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48LL03以諸大乘人~ P252L06是自誑自

手抄稿第十四冊 P40L07~P75LL06 音檔:[106A] 06:23~ [107A] 03:23

 

 

 

◎真如老師說故事: 蘆飲本生譚 (廣海明月04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d4lU4Y3QE

蘆飲本生譚的故事,主要講述蓮池水中住著羅剎,凡是下到水裡的生命,都會被他吞食。菩薩利益眾生,為了救猴群,化身為猿王,並把蓮池中的蘆葦神變成中空,讓猴群不用入池,就能以蘆莖喝蓮池的水,保護了這猴群不會被羅剎吃掉。

德傑:這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我們做事要請示這樣做好或不好,如同這猿猴能不能喝蓮池的水,要請示猴王,如果沒請示,可能招來不好的事情,例如,猿猴如果走進蓮池喝水,會被羅剎吃掉。

俊彬:菩薩利益眾生的心力從沒有停止,始終在身旁幫助我們,如這蘆飲本生譚的故事,把這片蓮池的蘆葦神變成中空,使得這些猿猴使用蘆莖來喝水,避免走進蓮池喝水,而被羅剎吃掉我們眼前有很多事物,可能有菩薩得痕跡,但我們不知道,我們有很多的享受,其實都是有人在幫助我們

 

 

: 師父說故事《佛陀割肉餵鷹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6b&st1=352&et1=584

割肉餵鷹的故事,是佛陀在修行菩薩道前身仍是薩波達王時,看到老鷹追獵白鴿,白鴿害怕得躲在他懷裡,佛陀為救白鴿,寧願掉割等同白鴿身重的肉和老鷹交換。但怎麼割那隻鴿子就是比較重,最後身上的肉都割掉了。

Q:剛才師父說的公案裡面,你聽到了些什麼呢?師父要破斥的點是什麼?世尊在因地修菩薩行時所做的割肉餵鷹,我們會想效學嗎?眼前的下腳處可以從哪裡開始?

啟中:我在大學時就有聽過這佛陀割肉餵鷹的故事,當時認為竟然有人這麼傻,願意割肉去餵鷹,目前如果碰到類似情況,我是想去救,但不知道怎麼做,要怎麼辦,就是繼續學廣論。

清泉:我覺得割肉餵鷹好像有違反自然,除非是要犧牲自己,不然很難做到,有時候太執著自己的想法,所以做出來的事情是否洽當,這要好好思惟

德傑:佛陀當時是在修行,他要救鴿子,但也不想讓老鷹餓死,他發願成佛,願意捨去自己,所以決定割肉餵鷹,我們也常發願要幫助別人,但能力還不夠,所以像這樣割肉餵鷹的事情,願意傷害自己來救別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如果只想解決自己的苦樂與生死輪迴,而去修證空性的智慧,那麼會很容易走上小乘的修行之路。如果以想要解決一切有情的苦樂的大菩提心做為根本的種子,加上證得空性的智慧與方便法門行持圓滿的雙重助緣,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佛陀在本生的時候,智慧已修到一定的程度,知道只有犧牲自己才能圓滿自己的願,師父告訴我們,修行只修空是不圓滿,如今天的海報, 福德智慧我都要,這樣才能成佛

◆今天的蘆飲本生譚的故是告訴我們,佛陀為了利益眾生,把蘆莖神變成中空,使得猴群能喝到水又免於受害,而割肉餵鷹的故事,是佛陀的菩提心才會這樣做,佛陀之所以能做得到這些,因為他的眼界是不一樣的,我們凡夫的眼界只看到自己

 

 

 

【科 判】      

【表八】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以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內容摘要

  1. 大乘行者所要成辦的事業是「無住涅槃」。無住涅槃的意思是,透過智慧不住於生死,透過方便不住於寂靜。

    • 之所以能不住於生死,依照勝義諦的甚深道次,由修智慧分而圓滿了智慧資糧;之所以能不住寂靜涅槃,依著世俗諦的廣大道次,由修習方便分而圓滿了福德資糧。

    •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智慧資糧,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能長養一切有情。」《虛空庫經》說:「由於智慧(空正見),才能遍捨一切煩惱;由於方便(菩提心),才能不捨一切有情。」

    • 何謂菩薩繫縛解脫?簡言之,無方便(菩提心)所攝的智慧,就是繫縛;有方便所攝的智慧,即是解脫。無空性慧所攝之方便,就是繫縛;有空性慧攝持的方便,即是解脫。

    • 《祥勝初品》說:「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為母親,以善巧方便為父親。」《迦葉請問經》說:「譬如國王得到眾多大臣的擁戴,就能成辦國家之事。」此譬喻國王是智慧,大臣是方便。所以,圓滿的修習,必須兼具布施等一切學處的方便及最殊勝之空性智慧

  2. 什麼叫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 就是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的空性。」

    • 「譬如布施、持戒、忍辱等每個學處,分別代表一個畫師,最勝空性代表最後畫出的國王肖像。」每人各有所長,把這些畫師集在一塊就能畫出一幅最好的國王肖像,缺少任何一位畫師都不能圓滿。國王肖像喻為一切種最勝空性,畫師們分別代表布施等各個方便。

  3. 破斥邪宗:只應修空餘不應修。有一些人執著認為只要修空就好了,其他都不用修學,他們主張空當中已具有ㄧ切。

    • 佛陀親自破斥這種錯誤見解。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麼菩薩在因地當中,多生多劫的行布施、持戒律、捨頭目腦髓等勤修六度萬行,難道是菩薩的智慧不夠、知見不足? 不懂得了義?

