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323L03學習般若波羅蜜多~P324LL02靜慮妙喜樂

音檔:[137A] 14:59″~ [138A] 17:28″

手抄稿第十八冊P12L05~P47LL02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一 慧之自性,二 生慧方便,三 慧之差別,四 正修慧時應如何行,五 此等攝義。  今初
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
第二生慧方便。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毘缽捨那時茲當廣說。今當略說所餘德失,先說功德,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如龍猛菩薩云﹕「慧為見不見,一切功德本,為辨此二故,應當攝受慧。明是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攝頌》云﹕「若時為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於餘功德皆須慧者,譬如妙金所作莊嚴雖已殊妙,若更嵌飾帝青等寶,尤為可意。如是從施乃至靜慮,五種金莊嚴具,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鈿寶嵌飾,更為希有。
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猶如意識,能於眼等五根之境,分別德失而為進止。如吉祥勇云﹕「此施等福德,若有妙慧力,如諸金莊嚴,嵌寶尤光顯。慧於彼彼義,增廣功德力,如根於自境,由意顯其力。」如是信等根中以慧為主,若有慧主,則善了知施信等德,慳等過失。次乃善巧盡諸煩惱,增長功德所有方便。如云﹕「信等根中慧為主,如餘根中須意識,有此為主知德失,亦能善巧斷煩惱。」又諸菩薩將自身肉施諸求者,如從藥樹而取,無慢怯等分別變異,亦因智慧現證真實。又由慧故,能觀生死涅槃所有衰損,為利他故,修學尸羅能令戒淨。由慧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令心調伏則邪行眾苦,無能奪轉。由慧善知為應精進事,即勤修彼道極昇進。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為依,如云﹕「菩薩開慧眼,雖施自身肉,如從藥樹取,無別無高下。」又云﹕「慧見三有獄,勝解度世間,持戒非自利,何況為三有。」又云﹕「慧者有忍德,怨敵莫能害,如調伏象王,堪多業差別,唯勤墮苦邊,有慧成大利。」又云﹕「諸已趣歧途,集過重罪染,惡人豈能成,靜慮妙喜樂。」
【廣論 師父手抄稿】
【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
學這個也分五部分,第一個:
【① 慧之自性。】
我們了解智慧的特徵是什麼。然後呢,
【② 生慧的方便,】
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啟發智慧。
【③ 慧之差別,④ 正修慧時應如何行,⑤ 此等攝義。】
要啟發的智慧,這個智慧有什麼樣的不同,每一種有它何等功效,這個功效對治是什麼毛病,然後呢產生圓滿什麼功德。了解了這個,下面正修是怎樣修法。然後呢,還有最後一點重要的關鍵性,再總結起來說明一下。
【今初】
說慧的自性。
【◎ 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
嗯,一句話。智慧是什麼?就是對於我們所看的事情,能夠選擇如理、非理,能夠曉得這件事情如是因感如是果,這個中間的種種必然的關係。事理之間的所有正確的、真實的內涵,你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的話,那麼自然你呀,做起事情來會一點都不錯,因此你得到的結果能圓滿無缺,這個完全靠智慧來辨別。所以做事情儘管是手腳去做,可是判別─告訴你是非、應取捨,卻不是手腳的能力。就像我們前面常常說的,「五度如盲,六度如導」,是,五度就是那就相當於手腳去做,但是做得好不好,怎麼做法等等,那、那是引導者。
【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
現在這地方總說,把五明,這個五樣我們應該了解的能夠完全地了解。實際上這個五明,就包含了我們眼前所對的一切內容,一切內容。你對這個有了正確的了解,自然你處理任何事情的結果得到圓滿。修行更是如此!你對你修行的方法,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儘管我們有很好的心,很想去學,卻是盲修瞎鍊。
【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引證《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說的。就是說,慧是什麼呢?就是你憑這個東西,能夠由此而了解,「悟」是正確地、如實地了解我們所對的一切,所應該所知道的一切,以及已經由此而步步上升,已經所了解一切。這個一切的法是、非,是的該取,非的該捨,這個都要用智慧辨別知所取捨。然後我們的行持跟著去做,那麼就得到圓滿的結果,這個是它的內容。
【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定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定前慧。】
