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19L8第二正發此心分三 ~ P222L3亦需發起如是之心

音檔:[95B] 05:36 ~ [96A] 29:24

手抄稿第十二冊:P236L09 ~ 第十二冊P270L06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此段手機橫看較佳)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子二:正發此心
丑一:修慈
丑二:修悲
丑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原文】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勝利者,《三摩地王經》云:「遍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比丘入滅定樂。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徧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說,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疆心力應當修學。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又彼論插敘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那個地方分三部分來說。第一個呢,修慈。慈是什麼?一種心理狀態,就是你要把快樂給人家,所以一定有一個對象受你快樂的。所以這個慈心所緣的是什麼?是「不具足安樂有情」,說那些有情他沒有快樂,那是你所緣的。行相呢?那個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呢?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
你怎麼樣使他得到快樂?
【惟願令其獲得安樂,】
你一心一意只有想:怎麼使他快樂?還有重要的,這個快樂─
【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就這三樣。第一個,怎麼樣使他快樂?第二個,你心裡面一心一意只有想使他快樂;進一步,我要使他快樂!現在講到這地方,我們又停一下。現在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是種種毛病,無非是為什麼啊?你希望快樂,不希望他快樂。現在你有了這個心,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找不到了,對不對?結果呢,這個時候,你卻在增長什麼?增長的無上大菩提的功德。啊,那個是佛法之美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好!所以你看,到越向後這個越好,然後呢,你的煩惱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淨化掉,淨化掉了。如果你能夠把現在這個東西,跟前面的再配合起來的話,哇!那運用得天衣無縫,那個是真的叫圓融無礙啊!你跑到哪裡,處處體會,就問題解決。跟以前的圓融無礙,有個絕不一樣的地方,前面那個圓融無礙,那是個大雜燴,反正那就像說那個笑話一樣,哎呀,那個髒垢不分,統統混在一塊兒。現在不!每一個地方弄得清清楚楚,該怎麼就怎麼,處處體會,處處圓融,沒有一樣東西用不上,這個是真的美呀!
繼續,
【勝利者,】
它有什麼好處呀?說這個修慈心有什麼好處呀?欸,實際上,我剛才說那個還是最起碼的喔,還是最起碼的。不過,我說的是我們眼前感受得到的,經上面可說得那不得了啊!
【《三摩地王經》云:「遍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下面解釋,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經上面告訴我們,「普徧」是一無遺漏的,「於無邊俱胝剎」,哎呀,不得了啊!這不僅僅是說我們現在,只有南普陀,下面加上個正覺寺,等一下還有個慈善寺,那台中、那台灣,整個的我們這個地球,整個的銀河系,整個的無邊剎海當中,所有的最好的供養,你拿來供養一切佛,這個功德多大,不得了的!欸,「不及慈心一數分」,你產生了那個慈心,哪怕那很小一點點,欸,遠超過它!
上面引那個《三摩地王經》說,你看,這麼大的供養,那不得了的,那是不得了的啊!但是,欸,不如慈心的一數分。你修那個慈心,很少一點點,你看看這功德多大!他一再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殊勝的利益,殊勝的利益。所以我們現在從兩方面,一方面嘛,像我剛才說的,眼前馬上讓你感受到。讓你感受到的話,你會覺得:「哎呀,這個的確這麼好!」心裡面就願意、樂意地推動。然後呢,再引佛經上面,所以原來實際上這個東西這麼個好法啊!這是雙重的力量。這我們平常你只要肯這樣如理去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菩提心無有生不起的道理。因為這是這麼眼前的,這樣的一個好而又這麼現實的一個問題。繼續下去: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
這麼一個佛國,
【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比丘入滅定樂。】
這個「安樂」像什麼?「比丘(苾芻)入滅定樂」,哎,這個滅定樂是快樂啊,是不曉得多快樂!在我們世間哪,三世間最快樂的是什麼?色界第三禪,第三禪。這個第三禪真是快樂啊!不要說第三禪,你得到一旦得到了色界這個快樂的話,人間最快樂東西,你對它是味同嚼蠟,是一點味道都沒有,聞起來臭不可言。人間呢,最快樂的是男女,那個時候你對它啊,那簡直是……。你們還記得不記得阿難那個公案哪?他的太太美成這個樣,一看見這個天女,他就覺得自己的太太,哎呀,像一個瞎眼那個老母猴一樣!那個還只是欲界天喔,色界還要比它勝喔!一層比一層。然後呢,滅定樂的話,那又要更要不曉得快樂多少倍。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的快樂,就都得到這樣的大的滅定樂。
【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
這麼長的時候修!
