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只有這一條是路!

桌牌:貪、瞋、慢、無明、疑、壞聚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

 

 廣論:P170L7此中分四~ P173L2須如是知

手抄稿第十冊:P4LL3~P41LL2  音檔:[73A] 02:36 ~ [74A] 01:15

 

喻  【梁武帝的太太】

我們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梁武帝的太太。那麼據說她這個臨終的時候,那個傭人給她搧什麼東西碰了她,碰了她,她臨終時生了一念瞋心,於是她墮落了,就這樣。如果說那一念不起來,她不一定是這個,就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凡夫臨終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要去碰他,要怎麼樣,因為那個時候,這是他下一生升沈的關鍵所在。如果說你臨終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話,引發他的特別的善業的話,他本來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他這個種子先成熟。反過來,使他痛苦引發他瞋心的話,他又改變了另外一個,這個叫作平常說欲界。不動業,沒有,不動業不會,他感得了這個就是這個

Q:公案中梁武帝的太太,為何因她臨終前的一念而堕惡趣?其能引下一生的升沈關鍵我們又該如何思惟?

啟中:業感果的順序是重、近、串習、先,聽說梁武帝的太太生前就很殘暴,平常也沒有修行,所以臨終時僕人不小心碰到她,她很快就起瞋心,結果就墮入惡趣變成巨蟒。如果平時有好好修行沒有瞋念,臨終時也許會善心死,就不會墮入惡趣。

智光:梁武帝的太太平常就高高在上,所以當僕人在她臨終不小心碰到她時,她就很不高興,這是她之前的習性,如果她平常都有善念,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德傑:如大家所講的,業感果是重、近、串習、先,所以梁武帝的太太在臨終時,生起瞋心念頭就感果了。她為什麼會在這時候起瞋心,跟她平時的習慣有關,每個人的內心都潛藏著識種子,當碰到境的時候喜怒哀樂就會生起。

Q:對於臨終時所要面對的急救或安寧病房我又當如何思惟?

正祥:對於臨終的未來思惟,大家都講得很好,但真正碰到的時候,是否會跟以前想的一樣,當面臨病痛時,就算被弄得很不舒服,有人還是會想活下來。我沒辦法篤定之後碰到生命危急時一定要怎樣,目前只能按著所學習盡力去做。

明達:如果能救得起來就不要放棄,如果救不起來,任何治療方式都是在折磨,所以會選擇放棄。

啟中:發生生命危急時,目前有法律規定,可以簽署侵入性醫療(如器切)切結書,放棄醫療,這也是一種超前佈署,遇到的時候就不會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我自己也會朝這方向去考量。

美玲:當我沒有希望的時候,會決定放棄治療,選擇 進入安寧病房,讓生命好好的離開。 但面臨親人的時候,是否要做侵入性醫療,是否臨終時不要碰他,通常會很難取捨,這也是我們要去思惟的,希望經由正法的學習,來幫助自己也幫助親人。

◆師父講『梁武帝的太太』這個公案,主要是要告訴我們,平常就要多多串習正念好好修行,臨終時就比較容易心緣正念,不會隨便被別人影響。對於業果的道理,我們學過業有四個特質,業決定之理、業會增長廣大、業未造不遇、業已造不失。以及知道業感果的順序是重、近、串習、先,所以臨終的時候也是很關鍵,會決定後世到何處。

 

 

 

【科 判】                                     

【表七】

戊一、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 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癸二、彼集業之理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內容摘要】

 煩惱集業的道理(彼集業之理)分兩方面, 正確認識煩惱所集的業,及認識煩惱如何集業。

一、正確認識煩惱所集的業(正明所集之業)分成思業及思已業:

  1. 思業,就是令心造作的意業,驅使心去造作善、不善,以及無記等業。思已業,就是思業決定以後,所發起的身語二業。身語二業,又分為有表和無表兩種。有表,是身語已經表示出來;無表,是身語並沒有表示出來,只是意業決定。

  2. 總的來說,業可以分為善業、不善業、無記業三種,此處是說前二種。因為善、不善業是能繼續造集生死流轉的業,而無記沒這個能力。善業,又分有漏、無漏,由於無漏業不會感得生死,所以這裡說的是有漏善業。有漏善業又可分為二種﹕一種是聖人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一種是凡夫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

  3. 三界的業分為非福業、福業、不動業,非福業及福業是為「樂受」而積集的業,不動業是為「捨受」而積集的業。

    • 非褔業即是不善業,緣著現世安樂而造的業,容易產生貪欲與瞋恚心,會引生三惡趣的果報。

    • 福業是動業,是希求後世安樂而造的業,會引生人道、欲界天的果報。

    • 不動業是厭離欲界的樂受,認為五欲的快樂是很粗糙的,而專求內心禪定的樂受或捨受所造作的業,不動業會引生色界、無色界的果報。             

二、認識煩惱如何集業(如何集業之理):

  1. 聖者不會再造作引生死輪迴之業,見道以下之凡夫才會造集能引生死輪迴之業。

  2. 除了厭離心、無我慧和菩提心及少數依福田力之善行外,其他都是生死輪迴的因。

  3. 若由無明薩迦耶見,身語意作行殺等不善,是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集不動業。

Q.常說集聚資糧,修學佛法需要甚麼資糧?

