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凝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VUZ4FBENE

前行的時後我們有沒有跟著偈頌去發心呢?想對三寶產生真實的皈依心,祁求時就要如對聖顏,如在目前。

要了解師父的功德、用多少方便度化我們, 感受師長對我們的恩德,透過憶念,獲得殊勝的利益….這樣內心才有力量,能夠純淨地禮敬效學!

【科判】

廣論進度:P116LL3設作是念~ P118L7求發定解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裡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

壬一、思總業果

癸一、正明思總之理

1.業決定理者

2.業增長廣大者

3.所未造業不會遇者

4.已造之業不失壞者

癸二、分別思惟 

                                              壬二、思別業果

                                              壬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於遣此中邪執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內容收攝】

總結皈依三寶:

思惟生死輪迴一無是處,尤其將來墮三惡趣更是恐怖萬分,找到三寶是皈依處,

皈依的對象是佛,唯有佛一切過失都斷除,所有功德都圓滿,因此也皈依佛所說的法,及佛弟子眾僧寶。

皈依的心態可以從四個方面去實踐:

  1. 知功德:正確了解佛、法、僧三者的功德。
  2. 知差別:由不同的角度了解皈依三寶的差別(皈依佛法僧各各差別)。
  3. 自誓受:自己承諾以佛為師,依法修行,依僧伽為助伴之誓願而受皈依。
  4. 不言有餘而正皈依:除三寶之外,不再皈依其它的對象。

皈依了之後我們該怎麼做呢?1.攝分中出。2.教授中出。

1.攝分中出有二四聚—

1-1.初四聚:(1)親近善士(皈依佛)、(2)聽聞正法、 (3)如理作意(皈依法)、(4)法隨法行(皈依僧)

1-2.二四聚:(1)諸根不掉、(2)受學學處、(3)悲憫有情 (4)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總結 深信業果

1.對業應有的基本認識…

1.1業的定義:由身、口、意三門造作的行為,會影響下一次的行為分二…

1.1.1 思業 (意 )

1.1.2.思已業 (身、口 )

1.2業的特性:

1.2.1業決定、業增長廣大、未造不遇、已造不失

1.2.1業決定理:業第一個特質是「業決定」,就是苦樂都是善惡業所招感。

一般我們講苦樂,是指果報的部分,善惡我們指業因的部分。

1.2.2 業增長廣大者:業的第二個特質,業它有增長廣大的作用,它是能夠隨著我們的思心所而增長廣大。

 

【喻:運動場上最美的風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VlRFWOjgE

 

在里約奧運比賽場上,女子5000公尺長跑發生一件感動全世界的舉動,紐西蘭(New Zealand)的妮姬(Nikki Hamblin)因失誤跌倒,絆倒了在後方的美國選手艾比(Abbey D’Agostino),她們此時並沒有把勝敗擺第一,而是彼此關心對方,一同攜手邁向終點。

兩人最後的排名是29與30名,但大會決定破例讓兩人晉級決賽,無論她們最後有沒有贏得獎牌,她們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友情,彼此互相扶持的可貴也超越一切,這才是真正的運動家精神。

Q:在這部影片中有看到什麼令自已意外的情節嗎?

Q:如果自已平常遇到類似的情境的時後會怎麼用什麼方法面對呢?

~玉晴:在那樣的情況跟巨大的壓力下,會整個人去著重在個人的輸贏因為代表整個國家,雖然事情已經發生了,但不是只有關注在跌倒的原因,也要想到不是只有去抱怨別人,也許錯過更多美好的時刻。

~偉森:奧運的最高精神就是運動家精神,雖然是代表整個國家,希望能爭取最好的名次,但不是只有關注在勝敗。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有很多理由去抱怨或是生氣眼前發生的事情,但是反過來想,對別人生氣的同時,也許是我們自已並不知道所有的事實,所以面對境界只要態度正確,我們也找得到不生氣的理由…

【聽帶與討論】

Q:為什麼要先講皈依 再講業果?

第一種叫「顯現法」,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可以碰觸及探索的。比如說,有一個杯子,我摸得到、看得到,這就是一個顯現法。

 

第二種叫「隱晦法」,是我們用五官不能直接地探索到,但是可以用正確的推理來理解它。一般經典上會舉這種例子,譬如說,我們看到一座山,山的背後冒出很多煙,這時候我們透由正確的推理,知道山的背後有火,這不是我們用眼睛看到,或用五官去探索到的,這種就叫隱晦法。

 

第三種叫「極隱蔽法」,業果就屬於極隱蔽法,是我們用五官探索不到,也無法用推理去理解。舉例來說,為什麼布施會感得富貴?明明我把錢給別人,自己的錢變少了,但是它將來的果報是我的錢會變多呢?還有關於持戒,有一大堆的規定,做起來很辛苦,但是為什麼我很認真做,將來就會感得尊貴呢?

