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不知者無罪???

桌牌: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 喻 【摩羯陀魚的故事】

如果你口出惡言,是否會擔心有惡報﹖對於佛、法、僧三寶,應斷除不恭敬、譏毀等行為,師父以摩羯陀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劫毗羅及他的母親,因用惡語罵出家人而墮入惡趣。劫毗羅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他原本依照父親的遺命,對沙門出家人很恭敬,後來因他的母親要他勝過沙門的出家人。就教劫毗羅假裝要去出家,到沙門跟那些出家人學習,因為劫毗羅很聰明,沒多久樣樣都學會了。但他的母親又教他,以後談論,你如果比不上,就辱罵他們。有一次劫毗羅就用了十八種不同的惡語咒罵他們,因為這個緣故,死後墮入畜生道中,長成有十八種異類頭形的大摩羯陀魚,很長的劫數,都受生於旁生當中,而他的母親也墮入在阿鼻地獄….

Q:剛才的故事中,劫毗羅與他的母親墮入惡趣的原因是什麼?

啟中:劫毗羅遵照母親所說的方法,出口辱罵這些沙門出家人,因造了口業就墮入了惡趣。

◆劫毗羅與他的母親因為不恭敬出家人,所以得到惡果,皈依後我們對佛法僧三寶,要有恭敬心,今天的課程宗大師也提到自己能多麼的恭敬三寶,眾生對自己也同樣的能恭敬。

◆對於業果,只有佛陀才能看得清楚其因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看到現在罵人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但如果我們慢慢去體會有業果這件事情,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就會改變。

 

 

 

◎真如老師開示

  • 對師長修念恩

如果沒有師父的步步引導,我們如何在這樣煩亂、繁忙的一生中,能有這樣的時間來讀經典哪!什麼是經典呀?經歷了世世代代的更替、永遠閃耀的人類智慧,就是那些智者的頂嚴留下來的叫經典啊!我們哪有時間會遇經典?而且有一位高僧一句一句講給你聽,還怕你心裡有反感,想各種辦法,就像一個慈母餵一個生病的小孩一樣,想各種辦法——哎!包個糖衣,然後怎麼樣給你吃點好吃的。

像我小時候是不願意吃藥的,我每一次吃藥都哭,絕對不吃藥!我爸就把藥放在嘴裡,說:「你看啊!這是甜的哦!」然後我爸就先吃。所以我每次吃藥,我爸爸都吃很多藥,然後我才能吃下一粒。我爸爸把那個藥含到嘴裡,我就去扒我爸爸的嘴巴說:「你到底是放在舌頭底下,還是嚥進去了?」我一定要把我爸爸的嘴翻遍了,發現藥確實是嚥進去了,然後我才會吃下一粒。所以那就是幼稚的孩童啊!根本不了解父母的心啊——為了吃藥治病。佛菩薩就像父母一樣,就是想要照顧我們的法身慧命,想盡辦法引領我們走無上菩提之路!這個深恩啊!你我豈能忘懷呀!

俊彬:以前就很想要學習經典,學生時代就學論語孟子,就希望找個好老師來學習,達到孔子所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今天我們在這裡學廣論,有師父在教我們就覺得很慶幸。

◆我們從小由父母照顧長大,現在則是要照顧家人,生活上有時候也會覺得煩亂有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也希望找一個人作為依靠,或想要找一位智者來解決生命的問題,還好遇到師父上師,教我們學習廣論,要我們堅持學習 ,透由學習經典增長智慧,不僅解決這一生,而是解決生生世世的問題。

 

 

 

 

【科判】

【表六】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庚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廣論原文】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 別學,二 共學。初中分二,一 遮止應學,二 修行應學。今初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口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口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口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消 文】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別學方面,再分為遮止應學與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如果歸依三寶之後,就是真正的親近承事三寶,應該永不歸依其他天神等。如果歸依正法之後,就應該永離損害有情之心。如果歸依僧伽之後,就應該永不與外道共住。這裡說到皈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皈依其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捨離損害;以及不與外道共住。皈依佛後,就不再皈依其他天神,即使是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等天神,都還在輪迴當中,尚且不能成為皈依對象,更何況是世間的鬼趣、山神、龍等?我們不可以不信三寶,而去皈依這些天神等。如果是請求這些天神等為助伴,成辦現世中如法的事業,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就如同為了自己存活而仰賴施主供養,為了治療疾病而倚靠醫師診療。皈依法後,應遮止對有情的損害,對人或畜生等,不能鞭打、捆綁、囚禁、穿鼻、或不能荷負重物卻強迫其負重等。所有傷害有情的想法與做法都應該捨離。皈依僧後,不能和不信三寶是可歸依處,並且加以毀謗者共住。

