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希求解脫(二)P153L4~P155L7

手抄稿:第九冊P95L1 ~ 第九冊P129L3

【廣論原文】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① 正修意樂,② 彼生起之量,③ 除遣於此邪執分別,④ 決擇能趣解脫道性。初中分二:① 明求解脫之心,② 發此之方便。 今初
◎ 言解脫者,謂脫諸縛。此復業及煩惱,謂於生死是能繫縛。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於其中結蘊相續,是繫縛之體性。故從此脫,即名解脫,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又此解脫,非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
◎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見非愛相。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故若未修三有過患,於彼發起欲捨之心,則於苦滅不起欲得。《四百論》云:「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三有。」
希求解脫方便分二,① 由於苦集諦門中思惟,② 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初中分二,① 思惟苦諦生死過患,② 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初中分二,① 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② 正修苦諦。 今初
◎ 集諦為因,苦諦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應是後。何故世尊不順彼義之次第而作是說,諸苾芻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耶。大師於此違因果次第而宣說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無過失。此復云何,謂諸所化,若於生死自先未發無倒希求解脫之心,根本斷絕,彼於解脫云何能導。以諸所化無明闇覆,於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為安樂,顛倒所誑。如《四百論》云:「此大苦海中,悉無諸邊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先須為說此實是苦,非有安樂,說多苦相令起厭離,是故於初先說苦諦。此後自見墮於苦海,則於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必須滅除。此復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便念其因復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諦,是故集諦於苦後說。次知生死眾苦,皆由有漏業生,其業復由煩惱發起,煩惱根本是為我執,便知集諦。若見我執亦能止滅,誓願現證滅苦之滅,故於集後宣說滅諦。若爾開示苦諦之後,即於解脫發生希求,苦諦之後應說滅諦。答云,無過,爾時雖有欲解脫心,欣得寂滅眾苦之滅,然猶未明眾苦之因,未見其因定能遮止,故於解脫,不能定執為所應得,定當證滅。如是若執定當證滅,定當解脫,便念何為趣解脫道,趣向道諦,是故道諦最後宣說。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須如是次第引導學者。若未真實思惟苦諦,厭捨生死,則求解脫亦唯虛言,隨其所作悉成集諦。若未思集,善知惑業生死根本,猶如射箭未見鵠的,是即斷截正道扼要,遂於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若未能知應斷之苦集,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故欲求解脫,亦唯增上慢耳。

【廣論 師父手抄稿】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① 正修意樂,② 彼生起之量,③ 除遣於此邪執分別,④ 決擇能趣解脫道性。初中分二:① 明求解脫之心,② 發此之方便。 今初】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第一個「正修意樂」,喏,正修的這個內容是什麼,我們心裡應該些什麼認識,怎麼樣的做法。「彼生起之量」,第二個。「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這個是一樣的。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既然你要求解脫,最後了解了,說第四個那個地方,就現在告訴我們了,我們哪,你要修解脫嗎?對了,解脫道是什麼一回事情,解脫道是怎麼一回事情。現在次第來講:「初中分二」,就是正修意樂。「明求解脫之心」,求解脫的心是什麼?第二怎麼樣發生這樣的求解脫的心,所以「發此之方便」。今初。
【◎ 言解脫者,謂脫諸縛。此復業及煩惱,謂於生死是能繫縛。】
所謂「解脫」,什麼樣呀?簡單,就是把綁住的把它解開來,這麼簡單法。那麼什麼東西綁住你啊?業跟煩惱,就是業跟煩惱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就是這麼簡單。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於其中結蘊相續,是繫縛之體性。】
說,是的,現在綁住你的就是業跟煩惱,由於這兩樣東西的輾轉增加,結果呢把你綁住了。那綁在哪裡呀?綁的地方,如果拿這個「界」,拿那個地方,拿那個範圍來區的話,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然後在這個三界當中,如果分「趣」,就是我們分成功六趣,或者就是這個六個類型,那麼或者是六等,或者是五等。如果把修羅判作天趣的話,就是五等,有的把修羅叫作非天,這個沒關係。還有一種呢,「生處門」,就是在三界當中你怎麼去出生的,那麼分成功四:胎、卵、濕、化,就是這樣,不外乎這個。
就是不管是三界,不管是六趣,不管是四生,總之前後業感緣起,前面的蘊滅,後面的蘊生,是「結蘊相續」。在這個裡邊繼續不斷地這個五蘊身,繼續不斷地向前推衍,說結生相續。那個蘊、五蘊,不是有一樣真實的東西。而這個五類東西,到那個時候舊的壞了,新的又生起來了,這一個東西,生新起來的繼續不斷向前面推衍下去,這個相續體,這個就是被綁住的這個。而業跟煩惱,綁住那個蘊體,就是這麼;就像那個繩子綑著你,就這麼簡單。這個繩子是業跟煩惱,現在這個你呢,就是這個蘊,五蘊。
【故從此脫,即名解脫,】
就是這樣,從這個地方解脫開來,就是!
