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301LL2從微漸修無所難者~P303L2於此劬勞所生眾苦悉當忍受

音檔:[127A] 06:52~ [128A] 04:12

手抄稿第十六冊P206L5~第十六冊P241L7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從微漸修無所難者。如云﹕「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樂,雜諸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集學論》亦云,「此中若修小苦為先,則於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於諸苦上妄起樂想,如是若於一切苦上,安住樂想而漸串習,則亦能住安樂之想。」又生此想,復如《猛利請問經》云﹕「應當捨離,如樹棉心。」《華嚴》亦云﹕「童女,汝為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謂須心力最極堅穩,非心微薄之所能成,故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時見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若先未聞如是之法,雖聞云我不能行此自輕蔑者,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譬如怯夫,雖見他血亦自驚倒。如云﹕「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處門廣釋者。若須安忍所生苦者,為當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處,依止處者,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能增長梵行之依,此等諸物若得粗尠,他不恭敬,稽留乃與,不應憂鬱,當忍由此所生眾苦。世法處者,衰毀譏苦,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種是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眾苦,應善思擇而忍受之。威儀處者,行住坐臥是四威儀,第一第三晝夜恆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由此生苦悉當忍受,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攝法處者,供事三寶,供事尊長諮受諸法,既諮受已為他廣說,大音讚誦,獨處空閒無倒思惟,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為七攝法,於此劬勞所生眾苦悉當忍受。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從微漸修無所難者。】
你只要順著次第這樣去做的話,一點都不難!
【如云:「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
下面說:
【若被忍甲受苦意樂,雜諸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
說你只要修行,修習了以後說不成功,這樣的事情決定不會有的。所以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要想修,先從忍耐小苦修起的話,自然你忍苦的力量就有了,慢慢增大,到最後呢再大的苦你也忍受了。其實這件事情啊,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人人都有這個力量,這是千真萬確。譬如說我們習慣上來說,有的人歡喜吃辣椒,有的人歡喜吃茶。哎呀,歡喜吃辣椒的人哪,沒辣啊他實在是吃不下飯。可是第一次吃進去的時候,哇!一吃辣,「叭、叭、叭、叭!」吐了半天,用那個手,小孩子哭啊、鬧啊!欸,但是慢慢、慢慢吃,吃到後來的話,他沒有辣就吃不下飯了,「唉!今天沒辣。」
有的人歡喜吃茶,他就是剛開始第一次,我想,不會天生來的吧?你們怎麼樣我不知道,我現在也很歡喜吃茶,可是第一次吃茶的時候吃是苦苦的,「唉!這個。」欸,可是後來慢慢、慢慢地養成功習慣,是不是?千真萬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能力。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善巧,在無明當中,我們明明真有這個能力,就偏偏把這個能力冤枉用啦,還讓它送到我們地獄裡面去。所以你有了正知見,你只要改過來,一定會改得過來的!
記得前面也是《入行論》上面的一個偈子吧?「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生」,記得不記得這個?「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說你不要說困難,困難不應該退,困難不應該退。尤其是修行哪,凡是任何事情,都是經過了修習以後,「修」,你也可以把這個「修」改為成「習慣」,不斷地練習而成功的。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怨家對頭你一聽見啊,哎呀,你就害怕;到後來啊,沒有這樣東西,嗨,你還不快樂,還放不下咧!這個人是如此,東西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剛才講的那個茶也好、咖啡也好、辣椒也好、香菸也好,我想我們太多人都有這個經驗的,對不對?欸,它就是這個樣,就這個樣!所以這個說明什麼?喏,你只要習,不斷地去習、習、習。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件事情,我們中國的古代的聖人告訴我們:「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說你做這件事情啊,有的人天生來,欸,他自然而然就覺得這樣去做了;有的人不是的,為了覺得這樣的有利益而去做;有的人連它這個利益都不知道,被環境逼著勉強而去做的。做到後來啊,「及其成功,一也」,到最後都改變過來了。那我們剛才講的那個辣椒等等也是一樣,比如說,我長在這個環境當中;這個印度人,對不起,他整個的就是辣椒,小孩子長大了就在那個辣椒圈子裡。譬如說,以我來說啦,當然我現在這個胃不好,那我沒辦法。假如我胃不在乎的話,第一次儘管不行,我也跟著大家,你沒理由嘛,好、好,就吃吃。吃到後來的話,這個是什麼?也會養成功這非辣不可,這個就是勉強而行之。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是諸位,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修習的時候,是的,宿生善根所使跑到這個地方來;但是我們的善根力量不強,如果善根力量強的話,你來了就不肯回去了,你來了以後就全部精神放在這個地方,我們看見祖師大德們都是這樣的。像玄奘大師、像憨山大師,他們很小一點點,跟著那個母親跑到廟裡,一到了廟裡他就不想回去了;然後呢到了那個廟裡以後,噢,聽到人家講好的,他就拼命地去做,壞的他就拿掉了,這個是說大善根。我們現在呢,有善根的,欸,人家勸勸聽聽,聽見了好啊,然後呢來了。來是來了,但是不是安而行之,可是我們確實曉得它利益的,那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兩種: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其實這兩者是同時並用的,了解不了解?譬如說我們講這個道理的時候啊,就是讓你了解:那個你這樣做的殊勝的利益,不這樣做的大過患,然後呢推動我們。推動我們本身卻是什麼?就是勉強嘛!
