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解脫正道(五) P196L3~P198L7

手抄稿:第十一冊P177L1 ~ 第十一冊P201L3

【廣論原文】

◎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苾芻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身壽量窮盡。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並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苾芻亦無。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即此經云:「若經俱胝恆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 又若念云: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如《彌勒獅子吼經》云:「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世。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云何為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又云:「慈氏,於此聖法毗奈耶說為毒者,謂諸違越所制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如《妙臂請問經》云:「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餘,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餘盡當學。」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康瓏巴亦云:「若年饑飢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霞惹瓦亦云:「總有福禍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覺窩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擇已,於此安住。我毗迦瑪拉希拉諸師,則於其上,更須問云,菩薩行中不曾遮耶?不違彼耶?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廣論 師父手抄稿】

所以說,如果有了違犯了,
【◎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
不要馬馬虎虎哦,要像佛講的努力去悔除哦,努力去悔除哦!現在我們不但如此,我還常常聽見,有的時候比如說,那個師長也好,旁邊同修也好,說不配自己胃口,人家說:「那你不要去理他,他反正沒辦法你嘛!」唉呀!我聽了這種話心裡面真膽戰心驚啊!說不定啊,我自己也想,要以前我碰見這種情況,人家這麼,我還覺得:「欸,這個好朋友安慰我。」這種人最可怕呀!他覺得這就人情來安慰你,倒是沒有錯。如果我現在的話,不要說我絕不勸人,我聽見這種話,連忙掩起耳朵走。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個我們要注意的。這個千萬注意!就是我們在概念上面,第一個應該認識。
【《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
引經證上面,應該從這個地方去努力尋求,「彼學」,對於這個,就是前面所學的學處。記住喔!這個「學」常常記住:我是來學佛,還是來學我?如果學我,對的,那「我覺得這個事情這樣的,我覺得這個事情這樣的。」你做對了,因為你本來就學我嘛,對吧!當然「你覺得、你覺得」沒有錯。現在呢,不是,要跟他學。如果要跟他學的話,當他這個概念跟你不相應的時候,你立刻檢點了:「對了,對了,那他是這麼說的,我是這麼想的,問題來了。」然後呢,你仔細地要把他佛三寶說的話認識,他的內容什麼?我為什麼做不到?這個一個一個找出來。
然後呢,了解了以後,努力去修,絕不可以棄捨。乃至於「命難」,乃至於有生命危險,有生命的困難哪,也絕不虧損。一直安住在這個如理相應的作,照著《戒經》上面的規律而作。因為命你可以失掉,其實你不守護,這命到後來還是死耶!這個很簡單哪!但是你如理去行的以後,捨掉這個命啊,得到的結果呢?唉,這個苦苦惱惱的娑婆,為老病相循之身啊,你就到了安樂地方去了,那不是求之不得嗎?所以我們經常把那個概念,擺在腦筋裡轉,這是最重要的,到那時候你自然做得到。所以
【《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苾芻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
所以諸位比丘啊!你寧願為了守戒而送命,而不可以為了命壞戒啊!為什麼呀?
【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身壽量窮盡。】
最多送掉這一生哪!
【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
你如果破了戒了以後啊,害了,害了!害到什麼程度?第一個「常離種姓」,不但你出家沒有份,就是你永遠就算投在人間哪,是永遠是下賤。那個種姓有兩個:一個呢,跟佛法相應的種姓,一個呢就是世俗上面,就是比較好的出身,都是下賤。「永失安樂」,乃至於人天當中得不到,而要墮落。時間,「百俱胝生」哪!這一生常常要近百年,百俱胝生的話不得了地長遠哪!
【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
不管若因若果,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啊!所以命可以不要,戒絕對珍貴,絕對珍貴!
