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97L04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 P300L10羞惡而喜善

廣論音檔: [125A] 23’47” – [126B] 08’34”

手抄稿: 第十六冊P48L05- P191L08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本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今於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又云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反生憂惱極為相違。故應於他幾大富樂,斷除嫉姤至心歡喜。若不爾者,則菩提心利樂有情唯假名故。如云﹕「為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云令諸有情,成佛三界供,見下劣利敬,何故起憂惱。若汝所應養,當由汝供給,親友得自活,不喜豈反瞋。不願眾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若他從施獲,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關。」怨家衰敗而生歡喜,及暴惡心願其失敗,僅由此心於怨無損,唯令自苦。設能損他,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滅除。如云﹕「設怨有不喜,汝有何可樂,僅由汝希願,豈為損他因。縱由汝願成,他苦汝何喜,若謂滿我心,損失豈過此。彼煩惱漁夫,利鈎之所執,我於地獄鑊,定受獄卒煎。」如是若於障礙我樂及我親樂為作非樂,并於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視為不可樂相,由此生憂,憂增發瞋。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則止其憂,由憂息故,瞋則不生。故應以前所顯正理,於此破其一向不喜,由從多門滅除瞋恚,以其過失最重大故。能滅教授亦即上說佛子正理,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向內摧壞第一仇敵瞋恚之理。是故若能以觀察慧善為思擇,以多正理而正破除,則能遮止多類瞋恚,由眾多門發生堪忍,能得堅固微妙習氣,以是由其無垢正理,於正教義獲定解故。有捨觀慧思擇修者,即捨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注,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一),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二),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三),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四),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五),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
(六),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
(七),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眾。
(八),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
(九),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十),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十一),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一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二
第二引發安受苦忍分三,一 必須安受苦之理,二 引發此之方便,三 處門廣釋。  今初
如《入行論》云﹕「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恆有眾苦隨逐,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若不爾者,如《集學論》說,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礙修善行故。此復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諸苦,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又有一類如下所說,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此等暫時無能遮止,起已必須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則反於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別更生心苦極難堪忍。若能安忍雖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若於此上更持餘苦助道方便,則苦極微而能堪忍,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
第二引發方便分二,一 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二 顯示其苦理應忍受。  今初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則其意無須不喜,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非但無益且有過患。若太嬌愛,雖於微苦亦極難忍,若不嬌愛,其苦雖大亦能忍故。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又云﹕「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
第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一 思惟苦之功德,二 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三 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今初
功德有五,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 能發悲愍。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自應先知數數修心,謂此諸苦是所願處。如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又云﹕「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
這個更有意思,前面人家傷害我嘛還……進一步啊,我們這心裡面就會這樣:人家傷害我啊,不願意,可是啊我們卻偏偏要傷害別人。還有呢,是嫉妒別人,現在這個地方特別就這一點來說的,去嫉妒別人,尤其是怨敵。一般人當然我們還不至於,這怨家對頭他得到了好東西,那個時候啊你心裡想:「唉,怎麼他得到好了!」你就受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怎麼對治它呢?看:
【本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今於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 】
是啊!現在這地方我們在幹什麼啊?我們在作修學菩薩道,要求無上菩提。什麼是菩薩道?你為利益一切眾生,乃至於要使他成佛,所以你忙這個事情。成佛的內容有兩樣: (p149) 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要樣樣的好處都給一切眾生,這個是菩提心,我們現在學菩薩行的人發心做這種事情。現在你沒有給他,他自己得到了,你應該:「好!哎呀,本來我要給他呀,要花我好大的氣力,他現在自己得到了,哎呀,那是我真感謝他呀!」結果你不但不這樣想,反而他得到了還去瞋恚,那豈不是顛倒到不曉得哪裡去了嗎?
【又云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反生憂惱極為相違。】
我們發菩提心偈當中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啊!你乃至於要使他成佛了,他得到一點點下劣的利養,你都心裡面覺得:「喔唷,這樣!」那跟你的誓願不是完全相反、完全違背了嗎?
【故應於他幾大富樂,斷除嫉妬至心歡喜。】
所以他有多大的好處,你就應該多大的歡喜呀!絕不會有嫉妒啊!
【若不爾者 則菩提心利樂有情唯假名故。 】
否則的話,你說的菩提心,那都是騙人!都是假的!
【如云:「為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 】
(p150) 這個很明白,
【云另諸有情,成佛三界供,見下劣利敬,何故起憂惱。】
那就這樣,
【若汝所應養,當由汝供給,親友得自活,不喜豈反瞋。 】
都是解釋這個道理,說本來是應該由你去供養他的,因為你發了菩提心要這樣嘛!結果呢,現在他自己得到了,安樂了、快活了,你怎麼反而不歡喜還要瞋恚呀?
【不願眾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 】
這是很明白地去辨別一下。假定你不希望人家得到快樂,嫉妒人家的話,那這什麼叫菩提呢?什麼叫菩提呢?所以啊,如果是你對人家得到的快樂,起瞋恚不耐的話,這怎麼談得到有菩提心?
【若他從施獲,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關。」】
退一萬步說,這個不管人家的事情,他或者是從布施獲得,然後呢,被獲或者被 (p151) 送,不管是兩方面,這個都跟你了不相干哪!你何必跑得去啊,要風馬牛不相干混插他一腳啊?
【怨家衰敗而生歡喜,及暴惡心願其失敗,僅由此心於怨無損,唯令自苦。 】
更進一步說,更進一步說,你不是歡喜希望的這怨家衰敗嗎?你不是歡喜他得不到富樂嗎?注意哦!這當這個怨敵仇家衰敗的時候,你心裡面生歡喜;或者你得到富樂的時候啊,你希望他失敗,非常強烈的這種暴惡之心。要曉得,你這樣的這個心裡面,對他沒有損害,對他毫無損害!唯一損害的是誰啊?是你自己呀,是你自己呀!我們心裡面造的惡業呀!這何苦來哉呢?