所以真正重要的,對我們現在來說必須要的,而且究實說來沒有一個人例外,祖師也好、佛也好,沒有一個例外都走這一條路。就我們一生來看,短短的幾十年,是,有安行、有利行、有勉行;但是就整個的修學過程當中來說,任何一個人從無始以前的凡夫,到最後圓成佛道,剛開始的時候啊一定是被迫而來,然後步步上去,這個叫作修習過程,這樣。正因為如此,所以如果說我們安而行之固然好啊,我們更應該策勵自己說:人家善根這麼夠了,還在努力,我現在不夠啊,如果我現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勉強自己的話,你到哪一年哪?永遠沒成功的機會啊!所以這樣的話,就推動自己,這個裡邊就是有利而行之,就勉強而行之,這是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
所以碰見任何事情,萬萬不要為自己找藉口,哎呀,找了種種藉口,那個不是幫自己,這是害自己!這個概念我們是務必要認得得清清楚楚。我們自己固然不可以,這旁邊大家朋友,人家來啊好像很同情你,那時候你要很清楚:這個是惡友,這個是惡知識。這一點是絕端重要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概念,我們一定要把得清楚!我們也千萬不要作惡知識:哎呀,某人哪,對呀!這個地方啊,這個老師怎麼要求這麼嚴?噢,怎麼等等。他這個地方啊,好像處處地方給你開一個方便法門;我們也不要這樣去做,也千萬不要接受這種似是而非的、害人不淺的惡知識的這種言論。
下面說,假定我有了上面這個認識以後,然後「被」,這個被呀,被什麼?「被忍甲」!做任何一件事情啊,這個第一個,先要心理上面作心理建設。現在我們修行忍辱,就是心理上面要被起這個忍辱的鎧甲,然後呢跟那個敵人去打仗。所以那個時候被了以後,心理上那個心意是什麼呀?欸,覺得對!我現在要去該去受苦,不是享受快樂。為什麼要修行?修行就得受苦啊,就這樣。所以被這個受苦修行、忍種種難行能行之苦的這個鎧甲。
被好了以後,然後你去修的時候「雜諸小苦」,那種小小的地方漸次修習,你能夠這個地方慢慢地做的話,你的忍耐力慢慢地增廣。想想看對不對?的確如此,我們寫字、做任何事情。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說:不怕你們提問題,就怕你們不提問題。為什麼呀?就是你提問題,你開始思惟、觀察了;否則的話,你聽,聽得很對,實際上呢,你自己想得錯得不曉得哪裡,你還不知道,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呢不但要提問題,而且你要去行,實際上說來,你只有在這行思的時候你這個問題才有,否則的話,的確很難改,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一個道理如果說你不實際上去體驗的話,沒有用!
所以我們平常怕錯的人,哎呀,覺得提出來呀要錯,對不起,那沒有進步的時候。沒有一個佛例外的,假定說天下的人居然有這種人一學就會的話,那十方三世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一點用場都沒有的人。為什麼?一聽就會了你,他現在要每一個佛沒有例外的,都要經過這麼長的行持才能夠證得的。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我們這個基本概念上的錯誤,一定要改過來,從這個地方開始。
所以講那個地方的「雜諸小苦」,眼前為什麼我說這個寺院裡的很多的事情,你認識了以後,每一個地方都是我們修行最佳的機會。我這個二十多年以前剛出家的時候,看見來果老和尚的語錄,他就是說跑到那個禪堂裡面去。他本來啊是河北人,湖北,不是河北,湖北人,然後這個小廟上出家。以後聽見說揚州的高旻寺是個大禪堂,他就跑得去。剛去的時候,這個禪堂裡的規矩不曉得多少,哎,一個半天下來啊,被打那個香板,還是楊柳條,打了幾百下。那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就半天被處罰了幾百次,換句話說,一動就錯、一動就錯。哎喲,要我們怎麼受得了?要我們哪,不要說一天打幾百下,幾天這個打一下、罵你一下就受不了,愁眉苦臉,這個所以我們根本差的原因。
他結果怎麼說啊?「欸,後來發現原來啊,這個無一個地方,無處不是鍛鍊行人斷除習氣,幫助我們的最佳的鍛鍊。」為什麼?喏,就在這裡。你別看這種小地方,我們現在往往說:啊,這是小地方!小地方你都不能做,大地方你就能做了嗎?教你做一點事情就不行,你就能夠解脫生死了嗎?你就能夠幫法界一切有情嗎?然後跑到大殿上面,「為利有情願成佛」、「眾生無邊誓願度」,喔唷,唸得聲音很響,沒有用啊!
我自己現在想想,真覺得可笑!多少年以前,那是很多年以前啊,那時候剛出家,總覺得這個修行嘛要念佛的,大家要做那個早晚課,總去嫌它。後來嘛,這個困難克服了就去做,做了以後啊,有的人有的時候,那個聲調高一點、低一點,覺得:唉,這麼高,在那個地方唱那個傷氣。現在想想,真是一天到晚不曉得忙些什麼!就是眼前那些東西,總歸隨著「我」在轉,嗯,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實際上,真正的話,所以我們不要說它對不對,就是他完全錯了,你能夠跟著他的話,他卻是成就我們的忍辱波羅蜜。
現在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來幹什麼的?而且我常常提,經常提,我們必定要問,說:我來幹什麼的?來學佛啊!看看,既然你學佛,佛怎樣做啊?嘿嘿,妙咧,佛不是一天到晚跟著佛後面哦!佛,是,一開頭的時候跟著他的善知識,告訴他這個道理;後來在生生世世當中,卻是跟著誰呀?跟提婆達多在一起耶,對不對?提婆達多從來沒有做一件事情如理的,結果佛就生生世世跟著他,而且他感謝:沒有提婆達多就沒有佛。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從這個故事上面了解它的精神;從它的精神上面體驗到它的特質。要體驗到它的特質,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
所以眼前這些小事情的話,你千萬不要說:唉呀!這個不配你胃口、這個不合理。凡是這種事情,都是成就我們這些事情,從布施開始一直到智慧,千真萬確!然後呢忍辱、精進,都從這地方,都從小事上面。所以你不要看小事覺得馬馬虎虎,你小事馬馬虎虎的話,大事你就完啦,一點辦法都沒有。小事你能夠戰戰兢兢的話,增強力量的話,你才有提高你力量的可能;然後呢你的能力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到最後你什麼事情都可以做。
所以呀,我覺得中國人有一句話,孔老夫子說他「寧取狂狷」,這個人狂、這個人狷,欸,他好;是「不取鄉愿」。大家曉得不曉得這個故事?我們心理上也應該這樣,也應該這樣。這個為什麼要取狂狷呢?狂狷的人,就是說心裡面他有一個把握住原則,就這樣。這狂的人哪,就是把握住大的目標,從大的地方去做;小狷的人哪,他也有,原則有的,可是他從小的地方去做。鄉愿這種人沒有原則的,哎喲,你看起來這種好人,好得不得了,好、好、好、好,樣樣都是好,實際上做起來,裡面是樣樣一百個不好。
眼前我們這種地方就是,第一個要被這個甲,就是心理建設,然後呢有了這個心理建設,你在行持上面去下手。那行持下手的時候呢,這個時候啊我們就是,或者你把握住這個重點,大原則去做。是的,是有這種也許小的地方不大注意,譬如說現在我們來講,禪宗的祖師,噢!他這個精神那的的確確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邊,那其他的小地方都不在乎,你來打,打、你打好了,沒關係。所以,像來果老和尚一樣,跑到廟裡住了三個月,人家問他:「欸,某人哪,我們這個大殿上供的三尊什麼佛?」「哎喲,不知道。」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常常說,如果是你們真的有這種精神,沒關係,你這裡不做好了!因為他的的確確,他心志全部貫注在這個上頭。不過這普通人我們做不到的,那我們怎麼辦呢?小地方來做起,欸,你一滴一滴從那個地方不放鬆,不過不管怎麼樣呀,這個大原則必定要把握得住,你只要認真這樣去做的話,無有不成功者!
