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303LL04第三引發思勝解忍~P305LL02如青蓮華極增長

音檔: [128A] 28:58″~[129B] 02:54″

手抄稿第十六冊P254L08~第十七冊P20L09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此復有三,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壠巴師說為無常等,然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為第八種或應如是。勝解之理者,謂如實知此諸境已,無所違逆數數思惟。安受眾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如菩薩地所說而錄,特於思法此說極廣。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餘如前說。
第五此等攝義者。謂應隨念發菩提心,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漏盡忍所有根本,故須令此漸次增廣,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諸初發業所應學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學。如於所說有所違越,應當精勤而令還出,若修此時捨而不修,恆為非一大罪所染,於餘生中亦極難修,最為殊勝諸菩薩行。若能視為勝道扼要,諸能行者現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樂,則如《妙手問經》所說,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圓滿波羅蜜多。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一 精進自性,二 趣入修習精進方便,三 精進差別,四 正修行時應如何修,五 此等攝義。  今初
緣善所緣勇悍為相,《入行論》云﹕「進謂勇於善。」菩薩地說為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三門動業。
第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者。謂應多思精進勝利不進過患,此若串習精進起故。其勝利者,《勸發增上意樂會》云﹕「能除諸苦及冥暗,是能永斷惡趣本,諸佛所讚聖精進,此是恆常應依止。此世所有諸工巧,及出世間諸巧業,若發精進非難得,智者誰厭精進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見昏睡諸過失,常發精進而安住,我為策彼而說此。」《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又云﹕「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菩薩地》亦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故諸如來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證皆非有。」又云﹕「非人皆喜饒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晝夜諸時不空度,功德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華極增長。」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
他上面解釋的這一點比較簡單,實際上呢這一點最重要,最重要!同樣地,前面講那個,這個耐怨害忍,跟那個安受苦忍,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都是怎麼去如法如理地思惟,如法思惟。不過這個真正的如法思惟的話,它不是從這個枝枝葉葉上面,從根本上面,根本上面,觀那個空性那點來說,其他的前面,只是它的眷屬,它的前方便。所以我們真正地能夠如理做到的話,是整個的一定是跟如法相應的。你對這個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能夠產生勝解,然後那個時候,你修耐怨害以及安受苦這兩種忍哪,你不但不覺得是忍,而覺得這種樂。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你們為了這一點,加強印象起見,請翻到前面第286頁,第二行,是「不解無其樂欲」,說對這個法你不了解,不了解。那麼了解了怎麼辦呢?「善安住法思勝解」,你了解了以後,善巧地思惟,如理地修行,安住在這個上頭,你得到與法相應的這種快樂。反之,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雖然咬緊了牙關去苦苦撐持啊,卻得不到這個法樂,得不到法樂是一定會退的,那麼這一點是最重要。前面我們說的那個道理,儘管是耐怨害忍,還有安受苦忍,可是它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能夠安受這個苦等等的話,無非如理如法的,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那麼現在我們看看這個對法思勝解怎麼:
【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
現在我們心目當中所信的是什麼?喏,這個是三寶,這個主要的,三寶的功德。在沒有修學佛法之前,我們信的是什麼?信的世間的東西,名聞啊、利養啊,然後父母啊、妻兒、子女啊、地位啊,就是這些東西。嗯,現在曉得,不是,不是!任何東西,不是這個。我們現在一切是講的滋長法身慧命,以前所滋長的不是這個。這個是第一個,要對這個認識產生信心,產生了信心如理修習,要清淨這個信心,淨信這個。
【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
從這個前面這個信,然後呢了解去如法行持,親自驗證這個內容。
【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
第三個,因為現證無我這件事情是共二乘的,共二乘的,那麼就是大乘本身得初地已經是有了,不是停在這個地方。實際上呢不能等到那個時候,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這個目標安正。這是幹什麼呢?希望要得到諸佛菩薩就是最究竟、圓滿的這一個地位。
【此復有三。】
諸佛菩薩的廣大神力分三部分:
【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
三樣東西。什麼是「俱生」呢?就是它這個裡邊有好幾個內容,等到你宿生如理修持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他生而具足。實際上呢就是等到你八地以後的情況,自然而然都是這個。我們現在呢,譬如說你初地,那麼證了初地以後,他前面那個功德,到那時再生起來的話,他有與生俱來的這種力量。都是宿生善根積集了,到下一生與生俱來的,這樣。所以到佛最後的他那個力量的話,樣樣東西是,所有的這種東西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現在與生俱來的是什麼啊?煩惱、生、老、病、死,唉呀!這個也不宜啊,那個也不好等等。
【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
所以,第四就是應取,我們應該拿的,應該努力的;努力的是妙行,由於這個妙行之因,感得可愛之果。然後呢應該捨的,不應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惡行、惡業,因為這個惡業的因,感得種種惡果,非可愛的果,這個就是我們應該取的(編者按:疑師口誤,當作「應該捨的」),這是第五。所以他說:
【此分為二。】
就是把四跟五,現在我們已經分開了。
【六七所修境者。】
前面取捨就是我們修,所修的呢?