【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在這個地方修這麼長,哎呀,無量無邊的年數。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一彈指頃,就這麼「噠!」一來。換句話說,一秒鐘的很短的時候,你能夠緣一切有情,修那個慈悲心,那個福比其他前面還要來得大。
所以這個千真萬確的,真正的菩薩如果如理如量地學了以後啊,他會產生那個心量。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曉得,為什麼慈老─慈航菩薩,人家叫他到淨土去,他不願意去,這個很明白呀!到那個淨土去,對不起!你要賺那個法財賺不到,賺不到。在那個世間,你只要一剎那修這個,就不得了的功德。因為慈心一定是什麼?一定要緣苦眾生。跑到那地方,快樂得不得了,你是最起碼的,你那個慈心從何緣起呢?你只有羨慕人家的心情,哪裡有慈悲心呢?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你懂得了道理這個:唉呀,那些人多苦啊!你只要看見他的苦,你的慈心就生起來了。那個時候,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了。真正的關鍵都在一個上頭─正知見。你如果沒正知見的話,自然:哎喲,這地方怕得不得了啊!就這樣,這個是必然的道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說你每天三時,早、中、晚,每次送這麼多東西,「不及須臾」─一剎那的時候「修慈福」。前面這個是緣一切有情,現在那這個的話呢,它並不一定是,你只要如理如量去修,就這麼大功德啊!
【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你能夠這樣的話,所有的天人,天人是保護人間最好的,他也是這樣無比地慈悲的心情愛念、關顧於你,一切時處來守護。你在這兒是快樂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快樂,而一切的毒害,一切的這個傷害它不能害你。你不要多大的辛苦,你要做的事情都成就。現世如此,將來呢?當來呢?你能夠生到梵世間。你就是不能得到解脫的話,你都可以得這個慈相應的八德,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功德。那個慈法的八德,我也不清楚,不過沒關係,總之,包含了上面的這些東西,可能就是上面的,可能什麼,這個我還沒找到正確的這個根據。(編者按:考《略論釋》,慈法八德:一天人敬,二天人護,三心安樂,四身安樂,五毒不能傷,六刀杖不害,七事不勞成,八生於梵世。)
【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
如果有了慈心的話,那天人自然而然以這樣的慈心來愛護、照顧你,自然它樣樣東西都來了。不但我們凡夫,佛戰勝魔軍,不是別的喔!他以慈力戰勝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真正最佳的守護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那我們仍舊像剛才談論的,對自己的母親一樣,當你對任何一個人能像自己母親的時候,天下就被你完全克服。而且你會得到最佳守護,是每一個人都會像你母親這樣關顧你,請問:你還有何所求呀?自然而然無往不利啊!所以現在我們動不動看那個,哎呀,煩惱啊,就因為我們不得善巧,不了解這個道理呀!
它有這麼多的好處啊,所以雖然難生,要努力!雖然是難生,你只要去努力,得到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世間哪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現在你再富,富為世界第一富翁,喔唷,你周圍的怨家,不曉得多少!人家瞪大了眼睛,時時刻刻要在那兒挖你的肉、搶你的錢;不管你有多大的地位,人家那個政敵背後,想盡辦法把你拖下來。欸,現在你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你把人家看成母親的話,他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你身上。請問:天下哪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的?
