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04L04法功德者- P106L03 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音檔: [45A] 27’01” – [46A] 3’48”

手抄第六冊:P155LL1- P179L02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p156)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因為我們由於前面知苦、求救,找到唯一可救的是佛!然後呢說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啊!一心皈投、景仰。那麼我們就想:佛有無邊功德,他這功德怎麼來的?說由於修道、證滅,這個兩樣事情。然後呢把所有的過失淨除,所有的功德都圓滿,經過「教」的認識,如理去「證」而獲得的,是這樣的!就像下面引證,經上面,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下面就是引那個經,簡單這個道理,就是上面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怎麼來的啊?從法生起的,他接受佛法、照著佛法去修行,然後呢分分增長而成就的。說「法所化現」,這個是主要的是依為法,然後從法出生,這也是他修行正法,依於法,然後呢最後由於這樣而成辦所有一切功德,那個時候才成佛。哦!由於你敬佛、皈依佛,自然而然哪,同樣地會皈依到法。那麼這個地方,休息一下,下面我們繼續。
上面我們已經把它佛、法兩個說了一下。那麼現在呢再下面「僧功德」。
【◎ 僧功德中。】
這個僧的功德;所以僧,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
就是「補特伽羅」。這個地方關於「僧」,平常我們一般有四種僧—比如說《智度論》上面,然後呢《地藏十輪經》上面,《瑜伽師地論》上面,它都有不同的名字;名字雖然不同,大別都差不多。我在黑板上寫的兩類,前面那個所謂勝義僧、世俗僧,那個是出在《大智度論》上面的;下面這個地方,勝道沙門—這個是「沙門」兩個通下面— (p158) 說道沙門、活道沙門、壞道沙門是出在《瑜伽師地論》上面的。另外還有呢,《地藏十輪經》上面的,另外那個《十誦律》上面還有一個叫別眾僧,所以列五種。不過現在一般來說起來,這個別眾僧呢,那是佛世的時候,這個我想大概我們都了解,簡單地說一下。所謂「勝義僧」,或者是勝道沙門,那就是有修、有證的那些聖者;那麼「世俗僧」呢,就是雖然沒有證得,可是如理、如法按照羯磨,然後這樣去做的清淨的凡夫。那麼這個說道沙門當中包含了第一、第二,有勝義,也有世俗,這樣。
那麼「啞羊」跟「無慚愧」兩種呢,那就很糟糕。這個啞羊、無慚愧有兩個不同的經論說法,恰恰相反:一個,是說他自己不知取捨,也不曉得說淨,也不曉得什麼,就是像啞羊一樣,一生這樣糊裡糊塗地過去掉了,這一種叫啞羊;還有無慚愧呢,雖然他知道,但是不慚愧,這個這兩類。那麼總之這個啞羊、無慚愧,那個都是墮落的,這個叫壞道沙門,壞道沙門。活道沙門呢,就是如法去做,然後呢這樣認真地,還是滿認真地去做,這個詳細的情況,在這個論上面。那麼這個地方,正告訴我們的就是「補特伽羅」,也可以說下面的幾類就是隨順。
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真正的這個經是指示我們,說作為一個修行人、出家人應該怎麼樣做。對我們普通一般人來說,我們不是拿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 (p159) 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說,你別看他是一個污道沙門哪!哪怕他是十惡不赦、破了戒,穿了這件衣服,你一個在家人,你只要能夠至誠恭敬地供養他,你還有功德。他又舉了個比喻,說再破爛的這個金器,再破爛的,哪怕那個金器裝了髒東西、臭東西,那個金器本身可是金器哦!這樣。
這一點,那麼對他們在家人尚且如此,現在如果說我們出家而修學的人,我們應該比他們高明一點哪!對不對?對在家人尚且要求這麼高的條件,那我們如果自命為出家修行的人,我們更不要隨便地、輕易地是非我們的同道,毀謗,萬萬不可以!處處地方注意,你之所以高,高在哪裡?因為你能夠如法行持嘛!他現在在家人要求這麼低的標準,你如法行持當然你的標準應該高一點嘛!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一種諍論、是非自然沒有了。有的是什麼呢?如果是你跟他相應的,那是出自善心地去規勸,錯誤—錯誤地方幫助人家,使他改惡向善。如果能夠這樣做到的話,啊!那個僧團一定和睦,佛法一定興旺,這個很了解的。然後呢對我們做的人來說,當然積聚無邊功德嘛!這是順便一提。現在我們看僧的特質。