【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
那麼我們修學的時候呢,第一個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就是我們願望所求的是什麼啊?我們這裡所應該願望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之果。為了要得到這個果,所以要從因地上面去努力;因地上面去努力,如法行持的就是學得菩薩所有一切學處。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要達到這個願、滿這個願,所應該行的道。那麼這個道當中呢,就是可以說能得到這個果的種種的方法。所以第六個,就是我們的心願在大菩提果上面。第七個,就是為了滿這個心願,應該學、應該行的這個道,或者說得到這個果的種種的方法、方便。所以這個也分為兩種。
【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壟巴師說為無常等,然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為第八種或應如是。】
最後一個呢,就是「聞思隨行境」,我們現在修行就是這樣:聞、思,如理聽聞、如理思惟,跟這個相應的跟著去做。那麼一個祖師卓壠巴師說什麼?「無常等」。換句話說,像我們現在這個開始的時候,正學開始,然後呢,無常啊、思惟三惡道苦啊,然後因為三惡道苦又是無常,所以嘛下面緊跟著要皈依。皈依了以後呢,說正皈依的是什麼啊?法,法就是知道了解業啊,這個是下士。然後呢由於這個進一步了解,先雖然是了解這個業,可是跳不出生死輪迴,所以要求解脫。這樣地一步一步上來,「等」,包含這些。這個就是這個所謂「聞思隨行」,這是我們現在應該的,我們應該聽聞的是這個,應該思惟的是這個,開口也是這個。
所以這個一點擺在這個地方,是我們最重要的,最正確的標準!你起心動念一切行為,看看你在做什麼?如果說那些人在講話,你站那裡一聽,說跟這個不相應,趕快走;如果相應,那個是該聽的,也是你該開口的。然後呢坐在這裡思惟的事情也是這樣,不要說:喔唷!這個不對勁;哎呀!這個今天早晨那個菜不配胃口;哎呀!今天這樣,這個地方又不舒服!嗯,不是。這個不是我們應該有的如理如法的聞思隨行境,它這個標準在這裡。本論的真正最精采的地方,就是把那個道的整個的圓滿的構架,構在這裡。然後在這個構架當中的次第,從外面善知識開始,從引導我們暇滿人身第一點,正修的時候從無常下去,一直到最後圓滿為止。
另外呢,叫「〈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那個就是另外一個地方說,整個佛告訴我們的,像這樣。「為第八種」,那這個第八種,「或應如是」,大師並沒有確定說哪一個,說或者應該這樣,或者應該這樣。那個情況的話呢,在我現在的感覺,大師既然這樣的話,我們沒有力量,也不必要去妄加是非。原則上呢,實際上是這樣的,就是佛說的十二分教的整個的內容,也說這些,不過他是很廣泛、圓滿地來說。那麼對我們現在來做,一下做不到,怎麼辦呢?就是那些菩薩祖師們,經過千百年,千百人,這個千百人,注意喔!是都是如理的這些先王菩薩祖師,而且經過修持共同大家承認的。然後把那個綱要列出來,這個也經過了千百人,千錘百鍊辨別一點不錯的,這樣。所以我們如果沒有能力去廣泛地受持的話,那麼就照前面這個說;如果能夠廣泛受持的話,後面這個說,這樣。這是我個人現在的想法,原則上面呢這個。總之,怎麼樣去如理地聞、思,照著它去做。
【勝解之理者,謂如實知此諸境已,無所違逆數數思惟。】
他告訴我們「安住法思勝解」啊─跟法相應的勝解,怎麼樣呢?「如實知此諸境界」,如它真實的內容一點不錯地了解它。這一點,不容易喔,很難、很難喔!是啊,平常很多同學來談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都是這樣。依我現在的條件來說,我跟你們說得很清楚,你們也了解,我是個門外漢。可是大部分同學跟我來說的話,我這門外漢還在門外啊,已經看見門了;啊!是絕大部分人,門在哪裡還不知道,還在那兒覺得弄得很得意。所以我是鼓勵諸位啊,的的確確的話,第一件事情,你總要這樣地努力去修學。然後呢經過這個明確的辨別、討論,的的確確曉得它的真實的內涵。
今天早晨那位同修談的時候就是這樣,他講得很有道裡啊,實際上呢,他已經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他不知道。經過一點了,哎呀,沒有錯啊!對呀!這個地方是漏洞、那個地方漏洞、那個地方漏洞,這麼大的個漏洞居然不知道,覺得還有道理。那個時候啊,錯了!所以我們對這個真正的佛法要「如實」這兩個字,不簡單喔!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的話,不得力,所以轉大圈子都在這個地方啊!這樣。那麼了解了,算不算?對不起,不算!還要「無所違逆數數思惟」,你不斷、不斷地這樣地去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還不能弄錯喲!這樣。有了這個基礎,更進一步才談得到修。
【安受眾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如菩薩地所說而錄,特於思法此說極廣。】
其次,前面這些東西都分成功這個幾項,那〈菩薩地〉上當中,都說得很詳細。不過在這個地方呢,第三個,因為這個是佛法的中心,第三個就是這個對法思勝解上面特別說明一下。
【◎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餘如前說。】