【設能損他,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滅除。 】
就算你真的能夠損他的話,對不起,他固然受了損,你受的損更厲害呀!你了解了這個禍患的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定要正對著這個問題,徹底地消除它。
【如云:「設怨有不喜,汝有何可樂,僅由汝希願,豈為損他因。】
如果說怨家有壞事情,有不歡喜的事情發生了,你有什麼好快樂的呢?要曉得僅僅有你的這個心裡的願望,希望他這樣、這樣,對他沒有什麼損害。
【縱由汝願成,他苦汝何喜,若謂滿我心,損失豈過此。彼煩惱漁夫,利鈎之所執,我於地獄鑊,定受獄卒煎。」 】
(p154) 這兩段,我們看一看!就是說,你心裡面的希望他……這個跟他了不相干呀!就算是因為你希望他損害,希望他得不到快樂,而真的如你所希望的,這樣地做的話,這種狀態,真正實際上的損害就是損害我自己呀!我自己的損害,沒有比這個損害更大啦!為什麼呀?因為我們現在這種心理狀態是什麼?在煩惱。這個像煩惱的個鉤子,這個鉤子就像魚鉤一樣,啊!放在這個地方,你不了解這個煩惱之鉤啊,你把它一口吞下去,就被它釣上了。這條魚吃了這個魚鉤是被它釣上了,我們現在吞下了這個煩惱鉤,眼前心裡邊是為煩惱誘惑所擾,將來下地獄去。所以你只要種這樣的因,是將來一定要受地獄的煎熬啊!
這我們想一想的話,誰呀都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把這個內心當中拿得乾乾淨淨。所以佛真巧妙極了!不是教你不瞋,要教你瞋對,瞋什麼?瞋我的煩惱!所以前面說:我現在要鬥的,跟誰鬥啊?跟我自己煩惱鬥!鬥這個東西。你千千萬萬不要忍受這個煩惱,而吞這個煩惱,吞下去,那你完了!這是我們應該的。
【如是若於障礙我樂及我親樂為作非樂,并於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視為不可樂相,】
【由此生惱,憂增發瞋。 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則止其憂,由憂息故,瞋則不生。】
(p155) 現在前面的就告訴我們了,像這樣前面所說的,或者是直接障礙我的快樂、障礙我親友的快樂,而他做種種的不好的事情,那麼像這種人是怨家。怨家所有的好事情,如果我們平常看起來,都不能忍受、不歡喜,說「不可樂相」,因為這個不歡喜而生憂惱,由憂惱而發瞋恚。照著前面這個道理,你把它都破除掉了;破除掉了,這個憂惱心就沒有;憂惱心沒有了,瞋心就平息。好了,忍就成功啦!
【故應以前所顯正理,於此破其一向不喜,由眾多門滅除瞋恚,以其過失最重大故。】
由於這個所說的─「正理」兩個字,前面告訴我們的如理正確無垢的道理,破除了我們一向所有這些的,以及向來一直如此的錯誤的,跟煩惱相應的不歡喜的心。那麼行啦!然後呢,由各式各樣的方法─眾多門。現在我們漸漸地了解了,了解什麼?就是前面講修的時候,「破除邪執」,他怎麼說?你如果聞慧多就思慧多,思慧多、修慧多,將來你能夠斷過證德的功德也多,對不對?你了解得越多,然後呢,你使用的方便也多,處處體會,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你怎麼想,你找到的只是法樂。假定你了解得不多的話,你用的方法只有一個的話,對不起,你只能用這一個,這樣。
所以平常啊我們總是要講修行,啊!忙得覺得好像:「哎呀,只要這樣就夠啦!」不 (p156) 管你是忙什麼,你是拜佛也好,然後說跑到關到山裡面去關也好,你這個辦法就是死死的這個辦法。你關在山裡可以,對不起,一出山,不行了;你關在山裡可以,到了夏天,熱了你又受不了,到了冬天,冷也受不了;叫你跑出去買菜,不方便你又受不了。唉呀!這個煩惱又來了,所以「關」不是一個辦法。好!你說:「我念佛!」然後呢,欸,你剛開始的時候念得是滿起勁,到了時候肚子餓了也不行;人家跑得來找你,事情又不行;你說你拜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弄到後來是閉關也不行,是念佛也不行,是拜佛也不行。
現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如果想圓滿修學佛法的時候,你不要著急。剛開始的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能夠如理地聽聞,如理地思惟。是的,那麼有人就著急了,說:「唉呀!這個無常很迅速啊,到那個時候啊,生命很短促。」這個話千真萬確喔!是本論一開頭的特別重視這個,正因為無常非常迅速,所以你要趕快找到種種如理法門,對治你眼前的煩惱啊,那樣才對啊!結果你不這樣走正確的方法,你說:「喔,趕快,我關起門來。」結果關在這個門裡邊,自己生煩惱,你白白浪費了嘛!對不對呀?現在我們大家都是犯這個毛病啊!
如果說,你現在能夠這樣地如理,找到一個辦法,所以他一定告訴我們:如理、如 (p157) 量、次第等等,圓滿無缺。然後你能夠這樣的話,不管你拜佛也好,念佛也好,閉關也好,坐在那裡也好,做什麼事情也好,你一直在那兒增長善法。是!無常是過去了,增長善法的結果,什麼?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愁什麼嘛!就算你不到極樂世界,你的善法這樣增長的話,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它那個增上生,眼前你造的一切的因,都是這個善因。下一次你碰見的,比現在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你到這個環境當中的話,這麼個好啊!你周圍那些人也跟他在一起,然後你的環境也在一起。然後呢就是個惡人,因為你宿生因地當中,當這個惡的事情現起的時候,你如法相應的,都是成就你的功德;跑到下一生,還是這樣地策勵你向上,所以就算你不往生,你都不怕呀!