德傑:修學佛法所需要的資糧是福資糧及智資糧,什麼是福,什麼是智,我的理解是要建立功德,例如要集聚善的功德

 

 

 

聽聽師父怎麼說~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句話我們注意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它分成幾個位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樣。一開始修的時候叫資糧,你先積聚些資糧,集聚什麼資糧呢?福、智兩樣資糧。智慧是對事情本身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那麼然後呢,雖然你有正確的認識,你要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你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還要很多條件哪,還要很多條件哪,那個條件就是福資糧。譬如說我現在要到一個地方去,到哪裡?到台北去,或者是更遠的地方去。是,說這樣的話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必須要,正確地認識、了解這件事情,這個叫智資糧;了解是了解了,現在你要去了,對不起,哎呀!路費沒得,那麼這個時候沒辦法了,於是你還要集聚各式各樣的路費,準備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叫福資糧。

◆資糧分福資糧及智資糧,智資糧是對事情有正確的認識,福資糧是要承辦一件事情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及準備。

 

Q:討論看看學習佛法大家要具備那些福資糧?

美玲:學習廣論為例,因為認同有好處,就會排除萬難,然後就會具足各種學習條件,所以因緣具足,就能夠集聚福資糧。

巧君:如廣論的內容「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所以持戒、佈施等善行就是在集聚福資糧。

◎師父說:經過了幾十年,才漸漸真實地體會到「資糧不夠沒有用」。

我們現在學法的人,往往不了解一些必須要的條件:第一個,對法的是非、善惡不了解;第二個,對自己資糧夠不夠不了解。我們既然宿生有善根來學佛了,特別要把握住這個特點。當年我的老師一再告訴我,當時我不太懂,經過了幾十年,現在才漸漸真實地體會到他一直說:「資糧不夠沒有用」的意思。

到底什麼是資糧,我實在說不上來,可是吃了很多苦頭以後,現在才真正了解集聚資糧非常重要,其實我們學佛法整個的過程都是如此。我們在常住,如果覺得自己是來修學佛法的,當大老爺,別人燒好了飯給我吃,吃好了飯有人講法給我聽,聽好了讓我去修行,這是絕端的錯誤。我們來了以後應該集聚資糧,該是我掃廁所我就去掃,要燒飯我去燒,應該這樣努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師父說,資糧不夠沒有用,學習佛法必須要有些條件,第一、對法的是非善惡要了解,第二、要具備足夠的資糧。要集聚資糧的下手處,從感恩心開始,不要以為凡事是理所當然,例如,早上上班交通順暢,是來自於大家遵守交通規則,所以要感恩,去餐廳吃飯,要感恩農夫種稻、種菜,有人煮,有人服務,這些等等,都不是理所當然,所以從感恩開始來集聚學習佛法的資糧。

 

 

  • 善行小點滴

美玲:最近想幫公司一位工程師作媒,於是幫他介紹給我之前的朋友,但他們的福資糧不夠,安排幾次的見面,都各自有事情無法碰面。

家媛:上星期有在群組分享架水線概念,獲得瑩櫻的詢問及回饋,她也說這樣的節省水資源方式很受用,我覺得蠻好的,於是也分享給其他同事。

永德:我到里仁買東西時,會把發票捐給園區學校,因為園區學校的經費需要協助,鼓勵大家一起來做這善行,代碼是1025。

 

  • 讚 頌

有一條路在你身邊     真如 詞曲

有一條路在你身邊 輕輕的抉擇慢慢領悟   抉擇於十惡十善法 斷惡修善是心頭

的功夫   有一條路就在身口意間  通向覺悟也通向三途  心向無明墮三途 心向智

慧通覺悟   有一條路就在方寸之間 通向曠遠無垠的宇宙  聆聽那萬古不衰的真諦

人們啊   留心你的腳步 留心你的腳步 留心你的腳步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留心你的路 眾善奉行留

心你的路  自淨其意留心你的路  方寸之間的抉擇 演變六道輪迴的悲方寸之間的

抉擇 開示出聖者寬闊的路三乘聖者寬闊的路

謳歌你的智慧吧人們 抉擇你的信心吧人們 留心你的腳步 留心你的腳步  業果

的法則 如日月當空醒覺你的心 醒覺你的心 醒覺你的心

 

  • HOMEWORK

  • 多感恩家人、多做事、多說好話。

  • 多聽師父音檔,複習、預習。

  • 下次廣論進度:P175L12第三死歿及結生~ P177L9然當類知

  • 手抄稿第十冊:P84L3~P117LL4音檔:[75A] 24:14 ~ [76A]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