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85L13忍波羅蜜多分五- P289L06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廣論音檔: [120B] 00’03” – [122B] 00’50”

手抄稿: 第十五冊P267L01-第十六冊 P51L08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忍波羅蜜多分五,一 忍之自性,二 趣入修忍之方便,三 忍之差別,四 修忍時如何行,五 此等攝義。  今初
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此等違品亦有三種,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怯弱心,三謂不解無其樂欲。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入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雖有多門,且當宣說修忍勝利不忍過患。其中勝利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眾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鎧。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又云﹕「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為救護,下劣為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奪諸眾生眼觀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歎。《入行論》云﹕「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於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於此因果關係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云﹕「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於入行,《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入中論》亦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如云﹕「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壞。」生恚之身者,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境為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集學論》云﹕「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諸苾芻,見此苾芻以一切支禮髮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乃至「具壽鄔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芻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若於同梵行所而為瘡患,為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鄔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故於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於有識之身。」壞善根義,有諸智者作如是說,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然此理不定,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又如前引「諸業於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為壞善不善,亦未說故。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為壞善根義,若不爾者,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廣論 師父手抄稿】
【忍辱波羅蜜多分五。】
它內涵分成功五個項目:
【① 忍之自性。】
第一個,忍的特質是什麼?就是忍自己本身這個特質,所謂自性、體性,是一樣。第二個呢?
【② 趣入修忍之方便。】
我們了解了這個特質以後,他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你要學這個方法的時候,不是馬上教我們去學,一定還告訴我們,你用什麼一種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會推動我們,會引誘我們,會策發我們全心全力去做這件事情。那麼有了前面這一個條件,第一個,了解忍的特質是什麼;以及有了推動我們學這一個忍的主要 (p268) 的力量以後;那個時候我們要去學,正學的時候才告訴我們,說那麼忍的內涵有些什麼,
【③ 忍之差別。】
這個不同的狀態當中,使用不同的方式,產生不同的效果。最後,第四
【④ 修忍時如何行。】
正式修的時候,那時候才談到修。還沒有包涵在裡頭的主要的意義在第五,最後一個項目。
【⑤ 此等攝義。今初,】
現在一個、一個項目來看,翻過來,第一個,就是忍的自性。
【◎ 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
這個忍,忍辱波羅蜜多包涵了三個內容,包涵了三個內容。所以它不單單是世間的所謂忍耐,或者說,啊,這個人脾氣很好,或者很有修養,叫作忍波羅蜜多。那麼現在我們看看這個三個方面的特質是什麼。
【此等違品亦有三種。】
他先從反面來反顯,然後呢才正面地烘雲托月地襯出來忍的特質,是跟它相反的,這違品的是相反的。那麼這個「違品」兩個字,現在大家了解啊,始終要記住:在抉擇這個法的時候,它並沒有一點漏洞在這裡邊,換句話說不是明、就是暗。絕對不是說,啊,你贊成第一案、贊成第二案,有很多人既不贊成也不反對,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必定要了解的一點,就是說一點漏洞都沒有的,這件事情當中 (p269) 就這麼敵體相反的。你能夠認識了那個錯的那一面,怎麼針對那個錯的那一面去把它對治,徹底地解決,就是對的那一面,這樣,所以現在從反顯來說明正確的那一面。
反顯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它正面是什麼?你成就了以後的狀態。既然對我們學的人來說,我們是一個凡夫,所以成就的狀態,就算你說得很清楚,對我們來說非常陌生。而是說,它成就以後的違品,相違的就是要對治的這些毛病,?是我們現在眼前所有的,所以它是從違品上面說,我們就很容易了解、體會得到,就這樣。那麼你從這個上面遮止了這個所產生的功效,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正面的體驗,可是從我們已經感受到犯的那個違品的那個上頭,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的它的狀態,這個是理由之一。當然還有更深遠的理由,這裡我們先不去說它。那麼這個上面有三句話,現在呢同樣地,這個三句話是針對著三件事情,哪三件事情啊?
【初謂瞋恚。】
第一個就是瞋恚,平常我們說三毒當中貪、瞋、癡,這個內涵滿廣泛的。第二個呢,
【次謂瞋恚及怯弱心。】
第二個呢,就是瞋心跟自己的「怯弱」,這兩個字,就是說委曲,自己不夠堅強這個 (p270) 心理。
【三謂不解無其樂欲。】
說不了解,不了解什麼?不了解這個法、善淨之法的特質。因為你不了解的,所以對這個真正的善法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你體會不到。既然體會不到的話,就生不起跟法相應的這種樂趣來。既然沒有這個樂趣,你也不了解的話,自然你不會有追求這一個法的一種力量――這好樂心,這樣。
這講完了以後啊,再把它詳細地說明一下。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第一句叫「耐他怨害」,能夠忍耐別人來傷害你,別人來埋怨你。換句話說這兩個是不管是心理上面、生理上面,別人對你有損害的時候你能夠忍耐。反之你不能忍耐呢,就是什麼?你就發脾氣啊!注意瞋火、無明火!所以說它兩個恰恰是相反的。那麼平常我們一般人碰見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對我們自己造成傷害的時候,生理上面、心理上面啊,我們就自己無法忍耐的這種心裡的煩惱相,我們曉得這個叫瞋、叫瞋恚。現在呢經過了這個善巧的方法,能夠針對它、能夠平息它,這個就是耐他怨害,這個是忍辱當中的一個特質。
其次呢,是外來的,是對自身所生的種種痛苦。那麼自身所生的痛苦,我們會產生哪 (p271) 兩種反應呢?第一個還是瞋心,哎呀,自己對自己的身心上的東西會有瞋惱。下面還有一個呢叫怯弱心,為什麼講怯弱心呀?實際上就是說,這個特別是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因為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啊,自己的力量不夠,所以產生很多苦惱。那個時候啊心裡面就畏縮、退怯,不夠堅強,特別是在修行這件事情上頭。
我們現在先不必說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佛因地當中這種捨頭目腦髓,我們退一步,然後看菩薩祖師們這種精神,再退一步,一直退個一百步,看看我們現在眼前的狀態。我們自己就了解:坐在這裡講起來啊,這個講得頭頭是道,真正開始做起來了以後啊,那雖不能說一無是處,但是的的確確是問題叢生。喔,說到了冬天哪,天氣冷的時候,這個打板響了以後,哎呀,起來覺得還捨它不得,這樣,那就是這個狀態。但是你反過來是情況,到真正天氣暖和、熱的時候啊,它又是反過來一種狀態。我們從起床開始,然後呢上殿、過堂,任何一件事情上面,教我們如法如理去做。這個如法如理去做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算是出了家,理路上面已經了解了,說:哎呀,這個貪是不好,要去掉它啊!儘管你理路了解,說得頭頭是道,對不起,這個境界擺在上頭的話,你就是拿它沒得辦法。好一點的說:我要跟它鬥!實際上呢,有沒有鬥得過啊?還沒鬥得過,鬥敗了,也只是說這麼一句。而經常狀態是碰見這種情況:唉呀!嘖……。
(p272) 所以我自己的感受,我自己現在深深地感覺這個。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師長們常常策勵,策勵了以後我心裡總說:我還是個凡夫嘛,你要求我這麼認真啊!這樣。那個時候的心裡啊,總算自己並沒有太差,是太差那就完了。所以的的確確是可以說夠差的啦,但是並沒有太差,就幸好的還有個「太」字在那裡。自己慢慢、慢慢地現在體會到,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啊自己就怯,心裡膽怯了,然後呢自己感覺到不夠堅強。
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正要想修行的話,這一關衝不破的話,你絕不可能!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去做、怎麼去做,這樣。所以前面所講的非常重要,你們一定要在這心理上面建設起來。而這個心理建設,大家還回憶一下:絕對不是說碰見強大的事情你來,那時候來不及了,而是很小的細微的地方。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能夠細微的地方,慢慢、慢慢把握住了,你在大的地方才有可能。要不然道理永遠是講得,啊!那個講得頭頭是道,講的是人造衛星,對我們來說在天上,我們總歸就在地下。
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就會特別告訴我們,說我們今天真正殊勝的地方在什麼呢?是,人造衛星,那麼高的在天上,可是啊,欸,它却是我們步步踏實了正在走上去。所以我們必定要把我們了解這道理,在我們行持上面每一步就踏實了去做;你認得了這個道理,然後呢你做到了這樣走上去的話,那個才是真正針對著。要不然的話呢,這種做學問的事情 (p273) 的話,對我們是一個大戲論。本來這個是對我們最好的引導必經的次第步驟,所以祖師們常常說:哎呀,這個無價之寶、摩尼寶,你拿來跑得去換糖吃,那是糟蹋了啦!這一點。所以對是自身所受的眾苦,那個時候或者你沒辦法忍受而生瞋恚,或者你沒辦法擔得起來而退怯,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呢,他說「善安住法思勝解」。我們現在在顛倒當中、在錯誤當中、在非法當中,我們現在所以要修學佛法的原因是為什麼?雖然我們並沒有如理如量地感到法的真實的內涵,可是我們確確實實地眼前的狀態,這種痛苦多多少少體會到了。我們有幸而找到佛門當中,說:哪,這個真相是如此啊!這個苦豈是何止這麼一點點,還多得多啊,大得厲害啊!原因在哪裡啊?原因在你顛倒,你對於所對的境相,我們眼前的一切,沒有正確地如理認識,乃至於如量地能夠把這個所認識的,產生完滿的這個了知。既然不了解,那當然不行啊!所以啊在顛倒當中,自然會產生這種問題的。
那麼現在呢,既然來了以後要想解決這問題的話,一定要對於這個法,如理、如量地了解它。了解了夠不夠?不夠,那是人家的,那是人家的!所以前面這一段叫作「聞」;然後呢你正確地把握得住這個內容了以後,上去的時候是「思」――經過了這樣的善知識的如法地聽聞,然後你如理思惟得到了跟法相應的一種勝解。這個特質前面一再說過了, (p274) 它法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破除煩惱的,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把握住這根本。那個時候當解決了這個煩惱以後,你內心當中得到那種清涼感,那個是跟法相應的。啊!原來這個東西這麼好啊、這麼美啊!那個叫法味,那個叫法樂!