 

佛陀說業果的道理就是這樣子。相較於顯現法及隱晦法,無法用五官探索和邏輯推理的極隱蔽法,不是很容易去理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相信有經驗的人。

晚上喝牛奶應不應該供(這是對僧眾言,或持過午不食者)?

昨天幾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第一個是說晚上喝牛奶應該不應該供一供?現在我來問,這個裡邊只有兩種情況,一種肯定知道的,一種是不知道。如果說你們對這個答案不知道的請舉手,不曉得該怎麼辦的。好,放下來。那麼沒有舉手的知道,知道的分兩類,有一種是該,有一種是不該。覺得該供的請舉手。哦,有兩個,好。覺得不該供的請舉手。某法師,你什麼意思?你昨天在這裡,我問了,大家都聽了,對不對?所以說過了,你應該去想一想,這個地方只有兩種情況: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是不知道,那就以後老老實實說不知道,這個含含糊糊這個不是個辦法,注意啊!可以靠自已就好嗎?

淨水以上都應該供。主要的問題是說,你現在這個東西是不是清淨?清淨的該供,任何情況之下,不限時間,就是依你自己的心。如果你是晚上喝牛奶,你不該喝,你本身就錯了,你是犯了罪,這不清淨。如果說你晚上有病緣該喝,為什麼不供,為什麼不供?這是第一個理由,拿我們的立場上來說。

 

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你覺得我們供他,佛真的來享受這個東西了嗎?佛要吃我們那個水嗎?不要說佛,我們世間最美的東西,這個諸天看起來,啊!那簡直是不能接近的。有很多人在定中或者菩薩的加持,他一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呢就得到清淨,再回過頭來覺得這個世間穢濁不堪。那諸天尚且如此,到了佛的境地,我們最好的東西供他,他就吃了嗎?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是我們的恭敬心去供他的,這個概念很重要。

凡是這個清淨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拿你的恭敬心去供養總沒有錯!所以前面說「淨水以上」,實際上呢,就是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淨心、恭敬心。

【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好人,唉呀!說起來平常看見他就這樣,嗯,嗯,也沒有脾氣,也沒有什麼,很好,但是呢就這樣,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這樣的。然後呢看見一個好東西,喔唷,眼睛瞪大了,人家罵他幾句又受不了,然後一點點東西,就這樣來了。也未嘗不想修行,結果呢雖然你要跳脫痛苦,因始終在這個惡業當中,煩惱當中轉,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好果嘛!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地方你認識了,你自然而然曉得了:哦,對、對、對!現在認識了,那時候你自然就提起心力來。對!不要讓這個心隨著這樣的,就是說努力地。就是你太累,我寧願去睡覺,睡完了以後起來,這個精神很好的時候,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呢深入去想這個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來再來!這樣做,你努力去做,保證有效,必然有效,而且。否則的話你就這樣,哎呀,要你做嘛你提不起來,要你放嘛又放不掉,欸,那就這樣的。

 

透過思惟觀察認識自已的煩惱,用學到的法理去對治自已的煩惱,努力去做,才可以脫離惡業煩惱。

q 什麼是業?

q 思惟也是一種業嗎??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業叫思、思已業;主要的是我們的思心所,就是行心所,這個是業。然後呢有了你這樣的思惟的行心所,然後呢譬如你想:哎,這東西好!那你就要動身發語想辦法去追求。然後你想這個東西好,譬如說你歡喜吃這個東西,然後你就跑到廚房裡邊跟人家說:「欸,這個營養,這個好呀!」對吧?你的業,自然而然你就跟著來。然後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就說:「唉,這個不好啊,這個不好啊!」你的身口就跟著來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業。而這個裡邊,主要的主動者是誰?就是你的思心所。

所以往往造一個業,在你還沒有說話之前,你想了半天了,說,我要去說它,用什麼方式方便善巧?你嘀咕了半天,那段時候,這個業都在增長當中,如果說惡的,那就是惡業增長;善的,就是善業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業由身、口、意三門造作的行為,會影響下一次的行為=>思業 (意 ) 思已業 (身、口 ),了解業果法則後,思惟對我們相當重要性,因此可以多讀因果故事公案,每件事情都應該如理地去思惟,不能含糊帶過,不然自已始終在煩惱惡業中。

 

【善行小點滴】

~桂輝:很多時後心存善念,很多事情的時後都會逢兇化吉,開車很累的時後,會去休息站聽點音樂也會捐錢給唱歌的人,自利也利他…

~昭溢:感謝 良旺、俊成、瑞枝、偉森…幫助我修改我的履歷,過程中也會有挫折感的時後,就像今天所學的,努力去面對自已的煩惱,最後不但自已也錄取到這份工作,自已在過程中也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