊世途 眾生休憩樹

復是出苦橋 迎眾離惡趣  彼是除熱惱 清涼心明月

復是璀璨日 能驅無知霾  是拌正法乳 所出妙醍醐

於諸漂泊客 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 令住最勝樂

今於怙主前 筵眾為上賓  宴饗成佛樂 普願皆歡喜

 

 

 

  • HOMEWORK

  • 看見身旁的美好,將心打開,以感恩心去體會。

  • 預習、複習、 多聽師父音檔。

  • 廣論進度:P262LL02第三學此次第~ P264LL1欲利亦復然

  • 手抄稿第十四冊 P216L04~ 第十四冊P248L5 音檔:[111A] 18:35~ [112A]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