【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
否則的話,想:「我剃了頭,披了這件衣服,我幹什麼啊?作這個事情,幹什麼啊?空無意義啊!」這個前面暇滿的人身哪,好好思惟。
【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
對於佛,按照著佛的聖教而來出了家,結果呢,我們作了些什麼?「仍極現行諸惡業」,現在我們了解了「現行」,現行上面還講個「極」,這個字我們可以檢查一下,它有個道理的。就是教我們現行一下清淨,的確是慢慢地來,可是我們心心念念,至少那個時候你的正見本身已經建立起來了。然後呢,這個由於這個正見為導,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自己相應了。所以這個地方,現在這個情況,我覺得非常高興,大家都戰戰兢兢,就是把那個把握住這個東西,「我要努力做到,我要努力做到!」這千萬不要說:「哎呀,沒關係啦!」然後別人說了以後,「你也理他的,你去管他的!」這種念頭是萬萬起不得,萬萬起不得!所以隨時隨地有任何事情發起來了:「嗯,怎麼我又不相應,我又不相應!」
所以昨天晚上我講,假定你真的相應的話,這個人沒有道理地跑得來罵你,也是你的善知識,這個蚊蟲來咬你,也是你的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你善知識,沒有一個東西不增長你的功德。靠什麼?就是你內心當中那個正知見哪!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們了解,假定你仍舊在業現行當中,你忙的是什麼?「財穀」啊這些東西,忙這些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啊!「貪諸乘具、象車」這些東西,就是我們都是世間那個。而「諸不殷重持學處」,他不努力地、認真地努力持,「學處」就是戒,不好好地持戒。這個地方所以講學處的話,他不講戒,一方面隨順這個文字;一方面這個學處,就是說:喏,這個不僅從這個行相哦!你要懂得它的內在的意義哦,然後擺在心裡邊,認真地照著去作哦!如果你作不到,你何必剃頭呢?何必剃頭呢?是啊!所以說,是,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特質。
【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
說我們現在幹什麼要來的啊?我們要逃出這個有為的三界輪迴生死苦海,要想到解脫城,靠什麼?靠兩隻腳。這兩隻腳是什麼?戒。結果呢,現在你要這樣去做,把那個戒足把它弄斷掉了、弄壞掉了,請問你怎麼辦哪?你要到哪裡去,腳切掉了,一點用場都沒有啊!反而更加流轉哪,不但更加流轉,還要眾苦逼迫啊!
【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
還有譬喻等等,這個經上面也說:
【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
就像遇見了強盜,要逃,結果那個腳弄壞了,對不起!那逃不了,還是被抓到。
【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
就這個愚癡的人哪,毀壞了這個淨戒以後,這種狀態什麼呢?哎呀,他雖然想脫離有為的生死,但是對不起!他方便─方法毀壞了,那沒辦法,仍舊是「為老病死所摧毀」。是,對我們現在來說的確的,有的是外緣難捨,有的是內緣難捨。不管是外緣、內緣,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我們常常說:哎呀,這個人情啊,也說不過去啊,那個人情呀,說不過去啊!你注意哦!你跑到這地方來,談人情的,還是談佛法的?這個地方並沒有教你捨棄人情哦,正因為你要顧全人情,所以你要修學佛法。
請問你這個人情是騙人家,還你真是幫人家?假如騙人家,那我們不談,本來你就騙人家。假定你真的幫人家,拿什麼東西幫人家?拿佛法,真實的利益是拿佛法,對不對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那個小孩子你是的確對他好,然後呢,那個小孩哭鬧要吃那個毒藥,請問你給他是不給他?這我們真正要從這個地方看喔!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不要到這裡來,準備好你再來。跑到了這個地方的話,千萬注意哦,至少心理上面一再特別注意!這一點我們要注意的,這一點我們要注意的。不是說現在教你一下丟掉,是的,至少第一個始終注意─正見建立起來!