但是呢,對不起!你要想世間得到一個,競選一個什麼,那是不曉得千辛萬苦啊!掙一點財富,更是無比得困難。那你修這個法門,嘿,卻容易得不得了啊!真正比起那些來。所以你只要把忙世間的這個東西的一部分力量移得來這裡,結果得到的果報的話,那世間是完全不能比啊!這個利害關係,我們一定要知道。要知道了以後,自然而然地你對眼前哪,絕對不會感到得苦,絕對不會感到得苦。同樣地,你要嘛不求快樂則已,現在我們總是要求快樂,這都顛倒啦!求快樂這樣求法的啊?這個快樂才是無比的,這樣。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
那個論上面引說,我們任何情況之下,集中心力要思惟─《金光明》是經啊,就是《三十五佛懺》當中,呃,不是《三十五佛懺》,前面我們講四力懺悔當中,他舉了兩個─金光明懺。那實際上呢,這個《金光明經》上面的,他是特別地說明這個偈文。哪怕嘴巴上面唸唸,欸,我們要一面去唸,一面緣想這個文。
【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就是唸它的文,跟它相應地修這個慈法。
【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偏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
前面已經說過了,照著這個次第。
【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
那麼,修的道理呢?怎麼修法呢?你只要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世間上面種種苦啊,你一看到那個苦啊,你這個悲愍心就生起來了。因為你已經曉得這些都是你的母親啊!然後你看見那個母親受這麼多苦啊,你的不忍的心就生起來了,你要救濟她的心啊,就生起來啦!所以啊這樣地修,這樣地修─在世間不管什麼快樂,無漏的固然不談,根本談都談不到;有漏的,就是有漏的快樂也是啊,那個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快樂。你能夠這樣地去修習的話,那麼這個「欲與樂」─就這個慈心,自然生起來了。看見她這麼苦,然後你要報她的恩,當然你要種種方法,就給她快樂嘛,這個自然而然你看見她的苦嘛,你就生起來。就像母親看見那個兒子苦,不要想:「欸,我要不要把那個兒子怎麼弄啊?」她完全自然而然反應的,叫「任運」。當我們如果如理去修學的話,也一定能夠任運自然產生。
【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進一步,最好的快樂來布施、來供養、來給一切有情哪,這個就是「慈」所緣的,慈所緣的。那麼在這個地方有一件事情,我們容或有的時候啊,就像眼前我們總覺得這個事情,覺得千辛萬苦,好像很難。往往這個概念會把我們修行會障礙住了,會障礙住。聽了道理,容易;做起來,唉呀,覺得很難!現在呢,你換一個方法想想看。
比如說,我們現在眼前,有的人有各種不同的嗜好─吃辣椒。你剛開始吃辣的時候,這個天生來就吃辣來就好吃啊?不會呀!一吃,哎呀,辣得個要命!哎喲,你教那個時候那真……尤其是小孩子,吃了,吐啊,弄了個半天,不曉得怎麼樣是好。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就看見,我自己也沒這個經驗,我自己的事情總是忘得乾乾淨淨。喔,看見那弟弟妹妹,或者別的人哪,那個小孩子斷奶的時候,就是斷不了,那麼怎麼辦呢?欸,那個母親啊,就用點辣的東西塗在那個奶頭上,那他一吃,哎呀,那從此以後看見他就不要吃了!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等到有一段,你上了這個、這個嗜好養成功了,叫你沒辣的,你就沒胃口了,對不對?欸,那是人人有這個經驗啊!
所以問題在什麼地方呢?你就不斷地薰習,所以叫「習」啊!修習、修習。然後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比如說茶,現在我也滿歡喜喝茶,可是我現在因為這個不好,所以不喝茶。剛開始的時候,喝一口,欸,苦苦的,有什麼好吃啊?到後來,就是覺得到那時候你沒這個茶下肚子,覺也睡不著那個味道就來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人,然後呢,抽菸什麼……眼前的所有,沒有一個例外的。你只要這樣想到的話,你曉得:啊!不難,一點都不難。這個概念不是難不難,要你克服你的心理。所以我們往往啊……一再告訴大家,不是這個事情本身難,就是你自己的執著障礙啊!這無始以來的習氣,你還沒有做嘛心裡就:「唉喲……」對不起,你就沒有機會啦!所以第一個要把知見轉過來,知見轉過來,你只要去努力去做,練習的話─欸,養成功習慣的,到那時候叫你不做還做不到。這個概念你第一個要養成功,第一個要認識。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舉世間的幾個比喻,像福特啊,像愛迪生啊,像這種啊,這明明世間大家覺得不可能,他都做到了。現在呢,佛法,以前你不懂的時候,唉呀!聽得這樣;現在那個次第這麼明白,而且每一個次第所講的內涵,在我們的心裡的心相上面,馬上讓你感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始終只是一樣東西,什麼呢?就是自己的業障。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要懺悔呀!聽的時候滿來勁的,聽過了以後,等下你回去時候,又那麼一癱─好囉!我是說這個心理狀態啊!如果你那個時候心裡面挺起來,對啊!你只要把持住這個概念,你這樣衝過去!
