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52L07設謂非說~ P254LL01茲當廣說

手抄稿第十四冊 P75LL05~P110L01音檔:[107A] 03:23~ [108A] 01:43

 

 

 

【科 判】      

【表八】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以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1. 必須修學無謬圓滿之道

  2. 破邪執

  3. 正解經義

  4. 無緣有緣, 當善分別

  5. 當於此發堅固定解, 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內容摘要】

一、破邪宗:有人認為空性見中因無所施,已具足六度所以不需修方便,宗大師認為這是不正確的,若無所思中具足六度,那外道與聲緣也應具足六度才是,但他們卻沒有。宗大師提除以下的解說﹕

  1. 應當以見攝行,也就是以智慧來攝持方便,同樣的以方便攝慧,用方便來攝持智慧,這兩樣都要具足的。

  2. 所謂的無緣施是帶著空性智慧所做的布施。布施是一種捨心,假定完全沒有捨心的話,不可能成就布施度,其餘五度也是如此。

二、正解經義﹕支那堪布引用經文,來證成無分別、不作意才是成佛之道的論點。宗大師認為沒有真正了解經文的內涵,並解說經文正確內涵﹕

(一)經文所說的「著施等六,是為魔業。」這內涵是說,帶著人我、法我二種顛倒執著而做的布施等善行,因為不清淨,所以說是魔業,並非說布施等皆是魔業。經義是教我們去掉顛倒執著,而不是叫我們不要去行布施等。

(二)《三蘊經》說,「墮所緣故而行布施,由戒勝取守護戒等,如是一切皆悉懺悔。」這經義是說由顛倒執著而行的布施等,因為心不清淨,所以要懺悔。這樣說是要我們「行布施,但不要執著布施」,並不是說不應修持布施等方便品。

  1. 如果把行布施的捨心、以及持戒止惡的防護心,乃至於如理的一切善分別,都認為是執著於三輪的法我執,而不應該去思惟分別的話,那麼那些已經證得法無我的菩薩們,應該於一切時處都不再行布施、持戒等,並視其如同瞋、慢等心一樣而作斷除才對。

  2. 假定像你這樣說:「這個是分別啊!說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這些都是分別,都是執著三輪,我們現在要三輪空,不要去分別。然而我們修道的次第從思惟善知識的功德以及思惟暇滿難得、死沒無常、諸惡趣苦、淨修皈依、從如是因感如是果、大慈大悲、菩提心等所有學處,都是要透過思惟。

  3. 在果位上面, 安立會得到法身跟色身是互不相違,修道的時候,對二我(人我執、法我執,連極微塵許的戲論也要永遠離要引發定解,和對於此從此生,此中有此功德過患的思惟所引發定解,二者也是不相違。

  4. 必須依賴因位當中的正知見,抉擇真俗二諦的智慧。因此以教理抉擇生死輪迴與涅槃寂靜都是空無自性,而安立勝義量(真諦);而由因果法則各各決定沒有少許紊亂,而安立名言之量(俗諦) ,兩者互為助伴,這樣才是正確地了解諸佛的密意。

  

  

 

  • 師父音檔

【故若說云,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為是未解了義之時。】
所以有的人說啊:你真正有空解,換句話說,你證得了空性以後啊,其他的就不要的,其他的不要努力的。對不起,那個是毀謗我們佛陀因地當中,這是第一個;還有呢,對這個真正的了義經的特質,他並沒有解了,沒有解了。又謗人、又謗法,不得了地嚴重啊!
◆如果只修空性不修方便分,那不是就把佛陀及彌勒菩薩,當初在因地所修的六度萬行等實修的經驗,認為是修錯了,這是師父所說的謗人、又謗法

 