【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
嗯,到末法的時候就是這個現象。他說到了那個時候啊,我對在家人講的,那是簡單得不得了,一共五樣東西,到那時候出家人都做不到。
【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苾芻亦無。】
就是這個。
【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
啊!這句話我每次看到,眼睛張得特別大,特別興奮,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是的,現在這個時候,真正要學是難學極了!但是正因為難學,啊!你能夠努力去做到的,這個功德、這個果,是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所以如果說,你只要真正地能夠把正知見建立起來,這是我們現在賺大錢的最好的好機會哦,的的確確是賺最好的好機會哦!
我今年春天還聽見這麼一個事情:蔡居士,對了。那次在洛杉磯,他就告訴我,他當初,他自己家裡只有一個人信佛,噢,他家裡人人反對他,人人反對他!但是他學了佛以後,這個人倒是真有善根,他處處地方,道理雖然不懂,做起來實在非常盡心盡力地做。深刻的道理不懂,他覺得佛慈悲為懷,要幫助別人,損害別人的不做。那他有一個姑媽生病,不曉得生什麼,生癌症,反正就是不治之症,而且痛苦無比,那麼到後來因為這樣,所以大小便失禁什麼等等,這樣。那麼他總是經常侍候她,侍候她了,他家裡的人不曉得什麼原因,總歸處處地方反對他,就是這樣反對他。他一心一意地求啊,這個樣。那麼後來他去朝什麼,朝什麼承天寺啊,還不曉得什麼,這樣地去拜。
他有一趟說,他一大早因為要侍候姑媽,所以天沒亮就跑得去。跑得去啊,那個大概是什麼有一個問題,好像問旁邊一個人,那麼正好旁邊一個人機車那裡走過去,他就問。那個被問的那個人說:「年輕人哪!這個好好的路不走,你走這個路啊!」就告訴他這一句話。欸,他這個話,為什麼跟他莫名其妙地說這個話,他也奇奇怪怪的,就這樣。然後呢,然後就不管了。回過頭來一看,這個人也不曉得到哪裡去了,他心裡還疑神疑鬼的,不管了,他就拜。然後呢,他還是就拜啊拜到……。那個時候,那個天又下雨,台北那個天氣啊,就拜得渾身是泥,渾身是。跑到那個山門當中去,那個時候還早,唉!他就累得不得了,他想進去休息一下,那敲敲門。開門出來一看哪,這個人渾身泥鬼,「這麼一大早人家還沒起來,你來幹什麼?」他就:對啊!他也沒辦法休息,他就回去了。
哎呀,那是拖累得一身疲憊不堪,本來想休息一下,那麼他回去的時候,那個姑媽,哎呀,那個痛苦不堪。他後來想了半天,那不管怎麼樣,我還比較好的,我既然我要學佛,先把我姑媽弄好來再說。然後他辛辛苦苦啊,那個眼睛又睜不開那個樣子,他姑媽說:「你幹什麼?」「啊,我去朝山。」「你呀,這個山有什麼好朝?」「姑媽!你就這個病,我就代你祈求啊!就這樣。」然後那個姑媽聽了很感動,欸,居然被他所感動,從此以後他家裡也感動。後來他那個姑媽,因為他的影響,也是再痛苦她也拜佛,居然拜拜、拜拜,欸,妙咧!後來那個醫生也莫名其妙地覺得,不曉得他那個病人怎麼居然就好掉了。那這個人還現在,可惜的是我,因為當時也就隨便說過去算了。
所以我以後有太多地方想起來,這心力本身非常重要。平常的時候就是我們沒辦法真正提得起來,如果你真正地能夠有這樣的,猛利提起來,它是有它的。可是這裡我並不鼓勵大家這樣來做哦,我們大家不可能的,說你提得太猛,第一天可以,第二天塌掉了,倒不如不提,不如不提。我這個地方的故事的重點,只是告訴我們大家,你只要真正地把它轉過來,它一定會見效果。那麼現在呢,在這地方有完整的次第告訴我們,你照著這個完整的次第這樣去走上去的話,這個前面我們說的困擾,一一都會解決,一一都會解決。我這地方是說,特別是「精勤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我看見太多這種事情。
【即此經云:「若經俱胝恆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你經過恆河沙劫數,恆河沙已經是不得了的一個數字,恆河沙的劫數去供養。不但淨供養,而是淨心供養。拿什麼供養?最好的妙飲食等等。不但供養一個,「百億俱胝佛」,你想像得到這個功德吧,不得了、不得了地大啊!下面說「正法極失壞」,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佛法快滅的時候,你能夠晝夜持一個學處,它這個福啊不是勝前一倍、兩倍哦,「勝前俱胝倍」。