這個前面也是一樣的,布施、持戒、忍辱,現在修忍辱也是如此。不管你修哪一個忍的時候,一定要具足六種殊勝。這個六種殊勝當中第一個什麼啊?依止菩提心,記得不記得?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很清楚的,這個有特別的這種殊勝。然後你做的行為,做任何一件小事情,這個是啊,不是單單這件事情,遍緣法界,遍為一切有情,這個才是它真正殊勝的地方。你要求的果報,不是說為了眼前的─哦,我們眼前做一點小事情,哎呀,覺得這樣去討好討好別人,完全錯了!要討好什麼啊?上面討好法界,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下面呢,真實討好法界一切有情。這個討好不是說給他一點小好處,要把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安在菩提大果上面,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討好的,要注意!所以這個就是六種殊勝。那麼,然後你任何一行當中都具足六度,道理不細說。最後,
【◎ 第五此等攝義者。】
這個跟前面一樣,但是每到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好好地溫習一下。
【謂應隨念發菩提心,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漏盡忍所有根本。】
這一點是第一個。說我們做任何事情,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忘記這個根本─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我們行持所依止的,說「為行依止」,依這個心而現在我們的修行。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你必定要記住這個話,你真正的這個心提起來了以後,必然產生的現象是─戰兢惕厲,一定的,時時刻刻。所以在很多地方,譬如印光大師常常說「致敬竭誠」,都是這個心情。所以你心裡面的的確確一定提起來了,絕對不是像平常這樣子地馬馬虎虎。所以譬如禪宗來說,說「一念不在猶似死人,暫時不在猶似死人」,的的確確,一念當下你就像死人。小乘禪觀它也是這樣啊,它的確有它的方法,欸,走路,他每走一步,曉得你那個腳怎麼起來,怎麼個下去,落在那裡。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不管大小乘,整個的佛法一定都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
不過呢,小乘他主要的剛開始的時候,主要的就是學在戒定慧,馬上把那個境界拿掉了以後,你提起來的第一念,全部觀那個根本。所以他不會詳細討論這種問題,所以只要教你戒持得好好的,然後呢你任何一個舉動看得清清楚楚,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這地方也是同樣的,非常遺憾的是因為我們不認識這個道理,根本不認識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也不曉得怎麼用心,然後呢看見別人一點的話,哇,總是被他所轉,而不曉得自己的真正大乘的真正精神的特質。
你了解了這個大乘基本精神以後,儘管現在沒有這個禪宗祖師那種精神,禪宗祖師不是不好哦,他非常高明哦!可是他一定要菩提心建立起來。乃至於小乘的,欸,小乘人都是這樣好,我們也看了:喲,他們很好!不,一樣的。不過他們求的目的,目前禪宗的祖師們已經到了這個境界,他或者在加行位上面,正在上去,所以他全部的精神,那個時候在毗缽舍那,就找那個空性。我們現在在資糧位上面,幹什麼啊?發這菩提心。或者是願心當中,或者行心當中,這個是我們重要的,所以特別注意這一點,特別注意這一點!儘管現在我們做不到,可是告訴:「對呀!我現在這個心裡面就悠游放任,不對、不對,提起來!」哪怕你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本身就慢慢地對了,靠近了。
然後呢為什麼?這個菩提心是怎麼樣的啊?為欲安立一切有情「漏盡忍」,現在修忍的時候,我就幫助別人,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要使得一切眾生都得到這個忍,這個忍是什麼?漏盡忍,叫無生法忍。這個是修忍辱的根本,然後呢,把這個根本上面再去增長廣大,所以這個是根本因,下面是圓滿因。
【故須令此漸次增廣,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諸初發業所應學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學。如於所說有所違越,應當精勤而令還出,若修此時捨而不修,恆為非一大罪所染,於餘生中亦極難修,最為殊勝諸菩薩行。】
這個跟我們上次說的一樣。
【若能視為勝道扼要,諸能行者現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樂,則如《妙手問經》所說,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圓滿忍辱波羅蜜多。】
這個今天唸一遍,明天還要詳細地講一講。主要的,一定要把這個話擺在心裡面策勵自己!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304頁。昨天呢,把忍波羅蜜已經圓滿,那麼最後一段,忍波羅蜜的第五一段「此等攝義」,也唸了一遍。這個此等攝義跟前面幾個是一樣的,不過這地方呢,值得我們再提醒一下。前面修忍辱,他根本的依止是菩提心,然後呢依了這個心,他要做的內涵是要使一切有情也達到這樣一個目的。而這個最重要的就是安立一切有情於「漏盡忍」,換句話說,無生法忍。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修習開始雖然是凡夫,但是目標卻是最高的,目標卻是最高的,所以把大地以上,說地上菩薩乃至於成佛所做的,作為我們目標。