【《集學論》亦云:「此中若修小苦為先,則於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
就是這樣,這個上頭也說,你先從小的地方開始,那麼你慢慢地習慣了以後,慢慢地增大、增大,對於大的,乃至於最大的,你都行啦!
【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於諸苦上妄起樂想,如是若於一切苦上,安住樂想而漸串習,則亦能住安樂之想。】
他下面譬如,實際上不是譬如,那這個指出這個實際情況。我們所有的一切有情啊,由於無始的習氣所染,所以明明這是苦事情,我們就「妄起樂想」。這一點太清楚、太明白了!眼前的所有這些事情都是苦事情,但是我們偏偏覺得快樂得很,為什麼呀?由於無始無明的習性所使。所以你了解了,你只要能夠修習,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在眼前修行的這些苦事上面,你也「安住樂想」。這個所以剛開始的教我們哪,說我們修行的時候要具六想等等,具什麼想、如何觀想,就是如理地去觀察,一路上面來告訴我們的這種道理都是。是的,修行是件苦事情,但是呢你如理觀察了以後,覺得這個是個對你有大利益的,所以這樣去做的話這是好的。你剛開始的時候,安住在這個上面,而漸漸去練習它,那麼到最後啊,欸,你呀也做得越來越起勁。
我常常說的這個,比如說,我說早晨起床了,是,你一聽見那個板聲,你就「叭!」一下坐起來。坐起來了以後,那個心理很重要哦,不是就坐了就行了。然後呢也許你想:坐了以後,唉,累了個半天!第一天可以;第二天,也許還可以;第三天哪,你就坐、就坐起來了又塌下去;第四天乾脆就不坐起來了!現在不,怎麼辦呢?你坐起來,坐起來你心裡想想:啊,你看,以前我從來做不到,今天我居然做到了!其實坐起來也就坐起來,然後呢你下床走了。你說:結果我今天提早走了,跟昨天不提早走,完了以後一樣嘛!啊,我今天做到啦!然後你能夠不斷地這樣想。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哦!修、修、修,始終是什麼?調伏自己的心,對不對?所以你必定要從這個地方,這個真的修。以後你養成功了習慣以後,它自然而然哪,一來你不但「蹦!」一下坐起來了,而且坐起來你那個心裡邊相應,這個才是我們最佳保護,我們這個必定要懂得的,這樣。
這是我自己真正一生受用的地方。要不然的話,儘管在這個地方呀,慢慢、慢慢逼它個三年、兩年,你養成習慣了,到那個時候,是;可是換一個地方,跑到那地方的話,對不起,早晨哪,你塌在那裡。我當年因為跟著我的老師的關係,剛開始的時候逼在那裡,後來慢慢、慢慢地這個概念有囉,喔唷,後來情況就不一樣了!換到一個地方去的時候,自然而然由於這個心情的策勵,它不是……。習慣本身啊,它總歸是無始以來的習氣,總歸貪那個軟暖的習氣,當那個心力本身很強,坐起來了!坐起來了以後感到歡喜啊!我今天可沒有被這個煩惱,被那個習氣所困住。嗯!儘管哪,外面的環境已經改變了,以前我所以成功,是外面的環境幫助我成功的,現在這個卻是我自己的力量成功的。你不但成功了,而且成功得很歡喜。
你能夠這樣去想的話,以後任何事情哪,都拿這個原則,你都做到了,就是這樣。所以等到一旦養成功了習慣,這個好習慣有很多好處在,很多好處在,這個好處只有你們自己去想了;這個不是想,只有你們自己去體驗了。所以這個修行這件事情,的的確確別人是一點替代不了,別人能夠的事情,幫助你的事情,就把那個道理告訴你。
【又生此想,復如《猛利請問經》云:「應當捨離,如樹棉心。」】
這一點重要啊!關於上面這種概念哪,你要去做的時候,要什麼?「捨離如樹棉心。」這個,就是我們講棉花有兩種,有一種叫木棉,叫草棉。這個棉花呀,那個地方是長在樹上的,所以我們這個心裡面呀,真正修行的時候,千萬不要拿著這軟趴趴的心。那個棉花就是,你看它一大堆,哦,一碰,軟軟的,沒有用!修行的這個心理的話,就是要非常堅固!非常猛利!非常殷切!所以叫「被甲」,那個甲是盔甲,盔甲!要有這樣。然後呢跟那個煩惱鬥的時候,那個、那個自己手上的工具是利劍,要這樣地銳利。這一點也是同樣非常重要的,因為習氣這個東西的力量太大了!你這個軟趴趴地對它的話,拿它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道理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譬如說我們現在要想去搬,不要說大的什麼東西啊,要想搬掉前面一個土堆,或者是搬掉那個水泥塊塊,你用的工具像棉花一樣,有用嗎?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
【《華嚴》亦云:「童女,汝為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
《華嚴經》上也是一樣,《華嚴經》上面後面這個,這個前前後後很多地方,那一段出在什麼地方,我不知道,因為經過了翻譯以後,更不曉得屬於哪一個。換句話說,這個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要修行摧伏一切煩惱的話,要發起這個心,要……。不是說,哎呀,這個省事的事情、討巧的事情去做;就要在難做的事情上面要發起勇悍、猛利之心,這麼去做。
【謂須心力最極堅穩,非心微薄之所能成。】
我們這一個地方,要把自己的認識,第一個認識,當然這個心力的話,如理的哦!怎麼辦呢?極堅、極穩。非常堅固,不為外面這種非理的事情所動搖,而絕對不是微弱,這個不行的。
【故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時見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
假定說你先啟發了這個堅強的意志之力的話,然後去如理去行,不怕艱難這樣去做的話,欸,妙咧!不但你能克服這個苦,而且這個苦啊,反而會幫助你,這個的的確確的。平常我們哪,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個運動打籃球的個經驗?我們不一定有打籃球的經驗,可是呢,我想,很多人有看球的這個經驗,或者是籃球,或者我們這裡尤其是什麼?尤其是棒球。如果說這個對手方面,一個是很強,一個是很弱的話,你看起來沒勁,打的人也沒勁,對不對?反過來,如果說這個雙方啊,這個勢均力敵的話,喔唷!看的也非常有勁,打的時候也非常來勁。所以,那個時候對方的力量越強啊,然後你跟他打的時候,這個自己的意志力、戰鬥力也越強,是不是這樣啊?