【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
你現在呢要想從這個地方,說唉呀,不要被它綁住,我一定要想辦法跳出來,就是這個,就是這樣!
【又此解脫,非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
前面我們不是說業跟煩惱是能綁的東西,然後呢結蘊相續,就是我們生死的流轉的這個所綁的東西。那麼業跟煩惱的,說這個裡邊這樣,說這個業跟煩惱的諸行,它這個前面滅,後面的生。生完了以後它又滅,滅完了以後又生,生滅不停的。所以它生完了以後,它自己就會消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它那個結蘊的事情,本身就是永遠生滅,永遠生滅。「不待修習」,假定說你不要去修習,說「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就是說,那結蘊的體本身是什麼東西?找不到。它是怎麼一個?生滅繼續相續,換句話它一直相續的,一直相續下去的。這種情況之下,你必定要修習對治,斷了這個相續,那就對了。否則的話,如果你不修習對治的話,是呀,如果你不 (p98) 修習的話,對不起,它本身啊,它繼續不斷地就生滅、生滅、生滅。所以,
【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
所以你沒有修這個對治的話,它永遠接下去。
【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
你一定要修習,針對著這個生死流轉的結生相續,那麼它那個東西就停止了;那個停止了以後,那個繫縛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要求解脫心,那麼要求什麼解脫心呢?就要對這個結生相續,要找到如法如理的對治,對治了這個東西以後,那麼這個解脫才能夠具體地成就。了解了,所以說,哦,要求解脫,要一定要有解脫的方法,正確的方法,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這個。至於這個方法的內容呢,我想留在下面一次再講,今天這一堂就講到這個地方。
今天,《菩提道次第廣論》153頁,卷六,共中士,中士道。那麼這個中士,由於前面那個基礎上來,我們進一步了解說,雖然人天當中保持了善趣,是善道,但是畢竟最後還要墮落。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想到畢竟墮落還是苦,這樣不行,進一步還要更求進一步的解決。那麼那個從這個基礎上面,又向上一步,這個叫中士。那麼次第呢分 (p99) 四部分:正修意樂,哪一個是正式的,就是我們說中士要修的。換句話說我們的心裡的內容,我們應該有的認識,以及心裡這個狀態是什麼樣。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發生這樣的一個狀態,他告訴我們的,用什麼方法才行。這了解了以後,有一種錯誤的概念要去掉。對正確的了解了,錯誤的去掉了,最後告訴我們,那麼現在修什麼樣的道,能夠達到你這個目的。這個分這個四科,這個次第層層推進,圓成我們的目標。
那麼前面已經說過,所謂求解脫的心是指什麼樣的心?那麼這個心怎麼樣才能夠發起?平常說我們大家都希望,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要想從痛苦當中脫出來,要想從痛苦當中脫出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可是找不到,原因呢就是自己的愚癡,自己的愚癡。因為愚癡、不了解,所以不曉得從哪裡去找。現在我們很幸運地曉得,哦,要去找一定從那個方面,這個就歸結到從三寶。那麼更從那個地方了解了,單單前面這個不夠,更進一步到這裡。
那麼說現在呢,雖然我們進一步要求解脫,但是這個解脫的心,是曉得解脫,怎麼樣才能夠使得這樣的內心,跟他相應的如理如量的生起來。雖然我們大家都會這樣覺得,這要求解脫,雖然你要求解脫,想完了以後,沒有一個力量來推動你。因為沒有推動的力量,所以儘管 (p100) 想,想完了以後,仍舊陷在自己一向的這一種習性當中,這種習性就是無明相應的見思煩惱。那種見思煩惱,儘管你拿來閱讀佛經,有的讀了半天增長各式各樣的知見,增長各式各樣的知見。結果呢它本來是要指導我們,憑這個去跳出輪迴的,淨化這個知見的;結果你弄了個半天,知見增長了一大堆。知見增長了,慢心也跟著增長,結果是煩惱是越弄越多。所以在這地方我們要很善巧地,找到這個正靜息的方便。
【◎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
怎麼樣能夠啟發這樣一個如理如量的認識。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見非愛相。】
那麼先舉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們嘴巴渴了以後,覺得痛苦不堪,那麼你一心一意要想去找水喝。為什麼?因為你覺得嘴巴渴的時候,那是痛苦難受。這個譬喻我們可以更加深一點說,你生了病,假如那個小病沒有關係的話,叫你去看醫生你也懶得看。但是那個病痛苦難受的話,叫你不看醫生也做不到。同樣的道理,一定是對於這件事情感到它的非可愛,就是應該這麼反面的,更強烈說可怕、痛苦的這種狀態,由於這個力量逼迫,所以你一心就去求怎麼解脫痛苦,怎麼從痛苦當中透脫出來。所以
【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
