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小

課程名稱 : 3.5  觀功念恩(五)

課程目標 : 數思圓滿德相知識—-修信為根本者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那麼在正講那個修信為根本之前,關於「信」這個問題,簡單地說一下。因為整個的佛法,我們能不能契入,以及契入了以後能不能增長,完全靠這個信。所以在經、論上面非常強調,有兩句話:「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真正要進入佛門,那個必須要這個信心。不過這一點來說,這個信心跟世間是共同的,究實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事情例外,都有這個特徵。不過這個特徵要分,有很多呢,信,他具有這個信的本質;有很多只是具有信的功效,而沒有信的本質。那什麼叫信的功效?什麼叫信的本質呢?譬如說現在我們隨便講,小孩子或者動物,他覺得這個有好吃的,這狗這樣,跟那個主人,然後那個主人護牠,牠會好高興,挑挑尾巴繞著你轉,這樣,所以牠相信你。就是說因為相信了以後,所以「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相信了以後,他就跟著你,照著他所內心當中接受的這種概念去做,這個是有了這個信心以後的行為。這個信心的特徵不一定具足,但是信心有的行為那個所有的有情所共,這些我們必須要了解,後面我關於這一點會仔細地說一下。

 

 

但是信心的本質那不一定,特別是現在佛法裡面所講的信,跟世間有很不一樣的地方,有共通的那一面、有不共的那一面。那麼為了避免跟世間那種信混淆,所以簡單地說。所以到最後佛法裡邊的信,假定說我們停在這個階段,最後走到迷信。這個迷信有兩個,當然我們泛泛來說,這個迷信就一般講講算了,如果我們簡略地但是扼要地講,迷信有兩種。有一個,這個信的對象是不正確的,所信是迷的,他不正確。還有一個呢,信本身─他本身是不是正確不正確沒關係,我自己內心當中對這個信是迷里糊嚕地信它,就這樣。所以這個究實說來,我們講迷信、迷信也應該分成功這個兩點。

 

 

那麼,所以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信這個對方這個東西他是不是正確,我們不一定能夠了解;我們的自己的內心是不是純正也不一定。那但是呢,信了以後你會步步地深入,把問題真正地解決,真正地能夠像我所信的,究竟地認識、了解,這樣。那麼這個就不太一樣了,那這裡也不細說。我只是簡單地把現在佛法裡面所講的,所謂「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為什麼要「智為能度」呢?那我們簡單來說,到底說佛法信些什麼?那麼什麼樣才是佛法說的信心呢?

 

 

所以真正說起來的話,應該分成功三部分:第一個我有信心,信些什麼?所信的對象這點來講;還有呢,我是以什麼心態去信這個,這樣,就我的內心當中來講;第三個,這個產生了這樣的信心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產生。那麼如果我們簡單地來說,佛法裡面所講的,說這個所信的對象─我相信究竟真理,應該這麼說。不過這是非常難講、很不容易講,我們對整個的佛法沒有深刻的了解,不大容易說明,就是要講這個問題要花很長的時間。那麼我現在這裡簡單地只是說,在唯識上面、唯識法相上面,唯識對這個一切法的法相有比較嚴密的定義。那麼這個定義,對我們一般修學佛法來說已經很實在了,那這裡簡單地講一下。

 

 

這個法相上面對「信」的定義,第一個說明,這個任何一個法,這個法本身是善、是惡、還是無記,那麼說這個信是一個善法。譬如說貪、瞋、癡這是惡法,不可能;有很多東西無所謂善、惡。那麼現在佛法裡面講,那信本身是一個善法。所以這個信跟世間的信,不一樣的。那麼為什麼是善法,下面會講。

 

 

信的對象呢?「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這個對於這個「實、德、能」就是對於所信的這個內涵,實是真實的「實」,德是功德的「德」,能是能力的「能」,「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那麼這個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實是什麼?實是實在的、真實不虛的。那麼這個真實不虛是指什麼呢?就是佛法告訴我們的,現在這地方呢,那我們在學《廣論》,佛法整個告訴我們的不外乎這幾樣東西,說苦、集、滅、道。對任何一個人來說,我們對那個世間,生活在世間……。

 

 

