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68L07財施分二- P272L05及將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

廣論音檔: [113B] 23’36” – [115B] 04’01”

手抄稿: 第十五冊P32L05- P91L02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財施分二,一 實捨財施,二 唯意樂施。初中分三,一 捨財道理,二 若不能捨當如何行,三 習近對治布施障礙。初中分四,一 惠施何田,二 何心惠施,三 如何行施,四 施何等物。  今初
略有十種,一諸親友於自有恩,二諸怨敵謂作損害,三中庸者俱無恩怨,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六劣於己,七與自等,八勝於自,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意樂分二。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緣行施田,為善知識,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攝波羅蜜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別意樂者,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迴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愍。如月稱云﹕「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悋,善士所稱讚。」《無量功德讚》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次當斷除何等意樂中,無惡見取意樂者,謂念布施全無果報,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為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莫如是施。當無高擧意樂者,謂不毀求者,不為勝他,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謂我能施餘則不爾。《清淨業障經》說,「若諸異生行布施時,於諸慳悋便生不信,他發憤恚而墮地獄,故於布施而為障礙。」又說「守護戒時毀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墮惡趣,住忍等時毀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故當如無量功德讚說而行。如云﹕「汝聞慧大時,未嘗自讚歎,餘少德眾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時,取自微惡行。」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當無怯弱意樂者,謂施前歡喜,施時心淨,施後無悔,聞諸菩薩廣大施時,莫自輕蔑恐怖退弱,增長勇悍。當無背棄意樂者,謂於親怨及諸中庸不隨朋黨,悲心而施。當無望報意樂者,謂非望他報恩而施,觀諸眾生缺乏安樂,愛火所燒,無除苦力本性苦故。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觀一切行悉無堅實,無上菩提有勝利故,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復次當無邪命意樂,謂念行施為國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不應慮貧而不行施。又於乞者無欺誑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亂,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詐等過,無宣布心,從別別施生別別果,深忍而施不為他動。
如何行施分二。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謂不速與稽留乃與,令起煩惱然後乃與,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先誓與此後減少給,或給下劣,數恩而與,一時能與而為漸次少少相給。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逼取父母奴輩等財而與餘者,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懶惰住教他行施,於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違越佛制學處而施,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是為應斷,故當捨離此等加行。又諸菩薩見積集施其施有罪,見隨得施其施無罪。謂若積集然後頓施,福并無多,及於集時退却眾多求資具者,令生嫌恨後施諸餘未求者故。菩薩地中所說此等極為重要,謂見集時生長慳等眾多煩惱,護等劬勞障多善行,多於中間發生損失,不能畢竟惠施事故。
當以何等加行而捨者,謂舒顏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親手應時,於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此等果者,如《諦者品》云﹕「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又云﹕「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俱舍論》說,「舒手惠施得廣大財。」堅固資財者,如《俱舍釋》說,「他於資財不能障難,火等無毀。」又助他施加行者,謂若自有可施財物,見有慳悋,曾未少施,應往其家,歡喜安慰如是告言,我家現有廣大資財,我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與汝會過,莫令空返,可取我財惠施彼等,或是將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當生隨喜,彼財無減即便歡喜,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慳垢種子,由漸修習自施少財,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或雖非慳,然無資財與彼資財,令於三寶樹修布施自己不作,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彌更弘多,令餘一類調伏煩惱,圓滿一類善法樂欲,攝受有情成熟有情。如是若自現無資財,應以工巧事業之處集財惠施,或於他所宣正法語,令諸貧者及慳悋者悉樂惠施,或諸求者教往俱信富饒之家,躬詣其所隨力隨能助其惠施。又於施物擇勝妙施,及將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

 

【廣論 師父手抄稿】
【財施分二,① 實捨財施,② 唯意樂施。】
第一個,「實捨財施」,實際上東西送;第二個「唯意樂施」,單單心裡。下面這個廣辨,啊,真妙!我們看,
【初中分三,① 捨財道理,② 若不能捨當如何行,③ 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第一個就說布施,他有布施的正確方法的哦!還有呢,如果我們不能捨的時候,那麼應該怎麼辦?欸,他有……因為實際上你要捨嘛,有的 (p33) 時候碰見一些事情,的的確確你不能做,那麼再怎麼辦,他有一個正確的方法。還有呢,萬一有障礙的時候,你怎麼對治這個布施的障礙,一項、一項。
第一個呢,就「捨財道理」,這個送──實際上的布施財物的時候分:
【初中分四,① 惠施何田,② 何心惠施,③ 如何行施,④ 施何等物。 今初】
你布施的對象是什麼;布施的時候心理是什麼,應該以什麼樣的心理去布施;以及,然後呢以這一種心理,拿了這個東西去送給別人的時候,怎麼個送法;以及送所送的東西,什麼東西是可送不可送。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很明確的說明,如理不如理,欸,這樣!現在看第一個,惠施何田:
【◎ 略有十種,】
這個比較容易。
【一諸親友於自有恩。】
這個。
【二諸怨敵謂作損害。】
第二個。
【三中庸者俱無恩怨。】
平常我們送,自己好的就送,冤家不但不送,還害他,中庸的無關緊要,他現在真正布施的,三者一律平等。
【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
五。犯戒的反過來,哦,你看,
【六劣於己。 (p34) 七與自等。八是勝於自。】
不管任何。
【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從這個裡邊看,它是包含了一切對象,不管是從你的感情上面來說,從他德行上來說,從他的富樂來說,從他的地位、名聞來說,嗯,一切,這樣,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這個就是田,這個就是我們成佛的資糧田。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說我們恭敬佛是為什麼?因為佛能夠使得我們究竟離苦得樂。但是真正究竟離苦得樂,你要廣行六度萬行欸,現在那些人就是能夠成就你究竟離苦得樂,你為什麼不敬他呢?正是我們要恭敬的呀!
所以眼前我們平常要多觀察、多思惟這個道理,尤其是我們出家的同修。這個地方我也說,眼前我們這個團體真正和樂的原因,是,任何一個團體它一定是龍蛇混雜。在普通世間上面哪,三個人在一塊的話,大家就不行了,所以人家說,一個嘛去擔水吃,兩個嘛是扛水吃,三個啦就沒得吃了。欸,現在我們不,人卻是越多越好。我自己有力幫助別人,他沒有力──欸,這是我的資糧田啊!他懶惰──啊,成就我成佛的功德啊,我是越做越高興啊!就這樣。就是我現在力量不足的時候,心裡邊:我們跑到這裡來學什麼?學這個嘛!
就算你做了辛苦了,回頭想想:「哎呀,好得幸!好的是他呀!他現在,就是我雖 (p35) 然多做一點點,可是至少我從他身上面,曉得我以前的心裡啊是如何地顛倒。看見他了是大家嫉妒、障礙,他現在提醒我──你看,我這個心裡面啊,就什麼?慳貪哪,這麼厲害呀!」所以不會放人家不下,第一個。所以這裡說明了,萬一碰見這種情況,自己放不下人家的時候,那時候自己學──我跑得這裡來幹什麼的呀?你去問它一下,問題就解決了,問題就馬上解決。如果不解決,趕快到佛堂裡面,好好地多磕幾個頭。啊!說真正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這樣一來的話,自然而然就算是不會做得很好,至少這個裡邊哪,大家沒有什麼諍論,對吧?從這個基礎上面,所以一定是消極的防範,才有積極的增上,根本的意趣就在這裡。那麼現在呢,這個我們了解了,進一步他說,施的時候心是什麼樣。
【◎ 意樂分二。】
這個意樂就是,你實際上面把那個東西財物送給別人的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剛才那個大科裡邊是啊,沒有東西的時候的如何修心,這個兩個的不同,這個我們要辨別清楚。
【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當你布施的時候啊,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這麼想:我現在把那個東西送給別人。對我們出家人來說,我現在說那個法,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或者是供養三寶的,莊嚴這個佛殿,或者我處理這件事情施人也就無畏,我忙了讓他省力,這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念頭怎麼念的?我因為這樣的是圓滿無上菩提資糧,是越做越高興,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啊!會不會說,就好像自己多做了一點,看見別人在那兒摸魚,心裡面就是嘀咕,你這個就沒有了!這樣。
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的,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你嘀咕了半天啊,事情照樣做了,結果呢?唉,對不起啊!是真是冤枉了。所以常常記得:君子是樂得為君子,小人是 (p40) 枉自為小人哪!結果你還是白吃辛苦了,結果心裡呢卻偏偏又在增長那種雜染。所以當你感果報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現在會在這個世界上面?這很明白!你所以得到這個受用,當初你因地當中一定種了這個因,就是說你也布施了。但是我們得到這果報的時候,為什麼心裡面還是要,哎喲,要去動腦筋,要去什麼,就是你當初布施的時候,心裡面就這麼沒有清清淨淨。
如果說你一心一意地歡喜送給別人,到那時候人家來,財物回來的時候,還是一樣的要不了一點點。所以你看古代那些人是妙極了,他就有這種寶藏,不曉得怎麼來的,他自己也不曉得,來了就歡歡喜喜,很省力啊!我們現在幫助別人的也是這樣,你能夠歡歡喜喜無條件地幫助別人,心裡不要這樣想,將來那個果報還是你的,這個只就世間來說喔!現在我們要求的無上菩提,那更是不曉得比他超勝得多少,那個是不能比的呀!所以這個心我們一定要認識,把它建立起來,把它建立起來!