【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p160) 哦!那是為什麼來的呢?就因為他前面因為皈佛、敬佛,所以想到佛是由於如法修證而來,這個法有這麼好處,所以那我既然要學,我也要跟他一樣地如理修行。嗯,這樣的,所以這個僧是這樣的!那麼以這個方式我們去憶念。如果我們能這樣憶念的話,那就簡單了。是的,我們要皈敬佛,佛之所以成佛,是修行法;修行法的過程當中是僧哪!啊,我們現在也要去努力啊!你能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覺得如法努力啊,是不會拿了這個法,去自己傷害自己。所謂拿了法自己傷害自己是怎麼講呢?就是不拿這個法自己反省、淨化,而拿這個法去要求別人,是要求別人就弄錯了。
所以說修行是修你自己還是修別人啊?如果說你修別人,那不妨。像理髮師,跟人家理了髮,理完了以後,拿了一個鏡子讓他照照,讓他看,因為你代他理嘛,那沒有錯嘛!現在你修理,修理你自己,當然拿這個鏡子,自己看看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才是什麼?「而為憶念」,我們真正要念,是要這樣念的,要這樣念的。如果我們就這樣念的話,那對了,那就對了!所以他後面會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的人的話,啊!只看見自己的錯誤,拼命自己的修習。如果你能這樣地,看見自己的錯誤修習,那你就錯誤減少嘛!錯誤減少功德就增長嘛!然後呢痛苦就慢慢地遠離,快樂就慢慢地得到,這就是個自然的一個道理。下面引經,還是
(p161)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
哦!說這一個「僧伽」是什麼?那我們現在聽的那些佛法,都是他們那些出家人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所以得到暇滿人身,必定四眾遊行,四眾遊行都是靠他們,他們來嘛,他們跑得去弘揚法呀!哦,這樣!然後呢一方面說,一方面自己接受,然後如法行持。然後呢行持的時候思惟、觀察,因為思惟觀察,一步一步深入。哦,這個正法都從這個地方出生的呀!所以叫「是正法田」,受正法、持正法,「依止於法」。
【供養於法,】
然後呢我們供養法,如法行持就是供養法。
【作法事業,法為行境,】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正法是我們所行的境界。
(p162) 【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
哦!這個是法的特質。法的特質,它是正直的、清淨的,這是哀愍的。說到這地方,我們又有一個最好的指標:這個法的特質如果你相應的話,看見別人不對,你憐憫他,你看見了憐憫他,然後呢你想辦法委曲婉轉地幫助他,我們就不會指責他。然後呢,
【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這個修行的人是什麼?「遠離為所行境」。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啊?染著、貪污、難捨,一天到晚沾在這個上面,一天到晚沾在這個上面。真正說來不是沾在外境,沾在什麼?我們的染污心識啊,這個東西就不認識,這個東西不認識的話,你什麼都談不到,起心動念都是為它。唉,這個真糟糕啊!所以他真正要厭離的,從外面的境相開始,一直厭離到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身心你能夠認識得厭離了,那時候的厭離就差不多,是「遠離為所行境」。這個時候「恆趣向法」,那麼白而淨了!這個就是僧,僧的功德,我們要這樣憶念。我們這樣憶念,一方面是皈投、景仰,一方面我們自己是如理行持,當下你這個憶念本身卻是就在行持當中。那麼前面就是把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說明一下,說我們是這樣地憶念,這樣的道理去皈依,這第一個。「由知差別」,進一步,
(p163) 【◎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
那麼這個三寶當中,這真正地、細細地說起來,彼此間有不同的特質,這個說一下。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
正式平常說皈依的佛、法、僧,它彼此間有什麼不同呢?它的別相,細緻的內涵,那麼按照著這個〈攝分〉說一下,分六部分。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這個三寶差別、不同的地方,這個。就是說眼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這一個人,就是佛;所證的果,就是法;證了果以後,把這個法教人家,照著去做的那些人,是僧。這個是三寶相—佛寶、法寶、僧寶,那是相的差別。
【業差別者,】
那麼它有什麼業用呢?做些什麼事情呢?