說佛法整個的講的,就是我們為了真正要求離苦得樂,那這個真正談的就是一個苦樂問題。所以實際上呢,所以講的說,世尊告訴我們,說真正對世間真相的認識只有佛看得清楚,那不外乎─如果說比較仔細一點說不外乎這個,從四個角度去看它,這個用四諦,這個「諦」是真實的。說世間一切我們看得見的世俗的這些東西,那個本身有它的特徵─苦性。那麼至於為什麼苦呢?那現在不談,後面我會……因為我們大家已經有了信心,整個的《廣論》後面會很正確地說明它。說這個苦我們應該了解。那麼為什麼有苦呢?因為它苦的因,造了這樣的因,那麼苦的因是什麼呢?是無明是根本,由無明而引生的貪、瞋、癡─煩惱;由於這個煩惱會造業,造了業,一定會感真正的苦果。所以這個苦的因是什麼?叫集諦。他造了這東西會招感,集是招感,做了這個東西一定會感得苦的果報。

 

 

那麼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想解除這個問題,要想解除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呢?說有很多事情你要想解決不能解決,那不能解決這要想解決也沒用。說能!什麼樣是解決呢?滅諦。那你看!有人已經解決了,他產生的效應是這樣的,能夠把所有的那個痛苦以及痛苦的因拿掉了,這個痛苦自然沒有了,這種狀態─滅,滅除一切。那怎麼樣才能夠達到呢?要修正確的方法,這叫道。

 

 

說,對於這個道理是真實不虛。那麼這個道理誰來告訴我呢?是不是真正地能夠達到呢?能!佛就是典型的達到了這個。他為什麼達到?依著正確的方法。同樣的,這個正確的方法,就是佛已經達到了以後來告訴我們的,那麼現在照著這個佛正確的方法去修行的就是僧,說佛、法、僧。我們世間因為認識的錯誤,所以種種在這兒枉受生死、自討苦吃,現在唯有的認識了這個正確的、實在的去做,那才能夠解決問題,這個才是功德。所以呀,只有三寶是有真實的世間、出世間的種種功德。

 

 

然後呢,下面的說實、德,「德」是指三寶,「能」就是業、果。染污的業那就是感輪迴的果,清淨的業能夠跳出生死輪迴。所以照著這佛告訴我們,這個業果緣起這個道理去做,那麼它就確定能夠給我們產生離苦得樂的結果。反過來說,如果你不照著它去做的話,它一定有這個能力把你綁死在生死輪迴當中,受種種苦。對於這個內涵,這樣!所以說:信實、信德、信能,這個才是真實不虛的,的確有功德的,我們要的東西照著去做,它會一定產生這樣的效果的─能。

 

 

那對這個道理深深地印可,忍是印可,就是:欸,我完全接受!這樣,所以「深忍」。當那個深忍了以後,深深地忍可以後,譬如我們現在對這個說好,真的好嗎?我不一定相信,可是假定我徹底相信他,我無條件一定會接受他。現在我們既然想求離苦得樂,是了解了從苦樂的真相,了解了苦樂的原因,然後自然而然我們啟發內心當中說:對!這個我也要,也正是我所要的!所以有了前面的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他就會產生一個什麼?「樂欲」,他也好樂這個東西:欸,這個我要的!

 

 

平常我們一般人所歡喜的,我們說樂此不疲,這是什麼?貪、瞋、癡,我們所習慣的,可是這個東西並不能帶給我們真實、究竟的好處。是唯有這個!但是這個東西如果理路不了解,不能產生這樣的情況。所以前面那個深忍,是對於這個三寶的功德等等,「實、德、能」這樣的話,有了了解以後,真正地深深地忍可於心。所以這個深忍也可以說另外叫勝解心,我的確了解,而且很深入地了解,內心當中完全被他說服,所以深忍、忍可於心。

 

 

有了這個心以後,下面怎麼?信為欲依,欸!我就覺得我也要得到這東西,所以樂欲就產生了,就願意去照著去做。照著去做產生的,這個照著去做是什麼呢?照著去做應該是說,由於深忍以後所產生後面的這個結果。那麼照著去做的時候呢?那個時候就照著佛所告訴我們的法去做,淨化自己的內心,所以產生「心淨」,內心就淨化了。所以這個裡邊哪,有個這樣的因果關係:對於所講的道理了解了、忍可了,這是因;了解了以後呢,也願意去做,這是果;然後呢,做的過程當中,會產生內心當中淨化自己內心的心相,這個就是信的自相,所謂信,所以叫「心淨為性」,他一定會內心當中產生這個淨化的。所以我們現在說:「啊!我信佛。」你必須看看信了佛以後,你內心當中是淨化了沒有?說我們現在信佛,遇見一點煩惱,啊!那個煩惱是非常熾盛。對不起!這個信,嘴巴上面的,沒有用!