不過這個地方不是說:「好了、好了,那些人偷懶了,對啦,讓他去想吧!」對不起,我自己偷懶了以後啊,然後在這個地方穿了這身衣服的話,眼前貪一點小便宜呀,將來這個後果的可怕不得了啊!這一點是我們每一個同修必定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個小便宜是絕對貪不得。這一個地方講布施,我們不講這個地方,布施的;就是前者講小便宜,就 (p41) 是慳啊,對自己的放不下,財物放不下固然,心裡放不下,這偷懶等等,都是從這地方,這兩面都應該認識。
【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
對所做的事情是像前面的想法,那麼對我們送的東西,把這個東西送出去呢?平常是覺得:哦,這是我自己的。現在不是,說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已經送給別人,只是他暫時寄存在我這裡,這樣,我已經送給別人了。所以財物嘛送給別人,然後我那個身體、我這個氣力也送給別人啊!對啊!既然是別人的話呢,就像前面說,這個現在他要我做嘛,我當然高高興興做啊!這樣。前面就是說那個僕為那個主而忙,現在我們就是如此啊!這個身體是什麼?僕人;這個主是什麼?無上圓滿佛果等著你啊!你只要這樣去做,你就為著這個而做呀!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心裡面要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人人在那個地方必然會精進努力,盡我最大的力,對啊,我做!這個身體啊,千萬不要等到你死了以後,養了肥肥胖胖來打它,到那時候來不及了。至少嘛要怎麼辦呢?要瘦瘦枯枯的,跑得來禮它。最好的像佛一樣,啊!到那時成了佛啊,還要向他老還要禮敬,讓 (p42) 天人瞻仰。所以說對於「物作他物解」,這樣想,是為了這個主。平常那個主人的話是這樣的主,現在我們這個主就是無上圓滿菩提果位。第三:
【緣行施田,為善知識。】
現在呢,你拿這個東西要做這樣的事情,要做這樣的事情一定有受者呀!這受者就是你的資糧田,那個是什麼?善知識。
【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有的人跑得來向你要的,什麼?你的資糧田嘛!他如果不來要的話,還不能滿足你的菩提資糧耶!這是很清楚啊!你有一身的氣力,對不起,你沒有地方去施去。跑到了淨土,對不起!你還要掃什麼?你還要忙什麼?那個地方這麼乾淨,所以你沒有集聚資糧的地方啊!所以為什麼在這地方修了個百年啊,不如在這裡修一天,你沒資糧可集嘛!這個不清楚明白嗎?有人來跟你要東西,以前則捨不得,現在好極了,喔,送給他,我圓滿菩提資糧。我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這是虛誑的,反而還害我;送給他了,欸,安全而且堅實。你有的氣力也是一樣啊,一樣有啊!
所以我們這裡同學當中啊,有一位他因為伺候老和尚,我曉得他是――你們不了解, (p43) 他實在是辛苦啊!不但是白天整天地忙,到了晚上啊,晚上還要起來幾次,那睡的時候呀,又睡得那上面冷得要命。我一直跟他說:「你這樣不行啊!」他也沒關係。「哦,不是為你啊,這個老和尚是我們這裡的精神、靈魂啊,你無論如何要保護他啊,你要好好地努力。」他晚上還睡得冷得要命,睡的時間比任何人少,做的事情比別人多。有的時候人家還這麼跟他這麼說,他心裡覺得:「唉!忙了個半天……。」後來想:「唉!沒關係,我在這裡修學,他成就了我的忍辱。」你看看,就是這種心理!所以我讚歎哪,我這真歡喜啊!這裡都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他了解這個,他就這樣去做的話,它資糧田嘛!所以是越做越高興,越做越快樂。現在我們在這地方――佛在這地方,上面伺候佛,下面呢成就你資糧的,當然是越做越開心呀!
所以不管你對於所施的東西也這麼樣,所做的事情是如何,以及你的對象是如何――三輪清淨。因地當中是聞思相應,果位當中的話修證相應,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啊!所以現在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馬上叫你捨頭目腦髓,而是說我們第一步重要的,把這個道理聽懂,然後呢思惟觀察。所以當這些人來的時候,你覺得:欸,來、來、來、來!他成就我,他成就我。如果要你財,他成就你這方面的財施。他如果要做事情――他讓你做,我們不必說這樣,他在偷懶――在成就你的無畏施啊!不但成就你的無畏施,讓你多 (p44) 做了以後,這個地方啊,這個功德你賺了,這個都是你的功德田、資糧田哪,你感激都來不及,這是你的大善知識啊!他使你成佛的,你怎麼能不恭敬他呢?這不但歡喜,而且恭敬啊!
所以現在我心裡面經常就這樣想,說實在我做不到,但是正因為我做不到,所以這樣想!我就剛才告訴你了,因為做不到,所以難免痛苦,這樣想所以快樂,所以身上面雖然受一點苦啊,心裡卻是越來越快樂。我曉得我只要這樣就快樂下去的話是增上生,這樣的增上生,到最後的圓滿佛果就等在那裡。
諸位呀!天下哪有這樣好的事情,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你不在這裡忙,請問你世間忙些什麼?哎呀,世間人都是這樣,所以我一開頭曾經給你們說過,我當初出家的時候人人笑我,等到我出了家多少年以後,跟以前的老朋友碰見了,那老朋友都說:「某人哪!算來算去還是你最好。」那當初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大家都在想,哎呀,要什麼啊?每一個人有偉大的志願,要成家立業;現在呢,每一個人都五子登科。所謂五子登科啊,什麼?房子,什麼?車子、妻子、金子,還有什麼子啊?兒子,每個人都五子登科了。結果他忙了半天,問他幹什麼?「哎呀!還不是圖這個家,還不是為了這些孩子!」你說忙了半天,結果呢?唉!他只有是這個樣。
(p45) 現在我們有幸把這個脫出來了,在這個地方集聚資糧,所以千萬要把這個正知見建立起來啊!正知見建立起來啊!當剛才這種心理現起的時候,你就說:欸,喏、喏、喏、喏!這個無始以來無明相應的習氣又來了,這個真是我的怨家,我現在跑到這裡,真正要跟它鬥的什麼?就跟它鬥嘛!不是說已經成功了,前面告訴我們,「欸!我就是被它怨家壓在下面了,我啊在下面――咬牙。」大家還記得這段話吧?這什麼意思啊?不是我是時時戰勝的,我自己很清楚嘛,我一直在敗,人家說常勝將軍,我自己覺得我是個常敗將軍。這話怎麼講呀?普通一般人哪,敗了一次就完了,那個就不行。我敗,敗了以後我還再打;又敗,敗了再打;又敗,再打。所以啊叫作「常敗」,真正了不起的就是這個「常」字,你能夠這樣地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你成功了!記著,我但願諸位能學這個!我現在就學這個常敗將軍,我在這裡只是把我的敗的經驗告訴諸位。雖然敗啊,快樂的哦!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好,那麼現我們繼續下去,下面就是引那個論上面。
【《攝波羅蜜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
(p46) 喏!就是剛才這個道理。這個乞者現在我們前面,我們是學菩薩的人,喔!這是會增長我的菩提資糧呀!哎呀,高興呀!他是我的善知識呀!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現在是滿足我的這個菩提資糧啦!