所以在昨、前兩天談起那個事情的時候,我想你們還記得:在我們不了解佛法之前,儘管說,哎喲,我看了很多經、念了很多,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呢文字上面轉。如果你能夠進一步從它所指的內涵上面,了解了它要指出來的行相的時候。那時候你體會到煩惱的特質,以及破除煩惱的方法,你能夠運用上了以後,欸,人家來罵你、人家騙你,結果呢對你內心上產生了什麼?歡喜。在以前的話,唉呀,你碰見了這種情況之下,人家來罵你、人家來騙你,你心裡面會無法忍受,這樣。現在呢你一比較之後――歡喜!結果你發現真正受用的是你呀!你當下是清涼,然後呢不再造業,以前的業是到此為止得到解脫,那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地擺在這個地方。
這種實際上還沒有到根本哦,根本、真正的根本問題還在後頭。所以我只是說,就我們眼前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地方來告訴你,於是那個時候你對的這個法,如法地思惟得到了勝解――啊!能夠安住在上頭。這個法都是善法,這個法你能夠善巧地安住在上面。否則的話呢,儘管我們文字很通,你無法安住,講的時候可以,碰見事情啊,完了!所以 (p275) 這個地方,第三叫「不解」,不了解這一個佛法的特質。
那麼不了解當然有幾個:第一個呢,你根本連它碰到了解的人這個機會都沒有;然後呢,碰到了以後你如理地聽聞,聽聞了夠不夠?不行!這個我想我們現在都有這個概念,聽得覺得有道理,自己用、用不上,為什麼?他所以告訴我們叫「法思」,欸,你的的確確非要如理思惟不可的。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每一個地方都抉擇,都告訴我們關鍵就在這裡。然後呢,到那個時候你不要說等到修相應,修相應那是境界非常高了,絕對動搖不了你,你就安住在這一個跟法相應的這種樂當中,或者是定相應的樂,或者是慧相應的樂。而佛法上面真正講起來的,是偏重是真正主要的在這個慧相應的樂,當然一定要透過定,那個是以後再去說啊!
所以說這一個真正重要的,叫「不解無其樂欲」,無其樂欲。所以這個忍也有一層一層的深,到第三層到究竟的時候,這個叫作「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所以這個前面,也可以說平常我們叫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個三句話所代表的這個內涵,大概也是如此。繼續下去,
【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
(p276) 這個波羅蜜多到什麼情況之下成就了呢?是說我們自己的內心把這個瞋恚,說「忿等」,等字包含了所有跟瞋相應的以及它的根本。瞋相應的,那也許表露在外面的形相上面,也許只是心裡的這種瞋恚之心,乃至於它那個根本。根本是什麼啊?那個種子、習氣,徹底地解決的時候,那個是這個忍辱波羅蜜多圓滿的時候。
【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
這個不是說使得外面一切的有情,「觀待」是悉……就是說,相對待而說明這件事情,不是由於外面一切有情,他都沒有暴惡了。因為我們所以――這個地方應該這麼說,我們所以起瞋心是為什麼?因為外面有那一種暴惡眾生,非常惡劣,行為非常粗暴,哎呀,碰見這種情況,然後呢使得我們發瞋心,這樣。它不是從這個上面著眼、看的,而是說我們內心來看的。因為你真正能夠調的只能調自心,外面那些眾生可不是我們能力,所以說「非能辦故」,這不可能!你可以一個、兩個可以,要想法界一切有情把他調伏,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你能夠把自心――自己心裡邊,把這個瞋恚,不但現行而且種子、習氣徹底淨除的時候,那麼這個忍辱就行了!
【《入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
(p277) 這個暴惡的有情啊,唉呀,那是無量無邊就像空一樣。那個空就是的的確確那是無量無邊的,你絕對沒有辦法可以徹底地調伏,就像前面講這個布施、持戒的時候是一樣。那時怎麼辦呢?你只要把自己內心當中這個瞋恚能夠摧破的話,那就等於破了一切敵人,一切敵人。那個瞋心就是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產生這個對立狀態,如果是你能夠忍的話,那對不起,這個敵對狀態在任何情況之下,自然而然就不會產生。我們看看佛陀因地當中,那很典型的例子都擺在那個地方,就是這樣。所以他下面這個比喻啊,妙極了!
【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
說就像我們跑在、走路的時候啊,在那個沙、石子充滿著荊棘的地上去走一樣,你想要那個皮,或者用那個地毯鋪起來的話,它不可能,這個大地這麼多。欸!現在有一個很妙的辦法,用不著這麼大、鋪那麼多,你只要做一個鞋子,把那個厚厚的一雙鞋子穿在你腳上面。對不起,你穿了這雙很厚的這雙皮鞋,跑哪裡都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學忍辱也是一樣,你能夠這樣做到了,就等於把所有的地都覆蓋住了。
【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
所以外面的東西我不可能,應該遮的遮止我內心,而不是遮外頭。那從前面一路上面 (p278) 來告訴我們:佛法是內明、內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特別要注意!我們如果說聽了這個道理以後,不在自己內心上用工夫,那完全冤枉,完全冤枉掉了,冤枉掉了自己,也對不起我們穿這身衣服。所以這個地方就特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警惕一下!
佛、菩薩、祖師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再提醒一下,喏,我自己的當年的痛苦的經驗:不要說我是凡夫啊!「我――是凡夫,趕快努力啊!」要這樣說。「佛、菩薩、聖人已經成就了,他尚且還這麼精進啊,我是凡夫再不努力更待何時啊!」這個是我們應該講的話,注意!平常我們如果說第一句話,前者的話:我是個凡夫啊,叫我怎麼、怎麼、怎麼做得到,這是佛菩薩的事情啊!那個等於是說講剛才那個舉的比喻當中,哎,這個人造衛星美不可言啊,可是你永遠仰起頭來,坐在那個地上,然後呢趴在地上去看它。不是,完全不是,修學佛法絕對不是這樣的!何況現在諸位大家有個心理說,我要學佛!什麼學佛啊?你要解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痛苦,現在連它這麼一個小小的問題,碰到了以後你都不能解決。是,不能解決,當然,我們是凡夫,可是最主要的不能解決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哪?說:我趕快努力呀!
然後呢,現在學到這裡為止,我們已經找到了,處處地方總是在自己內心上面:對,沒錯!如果說你碰到這種地方說,你責怪別人的話,你第一步已經走錯了,下面根本完全 (p279) 不談,這個是它的一個根本問題。所以他前面比喻,一方面是告訴我們修忍辱是這樣修,一方面也特別地這個方向已經很明白指出來啦!很明白指出來了,就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上面下功夫,這個叫作內明。所以這個「忍」字啊,妙極了,心上一把刀!這一把刀擺在別的地方還可以馬馬虎虎,擺在這個地方,你向前一點覺得刺破一點皮就算,再過、再過去的話,刺穿;擺在這個地方,一把刀擺上去,你向前一步的話送你命。現在送的什麼命啊?法身慧命,這個肉身的命固然送掉了,法身的慧命的命是更可怕、更嚴重哦!喔,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是忍的特質。那麼下面呢,
【◎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
在我們沒有修之前先告訴我們:欸,有一個善巧的方法,你怎麼在這個方法上面能夠善巧了以後,然後呢,欸,你再去修、再去修。他下面告訴我們這個:
【雖有多門。】
這個修忍的方法是很多呀!這一個地方,
【且當宣說修忍勝利不忍過患。】
(p280) 修了這個的殊勝的利益,不學這個的大的過失以及患害,對我們的害處,處處地方都是這樣。因為這兩樣東西,在這個策發我們修行的方便當中,可以說最主要的,也是最有力的。我們目前只要把最主要的、最有力的根本把握住了,然後推動你去向上,自然而然那些枝末、根本都來了,都來了!