現在我們跟誰打?我們跟那個煩惱打。跟那個煩惱打,那個煩惱的力量很大,所以它這種情況之下,它那個苦越大呀,欸,反而你這個勇悍的心是越強!所以它那個苦,它變成功幫助你的,所以這個大苦成功我們的助伴。我們剛才所舉的比喻是以球賽,現在這個地方呢像打仗,這個戰場上的勇士一樣,有的時候,自己一個不小心被人家傷了,他因為傷了,更是勇氣百倍!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若先未聞如是之法,雖聞云我不能行此自輕蔑者,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譬如怯夫,雖見他血亦自驚倒。】
現在呢,另外一種狀態,假定我們沒有如理地聽聞這個正確的方法的話,那個時候,因為他不了解行持的原則,雖然他想,說我要學佛、我要成佛,但是因為不懂得怎麼修這個原因。所以一旦說真正說我要成佛,要教你去行持的話,喔唷,說這個成佛要修道,修道要這麼苦啊,哎呀!不行、不行,我怎麼可以呀?哎呀!我這個不行。自己把自己就首先打了退堂鼓了,那個地方什麼?「輕蔑」。這個輕蔑的意思就是我不行啊,自己看輕了自己。那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一點點小苦你也沒辦法,一點小苦也沒辦法。就好像這個那種懦夫,不要說自己身上,看見別人流了血,喔唷,他就害怕得就嚇壞掉了,嚇壞掉了!
所以的的確確有這種人,有很嬌嫩的這種人哪,我就看見,昨天跟你說的,哎喲,怕蟑螂,老遠看見個蟑螂,哎喲,他就害怕得要命,然後最妙的是閉上眼睛哇啦哇啦大叫在那裡。我們常常笑啊,說這個竹雞,就是那種山雞,被那個鷹追的時候,牠沒地方逃了,把那個頭塞在那個草堆裡面,自己覺得很安全。我們笑那個這些動物,居然人間也有這個,喔唷,看見個小小的蟑螂,喔唷,眼睛摀嚕摀嚕,就這麼害怕。是啊,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人,在這個地方務必要有正確的認識。
不要笑哦!真正如果我們仔細衡量一下的話,我們有太多人就是這樣哦!大家覺得,哎呀,要出家修行,就好像一跑到那個寺院裡面哪,樣樣……。啊,這件衣服你只要一被,喔唷,那些居士們跑得來,送錢給你還要跪在那裡,然後把最好的東西供養你,樣樣都是坐在那兒現成的。然後你跑到寺院裡面,還要所謂早晨嘛這麼幾點鐘起來、還要這麼做,「啊,要這樣的啊!喔唷,那不、不、不,那不!」這樣。所以有太多人說:「這樣,等到我老啦,然後呢賺了一點錢,然後呢買一個公寓,然後呢在那兒修行;再不然跑到廟裡邊,拿了幾十萬討一個單,在那裡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好像到那時候人家送來。」那個是一個絕大的大錯誤,絕大的大錯誤!所以這個概念哪,我們一定要了解,修學佛法如果這個上面不認識的話,那一無是處啊!是一無是處。
【如云:「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這容易了解。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修行的時候,怎麼辦呢?這要慢慢地來、慢慢地來。了解了這一點,現在我們就從我們的下面起足、下足,那個好重要、好重要!我們務必要注意到這個,務必要注意到這個!再下去,
【◎ 處門廣釋者。】
下面就詳細地從各方面來說明,各方面說明:我們要修苦,有些什麼的苦、應該怎麼樣去忍。
【若須安忍所生苦者,為當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處。】
是的呀,現在說,修行必定要安受修行的苦,那麼要忍受哪些苦呢?把它分八個大類:
【一、依止處者。】
我們修行一定要一個依止的地方。
【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能增長梵行之依。】
說我們為了修行,的的確確還要這些東西。可是這些東西的目的幹什麼?是「增長梵行」哦!根據了這些東西,然後你修行。所以你千萬不要弄錯,依止這些東西的目的是增長梵行,不是增長我們的雜染心。所以你吃這個東西覺得:哎呀,這個配你胃口、這個不配你胃口,這個是雜染心,不是梵行。當不配你胃口的時候,你覺得:欸,煩惱來了!所以呀,正因為不配你胃口,認得煩惱,我就要這樣,那個才是梵行。然後根據戒,根據等等。
【此等諸物若得粗少,他不恭敬,稽留乃與,不應憂鬱,當忍由此所生眾苦。】
這地方告訴我們很明白,這些東西不管是粗,或者比較差,或者是少,或者人家給你的時候不恭敬,或者種種留難你,不要在這個上面去多擔心,應該忍。不要說我們修行耶,古來中國的念書人哪,說念書人「士恥於惡衣惡食者」,那麼真正的念書人,如果嫌這個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要講這些的話,那種人啊根本不足以談道,這種人根本談不到。那個世間的一般的人哦!現在我們修行人,更應該超出他,他只是目的是世間聖人,我們現在要三界之內的導師,所以在這地方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
所以這一點哪,尤其是出家的同修們,千千萬萬不要說:「哎呀,人家跑到這個地方去啊……。」我以前也聽人家說羅漢齋,我說我們出了家都吃羅漢齋。「欸,羅漢齋好啊!喔唷,這個羅漢齋的味道真好,做起來要怎麼怎麼……。」然後呢講了一大堆,他現在那個羅漢齋啊,變成功台北最有名素菜館的那個招牌菜,他以為是這樣想。哎喲,我想了個半天,不曉得怎麼解釋,然後我就告訴他:「我這羅漢齋怎麼啊?放一點水,放一點鹽,放一點油,你有什麼再放下去,爐子打開。」他聽了半天,「什麼!就這樣的啊?這個菜不炒可以吃啊?欸,奇怪咧!」我說我出了家到現在,那時候剛開始啦,實際上到現在,說千真萬確的,你不妨看看我走過那個路。出家到現在二十四年,二十四年當中,頭上剛開始的時候,我在懺法師那裡出家,那個時候這樣。然後呢以後跑到這個福嚴精舍,以後跑到同淨蘭若,以後到美國,以後先在在美國的東海岸,到現在的西海岸。就只有很短的一段時候,在東海岸美國佛教會,那個時候大覺寺的時候,有一段時候他們請了一個人,啊,每天說煮幾個菜。除此以外,向來就是這樣,做法就這個樣!