(p164) 【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佛做些什麼事情?善巧地轉法輪,教化一切有情,這個是佛。那麼法呢?是說我們所緣,緣了這個法以後,能夠斷除煩惱跟苦;煩惱斷了嘛,然後這個業就斷;惑、業斷了嘛,苦就斷,那這個是法的功效。僧呢?「勇猛增長」,如理去做,勇猛精進,增長白淨之業。
【信解差別者,】
第三個,這是在我們修學的時候,如何信、如何解呀!
【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對於佛,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親近承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親近,應該真正承事的。這一點注意!我們現在親近的是誰?承事的是誰?現在我們平常親近的,在家嘛這個家庭啦、朋友啦,這樣;然後呢出家了,三寶,當然應該三寶。那麼這個地方仔細檢查一下:我們做到了沒有呢?所以平常的時候注意,我們常常告訴我們自己,我們要學佛,我們應該親近佛,應該承事佛。怎麼親近法?怎麼承事法?就是把你的心,一心想著 (p165) 他,一心想著他。
現在我們想著誰呀?不問、不檢查還迷哩糊嚕不知道,仔細檢查一下就很難說。以我來說,我的經驗,我們平常親近的,親近「我」,一天到晚承事「我」:喔唷!頭痛哦,趕快!找一點什麼藥吃一吃。啊,什麼營養大概不好,昨天晚上睡覺都睡不好……。一天到晚忙它這個東西,這樣。不是說不要,要的,我們要它幹什麼?用來修行,這一點要認識。因為要它修行,所以你對它起碼的給養是要的。所以這個佛一再告訴我們,這個車子要它用的;欸,塗車的油要的,只是僅僅塗車的油啊,注意到!千萬不要被這部車子騙掉了。
我們真正應該親近供事的—佛,所以「承事」什麼?佛。然後呢,普通我們身口承事,比如說我們把那個常住啊、殿堂啊,處理得乾乾淨淨,弄得好;然後呢如法修行,身口意三業承事,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對法呢,「希求證得」,這個才是我們希求的、希望的,要想如法去證得。那麼,對於僧呢?
【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如果你正式要修行的話,一定要有修行的同伴,這個修行的同伴就是僧團。別以為 (p166) 你一個人可以修得成功哦!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就你眼前極短的時候來說,是;將來真正修成當中也需要有一段時候,譬如說你專門學止的時候,奢摩他的時候,就要寂靜的地方,是,你需要。在整個修行當中,你絕對不可能說一個人關起來修的。你自己沒有一個旁邊的人告訴你,你怎麼可能?然後呢我們生活當中共同—僧,有他種種的互相增上的很多好處在,這個以後慢慢地講。要想住在一塊兒,而要想那個的什麼?要「和合同一法性」—大家互相勸勉,然後呢互相策勵,互相看對方,而這樣地互相,相輔相成。這點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僧團之所以有種種規矩,目的無非在這個地方,這個以後下面會詳細講。實際上對我們這個團體特別重要,如果這一點把握不準的話,啊!那其他的都錯了,說修行,都恰恰相反,造了業。那麼,再下面: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前面是信解,了解了,然後呢下面是修行。修行的時候呢,對佛是「供養承事」,去供養佛、承事佛,這樣。然後法呢,「瑜伽方便」,了解了以後,進一步怎麼跟它相應。這個「瑜伽」就是相應,照著這個方法,慢慢、慢慢地行持,跟它相應。當跟正法相應 (p167) 的時候,那時候染污、無明就漸漸地淨化而遠離。然後呢你要修行的時候,必定要什麼?有共同的助伴、同伴,這個就是僧,所以共受財、共受法。「共受財」是資養這個色身,「共受法」是資養慧命;而我們所以能夠修行增長慧命,要靠這個暇滿的人身,要這個暇滿的人身,還有財,這個財就是世間之財。那麼由於這個世間之「財」,修行而增長這個「法」,所以這兩樣東西都是「共受」,要和合。修行的時候應該這樣。
【隨念差別者,】
那麼平常的時候,經常憶念什麼?