    • 《攝研經》記載世尊告訴彌勒菩薩,欲成辦正等菩提,須修行六種波羅蜜多,藉以破斥「唯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不須修諸餘波羅蜜多」之邪見。

    • 《攝研經》記載世尊以自肉施鷹救鴿之公案,證明修行菩薩行無損於善根資糧。以及彌勒菩薩往昔也各經過六十劫修習六度而有現在的成就,並沒有壞慧。那些認為只須修空即可證菩提的人,是不能清淨諸行的。

  4. 破斥邪宗:未獲空才要修方便品,已證空性不用修。

    • 如果這觀念屬實,那麼已經證得無分別智、證得勝義諦的大地菩薩,以及特別對於無分別智獲得自在的八地菩薩,他們都不必修行了,這與正理是相違的。

    • 十地經》中說:「在菩薩十地當中,雖然每一地都有各自特別增上的學處,但不代表其他學處可以不用修。」這是說明,菩薩於每一地中都要廣修六度或十度。

    • 八地菩薩,已經斷盡一切煩惱、安住於息滅一切戲論之勝義時,諸佛都還要勸他們在還沒有證得這些佛功德之前,必須精進去修持菩薩行。

    • 《十地經》又說:「就像已進入海洋的大船,順著風向可以日進千里;然而在未入大海之前,必須在岸邊靠人力去拉縴,即使努力了百年,進展也很有限。同樣的道理,已經進入八地的菩薩,無需費力就能趣入ㄧ切種智。但是在未證得八地以前,即使長劫努力修道,也難以成辦。」由此可知,那些妄稱成道有捷徑,卻不修學菩薩萬行的人,根本是自己騙自己。

 

Q十地經譬喻船入大海的內涵是什麼

肖武:證得大地菩薩之後,如果能趣入六度,會更圓滿,成就會更大,還沒證得大地菩薩之前,即使修習很久,進步只有一點點,所以證得大地菩薩,也不要安定在定當中。

金隆已入大海可能已有智慧,如果修習六度,很快就成佛。

智光:方法對的話,就像入大海,船本來就是要在大海行走,方法不對的話,船在陸地很難推得動。

成佛的方法是需要福德跟智慧,單單修空,就像船在陸地一樣,花了很長的時間,費了很大的力,船始終在那裏打轉,船要入大海才跑得快,就是修道有了方便,船就跑得快,所以修道不但要智慧還要有方便——六度萬行,六度是總綱,萬行是指包含了一切,所以成佛要智慧及方便雙運,缺一不可。

 

 

 

  • 師父音檔

Q:行菩薩道時應怎麼修?如果支那堪布單單證空性,是成不了佛,聽聽師父怎麼說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所以我們真正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這一個是要具足所有方便的,「施等」,這個等字就是含攝;換句話說六度萬行,以它的綱領來說就是六度,以它的細目來說包括了一切。以這個的什麼?一切種的最勝空性,再這樣地去修。
【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單單學空啊,那個對不起,對大乘道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小乘─是的呀,小乘是的沒錯!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非常清楚,在下面詳細辨明這一點,詳細辨明這一點。諸位如果說,尤其是初來的同學們,容或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那麼,至少你今天記住:將來等到你條件夠了,這一個地方啊,這個地方一定要細細地辨明,然後到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深一步學空,這個時候才好,才好。否則的話,一定是啊一番好心就走上錯路,走上岔路。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
上面說,要修的時候,修具一切種的最殊勝的空性,這個才是;而不是偏空,這個偏空沒有具一切種的。那下面說:
【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
所以,必定要不離開所有的那些,這樣地修。

◆師父在這裡告訴我們,單學空是成不了佛,必須不離六度,才是最勝空性,所以最勝空性就是要有菩提心攝持的空性,菩提心就是六度萬行,六度是總綱,萬行是萬事萬物,所以為了幫助一切有情,菩薩行必須修具一切種的最勝空性,由菩提心攝持的空性。

 

 

  • 善行小點滴

清泉平常我開車時,容易想到別人,通常會禮讓他先走,有人想超車時,我也都是讓他先過,我不會跟他搶,這樣子比較不會跟人起爭執

俊彬隨喜巧君師姐,詢問證得空性的境界是什麼,讓我們有這因緣祈求下次希望能聽到如得法師的開示。也隨喜清泉師兄,常常提出內心真實的想法,知道如何放鬆自己,不受外境是是非非的影響。

 

 

  • HOMEWORK

  • 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樣痛苦,我們都有自由讓自己快樂。

  • 預習、複習、 多聽師父音檔。

  • 廣論進度:P252L07設謂非說~ P254LL01茲當廣說

  • 手抄稿第十四冊 P75LL05~P110L01音檔:[107A] 03:23~ [108A] 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