師父說,學習佛法先要有全面完整的認識,為什麼?聽聽師父怎麼說。

實際上拿我們前面來說,前面那個經上面,《攝研經》上也說得很清楚嘛!他六十劫當中修這個、六十劫當中修這個、六十劫當中修這個……。所以我們這些祖師啊,他在這個多生多劫當中,那段時候是專修般若波羅蜜多,所以他重視的是那個,那個時候他其他的不管,這樣啊!所以我們還記得吧,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很清楚,我們必定下腳第一步,最圓滿的教法怎麼走法?就是下腳第一步,把這個整個的輪廓認識了,然後呢找到自己進去的這個方便。那個時候你進去的時候,一點都沒錯,一門深入,可以不管其餘。等到你這個做到了,然後呢更進一步,一樣一樣地加起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只能說:我現在條件不夠啊,只能在這個上頭啊!
同樣地,正因為我們現在如此,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我只能念佛啊,看見你參禪啊,哎呀,我讚歎不已;看見你學教,我讚歎不已;看見你持戒,我讚歎不已;看見你學密,我讚歎不已。然後我們互相讚歎、互相幫助的話,那麼靠著每一個人盡一點力的話,這個佛法完整的、完整的內容還可以具體而微地存在世間。雖然我們個人做不到,確是靠不同的人,把那個圓滿的佛法還撐起來,這個是必然的結果。反之,你得不到的話,大家偏在一方面,就覺得修行就要這個了,別的也不要了。然後呢,我學淨土嘛謗禪,學禪的人嘛謗淨土,你謗他、他謗你,不要等到外面人來損害你,我們自己就裡邊弄得來支離破碎啊!這個是千真萬確的,絕對重要的。假定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你會不會說四眾過啊?會不會自讚毀他?都沒有啦,都沒有啦!所以你得到了正確的認識,跟不得到正確認識就差這麼個大法。

Q:這一段你聽到師父跟我們說什麼?

啟中:師父說,我們沒辦法修這麼多,所以要先了解所有的輪廓,然後再修欠缺的地方,例如看見別人參禪,或者學教、持戒、學密等等,我都讚歎不已。

◆因為我們凡夫,目前沒有能力馬上可以全面完整的學習,所以師父說,學習圓滿佛法要靠著每一個人盡一點力,這個佛法完整的內容還可以具體而微地存在世間。目前我們在學教理,看到他人學參禪、淨土,我們應該隨喜他們,這些我將來也要學,千萬不要你謗我,我謗你,所以對整個佛法的架構,先要有全面完整的認識。

 

Q:你會想要修大乘? 還是修小乘? 為什麼?

明達:因為現在是在學教,大的架構認識之後,就應該學大乘。

清泉:依照次第,我覺得新修小乘,小乘修好之後,再來修大乘,先把自己修好,才能去幫助別人。

德傑:我在沒學習之前,會認為要先自利才能利他,後來聽了真如老師的開示,大乘是要發菩提心,要以幫助別人為目標,如果開始發這個心的話,自己修了小乘,之後反過來要修大乘,會是一個障礙,會面臨很大困難,其實修大乘也同時在修小乘,因為大乘要修的理路包含小乘。

◆我們的觀念會認為先從小乘開始,但如果先學小乘,再修大乘,反而是繞遠路,對修大乘造成障礙,為什麼?

【得少三眛便生喜足,棄捨餘德,誠為智者所輕笑處。】
喏,這個地方最後一句話,我們現在稍微得到一點點相應啊就已喜足了,然後呢其他的都棄捨掉了,真正有智慧看的人哪,真覺得可笑、可憐啊!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啊,千萬注意!我們現在真正的大毛病始終在什麼地方,就是自己的障礙。總歸得到了一點點:「哎呀,好了,好了,我就這個樣了!好了,好了,我就這個樣了!」所以真正要懺悔的話,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拿掉。當然,畢竟自己不行,畢竟自己太差,那也不勉強,那只好只有走這條遠路。尤其是想學大乘佛法的人,這個概念不拿掉,大乘根本談不到,大乘根本談不到!這樣。
不過呢,我們也並不要去否定別人,他雖然沒有這個力量,哪怕那個大乘、大乘唸一唸的話,遲早那個大乘種子引發,他還是會回來的。可是那個注意喔!他要回來的時候還要走這個老路子,還要把那個以前這個障礙把它拿掉。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懂得了以後啊,真正更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眼前那個障礙就拿掉。你拿掉了很快就上去了。何必吃盡了千辛萬苦,然後到那個時候啊,唉呀!再痛苦地再去同樣的要做這種事情。而且你越到後來,你的積習是越來越重。積習越來越重,然後你到那時候淨除那個障礙是越來越辛苦,越來越吃力啊!所以這個道理,必定要事前的時候,先要深思熟慮,你了解得越透徹,那剛開始去做的話越省力。現在做的時候是有障礙的,因為你以前嘛,但是現在畢竟那個障礙比較輕喔,所以容易除喔!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

Q:證得小乘後要走大乘,為什麼會走遠路?

