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0L2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 P20LL4 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音檔:12A13’53” ~ 12B7’11”

音檔 (html5):

【廣論原文】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抉擇自身而聽聞之。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那麼我們對於這個所講說的這個老師,覺得這個就是佛;反過來,佛就是這個老師,我們對他要發起恭敬。這個有什麼關係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樣。直接就修行來說,這是我們……恭敬這是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環,沒有恭敬,都不行,絕對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這個如果你要去聽法的話,千萬不要懷著輕慢的心,這輕慢的心對我們是最大的損害,最大的損害!不要說他是個大善知識,你不能輕慢,就是一個普通人,再起碼的人,你要嘛不坐下來聽,聽他,聽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為他這個「人」是有差別的,「法」卻是佛講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處。
所以昨天跟你們講的,這個老比丘得四果那個公案,他這就是什麼啊?專、誠、敬三個字。三個年輕人拿著個皮球,往他頭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證了四果了,這樣啊!這個是我們所以恭敬第一個重要。那麼,這個地方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就是我們真正要想修圓滿的佛法,什麼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所以你把說法的師看成佛陀的話,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你恭敬心,不會尋求過失。一尋求過失,真正受害的是尋求的人,不是這個老師,這個我們要了解。向後處處地方都說這個,你有一念尋求別人的心,那個尋求別人的心,就是 (p118) 你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受害的地方。
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佛例外的或者說,他看不見人家的錯,不是看不見,他總是把人家的錯,轉化成他的功德。欸,人家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不如理,他引發他的悲心,引發他的智慧。因為他有了人家的不對,他要去救人家,欸,他是這樣的。他一看見人家不對,要找什麼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發他的大智啊!假定你能夠從這個地方著眼的話,那就怕你不分別,現在我們不是,這個是我們必定要認識的。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也是如此,我們一定要這樣,這個是對自己的利益。
還有呢,修學佛法,既然都是徹底圓滿的話,你把念這個說法的法師如世尊,於是你的目標加深、擴大,這樣,這個才是你究竟圓滿的榜樣,你不會停止在現在這個階段。對人來說是如此,這也是究竟圓滿的希望的,就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說眼前的這個,就不侷限在我們現在所要修的這個圈子裡頭了。最後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最後一個呢,對「正法理」,覺得:怎麼樣啊由於聽聞這個法,而使得這個如來的正教,久住在這個世間。那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又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一切的好處都靠佛 (p119) 法,不管世間、出世間,都是靠佛法而來的。這個佛法真正對世間有兩種功效,一個叫增上生,一個叫決定勝;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眼前的世間的利樂,這個叫增上生,當這個圓滿的時候就是「報土」。當我們初機開始一步步修行的時候,不斷地向上,就是這個。所以如果說要想得到利樂的話,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間。然後有佛法久住世間的話,那麼你能夠享受這個佛法;反過來,你能夠推展佛法的話,那麼增長你的功德,而這個最後圓滿的境地,這個就是報土。所以這個東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們拿世間來說,好像心、物是對待的;實際上,佛法裡邊是相互為緣的,分不開的。