【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
這個經常隨念,這個前面說過了。
【生福差別者,】
最後一點,你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生起了這個福,有什麼不同?
【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
(p168) 是,對這個佛跟僧生的福,是依補特伽羅而生的;法,是依法而生的這個功德。那麼,雖然佛跟僧,都是「依補特伽羅」,都是依人,佛是一個人,說:
【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就是依補特伽羅。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
換句話說,佛只有一個;而「眾多補特伽羅」就是僧,僧必定是一個團,四人成眾,而
【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這個道理我們了解。那麼,這個是知差別。那麼第三個:
【◎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
真正受皈依,自己誓願要受。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p169) 我們真實皈依的時候,一定自誓而受。說自誓:從此以後盡形壽,皈依佛—大乘是盡未來際;不但是如此,自己盡未來際,要使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也帶著他們使他們盡未來際。說皈依佛是我們的老師,不再皈依其他的;那麼法呢,就是「依般涅槃法」為正修的法;僧是修行的助伴。這個是平常我們,像平常我們皈依的《毘奈耶》,就是《戒經》上面,說得很詳細。最後第四個:
【◎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那麼,真正皈依,就是皈依這個了!不再言餘—皈依了佛以後,不再皈依其他的任何,乃至於大自在天等;皈依法以後,不皈依其他的世間的什麼等等這個。為什麼這樣呀?是說,因為了解—「內」就是佛法,「外」就是外道,所以叫外道的話,他不了解佛法的特質是在什麼地方,從外面去妄求的。所以內道的大師是佛,外道的大師的話,就是外道那些人,以及他的教法,以及諸學法者。換句話說,內道的大師就是佛,他的教法就是佛法,諸學法者就是僧伽;外道嘛也有他的外道的大師,以及外道所講的法,以及隨修的人。我們了解這個兩者當中的差別,一個是殊勝的,一個是庸劣的,庸劣的、世俗 (p170) 的。因為我們了解了,所以這個三樣東西啊真正寶貝、真正可貴,才是我們的皈依之處,而不再擇其他的,跟他相違的,我們不再皈依這個了!
在這地方有一點我們可以提出來,大家思惟一下:那個平常我們說,比如說講其他的外道,說他們只有皈依這個什麼等等,如果是從這個行相上來看的話,他們外道也會說:「欸,你們佛教還不是一樣,你們也說有你們自己的獨特的真言,同樣地也一樣地排斥其他的外道,對不對?那麼,請問你比別人強在哪裡呢?」大家的的確確,自然而然各說各的好,你也是這樣的一個嘛!所以就世間的眼光來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碰見這情況,你怎麼辦?請問,碰見這情況,你怎麼辦?我們覺得我是超勝,他覺得他超勝,所以真正算起來,你們大家彼此彼此。是。你分得清楚嗎?在這地方,你能說得清楚嗎,跟他?大家說得清楚的請舉手。不同的在哪裡?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哦!就算你們舉了手,我也不會讓你們講,因為現在我要說下去。明天這個關鍵我會告訴你們,這個非常重要哦!這個非常重要!
就是到現在為止,前面這個道理已經告訴我們了,不過比較概略一點,沒有這麼仔細。這個我們一定要分得清楚,佛法跟外道的真正的差別。你如果了解了這個情況以後,是,我們自己既不動搖,對人家那個責難,外面人家責難,我們可以對這個是非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得非 (p171) 常清楚,你決定可以把他說服。
不過有一點始終要了解哦,如果跟你蠻不講理,這種人不必講。不要說我們不必去講,佛在世的時候,他有一個最好的例子,碰見那個外道,那些人跟你詭辯的話,佛有一個辦法—十四無記,不開口。反正你跟他說了半天也沒有用,你說服了,他也會說:「就是你對,我就是不相信。」碰見這種情況,不談!如果真正講道理的話,這個地方有它完整、深刻的道理在,這是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一下,要告訴你們的。也同樣地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不皈依其他的,要皈依佛,要皈依三寶。如果說這個佛弟子這一點都弄不清楚的話,那對不起,這個就談不到佛弟子;在家人還勉強可以,是出了家,這一點就應該自己認真地把握得住。下面繼續下去:
【◎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
說這個兩個,人跟法兩個有什麼不同呢?