【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
不管你所送任何東西的時候要像這樣,這樣子作法,要這樣的作法。所以當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那個內心啊,那就是這樣,詳細的內涵就在這個經論上面,這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提個綱要。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教我們不斷地多讀、多閱無垢經論,這個原因在什麼呢?這我們有這個經驗,說在這個地方我們大部分同修聽的時候,聽得真起勁,書本一合,沒有了!現在不!聽的時候聽得很起勁、很高興,然後出去的時候啊,休息幾分鐘,這個高興的這個概念還在。然後呢這個正知見的餘勢還在,休息了幾分鐘馬上再回來,不在這地方聽論,就是看那個經啊,然後繼續地:「哦,剛才這論上面怎麼講的?現在經上面怎麼著?」噢,你看,然後呢這個內心當中不斷地薰習、薰習。累了,然後再出去;出去休息的時候,在這個跟法相應的這種快樂的心情餘勢未盡之 (p47) 前,休息一下,讓眼睛休息休息,身體鬆弛一下,再進來!所以你這麼這樣不斷地做的話,一定成功,這個道理後面的精進波羅蜜多當中會告訴我們。所以你得到了如理的、正確的方法,是無有不成功者。繼續下去:
【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
像前面這個意樂啊,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該這樣,這個是整個的綱要。
【別意樂者。】
那麼有不同的境界,它還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方法,下面看:
【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
喏,他這個心就是這樣的!如果這個對我有怨害的話,我慈,慈――這不但行了布施,而且還對治了你的瞋心,不但對治了你的瞋心啊,而且增長了你那個無量慈悲,你看多好啊!「於諸苦有情以悲意樂」,然後呢「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種種,不管你哪一個。
(p48) 說到這個地方啊,也特別地講一下「於諸有苦以悲意樂」這一點。我們現在說,在家那固然是布施,那你這個出家人他現在的重點是法施,那麼你怎麼個悲法啊?要曉得苦有兩種:身、心二苦。現在我們好好的,是,身容或不苦,可是心哪,大部分都很苦。我不敢說你們如何,我自己曉得我很苦,為什麼?我是個凡夫啊!雖然曉得佛果這麼美妙,啊!遠得很,我在努力。雖然我在追求,是大部分心情哪,都是跟凡夫的雜染相應。因為我了解了這個雜染相應,這個雜染相應自然而然什麼?貪著難捨、偷懶、茍且偷安。因為我自己很體會到這種心情,所以我看見別人的時候啊,有的時候是,我拿世間的量則衡量,「這個傢伙又偷懶了!」回頭一想:錯了、錯了、錯了、錯了!他在苦惱當中。他在苦惱,什麼?被無明大苦所陷,這是一個真是苦惱眾生啊!我現在不是修學佛法?我不是要布施、我不是要成就?那麼我自己覺得我修學佛法的,我都做不到,還談他嗎?啊!一方面策勵自己,一方面說:「這個人真可憐哪!好啊、好啊!我正好趁這個機會然後幫忙他。」
你這樣一來的話,那這個意樂不是離開前面的總意樂哦!剛才前面我們總意樂當中說:唉!人家偷懶啊,你覺得怎麼去做。人家偷懶,他為什麼偷懶?他偷懶有種種理由:也許他今天生了病;也許他心裡面……是,偷懶,他為什麼偷懶啊?那他還是心病苦啊! (p49) 所以這個是可悲眾生哪!欸,正好我不但增長我的菩提資糧,而且增長我的大悲心啊!修學菩薩不是初要修、中要修嗎?所以你看哪!我一面是增長資糧,一面又增長這個悲心,好在對面有這個人哪!到那個時候你越想越歡喜,是越做越高興。因為你做了,功德;你又歡喜了,做的當下是,這個歡喜的心情是個隨喜心情。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你思惟思惟,坐在這裡思惟還思惟不起來,境界現起的時候啊,你思惟是特別有力,這我們大家了解的,對不對?所以你看!這麼好的環境大家不努力,真是啊如入寶山空手而回。現在我們這裡,說來說去就是講這個。啊!所以我在這裡讚歎:大師真了不起,多少傳承的祖師、譯經大師,乃至於印這個書,那些郵差把那個送進來,都是感謝他們,我們才有這個機會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迴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愍。】
那麼所有這些做了以後,最後的心都是捨,那麼乃至於布施的果啊,也都回向給他們。欸,靠他成就了,當然你還是回向,本來你要回向一切有情成大菩提嘛,當然這樣。而這個地方特別是苦田,「當住悲愍」喔!這個有它的道理,剛才已經說過了,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而大悲必定是要苦眾生,這個。
(p50) 【如月稱云:】
月稱大論師,一個大菩薩。
【「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吝,善士所稱讚。」 】
施是什麼?「離慳貪」。這種情況之下,不管他是器、非器,就前面中說十種哪一種田,你布施的時候啊――平等心,這個布施的施者是清淨的,這個是清淨的。所以你布施的時候啊,以悲心去布施;還有呢,布施所得的果報,這兩樣東西都布施給人家,這個布施才是真正圓滿的,這個才是善士所稱讚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最後唸一下:
【《無量功德讚》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看看!現在有的人哪,哎呀,說:哎,布施有功德。啊!怎麼、怎麼,要供養什麼。但是有窮人跑得來來求你,他卻沒有悲心。為什麼呀?覺得這些窮人,啊!這個布施啊,說供養什麼人有德,這個窮人沒有功德,不行!他把那個錢集在那裡,要布施有德者。這個時候 (p51) 他「意壞」,他的意樂已經不清淨了,雖然行布施啊,就像乞丐一樣,就像乞丐一樣。而真正尊貴的世尊是什麼?「由大悲」,由大悲心,正因為看見他苦、貧窮,所以布施。
剛才這個苦是我特別說過,身、心兩方面,對我們現在來說,是特別注意對方心苦而行布施。這個話再說一遍,當他是貧窮的時候,固然;然後他如果說有種種不如理的時候,我們也是一樣。不要說:「哎喲!這個老和尚是功德了不起,我處處地方去伺候、討好他,想辦法;這個傢伙莫名其妙,我才不理他!」欸,不是這樣!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心裡面要了解:嗯,不對、不對!不是由於他要不要,而是說我該不該。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地明白,欸,這個境界現起來,「不對、不對,我要真正修改的,就是我內心的這種不如理的慳嗇的狀態,這個拿掉!」這就對啦!這個是布施的時候的意樂。
今天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69頁,上一次那一段最後一句,最後括弧裡這個唸一遍,有意思再說一下。
【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他下面說「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他雖然布施了,但是這布施的意樂他的 (p52) 心理狀態錯了,所以像乞丐一樣,像乞丐一樣。那麼這個乞丐是比什麼呢?比啊尊貴的意思,是世間名位來講,最尊重的是王者,最下賤的是乞丐。現在你雖然布施了,這布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呢?那麼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一個道理─它這個根本因在哪裡?是以大菩提心,行六度萬行。所以如果你那個大菩提心、悲心沒有了,那就錯了。所以他前面說,有的窮人來求,那個正是我們大悲所緣的,為了救濟,你現在不救而求果報的話,根本錯了!這個意思就是它的特別的意思,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現在繼續下去,前面是說怎麼應理地行法,下面是違理的,我們不應該做。
【◎ 次當斷除何等意樂中。】
其次,哪一類概念、哪一類心理狀態,這個不對的,應該把它去掉。
【無惡見取意樂者。】
第一個,那是一定要有正知見,正知見。那麼這個相反的就是「惡見取」,這個是就是見煩惱當中的,狹義來說;廣義來說,跟不正知相應的都是。
【謂念布施全無果報,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為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 (p53) 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莫如是施。】
