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小

 

8/14廣論進度

原文: P311 L4於所安住修道處所~ P313 L4一個方便善巧

手抄: 1779~ 17114

音檔: 131A 1638“~ 132A 1924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

現在說,好!我們對求的佛果也不怕了,然後求佛果所要行的種種方便也不怕了。然後呢正式去修道的時候,就在這個修道的過程當中,要時、處─這麼長、這麼苦的地方,哎喲!這個時間哪,說這個……又有一點問題來了。所以他下面又說明,說:


【謂念成佛須於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眾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最後一種障礙,就是想一想:哎呀,說,是的,你要成佛,但是要成佛,這個要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於要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唉呀!這個裡邊受生,這已經是不得了,再說在這個裡邊還要受無量的苦啊!這個事情,實在不曉得怎麼辦是好,不能行!欸,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如理的道理在下頭:


【應如是思,】

我們應該這樣,對這一件事情了解。


【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

這是第一個,這個第一個。那為什麼有苦?因為你造了惡業,苦因當然一定感苦果。現在我如理修學的人,既然你了解到正確的,當你下因的時候你怕苦,已經努力:喔,這個絕對不能作!因既然遮斷了,將來你會得到苦果嗎?不會呀,不會呀!這第一個,這是第一個。所以既然你沒有造惡因,所以不會感得惡果;不會感得惡果的話,那就是快樂嘛,那就是快樂嘛!

就以我們現在來說,哎呀,我們所以貪著難捨的話,覺得這滿好嘛!實際上呢,真正修菩薩行者感得的果報,是遠比我們好啊!這是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不管是印度的、中國的,乃至於其他的,西藏、日本等等,你們看都是這個樣,都是這個樣。啊!像阿底峽尊者等等的話,當年這種都是身為貴族,乃至於王子,從小是絕頂聰明,多少人愛戴。那要我們現在看起來,喔唷,高不可攀!那我們差這麼多,已經覺得很好了;那這樣好法,當然這個身上面,並沒有這麼嚴重的我們想像的─這很好的事情啊!那麼進一步,


【堅固通達,生死如幻悉無自怍,故心無苦,】

另外一方面呢,你又了解了生死的真相,原來生死的真相如幻如化,沒有自性。所以前者是福德因,後者是智慧因。你步步地以這一個方式,在因地當中如此修持的話,那麼將來呢你感得的這個果報,身是圓滿安樂,心更是這個非常自在,了無罣礙。所以身心兩者都沒有苦,不但沒有苦,而且你很明白地覺得,這個地方不斷地在淨化煩惱、增長法財。就像作生意人,哎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一直在賺大錢,而且在很舒服、安樂這種狀態當中。就像我們現在這種大老闆,他坐在那個辦公室裡,冬天嘛又有暖氣,夏天嘛是有冷氣,出門嘛有車子,又隨便一動啊,周圍的這些伺候都來了,這樣,然後呢,啊!看見那個財源是滾滾而來。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來的什麼?法財。他世間的財是有漏的,我們這個是無漏的,一直增上呀!是,在這種狀態,


【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

那很明白,身、心都在安樂,而且這個安樂是不斷地增長。所以這個修學佛法一定什麼?增上生,而且增上生到最後的話,達到究竟圓滿。我們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雖然在生死當中,不會厭患嘛,這很明白嘛!「斷惡故無苦」啊,


【如云:「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

現在我們如理修學的人,因為斷除了一切的惡業,因、果斷,當然不會感惡的苦果。然後呢我們又善巧生死的真相、世間的真相以後,所以就對這一個生死當中,也沒有一點點罣礙,自然也沒有憂、怖等等。平常我們所以身心受到逼惱的原因,是為什麼呢?因為無明相應,非理的思惟,這種邪妄的分別,所以造了種種的惡業,感得這個身心的苦惱。而現在我們了解了以後的話,功德、智慧─功德是感得我們種種的這個異熟圓滿,然後呢智慧,當然我們內心當中,這個一直安住的這個如如不動當中。這麼一步一步上去,享受這個法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可以利他增長無邊的功德。這樣的有大悲心行菩薩道的人哪,就覺得:哎呀!快樂得不得了,怎麼會厭患呢?


【又云:「故遍除疲厭,騎菩提心馬,從樂而趣樂,有智誰退屈。」】

在這種狀態當中,由於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這個像馬一樣,喔唷,這個快捷得不得了!在古代的交通工具,最好的是這樣的一匹馬。最好的這個菩提心馬,能夠坐在上面的話,啊,你真快樂!不要你這麼麻煩的,所有的把疲勞、厭患,都能夠徹底地驅除掉,而繼續地增長我們的快樂。這一種狀態當中,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做得到。等到你真的這樣的話,那怎麼會退屈呢?怎麼會退屈呢?所以說:


【如是雖延無量時劫不應怯弱,唯時長久非厭因故,謂苦極重雖時短促亦生厭離,無苦安樂時雖久遠無所厭故。 】

像這樣好的這種狀態,時間再長是不會、也不應該怯弱。所以要曉得單單說這個時間的長短,它不是我們厭患之因。厭患,真正厭患是什麼?是苦啊!所以說,如果說苦的話,重苦的話,哪怕很短一點點哪,你也覺得:哎呀,很厭!如果是快樂的話,這個就怕它少,時間再長我們不嫌多啊!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叫你稍微受一點點苦,是一點是受不了;叫你有點快樂的事情,叫你捨得真捨不得。我們平常都有這個事情,跑在那地方,如果說叫作強迫大家跑到這個地方來,叫你做苦工固然不好,叫你那兒聽人家,這個講你不歡喜的,坐在那裡的話,哎呀!這個坐十分鐘,就老是望錶。可是如果你歡喜的話,坐在外面聊天的話,一聊三個鐘頭,你還覺得:「哎,怎麼這一下過去掉了!」這是這麼普通的事情,是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受,快樂的事情是越久越好啊!所以這個地方是特別說明。


【《寶鬘論》云:】

這個論也云:


【「重苦雖時短,難忍況久遠,無苦而安樂,無邊時何害。】

假定這個苦很重的話,哪怕很短的一個時候啊,唉呀,這個難忍得不得了,何況久遠呢!反過來如果說快樂,不苦的話,那麼時間越長越好啊,長有什麼關係啊!欸,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下哦!現在是我們怕苦而不修,結果怕苦而不修是什麼結果呢?唉呀!陷到那個重苦當中,不但是苦重而且長遠無量阿僧祇劫─不是無量,根本就是無始,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從沒有頭的地方,到沒有尾巴的地方,這麼長的時候啊!你現在怕眼前的小苦,結果呢,看不見這個大苦。反過來,如果你真正修行的話,欸,步步地在增上,步步地在增上欸!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的話,那就算苦它也有期限了,何況它不苦還是快樂,這個時間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說來說去我們都是什麼?愚癡啊!偏偏愚癡又不肯努力地學佛,雖然說名義上面說我在學佛啊,是內質上面是一直在學我,真正的可憐是莫甚於此啊!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此中身無苦,意苦從何有,唯悲世間苦,由此而久住。故謂佛久遠,智者無退屈,為盡過集德,恆勤修資糧。」 】

現在既然這樣的話,身沒有苦,那意哪來苦呢?所以你要留在世間是為什麼?你的內心當中曉得這個有殊勝的大利益,所以策發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而你這個大菩提心、大悲心是憐憫世間之苦,由此而待在這個世間哪!這樣去做的,你卻是在安樂當中,卻是在增長你的功德、智慧啊!所以佛道,是,要長遠的,但是,哎!這個是快樂,的的確確這個越長越好、越長越好啊!這個真正有智慧的人,絕無退屈的道理啊!所以這樣作是為什麼?欸,淨除一切過失,要積聚圓滿資糧啊。

那個時候一定會!所以我們不知道的是必定應該從這一個地方知道,恆常地、精進無懈地,積聚這個福智兩種資糧。當然!那麼這一步;下面一步,

 
【又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此極難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

進一步又有這種想:「哎呀!是,成佛,但是這個資糧是要無量無邊,都要圓滿哪,這個太難作了,我不能作啊!」那這個也不必怕,下面說:


【若為利益無邊有情,求證諸佛無邊功德而為發起,住無量劫,欣樂修集無邊資糧而受律儀,】

妙了!

【則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儀之時,福恆增長量等虛空,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

欸,喏!還是無垢的、正確的經典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現在假定你如理地了解,照著這樣子去作,然後呢策發了大悲心、大菩提心以後,是的,你要利益無邊有情,所以要求證這個無邊佛的功德,住無量的時間,一直去積集一切的資糧─先發這個願心。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句不是一個空話。是你如理地了解了以後,你內心上面的的確確,發起了這樣的內心的狀態,這個願心。

然後你有了這個願心,經過修習以後開始行心,「行」就是受這個菩薩的律儀。等到你受了這個律儀以後,欸,好了,於一切時,因為你已經把那個種子種下去了,得到了這個菩薩戒的戒體了。既然種子種下去了以後,然後由於你的大悲心的策動,大悲心的滋潤,它不斷地在增長當中呀!所以不管你醒也好、睡也好、散亂也好、不散亂也好,只要一旦得到了這一個東西以後,嘿,它一直在增長!這個菩提心的心種,本來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所以只要這樣增長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啊!

所以前面是特別說明,不要說行心,就是你發的願心以後,哇!這個力量之大,我們無法想像、無法想像!所以我們總不妨拿這個小的例子,說一個小沙彌就心裡面動這麼一念;一個羅漢,阿羅漢,喔,這個阿羅漢是好了不起喔,堪為三界應供的聖者哦!而這個小沙彌只是動了一個一念喔:「嗯,我可不要學這個小乘,我要成佛果。」那個阿羅漢馬上,啊!捧在他前頭,為什麼?說明這個菩提心的功德之大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哪!以前我們不懂的話也許還覺得:啊,這個叫作菩提心;現在我們懂得了,這個根本不是。但是呢,它的的確確這個菩提心的心種,就從這個地方開始發生。如果你現在了解了這個,依理這樣地策發,一旦真正的這個菩提的願心策發了,乃至於開始行心的話,你在任何時候,一天是廿四小時,然後呢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時一刻,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在增長,積聚無邊資糧。這不難哪,千真萬確的,不難哪!