所以那天我告訴你們這個老和尚的公案,你們記著,不是叫你們要去做,那表示他這樣的狀態當中,他只要肯那個克服的話,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能克服。何況這件事情有這麼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之高,是不得了的利益啊!你時時記得一句話,你之所以不能做的話,為什麼不做啊?貪眼前的小便宜!如果你能夠如理如量觀察的話,結果發現你貪了一點點小便宜,受無邊大苦,你大虧本哪!我們人就這麼愚癡啊!明明賺大錢就偏偏不要,偏偏要做那個虧本生意,這個人的愚癡到極點哪!所以這個概念你第一個擺在腦筋裡頭,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
然後呢,到那個時候,我們眼前就好好地去懺悔。至於說這個次第等等,記著啊!不是說:「喔,那我也學學老和尚這樣,今天晚上,好了,你們不要管我,哪怕死,明天抬出去!」不是啊!不是、不是、不是!唉,他告訴我們一定的次第的。所以現在我們真正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次第學好了,然後呢,安排自己相應的量。總一直逼你自己,要逼三分,最大逼七分,絕對不能再超過,超過了不行的。在後面講精進的時候,他有非常完整的說明,一直要逼。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心裡面還沒有做事情已經是癱掉在那裡的話,沒有一樣事情做得成功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修悲:
【◎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慈是給他快樂,悲呢,是把他痛苦拿掉,是拔苦,那麼所以是要看他的苦。苦嘛,就是三苦啦:壞苦啦、苦苦啦、行苦啦!「苦惱有情」,就像上面所說的,在三苦當中受種種苦惱的一切有情。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同樣地,三個次第:怎麼樣想辦法使他離開苦,也希望他離開苦,還有─我要親自幫忙他離開苦!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
這個次第也是必然的,
【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
這個像前面一樣,次第如此。
【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
這句話重要喔!不要隨便看過喔!就像上面告訴我們修習的次第:第一個,修等捨,就是無量捨,令心調柔。然後呢,再修慈,慈是依什麼?依知母、念恩、報恩開始。然後呢,慈、悲,各別各別分開來對境而修,要這樣的次第一步一步來。這個次第是誰講的?是蓮華戒論師說的,他不是沒有根據,他是隨順著《阿毘達磨》論藏。「極扼要」!下面說啦:
【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如果你各別這樣不分開來,一下開始總共地來修,一修好像生起了,等到你各別思惟的時候,沒有了!這點非常重要喔!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常常這樣,叫你一步一步來,哎呀,就麻煩得要命,你就坐下來想一個佛不就行了嗎?你想慈悲:對啊!你想:哎呀,苦啊,好像有了。欸!這個事情「似生起時」,你緣一個總相去修,好像生起,但是你各別各別去思的時候,沒有!
【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反過來,你各別各別地照著前面這個次第而修,然後呢,「變意」,這個什麼意思啊?本來你沒有修的之前,你的心是什麼啊?這種狀態,一直跟煩惱相應的,看見別人家快樂,羨慕他、嫉妒他;看見別人的痛苦,活該的!現在不是,喔!看見人家痛苦啊,你要拔掉它,看見人家快樂,正是我要給他啊!就是這樣,那心情轉變過來了。就像以前對辣的東西,喔唷,一碰到就害怕得要命,現在呀,哎呀,就少不了它!就是這樣。這個一定要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生起,不是一個空話啊!然後呢,有了這個質,漸漸增多。你達到了這個時候,然後呢,若總若別「清淨生故」。不管你緣總緣修,你總共地修或者各別的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的─正確的,不會壞的,所以清淨的,清淨的。
其實我們眼前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你說哪有一樣例外,哪有一樣例外?我們常常說那個譬喻:燒菜、燒飯,你絕對是這樣啊!先把那個菜拿來,把它弄乾淨、撿乾淨,泥土嘛抖掉,然後髒嘛洗掉,那個毒嘛還要泡,一樣一樣切好。然後呢把這個菜,哪一樣東西弄好,最後放進去燒。絕對不可能一股腦兒,拿來「碰!」往裡面一塞。你一塞,塞進去滿好的,弄到後來,對不起,你要的東西完全沒有,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這我們平常常常犯的這個毛病,總是覺得:「哎呀,快一點啊!」這個就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啊?自己的無明障礙,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啊!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前這句話容易。