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15L04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P219L07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廣論音檔: [93B] 20’49” – [95B] 05’36”

手抄稿: 第十二冊P168L11- P236L07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初中分二,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二 正發此心。初中分二,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徧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如本地分引經說云﹕「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二修念恩者。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先緣於現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許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為我母過諸數量。如是此母為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特於今世先於胎藏恆久保持,次產生已黃毛疏竪,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餘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於中人知母而修,若能於此生如親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若於怨敵起同母心,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為先漸廣修習。
三修報恩者。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捨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如《弟子書》云﹕「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沉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愧何過此。」故若棄捨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如是思已,取報恩擔,即前書云﹕「嬰兒始產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捨。」又云﹕「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捨。」《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誑,故我往昔於由煩惱魔力所傷,如於重傷注硝鹽等,於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中觀心論》云﹕「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於餘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讚之處。如《龍王鼓音頌》云﹕「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讚此。」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復望於誰。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故應從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見為母眾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剎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集學論》云﹕「煩惱狂痴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憂事,眾生苦皆同。」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那麼,正式修的時候分三
【①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②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③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p169) 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我們怎麼樣求這個利他,怎麼樣從這個上面而求菩提。然後最後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地方要修的,是修的什麼?就修那個發的菩提心。現在又說:
【初中分二,①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② 正發此心。】
你要引發生起這個心,「所依」,就是換句話說依於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這個原因是仗因緣當中說。所依的話就是我們這個心情,譬如說:欸,你看這個人苦啊!這個苦是你所依,引發你要拔苦等等。然後你有了這個,因為我們平常普通的凡夫的心量,就是你的內心根據這個緣對象的時候產生的這個效果。現在我們要這個效果的話,就看看你所依的是什麼,當然這裡還有正知見這個道理。那麼第二個發心,現在我們說,這個,
【初中分二,①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先要對一切有情生平等心,
【②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第二,進一步修成一切悅意相。欸,妙咧!前面先告訴我們,先要使得一切有情先產 (p170) 生一個悅意可愛的;結果正修的時候啊,這個地方又教我們「令心平等」,好像這個裡邊又有矛盾,又有不同。真是有矛盾嗎?我們看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要停一下,這個有它大原因在喔,大原因在喔!學到這裡,我們現在漸漸發現本論的殊勝的什麼地方,它就是每一個地方,它每一個地方的行相都指得清清楚楚,而這個每一個行相彼此間的必然的因果關係,點得明明白白。
這個行相說清楚,讓你了解它真實所指的是什麼。所以這個行相,譬如說,隨便說,啊,我現在要講一個錄音機,那他把錄音機拿得清清楚楚,這個開關在哪裡,讓你弄得一點都不含糊。否則我們講修行,講了半天那個道理是啊,那動聽極了,但是所指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啊?一片模糊。佛法明明是叫「覺」,結果你學了半天是越學越糊塗,腦筋裡面是堆了一大堆這種文字垃圾。這個文字所指的內容是一無所知,仍舊是一片大無明,自己還覺得懂得很多道理,這個叫知見稠林。他現在不是,把文字所指的真實的內涵指給你看,到那時候你看:喔!曉得這是什麼。這第一個。
你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然後這個東西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它必然的次第,彼此一點都不紊亂,有了這個你要想去找它,那千真萬確。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平常我們修行,總覺得:「哎呀,要修行、修行!」看看哪!為什麼修行不成功的,原 (p171) 因在哪裡?就是一片糊塗。那麼世間一件小事情,我們常常比喻你拔草,你不認得草是什麼,你跑著去乒拎乓啷拔,結果拔掉的是菜,不是草。這麼簡單的事情耶,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眼前我們處處地方,再再點醒我們自己:不要一片糊塗啊!
所以我們常常有一個大誤解,常常說:「哎呀,你不要去分別啦!」嗯,這句話對不對?是有它的特別的道理在,這個是你求的果;你要它不要它妄分別,一定要了解:什麼是錯的妄分別,你如何去掉它,那要分得清楚啊!要不然你說,你不要分別,那好了、好了,那糊裡糊塗地就坐在那個地方,那是無比的大愚癡,完全是畜生相。如果這樣地學佛的話,那天底下都是佛了,對不對?如果是這樣佛的話,那螺螄、蚌蛤睡在那裡打瞌睡,牠就是佛嘛!那打瞌睡不分別的呀,就在那裡睡著了啊!那豈不是最好嗎?這個我們要清楚。所以本論一開頭,就把這個行相辨得非常清楚,然後下面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樣地來。
所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欸,為什麼前面先說悅意,這個地方又要先「於一切有情令心平等」呀?現在我們看下去。這個地方一點都不能放空喔!一放掉一點,然後你修上去的時候,對不起,你就漏掉那一點。等到真正地現起的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因為這個漏洞還在,於是跑上去的時候就出毛病,跑上去就出毛病。所以我們常常舉個比喻, (p172) 不要說飛機,就是個騎個腳踏車吧!欸,那個腳踏車,那個輪胎當中,有一個砂孔在那裡,嗯,就是打氣打得滿好,那沒用力。等到你一騎上去,一用力,那個砂孔受不住了,「蹦!」一下爆掉了,你正在馬路上,一個筋斗摔下去,完了!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啊!特別注意!