更深一層說,菩薩之所以不怕的真正原因就在這,他已經牢牢地把握得住,一生比一生增上,這種情況耶!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知道。那麼這個道理靠什麼?要了解得多,然後呢思惟得多。思惟得多的話,你現在造這個善淨之業,都是這個善淨之業,你怕什麼啊?佛法不是講因果?因果我們現在積的什麼?業因嘛!你現在積的完全是善淨之業,你還要怕?修學佛法的人,連它這一個都不了解,還修些什麼啊?所以我們真正重心在這個地方,要把握得住啊!這個地方不是叫我們說:「啊,你不要說修啊!」不是!恰恰相反,我們要這樣修。也不是不要拜佛、不要閉關,恰恰相反,你要去做。這個地方的重點 (p158) 你要注意啊!要把握住這個重點,到那時候好了,你是閉關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做什麼也好!這個要分別得很清楚。再下面,
【能滅教授亦即上說佛子正理,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向內摧壞第一仇敵瞋恚之理。】
說由於眾多門當中,觀察思惟滅除瞋恚,因為為什麼要這樣努力呢?因為它的過失是非常地嚴重;它的反過來,利益是非常地殊勝。那麼,現在呢你要滅除它,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就是能夠針對著這個毛病,來消除它的最如理完整的教授,這個豈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該修學的!然後呢,我們眼前應該幹什麼?跟煩惱駁難。他不用「鬥」,而用「駁難」,這個駁就是辯駁,難就是問難。換句話說,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來往地推敲─喏,就是這樣!你一再地思惟觀察。前面告訴我們,都是這個:對呀!他們來傷害你,然後你這樣去思惟觀察,而這樣的話對不對;那樣的話是對不對?所以你內心當中,的的確確在分別這個事情─如理分別。所以的的確確,這個修行最佳的是如理分別,現在我們不懂得,不懂得這個道理,常常說:「唉呀,你不要分別了!」結果把最好的法寶損失掉了,真可惜!真可惜!所以眼前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這樣地去反覆推敲,然後內在呀,把這個煩惱的怨敵把它摧毀!
(p159) 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修學佛法完整的教授,是對治這個煩惱的教授。那麼現在呢,就拿這個如理的教授跟這個煩惱,這兩樣東西互相地來給它辯駁。這個「難」,普通我們就是說所謂問難、質難,換句話說你針對這個問題,要去深入地探討、思惟。現在經過上面這樣的深入地探討的思惟,結果你在任何情況之下,找不到一點點你不能忍的理由,找不到一點點你瞋恚的理由,所以自然而然那個忍辱就成就了。妙咧!當你破除這個瞋心的時候,那個貪也拿掉了,那個癡也拿掉了。
所以雖然這地方,主要的是講破瞋恚,因為這個損害最大,是第一大怨敵。但是前面告訴我們「而興駁難」這幾個字,注意喔!這就是我們平常正確用功的方法,不要小小把這幾個字隨便漏掉。這兩個字,你懂得了以後,然後經常擺在你心裡邊,這樣地反覆思惟、觀察,修─就修這個。你拿這個概念擺在心頭上面的話,持戒,戒持好;念佛,佛念好;拜佛,佛拜好;閉關,對了!然後你把這個內心當中調柔了以後,兩腿一盤,那個定很快啊!這個我們一定應該正確地認識的。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好!
【是故若能以觀察慧善為思擇,以多正理而正破除,則能遮止多類瞋恚。】
(p160) 喏!所以說呀,假定你能夠「觀察慧」,現在這三個字同樣的。這個智慧怎麼來的?就是思惟、觀察、抉擇,而這個智慧是破煩惱的根本的正對治。而煩惱是什麼?我們生死的根本。現在我們常常說:「哎,你幹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修行?要了脫生死。結果了脫生死,修行的最正確的唯一的工具─這個智慧,要得到這個智慧,要這樣地如理觀察思惟,你不用,請問你修些什麼?所以說,哎,要拿這個,還要呢「善為思擇」。拿到了以後啊,要拿了這個東西,很善巧地多多思惟觀察。如理的、正確無誤的,然後呢正對著這個煩惱,把它一一摧毀,一一摧毀!「則能遮止多類瞋恚」呀,他把各式各樣的,哪一種、哪一類的不如理的這個瞋恚,都把它去掉了,淨除掉了,遮止住了!
【由眾多門發生堪忍。】
忍就成功啦!忍就成功啦!
【能得堅固微妙習氣,以是由其無垢正理,於正教義獲定解故。有捨觀慧思擇修者,即捨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關於忍辱那一點,簡單地說完了以後,他那個地方又特別提醒一件事情。就是要 (p161) 善巧地運用這個我們得到暇滿人身的最殊勝,六道當中也唯一只有這個暇滿人身得到的,什麼?就是我們思惟、觀察這個能力。實際上呢,破除煩惱,要想透脫生死,也唯一的這個東西,這個地方最後特別說一下。
所以上面的所以能夠遮煩惱,由眾多門能夠啊,特別是瞋恚而發起這個「忍」─堪忍、忍辱能力的,在這種狀態中,能得堅固微妙的習氣。平常我們也是無始以來積累什麼?染、雜、惡、垢的習氣,這個習氣堅固得不得了,怎麼弄也拿它莫奈何!那麼經過了上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以後,欸,這個微妙的這個習氣起來了,而且堅固!
所以對於上面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誤的、正確的、如法的這個正理,要獲得定解。而這個正理是什麼?佛出世最完整正確地告訴我們的「教義」,這個「教」就是告訴我們的,告訴我們的真實的內涵哪!這個真實的內涵,要獲「定解」!定解兩個字就是勝解。不是說:啊!聽懂了、聽懂了。沒有用!的的確確─你要用,聽懂是第一步,聽不懂你還談什麼呢?但是單單聽懂而擱在那裡書本一闔,對不起,在書本裡頭。
所以我們必定要不斷地思惟、觀察。這個地方大家還想得起來吧?前面告訴我們「修」,修是什麼?於善所緣數數思惟、稱量、觀察,對不對?喏!就是「善所緣」。平 (p162) 常我們心所緣的是什麼?對不起,都是惡的。不在明顯的貪境、瞋境當中嘛,就是不明顯的癡境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就是這樣,這個都不是善。現在呢,如理地稱量觀察,這個就是善所緣的。然後呢不斷地─數數是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思擇,那麼經過了這樣的話,對這個東西產生決定不疑的認識,那個時候你起心動念就是它。所以平常我們遇見任何一件事情:欸,我覺得這件事情這樣,我看這件事情這樣。這就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說的見解。這個就是我們一向的定解,可是這個一向的定解都是什麼?跟煩惱相應的。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努力的,要對這個如理的正教的意義,經過這樣思惟而得到這個。
所以下面反過來說,有的人哪,唉,真是可惜啊!捨棄掉了這個「觀慧思擇修者」,說他要修行,結果呢,那個修行的最佳工具,就是思惟、觀察的這個觀察慧不要,他說修行,這個叫作修行。要曉得這樣的修行,是捨棄「菩薩一切廣大妙行」啊!真正修菩薩道的,它菩薩道真正殊勝的地方在什麼?大家記得不記得?入大乘之門的根本因是什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主要的方便跟慧,而方便是菩提心不共之因,慧是三乘的共因,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現在你捨棄掉了這個方便,然後說要去修行。這個方便是什麼?就是思惟、觀察。你要思惟、觀察,一定要多聽聞哪!請問在這種狀態之下,你怎麼修這個菩 (p163) 薩的大行?所以我們說:「哎呀!我發菩提心,我要學菩薩行。」結果你的行為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啊!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定要了解啊,這個是在我們可以說是最大的大障礙。我們現在得到了最難得的這個暇滿的人身,而且拿這個暇滿的人身來去修行無上的心要,所以「受取心要」,這個是中心的綱要。你現在不要它了,捨棄它了,所以這是個障礙。因為這個東西本身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所以這個障礙是最大的、無上的。這一件事情像什麼?像毒蛇一樣,啊!你不要說跟牠玩哪,老遠看見牠,哇!那趕快躲開都來不及。所以,這個地方就順便一提。
我們現在不善學,往往不了解這個經論上面的真實的意趣,在前面,前面這個第十卷當中,辯得特別詳細。也是有很多人哪,說:「哎呀,不要分別的。哎呀,你不要分別啊!」說:「如如不動啊!」是!這個是什麼?果!一定要經過前面這個因位當中如理思惟、觀察、修習所得到的。經過了這樣的如理思惟、觀察、修習以後,證得是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現在你在凡夫地,渾身心都在煩惱當中,居然你呀顛倒了說─坐在這個地方啊,在癡心當中說─這個叫「如如不動」,捨棄掉了,不要這個觀察慧,真是一個大錯誤啊!
