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67L02第三佈施差別~ P269L08施諸乞者

手抄稿第十五冊P16L01~第十五冊P52L07  音檔:[113A] 25:28~ [114A] 24:54

 

【喻】化成珍珠的眼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nyFIC3HrY

影片中的醫生,正在打一場醫療糾紛的官司,同一時間,她也幫他的病人住在屏東的阿伯,爭取住院給付,卻屢次被健保局退件,但她沒有放棄幫忙這阿伯,於是把這阿伯來回看病的辛苦過程,以真實畫面拍攝給健保局,她以為她在幫助阿伯,沒想到阿伯的故事,反過來幫了她一個大忙,解決了她的官司..。

Q:對比影片中的醫生,請問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是堅持到底?還是半途放棄?

秀寬:有一次的晚上,我與同事騎車回家途中,有看到一位老人蹲在路邊,因為內心還是擔心這位老人,回家之後與我的先生明達及同事再繞回去看他。確實是一位無家可歸的遊民,當時是冬天,天氣冷,我先生明達就去買熱食請他吃,並通知警察來協助幫他安頓,還好我們堅持回去看他,如果放棄,不知道這位老人會發生什麼狀況,做這件事情讓我們很開心。

Q:在幫助別人的當下,是否想過得到任何形式的回報?

清泉:在過去我有幫助過很多人,當時覺得幫助人是很快樂的,目前記不起來幫過哪些事情,也不會去想是否得到會報。

美玲:有時候幫助別人,只是當下想要做什麼,而不是想得回報,例如曾經看到車禍,當時想到就是趕快打119來救他們,不會去想其他希求,但有時候想幫助別人時,又怕別人會誤會,那時候心裡會很掙扎,也障礙了要去幫助別人。

一般在幫助他人時,我們的內心多少都有些先決條件或是目的,通常還是有個「我」在裡面,當這個「我」不能優先被滿足時,這個幫助通常就難以為繼…但影片中的醫生,卻能放下身上煩人的醫療官司,一心一意的為年邁的阿伯申請住院治療,最後不只阿伯順利住院得到醫治,醫生自身的醫療官司也得到圓滿的解決。業未造不遇,已造不失!於純淨意樂下造作的善業,必定能感得圓滿無雜染的果報。發菩提心行持種種布施,在滿眾生的願之後,回歸到自身的就是圓成無上菩提果位!

 

 

【科 判】     

【表九】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以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之心

壬二、修已受持菩薩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菩薩律儀

癸一、何所學處

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

丑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辛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內容摘要】

一、總說應該如何布施

(二)應該具足六種殊勝的意樂來做布施。這六種殊勝是:

  1. 所依殊勝,依菩提心的意樂而行布施。

  2. 施物殊勝,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身、命、財、善根等,全部無悋惜地施與他人的意樂。

  3. 所為殊勝,布施的目的是為圓滿一切眾生現前安樂及究竟利義。

  4. 善巧方便殊勝,經典說應以無分別智攝持而行布施。

  5. 迴向殊勝,布施完之後,以所施善迴向於無上菩提。

  6. 清淨殊勝,行布施能把煩惱障與所知障徹底淨除。

(二)應當具足六度而修,「具足六種,力最強大」,這是《八千頌廣釋》所說的。

二、觀待別依所有差,說明不同的身分應修不同的布施:

  1. 經典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施。法施功德,遠大於財施功德。

  2. 《集學論》說明此中意趣,是指出家人若為了行財施而刻意地去累積很多資財,以致障礙了聞思修道。如果這位出家人宿世的福德深厚,資財自然圓滿,在不妨害自身行善的情況下,當然可以財施。

三、布施從它的自性來分,可分為:法施、無畏施、財施三者。

(一)法施,以清淨意樂為他人無顛倒、無錯謬地宣說正法。還要廣通五明,能如理教導工巧明、醫方明等世間無罪事業,令他人受持學處。

(二)無畏施,救護他人免於恐懼與危難。例如從王賊等人之怖畏,或獅虎鯨等非人之怖畏、或水火等自然災害的大種怖畏中救護有情。

(三)財施。財施分為實捨財施、唯意樂施。實捨財施分捨財道理、若不能捨當如何行、習近對治布施障礙。捨財道理分惠施何田、何心惠施、如何行施施何等物。以下先解說惠施何田、C:

  1. 惠施何田:財施對象概分為十種:(1)對自己有恩的親友(2)損害自己的怨敵(3)無恩無怨的中庸者(4)具戒等有德者(5)犯戒等有過者(6)能力比自己差的人(7)能力與自己相當的人(8)能力比自己強的人(9)富樂的人(10)貧苦的人。

  2. 何心惠施:財施時,總體意樂應該要(1)緣所為事。心裡應該想:「為了圓滿無上菩提資糧,我必須修學圓滿布施波羅蜜多」。(2)緣所施物。把自己的資財當成眾生所有,不是自己施給眾生,而是眾生取回原本寄放在自己這裡的東西。(3)緣行施田。應觀想所布施的對象,包含一切來乞求與未乞求者,都能圓滿我的布施度,都是對我有恩的善知識、資糧田。各別意樂應該要(1)對冤敵應以慈心布施(2)對貧苦者應以悲心布施(3)對有德者以歡喜心布施(4)對有恩者,以慈心、悲心、歡喜心與平等心等各種意樂而行布施。

 

Q:若有人對於學廣論有質疑時,你會選擇跟他辯還是選擇不說?