修學的時候呢,我們應該善巧地了知它正確的方法,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你能夠善巧如理地了知,再難的事情你都能做得到;如果你不能善巧如實如理了知的話,一點小事情你都做不到,都陷在我們這個凡夫的知見當中。然後呢,了解了這個努力去修學,努力去修學。假定我們眼前不好好地去做的話,產生兩種狀態:眼前你不向上做,如法行持,那個時候我們做些什麼?不如法行持就是做不如法的事情─只有兩件事情,要嘛如法,要嘛不如法。心裡面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精進,所謂不進則退。平常我們沒有如理觀察的時候不懂這個道理,如理一觀察,你立刻就感覺到了。平常的心裡面,你坐在這地方放得輕輕鬆鬆,這個是什麼狀態?這個狀態就是隨順著煩惱流轉的狀態,就是這樣,我們真正要克服的就是克服這東西。所以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一切時處如理作意,這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樣。
所以你就把坐在這地方的……。說為什麼我現在才能體會到,我也常常跟你們說,說我看見我的老師,他一個人坐在那裡,他房間裡,這樣,坐在那裡。他反而人家在的時候,他常常說:「哎喲,不要賣道!」他警惕自己,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他哪怕坐在這裡,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身體雖然放鬆了,心裡面不是提得很緊,但是他那個正念擺在那裡。一下掉了,他立刻提起來,一下掉了,立刻提起來,這是必然的狀態。所以這個絕對不是說你跑得去做壞事的時候,這個才算做壞事,那個做壞事的時候是完全是造地獄因。當你心裡面就這麼浮浮泛泛放在那裡的話呢,那個就是輪迴因,已經在這裡了。注意喔!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我們自己的心相。
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覺得:哎!輕輕鬆鬆,覺得好得很。在世間人是對的,修學佛法的時候,那已經錯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認識了,然後呢現在開始。其實這件事情並不難哪,這件事情的確並不難。如果你現在放在那裡不修的話,那麼怎麼辦呢?那就跟著個習氣一直在走,這習氣不去對治的話,它不肯自己讓步,不肯讓你的。那麼眼前呢,因為這個習氣一直跟著它走,所以眼前為各式各樣的染污所污染。當你沒有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這樣地浮浮泛泛;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自然而然你就跟著那個煩惱轉。所以為各式各樣的這種罪過,跟它跑掉了,所以「恆為非一大罪所染」哪!這個話我們必定要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談不到。
那麼這一生既然如此的話,養成功了這個習性,以後呢,「餘生中亦極難修」,就是這樣,這個習性之難改!平常我們常常聽這個修行人說,不修行人他本來就是這樣,那麼聽那個修行人說了以後呢,下面注意喔!欸,處處地方就是這個,往往這個修行人習性難改,既然難改了,好了、好了,這個難改嘛,別人也難改嘛,我也難改。錯了!正因為錯難改,所以你要想修行,必定要從這地方提起全部精神來對治它,不要讓它去。
如果你現在能夠做的話─所以他下面說,有了正確的了解,你了解這個是我們現在走的這一條殊勝大路的精要的話,那麼眼前你就努力了。眼前努力怎麼努力法呢?第一個是正確地、完整地了解,根據這個了解,我能做的是努力去做。是不能做的話,那麼也這個把心理上面先要把它應該建立起來。所以能行的就行,不能行的話,「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樂」,嗯,這個很重要!就是不做─我現在是不能做啊,但是我將來一定要做到它!我現在所以做我能做的,目的幹什麼呢?就步步增上,正要做到將來不能做的。
你能夠用這個心理去做的話,那麼自然而然你眼前一步一步向上,等到這一步圓滿了,欸,下一步你緊跟著步步向上、步步向上。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不要用太大的功力,以及稍微花一點氣力的話,很快地就圓滿你所要的東西─無上菩提;那麼在這一支當中就是講忍辱波羅蜜。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後面所說的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樣東西,從資糧善開始,再加行,然後呢漸修,然後呢從方便分、智慧分,無一不是如此。下面我們再說精進,精進。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
在學精進之前我們先提醒一下,這個我們六度當中,前面三樣是方便,它這個資糧,真正的後面那個智慧是止觀。而這精進呢通於全部,通於全部,精進一度通於全部;如果用三學來說的話,通於三學,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哪!不過,如果說你沒有前面這個忍的話,這個精進根本就談不到。所以你如果不能忍的話,做一點小事情就退了,還談精進嗎?所以這個兩者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關聯。所以這個兩樣東西,務必請大家要再三地反覆思惟。那麼我們看這個精進波羅蜜分哪幾樣東西。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① 精進自性。】