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浪費它,還要忙這個、忙這個、忙這個,樣樣捨不得捨哇!捨不得完了以後,把自己送到地獄裡面去,這個卻忍得住的。唉呀,想想這個人真是可憐哪!為了身上一點點小小的毛病,為了眼前一點小小的利害啊,哎呀,大家要為它忙了個半天。現在有這麼大的利益在,居然我們不知、不見、不聞、不覺啊,這個實在是愚癡到極點啊!這個愚癡到極點哪!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務必要把這個概念深深弄清楚,你能夠弄清楚的話,這些問題統統解決、統統解決!

所以大家還記得吧?說如果一個菩薩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乃至於他破了四重戒,他只要能夠護持這個不共的菩提願心的話,欸,他沒破戒。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哦,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哦!為什麼原因呢?這就是,這個兩個東西的的確確你無法相比的,你的的確確無法相比的。我們現在不必說菩提心跟法界相應的,那這個法界我們的確無法想像。譬如說,說我現在是一個國王,那個以前是一個轉輪聖王,富有四海之內,譬如說現在那個地球上面,全是我的。然後呢你隨便損失一點點,這個敲破了一個什麼金的、銀的什麼東西,乃至於金剛寶石,乃至於百萬、千萬,那對你來說根本毫不相關,一點都沒有什麼大的損失嘛!是我們處處地方都說明什麼?愚癡啊!愚癡啊!只見眼前的小利。而究實說來,這個眼前的小利啊,還是害我們的生死怨家,而且從無量劫來,把我們害得苦透、苦透,結果我們偏偏還繼續跟著它走。嗯!


【即前論云:「如一切諸方,地水火風空,無邊如是說,有情亦無邊。菩薩普悲愍,此無邊有情,欲度諸苦厄,安立於佛位。如是堅住者,從正受戒已,隨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無邊,恆集無邊福,無邊福非難,證無邊德佛。若住無量時,為無量有情,求無量菩提,而修無量善。菩提雖無量,以此四無量,資糧非久遠,如何不得證。」】

看!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一切諸方」,在任何盡法界、虛空界,這個「地水火風空」,沒有一個地方不遍,到處都是;現在這個有情也是一樣,所有的盡法界、虛空界都是。那麼現在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呢,發的菩提心是什麼?普遍地、沒有一個遺漏地對他們憐愍,為了這個「無邊有情」,要濟度他超出這個痛苦,使得他們每一個人達到圓滿大覺的這個位子。你發了這個願心以後,然後呢你正受這個菩薩戒。於是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邊任運而起地,一天到晚:啊,我要這樣作!一天到晚:我要這樣作!所以你這個心理本身,不得了!

平常我們說三輪、三輪,大家還記得在下士道的時候,講業的時候,這個最後說「八因三緣」,這個三緣什麼啊?心清淨,然後呢加行清淨,然後是田清淨,對不對?你如果能夠這樣作的話,哇!那得到的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這個心是什麼呀?普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哇!那個這心之廣大,不得了!你一切時處只為利他。那個心不但清淨而且廣大;廣大是指它的量,清淨是它的質,質既一點都沒有錯,而這個量又這樣地大法。啊!所以說我們現在剛才那個比喻說,喔,這個地球整個是你的,這地球算什麼?在整個的這個一法界當中,那、那簡直是,你小得找都找不到,要灰塵一點都不如欸!我們到了晚上張開那個一看,啊!那個太虛空這麼大。所以那個時候你的心跟這樣大的相應,這個不得了的一件事情啊!

所以你心種當中,種下了這樣的這個心的清淨的話,所以下面你的行呢,加行也清淨。所以現在受了菩薩戒了,受了菩薩戒以後是什麼?你得到了戒體,所以這個法、體,然後你的隨行,你的隨行一切時處,它那個心種一直在增長。的的確確不管你在睡覺也好、不睡覺也好,在任何狀態當中它在長呀!就像你把一樣種子,如果說這個種子對了,種在這個地方的話,然後呢水呀、太陽啊,這麼一來它一直長啊!不因為天黑了它不長,不因為你睡著了不長,不因為你不管它而不長;只有一樣─你不能損害它。所以我們發願心,發好了以後,真正重要的─護持這個戒體。你只要護持它,然後你睡著,它也長啊!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無邊的有情,結果呢卻是:你不是你度他欸,他這個無邊的有情來幫助你積聚無邊的福德欸!既然有這麼多無邊的福德幫你積聚的話,這個佛果,無邊的佛果自然得到嘛!所以他下面說,以無量的時間,為無量的有情,求無量的菩提,而修這個無量的善法。以這樣的四個無量,要得到這個佛果的話,啊!那並不難。怎麼會得不到呢!以四比一這樣的,這樣的一個力量啊!所以

