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 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 正明修法

          戊一 正修時應如何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廣論內容】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中分二,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中之

Ø丁一正明修法又分為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中的己一加行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一.淨地設像-【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二.莊嚴供具-【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三.入座皈依-【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

四.觀想聖眾-【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

五.積資淨障-【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六.三事求加:1.滅不敬知識等邪見、2.生恭敬知識等正見、3.除內外障難

u七支供養/ 普賢十大願王

一、禮敬支,三門總禮,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

二、供養支中,有上供者,最勝華者,伎樂者,塗香者,勝傘蓋者,燈燭者,燒香者,勝衣服者,最勝香 者,末香者。無上供者,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

三 、悔罪支者,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四、 隨喜支者,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五、勸請轉法輪支者,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碍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

六、 請住世支者,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眼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七、 迴向支者,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u積集資糧:禮敬支 供養支 隨喜支 請轉法輪支 請佛住世支

淨治罪障:悔罪支  回向支

 

Ø丁一正明修法又分為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中的己二正行

1.正行分二:總共修法、此處修法

2.什麼叫做「修」: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3.「修」的原因: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4.「修」的的目的: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5.錯誤的修會有的過患:

I.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

II.返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

III.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6.善修的行相:

I.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II.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

III.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7.此處修法:依止善知識法類。

8.趣入修習的方便:

I.思惟依止勝利及不親近過患。

–親近勝利:勝利速成佛等,(引LR.p37L9~p39L3)

–不依止過患: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引LR.p39L4~p40L10)

II.麼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

III.觀功生信: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

IV.念恩生敬: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己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Ø丁一正明修法又分為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己三完結

1.後時如何行者(結行):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2.修行的時間:晨起、午前、午後、初夜。

–錯誤的方法及引起的過患:若時長久,易隨掉沉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

–正確的方法: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Ø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分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1.未修中間引導我們可以做那三件事?稱之為三合而引導。

  1. 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

II.積集資糧;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III.律儀戒;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2.未修中間也要學習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為何要學習四種資糧-成就正因: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3「密護根門」分五:

  1. 以何防護者,謂徧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

–徧護正念;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

–於正念起常委行;謂於正念常恒委重而修習之。

II.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

III.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IV.如何防護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V.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

4.「正知而行」分二:何為所行事及於彼行正知。

–何為所行事分二: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5-1-1五行動業分五:

  1. 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

II.眼事業者,一若略睹,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

III.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

IV.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V.乞食業者,謂飲食等。

5-1-2五受用業分五者:

I.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II.語事業者,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III.意事業者,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

IV.晝夜二業者,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5-2-1於彼(十事)行正知:

I.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

  1. 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III.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

5-2-2於彼行正知可分成四種行相:

I.正知依處,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

II.正知方所,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

III.正知時分,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

IV.正知事業,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

5-3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6.飲食知量

6-1.飲食知量-原則:

I.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饑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饑損惱。

II.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

III.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IV.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6-2.對治貪愛飲食:

I.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

II.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III.由求飲食所生過患:

-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

-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6-3應該如何思惟然而受用飲食?

I.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

II.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

III.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

  1. 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V.《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7.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8-1《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

7-2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

7-3正確的睡覺的好處:若能如是長養其身,於諸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

7-4正確的睡覺方式(姿式):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

7-5用正確的方式睡覺,會有什麼好處:

–如獅子臥者,猶如一切傍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他。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

–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脅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雖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惡夢。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7-6 睡覺時還要能夠用心,要如有用心:

I.初想: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

利益: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II.二想: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

利益:由此能令已睡沉時等同未睡,於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

III.三想: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

利益:斷除不受。

IV.四想:起想

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

II.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III.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Ø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分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一.第一個邪執:「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1.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

1.修行次第:《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1. 聞、思、修三者的次第:

I.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

II.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

III.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

3.真正修的時候,有那兩種?

I.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以於聞思所抉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

II.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穀皆唯是此,等同無異。

4.引經解釋「修」: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

  1. 「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根據:

I.《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

II.《集學論》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恒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說此一切皆名為修。

6.「最下邪妄分別」為何: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礙成佛,棄捨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

7.「最下邪妄分別」過患:

  1. 又此邪執障礙敬重諸大教典,以彼諸教所有義理,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諸思擇者,亦見修時無所須故。

II.又此即是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6-1. 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什麼時候應該思擇修?

I.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

II.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恒常變改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

III.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然須心力猛利恒常,故應觀修。

6-2. 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什麼時候應該止住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二、第二個邪執: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

1.明正確的知見:

  1. 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II.根據: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2.為什麼要做觀察修?

I.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於修道全無進步。

II.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徧智。」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3.錯誤的行相:是故於道幾許修習,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4.觀察修會帶來什麼好處?