同樣的,現在我們要想從這個苦蘊當中得到解脫,解決這個苦,也必須見到這個取蘊—這個取蘊就是我們身心的五蘊—它那個特質是苦的,以及它這個苦的種種的過失、患害。當你真實地見到了,那個時候你才一心一意才會求它跳出來。你要見不到這個的話,那根本不可能,所以說這個是道的根本在這裡。因為你要從這個地方求解脫,有找到了解脫的這個道,進而去找,找到了解脫之道,那時候你才會努力去修。你沒有這個力量的話,推動你的力量都沒有啊,所以嘴巴上面都是空話,原因在此。我們每一個地方必定要把握得住!乃至於現在你說,你為什麼要持戒?同樣的道理,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原則,這個是最重要的。否則的話,你弄弄弄就弄錯掉了,弄弄弄就弄錯掉了。
【故若未修三有過患,於彼發起欲捨之心,則於苦滅不起欲得。】
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先一定要認識苦蘊所在的三有,這個三有的種種禍患,種種的不理想。當你見到了不理想、禍患的話,你就一心一意產生厭惡捨離,一心一意從這個地方跳出來。為了要跳出來,你就想怎麼樣才把這個痛苦能夠解除,你才會去求解除的這個方法。這個是必須要的,這個是必須要的,這個道理,所以下面引論。
【《四百論》云:「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三有。」】
任何一個人,對於這一個事情,如果不產生厭離心的話,他怎麼可能求寂滅這個厭離的方法呢?不可能的。反過來,他因為不了解這個三有的過患,而他見到三有這麼個好,所以他貪著難捨。既然貪著難捨,怎麼可能讓他從這個地方跳出來,怎麼可能從這個地方跳出來?所以啊現在有很多人哪,哎呀,要修行,說是要修行,喔唷,乃至於說受戒,乃至於出家,乃至於認真地去學;學了半天,他根本就沒把握住—你為什麼要跑得來學?他把握不住。所以到後來,知見一大堆,學問做了一大堆,有很多這樣。結果呢他始終在 (p106) 那個地方空轉,那是非常可惜,那是非常可惜!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首先把那個根本因指出來,換句話說,那個根本因有了,然後你在這個上面著力的話,把那個根本因慢慢增長圓滿,也就行了。否則的話,你忙了半天,忙了半天你所圓滿了什麼?染污之因,越做越遠,越做越遠哪,這一點是我們在這個地方首先應該認識。有了這個認識,然後你步步深入,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幫忙我們解脫生死的。如果你這一個不認識,然後你跑進去的話,你那個知見都是不相應的,都是不相應的,這樣。那麼這種知見到後來呢,如果說你修的功德,那三世怨,到那個時候你很有錢;如果說你做學問,三世怨,你很有學問,就是這樣。
所以現在有很多很有學問的人,很有財勢的人,乃至於很有地位的人,那種人他不能進入佛法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有一類他修福德,啊,也在佛門當中布施、弄啊,修廟乃至於,但是根本因在哪裡,沒有把握得住。開始他是對的,沒有把握得住,所以他將來得到福報很大。有一類他那個時候,然後呢做學問做得很多,哎呀,經哪、律啊、論,然後深入思惟、觀察,乃至於講說,但是同樣地,根本因沒有把握得住,這一世很聰明,乃至於念書念得很好。有一類,持戒的戒相上面啊,做得非常地如宜,但是雖然如此,他真正的自淨其意,他的根本,為什麼要持這個戒的目的把握不住,這一轉世的時候,他聲望— (p107) 說官位很高,那這個都是這樣來的。
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不管我們將來學什麼,你這一個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以後,然後不管你修哪一個都對。譬如說我們現在淨土念佛,是正因為如此,所以你那時候如救頭燃,「唉呀,別的我管不到啦,我只有一心一意依靠阿彌陀佛啊!」那時候你那句佛號就念得非常堅固。如果你持戒的話,你曉得得非常清楚,原來這戒的目的是在這個地方,自然而然你把握得住了,你就很努力。做學問也是如此。否則的話,我們處處地方產生諍論,說我這個對、你這個錯,然後呢大家又要忙這個、忙這個。在佛世的時候,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這樣。佛就告訴他這樣,喔,他聽見了,全部精神貫注在他自己的問題上,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他解決了,解決了以後他煩惱解脫了,那個時候你再做就好了。
那我們現在,不,有一種人比較差的,哎呀,忙著要去解脫,不管這些。結果呢,方法得不到,儘管你關起門來修行,修了半天,在煩惱當中轉,不知道。那麼反過來有一類人是先要了解,然後去作學問,作了學問作了半天,他不曉得作學問的目的是什麼,然後比較各宗、各派、各家、各門,這個對、這個不對,學問一大堆,諍論不曉得引起多少,也跑到外頭去,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喏,希求解脫的 (p108) 方法,根本何在!看下去。說:
【希求解脫方便分二,】
這個啟發的方法分兩部分,第一個由集諦門思惟,第二個由十二緣起門思惟。
【① 由於苦集諦門中思惟,② 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這兩者當中你任意能夠了解一個,把握住一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你要想兩個都認識的話,那彼此之間為什麼要這樣開合,如果你弄得很清楚的話,那這個問題真是易如反掌。你去到……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可以處處體會,可以處處體會,所有的眼前這種障礙,都消除掉了。現在我們分那個兩部分看下去:初就是由苦集門中,分二。
【初中分二,① 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第一個先要了解、認識、觀察、思惟,這個生死的特質是什麼?苦,是苦。確確實實這一個是苦的。第二個呢,