至於說「能悟入一切」跟「已悟入」兩個什麼差別呢?一個是還沒有真正見到實相的時候,通常我們說「地前」,或者另外一個名詞,就是聞、思相應之慧;已悟入,說「地後」,登地以上,登地以後。就是經過前面由於聞、思,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法則,照著這個次第如法修持,而得到實際上的驗證,徹底見到一切事相的真相,包括真、俗二諦。在這個不管是真、俗當中,它內涵你能夠徹底圓滿地了解,辨別它是、非,所以這個就是慧。那麼,而這個智慧,它的所觀照的對象是普遍一切,把這個一切總攝起來,說五種明處,那是在這個裡邊。所以啊,這個智慧是普緣一切我們所對的這些事情,這個分成功五個內涵,這個我們該明白的。
說「內明」就是佛法,佛法,這個我們了解。它為什麼叫內明呢?就是平常我們觀察世間都是觀察外面,我們現在非常簡單地說明,也不必用佛法的定義。實際上呢應該說,喏,這個佛法本來就是說世間現象,我們就用佛法以世間的名詞來說明,這個大家就很容易了解。比如我們現在講科學,大家就讚歎科學,科學的確也對世間有相當的貢獻,但是它所明的卻不是內明,只明外面不明裡邊,這我們大家都了解了。說宇宙的一切萬物什麼等等,那麼拿什麼東西來觀察呢?每一個人就是拿我。這麼「我」到底是什麼呢?這個他卻不一定真的知道。實際上「我」這個東西,我們現在也不必深深去說它。通常我們指的,那就是從透過我們眼睛所看,耳朵所聽,身體感受以後呢,然後這個真正地領納。換句話說,我們拿世間來說,就是我們的知識、知見,說拿這個東西去觀察世間萬事萬物。可是我們平常世間萬事萬物來看,你的眼睛這個樣,我的眼睛不一樣,耳朵,各人等等,標準不一樣。
所以科學家很精采,他想出一個辦法來,說現在不是用你的眼睛、我的眼睛看,我們共同定一個標準,共同定一個尺度。於是在這個世間的衡準的當中,他就定了幾個標準,所謂時、空。你的時間也許講一天,什麼一天分成功晝三時、夜三時,現在他共同的標準,說這個叫作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多少分、多少秒,這個時間的標準,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那空間,我們也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然後呢所衡量的客觀的東西是物質,也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不管是你英制,說公制,乃至於大家彼此互通的,所以這個制度建立起來了。換句話說一個共同的標準,然後在這個標準上面,去衡量這個事物的內容的話,你才能夠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有共同的共識。在這個裡邊,你就能夠認識它的內涵。
這個所以科學之比平常來得正確的原因,就是平常常常說很主觀的,現在我們把那個主觀的因素把它拿掉。對呀!所以它發現了很多真相,以前人所不了解。以前的人因為憑著自己的眼睛來看,所以覺得:啊,地是不動的,太陽在轉的,這些現在發現不對,太陽不動的,地在轉。啊,以前的人發現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現在也覺得不對,天根本沒有這樣東西,地卻是圓的。那是憑什麼呢?因為它有這麼一個客觀的標準,先把那個標準確立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所衡量的。換句話拿這個標準去觀察所觀察的,那個時候就可以觀察得出一個共同客觀的標準來。
可是裡邊有一樣東西他遺漏掉了,我們每一個人拿「我」來去看。那麼剛才說的不管「我」是眼睛、耳朵,我的身體,各人的,的確能力不一樣,然後呢你的概念也不一樣,這個東西是什麼?誰也不知道!結果拿這個東西去看的話,這個裡邊就問題來了。實際上呢,科學家的的確確拿他的方法去找的話,沒辦法去找,而且絕對沒辦法找到。其實這個道理說起來非常簡單,佛法裡面常說「指不自觸,火不自燒」,那個手指你擺在這裡,它手指摸,摸一樣東西,可以摸到這個什麼感覺;可是它手指能摸別的,它不能摸自己。所以你兩個手指摸,摸到了,那個是什麼,這個手指摸到它,這個手指摸到它,對不對?不是說我自己那個手指、手指摸到我自己;同樣地,我坐在那個桌子上連為一體的話,我就沒辦法把那個桌子……我坐在椅子上,沒辦法把那個椅子搬動。現在「我」,「我」這個東西本身是什麼東西,我自己沒辦法來找到它。結果呢,這個東西本身是不是一個可靠的標準哪?那有問題!
所以我們最常用的一個比喻是說,比如你現在衡量一樣東西,我們大家說,哦!我們要去買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多少錢?三塊錢。那我們當中大家說三塊的話,那大家沒有什麼諍論、沒什麼問題的,因為我們在這裡,當然大家用的是新台幣。結果啊,偏偏我們的心識卻不是有這樣的共同,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就相當於說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法國人,一個中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香港人,一個什麼─日本人。然後呢各人跑得來,他說的一塊是一個法郎,他說的一塊是一個英鎊,你說的一塊是港幣,我說的一塊是台幣,他說的是日圓,那這個比例之間差得個十萬八千里,你就沒辦法大家來衡量,那是各是各的,對不對?這是個很明白的事實。