接下來說明,皈依三寶後,三種應當修行的學處,分別從應學恭敬佛像、恭敬經書、恭敬僧伽三方面說明。就是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像或畫像,不管其形像是美觀或不美觀,都不應該譏評、詆毀;也不應該將佛像放置在有塵土或危險的地方;更不能拿佛像來作抵押、典當等;一切不恭敬、不尊重的舉止行為都應該斷除。應把佛像視為尊敬的福田,如同佛陀親臨一樣。親友書》中說:「對於一切佛像,不論工匠的手藝精巧或拙劣,不論材質是泥塑或木雕等,凡是有智慧的修行人,都應該很恭敬的供奉佛像。」分辨阿笈摩經》中說:有一個名叫劫毘羅摩納婆的外道,由於對有學、無學的僧眾,用了十八種不同的惡語咒罵他們,譬如說:「你們這些象頭,哪裡懂得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非法?」等等,因為這個緣故,死後墮入畜生道中,長成有十八種異類頭形的大摩羯陀魚,從迦葉佛時,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這麼長的劫數,都受生於旁生當中。《雜事經》中說:拘留孫佛入涅槃後,端妙大王下令建造大塔來憶念祂。當時有一工人曾經兩次以譏諷的語氣說,「要建造這麼大的塔,真不曉得要建到幾時才能完工?」後來大塔建造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佛塔,這個工人不禁深感懊悔,於是把全部所得工資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塔頂上。因為譏毀佛塔,他的後世感得相貌醜惡、身材矮小的果報;由於供養金鈴,後世感得聲音清亮和美,他就是後來名叫善和的比丘。所以不應該對佛像說東說西,對他人所造的佛像、大塔等,不論所用的材料質地如何,或者所造的體積大小,都不應該譏毀、遮止或其他輕蔑的行為。有一次大瑜伽師拱捧文殊菩薩像到阿底峽尊者面前,他請問尊者:「這尊菩薩像如何?如果善妙的話,我就用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黃金買下這尊佛像。」阿底峽尊者回答:「至尊文殊菩薩的身像,沒有不善妙的,造像師傅的技術則屬於中等。說完,尊者將這佛像放在自己的頭頂上做頂禮,對於所有佛像,我們應該效法尊者行誼,都要恭敬頂禮。對於正法,儘管只是四句的偈頌,也應該遠離不恭敬,此外,應斷除一切不恭敬(的行為)譬如說,把經卷充當抵押品、當作貨物交易、放置在光禿禿的地上、放置在滿是灰塵或毀損之虞的地方、與鞋襪等放在一起、以及跨越過經書等行為,對於經卷應該生起恭敬心,就像對待法寶一樣,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只要看到走過來的人手裡拿著經典,都會合掌起立,後來即使不能站起來了,仍然會恭敬地合掌。又有傳說阿底峽尊者到哦日的時候,有一位密咒師不聽尊者說法,尊者看到一位記錄員,以沾著口水、齒垢的手翻閱經典,內心深感不忍,憐愍的說:「不可以!不可以!」那位咒師聽說這件事後,因此對尊者生起無比的信心,於是隨從尊者聞法。祖師霞惹瓦也說:「我們對於法寶常會帶著嬉鬧態度,做出輕慢不敬的舉動;要知道對法及說法師不恭敬,等於種下毀壞智慧因的種子。我們現在就已經夠愚昧了,千萬別再造作積累愚痴的業因,如果再比現在更愚痴,那麼還會有什麼成就呢?

對一切僧伽、出家眾、只具沙門行相者,以及沙門行相相等都不應辱罵與不應輕毀,不論在什麼情況之下,不應有黨類之分別,不應彼此像怨敵一般,不應說話分你們我們,應當像僧寶一般地敬重。《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想要追求修證功德,才會離家而住在寂靜處,因此不應該觀察他人的過失,不要起心動念總是認為自己高人一等,這種憍慢是放逸的根本,永遠不應輕視能力差的比丘,否則縱使努力修行一劫,也無法獲得解脫,這是這教法正確的次第。種敦巴尊者與大瑜伽師在路上看到碎黃布,都不會輕慢地跨越過去,他們會撿起來抖乾淨以後,放置在潔淨的地方,這樣恭敬的行持,值得我們學習。如果自己能夠如何去恭敬三寶,那麼就能感得眾生也一樣的恭敬自己,像《三摩地王經》中說:「造什麼業,得什麼果。」

 

 

 

 

 

 

【收 攝】

一、皈依所學已所學次第,第二科是教授中出,並分為三寶的各別學處及三寶共通學處。各別學處,再分為遮止應學與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二、遮止應學即遮止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等三件事。