【② 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那麼為什麼會在生死當中流轉呢?為什麼呢?這樣。這個兩部分,又一一各別分開來講。
【初中分二,① 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② 正修苦諦。今初】
先說明四諦,說苦集滅道,為什麼先要講苦諦的原因,然後正講苦諦,現在說下去。要平常在我們一般狀態學的時候,我們就說:「經上面嘛告訴我們苦集滅道,你卻告訴我們算囉!他為什麼要講,哦,『先說苦諦』啊、為什麼啊,這個次第為什麼要這講啊?」這樣。平常我們說:「啊!你趕快告訴我,告訴我們曉得嘛就好啦!」好像那個道理表面上面,我們找不到必須要說的理由,通常我們這種狀態。實際上呢,這個有他的絕大的原因在,絕大的原因在,現在我們把這個文看下去。
【◎ 集諦為因,苦諦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應是後。】
集就是因。由於造了這個因,聚集了這個因,那麼感得的這個因的果。流轉生死的因是集,然後呢感得流轉生死的果是苦,所以照這個先後的次第,應該是集在先而苦在後。 (p110) 結果呢,世尊卻先講苦,後講集,所以說:為什麼原因世尊不順那個次第?
【何故世尊不順彼義之次第而作是說,諸苾芻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耶。】
世尊正講的時候先告訴我們:這個是苦啊,你應該知道,這是集啊!他那個次第卻先講苦然後講集,恰恰相反,什麼原因呢?下面就說:
【大師於此違因果次第而宣說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無過失。】
第一個告訴我們,說佛對於這一件事情,把那個因果次第顛倒違反而說,他有他的特別的原因的。什麼原因?修行的綱要在這裡。你為什麼要學?你要學了去修行,結果你要修行的,那個次第就是這樣的,所以沒有任何過錯,沒有任何過錯。反過來說,他就是絕對正確地要這樣講,世尊之所以為世尊,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關於這一點,對於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我們平常所以不能修行的原因,就是缺少了推動我們修行的力量,曉得這個要修行,要好,但是就提不起來。那麼我們以前聽過那個各式各樣的故事,那個故事都是這樣的:哎呀,他去了,出了家也不行。結果跑到地獄裡一看,跑到天堂上一看,哎呀!那個時候不管他年輕也好、年老也好,大家都拼命了。為什麼?啊!原來看見這個情況是這麼個嚴重。
那麼同樣地,對我們也是一樣。我們雖然沒有這個福德因緣,感得佛菩薩帶我們到天堂地獄去看看,但是我們眼前都遭受到了。哦,一生了病,哎唷,生了病趕快去找醫生啊,這個事情,要該做的事情都不願意。你就急著、忙著,病是件小小的苦,你就拼命去找醫生。所以現在這個地方也指出來,說喏、喏、喏,這一個東西本身哪,是在大病、大苦當中啊!那麼他指出來了以後,如果說你能夠如理照他指出來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深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就產生一種狀態,什麼?覺得這個痛苦的逼迫性,就在這裡啊!那是無法忍受,你就拼命要去求解脫了。所以他為什麼要先說的次第。
從剛才這個說的譬喻當中,我們也可感受得到,假定我們在生理上面遭到了病,我們會求醫。現在呢,照著這個方法,在心理上面,如果你也感受得到苦切的這種力量的話,你那時候就會坐立不安。坐立不安幹什麼?一心求解脫。你能夠這樣去,哪有不解脫的道理?所以這個是修行的次第,這個是正確的,這是正確的。
【此復云何,謂諸所化,若於生死自先未發無倒希求解脫之心,根本斷絕,彼於解脫云何能導,】
那就是這樣。對於所化的,就世尊要化度的那些眾生,他假定對於這個生死的本質並 (p112) 不了解,貪著難捨,根本不想求解脫,根本不想求解脫,那個時候你教他修,修什麼啊?修是修解脫,現在我根本不想修解脫,你修,那不是顛倒嗎?所以這根本已經斷絕了。諸位啊,這個地方好好地想一想,不要說我在那兒修行,我跑到那兒修行,你先問問:你跑到這裡來目的幹什麼啊?要很清楚、很明白。有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有在座的各位,乃至於儘管不出家,今天跟佛法有機會接觸,都是宿生有善根。從前面我們講的業果的道理當中,曉得這個異熟同時有個等流,然後呢還有士用。士用就是外面的客觀的環境,異熟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身心的果報,然後呢等流就是心理,心生起的狀態。這個是宿生的善根所集,所以這一世,裡邊的因碰見外面的緣,你看見了出家你就歡喜,就會走上去。
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走的這個根本的因,經過了這樣的生死的流轉以後,迷糊掉了。再加上出世了以後,前面所接觸的,都是世間染污,而這個染污呢,又是跟我們無始以來所種的這個無明習氣相應。所以以前一直都引發這個東西,所以在非常強有力的,世俗的這種貪染的現行當中,那個時候,對於求解脫這個心一點都沒有。當你接觸了以後,雖然啟發了好樂之心,跑到佛門當中來,但是那個根本本身有沒有?還沒有。這是所以一定第一件事情,要有正確的知見上的認識,經過懺悔,把前面跟世俗染污的這個現行,要把它 (p113) 破壞,還要把它克服。那個時候,他內心當中,引發出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會心裡說:啊,要求解脫!