【其中勝利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那麼先引〈菩薩地〉,這是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那一段文。說這個菩薩呀,「先」,看哦!欸,他在修這個忍辱之前,他為什麼要去修啊?先看到這個忍辱波羅蜜多這一件事情,種種的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呀?哦,說「謂」,那就是指下面,分別地說明:他凡是能夠修忍辱的那一些人,「補特伽羅」就是那些人,於當來世是「無多怨敵,無多乖離」啊!這種人將來很少冤家對頭,這是最惡劣的。其次呢,沒有乖離,他周圍的人都跟他非常親厚,不會相乖背,不會離開他的,不會離開他的。
而且這個反面哪,「有多喜樂」。這個冤家對頭啊,那是給你的是無非痛苦,無非 (p281) 痛苦;然後呢第二種人的話,你周圍的人的話,雖然是滿好的,可是一旦離你而去,跟你不相應的時候,你心裡面哪,前面的樂反而生苦。現在呢這些都沒有,而且啊有種種的喜樂,有種種的喜樂,所以說「有多喜樂」,這個詳細的下面會解釋。那麼還有呢,這個是將來的、將來的,眼前呢,是「臨終無悔」。
到臨終的時候,沒有悔。為什麼沒有悔啊?這個地方倒是可以簡單地說明一下,簡單地說明一下。說平常我們一生忙完了以後,到你臨終的時候,什麼境相?這個我們沒有感受得到,因為誰還沒到死的時候。欸,但是我們卻有一個經驗,什麼經驗啊?當你或者病,或者一個突然的突變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有一種狀態產生了。這個當年輕的時候,病了以後趕快要求好;如果說年紀大一點的,病的話,喏,就怕死!然後呢這個擔心,哎呀!這個事情還沒有成,這個事情還沒有,那個事情還沒有……這心裡一大堆事情擺在這地方都現起來了,對不對?這個經驗我們有。還有什麼叫突變呢?譬如說現在我們這裡住得滿好的,安安穩穩,忽然之間,有一個突然的變故產生了,我們被迫要改變一個環境,遷離一個環境。於是,哎呀,這個事情不曉得怎麼辦,那個事情也不曉得怎麼辦!是不是這樣來啦?然後呢這一種情況之下,有很多不如理的事情,如果以前做得不恰當,不如理 (p4) 的話,唉呀!到那個時候你就不曉得怎麼辦。所以這個是什麼?前面我們說過了─業,業就是這樣來的。
現在呢,你如果說照著佛法去做,這個忍辱波羅蜜一定跟佛法相應。所以到那個時候,你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你感覺得什麼?唉!你感覺得:「啊!我一生忙就忙這些,現在忙完了以後,要等待這個安樂果來啦!」你會不會感覺到後悔啊?不後悔!不但不後悔,我們現在就拿剛才這個比喻來說,生病也好,或者被迫遷離也好─生病是就我們的身體來說;被迫遷離,對我們外面的這個器世間、受用來說。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之前,一天到晚為這個而忙,是忙了半天萬一生了病的話,哎呀!失去了,該怎麼辦?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真相以後,就發現了:唉!原來這個生死根本就在這個上面,什麼?壞聚見。這是根本啊!那本來就沒有我在,只是五蘊,這個五樣東西,它是無常要壞的,因為你顛倒而執著。所以你認識了這個一直在修行當中,安住在這個善法當中。
所以你經過每一個步驟,在修行過程當中,種下每一步的善、淨之業,然後呢,到這一生快走的時候,你覺得:現在我等在那兒啊,結果了,等在那兒結果了。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一生祈求念佛往生,然後呢到那個時候的話,只覺得:「是啊!這個娑婆世界是受夠了苦,我本來一直在求它,現在病囉,快要死囉,啊,那美不可言!」你會憂嗎?會 (p5) 悔嗎?嗯,自己的身體是如此,外面我們所受用的器世間同樣的道理。平常我們不了解,哎呀!忙這個、忙這個、忙那個,這樣。現在我們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呢?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要修行,還非藉它不可啊!所以這個房子,這個房子有得住就好了嘛!這樣。吃、用,欸,只要能夠維持就好了嘛!
所以我當年剛出家的時候,老師就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一個小茅篷遮遮風啊、遮遮雨啊!」我現在真越想是越美、越想越好。你看,我們古代的這個大德蓮池大師,他跑到那地方,他並沒有先跑得去,喔唷!造一個大廟,然後這樣,沒有欸!他先跑到那地方去住在那裡;有人來了,好、好、好,有人送東西來那我們就造一個,就這樣,始終這種狀態。所以,如果到那個時候,現在這個環境說要變化了,要被遷離了,假定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你若有所失,因為你所認識的只是這個。你了解了以後,要你遷,遷到哪裡去?遷到極樂世界去,哎!那歡喜得不得了,求之不得嘛!欸,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你對於這個法有了認識,能夠有了「法思勝解」以後,一生當中,我們前面的能夠修這個,感得這個果報是將來的,那麼眼前呢,啊!當然不會憂悔。因為這樣,所以你身壞命終以後,「當生善趣天世界當中」,一定到好的地方去,一定到好的地方去。這個善趣,包括整個的從人以上。然後呢這個天有兩種,這個天有兩種。一 (p6) 般的世間的來說,就是我們的所謂欲天、色天、乃至無色天;實際上這個裡邊還包括第一義天,第一義天。通常在教理的正規講起來,這個第一義天當中,那是說的是平常說「方便有餘土」開始;就像這個裡面特別的,我們目前學淨土法門的,這個─那的的確確是這個都是在前面所說的善趣天世界當中。你想嘛!剛才說的身壞了以後,到那個地方去的話,喔,那多好啊!
【見勝利已自能堪忍,】
就是說,噢!原來修忍辱啊,有這麼大的殊勝利益啊!所以眼前吃一點小苦,你得到這麼大的大利益,啊!那美不堪言。這是為什麼我們必定要正確地認識,如理地思惟的。要不然大家沒有正確的這個認識,總把修行看成功什麼?好像現修,現買現賣一樣,對這個因果概念都弄不清楚,那個就錯了,那完全錯了!因為你因果概念弄不清楚,所以總覺得修行好像跑得來,這是一件應該快樂的事情嘛,跑得來要坐享其成,天下哪有這樣的事情!絕不可能,自然而然你就不可能─小苦都忍不住,何況是大苦啊,前面這個整個的談不到啦!
所以不但自己做,還要
【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那不但是勸他,然後呢,從內心深處深深地體 (p7) 會到,一開口、一行為─開口就讚歎,然後呢你行持就是跟它相應,自然而然。然後呢不但自己如此,看見別人能夠行忍的補特伽羅啊,「慰意慶喜」,好啊,歡喜啊!是讚歎啊!這個是〈菩薩地〉說的。下面,
【《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眾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鎧。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又云:「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
這個是《攝波羅蜜多論》上面的。這不管是前面的〈菩薩地〉也好、這個論也好,都是說學大乘行者的內容,那麼這部分是講忍辱。這個括弧裡面引的,下面的解釋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只要看下面的文哪,那麼就會了解上面引的那段話的意義。
【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為救護,下劣為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
【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奪諸眾生眼觀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歎。】
(p8) 我們仍舊在括弧裡邊《攝波羅蜜多論》這個地方,看這個一段話,前面是引論,下面是解釋。是說我們不是要學菩薩乘嗎?學佛乘嗎?然後呢學佛乘是行菩薩行嗎?那是要廣利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嗎?但是現在那個有情都在顛倒、愚癡、大邪見當中,他的行為是非常地暴惡,你現在要去幫他忙、救度他,哎呀,這困難無比啊!那個時候就感覺到了:不行啊!不行啊!所以就自己覺得:哎呀!我不行啊!這個力量就怯弱了。力量自己覺得不夠,所以對於這個利他的事業,就產生了退卻了,所以說「棄捨利他意」。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欸,他有一個非常善巧的方法,什麼?忍。所以說,佛說忍啊這個是最最殊勝的方法,能夠使得學大乘的行者不退菩薩行,最殊勝的方法是忍,是忍!是這樣,這是第一句、第二句。
因為你能夠忍,然後呢你就能夠不退你的菩薩行;不退你的菩薩行,於是呢你能夠步步向上。反之,你如果說不能忍耐而退心的話,那個時候怎麼辦啊?於是你的善根所以就到此為止,萬一你還發了脾氣什麼等等的話,那整個的善根就被它摧毀掉了,所以說「能摧壞眾多善根的忿恨怨敵」。這個真正的善根最大的這個大怨家就是瞋恚,後面會告訴我們。這一個瞋恚這個嚴重,這個瞋恚的禍患之大呀,不得了!只有一個方法─忍,能夠從這個摧毀善根的這個怨敵當中救護出來的,就是它,所以佛說這是殊勝方便。
(p9) 不但如此,那「世間圓滿諸善事」,也都是由忍救護的喲,都是由忍辱救護的哦!實際上呢,這個地方的說世間圓滿,我們要了解,它不是指我們輪迴世間的這個,應該這麼說,不是單單指,所以前面叫共下士,這個「共」字有它的特別意義的。對下士來說,他要求的世間圓滿,對中士、對上士來說,說我們要求共世間圓滿。這個話怎麼講?你世間圓滿是增上生,到最後圓滿的時候是什麼─決定勝,就是佛的報身、報土,這個靠什麼呢?靠忍來救護的。所以大家還記得吧!前面在還沒有開始講大乘的真正的內涵之前,他就抉擇,換句話來說,來辨明大乘應該學的內容,說要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方便,隨缺一種不成,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所以他引了很多經論,說這個菩薩如果厭惡有為的話,不行。但是呢,你要在有為當中轉,你要有真實的本事哦!要不然你在有為當中轉轉你又轉掉了,欸,所以要慧來攝持。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所行的,從布施、持戒、忍辱開始,這種時候,這都是方便所攝的,就是世間圓滿,這個都靠這個忍辱救護。