所以我們從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我們儘管客觀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的標準,但是對這個共同承認的客觀的標準當中,卻還有各人各人的想法。是,你看這樣也是桌子,我看這張也是桌子,可是你看的這張桌子的話,你會有你的想法,我看,有我的想法,這個想法絕不統一的,這第一個。不要說我們各人不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在不同的時候,去看它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同樣地進一步用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剛才要衡量任何一樣東西,你說,欸,我坐在那個桌子上面,這個桌子上有多長多寬啊?拿根尺量量它。那個尺本身是固定的,你說你用台尺也好,台尺我們中國以前叫老尺,現在呢叫市尺,哦,這是公尺,那沒關係,你總是這麼一個單位固定的。那麼一尺、兩尺、兩尺半或者兩尺三寸五,那沒關係。現在量的東西,不是那根固定的東西,拿一根牛皮筋。然後呢你繃得這麼……它也叫……欸,怎麼,你說它一個單位長度吧!繃得這麼緊也叫一個長度,繃得這麼緊叫這麼長度,這麼鬆也叫這麼長度。結果呢你這個時候繃得鬆一點,一量,量、量、量這張長度的話,說有幾個?有二十幾個單位;然後你拉得緊一點,說這張桌子還不到一個單位。為什麼原因哪?這個桌子沒變,只是說你自己那個牛皮筋拉得緊一點、鬆一點,是不是這個樣?對嘛!然後我們不檢查則已,看看我們的心─今天哪,很高興心裡面,哎呀,歡喜得很,那好像放得鬆鬆的;今天心裡面不高興,拉得緊緊的,繃得緊緊的,這樣。那麼這個時候,你對這件事情的衡量,又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平常的時候,譬如說,欸,這張桌子滿好擺在這裡無關緊要,你也常跑過去。今天你正好急急忙忙,心裡面繃得很緊的時候,跑過去的時候啊,你就嫌它擺在那地方真討厭!偏偏它又撞了你一下,你又覺得:哎,這張桌子不對,一定要把它搬走它。過了一天,你心情又把它換掉了一個心情了,跑得來看看:哎呀,這個地方真好!然後呢你還嫌這個桌子還少了一點。欸,心裡面就會有這樣的變化,為什麼原因?這個說明了那是我們裡邊這個心本身,「我」到底是什麼?對不起,一向不知道,也沒辦法知道,就算你真的要去找它的話,你也無法找到。那麼對這個事情哪,卻不是世間人一般人能夠真正了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高明這個,所以它叫「內明」。這是我沒有正式地說啊,我是只用世間我們共同的常理體會到,只是讓我們作一個最粗淺的說明。至於其他的因明、醫方明、聲明、工巧明,那世間我們共同了解的。
說因明,凡是世間一切,說如是因有如是果,換句話說,這個因明倒不一定要佛法的因果啊,就是說彼此間說明一件事情有一個原則,有一個原則。所以一定講你這樣地說,為什麼原因?你的理由是什麼?所以理則學。這個在我們做學問過程當中,討論問題當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在西方、在印度都很重視,其實我們中國也有,也有,這個是一個衡準事情的一個標準。那麼下面的醫方明這我們了解了,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裡邊,這個是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那麼然後聲明呢,就語言、文字、音韻等等,表達我們所要表達的東西內涵;不但要表達意義而且要表達那個情緒,各式各樣的。所以說工巧,是對於我們所處理一切事情,這容易明白。
實際上呢,就是佛之所以成佛,他是一切法成最正覺,就是要把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點遺漏地徹底正確地了解。所以他的的確確,他的根本的立場,以及根本的認知的方式是完全科學;也可以說真正的科學只有在佛法裡邊,它沒有一點遺漏。那麼為什麼說只有在佛法裡呢?剛才說科學儘管要想對客觀的事情去認識,可是它很不幸的是,裡邊那個衡準的標準本身沒有把握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衡準出來的東西啊,永遠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他現在不!從這個地方開始,然後呢去衡準世間的一切,這樣。所以我們真正要想學佛的人,這個就是菩薩。那這個我們現在學菩薩的人,要想正確地了知一切的內涵,要學的就這個,要學的就是這個,所用的這個就是智慧,能夠辨別事情如理、非理的。
【◎ 第二生慧方便。】
怎麼樣才能夠啟發這個智慧呢?這個太重要了!
【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
處處地方都是這個,你有了這個智慧的殊勝的功德,及沒有這個的過失、禍害。現在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們要想避苦,換句話說避免過失。啊,看見世間真痛苦啊!從我自己開始,啊,一切人。對呀,為什麼有痛苦呢?就是你有這個過失。那麼你要去掉過失,要憑什麼呢?說那個時候曉得:哎呀,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做法。靠什麼?智慧。反過來你要得到圓滿的快樂、功德靠什麼呢?還是這個。所以如果這兩點你能夠不斷地深入的話,那個會導致必然的結果,會策勵我們。
現在我們未嘗不求去苦,未嘗不求快樂,可是因為對這個苦樂之間的真正的內涵,沒有正確的認識,只是耳濡目染,道聽塗說乃至於。或者隨便稍稍碰到一點,唉呀,說佛法就是這樣,於是馬上進來了。進來了以後,那時候真正的佛法的內涵了解了沒有?沒有。既然沒有了解,你的的確確沒有辦法去除這個過患,沒有辦法得到功德。那時候說修,那修些什麼?現在從這地方我們必定要知道,說這個要想滿我們的願,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所謂智慧。有了智慧了以後啊,你要的東西無有不滿足,無有不圓滿,要去苦、要得樂。那麼這個裡面分兩部分,下面說:
【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毘缽舍那時茲當廣說,】
而我們在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就是要如實地了解,對這件事情一點不含糊,確確實實百分之一百像它真實的內涵那樣了解,了解一個什麼?無我,無我性,平常我們說業感緣起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從我開始,到所有的萬事萬物─有情、無情,都不是天生有真實自性的,都是因緣條件而生起。所以由於這樣,所以這樣的業因感這樣的果報,拿世間來說因果報應,這樣。而它的本質、本身呢,就是空性,佛法就是講這個。那麼這個道理,你有了通達了,就有何等殊勝的利益,不了解有什麼大的禍患,這個在後面別學這個毘缽舍那的時候說。因為這個道理本身哪,非常深廣,這也是三乘最重要的。所謂般若是什麼?三乘之母,三乘之母。我們修學聲聞、緣覺尚且要,何況是佛、菩薩,所以更是深遠。這裡暫時不談,這裡暫時不談,現在呢先把其他的,
【今當略說所餘德失,】
現在簡單地說明一下,除了這個最核心問題以外的其他的。別看哦,欸,你把其餘的這些能夠慢慢地有一個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才會啟發我們一心一意學這個─中心的。為什麼?因為那個中心的本身非常地深奧,非常地難懂,我們一時不容易體會得到。所以別的地方講的時候,先從根本上講起,這個地方卻先不講根本,是有它的原因。先把那個其餘的枝枝葉葉這個好處說出來了,然後你覺得:哎呀,這個枝枝葉葉都有這麼好處啊!這是啟發我們這種好樂羨慕之心。反過來說,這個地方枝枝末末的如果把握不住的話,這個禍患你了解了以後啊,那時候你會進一步了解,哦,根本的過患更是厲害得不得了!所以前面先把其餘的、次要的,也不一……真正說起來也不是次要的,就是說先暫時不把根本式地說明,有它這樣的一個特別的理由在。所以現在這個,其餘的方面的功德跟過失啊,下面也說, :
【先說功德,】
說通達了這個智慧以後,有什麼好處。而這個功德,還不是如實了知人我二法空性這個智慧。
【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
一句話,這個是最主要的。要曉得這個智慧是什麼啊?喏,眼前的、現世的,以及後世的、將來的、永遠的,所有的好處,「一切」兩個字沒有一點遺漏包含了,一切好處的根本就在這個上面。這句話牢牢記住哦!這地方先「標宗」也可以說,喏,把那個整個的大題目擺在這地方。我們一直學習的都是這個,一直體會的就是這個,一直運用就是這個。你能夠學習多深廣,體會多深廣,那麼將來你的行持就跟它相應;行持跟它相應,你自然而然功德就相應;功德相應,你的痛苦就相對地減少多少,得到的功德、圓滿的功德就相對地、相應地得到多少。不要說心理的、生理的,乃至於平常我們眼前看見的這一切,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看,
【如龍猛菩薩云:】
首先引龍猛菩薩來告訴我們的,因為龍猛菩薩是傳性宗的一個大宗師、大宗師,這個是佛懸記的,以及我們所有佛弟子的人,真正成就的人是共同推仰、接受。不管你從哪一個立場來說,他是足以能夠如理抉擇佛的深義的、智慧的,現在一個代表者可以說。所以先引他的話,說:
【「慧為見不見,一切功德本。】
就這句話,什麼是智慧?你是能不能見到功德的根本,就是這個。
【為辦此二故,應當攝受慧。】
現在我們要辨別,啊!這個對、這個不對,這個該要的、這個不該要的。那你如果要想辨別,那麼你就應該在這地方好好地努力,攝取受持,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停下來,問一下自己,說我跑到這裡是要找自討苦吃,那不必到這裡來;說我要到這裡來求真正快樂,欸,就在這裡。我在這裡不怕苦,找苦,當然!我現在這裡要怕苦、去掉苦,就在這裡!苦樂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就在這個上頭。你能夠見到了,然後呢從這個上面深入,就像我們看病一樣,嗯,你病得難受,不是說癱在那裡,沒用耶!你先要去找說這個病因在哪裡,如何去對治它,一切一切都是這樣的。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智慧。
【明是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
那麼所以這個了解了,那個是為什麼要生生去追求、去努力、去學習這個佛法的真正重要的,這個我們要中心思想擺在這裡的。所以大家說修行、修行,那個這一點都不了解,那修行真可憐,你修些什麼行啊,所以說為什麼是越修越錯的原因這樣啊,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所以這個不但是淺近的地方你了解了,而且也曉得是大解脫的根本。這個大解脫是什麼啊?徹底圓滿地解決。通常我們在這個傳承當中說,有一種叫解脫是指二乘的,然後呢覺菩提、覺無上菩提,這是佛果的,大解脫是徹底的,就是覺無上,無上菩提的,那根本也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首先以最恭敬的心情去受持、攝持這個,這是什麼啊?大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是佛之母,佛就從這個地方出生的,佛就是從這個地方出生的。這個地方告訴我們。
說了這句話,現在又可以再回過頭來,剛才說他先把那個無我真實慧如實通達擺在後面講,而前面先講餘德。也的確如此,在我們還沒有如理修學之前,這個餘德卻是我們先應該了解的。一了解了以後,然後呢會推動我們說,啊!原來我們要的這些內涵,原來都在這裡啊!然後你肯步步照著去深入。步步去深入,然後呢你的罪障漸漸淨除,資糧功德漸漸積累了,一步一步深入,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徹底、如實了解的那個無我真實之慧。繼續下去,