  1. 不歸餘天:皈依佛後,就不再皈依世間諸天,但是若為成辦如法事業,請為助伴則無不可。

  2. 於諸有情捨離損害:皈依法後,應遮止對有情的損害,對人或畜生等,不能鞭打、捆綁、囚禁、穿鼻、或不能荷負重物卻強迫其負重等。

  3. 與諸外道不應共住:皈依僧後,對於不信三寶是可歸依處,然後毀謗三寶,這些我們都不要再與他共住。

三、皈依三寶後,三種應當修行的學處,分別應學恭敬佛像、恭敬經書、恭敬僧伽。

  1. 恭敬佛像: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像或畫像,不管是美觀或不美觀,都不應該譏毀,也不應該將佛像放置在有塵土或危險的地方,更不能拿佛像來作抵押,一切不恭敬的舉止行為都應該斷除,真正有智慧修學的人都應該好好的供養這個佛像。

  2. 恭敬經書:對於經卷應該生起恭敬心,就像對待法寶一樣,不要把經卷充當抵押品、當作貨物交易、放置在光禿禿的地上、放置在滿是灰塵或毀損之虞的地方、與鞋襪等放在一起、以及跨越過經書等行為。若對法跟法師不恭敬,是壞慧的因,你種了這個因,將來一定感的愚痴的果報。

  3. 恭敬僧伽:對僧伽出家眾,或是持沙門相的出家人等,都不能輕毀、辱罵,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當分別黨派,視如怨敵,應當敬重僧眾,如同對待僧寶一樣。

四、如果自己能恭敬三寶,眾生也就能這樣恭敬我們,如《三摩地王經》說「造集何種業,將會獲得這種同類的果報。」

 

正祥在現今的社會有時候會看到些佛教團體會摻雜一些自己東西

德傑:據我了解佛法有八萬四千法,現在有很多宗派,有些很純淨,如果一直講他很厲害,這不一定是佛法,佛法是無我,有些團體是你相信我就好,但是我們是要如理思惟,經由思辯來判定真假

◆師父在很多地方都不停的說,學習佛法清淨的傳承很重要,廣論在第一頁的皈敬頌,就清楚的告訴我們,整本廣論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師父看到依著下、中、上道次第學習,是能讓我們最快速最正確的趣入學習佛法,所以用各種善巧幫助我學習。如俊法師告訴我們,在學習法理時先選擇相信,但聽聞後要不斷如理思惟,提出疑問,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 聽師父音檔

  • 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在哪裡

昨天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佛法那都是很公平的,然後呢很理智的。結果說外道的話呢?他有種種的什麼不如法的地方,這樣,結果在歸依的時候,卻我們跟外道一樣,我們也是只歸依我們的大師,歸依我們的教法,然後呢歸依這個修行的僧寶,不可以再歸依別人;外道也是這個樣,那麼他們就說,那你比他強些什麼?大家想過沒有。

◆佛法之外的我們稱之外道,對於外道不是說不好,師父是要我們去了解,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在哪裡

 

  • 我們比他強些什麼

那麼今天我在這地方告訴你們。是,在形表上面看起來,是的,外道也是講:你皈依了我,不要再皈依別的了,我是唯一的真神,唯一的主宰,其他的都不可以;那麼我們佛法也是這個樣,從表面上面去看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從實質上面,如果你去深一層地觀察的話,那就有很不一樣的結果。 世間一般的人,一般的人通常我們大別為兩類:有一類人說這一種人比較理性比較強,理智一點;有一種人就是感情比較重。那感情重的人,他只重情的,哎呀!跟你好,就好得卿卿我我,他也根本辨別不出是好是壞,反正跟你好嘛,總歸跟著你來,就這樣。這兩類人,有一個絕大的不一樣。屬於理智一型的人,他做一件事情,做一個決定的時候,都經過了理智的抉擇,看清楚了事情的真相,然後這樣去走。那麼屬於感情型的人他不是,今天歡喜了就跟你,等一下不歡喜,明天就跟你翻臉,就這樣。所以他一天到晚在反反覆覆這種狀態當中,自己也不曉得到底做些什麼,我想我們世間都可以體會得到的。

◆師父告訴我們,在世間我們分兩種人,一種人是感性的,只要喜歡就跟著走,成天在反反覆覆當中,另一種人是理智的,他會把事情想清楚,想看清楚真相後才做決定。

 

  • 什麼是理智抉擇

當這個感情很好的時候,你跟他兩個人,他覺得就是他所需要的一切,通常我們常見那個青年的男女當中,就有這種狀態,海誓山盟,好像什麼都拆不開的樣子;明天不高興的時候,大家打得個天翻地覆,這種狀態,所以這種都是不合道理的。可是如果經過理智抉擇了以後,嚴正的抉擇採取這件事情的話,那這個是確定是如此。所以就世間來說他也可以分兩類,你同樣的說就是這樣,但是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差別在什麼地方?一個是透過理智抉擇的,這的的確確如理如法正確的。所以正規的來說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做起來,你只要找對了正確的,當然這個是正確的,唯有這一條路正確的,最後一定找正確的路上去走。那麼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之內,要想找一個正確的路子,也必然是如此。所以前面同樣的理由,你為了見到世間的苦,要想從這個苦、痛苦當中逃脫出來,所以你要找真實的歸投之處。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可能有兩種做法。一種呢就是感情的,碰到什麼,就碰到什麼了就沾上去,那個時候不一定保險。儘管說的時候好的很,但是不一定保險,另外一個呢?不是。經過你理智的抉擇,的的確確如理如法的說這條路是能夠幫你解決,而唯有這條路,請問你還能變嗎?如果你一變,你就整個的你的目標就失去。這兩個當中是不是有絕大的差別?