【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呀?說這個老師,就人來說,佛是圓滿的,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p172) 所有其他的所有的「大師」—是,還是稱他為大師,但是跟他相違,跟他不一樣。所以「相違」兩個字,這個很大的學問哦!相違是違背,換句話說,這兩個是敵體完全相反的。假定說,我前面曾經說過,我們往往在很多情況之下,留一個漏洞留在這裡,那麼結果留了一個漏洞,對不起,到那個時候,這個漏洞你就沒辦法補得滿它。他現在跟他相違,那換句話說—明、暗,這個裡邊,再沒有說半明半暗,什麼叫半明半暗?沒有這樣的事情,看得見就是明,看不見就是暗,就是這樣。所以所有的大師跟他相違的。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我捨棄了所餘其他的一切的大師,一切的這所謂世間尊仰的人,而皈依世尊、皈依佛。為什麼呀?喏,只有佛是沒有一點過失的,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這個就是他的不同的地方。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
除了佛以外,所餘的剩下來所有的一切的外道,以及他外教,你如果說真正地善巧地思惟的話,那個時候我就會找到一個結論:一定只有皈依。皈依什麼?這個該皈依、應皈 (p173) 依、可皈依之處—佛欸!其他的人所以不皈依,為什麼呀?「非徧智」,他不是徹底圓滿了解一切,解決一切的一切智者,那麼這種人,這種是外道。他外道這種宗旨,他那個宗旨就是教法,它是有過失的。有了這個過失,有這個過失,然後不圓滿;由於這不圓滿,染污;因為染污了,害了!所以「壞其心」。他心一被染污的話,就見不到正確圓滿的這個佛。所以那些外道跟佛唱對臺戲,我了解,我不皈依他,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這個皈依的對象當中—人,佛跟外道的差別。下面呢,
【教差別者,】
他們所說的教法呢?
【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
教法呢,是佛告訴我們的圓滿的教法,它這個是正確的道路,安樂穩健;因為這個道是這樣的,所以得到那個果,也是安樂之果。這個安樂之果有什麼?嘿!能夠息生死之流。這個生死有深有淺,淺的就是二乘的,深的就是大乘的。那麼把一切煩惱徹底地淨化,絕對沒有一點點錯誤。所以,
【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
真正好樂解脫的,唯一的善巧微妙,這個法能夠清淨一切罪惡。外道所講的教法不一樣,跟它相違背,辦不到這一點,這個是兩者的差別。然後呢引證,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為什麼要找這個呀?為什麼要皈依世尊的教法?因為他有前面說的「由安樂道得安樂故」。所以對說法師所講的這個教法—皈依,那麼照著這個,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問題。
(p178)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那麼下面又說,這個佛所講的:清淨的應趣,雜染的應遮,「趣」就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雜染,應該遮止不做的。那個如理相應的這一種應趣應遮,正是我們的世雄世尊所說的,其他的世間的所餘大師跟他相違,這個是兩者的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那麼這一個,就是世尊所說的教法,「純顯真如」,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錯地顯出真如,真如就是實相,正確無誤的。「彼」,彼就是外道,他們這個錯誤的,欺誑法。這個就是世尊跟其他外道教法的差別,除了這個以外,沒有什麼其他的,真正的差別就這裡。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
這個很容易懂。所以佛法完全是妙善的,其他的因為染污,所以是障礙的,那麼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裡。他們那些東西因為染污的,是染污的輾轉地增上;這個佛呢是清淨的,是輾轉地超勝,兩者的差別就是這麼一點。
(p179) 【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那麼同樣的。當然佛、法如此,僧就是依法而行的,這就對了。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