(p164) 前面大家重新再溫習一下,如果了解了,那我們繼續下去;如果不了解的,務必把最一開頭的時候,關於正修跟破除邪執這個概念要辨得清楚。所以前面曾經一次、兩次、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裡又說一遍。好,上面就是關於生忍那一部分,就是對於人家來傷害你,怎麼樣對治它。
註: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為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受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又諸菩薩,於墮種種獅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
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
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眾。
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呢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一終
第二個呢?
【第二「引發安受苦忍」。分三,】

這是卷十二。說受苦的這種狀態當中,你是安然忍受它。它這個地方,不是從外面來說的,是從你自己本身所受的苦。那個所受的苦,也許可能是外面來的,也許可能是從內發的,乃至於你自己去找的。你說自己怎麼會找呢?下面會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看:
【① 必須安受苦之理,② 引發此之方便,③ 處門廣釋。】
第一個,說安然受苦,它為什麼一定要去受呢?如果不一定要去受的話,那我們不必找這個麻煩。所以他第一步是說,為什麼一定要受?懂得了,既然必須要去受,他不馬上叫你受,要找這個方法。而在找這個方法之前,他也特別地,是引發這個找這個方法的一個方法。找這個方法的方法,我們前面一再說,就是推動你、策勵你,精進想學的這 (p165) 個心。有了這個推動你一心一意想學的心,然後你去學,對了!如果沒有這個心,平常我們說:「哎呀!這個也忙得少不了,這個也忙得少不了。這好像是,嗯!沒關係,慢慢地來。」它現在經過了這樣的話,你就一心一意地全部精神急著要去找,那個時候旁的事情都丟掉了,你才真正有進入修行的可能。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那個次第,這樣地完美!現在我們看下面怎麼解釋。
【今初,如《入行論》云:「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恆有眾苦隨逐,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
論上面告訴我們,快樂的因由很少,苦因非常多。注意這個「因」字喔,他不講苦、樂,而就苦因及樂因。是的!我們現在要求的是求快樂,你要求快樂,先要啊看因上面。是的!我們要去苦,你要去苦啊,先看因地上怎麼去法。這個說真正找找的話,哎呀!這個樂因是很少,一點點,苦因是到處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動不動是造了苦因,因為造了苦因啊,所以一直被這個苦纏在這個地方。既然在這種情況之下,被苦所纏著,現在我們要修道,你必定拿我們現在的身,以及我們現在的環境,在這個裡邊去修。所以,你如果說不能針對著這個環境,拿我們現在這個條件來,請問你怎麼修啊?既然如 (p166) 此,所以你必定要對於我們眼前這個苦啊,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對治它。所以啊,說不能不以苦為道,所以「故以苦為道是不可不知」啊!我們必定要曉得的,我們真正修行,就是眼前這個是苦上頭,了解怎麼對治它。
所以現在這一點,有太多的修行人,事前聽人家:「哎呀,這個修學佛法好呀!」「對呀!」「這個世間真苦啊!」「欸,對啊!」然後他就修啦!因為這個道理沒有正確地認識,他是沒有錯,感到世間的苦,但是因為這個道理沒弄清楚─這個道理講的什麼,就是如此因感如此果─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沒有弄清楚。他聽見人家說修行這是個好事情,他就以為說:「好!把家裡一拋,跑到廟裡就快樂了。」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我們必定要知道:是,我們真正要得到快樂,必定要去修;而要修的話,在那個家裡是一定修不成,所以才要跑到專門修行的環境,那個是我們到廟裡去的真正的原因。不是說你到了廟裡是,啊!就快樂了,那完全錯了!
到了這個地方,然後你修,修什麼?修快樂之因。而眼前這個痛苦這是以往之果,正要如法地拿出你的正確的認識、意志,然後呢去修行。這個修行是一個苦事情喔!這我們必定要認識哦!你認識了這個,就沒問題了。就因為我們現在種種的誤解,產生了這個。所以一跑到廟裡,總覺得好像在那個地方袖手旁觀,看人家燒飯,看人家樣樣弄好了。然 (p167) 後呢我跑得來,張開口吃完飯,跑到佛堂裡去拜幾拜;然後早晨念它幾卷經;喔唷!我早晨幾點鐘起來,我打坐可以打多少時候,這樣。然後這種呢,天上掉下來也不管,佛台上面滿是灰塵也不理,覺得修行。不是的呀!錯了!這個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要正確地認識。所以你正確地理解了以後啊,一再說,當然了,這個拜佛哪有不好的?是最好的事情!念佛,再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但是除了這個正行以外,最重要的這個正行的中心把握住,這第一點。這個時候是什麼啊?就是你苦苦地修行,這是件苦事情喔,你是在積這個樂因喔!除了這個正行以外,然後呢那個從早晨齋堂裡邊,所謂大寮,就是燒飯;然後呢淨頭就是打掃廁所,從最下賤的地方;乃至於跑到佛殿上面是香燈,伺候佛,沒有一樣東西例外,都是最好的修行。怎麼講呢?積樂因,積樂因啊!這個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啊!