所以我們平常這個心裡邊,一向以來總覺得:「哎呀!馬馬虎虎,馬馬虎虎。」這個是無始以來的惡習所在。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即便我們說自己「哎呀,這個東西,還有這麼深的道理啊!」那個時候也許你會委委屈屈,那個時候要了解喔:是,就是我們以前善根不夠。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前面一定要什麼?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有罪障,障在那裡,固然學不進去,你資糧不夠也學不上來,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
所以他前面為什麼用三士引導的次第,現在大家清楚吧?喏,對於這個上士來說,這是必然要一步一步上來,必不可少的步驟,這第一個。你沒有這個的話,你雖然說上士是空話。而對這條件不夠的人,你給他上士不行,所以他─欸!沒關係,那麼你既然不夠的話,從下士慢慢做起。他也有他的入手,可以一步一步上升的走的地方。處處地方說明,這個圓滿教授的珍貴難得,正確無比啊!現在我們看文:
(p173) 【◎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
第一句話已經說出來了,對啊,這是我們次第這麼上來的呀!所以你必定要把前面這個次第,拿來在這個地方增上、繼續下去。
【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從前面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現在跑到我們這裡是什麼?正修這個大菩提心了。那麼修大菩提心,我們曉得這個必然的因果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先要知母引發慈悲。那麼,但是呢,欸,他不是說先知母引發慈悲,在正修之前,先要什麼?要最開始的時候「遮止分黨」。什麼叫分黨啊?黨是叫黨同伐異,跟你好的你就歡喜,哎呀,好得不得了;跟你不一樣的,你就排斥他。這個心裡邊,欸,不平等,不平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你要把它去掉,「遮止」就是不要讓這個心相影響你,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這個心理的狀態拿掉它。假定這個心裡面沒有淨除,在這種心情當中,於是什麼呢?對於有一些人,你看見了「起貪」,歡喜他;有一些人你「起瞋」,在這一個情況之下。所以呢,當你在這種狀態之下修了以後,你的慈悲啊,你的慈悲也有差別的。喔,你看見他,那麼你好的這個慈悲心強一點,看見那個討厭的人哪,這個慈悲心就不靈光,這樣。要想產生不分彼此的,這個不可能。
所以這個無量慈、無量悲啊,它不但是數量上面無量,而且這個無量的話─緣一切有情,沒有任何一點例外,你的內涵本身也是無量,所緣的對象也是無量。在無量的有情當中,哦,有一些人你歡喜的,有一些人討厭的。結果你凡是歡喜的話,你偏他那一邊, (p178) 心有偏,對你不歡喜的人的話,你就這樣的話,你那個慈悲就完了!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它一定要避免這個,你的平等的、沒有偏心的這個基礎先要建立起來。這個基礎是什麼呢?修捨心,修捨心,所以先要修捨。那麼「捨」有三種。看看喔,他每一個地方的行相辨得很清楚,哪三種啊?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
這個三個名詞所指的三個行相,說一下。這個裡邊「受捨」我們最容易懂,一個感受,啊,這個感受─啊,坐在這個地方的話,你覺得:欸,很舒服。或者看了這個對方,那他讚歎你幾句,跟你笑一下,你又很歡喜,這個感受上頭的受。感受上有三種,叫作樂受、苦受、捨受,這是一種捨的行相。
還有什麼叫「行捨」呢?五蘊當中,受、想、行,行蘊當中的捨。「行」就是我們心理狀態;那個心理狀態啊,平等而住,沒有執著。平常我們的心裡什麼狀態啊?我們心裡面啊,不是掉舉嘛就是昏沉,胡思亂想。欸,它現在呢,行捨這個心相裡邊,平等正直、無功用住,那個要用了功,跟定相應的境界才有喔,就是這樣啊!所以他心裡邊沒有一點掉舉相,而這個已經很高明。 (p179)
欸!這個地方還不是,這個地方捨的叫「無量捨」─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的心裡邊不管緣任何有情,沒有一點點討厭,沒有一點點執著,沒有一點點其他的,就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心情。這個才是我們第一步要修的,所以這個是最後。
【此復有二。】
就是這個裡邊還要說明兩樣東西喔!啊,它的細之又細,換句話說,它真正重要的地方是真是絲毫無差。看看哦!這個因地當中,這樣地沒有一點點差別。質量上面是不能有一點點雜質,假定有一點點雜質,請問能成徹底圓滿無垢的佛位嗎?不可能!尤其是最開始的因地當中。
所以我們常常記住,你造一個譬如說摩天大廈,我說造到最後頂端,發現一點點小小的毛病,啊,那沒關係啊!你把它頂端拆掉了重來。現在我們最開始那個基礎出了個毛病,你造了一百零八層,乃至於造了一千層,發現那個基礎不行的話,對不起,一千層、哪怕一萬層統統垮掉!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像你燒飯一樣,等到你燒好拿出飯來,那個時候裝出來的,一個蒼蠅,「叭!」掉下來。你只要把蒼蠅掉的地方,把它拿掉就行了。如果說這個蒼蠅帶著個細菌的話,那拿掉了以後,它其他的地方不沾染。可是你 (p180) 剛開始的時候,那個蒼蠅,「叭!」一下,掉那個水裡,那個蒼蠅身上帶著那個霍亂菌,然後呢,整個的水裡面都是。所以他一定從一開頭的時候,就這麼細辨。同時呢,開頭的地方,也是我們能力所及,它有種種的這個特別在這個地方。
這我們所以現在修學佛法,那麼糊塗,一片糊塗帳的話,道理就這個上面。哎呀,都是講那個大道理啊,講得來,哎呀,也去弘法了,看見別人弘法,大家也去忙了。那麼所以現在為什麼我們弘不起來?乃至於有人這麼說呀:「你這個法不弘,它藏諸深山,傳諸其人啊!」你寧願不弘,擺在山裡邊,真正一旦有條件出來的人,他又把它撐起來了。結果被你這麼一來的話,那金字招牌一旦砸垮了以後,完囉!人家對這金字招牌從此不再信任,那就完了!不弘還好,弘了反而把法損掉了,有人這麼說,道理就在這裡,這樣。所以我們現在有這個幸運,了解了以後,要感到高興啊,不是忙得去弘啊!忙得要去認識、去做到,那個是真弘法。現在我們看,又辨!這個地方,喔,就是這個無量捨,這個還有兩樣東西:
【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說,當你緣這個有情的時候啊,那時候你可能有兩種。你看見這個有情本身,每一個 (p181) 有情他都是和和平平,這個是一種。因為他有情本身和和平平,既沒有貪、也沒有瞋,當然你看了以後,你的心裡面也引不起貪跟瞋來,對吧?這是一種。還有一個呢,不是的,他這個有情本身是有貪、瞋相,或者說你對這個有情是可愛的,你對這個有情是並不可愛的,但是儘管這個人,對你一個是怨、一個親,可是你對這個怨跟親的人的心裡的反應,卻是在無量捨當中。這個人跟你很要好,要好也沒關係,我心裡不為要好所動;這個是你的怨家,你的怨家也不動我的心,我的心始終在那個捨相應當中。現在這個是真正重要的就在這裡。
他為什麼這樣?這很明白,你要有情離開這個貪、瞋,這是不可能的,對不對?在我們張開眼睛來,這個是跟你好朋友,這個跟你不好;有情的人,這個人他要發脾氣,這個人很快樂。如果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這個修什麼?這個修不起來。就是你自己要修,不管外面任何境界,他在轉,你不動;他跟你的關係有親疏,你不動。那個時候你不為外面一切所動,站在這個上頭,你才能夠修啊!這個地方就辨是辨這一點。所以我們正式下腳的第一步,要這一個。有了這一個,那麼令我們的心立於平等,這個是指這點。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
(p182) 我們正修的時候,他又說了:欸,你要想修的話,必須要這樣的一種心理的狀態。而要修的這個心理的狀態,這個心本身是什麼?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心識的識,心識的心─那麼這個心識本身,一定「三事和合觸」,你的根對了境,然後生起了這個心理來。既然是因為對著境的話,由借重這個外境的這一個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裡頭,所以他一定借重哪一種外境啊?中庸境。因為這個中庸境界,就是既沒有利、又沒有害,你看見他自然而然那個心平等。先把那個平等的心生起來,堅固了以後,然後再進一步看別的時候,不為它所動。不為它動了,然後呢在他身上面,把它的原來動的都拿掉,於是你心裡面一步比一步穩固。你看,它那個次第這麼個完整法!