◆我們學佛的目標是要離苦得樂,理智的抉擇是聽聞之後,要如理的思惟,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因為佛陀已經徹底調伏自己的所有問題、能善巧要幫助我們、有大悲心要幫助一切有情不以財物供養而歡喜,是要我們依教奉行,這就是我們理智的抉擇

 

  • 拿世間的理智來衡量

而且這兩個的量則,不是拿宗教的標準去衡量,拿世間的理智來衡量的,大家了解不了解這一點?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假定你是用宗教的概念去衡量,那說起來,對不起,那你以佛法來說,我可不信你這一套,你說自己的好,平常我們賣瓜的說瓜好,人人都是如此,你信你的教,我可不信你,那沒有用。現在我不是用宗教,就世間共同的量則,你承認不承認這個道理?承認。承認的話那我現在跟你比比看,我這個抉擇是這樣的,你呢?他兩個一比,對不起,兩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了解不了解?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必然應該分得出來的,必然應該分得出來的。

◆每種宗教都是說自己的好,我如何去分辨?佛法是你可以用世間的標準去衡量,理性的探討後作抉擇。

 

  •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所以我們在佛教當中,你真正進入去以後,下面的做法就不一樣了。別的宗教進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信是能入之門,這個信是能入之門是共同的,信了以後,然後你進去的時候你一定要理智的抉擇。所以說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到後來,尤其是禪宗,他說了一個真精彩的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前面告訴你要信,後面要叫你疑,這個好像矛盾,實際上說起來不矛盾,因為前面你對這個事情的真相還沒有認識之前,他要說明白,那個時候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啟發你的信心。等到你真正有了信心,然後你要真實的一步一步深入,要把那個根底徹底的認識驗證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要克服重重難關。在每個過程當中,你必定要切身深入去體驗。有很多不是說人家講,人云亦云,那個沒有用的。所以跑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是,你應該每個地方啊如理如量的去深入。那個時候就透過你理智的觀察,當然那個時候,你應該有很多問題,有關鍵的問題。然後透過你自己這樣的深入的鑽研,抉擇的最後的結果。

◆一般宗教在進來時都說你要信我,因為信才進來,佛教不同的地方是進來之後希望有疑問,聽聞之後自己要去思惟,過程中要不斷的去驗證,這是佛法關鍵的地方,也就是要理性的抉擇。

 

 

  • 善行小點滴

智光:這星期三有跟幾位師兄師姐到清大教室,宣導8/15一日營活動, 覺得很有意義,原本要分享學習廣論的受用,因有位師姐有分享,所以預計下次去另一教室宣導時我再準備分享。

 

 

一同想著你 真如 詞曲

幽海千萬頃 明月正升起  浪濤聲不息 波光連天際 遨於蒼穹的你 悲光照進我心

深靜的夜裡又再與你相遇 萬山蒼鬱  林野盎然 旭日東升起 百花正艷麗

昔誰持種來 而今佳色開 我們在一起 紅紫遍大地  生死無懼 你與我們在一起

若風若雨 誰能散離 我們在一起 守著你留下的珍奇  我們在一起 風雨走到天晴

我們在一起 教燈永永不息  我們在一起 只因一同想著你

明月又升  旭日又起 歲月無盡時 吾思亦如是 我們在一起 思念化作歌音

繚繞三千  永永遠遠歌詠著你  我們在一起 思念化作歌音 繚繞三千

永永遠遠歌詠著你 繚繞三千 永永遠遠歌詠著你

 

 

● 點亮快樂一日營宣導

  • 指導法師 :如得法師 性冠法師

  • 營隊日期 : 2020年8月15日(六)

  • 活動地點 : 明新科大

  • 招收對象 :大新竹地區企業/社會人士/大專教職員/專生(有專屬課程)

  • 報名期間:即日起~7/26(日)

  •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GpjC7fevubJBGTie9

 

 

  • HOMEWORK

  • 多注意去看別人生命裡最閃亮的部分

  • 歡迎上我們心靈的家。福智全球網。看看他人,看看自己的學習

  • 周課程:P109L4共學分六~ P112L3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 手抄第六冊:P232LL1~ P265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