最重要的這個地方呢,上面這個蓮華戒論師的這個……蓮華戒論師他是寂靜論師的弟子,他就是把佛法帶到西藏去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剛才那句話,你從頭至尾,一直用下去,你能夠用這句話你就有成就。你不照著這個次第修的話,對不起,你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在那兒瞎摸,始終只是種一點種子,你要想真正把那個種子成熟的話,這個次第是必不可少的,前面很多地方講的就是這個,後面將來也講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兩句話,一直要擺在心裡。從我們現在「聞」開始,「思」中間,「修」,步步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著急說:「哎呀!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得定啊?」「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弄法呀?」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個。如果你只想種個善根,反正你到哪裡去,你只要聽他們去講,那一定善根一定種下去,那已經夠了。跑到這個地方來真正重要的─最完整的教授,我想在座的極大部分都已經體會到了。
【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
這個是「若」字,不是「苦」字喔!那麼假定你修前面中士道當中,這個道理已經生起了─中士道是修些什麼呀?苦嘛,苦諦嘛!就是這樣。啊!苦的當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尤其是苦,而根本還在行苦上面。所以當你看見「行」都是苦的話,那個是三世之間,三有當中無不是苦。然後以這個生起的這個道理,
【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
然後呢,你只要自己內心當中照著去如法去做的話,那很容易就生起來了,照著前面的。如果說這個苦,只想到自己的苦的話,哇!那一心一意要跳出來,徹底出離心就生起來了。
【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
喏,那更進一步。然後呢,再推己及人的話,「唉呀,他也是一樣地跟我受苦啊!我要幫忙他救啊!」那個悲心就生起來了啊!下面又看:
【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
假定你自己沒有自己思惟的話,對不起,要想推己及人,做不到,做不到!他一定要懂得了苦才要拔苦,現在你苦都不懂,請問你拔什麼苦啊?像拔草一樣,你曉得了草才去拔草,草在哪裡呢去拔草。草也不知道,草在哪裡也不知道,你要拔草,拔什麼草?所以這個大乘、大乘哪,我們現在曉得了:喔!那還必定從出離心上面講起的,要不然的話,那個都是嘴巴上面哪!
所以有一位同學常常:「哎喲,我看見他有苦啊,我就心裡想要救他們去啊!」我非常讚歎他:「好哇!」可是呢,我常常建議他: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對那苦的行相認識了嗎?對不起,他並沒有認識,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是根本上面沒有把握住。所以一定要自己策發這個厭離心!哎呀,平常的時候啊,自己看見一點小事情,像蒼蠅碰見大糞一樣,沾在上面離都離不開的時候,那時暫時不要說:「喔唷,我看見了有情的苦啊,就大悲心生起來了!」不可能的,這個事情。那是一定要真實地了解它的的確確是苦,你看見這種東西,啊!你就害怕得不得了─那自己的出離心;那個時候你推己及人的話,這個時候的,真正生起來了。所以說,如果自己沒有生起來的話,你要想生悲心緣別人哪,不行!因為這個質是同樣一個東西嘛,對吧?同樣一個內涵嘛!就像你賺錢一樣,你不認得哪一個錢,然後叫你去賺,你不認得怎麼個賺法,你賺些什麼?你賺回來的,都是莫名其妙的東西。
【此乃略說。】
簡單把那個綱要,可是這個「略」,就是最重要的原則說出來了。
【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如果詳細的,那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它講種種的苦,一共有一百一十樣,那就是我們修悲心的時候所去觀察的。如果你的心力強的話,那就照這個。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
嗯,現在這個地方根據來了,喏,經論上面說得明明白白,這個聲聞為了怕苦,所以現證究竟了解;了解這個苦,認識了,然後厭患求出離,那個時候它就推動他去修道,而得到解脫。所以,聲聞的的確確對這個苦諦,認識得很清楚,厭離心很強。嘿,但是菩薩修悲啊,「思苦眾多」哦!菩薩,真正講起來這個菩薩的厭離心,要比聲聞要的遠來地超過,遠來地大喔!所以現在說,哎呀,我是大乘行者,喔,這個厭離心這是小乘的,不要管苦的話,這個有問題的喲!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喲,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喲!
【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
你能夠觀察得越多,那麼然後因為苦惱越多,所以你這個慈悲之心也越多喔!所以聲聞只要救一個人─自己,你只要把自己一個人的苦觀出來,就夠了;菩薩要救一切人,你必定要廣緣一切啊,這樣的一個慈悲心才能廣啊!所以這個概念要非常清楚喔!