所以我想到這地方,我覺得:「哎呀,我們現在忙的這個東西,還忙著大造廟啊!」那天老和尚還說:究實說來,造廟不是我們的事情耶,造大廟不是我們的事情,造廟是護法的事情,在家人的事情。我們幹什麼呢?我們持法。啊!這樣,我們是蓋廟呀、供養啊、朝聖哪!我的感覺不是,不是這樣。我的感覺什麼呢?蓋什麼廟?蓋心廟;供養,供心法;朝聖,朝心聖。你在心裡面去朝,你在心裡面去供,在心裡去蓋,這個是最重要的!就是怎麼內心上面─幹什麼啊?持這個學處。學處的特質是什麼?「破煩惱」,就這麼三個字,就是這樣。
現在心裡面哪,被境風所飄,唉呀,飄飄搖搖,那麼為這個所轉,看見了這個東西以後,看見別人蓋了廟,你心裡也羨慕:「我也蓋個大廟。」對不起,這個功德還是有的喲,但是呢,畢竟這個我們重點不在上頭。假定你發了真正大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喔,那不得了!那個是讚歎,那是讚歎。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問題不在形象上面,問題在內心上面,這個自己檢查一下,最清楚不過,最清楚不過。
【◎ 又若念云: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
前面曾經說,哦,然後你犯了以後,你可以懺悔,懺悔可以弄乾淨啊!是的,這個沒錯,但是雖然這樣說,後面要防護不再犯哦!你以為說:「唉,反正懺悔可以的!」然後呢後面馬馬虎虎,這個是吃毒藥哦!所以在這地方,不是說:「哎呀,我們反正懺一個悔,到那時候你就行了!」不行,不行!你心裡面如果放逸轉的話,這個實在沒有什麼多大的用場。是,它會感果的,這個是能引因,感所引的果,中間要經過無量劫以後,才能夠生出你這個來。所以你只要出家,哪怕你犯了戒,哪怕墮地獄,將來這個出家的功德還是有的。可是我們願意在地獄裡面,等了無量劫以後,再來感結那個果嗎?而結果的時候,還是要這麼辛苦認真地做,那又何必呢?所以這是我們平常要策勵的。
【如《彌勒獅子吼經》云:「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世。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
那經上面就是這樣,這個佛對彌勒菩薩說:到末世的時候,「末劫後五百歲」,有在家、出家的這種菩薩,這種人在世間,他們說:「唉!你犯了以後可以懺除嘛,這種統統可以懺乾淨啊!」然後呢,造了以後怎麼辦哪?「增上毀犯而不防護」。他懺悔了以後要防護,以後不能再犯;如果你說懺悔了以後,後面再不防護的話,「我說彼等是作死業」,那是作死業。
不過有一種地方,我們要注意的哦!就是說這個地方的說「犯」,犯通常有什麼?四相,大家記得吧: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犯主要的,不僅僅在事相上面,最主要的是意樂,就是你內心是什麼意樂。說我想持,但到那時候就有很多因緣,比如說,我們隨便講嘛,現在我們持午。今天有一點事情你到大街上去買,匆匆忙忙買回來,趕回來了以後,「哎呀,時間怎麼差了!」在那兒吃的時候,這樣。所以那個心裡面,你還是懷著這個防護懺悔的心情,這個是可以懺的。如果說你「反正可以懺悔了,好了,今天本來我們就是公事,啊,正好公事嘛,馬路上就閒閒盪盪。」對不起,那懺也沒有用,你心裡面根本已經完全走錯了。還有一種就是說,到那時候反正是,「好了,到那時候懺一懺嘛就行了!」然後呢,照樣地隨著那個煩惱轉,這種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作死業」。
【云何為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
所以這個死業就是吃的毒,眼前貪一點小便宜,「顛倒墮落」,前面說過了,到哪裡去?地獄裡面去。
【又云:「慈氏,於此聖法毗奈耶說為毒者,謂諸違越所制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
他下面又說,對於這個我所制的法律,「聖法毗奈耶」,它上面所說的毒是指什麼呀?就是你毀犯那個所制的學處,告訴你應該這樣做的,你違犯它。說這個道理你們千萬不要違犯哪,這是毒啊!