要這個好必須要那個,要那個好必須要這個好,這是互相因待的,這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呢,我們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標要廣大圓滿。所以廣大圓滿的這個目標的榜樣是佛,達到圓成的境地是清淨的佛陀,而這個清淨佛陀的果,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那個所以我們希望這個佛法久住,不斷地增上,增上的最後的結果是究竟決定勝。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所聽聞的佛法,一方面自己知下手處,一方面要推展開來,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人是佛,然後這個境就是這個圓滿的報土,因就是現在,所以第五、第六是這個而言。那麼,這樣一來的話,這個就是圓滿的教法行持者,應該有的開始第一個概念。如果這個概念完整的話—因正,這個果實。
(p120) 這個六條,這個是六想,所以我們要斷器三過、要具六種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夠這個做到了以後,你說我們能不成就嗎?當然能成就,當然能成就!到那時候,不要說人家真正教我們,我們一心一意去聽;就是人家跟你開玩笑,他也拿著個皮球,叫你坐在四個角上面,我還找不到這個機會咧,就怕不來!他來找的話,我也證羅漢了。不是嗎?所以這個真正重要的,現在我們主要的就是淨化自己。下面
【◎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
再說,不管是講也好,不管是聽也好,如果說你講完了、聽完了以後,不真正用在身心上頭—「自相續」就是身心,不用在那個身心上頭,而把講的跟聽的分開來,跟那身心分開來,講的是一回事情,你的身心另外擺在一個地方,作另外的說法。那麼不管你講什麼、聽什麼,沒有用!這話怎麼講?對於我常常引的這個例子,就我典型的例子,我法師跟我說:「某人哪,你要這個樣啊!」我就說,哎呀,有的時候,嘴巴上面講,有的時候心裡這麼念:「哼!我還是個凡夫嘛,我是個凡夫嘛!」那就是講的法是一件事情,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個地方,說另外的話。他本來叫你凡夫要你修,可是我就是不把那個用的法用在我身心上面,偏偏講我是個凡夫,就是這樣。那你跑得來幹什麼?我一直把 (p121) 這句話現在再來追悔,責問自己,這是我自己的毛病說給你們,但願你們少犯,你們能少犯,你們就是能夠快成就。
【故須正為,抉擇自身而聽聞之。】
……而且有大損害,所以我們要真實地抉擇身心而聽聞之。所以必須要為了抉擇自身,什麼叫抉擇呢?就是來明辨這個法說些什麼,這個所說的內容,在我們身心上面指的是什麼?現在我們的身心,是跟所說的相順,還是相逆。相順是對的,是好的,如何去增上,如果不對的,如何去改善淨除,這個才是我們聽聞的目標,也是我們講說的希望,共同的。
【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
就像說,我們要曉得我們面上有沒有髒,拿一個鏡子來照照看。看見了,然後要去去掉它,不是拿這個鏡子來開玩笑的。
【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p122) 現在我們聽聞正法也是這個樣,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問題,所以去聽聞。聽聞了以後,我們自己身心上頭種種錯誤的,都看出來了,在這個法鏡當中照出來了,對的是這個樣,不對的是這樣。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就生熱惱,哎呀,懊惱啊!說:「怎麼我這個身心這麼個差呀,差到這種程度啊!」那麼,有了這個了解,有了自己對於自己的煩惱不能忍受的這種心情,進一步去修行哪,這個才對,這個「煩惱」,就怕你少。現在呢,我們不是,我們也沒有發現自己的煩惱,只看人家的煩惱;還有呢,就是自己心裡面懶懶散散哪,這樣。乃至更可憐的,我們在煩惱當中,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憐的。人的真正最可憐的地方,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不知道,這是實在可憐哪!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找到這個煩惱,然後要了解如何去淨除。發現了這個的話,然後,那是真正要煩惱了:「啊,我怎麼這麼差啊!我一定要跟它鬥,一定要把它戰勝!」這樣,這樣我們就有份。
在我們這本書上面的這個傳承哪,說是由阿底峽尊者帶到西藏。然後呢,西藏阿底峽尊者有一個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個弟子,這個人叫奔公甲。那個奔公甲,這是個大強盜,哇!那個東西非常厲害。那個強盜,可怕的程度這樣:在當地那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小孩子,要哭了、鬧了,只要人家說:「奔公甲來了!」那個小孩子馬上不 (p123) 哭,會有這樣的靈驗。相傳有的時候,一個年紀老的一個老婆婆,人家跟她開個玩笑,說奔公甲來了,大家聽見了,馬上逃,那個老婆婆一嚇,就嚇死在那個地上,這個人這麼個厲害法。結果後來,他接觸了、接受了佛法以後,他一心修學,一心修學啊。他怎麼個修法?這個故事真動人哪!