就是它本身的特性、特質是什麼。然後呢
【② 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在還沒有正修之前,用什麼方式能夠推動我們,使我們去修。有了這個認識,推動我們去修,然後去修的時候,精進的內涵是些什麼,下面說:
【③ 精進差別。】
了解了這個,正修的時候,如何照著這個修行,說:
【④ 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最後也是
【⑤ 此等攝義。今初】
來說明一下。下面是第一個精進的自性:
【◎ 緣善所緣勇悍為相。】
就這個。這個當我們修善的時候,這個「緣」就是那個時候我們的對象,我們要去修習的。前面那個修習是什麼?於善所緣,對吧!就是平常我們所緣的都是什麼?都是無始無明相應的行,換句話說惑、業;現在反過來,這個是所緣善的那些。怎麼辦呢?「勇悍」,這個是精進的行相。勇就是勇敢、果敢,什麼都不怕,不但不怕而且勇往直前;悍也是勇敢的意思,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勇敢,一個是兇暴。勇敢像前面一樣的,什麼都不怕,勇往直前。兇暴這個地方用得上什麼?對於這個煩惱啊是一點毫不留情,要絕對像大惡人一樣。那個大惡人哪,碰到什麼東西的話,對不起!他絕對沒有一點點給你好商量的餘地。現在我們在修行精進的時候,對於我們的大惡人─這個煩惱啊,也是一樣地,要絕對地拿出這種兇暴的味道來。
所以在《華嚴》,善財童子所參的那個大善知識當中,有個「甘露火王」;密教的圖像當中有那個憤怒相,那個牙齒露在外頭,眼睛瞪得圓圓的,那個渾身那個火焰,頭上都是掛著個骷髏,就這樣。這個表示什麼?就是說他也是一種兇暴的精進相,對於這個任何煩惱來的時候,他絕不怕!然後呢對治這個煩惱的時候,沒有一點點的商量餘地,這樣,這一個情況,那就是精進相。所以它所對的是什麼?是我們要對治的,所以對善所緣的那個事情啊─就善法,勇往直前,對惡法要毫不留情!
【《入行論》云:「進謂勇於善。」菩薩地說為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三門動業。】
下面就引兩個論所說的,一個是《入菩薩行論》,那麼另外一個是《瑜伽師地.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精進就是對於我們所行的善淨之法,以及利益一切有情,這一個心理的行相─勇跟悍。還有下面「無有顛倒」,這個不能錯哦!弄錯了就不對了。所以假定說你對這個善惡是非辨不清楚,那個時候你去努力的話,這不一定是精進。世間的人他沒有弄清楚,在顛倒的事情上面很努力,這個叫懈怠不叫精進,這個叫懈怠。所以精進的特質,不是說你勤懇努力就算,而是說你在善法上面,斷除自他無邊煩惱、惡業,以及利益大家的究竟利義,這一件事情上頭的努力,這個才是。那麼我們現在了解了,
【◎ 第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者。】
也是不馬上叫我們精進,而是告訴我們,你怎麼方法策勵我們去修。這個很重要!你有了這種策勵的心情,把這個策勵的心情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去會全心全意。現在我們看,
【謂應多思精進勝利不進過患,此若串習精進起故。】
就是說你呀,對於精進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精進的絕大的害處,你能夠多思惟、觀察、了解,把這個道理經過了這樣的思惟、觀察,養成功了這個習性,你起心動念當中,一起來就這個念頭,一起來就這個念頭,自然而然哪,這種念頭推動了你向這個方面去做。所以說一定要把這個先要養成功習慣,換句話說習已成性、習已成性,久久地修習以後的話,你養成功這樣的一個個性。平常我們這個性,有很多人懶惰的人起心動念,自然而然覺得:哎呀!就是這個樣。有很多人呢,貪的人起心動念就是這個。現在呢我們在這個上頭養成功習慣,他起心動念自然而然推動他去,那個時候他就精進了。
【其勝利者。】
現在這個題目告訴我們了,那麼它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呢?下面這個論上面說: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能除諸苦及冥暗,是能永斷惡趣本,諸佛所讚聖精進,此是恆常應依止。】
能夠淨除一切苦惱的,哇!這個最重要。我們現在不是為苦所逼惱而求快樂嗎?喏,你只要看見這一句話,你就曉得,不管你世間任何一種人,要真正應該忙的是忙這一個。我們所以現在偷懶等等,無非是貪一點樂,怕苦耶!嘿!結果呢?你真正要想快樂,去掉這個苦啊,卻是在這裡,這個!還有呢,「冥暗」,就是愚癡無知。
進一步我們所以要想去掉苦,去不掉;要想得到樂,忙了半天得不到,是為什麼?因為對苦樂的真相不了解呀!乃至於我們修行了,太多這種人。說昨天我講那個故事當中,那個人也是這樣,唉呀!他覺得這世間真苦啊,現在嘛想這個念佛啊,我就告訴他那個念佛的法門。他就說:「唉呀!這樣的話,我哪有這麼多時間哪!」問他:「那你平常幹什麼呢?」他白天嘛要上班,忙了一天回來嘛要休息、休息。休息完了以後,到那時候嘛為了放輕鬆,電視也要看一看,早晨起來是報紙也要看一看。哦!他覺得很忙。啊!教他真正脫苦的事情,教他看看經,乃至於這個聽聽這個的,他覺得沒有時間。唉,我心裡想了個半天,怎麼辦?只有說:「好了,好了,那你看緣啦!」啊,就是這個樣。
那我們在這個地方啊,坐在這裡的時候,坐在這裡的諸位,我想很了解的啊,這個原因在什麼?冥暗,這是無知。他未嘗不想快樂,未嘗不想脫苦,他也未嘗不在忙。是啊!千真萬確,他比我們還一樣地忙,早晨一大早起來,先嘛要看一個報紙;然後要去上班嘛賺錢;賺完了回來嘛還要看一個電視,他也很忙耶!但是原因是什麼?冥暗哪!這樣。這個是苦的根本啊!