【若不爾者】
假定你對這個不認識的話,欸,下面來了。
(p172) 【如《集學論》說,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礙修善行故。】
你對這個不了解的話,欸,這個就論上面,菩薩們告訴我們哪,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受不了了,哎呀,這個修行還要這麼苦啊,唉!你說:「我修行跑來修行了,怎麼跑到這地方,還要叫我燒飯,跑到這地方還要叫我打掃廁所,啊,還要叫我做香燈,還要做這個!」好像都是人家,都要應該供養你那個樣的,這樣。嗯,錯了!錯了!這樣。乃至於說,被了這件衣服,好像人家,乃至於跑得來不向你拜一下,你覺得被了這件衣服,該受人家拜的一樣,錯了!
我現在的了解,一被了這件衣服,我就戰戰兢兢─啊!我這個心裡面跟這件衣服相應嗎?所以我常常說,一看見人家拜,我不是覺得他在拜我耶!我覺得他是個大善知識,提醒我,欸,說:「法師啊,你現在撐那個清淨幢相,你的心裡面跟那個清淨幢相相應嗎?」哎呀!我警惕得不得了,這是個佛陀來警告我。啊!戰戰兢兢啊!這樣。然後我跑到這個廚房裡去的時候,我不但要去做一下,哎呀!人家居士們辛辛苦苦,他省吃儉用送到這個地方來,這樣啊!那我趕快呀,當然做,不但我自己去做,壞的我自己吃,填飽肚子趕快去修行。然後呢下來以後馬上去打掃廁所,弄好了以後啊,馬上香燈。處處地方淨除我的以往的惡習,然後這個助行來增長我的功德。你就不會在那兒,總覺得:哎呀,這 (p173) 個不對勁,那個不如理!你沒有這種心情的話,這個瞋恚就生不起來了,這第一個。
還有呢,這樣狀態當中的話,你對這個修道的話,就覺得:啊!打起精神來,這個都是為我啊,積聚資糧,淨除這個啊!你就不會怯弱了。要不然的話,做一點小事情,哎呀,這個不行,是那個不行。你所以不行的原因是為什麼?是的,容或你體力不足;還有呢,就是你認識不夠─認識不夠,那沒辦法好想了。所以前面說最佳對治,無知的對治─要學,如果這個不認識的話,那跟佛法是絕緣的,沒有緣的。你努力去學,了解了以後,那時候才曉得:啊!沒有錯,你唯一的辦法,必定要如理地了解,如理地了解,如法行持。那個時候你就發現:原來啊,我在這裡花一點小本錢哪,是賺大利益!是,本錢一定要花的,但是賺回來這個利益是不得了的。你一看見這一點哪,就像做生意人一樣,這生意越忙他越開心哪,越高興!我們現在不了解的話,哎呀,做了一點事情啊,就是這個「怯弱」現起來了。所以下面說,你對這個如果不了解的話,不能以苦為道的話,對於這個修道,就產生這樣,那障礙種種善行,說「即能障礙修善行故」。
【此復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諸苦,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
這個苦有兩類:或者由別人生起;或者有很多苦啊,這個不管你修道、不修道,對不 (p174) 起,你宿生造了這個苦因,它總歸要來的。
【又有一類如下所說,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
另外有一類苦,則是就修行才有的,不修行哪,它不會發生,不修行不會發生。譬如說,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要修行了,跑到廟裡了,喔喲!早晨三點多鐘要打板,這麼冬天哪,你啊,又不能讓你說,「哎呀!我多睡一會。」打了板就得起來,就是這樣。平常的時候,覺得累了跑去躺一下,不行!然後呢做任何事情,的的確確這種事情啊,如果說你不修行,不會有這個。平常的時候,我要想吃什麼,要想玩什麼,就是稱我的心意,而現在樣樣都不行。頭髮嘛剃得光光的,身上的花花綠綠的東西都剝掉,你要看電視也不行,看那個,那個東西,沒有一樣東西,然後還要去做這個,這個都是修行來的。
【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此等暫時無能遮止,起已必須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則反於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別更生心苦極難堪忍。若能安忍雖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若於此上更持餘苦助道方便,則苦極微而能堪忍,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
第一個,說明為什麼要必須受這個安受苦忍的道理,這個道理我們必定要認識。這一 (p175) 點哪,尤其是我們在座的諸位,決心想修學佛法的,這個概念必定要了解!更深一層說,更推廣一點來說,任何一位真正想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必定要了解。你如果不了解,你不能安受這個的話,佛法不談,修佛法不談。
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說就像上面所說的,或者由於宿生的業力,這個教我們要必須淨化的;或者「現前緣增上力故」,眼前種種因緣。為什麼?你要修行啊!修行嘛所以要衝破你以往的無明、宿習,是啊,所以必定要針對的這個。像病一樣,如果生了瘡,要動那個刀來割,如果在裡邊要吃藥,哎呀,那個東西,沒有一樣東西例外的;心病亦復如是。由這樣的緣故增上而生的,是你要去求它,這樣去努力,這個決定要來的,絕對沒有方法遮止它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它生起來的時候,你必須要忍受,而且要什麼?「安然忍受」。實際上我們誰也都在忍,哼呀、哈呀、叫冤哪,那個不行,那個不行!要心裡安然,不但安然忍受,安然忍受還要安然忍受的條件喔!條件下面講。
現在說,假定你不能在這個上面安忍的話,那個本來原來的苦,因為這個苦你不了解,然後非理分別、非理作意,結果啊這個苦本來是無法避免的,加上你現在非理作意,心裡面更苦,哎呀!那是痛苦不堪。現在我們不妨拿一些事實來說明一下,我們常有這個感覺,你本來好端端的,然後呢你心裡面動了一個非理作意,哎呀,自己覺得啊,想得這 (p176) 個……煩惱當中去盤煩惱,就是腦筋裡面這個。結果啊你越想越煩惱,越想越煩惱,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吧!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小小的譬喻,譬如說我跟某人吵架了,然後吵過嘛就算了,等一下我跑過去一看,欸!這個人在旁邊說話。他本來好端端地無關緊要,你也在好端端的,你就心裡:咦,這傢伙又在那兒說我壞話了!然後你想:欸,他一定是!你越想啊心裡面是火氣越大,對不對?欸!就這個樣。
再不然的話,沒人,你也不跟人家吵架,你好好地在做事情,你滿好地做事情,你覺得:唉!我本來在那兒好端端的,跑在那邊修行!像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修行的本質沒摸清楚,他以為:喔!修行嘛,就是好像離開了家,跑到這兒安樂的,我結果跑到這兒還在受苦!結果啊心裡面又在那兒嘀咕嘀咕,事情已經做完了,他還在那兒嘀咕不已,哎呀,坐在那裡愁眉苦臉。我想我們有這個經驗吧!再不然的話,你在那兒忙,看見別人在那兒好像閒:嗯,他那個偷懶!這種都是非理作意。這個苦本來就是無法避免的,結果偏偏你啊在火上加油,心裡面再增加一個,害了,害了!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反過來,你不走這個非理作意,這個就是邪分別。說平常我們說「你不要分別」─不要非理分別,邪妄分別,這個不要;然後呢你如理分別,去安然忍受它。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它那個苦還在,並不是說安然 (p177) 忍受這個苦沒有了,它沒有退。但是呢,你能夠不非理作意,因此這個外面那個苦,它不會引生你內心上頭的剛才這種非理作意憂惱,第一個。好了,這個苦最多只有這樣!