我自己的經驗,以及我遇見很多同修,他就是一心一意,啊!對於出家的嚮往,然後呢要求善知識。儘管出家,儘管求善知識,但是呢,根本因真正找到的非常少。他也想去念佛,覺得念佛好,但是呢他這個推動的因始終不強;實際上與其說始終不強,這個推動的因根本都沒找到,就是這種狀態。就是宿生的這個善業,加上這一生的一個雜染,你糊裡糊塗有這種力量在這個裡頭的,但是呢他抉擇不出來。所謂抉擇不出來的話就是,不是以這個力量為主的,不是以這個力量主的。那麼是哪一個力量主的呢?就是—喏,無始生死的染心。現在我們雖然來了以後,對不起,眼睛所看,耳朵所聽,都是世俗上的那種,哎呀,知見上面、習性上面,種種的這些事情。所以說這個,他真正求解脫的根本,對不起,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地方叫「根本斷絕」。
「彼於解脫云何能導」,到那個時候你就引導教他解脫,你怎麼引導他呢?你教他說:「哎呀,不要貪著啊!」他覺得:「這是我要的東西,你教我這個不做、那個不做!」他儘管坐在那裡,心裡聽起來真是生煩惱。啊,你教他這樣做,他就覺得:「哎呀,最好我多睡一會兒覺,最好多做那個……。」教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是越弄越 (p114) 遠哪,越弄越遠哪!這是我們要正確了解。所以說大師外支已成,真正的問題都在自己這個障礙當中,自己那個障礙當中啊!
【以諸所化無明闇覆,於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為安樂,顛倒所誑。】
而這一個所化度之機—就是我們,這一個狀態當中,仍舊被這個無明癡闇覆障著,看不見事實的真相,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明明在生死輪迴當中,種種的這一種事情都是苦的,都是苦的。他把這一個苦的這個特質,現出來這個,在生死輪迴當中虛誑這些相,他被它所騙,覺得這是安樂的,這是安樂的。所以說「執為安樂,顛倒所誑。」你要教他這地方不要這樣,他還覺得:嗯,這個正是我所需要的,你教我不要,那怎麼可能?儘管他宿生的善根,讓他跑到這地方來,他還是不行,這根本原因在這裡。
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點你務必要了解這個。當你正確地了解這個,不管你拿到了哪一個法門,你就一心一意地從這個法門當中去深入,就不會大家起是非諍論。所以正法的時候叫作「解脫堅固」,他聽見了一個法,啊!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乃至於聽見了「掃帚」兩個字,他掃掃、掃掃,然後呢把心裡的煩惱掃乾淨了。現在我們聽見了這麼多的法,哎呀,他偏偏還是說:「唉,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辨別得一大堆, (p115) 那個時候實在不相應啊!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叫作什麼?不幸地,這種叫世智聰辯,這個是我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應該了解的。反過來,如果說你能夠真實地淨化了,這個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個工具,絕端重要的一個工具。差就差在什麼?喏,一點點—是不是為顛倒所誑?是不是為無明所覆?所以第一件事,要把這個不正確的認識轉變為正知見。
【如《四百論》云:「此大苦海中,悉無諸邊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這一個生死輪迴的大苦海,既沒有邊、又沒有底啊,愚癡的人在這個裡邊哪,一點都不怕。哎呀,怎麼不怕,這個人是何等地愚癡呀!所以
【先須為說此實是苦,非有安樂,】
所以先必定要告訴他:這個是苦啊,這不是安樂啊!佛拿這個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第一個了解是了解這一點,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學什麼,這是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啊!就是說,雖然說出家,大家說:「哎呀,出家五年哪,先要依止阿闍黎,知道開、遮、持、犯。」要曉得為什麼立這個戒,為什麼守那個戒,這你必定要知道。佛一定說苦、集、滅、道,因為你有這個次第,然後你去修道,修道的時候第一步才是持戒。所以這個戒的根本,還在從這個上面建立起來,必然我們要知道的。如果你這個把握不住 (p116) 的,請問你持的戒,你持些什麼?你為什麼跑到這裡來?這不是很明白的一個事情。
所以三十七道品當中,第一個四念處,也是講這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第一個。平常我們最難放得下的就是這個身體,就難放得下的就是眼前的種種的貪著。所以告訴你:這個身體,不像你想像真實啊!不淨,像大便一樣地臭,你會愛護嗎?啊,你一看見你就厭惡!然後你種種的快樂,說告訴你這是苦啊!是必然如此的,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如此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說多苦相令起厭離,是故於初先說苦諦。】
不但一方面,多方面的、種種方面地善巧說明,目的一個—引起厭離心,所以先說苦諦。現在我們真正修行沒有別的,也必定要從這個上面,你把苦諦如果正確地認識,下面都有了,這是根本。如果這個沒有的話,那對不起,下面都在這兒走遠路,都在走遠路啊!