你不能做這個事情的話,處處地方怯弱,哎呀!碰到一點事情就不行啊!現在你有了這個,就能夠勇往直前,真正能夠圓滿無上大菩提。佛陀世尊我們稱他為叫大雄、大力,一點都沒有錯,靠什麼?靠這個。所以「是具力者妙莊嚴」哪!他真正的這個大雄、大力,什麼地方開始的?就在這裡,這個才是真正菩薩乘的最殊勝的、最奧妙的莊嚴。能夠 (p10) 使種種難行的能夠行的,最殊勝的力量就靠這個。實際上呢要兩樣東西─忍、進,忍是消極的防範,然後呢從這個上面你有了這個本事,能夠擋得住一切,才能夠談向前猛進。你擋都擋不住,那還談什麼進呢?所以這個是他最殊勝的力量,最殊勝的力量。那麼「能息害心野火雨」啊!這樣。這平常最真正地損害我們身心的這個「野火」,這個野火,為什麼講野火呢?平常這個室內的火小小的,小小的,這個野火是原野一片,哎呀!這個火是不得了,哦,不得了!這個大火也靠這個忍辱之雨來熄滅,來熄滅。那麼「現後眾害由忍除」,不管眼前的、不管後來的,一切的這種大禍害,都靠這個東西,都靠這個東西。
這個是殊勝的人哪,欸,最妙的所謂「堪忍鎧」,不管你任何情況之下,欸,我可以擋得住!因為擋住了,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它多難都能夠行,這個才是真正的力。平常我們碰見一點小事情,自己就暴跳如雷,這是最差勁,一點用場都沒有的。真正的大丈夫在什麼地方?就在這個地方,他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不為一切任何境界所轉,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有力量轉那個境界呀!這個才是真正的力量,這個叫作大雄大力。否則的話,自己都是煩惱的奴隸,碰到一點情況被它弄得個團團轉,哎呀!自己纏在那個煩惱當中多少時候都轉不出來。所以前面他特別地說,說這個世間的敵人,再大的勇士沒有用,因為你別以為這戰勝了很多敵人,你不去殺他,所有的世間的人沒有一個例外的,到最後 (p11) 都是死,你不殺他也還是死啊!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什麼─煩惱。欸!對不起,這個東西它永遠存在的。你真正有本事的,要把這個克服了,對啦!所以這個殊勝,殊勝。
那麼你有了這種力量的話,他不管外面的境界也好、人也好,這個「惡人粗語」啊,換句話說,種種的邪、不如理想的這種傷害你的事情─這個為什麼叫「箭」呢?平常我們曉得,我們說這個嘴巴,啊!那個嘴巴像利刃一樣,那個最容易傷人的,而且一句話出來的話,你就沒辦法可想,這樣。平常我們常常彼此之間談話也是一樣,所謂舌鋒、舌鋒,那個舌頭像一把利劍一樣,一出來就把他傷人─欸,你有忍辱的話,對不起,它沒有辦法你,莫奈何你,莫奈何你。
不但是你沒辦法傷害他,欸,妙咧,「反成讚歎微妙華」哦!這個我們就不大懂了,明明人家來罵你,怎麼是變成功讚歎的微妙華呢?現在我們哪,心平氣和進一層來看看。我們眼前馬上舉一個例子,兩個人對面對吵起架來啦,吵起架來啦。啊!兩個人大家是爭得個面紅耳赤,乃至於打了個半天,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你有多大的道理。平常我們情況之下都是這樣的,自己總覺得有道理,就算自己輸掉了,不服氣:你有道理,我也不服氣你,就這個樣!欸,人家看起來,「唉!這個人啊,反正是一個,不說他畜生嘛,也是個蠻子。好啦、好啦、好啦,就讓你。」人人怕你,你說你真的勝了沒有?你發了半天脾 (p12) 氣,只是人人厭惡你,表面看起來,欸,這個傢伙,你給他笑面孔,最好如此;心裡面擺得遠遠的,對不對?是不是這個樣?大家想想看。喏,我想我們應該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經驗吧!
欸,然後呢,兩個人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你能夠忍,儘管對方面罵你,旁邊人看起來的話,這個是非我們每一個人還是……就是不要說深的,世間的常理,一看,儘管這個人他,好、好、好,這樣,但是人家說:「欸,這個人有功夫,這個人有修養,這個人懂道理。」如果修學佛法的話,「哎呀!這個是真功夫,這個真本事。」結果啊,他罵你,要平常我們是暴跳如雷;你發現啊,你能夠不暴跳如雷得到的,結果他罵你,就一點傷不了你,不但傷不了你,倒反而變成功你的最佳的讚歎,對不對?乃至於對方罵你的人,弄完了以後半天他想一想:嗯……。如果你跟他吵了,往往啊!不一定,大家都不一定有道理,如果你跟他對吵的話,他就算有一點理虧,他吵完了以後,他一定想:我沒有錯!如果你能夠忍的話,他完了以後,想想:「哎呀……。」總歸他反省的時候,覺得「我理虧了,哎呀!真是對不起。」唉,你呀,不要說旁觀者在讚歎你,這個對方跟你吵架的人,他都會讚歎你,對不對?
所以我們人哪,都是近視極了,我們都被煩惱自己綑死了,自己還覺得:我對!那實在 (p13) 是愚癡、顛倒莫甚於此啊!那這是淺近的,深的我們不談。這已經說過了,你能夠真正體會到淺近的,如果深入的話,你才有機會談得到深的。現在如果淺的地方都談不到,你講深的有什麼用啊!這個地方我特別說明一下。大家了解了,說你真的能這樣的話,那個壞人來傷害你,他不但不能傷害你,反而變成功最妙的讚歎─這個「微妙華」,這不是普通世間的哦,是千真萬確地莊嚴我們的報身、報土。「名稱花鬘極悅意」,啊,美極啦!
下面有一句話,「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下面的解釋當中,這解釋在二百八十七頁,第一行的下面,說「微妙色身具金色」,佛的三十二相的根本因,是什麼你們知道不知道?「忍」這一個字。不過佛的這個忍,不是像我們普通地說:「哎呀!這個人哪,很有功夫,這個人老成持重。」不從這個地方忍起的。他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從外面的生忍、法忍,可是根本的是無生法忍─他能夠深深地體會到一切法,原來根本真相是如此,這樣。所以他圓滿色身的根本因是個「忍」字,這我們要了解的。反過來說,我們世間的人長相的美好等等的話,有幾種原因,根本因還是忍字。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說,如果你供佛啊什麼花、什麼等等,會長得美,沒有錯。我們現在不妨去看人家的面孔,有很多人─美、秀、雅,這個不太一樣哦!欸,你可以長得非常美,但是呢,他雖然美,你看起來,你不一定歡喜他;有很多人的話呢,不一定太美,但是你,教你看 (p14) 起來你就會歡喜。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對不對?他長得很美你不一定歡喜的話,他那個時候根本因是在什麼呢?就是他是供養這種美麗的花呀什麼,這樣而來的,這個;欸,你看了使你歡喜的,那是忍辱功夫當中來的,這個不一樣哦!
其實如果你們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們也可以判斷的。前面呢講業的時候,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異熟、等流、士用、增上,這幾個因,這幾個果,記得不記得?異熟是什麼?哪,你供花呀這些東西,當然忍辱也包括在裡頭。但是同樣還有一個什麼?等流。這個等流當中一個叫領受,一個叫造作,對不對?欸,你看見了他,你為什麼歡喜啊?你這個地方仔細想一想,你就曉得我剛才那句話的意思。
所以現在佛學的這個忍,卻不是我們普通的哦!哇!那最究竟、最圓滿的。所以他得到的也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實際上仔細說起來是,哎呀,無量無邊!這佛的這個功德,要我們去讚歎的話,不要說我們凡夫沒辦法讚歎哪,那個佛都沒辦法讚歎─不是沒辦法,就是要說給我們聽,我們根本要經過無量無邊的時劫來說,我們還是沒辦法聽圓滿它。這樣欸!這地方我們不必廣說。下面一句話,
【奪諸眾生眼觀意思,】
他這個佛身的相好,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看,啊!自然而然就把我們全部的人的精神就吸引去了。我們世間的人,哪幾種狀態?有 (p15) 一種人,一個醜八怪,你一看,喔唷!你不要再去看他了,對不對?還有一種剛才說,有很多人你看了以後,不但美呀,而且看了你很歡喜的,那是什麼?而佛呢,不管任何人,你只要一看見他的話,你就不知不覺就好像看見最美的東西,你的「意思」就完全被他吸引去。根本因在這裡!當然,注意哦!根本因,還要圓滿因噢!啊,這麼個好法!當我們想到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內心當中,不知不覺之間就油然生起─我要學,我要學!這個就是他所以說告訴我們,趣入修忍的方便,現在還沒正式講修忍哦!說讚歎那個忍的功德,說明這個忍的殊勝的利益。
【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歎。】
噢,說你所以有這樣的微妙的身相,啊!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功效。就是剛才說,什麼功效?什麼樣的人一看見,啊!被他全部吸引去了。這個結果,怎麼來的?哪!就是這個東西造成功的。是能夠造出這樣的微妙色身、金色相的這個最了不起的這個技師,就是他啊!誰啊?忍辱。是「以如此等」,這些、這些……那實際上的,下面是無量無邊的殊勝的利益讚歎。