更進一步,如果你在這個上面能夠「持餘苦助道方便」,把這個苦反過來能夠幫助你的話,那這個苦就變得很小,你就很容易忍受。這個還是說一個比喻,就像剛才說的那個作生意,這最現實不過的事情。作生意省力嗎?不省力耶!苦得很耶!但是因為你心裡邊有一個感覺,覺得:這是賺錢哪,這是你該做的啊!所以你不但不把它看成苦事,而且策勵你,這幫助你去推動你去作這個生意。換句話說,推動你找這件事情做,如果這件事情辛苦的話,推動你去辛苦,對不對?現在我們跑到這裡來,也是作生意,作什麼生意啊?賺的是佛法的法財,就把那個煩惱要換出去,把那個正法要把它換進來。世間的人把那個商品換出去,把那個錢換回來,我們也是一樣的呀!我們對這個東西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然後我們一天到晚是忙,還就找它去咧!所以在這個上面哪,把這個苦作為助道的方便,就像作生意人去忙一樣,結果是你越忙是越起勁,越忙是越快樂。有沒有苦?有的,那時候你感覺的苦,欸,變得很小了,變得很小了!這是我們人人有的經驗。
所以我們不妨還運用一個常提的一個故事:喔!這個小孩子牙齒痛了,哎喲,痛得……一看見一個糖,眼睛瞪得大大的。過了一陣子他要吃糖,欸,不讓他吃啊,他還不行咧! (p178) 到那時候他雖然牙齒痛,還吃得個起勁,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對的,要苦的,但是呢你的的確確要體會到裡邊的樂,這種狀態當中的話,那一點的小苦擋不住你。「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所以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哪,我們用什麼方法去策發它,這個事情是絕對重要!絕對重要!
現在道理有了,說是的,我們必須要受。這個概念很重要哦!我們往往弄得後頭,哎呀!覺得不對就退心了。現在想想看:退心的結果是什麼?後面在精進上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這地方不妨提前來說,你退心的結果啊,安樂並沒有增加;安樂沒有增加,結果呢,大苦是大大地增加。所以我們在這地方,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如理如法地反覆思惟、觀察,在內心當中生起如理,還有如量,如量就是定解。到那個時候的話,你自然而然什麼苦都不怕,不會退怯,然後呢精進自然提起來。這兩樣東西有了,佛法在你手上!現在我們下面看:
【第二引發方便分二。】
欸,對了,那麼怎麼樣引發那個忍辱、忍波羅蜜的,忍受這個,安受苦忍的這個方法呢?它有兩點:
(p179) 【① 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② 顯示其苦理應忍受。】
第一個,當苦生起的時候,你一向把它不能忍受、不歡喜,這種執著、這種心理狀態破除。進一步,說這個苦啊,不但是不歡喜它,而且還應該忍受,還要歡喜它。下面我們看,第一個:
【◎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則其意無須不喜,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非但無益且有過患。】
他一步一步地來,第一個先看,這個苦能不能對治它,換句話說,能不能把它消除掉。假定可以消除,那你不必不歡喜啊!你只要照著方法去消除掉,這就行啦!你何必在這地方不歡喜呢?對不對?所以我們說,臨淵羨魚啊是不如退而結網,你跑到河邊看見人家撈魚,你不要去羨慕,你趕快去撈;我們現在要求善果,可以求得到的,你趕快在因地上面去努力,不要等在那兒乾著急。說,反過來,快樂的事情是這樣,苦的事情也是一樣,它可以對治的,那麼你也不必說苦,你去找到了這個對治的方法對治它,你應該歡喜呀!說好像生了病一樣,哎呀,這個病痛苦得不得了!欸,現在居然找到了一個好醫生,這個好醫生一定能夠,哎呀,好歡喜喲!趕快去找醫生去。現在對這個煩惱心病亦然。
(p180) 反過來呢,說這個苦是沒辦法治的,既然沒辦法治的,你不歡喜,不歡喜有用嗎?也沒有用啊!不但沒有用啊,而且有過患。前面已經說過了,它本來就是苦的,身已經苦了,你心裡面如果是避開它還好一點,結果你心裡面這個苦上加苦,你不是自找麻煩嗎?實際上這個自找麻煩,就眼前講還是小的喔!真正的在這個裡邊、心裡邊這樣的話,影響是輾轉無窮輪迴的大苦喔,這個大的過患喔!所以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怎麼辦哪?欸,拿起力量來!
【若太嬌愛,雖於微苦亦極難忍,若不嬌愛,其苦雖大亦能忍故。】
結:說一個總則,如果我們太嬌嫩,哎呀,太愛惜的話,一點點小的都受不了;如果說你不這樣的話,再大的苦也不怕。我們現在啊常常這樣的,稍微碰破了一點皮啊,針上刺破了,喔唷,在這上面小孩子一樣哭得個要命。不要說那樣,乃至於我們老遠就有人怕,老遠看見一隻蟑螂,哎喲,就害怕地在那兒跳,我也看見這種事情。那的確是太嬌了、太嬌了!這種情況之下,那是一點事情都不行。現在我們居然在那兒修行,要自己解脫,還要把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解決苦惱,把這個擔子承擔過來;自己碰得一點事情,哎呀,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哪,沒用的!