  1.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

II.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III.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

IV.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

5.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三、第三個邪執: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礙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

1.第三個邪執,最主要的錯誤見解: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礙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2.引喻來說明觀修的重要: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軟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3.火燒所喻: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

4.水洗所喻: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5.經過火燒水洗後會得到什麼好處:

I.如是成已,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

II.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1. 要得定最主要的違緣: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沉及掉。

7.如何對治昏沈:

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沉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

8.如何對治掉舉: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1. 總結

(1)一切聖言現能修持:

i.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ii.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沉二過,將護修習。

(2) 對此得到定解: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3)策勵: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闇中獨思難得生起。」善哉,誠然。

 

【意樂提策】

Ø講次0121

科判道前基礎

主題〈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新版 02 22:38 ~ 24:31

廣論段落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手抄段落        換句話說…….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

 

那我們接著聽一下新版《廣論》,師父對於「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還有一段解釋。在聽聞的時候注意不要走神,認真地聽! [00′19″]

「換句話說,你先對這件事情不了解,現在你了解了。那我們現在「相應」也是一樣,先文字了解,後來文字的義理了解,後來義理當中的內容了解,要層層深入。我們通常容易犯的這個毛病,才學得一點皮毛,那自己以為:啊!行了。所以真正要想學這個的話,藏地的祖師們也好、印度的祖師們也好、漢地的祖師們也好,沒有一個例外,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濃縮起來兩句話——淨罪、集資。就是我們的障礙,這個如果沒有除,不可能學得進去﹔資糧不夠,不可能學得進去!因此現在在這個地方大家有一點要注意:平常我們總覺得好像我是來學的,應該坐在這裡你來教我的。我有這個資糧嗎?所以你們仔細去看看自然是了解,不要以為在這地方好像來做點常住的事情,或者我不願意做不相應的事情。實際上我們有幾個分別:不應該做的是不要做;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這種事情,常常自己不清楚,我們要了解這就是我們最好的集聚資糧,資糧不夠你要想修學佛法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這個不是一個語言上面,我只能簡單地說,當你們慢慢地去深入的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 [02′10″]

 

Ø講次-0122

還有一種,師父在下面解釋說:在常住,平常我們覺得我就是來修行的、我就是來學的,反正我坐在這就是來教我的。然後師父就反問說:「有這個資糧嗎?」就是學法有這個資糧嗎?我們現在也可以觀察自己為常住承擔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說:「唉呀,我想要天天聽法呀!不要承擔這個事情啊!」可是常住這麼多人在一起,就是要有人煮大寮、有人掃院子、有人要關顧研討班……。很多很多事情法師如果不去忙碌的話,實際上很多人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必須得大家一起忙碌! [00′39″]

如果說一忙碌的時候就覺得是耽擱修行、沒有時間聞法,心裡憋一股怨氣,而沒有把它當作是集資糧的機會,這樣的話,很多時候忙了很多事情,是不是就白辛苦了?所以師父在揭示我們說:「不要以為在這個地方好像做點常住的事情,或者我不願意做我不相應的事情……。」師父在說我們心中的那種不解或者怨氣——覺得我不該是做這個、我應該是這樣的,我為什麼要這樣呢?實際上修行不是這樣的,就在當下的緣起點上,認真地在為大眾付出的時候,努力集資淨障。 [01′23″]

所以師父說了幾種事情,說不應該做的是絕對不要做的,但是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常常自己是不清楚的。我覺得這個點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這種事情,常常自己不清楚,我們會有這種感覺嗎?我們會不會覺得應該做、不應該做我是知道的,應該做還有我不了解的嗎?我應該做這件事,我不了解嗎?而且關於不了解這件事,自己是不清楚的。那到底師父指的是什麼事情我們不了解、我們不清楚?這件事應該做,然後自己不了解這個應該做的事情;然後對自己不了解這個應該做的事情這個狀況,自己不清楚。這好幾重喔! [02′09″]

這是說哪件事情啊?還記得前面聽過的嗎?就是:「我們要了解這就是我們最好的集聚資糧!」應該做的這個事情恰恰可能是我不太喜歡做的、我認為是不應該做的,但是這恰恰是我們最好的集聚資糧。為什麼要集聚資糧?資糧不夠修學佛法,師父講了四個字: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我們想要善所緣在心中生起來,我們想要正念一直都在,或者我觀想什麼、提持什麼馬上就來。如果乾觀想也觀想不出來,怎樣也是沒法清晰地現起,比如說佛陀的尊身,或者我想要聽聞軌理具足也現不起來,這些所有的狀況,師父讓我們樹立一個見解——資糧未具、障礙未除!師父這「絕無可能」說兩次哦!資糧不夠,想修學佛法,絕無可能!絕無可能! [03′15″]