【此後自見墮於苦海,則於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必須滅除。】
因為你了解了這個苦,所以你要求解脫,所以這個時候,你要求滅苦之心。
【此復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便念其因復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諦,是故集諦於苦後說。】
喏,這個來了!哦,因為你要想除掉那個苦,除掉那個苦,那麼這個苦怎麼來的呢?你了解這個苦是果,真正要把那個果消除掉了,必定要從因地上面解決。那麼這個現在的苦果的因在哪裡呢?那個時候你進一步找那個苦的因,這個集諦。所以由於苦的認識,然後呢策發我們求解脫的心,從苦當中解脫出來。因為要求這個心,所以一發了這個心,所以找:苦從哪裡來的呀?那個時候,你就會努力去找,那麼然後去找。當你這個時候你找到了集諦的話,你就努力會克服這個因,那個時候,它滅、道二諦就跟著來了。由於這樣,所以戒定慧的三學自然你如法修持。
否則的話,儘管你說講戒,講得這麼頭頭是道,哎呀,不要說單單我們中國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你樣樣弄通,你做個大學問家,說不定你戴各式各樣的博士的方帽,一點用場都沒有!流轉生死當中,弄得不好還說不定還要墮落,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必定要知道的。反之,你就算這些東西,不要說每一個部都通,像周利槃陀伽一樣,只懂得兩個字,你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有更巧妙的方法,他周利槃陀伽還要證了羅漢果了,現在也不要,羅漢果都不要,你就想到什麼都不知道,我只有一句阿彌陀佛 (p118) 了,欸,你照樣可以了脫生死,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個根本,現在第一要把握得住啊!所以他是為什麼集諦在後說。
【次知生死眾苦,皆由有漏業生,其業復由煩惱發起,煩惱根本是為我執,便知集諦。】
一步一步地,從這個上頭追根究底地找到:哎呀,生死的苦是有漏的業,業又是煩惱所起,那麼煩惱的根本是我執,那個時候你把集諦的真正的行相了解了。
【若見我執亦能止滅,誓願現證滅苦之滅,故於集後宣說滅諦。】
你了解了這個,緊跟著見到:噢!原來這個我執這個東西,不是天生的,而卻是虛妄顛倒的,這個東西,你可以把它淨化、消滅。所以那個時候你想:啊,原來一切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啊!那那個時候你一定要想辦法,去把它去掉它,所以是「誓願」,不但願,「誓」是什麼?就是你必定要達到的這個願。不是我們浮浮泛泛:哎呀,我也想啊!雖然你也想,你還是弄得想了半天,坐在這個地方。他那個誓不是—我一定要做到它!你站起來全部精神去幹,當然,這個是指我們的心裡的這種狀態。所以這個修行不是什麼浮浮泛泛、有氣無力,不是的!修行是打起全部精神來,就這樣,心裡是這樣狀態。因為有這種心理,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那必然如此。你看那些大祖師們,他就是這樣,就是這個 (p119) 樣。所以那個時候,他集諦後面宣說滅諦。
【若爾開示苦諦之後,即於解脫發生希求,苦諦之後應說滅諦。】
照你這樣說的話,那麼說了苦諦以後應該……你要求解脫嘛,就講滅諦啊,為什麼又說集諦呢?
【答云,無過,】
他說:沒有錯的。為什麼呀?