假定我們現在修學的時候,對這一點覺得特別需要的話,你就用多方面的,找種種的殊勝的利益。眼前哪,注意一件事情,我也常常特別說明,我們所以發脾氣為什麼?還是為了利害。欸,所以貪著難捨,為什麼?還是為了利害。假定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他 (p16) 教你說:「哎呀!你這個利害放掉了。」那的確教我們說來,不要說你們不願意學,我第一個就不願意學。欸,佛法恰恰相反耶!而說這個利害,這個利益不但不教你放掉,還教你認識了真正得到這個利益哦!不過不同的是,我們見到的是因為我們愚癡、顛倒,只看見眼前小小的利益。結果忙了半天,辛苦了半天,哎喲!要想賺到那個是苦不堪言。忙完了半天,把我們送到地獄邊裡去,啊!受無量苦。現在佛法告訴我們:你真正要得到利益嗎?哎,你不要被它騙啊!然後你眼前稍微一點努力的話,得到這麼大的好處啊!先不必說要一點點辛苦,他反過來先告訴你,你要得到的利益─哎,這些小的,沒有意思啊!有這麼大的好的好處啊!就策發我們。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深入思惟、觀察。你能夠了解了這一點,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人人都只有一條路好走,幹什麼?學佛!幹什麼?出家!幹什麼?不但是形出家,而且會精進努力,忍耐種種的痛苦─欸,得到這個大利益!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樣地用種種的殊勝的利益來讚歎它,策發我們自己的好樂之心,把這個力量提得非常強烈。那個時候不是忙著去修哦!你還不曉得怎麼修咧!只是把我們要修的這個心提起來,然後呢,那個時候好好地去學,好好地去學。
我們翻到287頁,我們開始講趣入方便的最後一段。我們說,哎呀!這個忍有這麼大的好處,那麼反過來的話呢,就是不能忍哪,讓瞋恚的現行造這個惡業的過患。現在繼續下去看第二行,最後,
【《入行論》云:「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於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
那麼這個引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事情,什麼呢?努力,第一個。幹什麼?要摧毀那個瞋恨之心,瞋恚這個惡業。「勃」,那就是說突然之間,猝然之間一種變色,平常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勃然大怒,形容這個怒的這種狀態,這個我們現在 (p18) 應該摧毀的。這個摧毀不是說浮浮泛泛、馬馬虎虎,應該努力地,應該勵心克己,應該勵心克己。那麼關於這個「勵」字,後面有一個精進一度,到那時候詳細說明,詳細說明。總之,這個在一切善法當中,包括把惡法的消除,把善法的增長,它這個精進是資糧善當中第一善,都需要的。至少我們現在心理上面應該有這種認識,然後呢把那個心理建設起來─我要做這件事情!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努力!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這樣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現在也好,後來也好。所以說,能夠恆常不斷地修習這個事情的話,哪一個事情?忍辱波羅蜜多,因為你能夠努力、精進,勵心克己,當然是一切時處都在這個地方,那你就「不失歡喜」。
嗯,平常說起來,這個怒,一定要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才會發怒。你說那個境界沒有現起,沒有你發怒的地方,你怎麼個修法啊?這個地方是怎麼一回事情?是說要了解,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所以能夠擋得住的原因,必定在境界沒有現起的時候,你已經有了思惟、觀察的力量,而且生起這個力量了,對不對?前面一再說,我們也都能夠體會到,雖然善法上面不一定體會得很強,但是平常一般的事情上面,我們都體會得很多;當我們不斷地習慣串習了以後,那麼那個時候這境界現起的時候,不知不覺那個習慣就起來了。我們以前習慣的都是惡法,所以境界現起的時候,不知不覺這個惡法現起。那麼現在呢,你 (p19) 要修忍辱,一定要事先修對治,而事先修對治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什麼狀態呢─要努力,所以說「勵」,那麼這個勵是這樣講的。
那個努力針對著什麼情況呢?就是平常我們心裡浮浮泛泛那個心。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你現在要注意到哦!這個當你平常一般狀態這種是,你一觀察自己的內心就曉得了:啊!這個心是什麼心啊?無記相應的。所以我一直好用《了凡四訓》上這幾句話─平常「只是悠悠放任」,你真正提起來的時候,內心上面有一種「戰兢惕厲景象」。譬如說我們在這兒拜三十五佛,那麼平常的時候,你就是說,哎呀!人家在那兒唸你也跟人家唸一遍。剛開始你沒唸會的時候,你還注意地去背啊、弄啊!是唸會了以後就不對囉!唸會了就隨口溜過。對了,我想起來,那天晚上講「熟、溜」兩個字就是這樣的。剛開始你不熟,那麼你要去背啊、要去記啊,熟了以後只是隨口溜過。「溜」字曉得不曉得,三點水,一個留下的留。心裡面有沒有?心裡面,嘿!意思一下,浮在那個水面上的一點點那麵粉的樣子。這個本論上面,前面上面說浮在上面一點酸酒啊,那是沒有什麼味道,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真正地一定要提起來,努力地提起來,恆常地思惟觀察跟法相應的這種狀態。那麼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那個跟法相應的如理如量的這個力量現起來 (p20) 了。現起來了以後,境界現起的時候,你能夠擺得很平。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所以「恆常修習」,是這樣恆常修習法的。了解了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真正平常的修行在什麼?就在思惟、觀察。所以很不幸的是我們往往說:欸,現在修行、修行了。總覺得好像修行怎麼?欸,就拜佛嘛叫修行,作早晚殿那麼修行,就打坐嘛修行;結果呢,等到我們去上早晚殿,作作也沒味道,拜佛也沒味道,做這個也沒味道,做那個也沒味道。實際上呢,根本問題,前面一再說,後面呢,到這地方真正用的時候,所以我在這裡再提醒大家一下。
你能夠經常這樣去的話,就是「不失歡喜」,眼前雖然境界沒現起,你在思惟這個佛法,哎呀!你越想越歡喜,越想越得意。平常心裡面就浮浮泛泛,欸,看見一個人跑得來,大家就聊聊天,今天天氣哈哈哈,就是這個樣,這種狀態,這毫無意思。然後你思惟法的時候,裡邊覺得:哎呀!這個裡邊趣味無窮。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更是使得你立刻感受到:啊!以前隨煩惱去的這個熱惱之火,這被三業,在惡業當中燃燒相;現在呢卻是以淨法淨化了以後,得到那個調伏清涼相,就這樣啊!所以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恆常修習這個的話,你就不失歡喜。
因為你能這樣,現在呢,「常得安樂」。喔,這個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樣。上 (p21) 午我們剛才講的,乃至於人家罵你,不但你沒有受傷,反而變成功讚歎你的最好的微妙花欸!不但如此,而且「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啊!嗯,當然啦!現在你不瞋,無瞋嘛,無貪、無瞋、無癡,你能夠如法相應的話,不但無瞋,而且無癡欸!它所以在這個裡邊你能夠無瞋、無癡的原因,你進一步說的話,一定還有一個無貪在。那說:欸,怎麼這個地方你不發脾氣怎麼還有無貪?你為什麼發脾氣啊?你有什麼地方被傷害了,對不對?就是說,你對你傷害這個東西貪著難捨,然後那個地方覺得被人家傷害了。譬如說你有個好的東西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的名氣被人家損害了,於是你在那兒發瞋哪!當你不瞋的時候,欸,同樣地你所對你顧惜這個東西,它就有不再執著它的力量在。你所以能夠做到這個的話,又是有個無癡在,多美啊!
所以這個地方的修習,我們要了解哦!前面對這個法的認識。這世間上面人家說,這個人老成持重,這個人是不動聲色。是!這個有修養的,是有修養的。可是萬一弄得不好的話,他雖然不動聲色,他下面一句話,他不一定是代表了跟法相應的修養。世間的,說不定人家說:這個人哪,府城甚深喔!下面他不一定講,但是如果講的話,說不定是說老奸巨滑,或者說笑裡藏刀。現在呢,完全不是,完全不是,完全不是!完全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情況我們要了解。所以說當然你眼前安樂,將來修了這個善法嘛,一定感生善 (p22) 趣。然後呢,這樣的生生增上啊,還必定「畢竟能與決定的勝樂」,到最後圓滿的是究竟勝。眼前增上生,他是最後是究竟決定勝,都從這上面,「故於現後都安樂」。這種殊勝的利益,嗨,都在這上面生起的呀!那麼前面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了,告訴了我們以後,下面有一句話,再點醒我們一下。
【於此因果關係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哪,前面這樣的一個必然的關係,他處處地方提醒我們─因果。欸,我們現在要求的注意喔!目的是求的果,你要求果的時候,你因地上面就應該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這樣。這個彼此間的關係,你經過了聽聞以後,如理思惟產生正確的認識以後,使它堅固,使它猛利!在你還沒有得到之前,所以說「乃至未得」之前,要努力去,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剛才特別解釋它那個「勤」字喔!而這個勤字,現在你們慢慢地體會了,你們務必要去體會到它。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平常真正地修習,就在什麼?就在這個時候。固然你坐下來的時候,你在早晚課的時候,你在拜佛的時候固然是,而更重要的在我現在的感覺,尤其是初機─卻是離開了佛堂以後。所以你這個前面這個加行沒有準備的話,換句話說,你前面沒有準備工作,你匆匆忙忙跑到這地方的話,你心裡什麼狀態,請問?心裡什麼狀態?跟煩惱相應的。欸,本來那邊你沒有準備,跟煩惱相應的,覺得: (p23) 啊,悠哉悠哉滿歡喜。今天叫你跑到那個佛堂裡去,你心裡還那兒:唉呀!這真麻煩。雖然這個心裡面沒有明確的概念,可是這個習性帶在這裡喔!