德傑:我會練習辯論,辯論不是在爭吵,是依著道理來說,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對方的觀點,辯論不是很容易,也不代表我可以做得很好,因為很多道理不是都懂,但我會朝這方面去努力。

美玲:我很不會辯論,很容易接受他人說法,但是還是堅持自己的信仰,所以我會選擇不說。

 

 

 

  • 師父音檔

【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當你布施的時候啊,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這麼想:我現在把那個東西送給別人。對我們出家人來說,我現在說那個法,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或者是供養三寶的,莊嚴這個佛殿,或者我處理這件事情施人也就無畏,我忙了讓他省力,這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念頭怎麼念的?我因為這樣的是圓滿無上菩提資糧,是越做越高興,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啊!會不會說,就好像自己多做了一點,看見別人在那兒摸魚,心裡面就是嘀咕,你這個就沒有了!這樣。
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的,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你嘀咕了半天啊,事情照樣做了,結果呢?唉,對不起啊!是真是冤枉了。所以常常記得:君子是樂得為君子,小人是枉自為小人哪!結果你還是白吃辛苦了,結果心裡呢卻偏偏又在增長那種雜染。所以當你感果報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現在會在這個世界上面?這很明白!你所以得到這個受用,當初你因地當中一定種了這個因,就是說你也布施了。但是我們得到這果報的時候,為什麼心裡面還是要,哎喲,要去動腦筋,要去什麼,就是你當初布施的時候,心裡面就這麼沒有清清淨淨。
如果說你一心一意地歡喜送給別人,到那時候人家來,財物回來的時候,還是一樣的要不了一點點。所以你看古代那些人是妙極了,他就有這種寶藏,不曉得怎麼來的,他自己也不曉得,來了就歡歡喜喜,很省力啊!我們現在幫助別人的也是這樣,你能夠歡歡喜喜無條件地幫助別人,心裡不要這樣想,將來那個果報還是你的,這個只就世間來說喔!現在我們要求的無上菩提,那更是不曉得比他超勝得多少,那個是不能比的呀!所以這個心我們一定要認識,把它建立起來,把它建立起來!

Q:同樣是<事情照樣做了>,果報卻是<君子是樂得為君子,小人是枉自為小人>為什麼?通常我是哪一種人?

德傑:樂得為君子,其重點好像要表示越做越快樂,而枉自為小人,因為心裡沒有意樂,所以沒有越做越快樂。

◆我們來做這些善事的目的,是要累積我們成佛的資糧,是要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但是意樂沒有安立好,看到別人不做,心裡面就會嘀咕,因為嘀咕而使得內心不清淨,所以師父說,很冤枉,白白辛苦了,因為得到的果報是<君子是樂得為君子,小人是枉自為小人>,如果內心有雜染,我們就會一直在輪迴之中,業所造不失,同樣做一件事,有人內心很清淨,只為集聚無上菩提資糧而做,果報圓滿,有人內心不清淨嘀嘀咕咕,那個人為什麼在偷懶,果報只是種點善根。所以師父告訴我們,能夠歡歡喜喜無條件地幫助別人,將來那個果報還是會回到我們身上,所以意樂很重要。

◎他在偷懶,我賺的越多

【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有的人跑得來向你要的,什麼?你的資糧田嘛!他如果不來要的話,還不能滿足你的菩提資糧耶!這是很清楚啊!你有一身的氣力,對不起,你沒有地方去施去。跑到了淨土,對不起!你還要掃什麼?你還要忙什麼?那個地方這麼乾淨,所以你沒有集聚資糧的地方啊!所以為什麼在這地方修了個百年啊,不如在這裡修一天,你沒資糧可集嘛!這個不清楚明白嗎?有人來跟你要東西,以前則捨不得,現在好極了,喔,送給他,我圓滿菩提資糧。我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這是虛誑的,反而還害我;送給他了,欸,安全而且堅實。你有的氣力也是一樣啊,一樣有啊!
所以我們這裡同學當中啊,有一位他因為伺候老和尚,我曉得他是――你們不了解,他實在是辛苦啊!不但是白天整天地忙,到了晚上啊,晚上還要起來幾次,那睡的時候呀,又睡得那上面冷得要命。我一直跟他說:「你這樣不行啊!」他也沒關係。「哦,不是為你啊,這個老和尚是我們這裡的精神、靈魂啊,你無論如何要保護他啊,你要好好地努力。」他晚上還睡得冷得要命,睡的時間比任何人少,做的事情比別人多。有的時候人家還這麼跟他這麼說,他心裡覺得:「唉!忙了個半天……。」後來想:「唉!沒關係,我在這裡修學,他成就了我的忍辱。」你看看,就是這種心理!所以我讚歎哪,我這真歡喜啊!這裡都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他了解這個,他就這樣去做的話,它資糧田嘛!所以是越做越高興,越做越快樂。現在我們在這地方――佛在這地方,上面伺候佛,下面呢成就你資糧的,當然是越做越開心呀!所以不管你對於所施的東西也這麼樣,所做的事情是如何,以及你的對象是如何――三輪清淨。