 

 

所以這個才是佛法裡面的信,跟世間的信是很不一樣!所以他步步地這樣地照著這個次第漸次、漸次改善的話,他內心當中是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白,那事情是看得越來越正確。所以到那個時候的話,由於這樣地不斷地提升,他這個事情的真相看得越來越清楚,那個智慧就漸漸、漸漸地增長。

 

 

所以有了這個信,這個信之所以得到,也必須經過所謂親近知識等。但是照了這個親近知識等,所謂親近知識就是四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也就是這個智慧生起的必然的條件,那前面是信,所以「信為能入」,你會照著如實地去做。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照著這個條件,內心當中漸漸淨化,於是越來越清楚,事情的真相看得越來越正確,所以到最究竟圓滿的程度,那個智慧究竟圓滿。

 

 

如果我們講智慧,那個也可以說分成功說文字般若、觀照般若,然後相似、分證、究竟。我們剛開始聽到的是文字,文字、義理上頭的,那我們內心當中就對它產生一個信心,這樣。所以這個信跟智之間有它這樣的必然的關係,這種的信,我們不能說它是迷糊的,它有道理說服我,這樣。所以透過這個「文字般若」,使得我們產生這樣的這個勝解;由於這個勝解就深忍,就相信他,相信他照著去做,所以我們就文字下面的叫什麼?「觀照」,就照著他的方法來自己觀察自心。平常我們生活當中沒有這個的,無明、習性,反正我這樣做就這麼做。然後透過了這樣的觀照依理去做的話,產生什麼境界啊?說「相似」,欸!你漸漸、漸漸地能夠跟這個法有一點相應的狀態出現了。那個都是什麼?也可以說前面的信心的「心淨」的漸次地淨化,也可以說這個智慧的漸次地增長;乃至於「分證」,乃至於「究竟」。所謂分證是什麼?是地上菩薩,究竟是佛。所以這個信跟智是有它的首尾相關的根本的條件在。

 

 

那因此從這個地方反過來說,現在這套理念我們腦筋當中完全沒有,我們無始以來所習慣的,都是由無明、惑、業造成功的。那依我們不管是理路、不管是經驗,在我們從來沒接觸過的事情,你根本知道都不知道,遑論其他的。就算是你知道了以後,要想真正地走進去是不是一定要有人引導?假定你對他不相信,你可能嗎?這個是世間是共同的,那麼特別剛才像佛法。了解了這一點,這個信是絕端重要、絕端重要!

 

 

所以下面的其他的說,所以當我們對這個信心不純淨的時候,那佛法對我們是不可能真正地深入的。眼前這個時代好像信佛的人很多,對,對他引進佛門當中的方便來說,我們對這一點還是肯定他、還是很讚歎他。但是要想步步深入,像普通這種信心夠不夠?這是不夠的。如果嚴格地來說,停在這種地方的話,這是沒有用場的!所以前面是簡單地說明這個,因為這是最重要的根本。實際上呢,本論一路上面下去,步步深入,無非所談的問題都是這個。

 

 

好!那麼現在我們就看,現在這裡不講這些道理,也就是說,那告訴我們信心的重要,我們不斷地用經論上面印證,希望我們能夠照著他的方法。因為你相信了,你才願意照著方法去做,如果我們不相信的話你不可能!當然因為現在的一般科學上面有這種說法:你總要說服我,你要講道理我才相信你。這個世間是共同的,實際上這個是大有問題的地方。譬如說,現在我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假定是以世間的科學家,科學家認以為他是追求真理,他那個是真理,所以「你要講清楚了,我才相信你。」那現在請問:科學家他是講清楚了、了解了真理才相信的;還是沒有了解之前,相信了才了解的?你們說。科學家是還沒有了解之前,先相信了,跟著去學他才了解的,還是了解了以後才相信的?有沒有一個了解了以後才相信的?你只要找得出一個來。所以我們世間是非常顛倒!

 

 

我們在這裡雖然不是科學家,可是我們跟科學家走相似的道路,我們也去念書,然後學校的老師告訴你這個字這樣寫、這個字怎麼唸,因為你相信他跟著他唸。如果你不相信他,他告訴你這樣地唸,你就不相信:「我要唸我的!」你能跟老師學得好嗎?我問你:老師叫你去做實驗,「我不相信你!我不相信,我要做我的實驗。」你可能把老師的學得到嗎?有這種道理嗎?

 

 

本來世間這個地方就是一片模糊,這種問題我們不去細談它。可是將來如果一旦我們遇見這種狀態,乃至於我們自己內心當中引起了,如果說自己還有腦筋,曉得:這是煩惱來了!如果說旁人看見這種情況的話,我們有機會指給他看,不過沒有力量說服人家,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他真正煩惱來的時候,不是用道理可以講得服的,後面會告訴我們。但是在這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認識這個行相,這個認識對我們有絕端重要的意義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