所以乃至於現在的有人說:「哎呀!這個早晚課是徒具於形式啊,是不如不要啊!」我一聽這個話,我就曉得原因何在。為什麼呀?因為我自己犯的毛病就是這個,多少年來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們現在講修行、講道理,講了個半天,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說的。那麼,是,徒具形式;內容呢?好,沒有了,內容就沒有囉!大家如果說不了解這個特質,然後呢這個文章作了一大堆,啊!這個什麼樣的三藏十二部都看過,請問這是內容嗎?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務必要知道。那個是講道理固然如此,現在你念佛呢?現在你持戒呢?難道就是這個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喔唷!這個條子,喔唷!他那個怎麼樣,他那個怎麼樣,然後一點細節的地方,我們這個爭論不休。可是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呢?等到爭論完了以後,剩下來心裡面懶懶癱癱。所以爭論的時候在增長瞋心,懶懶癱癱增長癡心,請問修行嗎?持戒嗎?念佛亦復如是,這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才是、才是。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前面哪,是它的殊勝的利益,現在呢如果你不能忍,隨著這個瞋毒而轉,那個害處分兩部分─一個是現在看得見的,一個是現在看不見,所以「不現見之過患者」,先引論上面說明,說:
(p24) 【◎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經過一千劫布施等等集聚的那些─供養善逝等。啊!那是不得了的,親自供養佛。我們曉得佛法當中,我們佛教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一個人物,阿育王。阿育王,喔唷,了不起哦!在印度那是真是了不起。阿育王這個人家叫Asoka,在印度什麼地方,最有名、最好的東西拿這個……印度那個鈔票上面,印的那個東西就是阿育王那個標誌,三隻獅子。所以在他們的感受當中,這個阿育王在印度是無出其右的,無出其右的一個人物,在我們中國還很難找到這麼一個人欸!為什麼呀?他的文史、武功、德行三方面,都是足以為千古的人所景仰的。我們現在譬如說漢武帝、唐太宗,哎喲,武功很盛,但是他的德行也不一定特別怎麼樣,當然這種人的話有他的非常了不起的地方。這是我,實際上呢我也並沒有研究歷史,不敢隨便地衡量,可是我的感覺的的確確,喔!這印度的地位是無出其右的。
他為什麼感得這個果報?佛在世的時候,供他那麼什麼?一個沙,對不對?就在那個地方,哎呀,看見佛來了,造的那個什麼東西,好像……我記不住了,好像是捧了一捧沙 (p25) 不曉得怎麼樣,去供了這個佛一下,就感得這麼大的果報。現在呢,不是什麼開玩笑,不是捧一下哦!經過一千劫的時間,然後呢你所集的「供養善逝等」,供養佛陀等等,「此一切善行」,這麼大的功德,你只要發一次脾氣,摧壞掉了!啊,這麼嚴重法!
【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於《入行》,《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
哪!這樣。那個是上面這一位祖師說了錄在裡邊的。還有下面,這個是論,論下面還一個經,經上面怎麼說呀?喏!你這麼一發一次瞋心,就「百劫所積眾善」,這個裡邊所有積的各式各樣的善,就是發一次脾氣,那就摧毀掉了。經論上面都這麼說,又引:
【《入中論》亦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
剎那還是一下喔!生起這樣的這個瞋念來,就把百劫當中所修習的─看喔!下面這個非常嚴重哦!施、戒波羅蜜多,不是說普通的布施喔!他是修習的布施波羅蜜多,換句話說,他這個百劫當中修的是什麼?是菩薩行喔!我們請問現在我們這種布施、我們這持戒,有沒有跟菩提心相應?跟大菩提心相應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哦,他經過了一百劫這樣去修習,所集的「諸善」喔!這麼發剎那的瞋恚心─破壞掉了。這一點我們千萬不要把這文字唸過哦!一定要把它深刻地記在心裡面。
(p26) 當你了解了這個概念了以後,現在我們不但應該注意不要發脾氣,而且應該注意到,瞋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喔!所以平常我們見解特別強的人,動不動好歡喜跟人家爭論的人,千萬注意啊!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一定是發脾氣瞋的,但是就因為那個見解擺在那地方,梗在那裡,動不動積在那裡,等一下,一下就發起來了。一發,害了!這麼個嚴重法哦!所以我們必定要深深地找到這個因所在,深深地找到這個因所在。那麼這個是講它這個壞善根這麼個厲害法,不過這下面有一個特別說明,說這麼個嚴重的摧毀的這個善根,這個瞋,是要瞋什麼樣的對象呢?所以
【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
說那麼這樣地嚴重的壞善根,發這個脾氣,是不是一般發一個脾氣就算呢?還是這個發的脾氣的對象有特定的呢?所以說,他瞋什麼樣的對象,那個「境」哪,就是所瞋的這個境界。嗯,有的嘛,說所瞋的這個對象一定是個菩薩;有的是說,不管,你只要發了脾氣,對任何人,這樣。那麼這個兩者當中,說前者,說瞋恚菩薩那個,是跟《入中論》說的符合的。
【如云:「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壞。」】
(p27) 因為在這個《入中論》上面有這麼一個說明,由於你瞋恚諸佛子—佛子的話一定是指菩薩—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百劫所修的這個施、戒之善,那麼一剎那,一剎那瞋恚一個菩薩的話就害了,就害了!實際上面呢,我們最近在讀《大寶積經》,《大寶積經》上面也特別指出這件事情來。所以最後那個迦葉尊者怎麼說:「對啊!這個事情這麼嚴重啊!但是誰是菩薩我也不知道,那麼為了這樣的起見哪,那不管是哪一個,我是絕對不能發脾氣。」他後面等一下還說:「這個境界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那就下面馬上就有了。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以!同時我們了解,它瞋恚波羅蜜的圓滿(編者按:疑師口誤,忍辱波羅蜜),它在什麼?在調伏我們自心,既然調伏我們自心的,我們管他對方是菩薩不是菩薩,對不對?修學佛法的,我們目的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地方所以強調這一點是說,萬一是個菩薩的話,唉!這麼個嚴重法。所以真正重要的話,不是在乎你避免那個過失啊!你一定要圓滿這個波羅蜜。所以我們必定要在這一點認識了以後,這個境界不管是哪一個,不管是哪一個都不能瞋。那麼繼續下去,
【生恚之身者,】
剛才說你瞋的對象。現在呢,你自己本身是什麼個狀態,就是說發脾氣的這個人哪。
(p28) 【《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
喏!就是說對象是這個,然後呢發脾氣這個人的話呢?它這《入中論》上面解釋,說這個菩薩生了這個瞋尚且如此,何況是不是菩薩。前面已經說過了,百劫修集的什麼─施、戒波羅蜜多等喔!這個修施、戒等波羅蜜多一定是一個菩薩,不是普通人哦!對一個菩薩積了百劫,然後瞋恚一個菩薩的話,都壞掉了,何況我們現在呢!對這一點是特別注意呀,特別注意!如果說我們不在這裡,不住在這裡,那我們不談這個,本來是凡夫,本來我們就忙的,就是忙下地獄的事情,本來就是忙的六道輪迴的事情。現在我們有了覺醒,跑到這地方來,然後一觀照,啊!說菩薩都在那邊拼命地努力,我還是個凡夫,更要不曉得努力多少倍啊!這是我們平常經常應該策勵的。就算你沒有正式地修,你這個心當時提起來的話,那個就對了,那個就對了!然後呢把這個心繼續不斷地,時時刻刻把它增長、擴大它。
【境為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
這個,他就說明了。這個對象啊,是菩薩,不管你知道是不知道,你知道固然不可以,不知道,不行,一樣的。實際上呢,我們拿一個眼前說一個譬喻吧!譬如說,我丟掉 (p29) 一個東西,把那個東西丟掉了,或者是燒掉了,燒掉了就是燒掉了,絕不會說:「啊!我不知道。」不知道了,火裡邊還會這燒掉了以後它又現起來,會不會?當然不會。假定你隨便燒掉一樣東西沒關係,燒掉這張鈔票,哦,是一百萬磅的英鎊,對不起,你雖然不知道了,那就是沒有了,那這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這個菩薩,是不是菩薩你知不知,不管!
還有呢,「見可瞋相隨實不實」,你看見他可瞋之相,不管它是實在的、不實在的。這話怎麼講?這話怎麼講,這個地方要特別地說一下。我們眼前常常有這種事情,有的時候自己心裡面的不對,看見那個境界是莫名其妙地自己就發脾氣,那換句話說,這可瞋相實際上並不實在,並不實在。這是我們剛才前面引的那個:喔!他有一位同修,他自己心裡面自己,他又自己不高興,隨隨便便就怪別人,怪這個、瞋這個,所以是不實在的。反過來,就是他真實狀態,他也不可以,因為菩薩要修的什麼?要修忍嘛!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實的都不可以瞋,何況是不實的呢?那不管實不實,你只要瞋,那個時候你的內心現起這個狀態,害了!害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壞善根」。
【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集學論》云:】
(p30) 上面說菩薩,實際上呢「總」─整個地來說,不一定一定要瞋菩薩,他也有根據的。下面這個論上面,
【「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諸苾芻,見此苾芻以一切支禮髮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
【乃至「具壽鄔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芻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若於同梵行所而為瘡患,為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鄔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故於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於有識之身。」】
下面就引證這麼一段,在那個戒經上面有這麼一件事情。說這個佛帶了大家,說:「諸位苾芻,諸苾芻啊!你們看見沒有啊?」那個時候有一個苾芻在禮這個塔,禮這個塔。所以他「以一切支禮」那換句話說,這不是普通的一個小小的合掌、低頭,是五體投地的這樣,而是以清淨心這個地方禮。「你們看見嗎?」那麼說:「看見了,看見了。」於是世尊就說:「諸位啊,你看哪!他這樣的清淨心禮這個塔,他隨他所禮的這個……。」譬如說我們現在拜下去,拜下去的這麼一塊地,你拜的那個面積有多大,從你這 (p31) 個地方開始一直向下,一直向下八萬四千深度,表示這麼深,一直到金輪。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地什麼?下面是一個什麼,風輪、水輪、地輪、金輪,一個一個撐托起來。說從我們這裡下去,一直深到那個地方去,有這麼大的一塊土。這個不得了欸!譬如說我們現在這麼大一塊的面積,我們身體用大禮拜那種,像那個金山活佛那大禮拜,整個地「趴!」一下,五體撲在那個地下的,那多大?我們不要說這麼大,大禮拜,就像平常我們五體投地的拜的話,也這麼方方有幾尺嘛!然後那個幾尺的深度,哇!那個八萬四千踰繕那的話,我們算算看,它有三種,對吧!就四十里這個算的話,八萬乘一個四十,那麼八萬,八十萬,四、八,三百二十萬。哇!這三百二十萬里深的這麼一塊,然後呢把它磨成功沙子,那麼有一粒沙子,你就得到一個什麼?轉輪聖王的這個位子。就這麼、這樣地大的功德,這不得了的功德,這功德之大呀,不得了的!