我們這裡在座的還有一位,喏、喏、喏,你們都曉得,林某某,他跑到這裡,他長得這麼胖,吃得這麼好耶!這個不是問題呀,你們千萬不要被這個東西騙掉啦!我是隨舉一例啊!那麼,這是第一個,這是第一個。第二呢,
【世法處者。】
就是世間法則,什麼?
【衰毀饑苦。】
這個就是八法當中壞的那一面,還有嘛,
【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種是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眾苦,應善思擇而忍受之。】
這個我們了解,「壞法壞」就是壞掉了,「盡法盡」沒有了,或者老、病、死等等,這樣的世間必然產生的,或者是所有的,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不管它有什麼的問題來,我們應該善巧如理地思惟,去忍受它、忍受它。因為我們雖然出了家了,的的確確出家還有出家的團體,乃至於眼前我們這種狀態,還難免跟世間人接觸。而且真正講起來,本來修學佛法,就是在世間上面,怎麼樣認得了煩惱,跳脫出來。那個時候像這些問題的話,你必定要認識得清楚,善巧思惟,然後呢去忍受它,就忍受它。
這個譬如說,我們現在也隨便舉一兩個例子啦!我們常常啊就修學佛法,還會說:「哎呀,這樣做啊,不好意思啊!」「這樣做啊,什麼啊!」「這樣做啊,是得罪人哪!」大家注意哦!你不好意思的對象、不好意思的特質是什麼?假定是你把法擺在這兒衡量:哎呀,我這樣做的不如法,不好意思。對!假定你不好意思,跟世間人來往的話,覺得你這樣做了以後人家笑你,不好意思。錯!同樣地,所謂得罪、不得罪的話,你看看,你得罪的佛菩薩。你得罪了人哪,往往佛菩薩歡喜;反之,你不得罪人哪,往往佛菩薩在那兒難過。這兩者當中,我們應該有所取捨。當然做得好的話,兩者都好,皆大歡喜;做得不好是兩者都壞。這個時候,我們必定應該如理取捨,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進一步呢,就是眼前我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覺得:哎呀,這樣做的時候啊,要處處地方要顧慮一個問題─目的幹什麼的?這要「善思擇而忍受之」。
【威儀處者,行住坐臥是四威儀,第一第三晝夜恆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由此生苦悉當忍受,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
這威儀處,就是我們的行住坐臥,這是一天無非是這個。第一、第三是什麼?行跟坐,這個時候啊,不管是白天、是晚上呀,喏,你應該努力的,幹什麼呢?依法來淨修,是,依法淨修。這個時候要忍受,千萬不要非時去睡覺,就是這樣。現在所以的確的,古人他晚上睡覺只是中夜,從十點鐘開始到兩點鐘,只睡四個鐘頭。現在我還是看見這種,啊,我們現在睡覺的時間的確已經夠多了,然後中午還要睡這麼個久,打了板還爬不起來。這個事情啊是並不太強迫,可是大家必須注意,就是就我們眼前的這種狀態當中,慢慢、慢慢地處處地方不斷地去改善它。
現在繼續下去,302頁,上面講了威儀處,第三。下面呢就是那個最後一行,威儀處是講行住坐臥啊、什麼等等啊,這個要忍。不過說到這個地方忍哪,注意啊!所以始終記著這個次第,前面那關鍵,他就告訴我們微漸修、漸次修。尤其我們要把握住,剛開始的時候告訴修,你不是說聽見了,「哦,那我聽見了,我今天晚上開始,我也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起來。」這個不是,這個不是。記得不記得?你隨遇,遇到一個馬上就修的話,那對你是不但沒有好處,一生這個善行終成過失。你必定要了解它那個正確的內涵,然後呢了解了以後,跟你現在相應那個狀態,然後從這個地方步步、步步地深入,這個點。不過反過來,我們不要說,哦,既然如此的話,聽見是聽見了,放在那裡不去管它,那又同樣地錯了!放在那裡不去管它的話,那的確是啊學到驢年也沒有用。驢年是,這個十二個生肖當中沒有驢年的,換句話說,你再修,修到哪一年,只是耳朵裡啊,始終是講講沒有用的。
這個情況就是說,我們現在……。那天有位同學就問我:他本身身體不大好,這少睡了以後啊總是精神沒有,那他怎麼辦?那麼我就給他講我自己的經驗。說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固定的,那我這個倒是好,我一開頭的時候就立訂一個功課表,到哪裡都是這樣。譬如說,我平常的時候,假定說我是九點鐘就睡啦,或者說乃至於早一點嘛八點鐘就睡了,我現在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也絕不會說,一下擺在十點鐘,但是也絕不會說,停在那裡仍舊八點鐘。怎麼辦?變成功八點十分,這樣,然後呢固定的。所以我,現在你看我房間裡至少有兩個鬧鐘,原因就在這個上面。欸,我這個手上那個,它可以鬧五次哦:早晨幾點鐘起來、我每次幾點鐘上殿,這一定要鬧的,然後呢,下午幾點鐘起來、傍晚工作到什麼時候、睡覺的時候。
我把那個鬧鐘的時間哪,從八點鐘移到八點十分,結果第二天八點十分可以。不是說第三天馬上八點二十分,不!你擺在那裡,擺一個禮拜乃至半個月,一定要經過一段時候,欸,可以了,再提早十分鐘、再提早十分鐘。等到你提了三次,提早到八點半,停在那裡暫時不要再前進,再過它一個月,乃至於更長。你在這個時候,把你延長那個時候,能夠作了適當地運用以後,繼續地來,變成九點鐘,乃至於這樣。如果你跑到那地方,覺得這地方有問題了,停在那裡,但是不能退哦!這個很重要一個原則。所以你只能進不能退的,一退就完了!所以你進的時候你寧願慢,前面記得吧?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公案,像捉強盜一樣。現在捉什麼強盜?煩惱強盜。你不是說一口氣猛追,你慢慢地來,你反正哪,我總歸老跟著你後面,欸,這樣,總歸有一天要把那個強盜把他捉到為止,不能停。現在我們對這件事情是亦復如是,當然,對於自己的說睡眠是如此,其他的亦復如此。再下面,