【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攝頌》云:「若時為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
我們平常說「五度如盲」,五度,「六度如導」,六度就是智慧,說這個智慧就像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眼睛。喏,下面引那個論上面,說那個時候,你做任何事情,由慧來攝持,欸,就得到了什麼?得到眼睛。就好像我們現在畫一個人一樣,你別的都畫好了,沒眼睛,這算什麼啊!嗯,對不起你沒畫眼睛的話,這張畫,沒有用!畫完了眼睛,這張畫應該有的價值顯出來了。反過來,你說畫一個簡單的輪廓,有一個眼睛,欸,大家一看,看了差不多,當然輪廓沒有是不行的啊!所以我們以前說過那個比喻,這個輪廓本身就像五度,這一樣的,所以你輪廓不要─哦,這個比喻當中,說這個菜當中加的鹽一樣,這個鹽應該加在菜裡吃的,你不能單吃鹽的啊!所以這個彼此間有這樣的一個關係,所以一定要方便攝慧、慧攝方便。
【於餘功德皆須慧者,譬如妙金所作莊嚴雖已殊妙,若更嵌飾帝青等寶,尤為可意。】
其他的功德都需要慧來攝持的,譬如說我們有一個最好的金做的莊嚴的東西,做好了以後有個帝青寶─帝青寶就是說寶貝,我們做如意寶啊什麼,最了不起的這種─一放上去,啊!那覺得錦上添花。就像古代的帝王,那個皇冠用金子做的,金子做了以後然後下面嵌一個寶石,啊!金剛鑽,就是這樣。
【如是從施乃至靜慮,五種金莊嚴具,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鈿寶嵌飾,更為希有。】
我們同樣的道理,前面那個五度啊,能夠由智慧去選擇如理、非理,這樣的寶貝。這個「鈿」是金做的花,實際上那個鈿字還有其他的意義,金字旁那個鈿,金做的花;還有譬如說,我們這個高貴的這個東西上面,一個莊飾的特別的東西,就是這個。以這個鈿寶─以現在有智慧這個鈿寶來莊飾,啊,那更是稀有!你一定要拿這個智慧來攝持、來攝受,那個時候你行的布施等等啊,才真正是如理、非理。
所以我們常常說的「修福不修慧」,雖然你呀福是修了,因為你這個福沒有智慧攝持,結果呢?「畜生戴瓔珞」。唉!那個畜生,那個是戴了瓔珞有什麼用呢?我們人看起來,看得很好,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的一個。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你把一個小鳥抓在一個籠裡面,然後呢你把這個籠裝飾得非常好,我們人看起來覺得非常好,這個小鳥痛苦不堪,對不對?這個畜生戴了個瓔珞,實際上不是戴給畜生看的,戴給我們人看的呀!那個這個畜生,牠雖然戴了瓔珞啊,叫苦不堪言哪!是不是這個樣?嗯,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真正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拿智慧來攝持。
當然這個畜生是什麼心情,我們不知道,我們不妨說,現在呢讓那個奴隸,然後讓那個奴隸去扮那個帝王相,帝王相。把那個帝王的衣服穿在身上,然後叫他這樣、叫他這樣,叫他做傀儡,你說這個奴隸舒服不舒服,開心不開心啊?那我想我們也感受得到,對不對?然後叫你做一個政治傀儡,你在那個地方苦不堪言。不是說站在那個地方人家向你磕頭,人家給你錢,你就快樂的,為什麼?沒有慧攝持,這樣。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如此。
昨天又有一個同修跑得來問我,說《大寶積經》上面前面曾經有兩句話,他說那個持戒啊如果是執著那個戒相的話對不對?對不起,那個持戒根本不清淨。他問我。是,其實這個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是他提出問題來很好,表示我們的的確確對於佛法的中心思想不了解。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慧來攝持的話,那做這些東西都是沒有太大意義,沒有太大意義。
說到這裡我也不妨,因為這個問題是對我們眼前比較重要的,不妨再解釋一下。我們大家說很重視戒,可是這個為什麼你持戒而執著這個戒的話,這個戒不清淨?那麼該怎麼辦,該怎麼辦?那你說你不要,那麼不要執持,不要又不行;要嘛執著了又不行,到底怎麼辦?那個問題就來了。不執著這個戒有很多人說:欸,這個不要執著啊,要你自在!所以他覺得要這樣就這樣,我早晨要九點鐘起來嘛,那就幾點鐘起來;晚上正在睡不著,一夜睡不著鏗鈴匡啷大家鬧一鬧嘛,就鬧一鬧,你何必執著啊!欸,你說這個對嗎?又不可以!那麼反過來說的話,你這樣地持戒了執著嘛,欸,又不對,那怎麼辦?這個裡邊的的確確的。我們不必很深的地方去,這個後面他會告訴我們,後面說你沒有智慧攝持的時候,你處處覺得矛盾,你有了智慧攝持的話,所有的矛盾在以前看起來相矛盾的,到那時候不但不矛盾哪,而且恰恰是相輔相成、互相符順,還沒有這樣還不行咧!
我眼前隨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譬如說我們坐在那個教室裡邊,當然我們要上課的時候啊,欸,一定要造一個房子,否則的話在那地方外面風吹、雨打、太陽曬,那個不行啊!所以你把那個房子造起來,牆壁砌起來。那個把它牆壁砌起來,下面嘛地板,上面天花板,統統蓋起來。這個地方就好像說,我們佛法上面特別不妨說「有」,當然你要圍起來。可是偏偏你圍起來的時候啊,就這個地方還要挖兩個洞,把那個有的東西拿掉。你說這個一個要砌起來,一個要把它挖掉它,這個不一樣嘛!