【是故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衝動其意,為利有情,願於短時速成佛者,極為希有。】

所以注意下面哦!所以由「最極、猛利」,這兩個很重要啊,「大慈大悲」,的的確確是非常猛利,而且是最重要的。被這種大慈悲心所策發的菩提心,策勵了以後,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趕快成佛。因為看見那個眾生苦啊,所以這麼既然苦呀,你趕快越早成是越能夠救他們,這樣才好!前面曾經說:「哎喲!看見這個佛果這麼遙遠,我們就希望找一條近路,早一點成佛啊!」那這個菩提心是非常遙遠,這兩個是絕大的不一樣喔!現在我們這個裡邊就分辨得出來了。同時我們要了解,像前者那樣的話,結果,唉,你不但得不到,越是害怕是越是受苦。反過來,你了解了正確的話,欸,你越是勇敢,是結果是越是安樂。所以如果我們如法如理地破除了眼前這種狀態的話,啊,不但是勇敢,而且必然發現的,只有這一條路。只有這一條路是正確的、好的,剩下來這種路的話,唉呀!都是錯誤,都是傷害自己啊!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云求速近道,此於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極遙遠。】

下面就把這個道理再辨一下。所以如果說對於上面這個道理,沒有正確的了解,也並沒有如理的修習,離它十萬八千里,不要說行持談不到,連它懂都不懂。所以我常常說,不要說我們在門外轉,在門外轉你已經到了門外了,現在門在哪裡不知道。不要說門在哪裡不知道,目標在哪裡也不知道,那完全一點都不了解呀!只是說:「喔唷!這個成佛要這麼長啊,還要作這麼多難作的事情啊!唉呀,那這個趕快想辦法求一個近、方便的、快速的,能夠這樣……。」實際上呢,所以要求近、求快速是為什麼?就怕那個難,所以怕難,你根本不懂得道理。既然你現在不懂得道理,又怕做該做的事情,請問:結果是什麼啊?你不但得不到啊,反而是在損害了啦!

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這個願心就發不起來了。這個「願心」之所以願,是要你什麼?要你去救,要你去做,現在呢你看見了這個東西,喔,心裡面退縮了,豈不是……。因為你心裡退縮了,所以要你去行持更談不到。這種情況之下,真正說起來,是損害大乘佛法呀!所以既然我們因地當中積下來了,造了這個損害大乘佛法的因,請問能成佛嗎?所以「於成佛是反極遙遠」哪!

【以與龍猛無著決擇如來密意,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

上面這種錯誤的心情啊,是跟正式的傳承─在印度來說,正式的傳承只有這兩家,對於佛法的完整如理的教理,只有這兩家。一個是屬於龍樹、聖天菩薩的;還有一個,無著、世親菩薩的。只有他們兩位把佛陀的真正的內涵,所謂深密的意趣,能夠如理說明的這個道理。那個道理,告訴我們的道理,跟我們現在上面所說這個,恰恰相反、恰恰相反。因為相反哪,所以不是增長菩提心,而是什麼?是在損害菩提心。所以在這一點,這個的的確確我們要特別認識。

說到這地方,因為前面我曾經說:哎呀!有些人參禪,有一些人念佛,有一些人什麼,學教、學密─千萬不要誤解。我前面一再說,我們要,要參禪,要念佛,然後要學教,沒有一樣東西不要的。跟你哪一個相應你就學那個,可是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根本,然後你了解了這個,學哪一樣都對。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的話,然後呢你要,哎喲,找一條近路的話,那對不起,全錯、全錯了!這個是損害佛法,因地當中已經種下來這個因,怎麼可以感得那個果報呢?

這所以我一再地給大家說,你們把這個《了凡四訓》,尤其是後頭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好好看一看的原因。大家記得不記得,那個灶神給那個俞先生就說:「你呀,自以為作好事,結果實際上你因地當中造的都是種惡因啊!就像是遍地種了荊棘,然後呢那個癡心妄想地,還希望它長出好花美果來啊!」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我們心裡上面就種的都是什麼?都是那個損害佛法之因,還自己等在那裡說:「哎呀,要趕快成佛啊!」了解不了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是,我要念佛,我要幹什麼?不但要求上品上生欸,我要念佛不是求上品上生,我要念佛是要學阿彌陀佛。然後以這種心情,然後呢阿彌陀佛怎麼成的,我也要學他,然後那個時候念,對了!你要參禪也是一樣,學教也是一樣,不管是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個是我們的基本因。有了這個基本因、根本因以後,然後呢再去加以圓滿。所以這個地方,把這件事情辨別得清清楚楚,辨別得清清楚楚!