【攝法處者。】
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攝受,我們現在在這地方攝受法,世間的是攝受的非法,世間。為了要修學佛法,我們要攝受佛法,那個時候應該受這些苦,換句話說應該做的,分成下面七樣東西,這個是出在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第一個:
【供事三寶。】
很重要!喏,這個就是修行,修行。不但在家人要,我們出家人更要,他在家是業餘的都要,我們出家了居然不要了,這個話怎麼說呀?所以從我們早晨上殿、過堂開始,任何一個行為,記住:我跑到這地方來什麼呀?如法供養。然後呢打掃殿堂、廁所等等,每一個地方,乃至於每一個小地方。譬如說吃飯,不要說:「哎呀,大家拿起來嘛就吃啦,等一下你這麼念了個半天冷了。」不,不是!你要嫌它冷、嫌它暖,跑到家裡去。你有病、老啦,是,這個是;一定要佛告訴我們的佛制。佛制為什麼要聽呢?因為他是完全如理如法地了解的。所以跑到這裡一切都是什麼?「供事三寶」,或者是有上供養,或者是無上供養,或者是事的供養,或者是法的供養。然後呢,
【供事尊長。】
因為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是跟誰學?就是跟師長,而真正最重要的修學必定要這個善知識,所以這個第二個。然後第三呢,
【諮受諸法。】
你為什麼跑到這地方來?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不是跟他結交一個朋友,而要了解佛法,什麼是如理的,什麼是如理的。我現在這深深地有一個感覺,我最後幾年,因為接近了幾個大善知識以後我才發現:的的確確的,這個真正接近善知識的話,這個跟我們現在差得十萬八千里!我們現在啊都是一樣像小孩一樣,哎喲,要哄了個半天哪;然後如果師長稍微勉強你一點哪,自己癟了個嘴巴,不曉得到什麼地方去了,這完全不相應,跟法一點不相應!我所看見的話,那是尤其我到後來,這凡是老師隨便一句話,他只要說出來的,不管他輕輕鬆鬆,我一定要盡我最大努力去做到。有的時候,他對我的說明,乃至於指責什麼等等,儘管有的時候,我自己覺得:欸,我合理。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自己覺得合理,現在不,完全反過來,理路上面至少,我做是做不到,可是我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
這個情況必定要知道,我們跑到這裡幹什麼?欸,要受法。你要受法,必定要有一個什麼條件呢?這個條件就是,你呀要把握住這個原則,然後一心恭敬地來求,一心恭敬地來求,這樣。否則的話,沒辦法!我曾經遇到過,這種事情不止遇到過一次,經常遇到的。一個典型的例子,說很多人現在覺得:「哎呀,佛法好啊,好得不得了!是,但是呢,現在這個時間哪,要想這個修很困難,而且不修啊也不行。」這也完全正確。所以呢最後是念佛,的的確確也是最好。然後呢他念佛了以後,怎麼個念法呀?「哎呀,你趕快告訴我們怎麼得到一心不亂!」然後你就告訴他呀:「是,嗯,如果說你已經宿生有善根哪,能夠很快念,那的確的,你不要去管他。這極大部分人實際上呢,不是的,那時候你得怎麼辦呢?」就告訴他這個道理。他聽了以後,啊!就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這樣。實際上這種情況什麼?他弄錯了,他弄錯了。當然,這個在家人他本來就是業餘性質,種一點善根。
現在我們到這地方一定要知道,我們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受這個佛法,要這個接受這個佛法,你的的確確要一心一意地深入。就算我們現在條件不夠,或者年紀大啦、或者有病,至少有一件事情要做得到的─這個心哪,這個心哪,不要退怯!很重要哦,是最重要的一點!說:「是的,我現在有這個條件的限制,但是我心裡面一定要還是努力。」不但如此,更應該警告自己。那是我現在的感覺,所以我常常說,我不如你們的原因哪,這樣。我雖然今天老了,我就覺得,你看:那些你們這些同學都是善根比我足,那麼還勤勤懇懇啊!我的條件不夠,老啦,假定我現在心理上面,還不努力建設啊,還為自己躲在這個軟暖習氣屋子裡的話,養成功這個,這個就是我們的業,下一世來的時候啊,欸,它自然而然這個業就現起,前面說得很清楚。所以我儘管做不到,可是我心裡告訴它:我一定要做到它!一定要做到它!一定要做到它!你能夠這樣地策勵自己的話,外面這個緣適當的時候,你就做到了。
否則的話呢,現在我們現在心裡先已經打退堂鼓了,種種地方找那個退,可是環境逼在那裡沒辦法,等到一換一個環境的話,你就完了!這是為什麼現在那個情況,有很多「再來人」,他心裡面如果說有這個堅強的力量的話,他第二次跑到這個環境當中,他看看,欸,那很多世間的事情不一定動得了他。反過來,因為他心裡面一向就是這種心理成好。我們不要說從前生到這一生,就我們眼前來說吧!儘管我們現在,譬如說,坐是坐在這個地方,心裡面呀也在那兒盤算:噢,今天假期了。心裡想想:哎呀!假期快來了,這假期裡面我要怎麼怎麼……。想了一大堆,想了個一大堆。所以等到一到假期,啊呀,那個佛法是拋到九霄雲外,碰到什麼就沾到什麼,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吧?