你說我們造了這個房子,能不能這個把牆、把所有的把它擋得死死的,行不行啊?這個造出來的房子有沒有用啊?如果你在裡邊,把它造起來了以後,然後呢這個變成功你的棺材,死路一條;如果在外面造起來了以後,這個房子對你毫無價值。欸,妙咧!這個地方要挖幾個洞,明明要弄起來的東西,你把它拿掉,所以一個是有,一個是空。所以你不懂之前的話,覺得兩個,一個有、空相反哪!懂得以後曉得,你要這個房子的配合,還非要把這兩樣東西恰到好處地配合,那個才能夠派上用場。
反過來─不要反過來,另外一點來說,那我曉得要配合了,這個配合還要恰到好處哦!嗯,這個門一定要開在這裡,我說把那個門開在上頭,行不行啊?開在屋頂上,那當然不行,地下挖一個洞也不行啊!欸,它還要有一個恰當的位置,那時候一定要在四邊的牆壁上面。牆壁上面還不一定行啊!那個門一定是開在那個地方,然後呢這邊一個、那邊一個,你不能亂開呀,門是門,窗是窗啊!所以這一切一切,所以你有了智慧的話,你就會了解,平常我們看起來好像很矛盾的事情啊,那個地方恰恰相反,不但不矛盾,而是必須要如此互相配合的,對不對?所以原則說明了一下。
現在我們進一步剛才談的持戒,那麼這個戒,假定說你不了解的時候,你講戒好像就在戒上面。現在我進一步,你為什麼要持戒啊?哦,對呀,我們為什麼要持戒啊?跑得來修學佛法。沒錯,這個佛法不管你是自求解脫也好,乃至於究竟圓滿解決一切眾生而發大菩提心也好,目的是共同的,兩個字─解脫,只是說解脫的量小、大不同。所以就這一點來說,大小乘是完全一樣的。那麼,誰綁住你啊?煩惱,現在了解了。痛苦啊!但是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原因是什麼?是業,業的主導者是惑。那麼惑的恰恰相反,正對治是什麼?明,明是對治無明的,所以那個時候你要來對治它。所以當我們得到了智慧以後的話,問題都解決。可是你要得到智慧,要有得到智慧的方便,換句話說,要有這樣的因,才感得這樣的果。那麼這個因,這個方便是什麼?一定前面那個戒、定、慧,對了。如果你把握住這個原則,然後去走上來的話,就對!
所以說,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第一步你要持戒,千真萬確。為什麼呀?那麼我們退一步來說,是既然如此,說我現在了解了。啊!那麼我為什麼了解呢?以前對事實的真相為什麼不懂呢?就是說我沒有辨別的能力,而這個辨別能力卻是要有人來教導的。世間,要世間人教導,然後呢出世,要出世的教導,這個我們大家都了解。所以教導我們出世間的是佛陀,所以在還沒有跟他學得相應之前,我們是渾身錯誤,無始無明所惑的凡夫。我們一切的認識,一切的行為,從知見開始、到行為開始,都在錯的當中,你只有依靠他,聽他的。目的不是為了他,目的還是為了我自己,因為他知道的。就像我們念書一樣,欸,我們付了學費跑到學校裡面,不是為老師,為自己;聽老師的話,不是為老師,為自己,這個很正確、很簡單的事情。那麼既然如此,所以他就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你有好處,這樣做沒有好處,所以我們要持戒。
可是我們持戒的目的幹什麼?反過來想,要想持戒的目的是要得到這個,因為得到這個,所以跟這個老師學;因為跟老師學,所以要做這個、做這個、做那……而做這個目的的究竟意義是什麼?解脫一切煩惱。找到了,最後,對吧!一步一步推究。這個煩惱的最終究、最究竟圓滿的是什麼相啊?就是不了解世間真相而又起的執著,這個執著分兩部分:人我執、法我執。你學了半天以後,你如果說根本問題不能解決,忙了半天你執著的話,請問你學的什麼?你不是完全學錯了?欸,但是呢,的確學上去是要那個方法,所以擇善固執,是不是?所以它你了解了這個,一點都不矛盾。
所以《金剛經》上面很多地方都告訴我們那個比喻啊!說:現在我們在這個生死苦海當中,或者此岸哪,那個是恐怖無比啊!要渡過這個輪迴生死大海到彼岸去,需要這個方便舟。然後呢你必定要─在你沒有去的之前,是戰戰兢兢要造那個舟,划那個船渡過去,那不能讓它一點漏洞。所以這個持戒的時候啊,是浮囊喻。欸,那個羅剎來跟你要那個浮囊,整個固然不可以,半個也不可以,乃至說一個小洞,不可以!因為那個浮囊有了一個洞漏了氣了,你就送了命了,那個執持非常厲害。可是等到你一旦過了岸,請問:你那個船是扛在肩膀上啊?當然不會!你到了那邊的話,你不會坐在船上:「好了,好了,我到了!」你到了沒有,你還在苦海當中!你一定捨舟而去。請問:那時候你還能執嗎?所以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你了解它有它必然次第。要我們不了解這個次第以後:啊,那不要執著!所以實際上呢,不要執著又害了一個什麼毛病呢?我完全在此岸,在生死苦海當中,然後呢根本沒動都沒動,說不要執著,連船也不要了,還自己覺得還不執著。結果啊,對不起,注定你就在永遠在這兒轉。
所以他這個每一個地方有一個每一地方,那麼辨別這些事情、了解這種事情,都靠什麼?智慧。這是順便一說,對不對?所以這個五度,不要說世間法,是,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這個如理、非理,還要這個東西,所以這個東西是真正稀有啊!布施雖然使你得到好的福報,可是這個福報弄得不好的話,象身戴瓔珞,這個不好受;做了奴隸呀,就扮那個帝王相,這個也不需要。所以外表是繡花枕頭固然好看,這裡面真實內容是更為稀有啊!欸,要把這兩個東西配合。繼續:
【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
這個清淨是什麼?無漏的,究竟圓滿的。所以叫「漏」,漏的另外一個名字叫染污。現在呢,「清淨」是無染,因為無染叫不漏,無漏的智慧,無漏的功德,究竟圓滿的報身報土。
【猶如意識,能於眼等五根之境,分別德失而為進止。】
在我們身體上也是一樣,那個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它有這個對這個直覺的感覺,但是呢裡邊的仔細的分別,徹底的了解,進止、取捨等等卻是意識,那麼這個智慧對於這個五度亦復如是。
【如吉祥勇云:「此施等福德,若有妙慧力,如諸金莊嚴,嵌寶尤光顯。慧於彼彼義,增廣功德力,如根於自境,由意顯其力。」】
這個偈子就說明上面這個道理一樣。
【如是信等根中以慧為主,若有慧主,則善了知施信等德,慳等過失。次乃善巧盡諸煩惱,增長功德所有方便。】
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所謂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四念處,這個本身就是智慧。有了這個智慧,然後呢根據著這個的一步步的行持。下面說的五根、五力,這個五根、五力當中,信、進、念、定、慧這五根當中,最主要的是慧。如果你有這個慧來攝持,以這個為主,而行那個前面的這樣幾樣東西─信、進、念、定的話,你樣樣都能成就。同樣地,六度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東西也是以慧為主。所以說你有這個為主的話,「則善了知施信等德」,「施」是六度當中,指前面五度,「信」是指五根當中前面四根,善巧地了知。你對這個了知,然後呢如理行持,進一步啊,你才能夠通達。由於通達而行持,能夠淨化一切煩惱,增長所有一切功德。所有的這個了解、認識、行持種種方便都在這裡。
【如云:「信等根中慧為主,如餘根中須意識,有此為主知德失,亦能善巧斷煩惱。」】
下面這個偈,相當於經當中的「重頌」一樣,重新把這個道理說一遍。
【又諸菩薩將自身肉施諸求者,如從藥樹而取,無慢怯等分別變異,亦因智慧現證真實。】
從我們前面這麼一步一步上來,乃至於到最後登地了,乃至於到成佛了,這個過程當中,要行種種殊勝難行苦行,譬如說施身肉等等。這個我們看起來,哎喲,這麼難哪!欸,但是菩薩做起來並不難,這個指大地菩薩,就像什麼?就像從那個藥樹上面取藥一樣,欸,你取藥,這個藥樹動都沒動。所以在菩薩來說,布施這些事情的話,「無慢、怯等分別變異」。什麼是慢?什麼是怯?這個我們現在布施的時候,欸,就有兩種心情。如果這是我們有的、能布施的,送給別人了總覺得:欸,好像送給你,啊,這個窮人,「嗯,這個人!」乃至於有人說:「如果有人來,我先教訓他一頓。」那個時候啊,這個是裡邊是慢心,嗯,表示這個人不行啊!就這樣。反過來,如果他一開口說要你一百萬,哎喲,這個就怯了,這不是慢就是怯。
欸,菩薩不!完全沒有這個心情。不要說錢,任何東西,他不管任何一樣東西,身肉手足等等,他沒有一點……內心當中安住在上面,了不相動,是如如不動。那麼這一個是什麼呢?就是對這個智慧的攝持,由於有智慧所攝持而行。當你現證了以後,那個時候現證的真實的內容是什麼?無我真實慧。所以乃至於我們一向執著的這個─我,以及我所代表的五蘊,他了解它本身是空,安住在這空上面。所以當你去拿的時候,就像空當中,就譬如說我們常常說的,你火來著燒,風來吹,儘管你火光燭天,風大得不得了,而這個空本身哪,始終了不相干,就這個意思啊!都是靠什麼?智慧。
【又由慧故,能觀生死涅槃所有衰損,為利他故,修學尸羅能令戒淨。由慧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令心調伏則邪行眾苦,無能奪轉。由慧善知為應精進事,即勤修彼道極昇進。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為依。】
下面繼續說,於是由於有了智慧,如理了解了過失與功德,是處與非處,那個時候我們才辨別得出來,說生死涅槃當中差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我們現在因為不了解這個,所以呀顛倒!明明是苦的事情啊,說為作為樂的,因為這樣的啊,大家在名利上面爭得個頭破血流。無始以來一直忙這個,結果不但自己沒有好處,反而把自己害得苦不堪言哪!這個都要靠慧來認識。
