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辛一、於總大乘道學習道理分三:(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分三:(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道理分二:(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二)特於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

丑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分六:(一)學習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道理。

布施度分四個項目來介紹,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一、從施性差別可分成三類:【法施】、【無畏施】、【財施】。

二、【法施】:沒有錯誤的正法開示。【無畏施】:使人家得到不恐懼。

三、【財施】分二:實捨財施唯意樂施實捨財施又細分三項,第一項”捨財道理”又開出四個小項,分別是惠施何田、何心惠施、如何行施及施何等物。

四、惠施何田:列舉十種對象,實際上是包含一切對象,不管是從感慶、富樂、地位、名聞來說,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

五、何心惠施:要具足三種意樂來布施。

(一)布施所作的事,都是要讓我成就無上菩提的資糧。

(二)布施的物品,以前覺得是我的,現在想成已經送給別人,東西本來就是他的,只是暫時寄存在我這裡,因為我的一切先已都布施給一切眾生。

(三)布施的對象都是我的善知識,以恭敬的心來作布施。

以上三種是總的意樂,對於各別的對象,除了當成善知識,還要加上各別意樂。例如:對怨害我者還要”與樂慈”,對於受苦者還要”拔苦悲”,對有德者要起歡喜心,對有恩者以平等捨行惠施。

 

二、聽帶討論:

(一)觀賞影片。假和尚、真斂財的影片,片中很容易看出披僧服的人是斂財的,或是根本是假扮的。我們要不要布施?意樂該如何安立?

師父說:對於世間的一般人來說,假定你布施的時候,而是像前面這些。這個,或者你布施完了以後,你自己覺得:「我行,別人不行。」或者雖然你布施了以後,然後呢這個毀謗別人。所謂毀,毀不是毀謗啦,就是對來向你求東西的時候啊,你給了他,你還呵斥他。譬如說一個年輕人,你說:「那個年輕人好好的啊,這個事情不去做,喏、喏、喏,送給你,你這種人真沒出息!」送完,他雖然受了你,他心裡還在那裡嘀咕,這個不好。還有呢,「勝他」,為看見別人這樣做,他超勝於他。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不如你的那些人哪……或者其他的原因,乃至於你送了,別人不送。那麼由於這個理由,使得人家對於這個正法生起不信的念頭,乃至於由此而引發瞋恚之心。這樣的話呢,他就受到害處,乃至於墮地獄。所以這一件事情,是由你布施的時候不如理,也就是高舉意樂而影響到的。你原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結果因為你不如法,意樂不正,所以呀使得人家反而受了傷害,這個是布施的一種障礙。

A:依宗大師的理,一切有情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即便知道他是假扮的,我也應該布施他,那他就是我的資糧田,是我的善知識。我們凡夫程度不夠,若不能遏止心中的惡念,不如離開此境不再妄想,避免萬一他是菩薩示現,反而造下毀謗三寶大惡業。

(二)觀賞影片。你若有東西可以餵食飢餓的狗,碰到一隻正常的狗, 一隻瘸腿可憐的狗,一隻裝瘸被你識破的狗。三種狀況,我們內心想要布施的心情,有沒有不同呢?

師父說:那麼對於你布施的這個心意啊,一視平等,不可以說:啊!這個人跟你親,你就施;這個人跟你怨,你不施;你必定要施某一些人,另外那一些人,跟你無關緊要的,所謂中庸,就是沒有關係的,你不施。那個就是啊,只限在你的朋黨──黨就是同,共同的,就是朋友,圈子裡的──那就是違背了你自己的意思,以及背棄了來求者,這個不相應。你布施只有一個原因──大菩提心。為什麼?要救人家。所以不在乎人家跟你親、怨、中庸,而是你自己的悲心,這個是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

 (三)「於諸有苦以悲意樂」!如三個和尚挑水會沒水喝,因為想偷懶。他會想要偷懶是為什麼?我為何老想著他是偷懶?師父是怎麼解釋?

師父說:我拿世間的量則衡量,「這個傢伙又偷懶了!」回頭一想:錯了、錯了、錯了、錯了!他在苦惱當中。他在苦惱,什麼?被無明大苦所陷,這是一個真是苦惱眾生啊!我現在不是修學佛法?我不是要布施、我不是要成就?那麼我自己覺得我修學佛法的,我都做不到,還談他嗎?啊!一方面策勵自己,一方面說:「這個人真可憐哪!好啊、好啊!我正好趁這個機會然後幫忙他。」

你這樣一來的話,那這個別意樂不是離開前面的總意樂哦!剛才前面我們總意樂當中說:唉!人家偷懶啊,你覺得怎麼去做。人家偷懶,他為什麼偷懶?他偷懶有種種理由:也許他今天生了病;也許他心裡面……是,偷懶,他為什麼偷懶啊?那他還是心病苦啊!所以這個是可悲眾生哪!欸,正好我不但增長我的菩提資糧,而且增長我的大悲心啊!修學菩薩不是初要修、中要修嗎?所以你看哪!我一面是增長資糧,一面又增長這個悲心,好在對面有這個人哪!到那個時候你越想越歡喜,是越做越高興。因為你做了,功德;你又歡喜了,做的當下是,這個歡喜的心情是個隨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