下面「乃至」,下面一個「具壽」這個具字,你們改一改,它文字上面寫一個且。具壽,平常我們說長老、長老就是這個。那個鄔波離尊者跑到世尊面前,請問世尊說:「這一個比丘,他這麼樣地禮這個塔,這麼大的善根哪,是不是有可能這個善根,做了一點不好的事情,統統能夠損壞掉了呢?」那麼佛就告訴他:「是的。」什麼狀態啊?「於同梵行」,那就是我們同道當中,而做了什麼?犯了這個過患,「瘡患」。那麼它這個地方的瘡患指什麼?就是指瞋心。所以他下面說呀:「他只要一犯了這個瘡患,一害了這個瞋 (p36) 心哪!我就再不看見他那些福報,沒有了。」就這樣大的善根,由於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毛病、過失,就徹底地摧毀掉了。
所以世尊就警告說:「鄔波離啊,所以乃至於枯樹,」為什麼叫枯樹啊?那個樹還有派上用場,枯掉了以後,我們就摧枯拉朽,那簡直是不要說用、用不上,燒火都沒辦法的,那個枯掉的樹,你燒起火來都沒用的。「乃至於這樣一點用場都……沒有用場的東西,你都不能起一個損惱之心,何況是對於一般人哪─有識之身。」他那個地方,並沒有說菩薩、佛子,或者是梵行者,喏!這樣,他特別說明的。真正重要的就是,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你呀不要發脾氣,不要讓那個瞋恚生起現行。
下面特別解釋一下「壞善根」,壞善根。這個壞善根的解釋之前,我先要說明:平常我們讀經等等,往往就囫圇吞棗,嘎嘎嘎……唸過去了。這個論之真正好的地方,他把每一個地方,他有一個認真的說明;不但說明,而且還很深細地抉擇,抉擇的話,就是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平常我們往往讀經覺得:哎呀,很懂!等到你一讀論的話,你發現啊原來你在門外,根本他到底說些什麼,完全不知道。所以我們真正要想修行的話,請問:你完全不知道你能修行嗎?當然不能!所以說種善根則可啊,真修行的話,那是非要學它的原因在這裡。所以他下面辨別這個斷善根是什麼,壞善根,前面已經講過了,曾經講過, (p37) 講到四力懺悔的時候,記得不記得?那麼現在這地方又辨明一下。
【壞善根義,有諸智者作如是說,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
他為什麼要這麼辨呢?就是有些人會這樣說,而且這些人,還不是普通人喔─諸智者!這個情況在當年這個印度、西藏,乃至於我們中國,都是這樣。現在我們張眼一看哪,也立刻可以看得見,不要說眼前一般的人,只是做些文字功夫的;我們看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們,的的確確有的人哪,對這個經的文義這麼解釋,有的人對這個經的文義這麼解釋。我們這一些祖師大德,的的確確我們都很尊重、很恭敬,他也有成就,所以公認為祖師大德,這個什麼?智者。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是不是很明白!如果說確定不移的話,那麼彼此之間那些祖師大德所說的話,一定沒有什麼爭議,既然彼此有爭議,他說他、你說你,這個裡邊有問題,這樣。所以說這個本論哪,它每一個地方,辨別得非常深細,讓你對於真實的內涵是了無餘遺,那個時候你去如法行持的話,你不會出毛病,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知道的。所以這個智者兩個意思,這樣。
所以有的這些,這個祖師們他這麼說:什麼叫摧壞善根哪?就是說把你很快感果的 (p38) 功能,暫時不能感果。實際上呢造了這個以前的這個善業,這個業還在,只是說眼前先感得什麼?先感那個瞋恚之果,所以說「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這個先出生。而善根那個果呢?原來那個善根果只是「令果久遠」,不是說後面不生。所以他說非後面遇了緣─它還是會生的─不是後面遇了這個善緣不生果。他有理由的哦!下面說:「以世間道」,因為普通的世間道,是不能斷這個一切的有漏種子。所以這個有漏的這個煩惱種啊,它不能斷除,不能斷除,他是根據這個。既然世間有漏之法不能斷除那個種子,那個種子的話相當於現在我們說,造了一個善業有一個善種子,造了惡業有惡種子,所以這個瞋恚是個世間道,世間道是不能斷那個種子的。可是因為你瞋恚了以後,所以你那個瞋的果先生起,而本來所積的這個善根、這個種子啊,是暫時生不起來,只是使得這個果報久遠以後才起,這種說法。欸!現在呢,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
【然此理不定,】
他倒不一定馬上否定它,說不對或者對,而是說不一定,不一定!我們看看哦!他一定要辨別得很深細以後,然後如理地抉擇哪一個才是。
【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
(p39) 根據什麼?根據這個。就好像我們凡夫一樣,說反過來說吧!我們修善行─懺悔,懺悔的時候以所謂說四力去對治它。用四個對治的力量,把以前所積的種種的不善之業都懺悔乾淨,淨治了,那個時候獲得了清淨了。清淨是清淨了,對不起,這個種沒有斷哦,如果說斷了種的話,你就證聖果囉,對不對?所以沒有,沒有證聖果。只是說你淨治了罪障以後,然後呢你可以如理修行,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從集資、加行而證道,然後呢先證的話是見、修,然後呢到佛果,是這樣的哦!所以它那個種的確沒有斷哦!
但是它雖然種沒有斷,因為你經過了四力對治以後,以後雖然遇緣的話,那個時候雖然遇到緣哪,你那個惡法它不會感果的。既然惡法不一定感果的話,請問善法當然也不一定感果。至於說到底感不感,他沒有說這個、這個……哦!這地方已經說明了,前面在這地方,四力對治當中已經很明白地說明。假定你的四力圓滿地能夠對治的話,它一定不感果,對不對?所以這地方說,你如果說能夠以四力對治獲得「清淨」,這兩個字很重要哦!獲得清淨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惡業啊,將來雖然遇緣的話,「其異熟果定不生故」,確定不會再生起的!
【又已感異熟善 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
(p40)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我們造了這個業以後,造完了業以後一定感果的。那麼等到你在感完,感了那個果以後─善業感善果,不善業感惡果─那個時候感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種還在哦,「雖非斷種」,然後再遇緣的話,它也不一定生。第三個,
【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
他一層一層深入。除了上面這個情況以外,還有修習的加行位上面,加行位有四個,所謂煖、頂、忍、世第一地。世第一地後面的話,那就見道了,見道了當然把那不善的種子啊,整個地就斷除掉了。所以在這個頂位跟忍位的時候,它那個「邪見」、「惡趣因」的這個種子啊,對不起,它沒斷掉;雖然沒斷掉,但是你只要得到這個位,它以後雖然遇緣,它也不會生起邪見以及去到惡趣,它也不會的。從這地方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前面他─那個諸位智者,前面那些祖師們說這個話不對。前面祖師們說的根據是什麼?他根據是說因為世間道不能斷種子。那麼現在,喏!就告訴你了:欸,這個種子還在,對不起,它不感果,不感果!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分別得清楚。
【又如前引「諸業於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為壞善不善,亦未說故。】
(p41) 嗯,這地方進一層地再說,我們除了這個以外,另外就是業感果的這一個,原則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諸業於生死,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業,以往造的業感果的次第是怎麼樣呢?我們曉得:隨重、近、串習,然後呢在最前的先感果,對不對?所以說,它當一個業感果的時候,其他的業啊,好,停在那裡。所以它只要感一個,而感的次第是隨重、近、串習、先後這樣來的。當這個感了果,其他都是「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其他的造的業暫時被遮止了,它就停在那裡不動。
所以單單說這一個,如果說就這樣叫作壞善根的話,那是不合理的。它並沒有說,啊,那以後這樣。因為前面那個諸智者怎麼講?他說那眼前先讓那個瞋的惡果先生起,說這個善根以後。結果呢?我們造了種種的業,下一生真正感果的,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下一生,欸,跟著來啊,它並沒有說,因為這一個果、這一個業先成熟了,下面那些業斷掉啊、壞掉啊,並沒有啊!同樣的道理,我們這地方就了解了,所以這個前面這些人說的這個話不合理。
【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為壞善根義。】
要曉得這個異熟是暫時不感果啊,這個絕對不能在……從這一個概念上面來說這個叫 (p42) 作壞善根,這個不可以的。
【若不爾者,】
假定是,不是這樣,反過來說,假定說這個異熟暫時不感果,就叫作壞善根的話,那下面這個毛病就來了。下面什麼毛病?