我了解認識了以後進一步,喔,現在不忙它了,為利益他,為利益他而廣學六度。那麼學六度的時候啊,你也必須要以慧,那麼你能夠布施,你能夠持戒,那麼這個持戒的能不能清淨要靠它。還有呢?進一步忍辱,因為你有智慧的了解呀,所以你能夠了解這個忍辱,這個前面我們都已經說過了。所以呀,「由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那個時候我們不會為外面的種種境界,不管是有情,所以我們能夠耐怨害;或者是無情的法,那個時候我們能夠安受苦;而更重要─諦察法,對法的特質了解了,那個時候可以調伏我們自己內心的煩惱,能夠受種種這個難行之苦。在濟度一切眾生,而那個眾生是種種非理邪惡,而不會退轉,不會退轉,所以這個「邪行」不會影響你。然後呢你去做種種的艱苦,也不會使你退轉。這些東西它不會呀,把你原來的志趣把它壓伏。所以這個也靠智慧,才能夠無動無轉而不能損害、搶奪你的真正的願心、行心。同時有智慧善巧了解呀,應該行精進,以及怎麼樣行精進,以及了解了由這個精進,而在所學的道路上面哪,真正地昇進。乃至於再下面,說學「真實靜慮」的時候也是如此。這個真實的靜慮,換句話說定哪,也要依止慧,如理地告訴我們怎麼去做才能引發,才能引發。
雖然這個地方定,智慧一度並沒有正確地深入地說明,可是我想我們大部分都普普通通都了解一點。我舉一個最平常的,也是大家最了解的,《小止觀》,譬如數息大家曉得。那《小止觀》上面就告訴我們,修學這個定的十個方便當中,說正修的方便,前面是準備,譬如說要什麼「訶欲」啦、「具緣」啦等等。那麼正修的方便當中啊,它有五樣東西,我想有的人可能不知道,我再說一下:第一個欲、精進、念、巧慧、一心。樣樣東西都是這樣,欲是第一,欲是什麼?善法欲,這我們了解的,沒有這個善法欲的話,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世間呢?貪欲,跟無明相應的,沒有這個貪欲的心策勵你的話,你坐在那裡,嗯,對這沒興趣;那麼修學佛法要善法欲。然後呢有這個善法欲以後要勤精進。勤精進了以後,然後呢,進一步的話那怎麼辦呢?要念,而這個東西呀也要智慧。等到有了這個東西更進一步的話還要巧慧,你善巧地了解怎麼,那時候才能夠安住、得到。所以五度當中任何哪一個要想得到圓滿的、清淨的,這個東西一定要什麼?以智慧為依。
【如云:「菩薩開慧眼,雖施自身肉,如從藥樹取,無別無高下。」】
因為他這個慧眼開了,那個時候啊,乃至於自己的身上的肉,欸,取的時候,猶像樹上面摘一個果子一樣,摘個藥果一樣─嗯!沒有什麼,動都不動。
【又云:「慧見三有獄,勝解度世間,持戒非自利,何況為三有。」】
除了布施以外,下面更進一步的這些事情都是這樣。由於我們智慧呀,所以見到這個三有的一切好處,啊!真像牢獄一樣啊,那看得清清楚楚。也同樣地由於這個智慧呀,所以對這個知見能夠加深,產生殊勝的見解─勝解,這勝解就是欲。有了這個欲的話,策發你呀,所謂「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有了這個勤,勤就是精進,有了精進的話,一切的善法都生起來了。那個時候啊,我們要求的超越世間得到了。所以在大乘佛法當中,持戒那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呀!這個樣樣東西都是為了別人,何況現在三有,那根本不為它所動,不為它所騙,這都是以智慧的力量才能夠這樣如理得到。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繼續下去。上面說,菩薩你開了智慧眼以後啊,乃至於身體送給人家,肉送給人家,都像這個樹上面採藥一樣。就是樹本身它毫無痛苦、毫無感覺,卻是能夠把病治好,現在亦復如是,亦復如是。現在呢不要說你這個外面的金錢啦、名利呀樣樣捨,乃至於把頭目腦髓捨啊,對你是一點沒痛苦。不但沒痛苦啊,卻把眾生的病都能解救好;眾生的病都解救好了,我們也解救好了。這個都靠什麼?都靠這個智慧。實際上呢,我們的目的也在這個上頭,所以真正主要的─智慧。不過這個地方特別注意喲,這個智慧用在哪裡呀?用在你布施、持戒上面。所以這個比喻本身,說實在地你深入地觀察、了解。我們不要說:哎呀,要學智慧了,別的也不要了;反過來,學別的,智慧又不要了。那麼現在這些東西都要靠智慧來辨別。下面是「慧見三有獄,勝解度世間,持戒非自利,何況為三有。」這已經說過了。
【又云:「慧者有忍德,怨敵莫能害,如調伏象王,堪多業差別,唯勤墮苦邊,有慧成大利。」】
下面進一步又說。這個第一個括弧裡說的是布施,然後呢是持戒,現在說忍辱。你有了這個智慧的話,那這個你能夠忍種種的怨害等等,就像已經調伏的大象王。這個象力量大得不得了,在印度的確這個象王能做一切,乃至於打仗。打仗的取勝往往就決定在這個大象,你一旦調伏了以後,牠什麼事情都不怕。那麼下面是精進,精進這個也要靠智慧。如果說你沒有智慧的話,你這個「墮苦」沒有用。所以單單勤苦啊,對不起,忙了半天沒有多大用場。不要說我們現在,印度的外道這個苦啊遠比我們來得厲害,說炙火、吊這個,教吊在個樹上面餓,乃至於像學牛狗戒吃糞等等,我們做得到嗎?我們做不到,但是這樣做沒有用。一定要什麼?有智慧攝持那才可以。有智慧攝持了以後,你就能夠有大利益了!【又云:「諸已趣歧途,集過重罪染,惡人豈能成,靜慮妙喜樂。」】
那個是止,靜慮就是止。由於走上錯誤啦─認識錯誤,種種、造了種種的罪惡過患,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可能得定的,那麼這也要智慧。下面除了說這個五度一一說明以外,下面又另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