【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如《妙臂請問經》云:「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餘,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餘盡當學。」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
從根本的比丘戒開始,要這樣去守護它的,具足六支,尤其是要得到正知見。那麼一個一個上去,密咒,密咒是最高那個。所以比丘也好,大乘的菩薩也好,乃至於密乘的行者也好,必須要的。「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真正的密教的成就,還在戒上面。
【《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這個《妙臂請問經》純粹是密教的,特別講,這個密宗─咒就是,密宗的根本是什麼?第一個戒,然後呢,忍辱跟精進。要信佛的菩提心,淨信心,要發大菩提心,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可以懈怠。就像輪王的七寶一樣,那個這樣地努力,能夠精進無厭地調一切眾生。這個王是調眾生,我們是調煩惱,能夠這樣的話,那麼這個密咒才有成就。這個上面這樣這幾樣東西,才能夠調伏我們的罪犯。
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呀,密教是最高的啊,然後呢上面這些的根本都不要。高嘛是最高,根本嘛都不要,所以它正法壞的時候就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你都沒有根本,高有什麼用呢?大家越說得高是越是空話,因為大家高嘛,下面他就不要了。所以至少他不講高,他下面的根本上面還著力,根本還沒壞,還有機會爬得上;像你這樣說了高,根本也壞了,那什麼都沒有了。那這是好遺憾哪!
【《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
說念誦任何東西,不管是念經、念咒,這個地方主要的還是在講什麼?講密教裡的東西。說不管你在前面的加行開始,下三部不管哪一部。前面我們不是說嗎?淨罪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殊勝─百字明等念誦,但是這一定要什麼?「戒風吹燃」,要拿了戒作為根本的哦!如果你沒有戒的話,沒有!殊勝的成就固然沒有,中等也沒有,連它最起碼的成就都不可能。一毀了戒,根本連根剷除了,還談什麼!所以什麼東西都談不到,單單做那個表面工作沒有用。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佛從來沒有說過,犯了戒你能夠有什麼任何成就的,因為這一條路不是真正趣涅槃城那個正確的方向。
【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像這樣的一個大愚癡人,怎麼可能在這個密法當中有什麼成就呀!這個破戒的這個人啊,連它善趣都不能生哪,人都得不到,人天都得不到啊,豈可以得到殊勝的安樂!何況是佛所說最殊勝的法門─諸咒,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所以現在不是說「哎喲,這個法大呀!」不是呀!法是大一點都沒有錯啊,然後你是不是如理地,從根本一步一步爬上去,這個是重要的呀!所以現在這個果是好啊,現在你因地當中,是不是每一步下對了,這個是重要的呀!