這種我們了解的,以為布施沒有果報的,這個世間啊不了解因果法則的人,持斷滅見的人那是。還有呢由殺害而行惠施,這個也不可以。本來布施是除了除自己的慳以外,還有要滿人家願,現在你殺害當然不對。雖然布施了,可是你傷害了,這樣的,這個不對,這個正法不相應。乃至於要求種種的吉祥啊等等,那麼這個我們容易了解。或者以為有了布施啊,就可以得到圓滿的世間、出世間的種種離欲等等。這種不正知見,這應該斷除。第二:
【當無高舉意樂者,謂不毀求者。】
是平常我們凡夫總是隨著我慢轉,我能夠有東西送給別人,自己心裡面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高慢之心,把那個高慢之心要拿掉。那麼來求的人也不輕視他,乃至於毀謗他。還有呢,
【不為勝他。】
這個「勝他」也是一種慢的心裡面,憍慢的心理。他好像這樣做了,我要比他做得更好。
(p54) 【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謂我能施餘則不爾。】
還有呢,布施了以後啊,心裡不憍慢,自覺得:「啊!我能夠布施,那些人哪,都不行!」這個道理,下面經上面告訴我們,引證這段文。
【《清淨業障經》說:「若諸異生行布施時,於諸慳吝便生不信,他發憤恚而墮地獄,故於布施而為障礙。」】
那麼這段話主要的意思就是說,在平常啊對於世間的一般人來說,假定你布施的時候,而是像前面這些。這個,或者你布施完了以後,你自己覺得:「我行,別人不行。」或者雖然你布施了以後,然後呢這個毀謗別人。所謂毀,毀不是毀謗啦,就是對來向你求東西的時候啊,你給了他,你還呵斥他。譬如說一個年輕人,你說:「那個年輕人好好的啊,這個事情不去做,喏、喏、喏,送給你,你這種人真沒出息!」送完,他雖然受了你,他心裡還在那裡嘀咕,這個不好。還有呢,「勝他」,為看見別人這樣做,他超勝於他。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不如你的那些人哪……或者其他的原因,乃至於你送了,別人不送。那麼由於這個理由,使得人家對於這個正法生起不信的念頭,乃至於由此而引發瞋恚之心。這樣的話呢,他就受到害處,乃至於墮地獄。所以這一件事情,是由你布施的時候不如理,也就是高舉意樂而影響到的。你原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結果因為你不如法,意樂不正,所以呀使得人家反而受了傷害,這個是布施的一種障礙。
【又說:「守護戒時毀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墮惡趣,住忍等時毀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那麼除了這個布施以外啊,還有持戒、忍辱等,都是這樣。我們自己持戒,那麼說別人啊不持戒,那個時候,就使得很多人起不信心。這個很多人哪,涵義很廣,比如說,我持戒,那麼另外一個人不持戒,我說他不好。結果說他不好,你可能是對著他說,可能對著旁人而說,乃至告訴別人;那麼如果對著他說,他不持戒,他固然是由於這樣而跟你心 (p56) 裡邊彼此之間有嘀咕,或者你說給別人聽,那別人說了:「喔!原來戒是這樣的。」那麼他就對你是恭敬了,對那個毀戒的人就輕視了。
要曉得這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是對我們自己來說,策勵我們自己,可是對旁人來說的話,我們並沒有責斥旁人的理由。這個是一個特別,所以內明總說,處處地方來淨化自己的。現在你自己持戒,毀犯別人,這個本身錯了,而同時因為毀犯了別人,而隨著我們現在目前這個狀態,常有的,那些信佛的居士們來了以後!自己很認真的持,然後呢自己說,他不一定是自己讚歎啦!但是他自己會毀謗,說別人不持戒的。那居士聽了喔!原來這樣的。他就對這個不持戒的人,生起輕毀之心,因為生起輕毀之心的話,對他的信心受了損害。因為有這樣的關係的話,乃至由此而遠離佛法,這樣。
經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很明白,說末法的時候,他被了這件衣服,哪怕會犯種種戒律,你還是不能輕視他。本來他並不了解,那麼而是你持戒的人說了這個話,他了解了去隨便地毀謗不信的話,他會墮惡趣。這個持戒是這樣,忍辱也是這樣。不過在這裡要說一下啊!我們出家的同修不要以為人家不能罵我,那天經地義的。這個那是人家的事情喔! (p57) 我們穿了這身衣服的話,那一定要持啊!你如果做不好的話,非墮落不可啊!處處地方記住,處處地方記住:佛法講內明,每一點,每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自己啊,自己來反省觀照,怎麼淨化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內涵。
所以不管站在哪一個立場上來說,我們必定要分別得清楚。要不然這個地方從在家人那邊,說他不應該毀謗出家人;那麼然後呢,自己犯了戒,還自己覺得好像你不可以責備我,好像天經地義的樣子。那他下一層地獄,你就要下十八層地獄;他這樣下十八層地獄,你就得下三十六層地獄,不得了啦!喔,這個事情我們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那麼反過來說,在家人的話,也千千萬萬不要這樣說:啊!那個出了家應該怎麼樣的,應該怎麼樣的。不!那是他個人的事情,這件衣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他毀戒犯戒,那是他的事情,你能夠恭敬的話,你就得到無比的這個功德。
這個僅僅就你自修來說,到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說要行菩薩道,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更進一步,正因為看見這種不相應可憐的眾生,你種種方式怎麼樣去同情、憐憫幫助他。你看見他做錯了,不但不責備,你還得反過來反省,說:我的目的幹什麼?就要救他們出來,現在那些人做錯了,那不是我的責任嗎?這個才是我們這地方應該有的特質。 (p58) 所以我們必定要在任何一個地方,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說當我們一啟發了大菩提心、行大乘行的話,你在世間就找不到一個惡人,你在內心上面就生不起一點貪瞋等煩惱相,它就有這麼好處。這個道理是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學習大乘的行者在這地方啊,應該特別認識的一點。那麼下面同樣的呢,對忍辱的時候也是一樣。像凡是這種東西的話,那都是對這個持戒的這個障礙。
【故當如《無量功德讚》說而行。】
那應該怎麼作呢?應該像下面。
【如云:「汝聞慧大時,未嘗自讚歎。】
那個「夫」字錯了,「未」,未嘗,沒有。
【餘少德眾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時,取自微惡行。」】
說:不錯,你現在啊能夠如理如法地跟善知識修學佛法,是,這個叫「聞慧大時」。這個地方啊,它慧上面加一個聞慧,要曉得到現在這地方,我們所學的是什麼?發了願心,然後受戒行心,那個是資糧位上的行者。那個資糧位上的行者相應的慧,這是聞慧, (p59) 那個聞慧如果不大的話還做不到,所以那個地方的慧的特質。假定你真的有智慧,那個智慧雖然是最起碼聞的,如果說你有思、修相應的話,那自己就不會自己讚歎,那個很清楚,那種煩惱都會對治掉了。
在這個時候,絕對不會啊自己讚歎自己的。原因是下面:「餘少德眾生」,那其他比較差的人,每一個人都很重視被恭敬,這樣,這世間人人行相如此。所以我們跟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話,千萬要自卑謙下,這樣,恭敬別人不要自高。所以啊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自己努力去修行啊!「自住功德時」,要不把自己的功德沾沾自喜。沾沾自喜是得少為足,拿出來誇耀別人更是錯了啦,所以要取自己的「微惡行」,這樣。
真正說起來呢,我們到了這個階段,如果說真實地、如理地能夠走上去的時候,他心目當中具足的一個心相是什麼?大菩提心,一心仰望無上菩提。因為有了這個心,所以行那個布施。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那個行持是有功德,可是比起他的目標來的話,事實上卻是差得天差地遠。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說你把握住這個根本目標的話,它自然而然不會出問題。那個時候自己看看嘛!你自己看起來還是覺得:唉呀,差了個一大截啊!雖然現在發了個心啊,那個資糧位剛剛離開凡夫一步兩步,離開那佛地還差得很遠、很遠啊!所以他教我們一切時處,不要離開這個皈依跟菩提心,就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在。
(p60) 雖然理論是如此,但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積習很重,所以剛開始初發業者,自然難免仍舊被這個惑業現行,在處處地方來影響我們。那麼,那個時候就告訴我們,你自己是有功德,千萬不要拿這個東西啊來自高驕人,而是處處地方拿壞的地方拿出來。那麼我也聽見我的善知識常常比喻給我聽:你要曉得,你現在這樣去做是幹什麼呢?我們哪,也是賺什麼?法財。世間的人哪,賺世間有漏三世怨之財,我們現在增長要賺的是無漏的佛法如理之財。那個時候啊,同樣地跟世間一樣,在這個五濁惡世就相當於在這個貧民窟裡面,你居然賺了錢哪!那個時候這個錢哪,萬萬不能露。喔唷!在這個地方,錢財在這種地方千萬不能露,你要外面也是裝著一副窮酸相,那個很安全。要不然的話,這個會出毛病,這是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這個障礙啊,如果說你不善巧地這樣做,就都來了。