然後師父接著說:「這不是語言上面講的。」我們說:啊!我缺乏資糧啊、我有業障,這不是這樣學著師父說一說就會了解的。師父說這是簡單地說,當我們深入下去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感覺到很不一樣的內涵。那麼對於集聚資糧和淨化業障,我們到底能夠體會到一個怎樣不一樣的內涵?學了《廣論》這麼多年的同學,不知道當下大家在想什麼?還有法師們在想什麼? [03′48″]

這裡邊我再講一下。通常我們學不下去的時候有兩種反應,一種是什麼?怪外境,對吧?「如果環境不是這樣的話,我就能學下去。」「如果他不是那樣老是看我不對,或者對我說了一些傷害我自尊的,或者讓我非常不舒服的話的話,我覺得我在這環境裡還是不錯的。」或者「我跟某人關係好,我還是不錯的。」這是一種什麼?原因出在外境上。還有一種人就是覺得我自己笨啊,我自己怎麼樣、怎麼樣啊!就是從自心的角度,他會覺得是自己不夠。但無論是覺得外境不夠,還是覺得內心出問題,他的癥結點都在於什麼?資糧未具。 [04′36″]

那這是不是給我們一個嶄新的思路?當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會常常糾結於這個環境怎麼是這樣的,和我想像的完全都不一樣,為什麼不像我理想的那樣呢?心裡就產生了劇烈的求不得苦,心裡就是七上八下、放不下。七上八下的感覺就是會不安、擔憂,怨自己的時候會覺得沮喪,有的時候會覺得很孤單,或者很害怕接下去會發生什麼。當這些種種的心情現起來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對諸如此類的心情和感受給它一個見解——實際上,你不用想那麼多、怪那麼多事情,好好積資糧、淨化障礙就可以了,除掉障礙就可以了? [05′25″]

以前有些同學就說:「哎呀!我現在《廣論》學不下去了。」有的人說到中士道就學不下去了,還有的人到上士道學不下去了。說就是業障啊,什麼家裡事情……講一堆。我說:「應該沒那麼複雜,好好地供養三寶,看你會不會提起心力?」集資糧嘛!好好地供養三寶。甚至班級裡舉辦一個小型的供養法會,大家都從家裡拿點蘋果呀、拿點橘子啊,甚至有的人拿碗供水呀,拿一個燈在佛前供一盞燈,我們去對殊勝境做供養。還有的人念密集嘛、旋繞,還有的就是大家集在一起拜三十五佛懺。供養過幾回之後,有一些人真的就好起來。他說:「莫名其妙!我心情好起來了。」 [06′07″]

還有一直放在心上想的一件事情:哎!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就是擺脫不了那個人、就是擺脫不了那件事,你就會發現就像一個網一樣,他把心完全塞到跟那個人有關的事情裡,他就是抽不出心力來。但是一旦認真地去緣念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比如說念密集嘛、念三十五佛,還有人念《二十一度母經》,這樣念,念一段時間之後,他就發現:「欸!好像我好點了。」 [06′35″]

所以當自己感到心力不濟的時候,切記!不要瘋狂地向自己的頭上貼超多的標籤:「我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怎樣、怎樣、怎樣……」,發了太多對自己的負能量的這些心念,全部都是打擊自己的。這樣打擊完就更沒力氣學了!本來是遇到困難了之後,應該自己給自己加油;可是我們遇到困難之後多半都是否定自己,釋放更多的負能量讓自己沒法消化,然後自己把自己搞得非常地煩惱。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對於「學不進去」這件事,沒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沒有一個正確的知見。或者說:「那感覺是很真實的,我沒能力呀!」可是感覺上真實的東西,經過正理觀察之後,你會發現事實不是那樣的。我們的感覺,尤其是凡夫的感覺,有太多的欺誑! [07′30″]

所以,對於學不進去這一件事,沒有建立正知見,就沒有辦法去解決它。當我們感到學不進去的時候,就只能跟著感覺走。那感覺是什麼?就是真的不能學了。可是好不容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碰到學不下去這個障礙,沒有辦法解決嗎?師父教我們就四個字——集資淨障,這便是解決之道啊! [08′03″]

所以,師父這麼說、藏地祖師這麼說、漢地祖師這麼說、印度祖師這麼說,所有的智者都是這麼說的。那我們是後學者,是不是要聽一下祖師們的看法?然後跟自己的那種感覺上比較真實的東西對比一下,是不是願意把自己這種見解堅固地認為自己不行,或者以為外境有問題,從這兩個方向一直在這折騰不出去的這種狀況,用集資和淨障這兩大問題攝起來之後,集資、淨障,就馬上行動就好了!淨障就拜三十五佛!其實你懷著淨化業障的動機去做很多很多事的時候,都是在淨化業障啊!比如說孝順父母、承事師長,或者做善事,甚至掃地,你懷著掃掉業障的想法,就是在淨化業障。 [08′54″]