所以平常我們修行,我們往往說:「哎呀,看見這個好,我馬上就去修。」就像我們現在懺悔,啊,說一百零八拜,好,我也跑得去上面去。聽得很好,結果跑上去,拜了第一次沒拜完,拜的半當中就腰痠背痛,第二次就想一個辦法,哎喲……。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這麼小地方是如此,大地方也是如此啊!所以你們千萬注意呀!我們真正的毛病始終在這個上,一聽見這個好─要!是,你要把這個好的要,但是呢,你必定要曉得,它這個好的是怎麼樣的次第上去。你要曉得,這個好的果一定要好的因,這個因是一點都不能錯!你從這個上面了解了,然後你必然推到什麼?啊!最第一步─親近善知識,然後呢 (p183) 如理聽聞。看起來好像慢一點,實際上呢,是最快速的路子,而且也是唯一的路子!
後面這一句話,在剛開始的我們不懂得,現在我們學了十二因緣以後,就懂得了。大家記得不記得十二因緣當中說,這個從因感果最快的兩世,最慢的三世,大家還記得嗎?為什麼最慢的三世啊?它有一句話,說中間經過的無量世感果啊,這個無量世是其他因果在那兒在轉,不是這個因感果的。這句話容或有的人還不了解,如果不了解,你們好好地看一下。換句話說,這個因下去了以後,感果的話,最快的是兩世,最慢的三世。中間雖然經過無量世不感果的因,因為這個因它沒有遇到緣啊,沒有結果。所以如果這個因要結果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必定還要跟那個因緣相順的,它才能感果。壞的是如此,好的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要求好的果,要想得到這樣的圓滿的果的話,你必定要有圓滿的因。
所以不是說,哎呀,現在你害怕覺得不行啊,你停在那裡。停在那裡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引發你要求這個善果的,這個因不下去的話,請問這個善果會不會自己掉下來?不會。到什麼時候會呢?一直等到有個其他的因緣,你到那個時候又想:「哎呀,我要去做!」然後你還得照著它如理如量地去做。那個時候,當初你一念想求圓滿這個果的這個心啊,不斷地以善法欲,然後努力勤精進去策發,然後再感果,對不對?
(p184) 中間可能隔無量世,是的,但是在其他的無量世,都是你在惡法當中。既然是惡法當中,也說明了什麼?你要嘛不讓它感果,要感果唯一的方法,你一定要拿正確的善法欲,把這個因做對了,去做到。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這也是唯一的一條路。假定你了解了以後,現在這樣做的話,欸,不會中間隔無量世。所以結果是什麼呢?也是最快速的一條路,現在懂了嗎?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你如果弄清楚了話,我們才不會偷懶,說:「哎呀,馬馬虎虎、不行啊!」因為你現在怕苦,馬虎的結果是什麼啊?墮地獄。現在這麼一點點小苦啊,你還有機會啊!稍微撐起來就行的,克服了!到了墮了地獄的話,不但沒有機會,而且大苦是無量無邊,就行了嗎?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啊!
所以我在處處地方聽見這種,我的師長常常告訴我:「你平常的時候儘管做不到,可是你一直發那個願,說我決心一定要克服這個。」克服的什麼呢?不但現行一定要破,然後這個種子習氣一定要徹底拔除,絕不遺剩!不要單單地發那個心喔!發了這個心,然後你找種種的方法,怎麼樣在行持上面去做到它,千萬不要一點寬恕,不要一點藉口。因為這樣的原因,我所以才了解到,是,平常的時候,有很多人跑得來:「哎呀,法師啊,你現在不舒服啊,休息、休息啊!你也該休息、休息啊!」我一聽了就覺得這個毒藥,儘管他是好心,儘管他是好心。那我真是憐憫他,我現在沒有能力救他,我只有唯一的辦法把 (p185) 他趕出去。如果說他是我尊長的話,我恭敬,下次不敢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怎麼辦呢?這個反過來,這個人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哪,生病啦,你趕快努力啊!再不努力的話,那個兩腳一伸就完啦!」啊,我感謝他!這個心情我們要千萬要了解的。
前天我在這兒跟老和尚講,哎呀,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地方有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他就告訴我這麼一個公案。昨天不是老和尚坐在那個我門口,在這個地方啊,我每次一看見他,我就歡喜,一方面就是景仰、讚歎。所以我有機會總是,只要有空,平常我自己忙,也沒辦法了,我一定跑過去跟他隨便也可以說談談,也可以說請安。但是你只要跟他隨便聊的話,你一定哪,你得到好處。他就跟我講講,這我就請示他一點小事情,他就告訴我一個公案。啊,我聽了我真感動。
他說那時候這裡,不曉得是大概聖印法師,不曉得哪一個地方,請他到他佛學院當教務主任,他一定不答應,哎呀,鬧了很久!那有一次,終於鬧了很久,他就答應了。答應了一去了以後,可是那個地方是個女眾佛學院,那麼他所以不答應,那個他痔瘡非常厲害。那個痔核你們不曉得那個痔核之嚴重呀,經常流了很多血。那麼那一次開學典禮,那開學典禮是很慎重、莊重的,還請了什麼市長啊,什麼一大堆的長啦!結果他那坐也不能坐,仰得那這樣,側著個身子坐在那裡。那麼完了以後,就休息的時候啊,他休息完了以 (p186) 後,覺得那下面溼溼的,站起來一看,啊,下面一大堆都是血,他心裡就覺得不得了─唉!雖然這個是痔瘡,但是這個女眾地方,人家不了解的。
尤其是你曉得他老人家的持戒,萬一起一念的這個誤解,不可以,佛本來很多戒是譏嫌戒。唉,一定要想辦法治,拿掉它!但是那個醫生是沒有辦法可想的,那信佛的人曉得,我只有求佛菩薩。怎麼辦呢?求佛菩薩,說:「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幫忙我,我一定要下那個決心,要把它拿掉它!」那天晚上回來做了晚課,他就跟同學說:「你們先休息,不要管我,不要管,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管我!即便我死掉了,今天晚上不要動,明天再把它抬出去。」就這樣,喔,大家同學很尊敬他,不管他。
所以我在這地方也跟你們說啊,你們不要說:「哎呀,老法師,你好啊……。」這種話,你自己害自己可以,在這個地方來我絕不願意,我不能幫你忙,我已經很慚愧。那個老和尚就是這樣,所以他說完了,固然那些同學大家……然後他就去拜。下了晚殿,一心求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幫我忙啊!一定要求啊!」然後拜,拜呀拜。拜到後來,拜得筋疲力盡,實在是拜不動,頭昏得一塌糊塗。「我現在站不起來,但是呢?站是站不起來了,我這個還可以動。」然後那個地啊,那個頭就在那個地上磕響頭,「更蹬、更蹬、更蹬……」撞,這樣。磕到後來,那個頭也實在動不了了,趴在那個地方,一點動不來了。「但是我身 (p187) 體上動不來了,可是我嘴巴可以。」那就嘴巴裡念:「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念到後來,這個舌頭也乾掉了,念也念不動了。「念不動了,我心還在呀!」他心裡邊就念,一直在那兒求,一直在那兒求,這樣,這種心情喔!