【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
應該說不管你做什麼,凡是造的惡業的話都會壞善根,為什麼?你造了這個惡業以後,它一定感惡果嘛!假定說這個令那個善業暫時不感果,先讓那個惡業感果這一點上面,就算作壞善根的話,那豈不是所有的這個有力的惡業,它一定先感果,那麼這個善根,都不是都壞掉了嗎?實際上不是。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地方的壞善根,是特別指說,你一旦造了這個業以後,儘管將來遇見那個善緣的話,它就再起不來了,這麼個嚴重法哦,這麼個嚴重法哦!
平常我們造了一點惡業,如果善根沒有壞的話,我們也有善業、也有惡業,如果惡業重的話,你先墮落,墮落完了以後啊,它這個善根又來啦,又成就囉!是啊,就比如說,我們說我們修習過程當中,正見、軌則、尸羅、淨命,萬一你不能做得圓滿,那麼那個時 (p43) 候你只要正見未壞,然後呢其他的地方做得稍微一點不大對的話呢,那個時候,你第一個可以不墮落這個地獄等等,墮龍當中。等到下一世,那麼賢劫千佛當中,看你的這個業的輕重,起來的時候,欸!它那個善根還在啊,遇見那個緣它就成就囉,就這樣,就成就了。這一種情況是什麼,就是惡業先成熟,惡業先成熟,它那個善業啊,等到前面的惡業成熟了以後,那個善業的力量還在,它會感果的。
現在這地方壞善根是:不是!儘管這個惡業成熟了,等到惡業完了以後,它那個外面的外緣再來的時候,你那個善根沒有感果的力量的,懂不懂啊?清楚不清楚?這個概念,你們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哦!所以了解了這個它的嚴重性,那個時候才會策勵我們,這是我們所以在這地方要深辨的原因,否則的話,我們修行都是始終馬馬虎虎、浮浮泛泛。常常有人說:「法師啊,他們都是這樣做的嘛!」所以在這一點,我為什麼要特別說明。我們往往看見好像別人這樣做,我也不至於這麼壞吧,我也跟著去做。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怎麼做,他是智者,還是愚者。你跟著智者他怎麼做的話,你大概錯也錯不到哪裡去;如果你跟著愚者,那個時候你就完了!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把聖教的真正的內涵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你不要管他怎麼做,你自己曉得的怎麼是如理如法的,這樣才對。我們繼續下去。
(p44) 【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
前面這個裡邊,清辯論師特別把這一件事情,說壞善根的意義,去反顯─就像拿四力淨治不善以後,那麼這個惡業就不會再感得惡果了。反過來說,你種了善根,雖然種了善根,「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了善根,那麼那個時候,這個善業也不能感善果了。不管它是惡也好、是壞也好,那個種子就像什麼,就像「敗種」,那個種已經損壞掉了。就像一個稻子一樣,你把那個稻子火裡面烤一烤,然後呢把那個稻子水裡面泡了發發霉,對不起,到那個時候,雖然到了春天來了以後,擺在土裡邊,然後呢曬了太陽、加了肥料,這種助緣加上去啊,它不會發芽的!所以我們種的善根也好,或者惡業也好,同樣的道理,如果說摧壞了以後那就不能生果的,這個才是對斷善根的真義。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
這個是除了這個以外,又順便說明一下。前面曾經說過,我們四力懺悔了以後,得到清淨了以後,是的,這個惡果是不感了,惡果是不會感的。但是並不是說,這個惡業沒有影響哦!什麼影響啊?是影響是這樣:你去修行的時候,要想很快證果啊,對不起,那慢 (p45) 了!那要慢很久、很久,這樣。所以他下面特別說明這個差別:
【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它那個破壞,就是我們的善業,這個善業,有很多人造了惡業以後,就把布施、持戒這種感得圓滿身財的這個果報,異熟果斷掉了。異熟是斷掉了,但是呢他那個等流,欸,妙咧!下一次遇緣的時候,他不一定會很有錢,為什麼呀?他布施那個異熟的因,當時造了壞事破壞掉了,這個異熟因。但是呢他破壞的時候,這個因是破壞了,異熟的因是破壞了,這個等流因沒有破壞。所以他第二世窮得要命,窮得要命;窮雖然窮,欸,他這個布施心卻猶在。所以他不能斷「修習能捨」,這個就布施來說;「能斷」就是持戒,他那個持戒心還在,所以這個我們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那一種情況之下,他對於布施持戒的善根哪,還是容易生起來的。另外一類呢,
【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
欸!反過來有一種叫妙咧!他做了壞事,破壞了這個善的事情以後,他下一生啊……就看他破壞是怎麼個破壞法。有一類他「作用等流」,那個等流心破壞了。以前是布施 (p46) 的,可是這一生哪,碰見這個因緣的話,他布施不能布施,持戒也不能持戒,但是卻是感得圓滿的財位,乃至於這個「身」,身相什麼?我們持戒能夠得到人天的果報。
也許這裡大家就奇怪了,這怎麼可能?對呀!那現在我們眼前仔細觀察一下,就對了,眼前觀察一下就對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布施啊、持戒啊,這樣;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生起了邪見了:嗯,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意思!生起了大邪見,但是呢你這個行為本身,並沒有做特別的惡的行為。所以那個時候因地當中,什麼?就是你把你那個心因破壞掉了。因為你沒有行為上面造很大的惡績,所以到下一世,你外面的行為上面這東西沒破壞,這個異熟還感果,可是你心理上面不對;以及眼前我們譬如說布施等等也是這樣。所以他為什麼講,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一定以意樂為先的原因就是這樣。我們眼前也看得見很多人,喔唷,他那個錢啊多得不得了,但是他那個心哪,那縮成一團!不要說布施不肯布施,自己用是都捨不得用,就是這種狀態。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辨別得很清楚了以後,自然對這種行相,我們就了解得清清楚楚。
【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p47) 還有一類,像前面所說的,發了瞋心以後。他下面特別有一句話,「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你發了這個瞋心以後,假定你所瞋的對象,是一個已授記的菩薩的話,那這個罪過就完了!那你要想懺悔,懺得乾淨的可能性太少太少了,簡直太少太少了!下面有一個證據的,說萬一這是一個菩薩,而且是授記的菩薩,通常這個授記有一個標準的喔,這不是普普通通的菩薩。說你一旦對這個授記的菩薩瞋恚的話,對不起!你要想懺乾淨啊,很難!
現在呢他倒瞋恚並不是瞋恚這個授記的菩薩,是普通的,那麼那個時候這種瞋心,你可以淨除的。雖然經過四力懺悔了、淨除了,但是淨除是淨除了,你要想在這一個短時候之內,能夠修行證道的話,對不起,不行!為什麼呀?因為,由「自相續」當中,前面已經積累的這一個善根,被這一下的瞋心破壞掉了,破壞掉了!所以這個感果的這個是不會有啦!懺悔了,這個瞋心、這個惡業經過懺悔以後,把它清除掉了,可是積累的這個資糧本身,就被這一個瞋念統統摧毀掉了!這個有這麼個嚴重法。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
這個地方是特別辨明,特別辨明。對善的事情做了以後壞善根,以及做了壞的事情, (p48) 經過如理的懺悔修持以後,淨除這個壞的,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作用」的話,就是感果的異熟方面的功能,是善根,也是特別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概念前面……。所以他引有很多啊,有很多這個布施、持戒這個果在,但是呢等流沒有了。還有一種呢,他果雖然沒有了,布施、持戒的果雖然沒有了,下一生感得的很窮,但是呢,欸!他就是布施的施心還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
【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
這一個地方,他特別下一個結論。因為前面剛開始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這樣辨?因為有的那些智者,換句話說拿我們來說,有的那些祖師們這樣說。那個就牽涉到我們現在目前真正實用的,啊!說這個祖師這麼說、那個祖師這麼說,大家的概念莫衷一是;更進一步,現在我們眼前更是啊,不要說祖師,那更是百家競鳴,各說各的。那麼我們怎麼辦呢?我們一定要「依止佛陀的聖教」,然後呢,佛陀的聖教還要經過細辨─「正理而善思擇」,所以一定要根據大經大論。
本論還有一個特別的好處,什麼好處啊?你就是個大經大論,各家各派的說法又有不同,本論之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了。經過他這樣地抉擇以後,你曉得:哦!原來 (p49) 啊!龍樹菩薩性宗一系解釋的意趣在哪裡;然後無著菩薩相宗一系解釋的意趣在哪裡,彼此之間絕對沒有矛盾衝突。只有什麼?只有深淺程度的不一樣,乃至於針對的對象差別這一個。你對這一個完全了解了以後的話,那就對了!所以一定要告訴我們「善思擇」,既然你要這樣的話,那要「善閱經教」。這個閱這個經教,不是單單多看哦!我們現在看,看是看得很多啊,但是不善閱,這個很重要,這個很重要!要善閱這是善於聞,「善思擇」要善思,那個要把握住這個真正的正義,那就對了。
【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上面就說這個過患,就是不忍的過患。不忍的過患當中分兩部分,一個是眼前可以看得見,一個是眼前看不見的。現在呢?上面已經說明瞭了,說明瞭了,眼前看不見的種種的嚴重的患害,不忍有這麼個厲害法。我們了解了以後,就一定想辦法把它去除掉,想辦法把它去除掉。再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