反過來,欸,說假期來了:「哦,趕快,這個在這個開學的當中,師友大家看見得來,有這個環境;假期來的話,哦,千萬不要為它所轉去。」所以心裡面先打好了氣,不斷地打氣。然後到了假期的話,別人哪,說今天放假啦,等不到明天;我是今天放假啦,今天至少我還不離開啊,最快我要到明天走,乃至於到後天走。心裡面就完全不一樣。然後跑到外面去的話,這個境界呀,緣碰見了以後它生起來了,「嗯,我在這地方學的這個東西對治,現在正用上!」喏,就是這樣。所以你這地方一定要了解:我到這地方幹什麼的?為什麼要不忙世間的,而來供事三寶?為什麼不自己供養了,供養尊長?跑到這地方來─諮受諸法。下面呢,
【既諮受已為他廣說。】
因為我們現在這地方學的什麼?忍辱波羅蜜多,這是大乘之法,所以不但自己了解,而且要廣為他說。不過這個廣為他說,注意哦,你自己要了解囉!了解的什麼?了解的法哦,了解這個法的義哦,不是了解這個名哦!單單這個名的話,是,還是有它用場的,可是這個名解決不了問題。既然我們現在真心要解決問題的話,要從這個名、字,說名句、文身所指的真正的內涵。至少在這個情況之下,你體會到一點,能夠在煩惱上面哪,不被它轉得七葷八素,那個時候,你把不被轉的這個經驗告訴別人,那個才是真正的說,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下面說:
【大音讚誦,獨處空閒無倒思惟。】
這個是第五,第五是就是說那麼修這個、這個,真正啊譬如說我們上殿、過堂等等,那個時候要讚歎也好、讀誦也好,這個也是一樣。譬如說我像剛才說的,我以前那個毛病覺得:哎呀!那個聲調太高,傷氣。不過現在倒是事實,我平常早晨上早殿,剛開始來的時候還是唸出來,現在我經常都很少出聲。這一點,我要特別跟大家說的,我現在很清楚,我平常這個目前的狀態是每況愈下,只有一個時候,我就一跑到課堂裡邊就提起全部精神來。下來了以後,平常的啊,常常氣都透不過來這個感覺。雖然好幾位告訴我早晚課不要上,我覺得這是難得的一個機會,至少我在這個地方的殿堂上面拜,至少嘴巴上面唸不出來,要留給大家同學的話,我心裡要跟著緣。
這個特別大家說明一下,在你們年輕的時候,我儘量地建議大家,像我這樣,這樣年紀大了以後,我還不鬆,輕輕放過,我覺得歲月無多啊!讓那個歲月癱在那個床上癱掉的話,是太對不起這個佛法,也對不起我自己啊!所以我寧願站在那裡跌倒,跌倒在那個大殿上面,我覺得:然後跌倒了以後,到了極樂世界來拜這個骨頭,那個遠比在床上養得胖胖的,到了地獄來,來打它來得好得很多。這一點大家注意!啊,這個。
下面呢,「獨處空閒無倒思惟」,再下面那就是第六個。平常的時候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最怕雜染,是啊,最怕雜染。所以好歡喜大家在一塊兒的,這完全是不相應的。只有一個情況,為了諮詢佛法,為了探討佛法,那個時候他必須要一起,這個有它的特殊的功效。然後呢住在一塊兒的依眾靠眾,那個是;但是呢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為法而增上的。所以說真正努力的時候,那個是這樣做法的。那麼在那兒幹什麼呀?不是叫你一個人獨處空閒那兒睡大覺哦─無倒思惟!要腦筋裡面就這樣,那個包括了修習很多各式各樣的。
【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
那麼「修習瑜伽作意」,「瑜伽」是相應義,所謂境、事、理等等。那麼現在我們聽懂了,如果在那兒聽,那麼從這個,怎麼從這個名字上面了解這個義理。了解了義理,怎麼從這個不相應的染污法上面,根據這個義理,轉變成功如理的這一方面,這個叫作瑜伽,就是跟法相應。以前是跟非法相應,這個一定要經過正確的認識,然後去修習,這個時候叫「作意」,思惟、觀察。那麼這個裡邊有兩部分,屬於止的、觀的,一共七個,這個叫
【為七攝法。】
這就是我們正修行的。前面這個東西,依止處啊、世法處啊、威儀處啊,這是前行,換句話說準備工作,我們正式修學的就是那一條。這個有很多條件、困難要克服,所以,
【於此劬勞所生眾苦悉當忍受。乞活處者,剃鬚髮等誓受毀形,受持裁染壞色之衣,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別行餘法,捨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依他存活,不應受用集所獲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斷穢行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捨離歌舞笑戲等故,及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為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眾苦應當忍受。】
這個也是七種,就是我們生活的方式。是,我們現在修行還要這個身體,這個身體要養活它。那麼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幹什麼?不是為了這個「我」啊,不是為了這個「壞聚」這個東西啊,在這個身上面、色殼子上面作功夫;真實了解它的虛假,所以剃除鬚髮。不要說外面這東西一切都丟掉了,連他身體上自己有的東西,頭髮剃得光光的,什麼都沒有;「誓受毀形」,注意喔,誓願的!哎呀,現在受這個。然後呢所以「受持」,我們真正受持的就是「裁染壞色之衣」,這個大家都了解的。換句話說,對於世間一切東西的話,哪怕這個顏色本身,一定要是壞色、壞色,那個正色不用的。
那麼,從本來以前忙世間的大家一起,這些東西統統捨棄,統統捨棄,「別行餘法」,跟那個世間完全不一樣的,這點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所以在這個上面啊,在家的如果想真正修學的話,那麼慢慢、慢慢地遠離。不要說:呀!這個也少不了啊,那個也少不了啊!出了家了,更是注意,你出家真正地不要說:哎呀!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不好意思。那個,出家完全錯了,出家完全錯了!出家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呢?欸,就是這樣做,這樣做,如法去做。啊,這樣就夠意思!那樣才夠意思!你要這樣想:對啊!以前一天到晚忙,攀那個世間的這種交情,現在要跟佛菩薩談交情了。嗯,佛菩薩告訴我怎麼做,我要怎麼做,這個,所以這行別餘法。