現在我們稍微一點點就覺得:「哎呀,不行啊!等一下要是這個地方不對呀,早一點去休息啊!」拜了兩拜啊,叫你早兩分鐘起來,又覺得:「哎呀,明天還要這樣,後天還要這樣……。」啊,那是一無是處啊!結果他就這樣拜,欸,你真正地捨命而來的話,他就肯。可是這個地方,我不鼓勵大家這樣去做喔!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你記住!大師告訴我們,你們不要硬來,硬來不可以的。老和尚有老和尚的意志,這個次第很清楚,始終記著大師告訴我們的次第。我這個地方,只是特別讓我們的心裡邊建設那個心理。
我再說下去,然後呢,欸,他那天馬上就有感應。這個人就簡直進入昏迷狀態─欸!看見了,看見觀世音菩薩,結果。然後呢觀世音菩薩,他就發現觀世音菩薩膝蓋上的,左右膝蓋上面,有兩個人跪在那裡。他看見了覺得很歡喜,一歡喜,那兩個沒有了。這一歡喜他就想:「對呀,這兩個是記善惡的嗎?」他想:「我這一生哪,雖然是啊壞事啊,是的的確確做了,但是我畢竟還是做了好事多呀!看見這種東西呀,一定是菩薩加持!」他說:「菩薩我告一個假,讓我看看。」欸?覺得那個滿好了吧!「我在佛堂裡邊 (p188) 不行啊,菩薩,我告一個假,檢查一下。」然後呢,那時候精神一來,他不知不覺耶,本來已經是這樣了。他不知不覺是告了一個假,跑到房裡一摸,整個的幾十年沒有好的,沒有了,完全沒有了,到現在沒有了。嗯,看看喔!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大家學佛法,精進是資糧善當中精進是第一。現在大家不要去學那個啊,你不要說:「欸,我今天也來一下!」不要,不要。這個地方的本論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你這個次第沒有弄清楚之前,你摸進去,前面老記著這個話喔,你一摸一定錯!所以現在我只是鼓勵大家,千萬不要說還沒有做又先畏縮,現在覺得:我有這個機會學這個圓滿次第……。而目前我們排這個課本身還是非常好的,你只要照著這個來,建設起這個心力,然後照著這個建設去做的話,沒有一樣得不到。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說,「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它有它的漸次,現在知道它那個漸次是告訴我們,啊!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來。就是我這個地方現在談那個漸次的話,每一個地方分析啊,萬一你們心裡面覺得:「哎呀,怎麼這樣來!」的話,這就是你們的障礙,這是我告訴你們的。所以我剛才講老和尚那個故事,策勵我們哪!現在我們這種,住在這個地方樣樣現成,樣樣現成。怕你記不住還要有錄音帶,怕你聽不清楚還要有擴音機。你怎麼可以跟他相比呢?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在這 (p189) 一點上面一定要注意!繼續下去,說「修此漸次為易生故」,
【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
那麼,先看這個、這個對象,這個對象本身跟你沒有怨親的,沒有怨親的人。然後呢,在這個上頭除掉這個貪瞋之心,這樣。因為這個怨親的人本身並沒有貪瞋,然後要在這個身上本身的現象就是捨。然後在這個時候,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他不是對方使你親愛或者怨家,而是說緣對方的時候,你拿你的內心哪,這個貪瞋之心拿掉。所以對方第一個是引發你的心是平等,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從這個身上面,你回過頭來檢查你自己的內心,這個在這個上頭,使得不被這個怨親的心而動它。在這個上頭,你得到了這個捨平等了,然後呢,緣親友的心。因為親友這個心,雖然有這個耽著,但是這個耽著本身力量比較弱,所以在這個上頭,你再進一步推展。
【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
這些都不可以。假定說看見了親友心以後的話呢,那個時候你會發覺到:欸,看見 (p190) 這個歡喜的人,那麼自然而然哪……。雖然你看見中庸的人,你心裡面不動,看見歡喜的人,你心裡面跟著歡喜而去了。那時候把它拿掉,把它拿掉,就是這樣。然後再進一步,對有怨的人再把它拿掉。假定說有親的人,有親愛的人你不能拿掉的話,看見親愛的人你就耽著,跟著這個而去。如果看,對這個怨的人,你沒有拿掉的話,由於怨的人你就跟著怨而去,這個捨心就生不起來。如果這個捨心生不起來,然後在這個心理不平等的情況之下,你修的慈悲的話,那個慈悲始終是像爬山一樣,一腳高低,那個慈悲根本大不起來。所以,當這些都平了,
【若此亦平,次當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那個時候,你的質完全對了,然後呢,把它量擴大,擴大到在任何人身上面。到那時候,你看見任何人,不管這個人是親、怨、平等,跟你再好,你看見了,心裡面了不動心;跟你再怨,你心裡面了不動心。這是第一步。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動,你不為外面所動,然後你就運用你的心,你要它什麼樣,你就成什麼樣。否則你這個心一直跟著外境轉,你雖然覺得:「欸,要怎麼樣……。」可是境風一動,你也跟著它,被它動掉了,那是不行,那個不行。
(p191)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寫字來說,你寫字那個筆啊,那個筆寫在那個紙上面。是,現在滿好,但是萬一那個紙碰見那個水的話,那個筆就化掉了,那個字也就沒有了,對吧?現在呢,我現在用的紙質不怕水,現在那個筆是油質的也不怕水。你本身不怕水,然後你寫了字擺在上面,那個水儘管來的話,對不起,動不了它,是不是這樣?那個字還在上面一動不動。這是為什麼你事先必定要先準備好了,了解、清楚不清楚這一點?