所以呀,最近我們晚上那個溫習這個「謙德」之益,這個「效」(編者按:《了凡四訓》中篇名,作〈謙德之效〉)。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我也是希望大家把這一部分哪,像《四訓》上面的故事作為我們的輔助,都好好地看一看,好好地看一看,你會處處體會。然後呢,從這一事實,從世間的淺近的這種狀態,這個故事裡邊,以及他所以能夠完成這個他的立命、改過、積德原因何在。把這個原因運用在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道理上面的話,你馬上相應了。現在我們講一個非常深刻圓滿的道理,但是下腳的起步 (p61) 卻是跟普通一樣,因為我們還是個凡夫啊。不同的呢,他同樣的起步,他的目標卻是很近、很短,我們同樣的起步,目標卻是很高很遠。它有這樣的一個好處在。那麼我們繼續下去,第三個是:
【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
他這個地方前面告訴我們依止,換句話說,我們要依止正確的意樂,而不應該依止這個不相應的這種意樂。內心好樂,這個志趣所在。望了名,望了什麼,這些內心不應該的,都應該斷除,再下面:
【當無怯弱意樂者,謂施前歡喜,施時心淨,施後無悔。】
布施的時候,心裡邊要這樣,怯弱不可以。反過來,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堅強,應該堅強,這個始終是最重要的!那麼這個心裡邊分三個層次,布施的時候,前面「歡喜」。平常我們有一點好東西擺在那地方,自己捨不得,要捨給人家,哎呀,心裡面就先已經縮起來了,縮起來了,皺起來了,皺起來了,那這個不要。「哎呀,現在有這個因緣好啊!」喔,很歡喜地送給別人,這樣。那麼這個歡喜呢,一定是跟正法相應的,這種歡喜啊這是所謂法喜,這個在布施之前。布施的時候呢?「心淨」,這個淨是――注意喔! (p62) 那個是如理如法地,布施的時候如理如法地,像前面所說的,送給別人,那是不……。布施以後呢?心裡面還「無悔」,不但無悔,而且繼續地很歡喜,這個布施才正確。否則的話,我們到那個時候,哎喲,心裡面覺得:哎呀,怎麼懊悔起來了,覺得自己送給人家,自己沒有了,等等。
【聞諸菩薩廣大施時,莫自輕蔑恐怖退弱,增長勇悍。】
對於自己是如此,然後對於別人呢,聽見這個諸佛在因地當中行菩薩行的時候,那種了不起的偉大的布施啊,那個時候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大菩薩境界啊,我可不行啊!」千萬不要生起這種心理。這個心裡面一生哪,注定你只有向後退。因為你看見別人害怕,既然害怕的話,輪到你自己的話,你絕對闖不過去,闖不過去!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增長勇悍」――勇,那個勇氣跟前面那個怯弱恰恰相反;悍是強悍,很強大的力量。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這個《了凡四訓》後面所附的,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那一個公案。他就說,自己有力量可行時儘量去做,萬一力量不夠怎麼辦?一定要使得這個施心圓滿。比如他今天要我來幫忙幾萬塊錢,偏偏我是一個窮光蛋,心裡 (p63) 面沒有……。平常我們說我沒有,我沒辦法;那時候想:「唉呀,我怎麼這沒有,我總要想辦法幫忙他,我總要想辦法幫忙他。」乃至於我自己沒辦法,給他怎麼打算,給他怎麼弄。就算你沒有實際上的行動,心裡也是這樣。然後我想:「我什麼有了,就要想;乃至於,好,我變賣了財物,想辦法去幫忙他。」儘管你沒有行為,可是你心裡面要這樣,要這樣。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聽見有一句話,「唉呀,這個善門難開啊!」這句話。這句話對眼前世俗上來說,那是千真萬確的,啊,你開了那個善門啊,大家都來有求於你。但是呢,對行菩薩道的時候,這個話不應該這樣說。怎麼應該呢?哎喲!善門易開,而且其樂無窮,其利無比!就這樣,要用這種心思來策勵自己。
【當無背棄意樂者,謂於親怨及諸中庸不隨朋黨,悲心而施。】
對於你布施的這個心意啊,一視平等,不可以說:啊!這個人跟你親,你就施;這個人跟你怨,你不施;你必定要施某一些人,另外那一些人,跟你無關緊要的,所謂中庸,就是沒有關係的,你不施。那個就是啊,只限在你的朋黨――黨就是同,共同的,就是朋友,圈子裡的――那就是違背了你自己的意思,以及背棄了來求者,這個不相應。你布施只有一個原因――大菩提心。為什麼?要救人家。所以不在乎人家跟你親、怨、中 (p64) 庸,而是你自己的悲心,這個是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下面:
【當無望報意樂者,謂非望他報恩而施,觀諸眾生缺乏安樂,愛火所燒,無除苦力本性苦故。】
你布施,不希望得到什麼果報。我們真的不希望得到果報嗎?希望的。得什麼?無上菩提之果。這個無上菩提之果,拿我們凡夫來說,好像有一樣東西,實際上是歸無所得。那不過在我們凡夫的時候,我們不是這樣說,我們不是這樣說的,就是我們把那個要求的目標放得最高最遠,這個東西才是究竟圓滿的,就這樣。為了這個,所以才去行那個布施,不是像世間的這種。那麼這種情況你去布施的時候,一定基於這個悲心:唉呀,說那個眾生是都在痛苦當中啊,為貪欲之火所燒,沒有力量去淨除自己,所以你幫忙他。所以這個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全部在裡頭。
【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觀一切行悉無堅實,無上菩提有勝利故,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
再下面呢,就是我布施的時候,並不希望得到異熟果報――說這一世我好好地努力,下一世生天,然後呢得什麼個大圓滿,這個。注意!這個地方啊,他下面有解釋說, (p65) 「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不是要下一世,說下一世就是異熟的,異熟的身、財圓滿。因為這個所有這些東西都不實在的。我們要的什麼?只求無上菩提,這個才是真正的殊勝利益,這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利益。這個注意喔!這個前面曾經說過,前面曾經說過,我們真正要求的是現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那個現前增上生,我們還是要的。那麼這個地方說他不希望,注意,這個不希望是什麼?那我們布施的目的是為了無上菩提,所以這個現前增上生,要,但是呢,我們目的不在這現前增上生,這現前增上生還是個工具。他現在這裡所破的,就是你目的不在獲得無上菩提果,而只是求這個,這樣。所以他這個地方所破的是,只是布施以後,希望得到三界之內這個異熟的殊勝之身,所以說唯破這個,這個才是他所破的,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
像這個地方,現在以後除了特別重要,我不詳細說了,因為前面說得很清楚,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他每一個重要的關鍵的地方啊,他都會分辨得非常仔細。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或者是說不經過這種薰陶的話,往往是非莫辨,是非莫辨。這往往差不多,總想差不多,世間你尚且做不好,何況是要求圓滿無上菩提。一點點,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一點大家要了解的。
所以以後在這個概念上面,如果已經有這個能力,固然應該慶幸增長;沒有這個能 (p66) 力,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自己策發自己說:唉呀,我好幸運喔!跑到這裡來,現在居然了解認識了,可以從這地方層層深入。這個同樣地,不要跑到那地方先……因為自己不相應就怯弱,哎呀,說「這個真麻煩啊!」你退怯了。那這一點,這種心理對學佛是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我們常常記住:事情真正的難易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你對這件事情的本身的心理狀態。再容易的事情,你心裡面先已經畏縮了,「唉啊!」那是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在這個地方我再特別提醒一下。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復次當無邪命意樂。】
下面說,不要這種邪命,什麼是邪命呢?