如是若僅怯弱而住,全無所益,反漸怯劣,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策舉其心,則辦諸利如在掌內。】

所以這樣,結果分析、觀察,如理地抉擇以後,我們就了解了:哎呀,你單單看見那個事情害怕、退怯,那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啊!不但沒有好處呀,反而因為你因地上面不斷地增長這個東西,你越弄越差、越弄越差。這個是為什麼我特別說明的,經常說明的:你碰見一點點事情,唉呀,縮在那裡,那一定的,你越縮是越不對,越縮是越不對!哪,我現在還記得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離開現在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到同淨蘭若。那個時候有一個年輕人,那二十剛出頭─現在年輕出家的已經慢慢多了,那時出家人很少。哎喲!大家看見一個年輕人很好,但是那個仁法師啊,是一直在嘀咕,最討厭他。我以前曾經聽人家說過這個人,後來跑過去一看,欸,曉得了!為什麼原因哪?是未老先衰。天氣稍微涼了一點啊,哎呀!他這個帽子、圍巾就統統弄上來了;然後呢感冒了一點點,拿一個大棉袍;出了個汗哪……這樣。哎呀!那簡直是啊,是這種情況。

仁法師他是做樣樣事情,打起全部精神來做。那時候雖然是我很讚歎,但是我並不太了解,現在慢慢、慢慢到後來是越來越了解。我還……這個地方跟你們說一個笑話,這個雖然是個笑話,這是個事實喔!那個他老人家用那個毛巾,用那個毛巾,總歸用不到幾個、一段時候,我也不能清楚。平常我們這個毛巾,往往用得很久才用破,他沒多久都破掉了。它破的時候很妙,這個緯線都斷掉,那個經線在那裡。我那麼想不通,他這個毛巾為什麼這麼容易呀?你就算是來磨這個地上那個,它也不會那麼……何況擦那個面孔軟軟的。後來我曉得了,他原來幹什麼?他洗臉的時候,比如說搓啊,搓完了以後,搓了這個……這麼來,然後絞毛巾的時候,「嘎!」一下,就這樣。結果他那個毛巾不是擦臉擦破的,是這個東西弄壞的,人家常常笑,我剛開始的時候也覺得好笑。然後呢他跑得去開門也是一樣,拿這個鑰匙往這個裡面「嘎!」一下,插進去一定有聲音的,「鏗!」一來。欸,大家都會笑。

當時我一直不懂,現在我一直讚歎,啊!就是說,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因地當中,他做任何事情,他心裡面先有一個堅強的意志。所以他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心裡面先哪,這個所謂心理建設,所以他做什麼事情都咬緊牙關,這麼來!當然天下的事情沒有十全十美,不要說我們普通凡夫;成了佛,他跑到這個世間上來的,還是現出很多缺陷相來,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幾個特質。所以我的真正受用就這樣,跑到從那個地方開始。

我一直還記得,我所以能夠跟得住他的一個原因,通常他那個地方的人,去了以後實在待不住,人家也種種批評他,說他太要求。我第一天去,那個時候送我去那個法師說,某人哪,一方面嘛說這個人有什麼優越的條件,然後呢說這個人─我本來在原來這個地方,福嚴精舍住了個好幾年,兩、三年─大家覺得非常好,但是他就身體不大好,又是什麼病、什麼病,唉喲,又是肺病、又是胃病、又是肝病,一大堆病,就這樣。所以承他這個老人家的慈悲,他說,平常我們吃過早點嘛,就要出坡了,忙這個東西。他就說:「你身體不大好嘛,就休息、休息。」「喔!法師啊,你不要當我病人看哪!」我曉得我後面的所以能夠跟著他,就當時一句話,他後來跟我說。這是千真萬確的,然後呢我在那裡做。

現在我們在這裡做了一點小事情,大家覺得,唉呀,委委屈屈。那時候,那個同淨蘭若現在還在那裡嘛,你們可以去看看,新店,就在那個地方,有六百多坪的地。然後那時候我們住的只有三個人,就是這樣,那時候只有三個人。然後呢早晨起來,當然仁法師他的確、的確地是我們哪,他是一個這個尊長,他主要的他自己用功,我們請求他。然後呢從廚房開始,上殿、過堂開始,樣樣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早晨起來嘛,然後呢燒飯。我們不是說,哎呀,輪到你燒飯了,上殿不上,哪裡有這樣的事情啊?三個人大家照作,這樣。一大早起來,先把那個電鍋裡的這個米弄好了放在那裡,然後一按按上來,然後呢菜已經切好了,這樣。然後呢就跑得去電鍋一按,跑得去作早殿,作完了早殿以後,馬上把那個菜,就把它鍋子裡鏗鏗鏗。反正你曉得我這個羅漢菜的方式,統統放進去,火一點,鏗鏗鏗燒燒開,好了,二十分鐘。所以我們那個早殿,平常上到五點鐘,算算看大概是還要早一點,然後呢這個早齋是五點半,那時間是寬寬裕裕。

吃過了以後,然後呢大家把廚房弄弄乾淨,然後呢這個、這個淨頭也是我們做,然後呢香燈也是我們做,然後呢環境的環保也是我們做,沒有一個不做的喲!現在我看看,有的時候我們好幾個人做,那個客廳裡面那個灰塵經常在這裡,我們那兒沒有這樣的事情!有的時候仁法師跑出來看,他就摸一摸,他有的時候看見你不對啊,他要來跟你教誡了。我們那個時候都是戰戰兢兢,那個檯子上弄弄得乾乾淨淨。他怎麼去摸啊?他不會摸這個檯子,他一摸,「你弄過了沒有?」「弄過了。」這兒一摸,他給你看一下。你說誰會碰到這個地方去啊?就這個樣。但是我們那時候一點都不覺得苦哦,一點都不覺得苦。