美玲:如果一開始以大乘的想法去做的時候,之後會是所有行為的中心思想,大乘是利他,所以一切行持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小乘則是利己。例如在公司裡,如果工作上有碰到障礙,通常公司會做一些改變,但這些改變可能會影響到一些人的習性或者利益,所以有些人就不願意改變,但不改變的話,公司就不會進步。

清泉:有些人要幫助別人,但在外人看來有時候只是一股衝動,因為常常自己都沒修好,所以不知道如何幫助別人。

德傑:以六度的忍辱為例,忍辱是很難修的,當遇到有人罵你,通常是很難吞下去,小乘已把自己修得很好,對於幫助別人,除非是跟他有緣分,他才會去幫助他。舍利佛已證得空性,佛陀仍鼓勵他要走菩薩行。

◆先學小乘會障礙學大乘,如師父所說的,我們的習性是得少為足,稍微得到一點點相應就已喜足了,然後其他的都棄捨掉了,小乘是以利己為中心,要轉變成利他的大乘是很難的,如師父所說的,積習越來越重,淨除的障礙是越來越辛苦,越來越吃力,要回小向大,先要將積習去除,這時候會走很遠的路。

想想:我們內心有小乘的因嗎?比如,我來學廣論,如果叫你去參加法會或其他活動、去承擔義工,你會想這都是所要學習的?還是會想,我只是來學廣論,其他的我都不要?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
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兩樣具足的喔!要用智慧來攝方便,這就是見攝行,然後呢,用方便來攝智慧。他下面這個比喻非常妙、非常妙!你懂得這個比喻,那個時候你就曉得說大乘的所謂的三輪空,這個是怎麼講法,乃至於無緣的悲等等怎麼個講法。看哪!
【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
譬如說一個慈母,啊!一個非常慈愛的母親,又是一個獨生子,這個兒子好得不得了,家財萬貫。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個兒子死掉了以後,這個心裡面的憂惱得啊,不曉得怎麼辦!這個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跟人講話或者什麼等等啊,她心裡邊這個憂心一直在。但是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是憂心哦!她照樣吃飯、照樣做事情、照樣什麼,照樣講話,事情照做,可是那個憂愁的心還在。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比喻什麼呢?看下面啊,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
同樣地,現在你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話,那麼你對於
【則於布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對的!現在你同樣地,菩薩不是喪失愛子的這個憂惱心,菩薩是見到了空性以後的這個空的這種力量,這個行勢非常猛利。因為證得了空性,所以那時候你照樣布施、禮拜做什麼事情啊,欸!對不起,那一個解空性的心一直跟著他,做你所做的事情跟著一起。所以說「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一樣的嘛!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證得菩薩呀!所以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住一切時處都是在這個空當中,但是的的確確,所有的其他任何事情,不捨棄的!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利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
反過來,反過來,前面剛才說的是解空慧,現在反過來呢,方便。就是說你剛開始修的時候啊,先修菩提心,那個修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證得空定的時候,欸!雖然空性現前了,但是那個菩提心的勢力非常強,非常強。所以啊,雖然你證得了空性了,因為一個菩提心的心力攝持啊,你不會墮在這個空當中,這一個就是整個大乘的關鍵所在。這點非常重要哦!否則你一解得空,完了!既然是空的,你還在忙什麼?你發現前面說煩惱的中心是什麼?煩惱的中心─實執,尤其是實執當中有個我執;「我」固然是沒有,說我所執的法也沒有,找不到了!你找不到了,你還忙什麼?欸!但是因為在你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有很強烈的、非常猛利的菩提心,所以你證得了空性以後,那個菩提心還在推動你,所以他在空性當中能夠動,這個是個關鍵問題所在。所以為什麼他修學大乘佛法,一定先修菩提心,不能先修空的,一修空停在這裡,沒有力量了。這個我們要懂得了。

Q:你證得空性沒有菩提心攝持會怎麼樣? 我們行布施時為什麼要智慧攝持?