所以我們事先那個心裡邊哪,先要不為它所動。就像剛才說,那個紙不是說擺在這個地方,擺在這個地方可以,但是你現在要緣的是一切有情;所以換句話說,這張紙不但要擺在房間裡,還要擺出去喔,還要風吹雨打喔!所以你在室內雖然是滿好,被水一泡,完了!那個不行。所以這張紙本身禁得起風吹雨打,然後你在上面寫字。寫字的時候,你現在寫得乾乾的滿好,水一來的話,那個墨水又沖掉,這個不行,這個墨水也要禁得過風吹雨打。
現在我們這個心理也是這樣,所以你不要去忙著去寫字,換句話說,你不要忙著在心理上面先把那個慈悲放下來修成功,不要!因為你那個慈悲啊,在這個不平等的心,心沒有擺平之前,擺在這裡溫室當中,就好像擺在這裡,那可以;萬一碰到境風上面一動的話,好,碰見水被水溶掉,碰見風又吹掉,那沒有用!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地方所以給 (p192) 我們說這個,就是這樣。「若爾」,我們翻過來。
【◎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那麼進一步,我們說:對呀,這明明是他是親愛的人,親愛的人嘛難免喜好囉、貪著囉!明明是你的怨家,怨家嘛當然我們發瞋恚囉!你怎麼辦能夠對它捨掉呢?欸,他告訴我們哪,這裡進一步,前面先說道理,道理告訴我們了,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修法─修兩件事情: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說第一個,拿對方來說─有情,對方來說。就他來說,你不是要利益他嗎?那麼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都希望快樂,大家就厭惡痛苦。就他來說,沒有一點差別,人是這樣,畜生是這樣,不管是哪一個。現在你對他,說有一類要給他好處,有一類要疏遠哪;給他好處,或者疏遠,這個不合理、不合理。這個是就他那一方面,這個很明白啊!那麼另外就我自己方面,就我自己方面那怎麼辦呢?我自己說:明明是這個有情的人,我歡喜啊;這個瞋恚的人,我討厭哪!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辦呢?
(p193)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
嗯,你如果能夠這樣地觀察,我們眼前所以是凡夫,陷在眼前境界無明當中。實際上,我們無始生死當中,就在凡夫當中已經轉了不曉得多少趟了。轉了多少趟當中,大家沒有一種關係沒有發生過,各式各樣的關係都有過。所以你隨便要想找一個人,說這個人跟你沒有任何關係的,找不出來。任何一個人,都跟你有各式各樣的關係。是你的最親愛的人,也你的大對頭,也你的毫不相干的人。既然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話,你然後分他、這樣分,這有什麼好分的呢?就像我們平常相處的,今天好得要命,明天吵得要命,到後天又是如此,後天又是……。你天天這樣,你還何必再忙這些事情?這不是毫無意思嗎?就是這樣。所以啊,如果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放遠了眼光去看的話,那問題都沒有了。
【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這個是性宗的修行的方法,特別地告訴我們有次第,這個初、中、後三篇。
(p196)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
其次「起貪愛時」,再引經上面,這個經上面:
【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
如果說你起貪心了,起貪心的最好的對治,就想:「唉!以前啊,我也殺過你,你也殺過我,這樣地大家互相殺,有什麼好貪著的?」
【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
在前面我們講六苦當中說過了,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定的,一下親得要命,一下怨得要命。所以當你想到親的時候,你想一想怨,想到怨的時候,想到親。你這樣一想的話,就是正好把它扳平:好囉,好囉,沒有什麼好想的。心裡面就行了嘛!這樣,很快地就把那心弄平了。
【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你只要善巧地思惟這個的話,這兩樣心裡面哪,就把它淨除掉了。
(p197)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他每一個地方,他又來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是什麼?取怨、親的差別。就是說,你在這個……是,這個人本身,一定的,我們人在世間當中,自然這個人比你親近一點,這個人比你疏遠一點,乃至於這個人怨家,這個是事實擺在這裡,這個也你不去管它。而真正重要的就是說,當這種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內心當中親的人哪,你對他,哎呀,貪著之心,要遣除掉這一個;怨的人,你排斥之心,要拿掉這一個。剛才說過了,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能夠做好了,一切任何的境風,你的心裡邊就在捨當中,不為它所動。我們不要以為如如不動哦!離開如如不動,還天差地遠哦!現在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跟境風所轉,我們說:「不分別,如如不動。」那真是顛倒不異!所以這個次第我們,我所以這樣提的話,千萬要注意每一個地方的行相,你必定弄得清清楚楚。要不然的話呢,你隨便一開口也錯,一聽哪,也弄到不曉得哪裡去啦!嗯,下面繼續說,
【◎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
有了這個平等的心,進一步就告訴我們,怎樣辦呢?那時候引發悅意相 (p198) 了,要慈水,能夠潤澤你內心的相續,當你內心經過了那個慈悲潤澤了以後,像那個田哪,先滋潤了,然後滋潤了以後,下那個悲的種子,它易於增廣。
【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
哦!那個時候,我們在這個上頭啊,就可以先引發悅意,先修悲心。
【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
這個慈的內容,就是對一切有情啊,就像可愛這個獨生兒子那樣的可愛法。
【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
修這個悅意相之前,先要什麼,這所以為什麼先要修內心的這個「等捨」。先把這個內心當中不平的這個惡念,「粗澀」就是不平的那個貪瞋之念,弄乾淨。就像先把那個田,先把田弄乾淨,弄乾淨了以後,弄平了,然後加慈水,然後呢灌那個悲種。所以他這個下面說明:
【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
(p199) 你能夠照著這樣的次第去一步一步欲修的話,那個大悲心啊,很快生起來。「應當了知極為切要」,這個話,這樣子最快速的,這樣最快速的!所以現在我們這裡呀,修行儘管還沒有行,但是馬上用得上剛才說那個道理。喏!這個是最快的,也是唯一的,現在大家都懂了吧?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先建立起來。建立起來了以後啊,你自己曉得這個是沒有退路。不是沒有退路啊!我們所以要退的原因是什麼?求安樂。結果你發現,退下去的結果是只有苦,一條路,而且大苦!進前去雖然是苦,小苦卻是大樂!現在我們處處地方為求一點點快樂,那個時候你了解了正確的行相,正知見得到了以後,為什麼說到最後一定會走上這條路的原因,現在大家了解了沒有?喏!就是這個地方。所以如果是這個概念還不懂的話,你不必忙,只要這個概念建立起來,這個修行是一定成功!而且是最快速、最圓滿、最好!