然後剛去的時候,他那個時間也是一樣,比如說打板、按鈴,這我想我都告訴過你們了。那時間的的確確是分秒必爭,那時候也沒有、沒有那個錶,沒有像現在的好。我們大殿上有一個鐘,叮叮噹噹會敲的,然後呢這個大殿後面有一個電鈴,那個電鈴現在還在,我最近去,我真歡喜那個地方。那時候就培養出我這個心志來,要豎起耳朵,有的時候外面大風還聽不見,聽不見他又跑得來:「你這個警覺心一點都沒有,這麼愚癡的、這麼遲鈍,怎麼學佛啊?」就這樣,你豎起了耳朵,前面那個大殿這麼「登!」一下,下面的一秒鐘那個板或者鈴就要按起來─就我們兩個人做啊!

另外一個,那個法師,那個也是我們這老和尚的徒弟。他下面去買菜,那個騎個腳踏車,每次上來的時候,就怕冬天一定是滿身是汗。現在已經有路,那時候沒有,那個山路啊!哪有像現在我們這麼舒服,騎了個摩托車砰砰砰砰跑得去。就這樣騎個腳踏車,下去的時候還要推,因為這個山路嘛,不是騎的哦,上來的時候也得推,這樣個弄法。所以我只說到這個地方,這個事情大家平常的時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你並沒有如理地認識,然後呢一直陷在這個我、我的習氣當中,這個不行!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說自己如果心裡面先已經怯弱了,把事情那樣的話,這個一點沒有用場,不但沒有用場,反而這個心裡面會越來越怯弱。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樣,你心裡面先自己打了退堂鼓的話,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打這個退堂鼓有兩種原因,那這個我們要了解、正確地認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就是宿生的習性,這個的確很難體會得到。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你碰到什麼事情,總是在這兒退縮,那個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如理的教授,然後呢認真去。還有呢眼前的客觀的環境,或者人家的非理的教授、非理的作意,非理的作意、非理的教授,千萬注意!

所以平常我自己深深地了解,這個修學佛法為什麼一定要善知識?的確,因為整個佛法的概念,的確跟我們世俗的是相反的。世俗的都是無明,它是黑暗當中摸索,那摸索的都是莫名其妙的。你一定要把這個弄得很清楚;而這個弄清楚還特別是,不是文字,一定要在這個心理的行相。所以我上面說那個,倒不一定說明什麼,就是特別地策勵大家,策勵諸位同學。你必定要有這種認識,必定要有這種認識,不要看錯了,不要看錯了。啊!真是現在我們常常有這種心理,覺得好像尤其是因為末法啦,那麼這個出家人難得啦,所以你偶然出了家了,往往會說:哎呀,你好啊!

 

自己捧得飄飄然,好像捧上天,好像出了家呀,該受現成的。那對不起,那完全錯誤,完全錯了!這個基本概念,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自己要解脫等等的話,你的的確確要全部的精神跟那個煩惱鬥。剛剛那東西都是煩惱啊!所以啊,馬馬虎虎,這樣地輕輕鬆鬆這樣的話,無有是處。

是的,我們也曾經看見過,譬如說《彌勒上生經》,上、下生經上面它說彌勒菩薩是什麼啊?嘿嘿,不修禪定,然後呢不斷煩惱。好像,喔,晃晃這樣的話。我們也說:「啊!我們也是一樣嘛,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他是什麼情況?他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到了八地以上,是不動地以後,他任運一直安住在這個上頭,他無功用行,自然如此啊!你也跟他學啊?你安住在什麼上頭啊?你完全百分之百的煩惱當中。他已經徹證無生,無煩惱可斷,無禪定可修,這個境界欸!我們現在就跟他學啊?所以啊,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我們必定要把任何事情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當你心裡面先這樣的怯弱心一來的話,你完了!唉呀,就是每況愈下、每況愈下。你只要能夠慢慢地鍛鍊、鍛鍊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而且這個鍛鍊,必定從小的地方慢慢地開始。

所以啊,諸位!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不能從下腳的第一步,漸漸地微漸去修的話,那這個事情沒有我們份的,這個事情沒有我們份的。所以身體也好,精神也好,然後呢知識也好,如果說自己覺得不對,那個時候感覺到說:喔唷!我宿生因地當中沒有努力,現在趁這個機會趕快努力!千萬不要說:「唉呀,我不行啊!」然後退,沒有我們退路的。那麼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儘量地把這個好好地,前後反覆地多思惟,然後呢,找種種的經論上面來認識,告訴自己:「欸!我跑到這地方來,我是學佛,還是學我?我是要求無邊的大勝利,所以下一點苦功,還是貪眼前的小便宜,準備下地獄?」這個概念一定要辨別得清清楚楚。