 

【聽帶/研討1】@20/22組複習

正修時應如何->加行+正行+完結=>P41~P46

Ø初加行法有六 (參考廣P614~615)

加行六法出自金洲大師

(1)淨地奉聖

(2)莊嚴供具

(3)入座皈依

(4)觀想聖像

(5)淨障集資

(6)三事求加持

七支供養-藏傳佛教所言的儀軌,漢傳佛教-普賢十大願王

Ø七支供養

(1)禮敬支:又分三門總禮(對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清淨身語意來禮敬)、三門別禮(身禮敬、意禮敬、語禮敬):因為十方三世諸佛存在於微塵中亦即無所不在,所以我們可以觀想之。

(2)供養支分有上供及無上供

(3)悔罪支

(4)隨喜支

(5)勸請轉法輪支

(6)請住世支

(7)回向支

※普賢十大願王包含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

 

Ø正修時應如何分三: ① 加行 ② 正行 ③ 完結

正行分二:① 總共修法 ② 此處修法

1、總共修法分三:

① 認定修法及其必要

今初。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② 修法不善之過患

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③ 善加護持修行之相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2、此處修法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恒修習。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u此處親近善知識之修法,其數量與次第決定為:

第一、思惟依止之勝利與不親近之過失;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

第二、憶念功德而修信心:

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恒修習。

第三、憶念恩德而修恭敬: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Ø正修時應如何分三: ① 加行 ② 正行 ③ 完結

1.後時如何行者(結行):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2.四次修習:晨起、午前、午後、初夜。

–錯誤的方法及引起的過患:若時長久,易隨掉沉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

–正確的方法: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原則: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沉等亦當消滅。

 

Ø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分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1.未修中間引導我們可以做那三件事?稱之為三合而引導。

  1. 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

II.積集資糧;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III.律儀戒;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聽帶/研討2】@23組複習

未修中間應如何(復應學習四種資糧)P46~P52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1、密護根門分五: ① 以何防護 ② 何所防護 ③ 從何防護 ④ 如何防護 ⑤ 何為防護

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恒委重而修習之。

2、「正知而行」分二:何為所行事及於彼行正知。

–何為所行事分二: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五行動業分五:身事業者、眼事業者、一切支節業者、衣缽業者、乞食業者。

五受用業分五者:身事業者、語事業者、意事業者、晝夜二業者。

–於彼行正知可分成四種行相:正知依處、正知方所、正知時分、正知事業。

–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3、飲食知量

1).飲食知量-原則:非太減少、非太多食、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非染污心中量食者。

2).對治貪愛飲食:

2-1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

2-2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2-3由求飲食所生過患:

-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

-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3)修習飲食勝利

-由飲食安住其身,我當善修清淨梵行。

-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

-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

-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引證:《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4、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1)《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

2)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

3)正確的睡覺的好處:若能如是長養其身,於諸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

4)正確的睡覺方式(姿式):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

5)用正確的方式睡覺,會有什麼好處:

–如獅子臥者,猶如一切傍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他。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

6) 以何意樂睡眠:

光明想者、念者、正知者、起想(不越起時之想、作是念發起悎寤瑜伽、不捨善法之想)

 

Ø個人對2020的學習-@23組

1.更熟悉廣論原文與師父、老師開示音檔(全廣),直至動轉心意,對境才能運用。

2.練習觀察自己是否處在正知正念上。

3.更努力拜三十五佛懺。

4.多吃蔬食,少吃肉食。

5.對不可愛境,多多練習覺察內心不喜,在煩惱初起之時,即予滅除。

  1. 2020發願試著去改變習以為常的行為或習慣…..少看綜藝節目(減少看 電視節目的時間)

7.就是讓自己了解飲食知量,聽取善知識的教誡為受用飲食只是為了身心安住、無貪瞋癡、不憍不慢,更不是為了強壯身體,而用意是好好修行。

8.參加法會、營隊、法師關懷及佛學相關課程時,於下課或晚間休息等未修時段保持精進的心,不要令善法欲散亂。

9.睡眠前應保持善念且思惟獅子臥的勝利,以及餓鬼諸天與受欲人,所有臥狀之過患。

10.對於睡覺時的心念要具光明想,我會在睡前練習想一些正面的事情,以及憶念廣論所學的內涵,不要想一些煩煩惱惱的事情來影響睡眠.

11.學習廣論的時間由五分之一增加到五分之二,每次的進度要聽師父的音檔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