然後呢,下面這些告訴我們就這樣,「捨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所以我們的種植或者什麼等等啊,都是不要。討什麼,那得到什麼就吃什麼,有什麼就用什麼。然後「不應受用集所獲故」,還有呢,這東西他們送來了以後,或者是自己想辦法,或者……這個都不應該受用,都不應該受用。「盡壽從他求衣食等,斷穢行故」,還有呢,這個「盡壽」,樣樣東西都是,從樣樣東西,吃的也好、穿的也好,如果說你不一樣去做的話,自己努力去弄的話,這個都是不清淨的穢行、穢行。所以現在有很多這種概念,說起來是很有意思:啊!我將來要修行的,怎麼辦?先賺一筆錢擺在銀行裡邊,然後去出家。你如果在家人這個倒是好辦法,你先賺了一筆錢,然後呢,我啊,好。我還是個在家,那個對的,因為我不必再為這個忙。如果出家的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絕對沒有說賺了一筆錢存在銀行裡邊;一刀兩斷,就這個樣,統統捨掉了!然後呢到那個時候吃的幹什麼辦?就討啊!這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典型的例子,這個是如法的。
不過跑到這地方大家千萬注意啊!這個法,只是來要求我們自己的,要求我們自己的。所以你常常記得這個話,不要看:喔,這個人、那個人。那錯了!他的對不對那他的事情,他是菩薩示現。就算他不是菩薩示現,你要修學佛法的,你自己說來批評別人對不對,那換句話說你有一個標準在。那麼現在修學佛法的標準是什麼標準?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標準是淨化自己煩惱,現在你在這裡管他這個長、這個短,請問這個是如法還是煩惱?如法嗎?煩惱嗎?你一想,曉得:啊!這個不如法,這個是煩惱之法。所以,別人怎麼樣不管,要了解這個道理是反過頭來照顧自己。
除非是說大家同修,像我們這個環境,大家曉得的。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我們容或有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也靠朋友來那個諫勸,我們旁邊的人也諫勸。是那個時候曉得的,我們大家同修。因為我自己一個不小心的話,又為它拉去了,那個時候靠師長策勵我。所以同樣地我看見那個同修,我對他非常好,那個時候告訴他:某人哪,你這樣錯啦!嗯,所以佛法裡面有如法的諫勸,可是那個諫勸是一定什麼啊?像剛才說的,就是你的的確確你自己是一番善意,然後告訴他。如果說我們是非莫辨的話,那個絕對不是佛法,佛法是智慧之法,所以辨那個是非要清楚,根本在什麼地方。
所以說譬如說,剛才說如果說外面這一些東西,我們還是辨,辨了以後,緊跟著自己腦筋上面策勵的什麼?說: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我應該走對的,所以我淨化我自己心裡的煩惱。然後淨化了以後憐憫他,你進一步幫助他,你絕對不會責備他,絕對不會責備他。所以持戒而覺得自己持戒,覺得人家不對,錯了!如果說我們在共同的圈子當中,然後呢這個某人不對。那個時候,如果說你看見他不對,你心裡面厭惡、瞋,那個時候你首先了解,對不起,我自己已經在煩惱當中,先把這個弄好,那時候你都不能開口。如果那個時候自己不是的,就是:哎呀!他是個很好的人,一個不小心。那時候他這麼好,我就勸他,說:某人哪,你這個不對。這樣的,每一個地方,你必定要辨別得很清楚,所以把握得住這個原則,那這一點我們這順便一提。這個上面有很多,一條、一條我們也不必細 說,不必細說。
所以凡是這個世間的一切東西,所以鄉里、國土,抉擇這種東西都是這個樣的。哎呀!這麼這個出了家了,還是嘛以前的老朋友一大堆,乃至於家裡的人什麼等等,牽牽連連哪,那真是不可以!那麼同時我也想起了,我昨天為什麼特別說,說以後凡是有人來找我的話,請你們任何一位都注意,請他到客堂,然後我去,除非熟人。這個我告訴你一件事情,離開現在已經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出家,住在同淨蘭若。有一天,我這個妹妹跟那個妹夫,他們夫妻兩個來看哦!那是從小我把她帶大的,也可以這麼說。那時正好生了一個病,從來我出了家以後,我到哪裡去根本不告訴他們,他們也從來找不到我。那麼那次因為動手術割胃,法師就說:「欸!這個大事情,你應該寫個信告訴你叔叔一聲。」好、好、好,那我就告訴他。哎喲,我叔叔聽見了,曉得我在哪裡,馬上趕得來。因為這樣的因緣,一住住了好幾個月養好了,他們來看我。
看我,那時候我就隨便地就讓他兩個人,我覺得這種情況之下,讓他們進來嘛,就跑到我房間裡。然後呢當時法師也沒說什麼,完了以後他跟著說:「剛才誰在你房裡?」這樣。我說:「妹妹,」我曉得他的意思,然後「妹夫。」「欸,戒律上面有沒有告訴你,這個女性哪一種例外的啊?」他沒有講別的了,我到現在一直深深地警惕這個話。他並沒有告訴你,乃至於母親;女性,他只是說,嗯,我們應該界線劃到什麼地方。是眼前這個環境是如此,我們不要太忽視這個環境,可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地方是儘量做得到,這點我這地方呢順便一提。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染是非常厲害、非常厲害,你不知不覺沾在那個地方的話,到那時候,它會發酵的。
所以常常記牢,那個廣告商那個辦法。你很討厭那個廣告,欸,但是他就放在中間。明明曉得,這個廣告商也明明曉得你討厭它,但是他偏偏放進去,結果呢這個廣告就偏偏有效。對不對?為什麼?就是你識田當中落下去了以後,一旦遇緣,如果你當時、事後沒有如法對治的話,它那個一旦那個種子下去了,到那時候就觸發這個緣的,會!所以這個戒律上面從很多微細的地方防啊,這有這個特質。所以我們別看,說好像這種很多小事情啊!實際上呢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的話,一定要從那個小事情上修起,大的苦我們忍不住,而是小的地方,這樣,這個地方是順便一說。
那麼這個就是什麼,第五項,第五項。由這種生活的方式,所產生的種種的苦。這個苦有兩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的。譬如說我們生理的這個容易了解,心理的什麼呢?平常我們歡喜沒有什麼事情啊,大家聊聊天,到那時覺得:不可以、不可以!那心裡面要阻止它,要阻止它。第六:
【勤劬處者,勤修善品,劬勞因緣所生眾苦悉當忍受。】
這個容易,真正要修……。這個容易懂,但是呢文字容易懂,這可是做的時候很難啊!修行的時候要有勤精進,修種種的善品,這個時候有很大的苦,這個要忍受。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