要想除掉這個,然後能夠斷除一切惡趣的根本,這個從根本上面斷去是什麼呢?是諸佛所讚的精進,這是精進。「諸佛所讚」,佛是什麼?是徹底了知世間一切真相的人,不但了知而且如實真正做到的人。所以只有佛才是圓滿無缺認識,一切圓滿無失證得,他所說的話才是圓滿無缺,如理如量、百分之百地可靠。而現在一切諸佛怎麼說呀?欸,讚歎!喏,你要得到上面這個結果的話,就是這件事情。所以這個是什麼?我們應該依止的,而且應該如何依止法?「恆、常」兩個字哦!這個依止不是說,哎呀,今天聽見了嘛就努力一下,欸!放下來。放下來還要依止,要一切時處不能離開它。你哪一刻離開了,那一個時候,你就是在癡暗當中,那個就是受苦的因;有了受苦的因,將來一定感得苦的果。所以,應該恆常依止,下面繼續:
【此世所有諸工巧,及出世間諸巧業,若發精進非難得,智者誰厭精進力。】
喏,不要說出世間的,就世間的那所有這些事情,以及出世間的進一步,假定你能夠發精進的話,沒有一樣事情,不難得到;再沒有任何困難,都可以得到。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會好樂精進,不厭精進。而現在我們所以不能精進的原因,真正的還是什麼?愚癡當中。唉!說起來真可憐哪,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大家心裡面就為它嘀咕,忙了個半天,也嘀咕了半天,結果是自害害他,自己還覺得很對,原因是愚癡。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我們全部的精神所對治的就是這些,小事情上面,你只要把煩惱真正解決了,那一切問題跟著就解決了。
【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見昏睡諸過失,常發精進而安住,我為策彼而說此。」】
現在有人真正要想走這一條圓滿覺悟之道,達到圓滿果位者。那麼他了解了這個懈怠,這個「昏睡諸過失」就是懈怠不精進的種種過失。於是啊恆常地發起精進,發起而安住在這個精進,如理行持。現在呢,我為了策勵那些想如法修行的人,而說這個道理。
【《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
這個論也說,在「資糧善」當中,現在我們是集聚資糧,集聚資糧,有了這個資糧,然後才能夠上去;資糧善當中,最重要、最第一的什麼?精進。由於得到了這個,然後呢依這個,其他的東西就跟著得到了,其他東西都得到了。所以你沒有精進的話,什麼東西都得不到。《大智度論》上面也說的,有了這個一切都得到了,反過來一有懈怠,換句話說沒有精進的話,什麼好事都沒有,絕不可能!而這個精進呢,眼前就得到殊勝安樂,得到殊勝安樂。就是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順著最簡單的次第─戒、定、慧,你能夠親近善知識,戒如法地去做的話,就當下得到清涼,從煩惱上面得到解脫。從煩惱上得到解脫、清涼是多少快樂!然後呢,由於戒而得定,那個定更是快樂無邊。這個還是世間的,由定而發慧的話,徹底連根拔起,都是靠這個。所以,前面說世間是如此,出世間也如此。我們現在看看,世間的這種成就,的確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
「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就是說,「三有」就是說世間三有當中的欲有、色有、無色有,這個一切啊,就是精進得到。然後呢更進一步善淨之法,能夠淨化它的也是。然後這個「善清淨」是包括得很廣,從開始第一步。然後呢,而一切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呀?薩迦耶見,就是這個根本。前面說苦惱的原因,就是苦果是由惑、業所感得,而這個裡邊惑是上首。那麼惑當中生起的次第、生起的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薩迦耶見。換句話說,根本拿掉了,其他統統拿掉了。而要想拿掉它靠什麼?精進。這個拿掉這個東西是三乘共的,所以一步一步上去,乃至於最後的不共大乘,佛的無上菩提,也從這個地方得到,所以這個精進是資糧善當中最重的一樣。
【又云:「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