「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策舉其心」啊!所以這個地方啊,真正重要的,喏,「善知」哦!要對於我們所求的,以及如何去求得修證的這一個正確的內涵,要了解,要正確地了解,而且呢要非常善巧地了解。你了解了這種情況之下,你的心裡自然而然不會退怯的,那時候打起精神來。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還「辦諸利」,所有下面那個大利啊,「如在掌內」,就在你手上,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別的事情哪,容或還要借重外面的很多東西,只有修行這樣東西簡單容易極了,就在你的起心動念之間。你心裡一動,喏,這樣轉過來,就是這樣。你心裡一動啊,哎喲,這個羅漢馬上恭恭敬敬地,讓你在他前頭;反過來,你心裡一動的話,哈!然後這個地獄的鬼就高興有事可做了,可以來燒你,可以來煎你了,就這麼差一點點哪!

所以任何時候,記住:跨一步,也只要你跨一步,但是你必須要跨這一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這剎那、剎那在除過,剎那、剎那淨罪,就這樣,這個事情絕對正確、絕對正確。平常我們碰到一點小事情,如果說在這個上面不認識,轉不過來的話,那個時候你就應該好好地警惕。


【如《本生論》云:「怯弱無益悅匱乏,是故不應徒憂惱。若依能辦利聰叡,雖極難事亦易脫,故莫恐怖莫憂惱,如其便辦所作,智者成堅而策舉,辦一切利如在掌。」】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說你心裡面的退怯:唉!自己呀,這個怕、又這個怕,不但沒有好處;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啊你要的這種安樂反而越離你遠、越缺乏,所以不要白白地憂惱。所以記住,「小人是枉自為小人」,現在這個小人,不是世間的說壞蛋的小人,就是我們怯弱這種心裡面,所以君子的確是「樂得為君子」啊!所以呀,如果說你在這種狀態之下,怎麼辦呢?你應該「依能辦利聰叡」,要依止正確引導,正確的、有殊勝利益的,而不是我們這種無明相應的,看起來似是而非的,愚癡的這種行為,這樣。你能夠這樣的話,再難的事情你也能夠做到,然後呢,再大的困苦你也能夠透脫出來。

所以對這件事情啊,不要怕、不要憂。像這樣的正確地了解,你了解了,就能夠去做,就能夠去做。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先哪,啊!有這個認識,然後呢,策發他的心,堅固、猛利!這一種心情之下,緊跟著由於這個認識而行持。欸,所有的事情啊辦起來輕輕鬆鬆,就像他所謂舉手之勞。


【聖者無著數數說為:「當具二事,一雖善了知於廣大法學習道理,應無怯弱,二於下劣功德不應喜足。」】

那麼這一個地方啊,無著菩薩經常告訴我們,我們修行的時候,這個地方要特別兩件事情。第一個呢,喏,應該「善了知」,這個要善巧地了解,那麼這個廣大的佛法怎麼去學、怎麼去習。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啊照著去做,破除自己怯弱之心。這個具足了夠不夠?還不夠,還要「於下劣功德不應喜足」,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我們得到一點點呢沾沾自喜,我們現在有太多這種情況。我記得上一次曾經跟你們說過一個事情,就是我早幾年,那現在也有十幾年以前了,在美國,跟你們談的這一位洋人。他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學生當中最好的一個,懂得也多,平常的時候,哇,出力也多。但是到最後啊,是最糟糕的一個,為什麼?就得少為足,他動不動就說,哎呀,他已經懂了,就是這個樣囉!你叫他進步啊,他就是進不上;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的的確確地,那是太糟糕、太糟糕!

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寫了,昨天講的那個精進五相,那個是出在《大智度論》上面的,今天黑板上寫的精進五相,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性、相二宗。今天第一個「擐甲精進」,什麼叫擐甲精進呢?就是先哪,上面說的心理建設,心理建設。你能夠把這個意志,能夠透過正確的認識建立起來,建立起來。有堅強的意志力量,對於自己該如何做法,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啊有力量!那麼然後呢,第二個叫「加行精進」,有了這個心理的建設,進一步啊,就開始這個行持─加行。

什麼叫「無下」呢?就是說對於這個下劣的事情,不耽著也不會退怯,有非常強悍的信心,在這個廣大法當中啊這樣去做,這樣去做!再下面呢,「無退」,無退是什麼呢?因為你有了前面這個力量,然後呢學這個廣大法、修廣大行,要無量無邊。在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你保持這樣,絕不為外面的困難所動,然後呢也絕不為一切障礙所障礙,這樣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程度。最後一個叫「無足」,欸!它最後的,千萬不要得到一點點小小,就以為滿足,我們一定要這個把握得住。