(p181) 【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
對呀!如果說可以對治的,那去對治嘛;如果不能對治的,你在那兒不喜有什麼用場啊?
【又云:「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
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啊,不管什麼,自然的寒熱、風雨、生病,乃至於別人傷害你、綁你、打你等等,不要太嬌嫩啊!如果你太嬌嫩的話,這是反而增加,沒有用啊!現在是我們哪,尤其是出家的同修們,是為了要想離苦而跑到這個地方來,如果在這個地方還要嬌嫩的話,的的確確趕快脫下這件衣服回家去。退一步說,在家人,說你要想修學佛法的話,那同樣的道理,假定碰見這種情況你透不過的話,你不必說:哎呀,我在修學佛法。那個時候說:哎喲,好好地把它努力哦!好好地把它努力!先把正確的認識心裡建設起來,欸,一定可以!
【第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
他告訴我們,如理地去思惟的話,這種苦我們應該忍受的。它分成三項,第一個:
(p182) 【① 思惟苦之功德。】
說這個苦啊有大好處耶!
【② 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
不但是苦,對於這個,不但苦的功德,現在對這個苦你能夠忍受,而行種種難行的這個功德。第一個是苦的功德,第二個是忍受苦,行難行的功德。第三呢,
【③ 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然後說要去修嘛,怎麼辦呢?他告訴你,你只要漸漸地修,你能夠漸漸地修的話,天下無難事。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我們常常講,你注意因,然後注意了因,現在眼前一念下因。我們往往這一點不認識,總歸一口氣說,聽見人家念佛好,「欸,我也要去念佛!」然後說念佛得到一心不亂,「我也要一心不亂。」然後一天到晚在這兒,望這個一心不亂,望了個半天哪,一直在亂,就這樣。想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必須要一滴一滴地積累,一滴一滴地積累。
(p183) 所以我們古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一個公案,李太白,所謂李白,小說上面現在說李太白,這是中國非常有名的「太白詩人」。他據說幼年的時候逃學,不歡喜念書。有一天哪,看見一個老婆婆,拿了一個鐵桿,在石頭上咕嚕咕嚕在這兒磨。「欸,老太太呀!你在這兒幹什麼啊?」「我要磨一根繡花針。」「什麼?拿一個鐵桿去磨成一個繡花針哪!」要我們想的話,的確我們沒有一個人會做,欸,這個老太太就這麼磨。這個李白一想:啊,她這個老婆婆,年紀這麼老了,她能夠努力,我這麼年輕人,你不在這個上面……啊,努力回去發憤!所以終於成為中國最了不起的一個大詩人。世間法喔!這世間法,現在出世法,現在我們還又為法界一切有情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哪?要修!怎麼修啊?你還是從這個地方開始,還是從這個地方,你只要這樣地一滴一滴。所以記住喔,始終記住這個話: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須記住,任何時候你要跨一步;就是跟你眼前現在如理如量相應的那一步,你要跨出去。然後呢?一直在跨那一步,等到你最後等覺後心,也是跨一步,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我們要注意的,精進就從這上面講的。
是啊,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啊,我們眼前的的確確生活當中,在任何一點一滴上面。所以的的確確我們不要說這是助行喔!從以前的來說,覺得這是助行,如果你正確地了解,這個才是正行喔!上殿、過堂、走路,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幹什麼?跨那一步嘛! (p184) 你必須任何一個時候,一刻不離,剎那、剎那,你能夠真的這樣去做,眼前當下的一念把握住的話,剎那、剎那生善滅惡。如果你把這個把握住了,求世間的,得到世間的;求出世的,得到出世的。出世的當中,求自己解脫,這是羅漢跟緣覺;求佛果,菩薩,都在這個上面,都在這個上頭。所以說「從微漸修」。現在看,第一個,苦的功德。
【◎ 功德有五,】
五項,
【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
第一個,苦─前面已經說過了,苦有五德,現在把那個五德解釋。說沒有苦的話,你不會求出離,很快樂嘛,對不對?所以為什麼六道當中,只有我們現在這個人身才可以修,天上不能修,天上太快樂了,地獄是純苦也不行,現在是恰到好處。雖然恰到好處啊,推動我們向上的,的的確確是苦!沒有一個苦的,你就不想出離,不想出離,別的不談,所以這第一個功德。
【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因為苦的話,你就會遣除憍慢。平常的時候,我們自己覺得,有了好事情覺得很得意,這個得意的時候啊,不是憍、就是慢。「慢」是我比你高,「憍」是對自己得意的事情,哎!自己沾沾自喜;現在有了苦,這個就沒有了。憍、慢兩樣東西是煩惱,尤其是 (p185) 慢,它永遠跟著我相在轉的。這個地方講慢,倒不是說破那個我相,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恭敬,而最大的障礙就是慢心。那個慢心一在啊,是「慢如高山,法水不入」。當你一苦的話,你自己覺得:唉呀,我這是一無是處,身是病老牽連,心是煩惱纏綿,是一無是處。到那時候你自己一心一意,生病嘛求醫生,心苦嘛求佛法。最後發現哪,不管身心之苦啊,一心一意求佛法。求佛法,你要求嘛,對法及師就生起恭敬來了。你能這樣的話,對了!
所以這個地方的憍慢,最重要的中心功效在這個地方。最中心功效,不是說其他的不管喔!這個很重要、很重要的,這個苦,第二有這麼大的功德。第一個,它推動你要出離,可是出離了以後怎麼辦呢?你要得努力地學啊!學法的時候最大的一個障礙是慢─欸,它又因為這個苦,把你拿掉了!這是第二個。
【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
第三個,說當你受了這個大苦的時候,你就曉得:哎呀,這個苦為什麼啊?因為造了種種不善。既然你現在怕苦,曉得這個苦是什麼─苦果啊,這必定有它的苦因啊!唉,那你趕快這個因地當中努力啊,不要造苦果啊!所以對自己造種種的惡業,你自己覺 (p186) 得:哎呀,我怎麼這麼差呀!羞恥,不願意作惡的這個功德。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心情,對別人來說是一種心情,所以慚、愧,換句話說就是羞恥,羞是見不得人,恥是恥辱,對自己的事情,你正確地了解了就是這樣。
前面說,從慢哪,使得你進一步認識修學佛法,正式你修學佛法的時候,那怎麼辦呢?還是,你要修的時候就曉得了:哦,要修怎麼修啊?就從這個地方修。那麼要你修的時候,到那時候如果說沒有苦的推動的話,你覺得要修是修,停在那裡。結果那個苦逼在那個上面,唉呀!你就進一步。所以他一方面講那個、數那個苦的功德,一方面這個苦的功德的次第,有它的修行的關鍵在喔!