【康瓏巴亦云:「若年饑飢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
那個祖師說,就像荒年一樣,什麼都不管了,最重要的是什麼?糧食嘛!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最重要的,要學這個戒。
【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如果要你要想得到戒清淨的話,它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什麼條件哪?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業果的道理。所以如果是你要想持戒,你必定要懂得為什麼持戒,戒的因感戒的果,所以你一定要思惟從業感果這個道理。反過來說,如果說你不努力如理思惟業果的這個道理的話,那麼你要持戒,持不清淨的,所以思業果是最重要的教授!這地方也說明了什麼?這個戒不僅僅是個行相哦!這個戒真正重要的還在這個地方哦!你一定要懂得如此因感如此果。
所以在這個戒當中,最重要的增長是什麼?就是你的意樂,就是你意念的正確與否,正確與否。所以你了解了這個,你才了解,大乘的戒跟小乘戒,表面上看是開合相違背的,從內情上面來說完全不違背。小乘的意樂只求自己,所以你只忙自己;大乘的意樂為了忙的別人,所以你同樣地為了利益,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要這樣作,那個情況之下卻要那樣作。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同樣的一個廟,當我們在自己清修的時候,你關起門來不讓人家來,目的幹什麼?還是增長善法。到那時候說,哦,現在要為利益一切眾生,你打開門來唯恐人少。前者是唯恐人多,後者是唯恐人少,內涵一樣的嘛,無非是把佛法的種子,讓它傳布,讓它生根發芽。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哪,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貫通一切,諸部開合、大小不同自然沒問題了。這樣。乃至於我們下腳第一步,就應該從這個地方努力起。
【霞惹瓦亦云:「總有福禍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他也這麼說,所有的一切的禍福都是什麼?依法─如法不如法。那麼依這個戒說,實際上呢,你不要怎麼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你只要,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這個清淨與否,如果清淨了,那你自己觀察就了解了,「啊,對、對、對,這個對!」然後呢,你覺得你觀察了以後,對的,能夠忍受的,換句話說你應該安忍在這個上頭。如果觀了不對,你就不能忍受,「欸,錯了,錯了,錯了!」那個時候,你如果你內心的清淨,經過你觀察是對的,那麼那時候,啊!你「心意安泰」,是「邊際妙善」,眼前是非常地快樂,將來是究竟妙善,這樣的好處啊!
【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
那麼敦巴尊者也說,有一種人依戒毀密,或者依密毀戒,這個是指西藏。現在我們呢?啊!依這個戒毀淨,依淨毀禪,依禪毀教,依教毀他,就是總是我的好,你的不好。這個都錯、都錯、都錯!都錯了,完全錯了!「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但是我的老師,誰啊?阿底峽尊者。所以這個人真了不起,不但在印度當年哪,十八部每一部的宗主,到了西藏也是如此。「欸,我老師這個圓滿的教授,可是不是唷!」「無餘」,所有的統統都包含在裡頭,沒有一個餘剩的。什麼呀?使這個調伏,換句話,這個咒是真正的……不是,這個調伏是這個戒,這個戒是咒的助伴,是密教的助伴。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曉得了,不但彼此間不矛盾,不應該毀謗,是彼此間相輔相成、相輔相成哪,這個我們要了解啊!
「及令密咒為調伏伴」,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幫你忙,你幫我忙。固然戒是這個密乘的根本,那麼密乘怎麼又是戒的伴呢?因為你有了密乘更深入,更深入,於是你對這個戒的內涵哪,不僅僅是行相上面,內容的意義上面,而且你徹證這個東西,當然徹證了,你完全清楚了。戒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它最究竟目的要解脫,解脫了以後,那時候你才了解制戒的全部。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你只是破現行,但是種子還在啊;等到你一步一步上去,你能夠把種子完全摧毀了,回過頭去,這個戒豈不是更圓滿嗎?所以戒的真正圓滿,還要靠後面的深入地修持;但是後面的深入地修持,必須靠戒作為根本,所以兩者之間,是必然有這樣的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依成關係在這裡啊!