【謂念行施為國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
喔!這種是邪命。哎呀,自己布施啦!那麼這個國王或者上面的人曉得:哎呀,這個人,啊!能夠布施,然後敬重、恭敬他。這個不要,這個都錯的。
【不應慮貧而不行施。】
還有呢,說送給別人我自己沒有啦!不要去想。
(p67) 【又於乞者無欺誑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亂。】
對於來求的人哪,心裡面不要欺誑他。對於求的人啊,不要不喜、不要忿恚、不要散亂。這個欺誑、不喜、忿恚,那我們要了解。什麼「心行散亂」,這個什麼意思?在這一點哪,在我們眼前不大容易體會得到。要注意喲,這個地方是什麼?已經是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的行者,所以他那個時候心理狀態只有一樣東西――緣大菩提心,對不對?這個是必須要的。平常的時候我們現在的心裡呢,浮浮泛泛,一直在那個散亂心當中,所以他說好像布施心不散亂,「心行散亂」的這一個,兩個標準不一樣,這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心一意呀,做這個事情。下面:
【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誑等過,無宣布心。】.
喏!這一點哪,這一點的的確確是菩薩真了不起!不要說像前面所講,乞的人我們不能輕慢他,乃至於往往說他不是,就是那個來乞的人自己本身種種欺詐什麼等等啊,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總是以非常歡喜的,大菩提心相應的大慈悲心,去布施幫助他,以大菩提心相應的恭敬心去布施他。為什麼要恭敬啊?他成就我的布施功德,他是我成佛的資糧。你恭敬佛,你怎麼能不恭敬他呢?前面說得很清楚啊!所以他如何,他的事情, (p68) 這個是這個地方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就算看見他欺詐,嗯,我們不去管他,他來,我總是幫他忙。那麼下面這兩句話,看: 。
【從別別施生別別果,深忍而施不為他動。】
你布施的時候,個別個別不同的方式的布施,你就生不同個別個別的果報。你拿這個手給他一塊錢,將來你從他手上就還得你送他的錢;你拿這樣的心理做這個行為,將來你圓滿你的意樂也是什麼;對象什麼等等,你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呢,一方面身口行施,意樂呀,也跟菩提心相應的行施。所以當這樣的行施獲得果報的時候,你受用的是什麼?外面是報身報土,裡邊是法身圓滿、報身圓滿。嗯!就是這樣。所以,關於這個概念如果弄清楚了以後啊,那你就不為被他所動,所以「深忍而施是不為他動」啊!
前面告訴我們教我們這樣不要做、那樣不要做,喔喲,現在在我們看起來,這個事情真難哪!如果你懂得了這個道理,然後呢如理思惟、觀察、修習,到最後的話,自然而然你曉得:啊!那個東西就是這樣,你因地上面是什麼樣做,果位上面得什麼樣的報。所以你只注意現在你的心行相,這個事情再清楚不過,再明白不過!它既然是與法相應的你都做了,不相應的你都斷除了,自然而然你深深地安忍在這個上面。不管外面的境界是天翻地覆,好的也好、壞的也好、詐的也好、欺的也好、什麼也好……你都不為它動!這樣。那麼這個是第二點,第二點就是布施的時候呀,什麼樣的意樂,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再下面呢,
【◎ 如何行施,】
第三點,那麼你布施的時候這個行為、加行,換句話說,
(p74) 【分二,】
它也是,什麼是不應該的,應該斷除,什麼是應該的要去做。分二,先
【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謂不速與稽留乃與,】
不快地─啊,等了個半天,人家跟你要,「欸,好、好、好!好、好、好!」好了半天,拖了個半天還是好、好、好,就是這樣。他要,趕快去跟他做,把它先做好,是。那麼,
【令起煩惱而後乃與,】
你呀要布施給他,儘量地使他得到安樂,結果你送了半天,使他生煩惱─不相應!
【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
這個不可以。你送了他東西,教他去做不合理的事情,乃至於這個做不順世間理的那種,都不可以,因為佛法一定隨順世間。
【先誓與此後減少給,或給下劣,】
(p75) 這個不可以!先你決定一定要給他,後來嘛給他減少了,或者是好的變壞了。
【數恩而與,一時能與而漸次少少相給。】
這個給了他以後,說自己的:哎呀,有怎麼樣的好處;喔唷!這個東西好得不得了,怎麼、怎麼呀,我自己省吃儉用,然後幫了你忙啊!諸如此類的事情,這樣。「數恩」,說它有種種的好處。我們一下可以給的慢慢地給、少少地給。還有下面:
【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
或者自己身居高位,古代是國王,現在是高位,就把……以前的國王呀,他可以任意所為的,來搶劫別人的東西,然後送給另外。不可以!或者呢,自己在下位,
【逼取父母奴婢等財而與餘者,】
這個普通一般的人,不是國王的普通一般人呢,上面嘛取父母的,下面嘛取你奴輩等等,然後你把他不是你自己的東西你取來了,去送,這個不可以!
【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
(p76) 這個也不可以!你為了損害別人而去布施,這個不可以。
【自懶惰住教他行施,】
你雖然想布施,哎呀,自己懶惰,教別人去做。
【於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
那麼來求的人哪,你呵責他、嗤笑他。就是這種現象我們平常容易見到,乃至於輕視他啦,這種種的、不如理的,不是軟語相慰,不是針對著問題。所以這個「旁言」是就是不是針對著問題,「輕弄」的話,就是戲弄他、輕視他。那麼,
【違越佛制學處而施,】
這個就是我們出家人要特別注意的,修學佛法的人要特別注意的!所以前面一定一再告訴我們,出家人是法施,出家人的財施只有一個條件,這是你自己宿生的福報,或者是自己不自求而得到的。這個「求」兩個字大有學問哦!求要如法如理,完全如律的,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在座的諸位同學,特別注意!就是在家人也是一樣,你信佛了,一定有佛法告訴我們賺錢的原則,你違背了這個原則而去弄來的布施,不對!
(p77) 【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是為應斷,】
這樣!這個下面這一種也不可以,說你有錢就應該去布施,不要說有錢就積在那個地方,積了很久呀,然後一下去布施。不要!應該怎麼辦呢?隨有隨施,就是這樣。欸,他有,有,他要,要就要送啊!這樣。
【故當捨離此等加行,】
關於這種情況都要放棄,都應該捨棄。
【又諸菩薩見積集施其施有罪,見隨得施其施無罪。】
這個真正修學菩薩的人哪,看得很清楚,他所以要布施,對自己來說─除慳貪,就是這樣。現在呢,既然你把那個財物積聚起來的話,對不起,這個東西是增長慳貪的,所以看見積聚了財物了布施,這個有罪。你隨得隨施,得到了馬上就送出去,得到了馬上送出去!