今天《菩提道次第廣論》216頁,現在這個地方,就是「正修」啊,正修修習菩提心,正修菩提心。那麼正修菩提心當中呢,前面已經說了,引發這個心要什麼條件,然後呢根據這個條件,來真實地策發這個心裡面。前面所有的這個辨,這個地方現在大家已經了解了,說真正圓滿教授,真正無垢正確的這個指導,它每一個地方辨得這麼細緻。然後你把這個兩個跟以前一比的話,立刻就有這個感覺。
(p200) 以前我們聽見了這佛法,哎呀,感到非常歡喜啊,好得不得了啊,人人想求啊!這個是非常好的現象,種一下一個種子。當你真正想努力深入,要想契入的時候啊,就不得其門而入。感受上的好的,說起來是圓融無礙的,但是呢做起來的話,卻像什麼呢?像這個摸著一個人家說水上葫蘆一樣,你碰上,它就跑掉了,碰上就跑掉了,碰上就跑,你怎麼抓也抓不住,怎麼抓也抓不住!所以弄了半天啊,就莫可奈何。幸好還有一個法門,那麼我們也只有這一個法門,說:「啊,念佛啦!」所以這個叫作末法的善方便。現在你正確地了解了這個方法以後的話,你由這個次第是步步深入。同樣地你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念佛,這個方法來念佛就上品上生,如果你修其他的法門,照樣地,任何哪一個法門,你都可以如理如量地達到要達到的量。所以達到多少,那是看你自己的認識跟精進。
現在呢,我們繼續地把它那個每一個部分,一步一步地順著次第來了解它。上次講到說,啊!我們正式要修的時候,先要慈水來潤澤我們的這個內心身心相續,身心相續。有了這一個,然就呢就像種田一樣,把那個田啊,先把它不平的硬塊什麼等等,把它弄乾淨了,然後呢,再以慈水來滋潤它。這樣做的話,那麼這個悲的種子就很快生起。所以兩句話,「應當了知極為切要」,那這個才是最最重要的部分,這個才是我們應當了解的。所以我們剛才說,前面之所以聽得歡喜,感覺得又覺得圓融無礙,又這麼好,而所以 (p201) 無從下手的話,你望洋興嘆的話,實際上就是你沒有抓到這個根本。所以現在我們哪,了解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進一步認識的。有了進一步認識以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呢?以前這個只是種一點的善根,現在卻是結的善果。
我們立刻可以回想一下,在講十二因緣的時候,說感果快則兩生,慢則三生。實際上那個三生哪,真正說起來,時限是無量阿僧祇劫。那麼這個三生就是說,你種下那個種子,要快的話兩生,慢的話第三生。第三生靠什麼?就是那個種子啊,經過如理如法地去滋潤它。那麼以前呢我們雖然聽懂了,雖然歡喜,可是你沒有方法,不曉得怎麼去滋潤它啊!不曉得怎麼滋潤它,說:「好啊!」大家說好,說了好了半天,就像天上的人造衛星一樣,好是好,你只能望望它!只能望望它,其他的就不行了。現在是不但的好,你曉得怎麼登堂入室,它就可以把你送到天外,超出我們現在這個生死輪迴的苦海!那麼這個裡邊分三部分: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
第一個知母,曉得這是母親。
【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 (p202) 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我們這個生死,啊!無始以來這個時間,你根本無法想像的。所以呀,因為生死無始,所以一生一生地受生,也不曉得多長、多遠。從這樣的生死當中,不斷地來,說哪一個身體沒有受過的?沒有這樣的事情!哪一個地方沒有去過的?沒有這樣的事情!哪一個人沒有做過你母親的?沒有這樣的事情!換句話說,我們在生死當中啊,什麼樣的身都生過,從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到十八層地獄當中的這個阿鼻地獄種子,這個是六道。然後每一道當中啊,哎呀,當蜎飛、螣蟲,螞蟻、國王,最大的到最小的,最窮的到最富的,最苦的到最樂的,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都去過。然後呢,所有的地方也都去過;還有呢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曾經彼此做過父母。所以在這個地方特別強調,沒有一個人不是自己的母親。
【如〈本地分〉引經說云:】
他下面特別說論、經,下面就是證成這件事情。
【「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
這個經上面還是說,看那個大地上面哪,沒有一個地方啊,你們沒有去過的。
(p203) 【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
上面講次數,這個上面講人。在這個整個生死輪迴當中,找不到一個人說沒有做過你的父親、母親、兄弟、親戚、朋友……找不到!
【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
過去是如此,將來呢還是如此!就這樣。
【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
你這樣地了解了、思惟了以後啊,那麼要─所有的有情都曾經為自己的母親這件事情啊,應該求得決定的了解。「決定」是決定不移,這個決定不移的信念還要堅固。那麼這裡說,他為什麼別的東西啊,不講那個地方、不講別的人,講母親呢?這個道理一層一層地說下去,說到下面我們自然容易了解。
【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
當這個了解到,為自己母親的這個了解堅固了、生起了,那麼念恩也容易生起。
(p204) 【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就是你如果說這個概念沒有的話,你無從念恩。現在這個地方已經很清楚,這個次第,必然的次第。說,曉得是母親,然後你在母親身上可以念她的恩。昨天有位同學,他先看了以後,他說:「欸!那個三寶不是對我們有很有恩嗎?其他很多,為什麼不念佛恩,念母恩呢?」對呀!你們大家想想看這什麼原因啊?