【爾時雖有欲解脫心,欣得寂滅眾苦之滅,然猶未明眾苦之因,未見其因定能遮止,故於解脫,不能定執為所應得,定當證滅。】
是的,那個時候,雖然你要想求解脫,希望把一切的苦得到靜息—所以這滅就是息滅一切的痛苦—但是你並不了解那個苦的因,不曉得這個因是不是一定能夠遮止,換句話說,一定能夠去掉。所以這個時候你不能確定,是不是能夠做得到,是不是能夠達到你息滅一切痛苦的這一個狀態,所以說這個時候不先講滅。
【如是若執定當證滅,定當解脫,便念何為趣解脫道,趣向道諦,是故道諦最後宣說。】
現在照著次第,說首先了解了苦,那麼由於苦了找到了苦的因,而找到苦的因在這地方,原來可以止息的,那個時候你就想:啊!那我一心也要止息。但是你要止息怎麼做法呢?原來有它止息的一定的方法,那個叫作「道」。由於這樣地追求到道,那麼講道,就修道的時候,那個時候才講戒定慧三學。而不是世間的五花八門,而不是世間的小學、中學、大學,而不是世間的所謂理工醫農、士農工商,這套東西就完全用不上。有它這樣的必然的次第。
所以你照著這個次第來的話,自然你的心裡面就跟它相應,然後就步步深入,你學到 (p122) 哪裡受用到哪裡。要不然你學到哪裡,自己一直在煩惱當中轉,所以這個都是雜染之法。儘管你修一點善法,是難免為雜染所染,所以始終啊……。現在我們就是這個狀態,因為你修了一點法,所以它有一點跟法相應的這個善報,但是這個東西雜染的,始終這個善,唉呀,跟著很多煩惱、痛苦,而結果永遠流轉生死,它基本原因就在這裡。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第一個要把握得住。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
現在就比喻,就像生了病,那麼要感受到這個病的痛苦,那麼要曉得你這個病原因從哪裡啊?要曉得斷除病的因,那麼要求這個斷病,那麼那個時候要找藥,那個時候才依這個藥。這個同樣地,所以這個苦,由於苦而跟著找到苦的因—集諦;然後呢是從因上面,見到這個因可以消滅—滅諦;然後呢,如何滅是道諦。這個是我們真正「此苦汝應知」啊,然後呢應斷、應修,這個。這個是集,是你應斷哪!然後呢這個是滅,你應證哪!要想證那個滅諦,該怎麼辦呢?要修這個道啊!
所以世尊三轉四諦十二法輪,就是這個樣。第一:這個苦,你應該知道啊!為什麼 (p123) 苦?有它的原因,這個原因你應該斷。然後呢斷了就證得這個滅諦,這個才是你真正需要的。要想證得滅諦怎麼辦呢?修這個道,就這樣。這個就是世尊所以說這個次第,所有的大小乘基本的內容,就是這個!就這個,沒有、再也沒有別的了!佛法離開了四諦就沒有了,只是把四諦的層次深廣不同—只管你自己,那就是小乘;如果說你把這個道理,深刻一點地了解透徹一點是緣覺;推廣到一切有情,就是佛菩薩,如此!
【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
所以說,這個四諦,大乘小乘當中都要數數—這個「數」是到處,整個的大小乘佛法所說的,就是這個。所以佛把生死流轉還滅的最綱要,都在這個地方,所有的一切經典都是根據這個綱要,深細地來說明。有很多呢把整個的四個都說,有很多呢偏重於某一方面,乃至於越深越細。佛經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
【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須如是次第引導學者。】
所以,對於真正修解脫的,這個是最最重要的,這個真的最重要的。也是修行的—「嗢柁南」這個地方是指綱要,綱宗扼要。通常嗢陀南我們可以翻成功一個「偈」,偈子,所以前面說完了,那個偈子總結起來。換句話說,整個修行的綱要,就是這個!整個 (p124) 修行的綱要,就是這個。平常我們除了這個嗢柁南說這個偈子以外,就是四聖諦也叫四法嗢柁南,哪個四法?那就是苦、集、滅、道,就是這樣。乃至於三法印,它也叫三個—哦,不是,不是苦、集、滅、道,這個「諸行無常」,這個「諸法無我」……就是四法印,就是這個四法印,換句話說那是綱要,整個佛法的。所以這個修行的整個的綱要,所以用這個次第引導。也可以說完整的佛法就是這樣,所以本論的美也在這個地方。那麼下面呢,再把這個話說一下,這個是策勵我們的。
【若未真實思惟苦諦,厭捨生死,則求解脫亦唯虛言,隨其所作悉成集諦。】
所以假定你對苦諦沒有正確的認識,以及認識雖然認識了,沒有如理思惟,生起相應的量,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還是在現法,世間的一切上面這種雜染當中現行。那個時候貪著生死,不是厭捨生死,這個時候,所謂求解脫都是空話,都是虛話。在家人固然談不到,出家啦,更在這個地方浪費自己啊!更是浪費自己啊!所以它「隨其所作」,不管你做什麼,你還是集諦,集諦是什麼?流轉生死。在小乘這樣說—不是,不是說小乘,在基本上面這樣說。如果我們更深一層、更圓滿一點說的話,另外一句話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也就是這個。你修學的根本目的何在?這個菩提心。這個地方就是 (p125) 什麼?求解脫這個心。如果你一旦忘失掉了,那你做什麼事情都是集諦,集諦是什麼?魔是什麼?就是專門把你拖在生死當中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呢,不管我們做什麼學問,這個一定要了解的。
最近在座大部分同學,我看了非常歡喜,非常讚歎,為什麼?大家很用功。但是注意哦!這個用功不僅僅是追求一點學問,也不是追求文字,說:啊,現在了解了!你必定要把了解的道理,要在內心上面找到相應的意義;換句話說,這個道理所指的是什麼。那個時候策發我們對眼前生死的恐怖厭患,由於這個而推動我們努力如理去追求。否則的話呢,你一定會在這個文字上面推敲,文字上面推敲,這是一類。另外一類呢,儘管在這裡,哎呀!覺得這個地方的生活真是滿好,也不要跑得去忙,反正早晨稍微早一點起來,上一個殿,到那個時候吃起來,哎唷,人家樣樣送得來的。啊,那是講究口味,真是!吃完了以後一個大覺睡得個好,什麼都不要做。那個時候,講起來,喔唷,等下還要頭頭是道,意見很多,總不相應啊!總不相應,原因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啊!