那麼現在我們在一步一步上去的時候,它除了策勵我們上去,還有很多障礙。譬如說我們對於眼前的很多受用耽著,欸!你能夠精進的話,不管那些種種受用,你不會為它所騙。有固然好,是沒有也不在乎;沒有固然不在乎,有了以後啊你也不會沉在這個地方。然後呢真正去努力的時候,為種種煩惱,那麼這個煩惱也怎麼也擋不過你,擋不過你。然後我們要修那個出離行的時候,從自度而進入利他,哎,這個利他是有無比的困擾,就從自利開始,唉呀,覺得這個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之下,產生了厭患之心;而這個厭患,因為前面的人,跟這地方的境啊,它也不能擋住你。這樣地從世間、出世間,從小乘到大乘,不管任何困難,任何障礙啊,都不能障礙你,都不能勝過你,你都能夠勝過它。如果步步上進,你得到種種的好處。可是平常還有一點,我們得到了一點哪,哎呀!就覺得以此為喜足,停在這裡;你如果能精進的話呢,「少得不能勝」。
這個四樣東西,就是我們實際上平常啊,經常都具足的,經常都具足的。大部分人四樣是樣樣具足,那麼有一種人呢,欸,容或具足三樣、兩樣,或者一樣,或者一樣。尤其是現在的很多修行人,他修行人哪,他是自己相當努力,不為世間的一般受用所障礙;然後呢修行的時候,一點的煩惱啊它擋不住,擋不住;乃至於去修行的時候,不管自利而且利人哪,種種的困擾他也不怕。但是呢他安住在:欸,覺得這個就夠了,就是這樣。就得少為足,這樣。這個得少為足的現象是什麼?就是說平常我們哪,如果這個人學禪的、學念佛的,乃至於學密教的,就覺得:「欸!就這個了。」不!佛要究竟解決一切問題,圓滿所有的,沒有一樣東西不圓滿的,絕不會得少為足。現在我們稍微懂得了一點,哎喲!就覺得樣樣懂得了,那連它根本差得十萬八千里,差得十萬八千里。
所以像善財童子這個故事,是最好的典型的例子;不但他自己,他的老師。你看,他去參訪一個老師,然後跟著這個老師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他自己繼續地參訪;而每到一個地方,以及繼續向前,都是經過很大的困難,但是它絕對擋不住,絕對擋不住,是一一過去。還有呢他的老師也告訴他,你看他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大善知識,就得到了這個,哎呀,無量無邊的這種功德,可是他最後怎麼說啊?「我呀,只知道這麼一點點哪,像那個菩薩行,還有這麼多廣大行,這個我怎麼知道呀!所以你呀還要繼續去修。」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凡是真正這一種如法行持的人,沒有一個例外的。《華嚴》是圓教,這個裡邊後來的那一些大善知識都是最了不起的,卻每一個人都這麼說,說什麼?他不但自己這樣努力,而且絕不得少為足,絕不像我們現在這樣。
反過來說,我們所以凡夫之凡夫的原因是什麼?實在啊連它根本在門外,乃至於門在哪裡都不知道。唉呀!自己是閉上了眼睛在那兒瞎弄,還以為覺得:哎呀!就這個樣,好得很耶!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自己深深地,在自己的身心上面認得這個病根,努力去除掉它,努力去除掉它。凡是任何一點點,使得我們產生自滿、自以為是的這個心情,一定要拿出「悍」,這種悍相來,把它一刀斬斷!悍相就是什麼?對於這一種不如理的這種情況─絕不留情,這個才是正確的,才是正確的。
【《菩薩地》亦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故諸如來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前面已經說過,資糧善當中,精進是第一,那麼現在呢這個地方也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以不管是哪一個經、哪一個論,都告訴我們,只有這樣東西啊是,哪一樣東西?精進!是修證這個菩薩善法當中最勝之因,換句話最殊勝的,最殊勝的就是這個,其餘的沒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因為你有了精進的話,其他樣樣東西都可以生得起來;反過來,如果你沒有精進的話,儘管你有一點東西啊,弄弄弄塌掉了,弄弄弄被這個障礙了,弄弄、弄弄不能前進了,所以這個最重要。所以一切如來讚歎這個,像前面一樣。那麼下面又一個論,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證皆非有。」】
你能夠具足這個大精進,而對這個精進無厭足。他現在呢對於善法無厭足,我們現在凡夫是對什麼?對煩惱無厭足,唉!這個貪得無厭,對什麼東西都這個樣。菩薩不!菩薩恰恰相反,善法恰恰是對治惡法的,所以真正學菩薩行啊,對於這個對治惡法是絕無厭足。我們現在呢是惡法,惡法是正好消滅善法、對治善法的,這個是一個錯誤。如果說你能夠對這個對治惡法的大精進無厭的話,得不到東西,絕無是處;不能證得的東西,絕不可能!換句話說你要得到的任何好的東西,你要證得的無上菩提,絕對會有,絕對可以得到!