所以這個地方,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特別的地方。說我們現在是什麼?我們現在是個凡夫,我們凡夫啊,儘管信得過佛,可是對佛法的真正的內涵,淨信心不一定人人有,不一定人人有。而大部分所以為凡夫的,就正因為一步一步上去,膚淺的信心是有的,淨信心可是沒有;這個淨信心,必須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反過來說,你自己思惟觀察的這個經驗,對我們產生最大的力量。這三寶啊,雖然人家說:「恩大、恩大!」可是你沒有經驗過,無從從你的經驗當中,引發它深刻的這種感受,引發不出來。所以這個不念佛,儘管佛的恩再大,是念母親,這第一個。
第二個呢,眼前尚且如此,在以前那對你亦復如是。他現在真正的重要的話,要引發我們大菩提心,要普緣一切眾生去救濟他。為什麼要這樣呢?還是要從這個知母、感恩、要 (p205) 報恩上去。要報恩,那麼你想到母親,然後呢每一個人都是你母親,你要報每一個人母親的恩,所以你這個大悲心啊,就能夠徧緣一切一無遺漏。所以這一點哪,產生這樣力量的,世間、出世間,對我們初機來說,在我們的感受上面,真實要想找到這個,只有母親,這是它的原因。所以它每一個地方啊,就那個關鍵在什麼地方,我們必定要把握得準。
而且呢,我們要曉得,真正初機修學佛法,一定在人道當中。那個畜生的話,儘管你告訴牠母親,那母親是什麼牠誰也不知道,誰曉得誰是母親啊?那個卵生畜生,牠根本不曉得,就是那個胎生的畜生,牠也不認識母親啊!這個人是不一樣的。而且你看同樣的動物當中,這個人間這個母親對這個子女的養護啊,那六道當中,沒有其他任何一道可以堪與相比的。再加上只有我們人道當中啊,他有這個思惟的力量。而要想跳出輪迴,要想擺脫那個,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什麼呢?就是那個思惟。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有了這個,下面的根據就有了依了─依止著這個上頭,這個因。曉得了母親,下面怎麼辦呢?念恩哪!所以,
【◎ 二修念恩者,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
有了這個基礎以後。
(p206) 【若先緣於現世母修速疾易生。】
先從眼前的母親來修起。
【如博朵瓦所許而修。】
祖師怎麼告訴我們的。博朵瓦呢,就是傳那個敦巴尊者、阿底峽尊者;就是這個完整教授,阿底峽尊者從金洲大師,那最圓滿的教授傳承。就表示,喏!這個最圓滿的教授傳承那些祖師們,從佛以來沒有斷過,如理如量地,他們都是這樣修。
【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為我母過諸數量。】
先想面前母親現起,母親現起。說到這個地方,當然我們懂道理一下懂了,如果要真正修的話,覺得:「喔唷,這個母親怎麼現得起來啊!」大家記得吧!在本論剛一開始的時候,教我們修行的時候,先修什麼啊?修皈依。他修皈依的時候,幾個條件,第四個條件,坐下了,然後你就坐在這個地方啊,皈依觀想資糧田,那就是我們的三寶,它一定要明現,跟你的身心相續和合。因為你看得清清楚楚前面是佛,然後你了解得明明白白你現在是苦,所以啊我現在的苦,一心皈投這個佛。那是下腳第一步,這已經有了;萬一沒 (p207) 有,那麼你要怎麼樣?懺悔業障、積聚資糧,然後等等。所以前面這個次第一步,這是共下士的事情,他到那個時候要觀想什麼,嗯!他就觀起來了。所以到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上士了,觀想母當然很容易。
所以至於說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所以為什麼眼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那個懺悔,就是那個懺悔;還有呢,就是積聚資糧。所以說目前啊,這要想積聚資糧,我們諸位是最佳的地方。你在這個寺院當中,一個出家身一舉一動啊,無處不是!而且以出家身去做的話,你隨便做一點點,所積聚的那個功德資糧啊,那個在家人是不曉得要做多少!大家還記得吧?把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的東西拿出來是供養三寶,供養了多少時候,不如做個出家人跑去點一個燈。有這麼大的好處啊!啊,所以當你想到這個時候,那你叫你不出家也辦不到,就是這樣。
我們處處地方要了解這個地方,你這些做到了以後,然後你坐下來觀啊,很容易生起來了!然後呢,你觀了生起來了以後,你說等到這個生起來了以後,那個大慈悲心生起來了,大菩提心生起來了,你回向往生─上品!就是這樣了。它也不要你念,拼命地念多少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然後你回過頭去,看《觀經》也好,看《無量壽經》也好,欸!這個道理你完全能夠明白、能夠貫通。 (p208) 現在我們歸屬還到本論上面,說把母親看得清楚,那麼然後呢,其次不但修現在的母親,還要想:對啊,這現在的母親啊,這一世,可是我們生死的無始以來,哎呀,這個曾經為自己的母親的這個數量無法想像啊!
【如是此母為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
所以所有的這些母親,當她生育我的時候,當她做母親的時候,所有我的一切的不相應的損害,她樣樣地方來救護我們,所有的快樂都給我們。這我想啊,這兩點,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
【特於今世先於胎藏恆久保持,次產生已黃毛疏,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
我們就從一開頭,先哪,這個肚子裡面懷著,啊呀,那真是、真是樣樣東西靠母親。然後呢剛剛生下來的時候,那母親抱著我,那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身心上面。啊!這種狀態。然後呢,餵奶、吃食,髒的東西跟你擦,哪怕是大便、小便,沒有一樣東西不做得千妥萬當。所有的髒的東西─哎喲,我們現在平常看見一點這種東西,不要說叫你去擦、叫你去摸,人家跑得去隨便吐一個痰,你看了心裡面:「喔唷……」可是 (p209) 這個母親對於自己的話,不管是這一個,乃至於大便、小便,她跟你弄得個乾乾淨淨啊!我們想到這裡,是母親之恩是無法想像啊!而且做這種事情,心裡是沒有一點的厭煩,而用種種方法資養。現在我們做一點點事情,心裡邊哪,哎呀,這個嘀咕得不得了!