【謂若積集然後頓施,福并無多,及於集時退怯眾多求資具者,令生嫌恨後施諸餘未求者故。】
(p78) 因為你有了財,擺在這地方藏積的話,這個是積集了頓施,你的福並不見得多。因為你真就……不要說別的,那個心哪,對不對先不管,布施當中所謂:你自己的捨心,布施的對象,就是以布施的財物,單單這個三輪當中一輪來說,你慢慢地布施,跟一口氣積了很多布施,結果的數量是一樣的。說我現在慢慢地先不急,一塊、一塊、一塊,積了一百趟,變作一百塊,一百塊錢布施,以及你一塊一塊送出去,積的數字總是那麼多,那麼所以這福一樣的。但是你聚集的時候啊,糟糕了!有的人來求,你卻沒有布施給他,所以使得很多來求的人,你把他排除掉了,結果他心裡面覺得求不到,生了嫌恨心,生了嫌恨心,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
【〈菩薩地〉中所說此等極為重要,謂見集時生長慳等眾多煩惱,護等劬勞障多善行,多於中間發生損失,不能畢竟惠施事故。】
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在〈菩薩地〉當中特別強調,說這一點很重要的!前面所說的只是說,先來求的人呀,你把他拒絕掉了,讓他心裡面生起了不如理的這種心相,然後你布施後者,單單說這個。現在這個地方呢,實際上還是,你聚集這個東西的時候,增長了「慳等」,不單單是慳喔,還有其他的煩惱。我們把那個錢擺這裡嘛,還要守護它,等一下要 (p79) 防小偷,或者我擺在銀行裡生利息,或者要怎麼樣,那都是煩惱,都是麻煩,所以增長劬勞,障礙很多善行,時間也浪費掉了,又增長煩惱。那麼何況中間還要有種種的損失。而「不能畢竟惠施事故」,對這個究竟圓滿的布施不相應。究竟圓滿的─任何情況,任何時候,一切時處,都是增長功德自他的,這個不相應的,所以關於這種的加行不可以!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 當以何等加行而行捨者,謂舒顏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
「舒顏」,這個教人家看起來呀,看得很舒暢、很歡喜,你自己也歡喜呀,是別人也歡喜。所以這個《大丈夫論》上面告訴我們,說這個行菩薩道的人,他看見別人來向他要任何東西,結果他送給別人,實際上呢,他送給別人的,他內心上的歡喜,比之這個受你布施的這個人不曉得要超過多少倍,他那個內心的歡喜是無比地歡喜!這個道理在我們普通人的確無法體會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地方所說的菩提心,學菩薩道者,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現在你心裡面所希望的、祈求的什麼呀?無上菩提。你為什麼希求這個呀?因為你深深地了解,哎呀,這個無上菩提果的殊勝的利益是不得了的,在世間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能跟它相比,你沒有一點辦法可以得得到,除了修學佛法以外!那麼現在 (p80) 呢,你正在修學。
所以我們為了容易體會這個心情,就像做生意一樣,喔!現在只有一條路可以使得你這個賺大錢,那個錢賺得不得了地大呀!現在你正忙這個事情哪,當然歡喜得不得了!偏偏別人不知道,就你知道,啊,那個時候你心裡歡喜呀!就這個狀態。所以他這個人來求你,你送給他的時候,他這個人得到的最多只是一點眼前的錢財,他根本得不到你想像當中、你心目當中所求的無上菩提果報,他怎麼有你這樣快樂呢?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這樣。
所以這一點哪,雖然在這講布施,其實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如此。修學佛法除了這個六度上五度一一,每一度都是一樣以外,特別講精進;精進是告訴我們,我們做這種善事,有一種強悍的這種心理狀態。而我們現在叫我們做一點點哪,事情還沒做,哎喲,我心裡害怕;我不行;哎喲,我頭痛;哎喲,我這個、我那個……。他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呀?不但精進一點都沒有,怯弱得不得了,為什麼?哪!就是他不能分辨那個是非好壞,他現前就是難捨貪著這一點的小小利害,對不對?或者是知見上頭,或者習性上頭的。所以你正確地了解了佛法,欸,正因為你要快樂,正因為你要這樣,你要不要嘛?要!要這個大快樂啊、大好處都在這裡啊,哪有破不掉的!這樣。所以處處地方要 (p81) 注意一件事情:修學佛法真正的中心是什麼啊?正知見,你有了這個,自然樣樣破得了。你既然能夠破除了障礙,那個果報是樣樣得到,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點!
所以用這個道理去的話,你做起事情來,沒有一點事情會障礙得住你,無往不利!無往不利!那麼,這個情況,這種精進的先是心理上面的認識,然後呢,行持上面去表現出來,這個地方用在第一個布施上頭。所以他會說:哎呀!看見來求的人哪,好歡喜啊!「先言含笑」,哎呀,他來成就我無上菩提呀,真好啊,你是我的大善知識啊!說,當然對於上面的敬田等等。現在對那個悲田下面的窮人等等,也一樣地歡喜而且恭敬。欸,他像佛一樣呀,佛使得我成就佛,他也使得我成就佛,我當然恭敬他!你布施的時候,你能這樣恭敬,所以等到你成佛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不恭敬你,這個道理就這麼單純哪!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就是說,「別別施生別別果」,這個別別不但是在事相上頭,而且布施當下,它外面是這個事相,裡面這個心理呀,以及你的加行。那每一樣東西,當你怎麼做的,果報上面就感得怎麼樣的一個回報。繼續下去:
【親手應時,於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布施的時候要親自去做,還有送的時候要適時,這個很重要!喔,他今天有求於你 (p82) 啊,到那個時候你不送,過兩天哪他已經沒有求了,你就送他了,這個不行!所以我們說,我們要送什麼?應該雪中送炭,是不要錦上添花,這是「應時」。那麼布施別人「於他無損」,還有布施的時候要有耐種種難行苦,然後這個布施,這樣。凡是前面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我們就要自己地深加觀察思惟,然後呢你能夠把這個了解的道理去做的話,那就是功德無量無邊,功德無量無邊!
所以我這個地方,處處地方,總是一看到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來了,像《德育古鑑》哪,像什麼《感應篇彙編》哪,《安士全書》啊,那古德們的種種語錄啊,乃至於最常提的《了凡四訓》等等,喏、喏、喏!就這個樣,就這個樣!他也怎麼說?他說:那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他總歸能夠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管外面怎麼樣地難、怨,他總歸委曲求全,就這樣。
【此等果者,如《諦者品》云:「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 】
你能夠上面這樣做的話,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這個經上這麼說,你布施的時候能夠恭敬求者,那麼到那個時候你的親友也來恭敬你,這個增上生當中的親友,乃至於究竟 (p83) 決定勝的時候親友,他都是恭敬。所以到成佛的時候,任何情況,任何人一看見佛啊,就無比地歡喜,無比地恭敬,這樣!乃至於佛在世的時候,你看,不要說有情呀,他坐在那個地方,欸,結果那個樹自然也蓋過來遮在他頭上。那個太陽移過去了,那個別的地方那個影子跟著個移,他佛坐在那個樹底下那個影子還不移,還遮在那裡呀,有這樣不可思議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說,這是布施的時候恭敬。
「由舒手施感得承事」,你親手好好地去幫忙人家,到那個時候,人家也會來幫忙你。所以現在我們常常怨:「唉呀!現在這個時候,好像人情很澆薄呀!」欸,這是沒有錯。為什麼你會感得澆薄啊?就是你宿生因地當中,你沒有這樣做啊!真正懂得了這因果的必然關係的話,當你看見眼前這種不如理的事情,你沒有一點抱怨,不但沒有一點抱怨,只有反躬自省,然後檢點自己,然後精進力行,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那麼「由應時施」,你能夠應時而施,你辦起事情來也,欸,「應時成辦」!
【又云:「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
你能夠布施別人而不損害於他的話,那麼得到堅固的資財,堅固資財下面會解釋的。由耐苦能夠難行,這個而去送給別人的話,那個時候你感得的眷屬他會也知心,刻心刻 (p84) 意、盡心盡命地來為你。
【《俱舍論》說:「舒手惠施得廣大財。」】
引那個論上面,那麼下面解釋「堅固財」是什麼呢?