所以關於這一點,真要做到的話,當然有它必然的條件,可是最重要的還是什麼呢?對完整的教理的認識。如果是你了解了正確的這個教理內容,一方面固然讓你能夠如理如法地走上去,一方面你才曉得你要走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產生這種現象:哦!這下拜了幾下佛囉,覺得喔唷,這個心裡面好像很清涼,哎呀,然後呢覺得個拜佛好得不得了!是念了幾聲佛啦,稍微心裡面……乃至於直坐在那個地方打瞌睡,自己覺得:喔唷,這個打坐好得不得了!實際上呢,真正的根本在那兒昏沉當中,他還不肯捨,種種的現在太多這種現象。至於說更進一步,說就算你打坐得了定了,就算你參禪開了悟了,就算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亂,乃至於得到了念佛三昧了,對不起,那還是初步。這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就沾沾自喜,那個整個的最大的限制就在這裡。

所以《瑜伽師地論》上面又告訴我們「五拘礙」,所以修學佛法最大的幾個障礙,這個最後一個,也叫「得微少善,便生喜足」。這個五拘礙以前曾經說過了,從顧戀諸欲啊,「顧戀其身,顧戀諸欲,樂相雜住,闕隨順教」,最後一個呢,「得微少善,便生喜足」。所以對於這個下劣的功德,不應喜足。所以佛到最後的話,到十八不共法當中有精進無間,他的確地,他那個精進,永遠、永遠在那兒保持著最大的這種。這樣的情況,這樣無喜足,這樣才能夠圓滿。


【然現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實功德,便覺已進極大道位,計唯修此便為滿足。】

現在那些人─那個是,不是我們現在哦,那是宗大師的時候,離開我們現在是六百多年,那時候佛法,比我們現在也不曉得好多少─說,哪怕生起一點少分的相似功德,這個是最可怕,相似的哦、錯的哦!進一步,就是說真實的,也是少分的真實功德,自己覺得:哎呀,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了!就覺得修這樣就滿足啦,錯了!


【若為智者知道扼要,依於教裡善為開曉,謂此雖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全無所至。】

那個時候,如果說他有幸而碰見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了解了以後啊,依照著如法如理的教授,善巧地告訴他,說:「這個不對啊!你單單這樣的話,那得不到什麼好的結果啊!」在這種狀態下常常產生一個什麼、什麼後果呢?


【果能了解意必怯退,】

碰見這種情況,一聽見:「哎喲,這樣啊!哎呀,那這麼難行,我怎麼辦哪!」就怯弱了。


【是故能於一分功德不執為足,要求上勝,及知須學無邊學處而無怯弱,極為稀少。】

所以真實說起來啊,能夠不像上面這樣,得到了一點點繼續上進,得到了一點點上進。能夠這樣做,而對這件事情不怯弱的,這種人是非常難能可貴。而實際上呢,我們就要如此,就要如此。

說起來這個事情也並不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說,本論真正殊勝當中,四點當中,就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修學的是第一個,對道的總體有一個認識。然後呢,當然這個前面一定是,外緣是依善知識,裡邊哪,認識了以後,現在能修的就下去,不能修的不要棄捨。正因為不能修─現在修下面的,所以努力積這個因,增長了結果的話,你步步上昇。所以你只要一開頭能夠這樣有了這個認識,步步上昇的話,他就不會產生像限在那裡這種狀態,說得到了一點啊,就以為喜足,就不求上進。如果人家告訴他了以後啊,他不是怯弱嘛,還有一種就執著的時候啊,還反對別人,這個這種狀態都是自己傷害自己!這個所以難能可貴。

所以這種地方我們又重新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華嚴》當中,雖然說的圓滿的大法,可是啊,走這一條路的人很少。而《法華》同樣地,佛說每一個眾生最後都成佛,卻是無量無邊……。那這個事實擺在這裡,然後呢原因何在?原因何在─再說一遍。所以呀,諸位一定有機會去看一看,我一直想找一個機會,帶著大家念一遍,重要的關鍵指出來。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先指出來,佛一再說,說:「我無量劫以來,一直就把圓滿的教法告訴大家,可是不幸得很,你們都不能如理如量接受我圓滿的教法,只跟你們自己相應的,就找你們歡喜的。」這樣。所以他說的小根小草,中草中根,大草大根,天上是普雨甘露,無有不滋潤的地方,偏偏你那個根,你只有受那麼一點點,就注定你呀就這個,這樣。

現在我們經過了這一番研討以後,現在了解:你這樣去做的結果,是不但對我們沒有幫助啊,反而是大大損害我們!這種道理啊,我們一定要善巧了知,不是聽過就完,那個時候自然而然,會能夠策發我們,策發我們。所以現在我們哪,的的確確不必忙著一定要修,哎喲,趕快要修一個什麼;啊,要打坐呀、要學定啊、要得什麼一心不亂哪!倒是應該把完整的教法,先應該正確地認識;然後呢不斷地去加探討、如理思惟,產生堅固的定解。到那個時候,你的的確確地,一定會產生像經上所說的必然這種效果。那個時候成佛啊,就像在你手上一樣,就像在你手上一樣。

前面說破除這個精進的違緣,換句話說,這些違緣會障礙我們精進的,不外這個幾個理由,現在一一如法如理地破除了。下面進一步還要順緣,欸!對呀,還要資糧。後面這個障礙你的拿掉了以後,還要推動你,它還有一個方便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