【又云:「非人皆喜饒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晝夜諸時不空度,功德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華極增長。」】
不要說你自己,旁邊的人都歡喜來饒益他,饒益他。這個道理其實我們也很容易明白,雖然那個非人我們不看見,可是在我們周圍任何一個同學、師友,如果他很精進,我們大家都很讚歎,如果他要來找你幫忙,你一定很樂意幫忙,對不對?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反正你懶惰的話,儘管你自己覺得,哎喲!你偷了巧了,旁邊人人看了你,瞪大了眼睛:「這一個傢伙!」以及也許當面給你應付、應酬,覺得:哎呀!嘻嘻哈哈,心裡面老在那兒說,這樣。那麼我們人是有理性的,那非人也是一樣的,所以的的確確這是個千真萬確的事實。那麼自己好,別人也幫助,你能夠由此得到「一切三摩地」,那個是正式地證入進入修行,修行真正最重要的─止觀,這樣,任何的三昧你都可以得到。
還有啊,「晝夜諸時不空度」,白天固然是不空度,晚上也不空度;醒的時候固然是不空度,睡覺的時候也不空度。這個概念我們一定平常的時候啊,要多多思惟、觀察,思惟是如理思惟,觀察是如理觀察。觀察的不是文字哦!是「如理」兩個字,一定要把文字所指的它的行相、內涵所指的,你要探得清清楚楚。那個指的什麼?就是你心裡起心動念,絕對不是在文字。在文字上面不管你說得多動聽,天花亂墜,聽眾百萬,沒有用!所以《摩訶止觀》上面,智者大師引以前這個鄴洛禪師,有很多這種了不起的大法師啊,唉呀!那個動不動後面啊「隱隱轟轟,千百成群」,就這個樣來。換句話說,哎呀!他這個認識、說法、口才,那簡直是不得了,平常的時候這個行為看看也很好,但是呀是「臨終皆悔」,為什麼啊?嘴巴上面的,心裡上面沒有用真正功夫啊,到臨死的時候懊悔來不及了!眼前的是名利啊,等到你兩腳一伸,嘿!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這一個時候,我們所指的什麼?要指心裡的行相,你真的心裡的行相能夠這樣地如實觀察了知,安住在這個善法上頭,它自然而然晝夜都不空過。
所以前面一再說過的,這一個情況是什麼?不是說我們現在這裡,哎呀,覺得輕輕鬆鬆,不是!你一切時處提持了正念,就這個正念安住在你的心上面。欸!既然安住在心上面的,這個正念,就是如果是你沒有修習成功,現在正要努力的就是這個;如果你修習了成功以後,習慣了,這個就是等流啊,它自然一直在這個等流當中。就像河裡邊的水流一樣,河裡的水都好像沒有人推動它,它可是晝夜在那兒流欸,就是這個狀態!所以當到那醒的時候你能夠努力去做,睡著的時候,儘管你睡著了,它還在那裡呀,這個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啊!所以這個一定要靠什麼?如理思惟呀!這個東西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了!那麼現在我們所以不能做的原因呢,就是原因何在呢?就在這個上頭。
最近經常有同修跑到我這地方談這個問題,我有的非常歡喜、非常讚歎。但是呢另外有一類同學,他,我就感覺得我很同情;但是也只有一個辦法,他只要來,我還是讚歎。他往往對那個思惟的能力,比較差一點,在我的感受上面哪,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停止,覺得不如人。是,這個事實的狀態是不如人,那麼在這裡怎麼辦呢?正因為不如人,你趕快努力!因為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必定是從一無是處,然後去了知正法,然後從這個上面步步開始,對不對?小孩子進幼稚園、小學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你只要肯一步一步地上去。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坐在那兒念這些書,一點都沒有困難,可是一個小孩子剛進幼稚園,當然一無是處了。它怎麼來的?就是這樣努力過來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怕,總記得─如是因感如是果;反過來,現在這個果,就是以前的這樣的因。既然我們現在了解了,你只有一件事情可做,就是把我們所了知的這個因果的法則,運用在身心上頭。你只要去運用的話,那個一定是晝夜不空過,能夠這樣的話,啊!好,很容易、很容易,一天到晚在集聚資糧嘛!
「功德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那麼這樣一來的話,你這個功德一直增長,眼前剛開始的這個就是資糧,那就不會下劣,也不會缺少。有了這個東西,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義利。世間這些東西啊,名聞利養,那都是害我們的東西啊!而這個東西都是凡夫啊!這個東西才是什麼?真正地超過凡夫的聖賢之法。那個才是什麼啊?「青蓮花」。青蓮花是比喻什麼?佛法,出污泥而不染。而且妙咧!它必定從那個髒的地方長出來的,所以經上面說是高山、陸地、旱地上面長不出這個東西來。欸,雖然在污泥當中啊,但是它長出來的花是又美、又好、又香,還有種種特別的。所以最圓滿的經,這個經名字叫《妙法蓮華經》,就是這個。欸,這個東西的的確確,啊!增長,而且「極增長」,這是它的殊勝的利益。那麼這個是前面拉的力量,還有呢後面推的力量。反過來說,你不精進呢?不但得不到這個好處,而且還有種種大的過患哪,好大的害處!下面那個經上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