了解嗎?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
由於苦所以求安樂,那麼安樂是什麼?善因。所以我們「歡喜修善」。它苦一定是在前面的,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所以兩方面:後面是推,前面是拉。
【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能發悲愍。】
前面是就自己,然後呢推己及人,一樣地,把這個心比度自心,然後從它這個地方來擴大,推到別人身上啊!那個時候覺得:哎呀,一切眾生都在生死大海當中漂流啊!這個悲心也就這樣出來了;悲心出來了,這佛法圓滿了。前面是策發厭離心,那個地方策 (p188) 發大悲心。然後,因為你厭離心也好,大悲心也好,換句話說,單求自己解脫也好,幫助一切人解決也好,要解決的是苦拿掉,快樂得到,所以你必定要去找智慧,整個佛法推動你的原因,都在這個上頭─苦有五德。所以前面哪,佛佛道同,沒有一個佛出世例外的,都說什麼?苦集滅道,現在這地方又說一下。在中士道的時候,已經把這個概念,說得很清楚了,那麼現在我們正式用的時候又提一下。
哦!想到這裡,原來這個苦有這麼大的好處啊,說我們偏偏平常的時候不曉得,欸!還要避開它。是的,不是叫你受那個苦,而是要你什麼?利用這個苦。所以佛法的真正高明、真正圓滿的,無上正覺,他了不起的地方啊─轉煩惱,轉種種的惡業、罪惡,變成功什麼?嘿!智慧,變成功智慧,變成功功德。利用這個苦,就因為有這個苦啊,所以不管出離也好、是菩提也好,佛道就從上面產生的,這麼大的好處,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德喔!世間那個不是功德,那個是騙我們的。
【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自應先知數數修心,謂此諸苦是所願處。】
嗯,對啦!上面主要的提出來了,還有其餘的一些,我們先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先在這個上面好好地修行,這個很重要喔!如果你這個不修的話,平常我們都是這樣,聽聽 (p189) 道理可以的,聽完了道理啊,好了,往這地方頭一縮,就這個樣!我說這個頭縮不行,是指這個啊!就好像那個心裡面就縮在那地方了,哎呀,處處地方啊,這地方退怯了。這個要注意!所以說要數數思惟修行,這個正是我要願意的,然後策動我們,策動我們!
記得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名將韓信,韓信帶兵,多多益善。欸,多,再多不怕,就怕少。固然訓練有素,拿到他手上的話,哇!那無堅不摧;烏合之眾拿到他手上一樣不怕!為什麼?善於利用啊!真正的問題就在這上面。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韓信那個故事啊?破釜沉舟的故事。他到那時候臨時找那些人來,那些人都是烏合之眾,什麼叫烏合之眾?就是不是訓練有素的。不是訓練有素的人,找了大批的人來打仗,要我們現在這種情況怎麼個打法?一點訓練都沒有。欸,他就懂得啊怎麼個善巧地利用。
敵人就在眼前,而且這個是訓練有素的精兵,堅甲利兵。韓信呢?唉!不一定是老弱殘兵啦,但是的的確確是毫無訓練的,武器又不行,乃至於武器怎麼使也不會。韓信就說:這個吃過了飯以後,現在燒飯的這個鍋子啊,把它敲敲碎,渡過了河以後,把那個船打打爛。他為什麼?欸,前面那個敵人哪,等在那個地方,哎喲,他那個地方的糧草是不曉得多多少少,等在我們受用安樂,我們何必在那兒苦苦惱惱的。而且等在那地方,這麼好的地方,我們何必回來原來這個地方啊,哎,這個苦惱得不得了。那個船與其擺在那 (p190) 裡,打爛了以後,不讓人家利用。大家想:對呀!然後呢吃過了飯,把那個鍋子打破了,把船弄掉了,然後跑得去,一看那個敵人來了─那時候什麼心情啊?一條路,拼命!除了拼命,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為什麼?你不拼命,只有送命啊!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好玩,對!我們要善於利用,我們想想看。所以他後面這個精進一度啊,就是說這個。你們了解了這個,才曉得這個教法,本論,《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教法的圓滿哪!實際上的的確確,這是從佛世、阿底峽尊者,印度傳進來最圓滿的教法在這裡。它每一個地方,就這麼善巧地運用,就運用我們現有的狀態,所以告訴我們要什麼?以苦為道。同時我們這地方也不妨想一下,六祖大師怎麼說啊?欸,這個修學佛法,就在這個世間哪,所以「佛法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是恰如求兔角。」這佛法不離開這個世間喔,你離開了世間要想求這個佛法的話,就像找兔子的角。兔子有角嗎?沒有,找不到的!那現在就在這上頭,就在上頭。所以說:
【如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那就這樣,沒有苦的話,對不起,這個都談不到。出離,就是對自己來說,對別人來說,你真正能夠跳出苦,還要靠它,所以我們這個心應該堅、忍!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 (p191) 很重要!所以現在我們眼前第一個,要從這個上頭努力。
【又云:「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
再說,就是把這個苦,上面說,總提這個苦的特性,下面是把苦的幾個功德攝起來。第一個厭離心啊、出離心啊;第二個,除憍慢哪;然後呢第三、四就是羞惡、喜善;以及悲愍生死眾,生死苦海當中的有情。他只是作成功偈子的時候,把它文字上面稍微安排換一換,內容就是如此。噢,說原來苦有這樣的好處啊!那麼進一步,說現在我們要修忍這個苦。所以剛才是講苦的這個功德,現在曉得了,我們要去修,修的話,你要忍受它。那說這個忍受這個苦啊,它也有種種的功德的,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