【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
所以你經常,「恆」是經常地、不斷地思惟,那麼這樣的話,這個上面的這個慈悲之心啊,「發生」,而且「猛利」,而且「堅固」。你不去想的話,生不起來;然後生起來了以後,繼續的話才猛利,繼續下去才堅固。而這個都要靠什麼?要了解得多、思惟得切,越多、越切,越好!反過來,如果說你不了解,請問:你根本不了解,你做些什麼?不能做啊!所以,
【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所以現在我們稍微聽見了一點點,覺得:「哎,夠了、夠了!」啊!然後很多這個大經大論告訴我們的,我們放棄不照著它去說,這個時候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微不足道。那至少他還有一點「少教授」囉,多多少少有一點教授喔;現在我們可憐的很多人連它一點起碼的教授都沒有,沒有喔!乃至於說:「哎呀,這個都不要啦,這個都不要啦!要講修行,這個不要的啊!」乃至於連根把它切除掉了,請問:你這個大乘大悲心哪裡生起啊?當然你宿生已經有了,那個我們不談。所以這一點很重要,就是這樣。
就是你宿生有了,你現在要想教別人的話,你還要引經據典喔!這是所以為什麼祖師們示現,乃至於像文殊大士他是諸佛之師,欸,可是他如果現一個寒山子,他是個乞丐,不認得字,他這種道理也講不出來,只能把自己見的境界……。所以如果說你要教人的話,還是要照著這個次第。因此,宗喀巴大師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示現的,他跑到青海那個地方去,示現了什麼?廣學一切!然後呢,教授的時候,一定是說經怎麼說,論怎麼說,祖師怎麼講,有根有據;他自己也如量如理地去修,然後教我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說,自許為大乘者,就算你宿生帶來,我們尚且要認真去修,何況是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初步喔!所以呀,千千萬萬這一點要注意,要了解啊!不要說:「哎呀,懂啦,一點點哪,就夠啦!」這樣。乃至於要去弘法啦!乃至於自己都不懂啊!那個時候,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好好努力!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
像前面所說的,進入大乘門,是什麼?是發菩提心。而這個菩提之所以能夠發生,是有它其他的種種原因。而這個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在什麼?在大慈悲。那麼這個道理啊,現在非常善巧地了解了,然後「以觀察智」思惟觀察,分別抉擇,如理如量地聽到、思惟、修習、悟證,達到了!
【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
在這裡!假定你這個認識、這個了解不懂,不談。就算你懂了,你不能把內涵分別得非常清楚─這個「善」是善巧,就像我們前面,他一定抉擇得很細:他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那樣?他每一個地方毫不含糊,是非之間一點都不遺漏,所以這個是「善分別」。假定你沒有這樣地善巧的分別,只是專門自己策勵,啊,自己覺得:我就要去做去啦!然後呢,我在那兒定定啊!所以很多人說:「哎喲,法師啊,我這個心不定,你教我一個定啊!」唉!我覺得啊,世間是對,沒有錯,佛法可不是這樣,尤其是大乘的教法更不是這樣!就算你得到了一點點,你這樣去「略生感觸」。是的,你要嘛不做,做下來一定有感受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全無所至」!真正的大乘佛法,你影子都沒碰到,就把我們最圓滿的暇滿人身一生浪費,非常可惜!
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故事。有兩個名人─蘇秦、張儀,兩個人都掛六國相印,喔唷,好了不起喔!他們當初用功的時候,所謂「火焠掌」、「錐刺股」,「懸梁刺股」那個公案。到了這個晚上,念書念得累得不得了,實在打瞌睡了,怎麼辦呢?有一個人拿了一個很快的一個錐子,就往大腿上「噠、卡!」痛得不得了。哎呀,咬緊牙關,然後回來坐,就是這樣。然後呢,還有一個那點一個燈,把那個掌擺在那個上面烤,哎呀,痛得……!然後這樣子。那只求世間的一點益利喔,他們還要尚且這麼努力喔!他最後有一句話:「我為什麼能夠這樣努力啊?」因為「窮無立錐之地」,太窮了,人人看不起他。所以他說:「假定我有一點點富國之田……。」這個話很有意思,假定我有幾畝田的話,那自己覺得日子過得滿好啦,就不會這麼策勵的。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是你們千萬不要現在忙修那些,修了一點點啊,你自己覺得有一點感受了,喔唷,你還自己覺得很得意喔!或者你看懂了一點什麼,或者嘛你坐了學定得到了一點什麼,那個時候會你執著得不得了。這個人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養成個無明的力量。不管你做什麼,不要說出世間的,乃至於世間的一點點,你得到了一點,哎呀,覺得這個沾沾自喜,總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我們看了一點報紙上的常識,就講營養:「哎呀,這個營養,那個營養……」就放不下。懂得了這麼一點點,等一下又講那個,然後修學了一點佛法又講那個,都是「富國之田」,你要想再進步,進不了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喔!這幾句話,就是你千千萬萬不要自己覺得你有了一點東西了。然後呢,我們常常有人說:「哎喲,這個道場,這個樣,好!」嗯,現在認識了這個教法,什麼都放下來,你先把他那個圓滿的教法認識,然後把前面這個垃圾拋得越乾淨越好,不要讓它沾到一點邊。那些垃圾沾到一點邊,就把它拖住你呀,你就上不去了,我告訴你。那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這樣。
所以我們眼前要正規走這條完整路子的話,第一件事情,你必定要把那個整個的圓滿的構架,認識得很清楚,然後在那個地方,找到你自己眼前下腳的那一步,這麼上去的話,那是一條大路。你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然後呢,你一生的精力就是如此,這個地方沾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七折八扣、拿掉零頭,剩下來─沒有了!