啟中:證得空性沒有菩提心,會一直停在空性,不會想繼續修菩提心。修布施如果有智慧攝持,才能看得清楚,才能去除煩惱,才能知道做的事情是不是對的。

◆在證得空性時,會沉空滯寂,當然生不起去幫助他人的心,所以師父說要先修菩提心,菩提心會推動你,不墮入在空中。行布施沒有空性所攝,很容易有愛執,甚至於成了三世怨。

 

要行方便,沒有智慧來攝持,為什麼會成了三世怨,聽聽師父怎麼說。

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現在說,是的,念佛也對、參禪也對,可是記住:我是念佛要成佛、要學佛!千萬不要說:「哎呀,我好啦,我來去了就算了!」然後呢參禪,「我只求開悟。」不是的!我為了要達到圓滿的這個佛果,現在我走的路,眼前走的是從這個上面,從這個上面是步步深入。而最重要的,更重要的,那個時候啊,在深入之前先看看,這個整個的構架不要弄錯。如果你弄錯了話,一定會陷在前面所說的:你說要行方便哪,沒有慧來攝持。結果呢,你雖然一番好心,自己也混在這個裡面跳不出來,受的三世怨,修了很多福報下地獄。反過來的話呢,儘管你修智慧,就算修對了─修錯了,以定作慧,固然是很嚴重─就算你智慧修對了,對不起啊,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你證得羅漢果,應供還很薄,完了以後還要轉不曉得多遠的圈子才到。那種冤枉路啊,我們如果能夠眼前,稍微花它個三年、五年的時間的話,都可以消除掉,太值得了!這是我們一開頭一定應該有的正確的認識。
Q:做了很多好事,沒有智慧來攝持,為什麼會下地獄?

肖武:北宋初年有位曹彬,因前生於唐朝時聽了一座法,而在北宋初年成為大將軍,但有次攻城久攻不下,攻下後起了大瞋心,將整城的人都殺害,因而很多生都在豬道中,這是三世怨例子。

◆業果是空性的基礎,如是因如是果,在造善時,沒有空性所攝,會混在裡面跳不出來,會如師父所說,受到三世怨。又如平常我們做義工,做一點可以,為什麼多做一點就不想做了?因為沒有想到,我現在是在造善因,這些果報將來都會回到我自身,所以行方便時要有智慧來攝持。

 

聽聽師父講真俗二諦

他這個真俗二諦,是怎麼個抉擇,所謂真諦是什麼?就是在勝義諦當中,這個是真實的,這個一點都不假的。在這個裡邊啊,不管是生死也好、涅槃也好,所謂涅槃是最後的境界,生死是最低的境界。從最低到最高,你要去找真實的自性啊,對不起!一點都找不到,微塵許也找不到。所以這個時候立的叫勝義量,或者呢,叫真諦。但是雖然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正因為自性不可得,一切法的因緣都現起的。既然因緣現起的,有如是因,就感如此的果,所以啊這個因果的法則,彼此間「各各決定無少紊亂」─從這個因感這個果,是一點都不錯,一點都不亂。

所以從真諦當中講,好像一樣東西都沒有,我們如果不了解的,一樣東西都沒有的,什麼都不要了,撥無因果,就這毛病就來了。乃至於啊講空,空嘛,好了,哎呀,這個自在呀!持戒也不要,布施也不要,什麼都不要,要睡覺就睡覺,要什麼就什麼,毛病都來了。不!正因為是空,所以它不是天生來,不是實自性,就是你什麼因感什麼果。既然你要得到佛的果,那麼你因地當中一定要照如法行持,所以持戒也是非常謹慎,布施等等,每一樣東西沒有一點點可以亂,沒有一點點可以欠。所以在因果緣起這個過程當中啊,各各決定,如此因,決定如此的果,沒有一點點差別。而這個是安立什麼?安立叫名言量,名言量就是俗諦。這樣一來真俗二諦啊,這個互相正好你依我、我依你。因為真諦空的,所以必定是緣起;因為它必定是緣起,它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必定是性空。所以這個兩個東西啊,分不開的呀!怎麼會兩樣東西互相損害呢?我們現在講空,好了,講空什麼都沒有了;講有,好像又跟空不相應。這個是絕大的錯誤啊!所以關於這一點啊,我們要正確地了解的。
◆真諦是勝義諦,俗諦是世俗諦。空性不是說甚麼都沒有,甚麼都不要,勝義諦本質是空,萬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世上找不到任何一物是天生而來,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而形成的,例如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是滑鼠,進一步探究滑鼠的本質,是由塑膠、滑輪等物件結合而成,這是緣起,所以性空。目前我們可以從業果、緣起性空,及境無好壞,完全是我內心所安立的,這方面對空性作粗淺的認識。每周六,真如老師講止觀初探,就是引導我們趣入空性的智慧,歡迎大家一起學習。

 

 

  • 讚頌

佛說十號經   真如 念誦 

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阿難白言:「云何如來?」

佛告:「苾芻!我昔因地為菩薩時,歷修眾行,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實,以八聖道正見所證,名為如來;如過去正等正覺,調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來。」