所以現在我們就了解了:哦,原來這個戒不但跟那個密不違背,而且必須是兩者相配合。那麼同樣的道理,這個戒跟我們念佛,跟我們參禪,跟我們學教,乃至於學任何一樣東西,不但不矛盾,恰恰是互相配合。是,在你專門某一個特別的狀態當中有所偏重,那個不是說不要它。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來造房子嘛,你先造那個基礎,然後你再造上去的時候,你好像覺得跟基礎了不相干,你就造上面哪,實際上你在造上面的時候,一直在那個基礎上面建立起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燒飯的時候,一定先把前面洗得乾乾淨淨,好像到後面的時候你不在洗,在燒,但是對不起,它一直在洗得乾乾淨淨那個基礎上面哪,就是這樣。正因為你燒好了,那個時候味道出來,那個也顯出來,原來你洗乾淨有這麼多的好處在啊!否則的話,如果不燒好的話,你洗了半天白洗。所以它彼此間任何一件事情,有它這樣的必然相配合的。
所以這個上面就說明了:這個戒啊是密教的助伴,助伴就是互相輔助的;反過來呢,這個密啊是戒的助伴,也是這樣。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所以在事相上面的的確確,是,那個次第過程當中,好像有所偏重的不一樣,當你了解了這個情況以後的話,自然在這個上面就了無罣礙。否則的話我們必然會產生種種障礙,結果你學哪一樣東西都學不好,學哪一樣東西都學不好。
【覺窩亦云:】
喏,看看這個大善知識阿底峽尊者,說:
【「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擇已,於此安住。】
說我們印度─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大家一下,這個印度平常一般人講的,這是佛的宗主的國家,他學小乘的就是小乘,他學大乘的就是大乘,性宗的、相宗的,各是各的。可是大家看過《阿底峽尊者傳》嗎?他是十八部不管大、小、性、相、顯、密,每一部的宗主。而是換句話說,任何一部當中碰見主要的事情的,一定集那一派最主要的頭,所以他沒有一個例外的,整個的佛法都是如此,換句話說。凡是碰見大事,這是第一種,或者忽然意外的事情,「哎呀,這件事情倒以前沒想到過,該怎麼辦哪?」欸,那時候啊,「集受持三藏法師」,這句話。不是說把大家一起集起來,大家一起來,大部分人是剛出家,拿我們現在來的話「烏合之眾」,世間的法一大堆,佛法不相應,那些人不行,他不是集那些人,要集「受持三藏」。那個三藏不是通文字哦,經、律、論的的確確有他的內涵,所以我們西方稱三藏法師,那這個人好了不起的,真是大善知識,一定是集那些人。
然後「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欸,妙咧!他不但說問律,還要問三藏─經、律、論。換句話說這個經、論本身,就是明細、深細地說明戒的特質,以及戒的內涵、開合種種的原因,以及最後所指向的。所以從那個根本到圓滿的行相,圓圓滿滿必定要包含在三藏當中。說現在這樣去作,違背不違背佛告訴我們的這個法則呢?這意思就是這樣。遮止的話就是違背,違背的話就不允許的。經過這樣地抉擇以後,「於此安住」,大家照著去作,照著去作。
【我毗迦瑪拉希拉諸師,】
就是迦濕彌羅,這個是佛法後世非常興旺的一個地方。
【則於其上,更須問云,】
那個地方更要嚴格一點,因為這是上座部的,就是「說根本一切有部」的地方,他是特別嚴。
【菩薩行中不曾遮耶?】
它不但是這個戒,還要菩薩戒。所以說一切有部,喏,說明了這地方也是什麼?大乘,大、小乘,說小乘的根本戒有沒有問題?然後呢,菩薩行對不對?
【不違彼耶?】
有沒有違背?違背都不可以。
【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都是希望從根本上面任何一個地方,一定要照著這個律去轉,照著這個戒,戒相不能錯,戒體不能誤,然後呢,說依法得體,由體起行,由行成相,這圓滿一點不能錯,一點都不能錯。所以三藏當中的話,它……要了解佛法的特徵是什麼?徹底從根拔除。所以他一定把從根到底的究竟圓滿,喏、喏、喏,這個是它根本的道理。這是我們將來要真正深學的,如果我們要開口的話,至少到那個時候,有個大概的行相,那時候開口大概不會錯、太錯到哪裡去了。否則的話,的的確確地,我們不大容易把握得住它那個根本重點,你看見這個就執著那個,看見這個就執著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