【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喏,整個的講修行都是這樣的,我們要懂得,我們要懂得!那麼現在呢,說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再回憶一下─次第如何?依善知識。我們好幸運,從佛,經過兩個系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然後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最後到阿底峽尊者,然後呢,經過宗喀巴大師傳進來,這麼完整的教授,善知識在這裡,我們要聽聞、思惟,這個是眼前我們真正要重要的。把這個構架把握住了,把前面那些垃垃圾圾東西,沿著正確認識的,一概拋到東洋大海,然後照著這個去做,好,問題就解決。
【◎ 其悲生量者。】
好,現在修了慈悲了,質對了,量呢?
【《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這個量要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候就像前面這個最可意的愛子,啊,身體不舒服了。那個時候,你對一切有情,就看起來像自己的最可意的兒子一樣,要想把他的不舒服拿掉。這個心情啊,就是悲心─去掉苦嘛!而這個心情─任運,自然地一碰到,喔唷,一看見,你任運地自然生起來了。絕對不像,看見了他好像跟你漠不相關,乃至於如果是怨家的話,你這心裡就想:「這活該,這個傢伙!」完全不是。你看見了之後覺得:哎呀,他在受苦,你要幫忙。這個還不夠。看見了一點點小苦,你自己就無法忍受那一種,這個時候,對啦!
這個「性」,本性,就是你的心體跟這種狀態相應而轉。現在我們跟什麼相應的?我們現在這個心理跟什麼相應的?跟煩惱相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它任運起來的都是這個。所以講修、修、修,真的要修是修這一個,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悲心圓滿」,得到「大悲名」,這個名字,沒錯,那個時候相應的叫大悲心。這個世俗的,還不是菩提心喔!記得吧?這個悲啊,是在七因果當中,六因一果當中第六位(編者按:疑師口誤,第五位)。然後呢,大悲以後,上面還有一個增上意樂;增上意樂以後,最後的一個果,才是大菩提心。
【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
喔,這個道理。
【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
這個很容易懂,就是上面說的。
【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悲,是就除掉他痛苦來說,慈,是給他快樂,這個量是一樣的。
【又彼論插敘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
由於你像上面的修這個大悲的力量,那麼這個大慈悲生起來呢,還要自己什麼?「立誓」,誓拔,要我自己親自去救他們,這個就是增上意樂。然後呢,你要救他們的話,怎麼辦呢?那說:我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啊!你要救他們,要救他們的認識就是「智慧」,以及救他們的力量,所以那個時候要求佛的智慧,求佛的力量,那個時候才是說「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大菩提心是無上的。所以這一個「自性」,心裡邊,這種心裡邊生起來,「不須策勵」,你到了那個時候,你不要努力,自然生起。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你只要各別的次第,這樣一步一步地上來,到那個時候你不知不覺心裡面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喔!剛才說那個譬喻笑話當中,開始的時候,你看見辣椒就害怕。到後來你看見辣椒,你就口水直流,然後不看見辣椒,那頓飯就吃不下,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修行,一定要這個概念認識,那時候你的功德就無比增長了。
【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這個是願心喔,願菩提心,還不是行菩提心。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
這個種情況你就曉得:噢!那麼大菩提心也曉得了,不但是質是什麼,發生的量也曉得了。
【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
這個不是說達到這個聖道很高的發心喔,這是我們初修行的人是這個樣喔!所以平常我們總覺得:「哎呀,我是個凡夫啊,初機啊!」對嘛,正是因為你凡夫初機才修這個嘛!這樣啊!