那麼他老師告訴了他很多事情,很多事情。比如我們現在說拜佛啊,念佛啊,早晚課啊,他一概沒有做這些事情。他自己關在心裡面看自己,說:「欸,老師告訴我這個叫煩惱,我要去掉它,怎麼轉化。」所以他起一個念頭,自己說:「欸,這個念頭對了!」啊!好高興,把惡念克服了,高興。他把這個手,代表這個好的念頭,做對了,他就舉這個手舉起來,自然自蹦、自慶,對了、對了!這個手代表惡念,他起了個惡念頭,他就打它,「你又犯了!」啪!啪!一定把那個手打得又紅又腫。然後他在牆上面,起了一個善念,就點一個,圈一個圈圈;然後起了一個黑念,就塗一個黑點。每天只做這個事情,做得累得不得了。躺下去,一醒來,就看念頭,自己起心動念在這裡想什麼。他老師告訴他了以後,他就關在裡面做一個這樣的事情。
過了幾個月以後,他的老師是誰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傳阿底峽尊者全部心法的這個。那個阿底峽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
阿底峽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他經常去看他們。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個奔公甲,奔公甲看見老師來好歡喜,恭恭敬敬地。說:「你這些以來,做了些什麼?」「喏,就做這些。」他老師不知道,一看那個牆上,畫得滿牆都是這個,有的是黑點,有的白圈圈。「什麼!你忙了幾個月就是忙這些啊?」「欸,對呀!就是這些啊!」他還很起勁呢!心裡面很不高興:「你這個是什麼一回事情?」他然後告訴他如此這般。「啊,對,對!」他就對著這個牆磕頭,他這個真正修行喔!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喲,我現在跑得去喔,一天念多少咒,哎喲,盤多少腿;然後我這個唸唱是對,你那個唸唱不對呀!在我的感覺當中,我們走上岔路了。
奔公甲後來成為一代善知識,他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到現在流傳不絕,他這個故事,(p126) 每一個故事動人得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眾當中應供,大家很多人應供。應供啊,因為他出家晚了,坐在後頭。他們那個行堂像我們現在一樣,那個行堂是好的……他們那個西藏人吃那個茶,那個茶啊,供的時候有個奶茶,上面那個就是奶呀,那個“butter”很厚,弄到後來,那個東西沒有了,越來越少了。他坐在後頭,慢慢地,開始的時候用功,後來是起了一個念頭:「肚子又餓,又冷。哎呀,輪到我的時候,那上面的油都沒有了。」他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心裡覺得:「啊!奔公甲,你又來了!」就這樣狠狠地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那個自己的那個缽啊,「叭!」蓋在那裡。蓋在那裡呀,那個行堂跑過頭來:「欸,你,輪到你了,把它拿出來!」他說:「那個壞蛋已經吃過了,今天要餓他一天。」那個人不曉得他幹什麼:「你拿出來!」「不行,壞蛋已經吃過了,要好好地餓他一天!」他因為起這麼一個念頭,就把他那個缽擺在那裡。所以他終於成為一代大善知識,修行人的典型。
佛告訴我們,他不怕壞,佛世的時候,鴦堀摩羅這麼壞,然後種種這種典型,結果都成為很了不起的人。怕不肯改—不肯改,拿你再聰明,一點用場都沒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都誦通六萬偈,無所不通,結果下了阿鼻地獄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該做的地方做這一個,真正要做的地方做這一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好好地 (p127) 隨聞的修學、聽聞,如理行持。
【《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我這個卑鄙的、惡劣的行為,這個影子啊,欸!被這個法鏡一照,照出來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我該痛恨的、厭惡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這樣。豈不見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國,乃至於哪一個修道人都是這樣,真正修道人看不見人家過失,為什麼?看自己都來不及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後,然後你看見別人,救人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啊!等到你把人家救起來,你就成了佛了,然後你生生世世,永遠做這個工作,這一定的,所以我們下腳第一步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意極起痛惱」,這個痛惱幹什麼?痛惱我不成材,然後一心一意去趣正法。
【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
前面那個蘇達薩子,請了月王子,月王子是個菩薩,他請他講法。
【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曉得他,欸,他夠這個條件啦!夠什麼條件?就是前面說的,我們一定要「斷器三 (p128) 過,具六種想」。所以佛在,尤其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好地聽啊,認真地聽啊,實實在在地聽啊!而且一再教誡,要兩個「諦聽!諦聽!」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這幾個字,修行的都在這地方。「善」,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一心憶念。這個念是在思的後頭,有了這個念就是定慧跟著而來。定慧,那麼見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準備,他才告訴你下面這個法,然後你自然相應,所以這個講說要這樣。這個地方就是聽,我們現在所以得不到好處的話,毛病前面已經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覺得我好高興有這個機會,了解怎麼真正深入,毛病在何處,今天大家一起從這地方深入。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
總之,這個總結起來,整個的大綱,我們真正開頭的發心應該怎麼?我要為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
【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
你要想成佛,這佛是果,那麼要種什麼種子呢?因地上面怎麼做呢?
【因須先知,】
因當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呀!
【知須聽法,】
要知道,一定要去聽啊!
【是故應當聽聞正法。】
要聽聞正法,那麼這個照著次第都來了。
【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這個聽的過程當中,他是照著先是聞法的殊勝利益,有了這個,然後自然而然啟發勇悍心。「勇悍」就是精進,所以叫「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聽聞了以後啟發信心,啊!覺得這個才是你真正希望好樂的地方。然後呢,你有了這個好樂心,緊跟著勤健的行為,精進的行為來了。然後去聽了以後,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準備,就是這個—斷三過,具六想,這樣去真實地聽,這個是對於聽聞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