「云何應供?」

佛言:「昔在因位所行善法威儀戒品,十善根力修令增長,如是修習圓滿至究竟位,證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永害煩惱,如斷多羅樹頭,永不生芽。復次貪、瞋、癡等煩惱盡故,一切諸趣永不結生,超過四難──生、老、病、死──苦果之法,惑苦二種而永不生,立應供號。

復次,令彼世間所有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幢幡、寶蓋、香花、燈菓,及天上人間最上之物,供養於佛,獲得最上富貴吉祥之福,是名應供之號。」

「云何正等覺?」

佛言:「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

「云何明行足?」

佛言:「明,謂: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行足者,為如來身、口、意業,善修滿足,正真清淨。如有大衣鉢等,自在觀照而無愛著,於自願力一切之行,修令滿足,號明行足。」

「云何善逝?」

佛言:「即妙往之義,如貪、瞋、癡等引諸有情往彼惡趣,非名善逝。如來正智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往佛果,故名善逝。」

「云何世間解無上士?」

佛言:「世間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地獄、餓鬼、傍生等類,各具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及彼六識所緣境等一切諸法,名曰世間。正覺正知名世間解。又彼世間所有二足、四足、多足、無足、欲色諸天、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若凡若聖,一切有情之中,唯佛第一最上無等,名無上士。」

「云何調御丈夫?」

佛言:「佛是大丈夫,而能調御善惡二類。惡者,起不善三業,而作諸惡,墮地獄、餓鬼、傍生而得惡報;善者,於身、口、意而修眾善,得人天福果。此之善惡皆由心作,佛以第一義善涅槃之法,顯示調御令離垢染,獲得最上寂滅涅槃,是故得名調御丈夫。」

「云何天人師?」

佛言:「非與阿難一苾芻為師,所有苾芻、苾芻尼、烏波塞、烏波夷及天上、人間、沙門、婆羅門、魔王、外道,釋、梵、龍、天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師。」

「云何名佛?」

「智慧具足,三覺圓明,是故名佛。」

佛告阿難:「我昔經行之次,有婆羅門而來問我:『何故汝之父母為汝立名呼為佛邪?』佛即答言:『世所知者,我能了知;世所觀者,我亦能觀;所得滅者,我亦得滅。我具一切智,一切了知。我從無數劫種種修行,遠塵離垢,今得無上菩提,故立佛號。』」

「云何世尊?」

佛言:「我於因地自審觀察所有善法、戒法、心法、智慧法,復觀貪等不善之法,能招諸有生、滅等苦,以無漏智破彼煩惱得無上覺,是故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 善行小點滴

肖武:我在母班上完廣論課後,會每個樓層都去巡視,看看電燈、電風扇、供燈及水等是否都有關閉,雖然會花一點時間,但對環境是有幫助,所以做這件事情會覺得很開心。

巧君:前幾天跟我師兄正祥去交通大學跑步,有看到一隻死掉的小老鼠,我對小動物都有點害怕,後來我師兄正祥說他有將牠埋了,我很隨喜他的善行。

美玲:之前去打疫苗時掉了一把傘,當時內心一直起煩惱,後來如秀寬師姐的所說,我幫助了很需要這把傘的人,以及想到如是因感得如是果,心情就安住下來,不久之後,疫苗的工作人員告知,我的傘找到了,聽到之後又很開心,也許也是因果關係,這把傘又回到我這邊。

智光:我目前在榮民醫院打工,有一天下大雨,有位剛抽完血的患者,因他的車子停在醫院外面,要我能暫時借醫院的傘給他使用,因為我想到美玲掉了傘的事情,擔心傘借了沒有歸還,所以沒有借給他,事後一直在想這件事情,要怎麼做比較好。

清泉:對於智光借傘的問題,如是因感得如是果,就隨順因緣。

明達:若擔心借出的傘沒有回來,可以請他押金如200元。

啟中:我覺得對方應該不會惡意借了傘不還,可以留下他的電話就好。

班長:若是我,我會陪他到車上,然後把借他的傘拿回來,這方式可以考量看看。

 

  • HOMEWORK

  • 多感恩! 多道謝! 把握家人相聚的時光.. ..

  • 預習、複習、 多聽師父音檔。

  • 廣論進度:P255L01第三經義~ P256L01不善惡友

  • 手抄稿第十四冊 P110L03~P152L08 音檔:[108A] 01:42~ [109A] 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