◆通常我們的觀念,把東西送給別人,我是個施捨者,這樣的內心會是有點慢心,師父告訴我們,應該要反過來想,今天他跟我要東西,讓我能滿足我的菩提資糧,做得越多就賺越多,而且只有在婆娑世界,才有累積資糧的機會。師父以同學伺候老和尚為例,伺候老和尚實在是辛苦,但他卻認為,老和尚是資糧田在成就他的忍辱,所以同學是越做越高興,越做越快樂。

◎我們是凡夫很難改變習性,當我內心是嘀咕嘀咕的時候,要用什麼理路來說服自己,不要讓心是在雜染狀態,聽聽師父怎麼說

說到這個地方啊,也特別地講一下「於諸有苦以悲意樂」這一點。我們現在說,在家那固然是布施,那你這個出家人他現在的重點是法施,那麼你怎麼個悲法啊?要曉得苦有兩種:身、心二苦。現在我們好好的,是,身容或不苦,可是心哪,大部分都很苦。我不敢說你們如何,我自己曉得我很苦,為什麼?我是個凡夫啊!雖然曉得佛果這麼美妙,啊!遠得很,我在努力。雖然我在追求,是大部分心情哪,都是跟凡夫的雜染相應。因為我了解了這個雜染相應,這個雜染相應自然而然什麼?貪著難捨、偷懶、茍且偷安。因為我自己很體會到這種心情,所以我看見別人的時候啊,有的時候是,我拿世間的量則衡量,「這個傢伙又偷懶了!」回頭一想:錯了、錯了、錯了、錯了!他在苦惱當中。他在苦惱,什麼?被無明大苦所陷,這是一個真是苦惱眾生啊!我現在不是修學佛法?我不是要布施、我不是要成就?那麼我自己覺得我修學佛法的,我都做不到,還談他嗎?啊!一方面策勵自己,一方面說:「這個人真可憐哪!好啊、好啊!我正好趁這個機會然後幫忙他。」
你這樣一來的話,那這個意樂不是離開前面的總意樂哦!剛才前面我們總意樂當中說:唉!人家偷懶啊,你覺得怎麼去做。人家偷懶,他為什麼偷懶?他偷懶有種種理由:也許他今天生了病;也許他心裡面……是,偷懶,他為什麼偷懶啊?那他還是心病苦啊!所以這個是可悲眾生哪!欸,正好我不但增長我的菩提資糧,而且增長我的大悲心啊!修學菩薩不是初要修、中要修嗎?所以你看哪!我一面是增長資糧,一面又增長這個悲心,好在對面有這個人哪!到那個時候你越想越歡喜,是越做越高興。因為你做了,功德;你又歡喜了,做的當下是,這個歡喜的心情是個隨喜心情。
智光:東西布施之後,雖然不要放在心裡,但有時候遇到捐出的東西,對方不知道要珍惜,還把它給破壞了,這時候心裡很想把它收回來,但這樣做是不是違背了布施的念頭。

德傑:最近在電視台,有聽到西方的布施,對於財產通常會捐給慈善機構,很少留給子女,但東方的社會,通常會把財產留給子女,我們今天學習布施,知道布施的目的是要圓滿波羅蜜多,所以布施時不要為了自己一些小利。

◆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往往是從一個人的外觀去看,如果這個人好手好腳,如何說服我去幫助他?

師父說,人有身、心二苦,目前一般是身不苦,心苦,所以看到好手好腳的人不去工作,我要看到他是心生病了,他沒有學習佛法沒有正知見,不願意去工作,而我學習了佛法,知道他是我的資糧田,自然就會去幫助他,同樣的剛剛智光所分享的,布施的東西,對方不好好使用,是否要收回,還是繼續幫助他,也可以從這方面來思惟,布施不是只侷限在給他東西,如果進一步教他正確使用、愛物、惜物,那資糧就賺更多了,布施另外還有法布施、無畏施。

 

 

 

  • HOMEWORK

  • 表達善意、表達尊重、表達感恩。

  • 預習、複習、 多聽師父音檔。

  • 廣論進度:P269L09次當斷除~ P272L05圓滿惠施

  • 手抄稿第十五冊P52L08~P91L02 音檔:[114A] 24:55~ [115B]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