【堅固資財者,如《俱舍釋》說:「他於資財不能障難,火等無毀。」】
平常我們說,我們感得的財物五家所共,這個都是不堅固的,或者是水漂,或者火燒,或者盜賊,或者王難。盜賊容易懂,王難是國家,啊!古代的皇帝跑得來,像我們現在譬如說:我們財物好好的,等一下政府裡邊說,欸,這個地方啊有一個什麼樣的事情,然後把你的東西拿掉了,諸如此類的,乃至於世間的所謂「治生」,這個是不堅固的,這是世間來說。你布施的時候,如果能夠這樣的,就感得這個堅固資財。
【又助他施加行者,】
喔!這個很了不起。又幫助別人布施,這樣的加行法。
【謂若自有可施財物,見有慳恪,曾未少施,應往其家,歡喜安慰如是告言,】
(p85) 你看見這個有人很慳貪,他很少布施,也沒有布施過,而你自己呢有很多錢財可以布施、想布施、要布施,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先不要忙著自己,直接就到那個小氣慳悋那個人家去,給他很歡喜安慰告訴他,說:
【我家現有廣大資財,我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與汝會過,莫令空返,可取我財惠施彼等,或是將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當生隨喜。】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跑到那個小氣、不捨得的人家去告訴他呀,說我現在家裡有好多錢、好多錢,那這個東西我要送給人家。為什麼?要圓滿這個布施波羅蜜多,啊!這個有多少好處。所以我現在不是要求財呀,我是要求人家來跟我要財的人哪,但是呢我又找不到。所以假定是有的人要來求財呀,跟你碰到了,你不要讓他空返,你就告訴他到我這個地方來,或者你不到那個地方來,把我那個錢就送給他,就是這樣。結果啊,他自己是不肯送,也不想送,結果有人到他家裡去要的時候,他自己不損失,他――好了!你要錢,到某人家裡面去。或者他自己到那個人家裡去布施,他自己雖然錢沒有損失,他還是行那個布施,他看見了這個心裡也歡喜了。為什麼呀?那譬如說,有人來找我,嗯,我自己捨不得,然後呢把這個人拒絕去了自己又覺得過不去,「那好、好!沒關 (p86) 係,來來來!我正好帶你去,那隔壁那個人家。」結果那個討的人也歡喜,然後隔壁的人家拜託我說幫他,他也歡喜,那我也歡喜了嘛!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嗯,你布施啊,這個慳貪的人隨喜。說所以他,
【彼財無減,即便歡喜,】
欸嘿!他就沒損失啊,卻也得到了歡喜。
【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慳垢種子,】
你能夠這樣做的話,慢慢地幫助他能夠除掉他那個小氣的那個種子。
【由漸修習自施少財,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
因為他能夠,由你這樣引導,本來這個「慳垢」――垢就是髒,就是煩惱相、雜染相,慳貪的這種雜染那個種子啊,自己不能做,因為被你這麼一來的話,歡喜了,漸漸地對自己能夠少少地能夠布施一點。這樣的話呢,他能夠「下無貪」――這個無貪是跟貪相反的,慢慢地進入「中無貪」,就這個無貪就是對治貪的,慢慢地升高了。又再由中無貪進得上品的無貪,進步了嘛!啊,這個好了不起!
(p87) 【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或雖非慳,然無資財與彼資財,令於三寶樹修布施,自己不作。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彌更弘多。】
所以你像這樣去做,那麼不管是你自己的周圍的什麼人,或者你的尊長,或者你的同伴,或者你的弟子等等,由於他們這個心裡面為慳貪所逼而不能布施。或者雖然不能布施,但是呢他缺少資財,缺少資財。上面譬如說,那個親教、軌範,通常他既然親教、軌範的話,他不會有慳貪;萬一有,可能!就是通常這種情況啊,他是說沒有財。由於像前面他能夠施助他加行――這個真了不起啊!你不但自己布施,而且使得這個慳―難捨的人,因為你這樣的行為也成就了他,從不肯施,然後呢到少少施,到中施、大施,所以破除他的貪,從下無貪進到中無貪,乃至於進到上品無貪,上品無貪嘛就捨了,這樣。
能夠這樣做的話,說把這個原則用來一一「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或者是他因為器量向來這樣地小氣、慳貪不能布施;或者呢,他雖然不小氣,但是沒有錢。那個時候,經過你這麼一來啊,他就能夠去布施、供養,這樣。他自己雖然不做而「由此因」,這樣一來的話,他也就得到了好處了,他得到了好處了!或者是布施的時候,你自己雖然沒有施,而讓他幫你去施,不管是自、他,「由此因緣自所生福 (p88) 彌更弘多」啊,因為這樣的得到的這個福德,比單單前面的,得到還要多、還要多!
【令餘一類調伏煩惱,圓滿一類善法樂欲,攝受有情成熟有情。】
這樣。說這個這樣一來的話呢,你令一類是調伏煩惱,令一類是圓滿善法。他本來苦惱的,沒有錢,或者什麼的話,你幫助他了,幫助他調伏了他的困擾。還有一類呢,另外一方面,他本來慳貪什麼等等的話,從這個慳貪的煩惱,反成了變成布施的意樂,就是這樣。所以兩方面:又能夠調伏煩惱,那個是一類;又能夠增長善法一類,這麼個好法!又能攝受有情,又能成熟有情,「攝受」是救他,調伏了煩惱,幫助了他攝受他;使他增長善法欲樂,是成就他,這樣好啊!所以呀,前面這個加行布施當中,別人不能布施,你能夠這樣幫助他,那個真了不起!
【如是若自現無資助,應以工巧事業之處集財惠施,或於他所宣正法語,令諸貧者及慳吝者悉樂惠施,或諸求者教往俱信富饒之家,躬詣其所隨力隨能助其惠施。又於施物擇勝妙施,及將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
下面嘛其他的等等,這都關係啊!上面是自己有錢,假定是你自己沒有,沒有關係啊!那麼應該你的「工巧事業處」,說那就是你的技術啦、你的了解啦,把你所了解的,想辦法去賺了錢,然後去送。或者你不必透過這個,只是說宣說正法――法施,那麼因為你這樣地法施的關係,使得那些本來不能施,本來不能施有二種,或者他窮而不能施,或者是他有錢吝嗇而不能施,那種施他也能施,而且很樂意地去施,很樂意地去施。那麼還有呢,是有的人不是施,反過來求,那麼如果有的人缺少,雖然你自己沒有,但是你告訴他:欸,某家、什麼地方他有!那個教他去求的那些人家,他要什麼――俱信富饒之家。這個人雖然很有錢,但是呢他不具足佛法的信心,然後他跑得去的話,你呀教他跑得去,他跑得去沒有求到,挨罵一頓,這個不!或者呢,你親自跑到那一家,曉得他又有錢、又俱信、又肯送,那麼隨自己的力量能夠幫助他,種種的方法,使得這個布施這件事情能夠圓滿。你幫助別人的話,你自己是幫助了想施的人施無畏施,然後呢你使他助成其施是隨 (p90) 喜施,所以這個無非都由施上面增長的功德。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種種這一方面,這個舉幾個例子,真正我們行持的時候,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原則,善巧行之是無往不利!那麼布施的時候呢,要把好的東西,不要說自己用不到了,哎,送給別人,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
所以說到這裡我又想到我這個善知識,我那時候剛出家不久,我們這裡東西很多,有的時候用不完,有的時候吃不完,那就說:唉呀,這個吃不完送給別人去,或者用不完,用不完把差的送給別人去。我這老師怎麼說?「這什麼話!你用不完,你最多你只能說:對不起啊,我實在用不完,請你們幫我忙啊!人家收的人也感激你,你明明是用不完嘛!你真的想送人,你捨不得,有好的東西你送人,那個對呀!」啊!我一直到現在為止是受用不盡,一直到現在是受用不盡。所以我們現在往往自己都買了新的,這個舊的沒用,好了、好了!送給別人。還說:「哎喲,這個好的送給你呀!」啊!這個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有的布施的態度。
對於下面貧窮人尚且如此,我們對三寶的話,更應該注意,更應該注意啊!那麼把「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下面「圓滿」這兩個字注意哦!這個裡面包含了三樣東西 (p91) ――你布施的心,以及你布施的加行,以及布施的對象。這個布施的對象,下面會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卷十一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