所以這句話,好好地再讓我們自己提醒我們一下:「若未真實思惟苦諦」,你沒有真實地思惟的話,就不能「厭捨生死」。不但知道,知道了還要去思惟,這個情況就是,把跟現法雜染相應的現行破壞了,那個時候如法的心生起來,那一定會對於我們眼前那個會 (p126) 產生厭惡。那個時候你一心求解脫,那個時候對了,你做的事情都為求解脫而忙。否則的話,你心裡面不管做些什麼、想些什麼,都是集諦。進一步:
【若未思集,善知惑業生死根本,猶如射箭未見鵠的,是即斷截正道扼要,遂於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
更進一步,那麼說你現在了解了這個苦的特質,所以進一步要脫苦。那麼苦的根本在哪裡呢?原來是兩個東西:惑、業,就是無明、行兩樣東西,那個是生死的根本。假定你這個生死的根本不知道,或者雖然知道了又不善巧,說並不是馬馬虎虎知道,講的時候懂,等到講完了,自己腦筋裡糊塗一片,這個沒有用。或者你雖然能夠講給別人聽,講完了這個道理所指的,指的什麼?在書本上面。「我的論文得到了一個大博士!」但是它所指的內心的心理行相是什麼?兩回事情,那個沒有用。
這個像什麼?射箭一樣,你射箭的靶子在哪裡你沒看見。請問你射箭,靶子沒看見,你無的放矢,人家說。什麼叫「無的放矢」?你沒目的,那個射箭,你射些什麼啊?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道,你修些什麼啊?這個就很清楚了。你拜佛,你為什麼要拜佛?你念經,你為什麼要念經?你作早課、作晚課,然後你研究學問,然後你寫文章,然後你學戒 (p127) 律,然後你學定,你為什麼啊?現在有很多人,「哎呀,我要學學定。」你為什麼學定?說實在他也不知道!覺得學定滿好,啊!修了定身體好的,學了什麼的……那完全不相應,這完全不相應啊!然後學戒,「喔唷,人家這個戒,你看這樣!」是,它對我們有引發的功效,這是我們宿生善根相應,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都是射箭哪,他沒有找到那目的啊!
所以那個時候,正道的扼要切斷掉了,換句話說,你這個道路本身已經斷掉了。這個時候你忙的是什麼?「遂於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那時候你修的道也不對,你修錯了,你忙了個半天,你以為在修道呀,但是,因為你修道的目的像射箭一樣,射箭要射到那個紅心、那個靶子,你這個靶子也沒有看見,你射了個半天,沒有果啊!修道的目的是要解脫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在哪裡你不知道,你修了半天。所以現在很多人哪,喔唷,天天去拜佛,忙著去拜佛,有很多人天天要念多少佛,有很多人讀多少經,還要寫論文,還要記這個、又要記那個,你為什麼要做呀?最好自己問問自己。這個地方都給了我們最佳指導啊!「勞而無果」,告訴我們。
【若未能知應斷之苦集,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故欲求解脫,亦唯增上慢耳。】
所以如果一開始的時候,「應斷的苦集」兩樣東西,你沒有把握得清楚的話,對不起,下面都沒有用,「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啊!這個必定是從苦、集兩樣東西上面,追根究底才找到正脫苦集的這個方法,然後這個就是解脫之道。所以不了解之前,我們所謂的修行,最多也只是「增上慢」哪!增上慢,慢已經不好還要增上。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很容易:唉,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瞧不起,看不見、看不到一個可以值得學習的。假定真正懂了以後,聽見「阿彌陀佛」四個字已經夠了,牢牢地抱著它,自己拼命都來不及,不管任何人,「阿彌陀佛,他提供了這個四個字讓我念佛,我感激得不得了啊!」他是與非,你管他幹什麼?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當然你更進一步的話,你更進一步解脫的煩惱越多,增長的功德是越多。所以自然而然,你越會感激人家都來不及,你哪裡有一點對這種是非之心。
所以在這個地方先告訴我們,說:哦,佛原來一定有這樣的重要的關鍵問題啊!所以說這個地方先說苦諦的理由在此,在這地方我們現在可以了解了。所以大家不要忙著說,哎呀,你要去修行啊!你一定要把它為什麼這樣建立的次第,你弄得很清楚,了解了然後照著去做,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很明白,每一步一點不錯,它會推動你上去。因為這個力量,所以找到了你修行的方法的話,你一心一意全部擺在這個地方去做,不管你做什麼, (p129) 那個不是集諦所攝,你造的任何業都是淨業。既然你造的業都是淨業,哪有不透脫生死輪迴的道理。由於這樣的次第認識了,下面就告訴我們「正修苦」,那個時候正式地修行那個苦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