【《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這個是真實的、相應的、清淨的「增上力」,前面我們說即增上意樂。這個意樂是有一種力量的,換句話說,這樣的相應的才是清淨的。否則的話,你看你的這個親愛的人,你對他有慈、有悲,其他的人就沒有了;怨家的話,不但沒有慈悲,而且還要傷害他,而這一點都不清淨的。還有呢,就是你緣一小範圍可以,大範圍又不可以,上面說這個,這是徹底圓滿的,這叫清淨的。然後呢這個力量「堅固」,堅固了還要「昇進」。這個是什麼啊?這個就是菩薩,這個菩薩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那個是三大阿僧祇劫剛開始的時候修學這個。所以說:
【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這個就是我們要修的。所以說真正修學菩薩,他有五個位次:資糧位、加行位,然後呢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最後一個。下品資糧,發心第一剎那開始,到這個心圓滿,叫作下品資糧位。譬如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欸!我一定要學這個。乃至於像那個小沙彌一樣:「對,我不要像我師父證一個羅漢果,我可要學這個!」你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這個時候進入下品資糧位開始。但是下品資糧位什麼時候圓滿呢?就是你任運遇見任何一個有情的話,你說:「哎呀,我要救他,我為了要救他,一定要成佛!」任運生起,這個就是下品資糧位圓滿。那個下品資糧位圓滿,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話─上品,保證上品!你去翻看淨土三經,小本《阿彌陀經》沒有講,其他的兩本上面說得清清楚楚。
昨天還有一個同學來問我說:「那、那我們做得到嗎?」對,我們做得到!我第一次遇見我一個老師的時候,那是在紐約,遇見了,後來啊,這個故事我跟你們講過的。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覺得,好像看不起他的樣子。哎喲!到後來越看越不對,越看越不對,以後他就告訴我這個。告訴我這個以後,他最後給我一份,就是這個次第綱要,從親近善知識每一個地方,一直到圓滿這個東西。當初很多同學學,有人懷疑說:「哎呀,這個要修多少時候?」他說他自己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他修成功,從下腳第一步開始,修成功達到這樣的時間,經過兩年,就這樣。啊,我們就說:「那我們不可能哪!」在我現在估算起來,你如果認真肯學的話─五年,再加上兩年嘛,七年。這個有根據的喔,這個有根據的喔!譬如我們現在是罪障很重,這個地藏三經,有一本《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說:「你再重的罪去懺悔的話,不出千日一定見效。」再嚴重的罪,一千天,不到三年吧!然後呢,你那個懺悔乾淨了以後,然後你去修的話要兩年,所以五年行了;那我們現在不行,七年;再加兩年吧,九年!
實際上呢,現在我們有太多人忙了半天,忙了十年,了無消息。為什麼呢?那就是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哎呀,好像在修,實際上呢,就是看那天上的人造衛星:「哎呀,好得不得了,張開了以後……。」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我們就說,他說什麼?就像我們看戲一樣,啊,讚歎:「哎呀,這一台連台好戲!」大家拍掌鼓叫了半天。對不起,他好他的,你還坐在這個地方。現在不是!了解這個道理,你只要這個如理地去走,你去翻翻那個經典上看,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現在辛辛苦苦說:「哎呀,這個念佛是省事、省力啊,好像只要七天啊!」阿彌陀佛!有幾個人七天真的能念到一心不亂啦?我看到處都是打七,我也不曉得打過多少七,那還說那個精進七咧!那是講的笑話,這不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那個「煮老」當年,這個人了不起,我不是說笑話,我實際上我還是很佩服,這種善根的確好了不起喔!「精進佛七不准講話」,啊,結果弄了個六天,到第七天一個晚上沒有睡覺,幹什麼啊?因為憋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晚上也不睡覺了,大家講了一晚。請問: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個念法啊?你真的相應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你看見那個世間是一無可取啊!念完了,在這個地方你回去了,最後一夜你還是拼命啦!哪裡還有什麼閒功夫呢!這個是處處地方說明啊,這樣。所以我們有太多的人弄了多少年了,還在那裡!大家還偏偏還要這樣說:「哎呀,你不要去管了,我趕快弄了個七天就可以了!」這個概念要清楚喔,這個概念要清楚。
所以處處地方我們說,是,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並不是教我們:喔,我們要完全學他。不!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看自己的量,看你自己的量。你有了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你處處體會,處處地方積聚資糧,然後你把那個資糧再去回向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念佛是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地方就告訴我們了:喏,你只要這樣做,上品,那麼簡單!那只是願心喔!他下面告訴我們,有了這個願心,再加行心的話,那就是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所以這一生的的確確,這不是說空話,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繼續下去: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
17秋230(週四)文章列表
17秋231(週六)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