【又飢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肚子餓了馬上給你吃,冷了給你衣服,少了,什麼少了就給你,都是自己父母不肯用的,不肯用的。我自己是出了家沒體驗到,但是以前的朋友、同學們,後來見了面了,大家談起來,大家有一個共同的一句話,有意思極了:「唉,忙了半天還不是為了孩子!」這句話,當年自己的的確確不曉得父母的心血。我想將來你們諸位,也大部分人如此,也就是幼年出家,也可以說最幸運。就是有機會的時候,如果你們要回家,這是唯一的事情,將來應該體會的。其他的事情,看見那個家,是一無是處!這個「家」,這個下頭一窩豬,表示啊,哎呀,這麼地愚癡,這麼地髒垢,一無是處!但從這個地方我們要感受得到,在這樣的一個父母對你的恩,你能夠從這個地方感受到了,然後這個大菩提心生起來了。這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所以平常我們不要輕輕易易啊,這個人家世間的人說:「忘恩負義,世間第一等大罪 (p210) 人。」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居然也是啊,哈哈,說講仁義道德,都覺得:「哎呀!這個世間的。」佛法的仁義道德最高的,卻做了最忘恩負義的人,這怎麼可以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千萬要深刻地認識。正式修的時候,它每一個地方,必須要它很深細地你去思惟觀察。所以我剛開始的時候也隨便看過,後來善知識告訴我了,我就在那個地方想。現在我不大願意想,我一想啊,我實在忍不住,我每一想,我實在忍不住!這個的的確確地,你們要的確好好想,好好地想想它,對你們有絕對的好處。母親的恩德,你的的確確無法想像的,哪怕你老了……。
我自己記得,前年我回去了,我母親八十幾歲了。我母親出門哪,我母親就給我說:「欸,還要這個、還要這個……。」那我那個弟弟就說:「哎呀,媽,你不要去管啦,難道還不知道嗎?」然後我弟弟就給我說:「欸!她老人家就是放不下。」我就給我弟弟說:「啊,你錯了,你不要這樣想啊!你想,天底下除了母親以外,有哪一個人一生這樣關心你的,有沒有?」你們仔細想想看。以後如果,尤其是在家人,總覺得:唉呀!這個父母囉嗦。你從她那一方面去看,是囉嗦。但是她為什麼囉嗦,不囉嗦旁人啊?她心當中始終把你看成她的孩子,她一心一意,從你在她肚子裡結生那段開始,一直到她兩腳一伸,她心裡沒有別的,就是關心你,這樣。
(p211) 所以我四十年沒有回去了,回去了,啊!我母親也不能跑了,門口一聽,聽見聲音,她還是纏著那個小腳,叮叮蹬蹬出來。然後我當然看了很歡喜,然後我出門,她一定叮囑我這個、叮囑我那個……。是啊!她那個是五、六十年以前的概念,跟現在怎麼,完全不相應。但是我看見的,絕不是看見她的囉嗦,看見她始終把你看成一個孩子一樣,她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頭。然後一再跟我弟弟們講,到後來,所以他們整個地改變過來了。不管母親怎麼囉嗦,啊!她越是這樣,我越心裡面感到的溫暖啊!這天底下的的確確,你們仔細這樣想的話,你沒有一個人不會孝順,你絕對想不到一點點要違背父母的地方,你找不到了,這樣。
你說你有沒有聽她?說實在我沒聽她。也曉得,當然你跑出去,你不可能照著你母親這樣去做,不可能哪!我做的事完全跟我母親不一樣。有的時候她回來了叮囑過了,她也就忘記掉了,回來她只看見,哎喲,你回來她很高興啊!有的時候她問你:「今天怎麼樣啊?」然後呢,你告訴她。啊!所以啊,儘管你告訴她的事情跟事實完全不一樣,她叮囑你要你向東,你偏偏向了西,她也沒有關係。這母親之真正偉大!所以你只要體會到這個心情,不管她怎麼弄,不管她怎麼說,你只有一個,那個時候你只有一個念頭:你總怎麼方式去報答她的恩?我現在能夠做到,別的做不到,唉!她這樣告訴我,總是好歡喜地接受。啊!對她這麼歡喜,因為我心裡很高興。這人這個感情就是這個樣,你歡喜呀,她不用你講的,她也歡歡喜喜。所以在我家裡面,我覺得短短的,我小的時候就這樣,現在還是這樣;別的人呢講他母親,那母親總覺得:「我這個幾十年的經驗……。」在父母的心裡你總覺得孩子,她覺得你不懂事,所以你告訴她,怎麼,她也聽不進的。欸,可是我母親,我告訴她什麼,她總歸聽得進。後來我了解了,因為什麼?因為她告訴你什麼,你無條件接受她;她也了解,的的確確你對她的心情就是這樣。所以你不管怎麼告訴她,她也會感受到你全部精神對她。所以儘管幾十歲的人改不過來, (p216) 可是我告訴我母親教她改的話,她就改了。
那個時候,大陸上面很流行的一貫道,她也信一貫道,什麼人跟她講也沒有用。我就告訴我母親說:「這個一貫道騙人的。」「欸!真的啊?」「當然!」她這句話不是懷疑我,聽見我講,就這麼憑一句話。然後我就告訴她,只有念「阿彌陀佛」,「那好,那好!」那說什麼她這個東西就不念了,所以有這種力量,就這樣。以後我離開了,我當然不曉得,可是我立刻反應就來了。那個時候,那個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因為我有一個重要的親戚,是這個裡邊影響很大的一個人,也住在那個地方。他們就從此以後……多少年沒辦法疏遠的,我母親就給他打開了。所以這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樣,我只是隨便一說,順便談到。
這個地方,大家儘量地,你好好地從這個上頭去看,你一定要把它那個因,慢慢地找到,這樣。你不要在那個外面的行相上轉,那自然而然你能夠深入這個裡面地去。繼續下去,
【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
這些東西,都不是容易得到的呀!在我們眼前最清楚了,噢喲!賺一點點錢是千 (p217) 辛萬苦啊!都是做了種種的罪苦、惡名等等,求來了以後,自己不用就給你。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不管是你最嚴重的,如果說有病苦了,寧願她自己死,寧願她自己病,寧願她自己苦,她總是甘心情願地用種種的方式來幫你忙,所有的利樂,沒有一樣東西不辦的。容或現在大家有感覺說:「咦,我這個父母好像不這樣嘛?」這個倒是事實,眼前的,千真萬確地,這個兩代之間的代溝非常大。其實,像剛才一樣,原因為什麼?因為時代不同,所以對同樣的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的話,當然所產生的效果不一樣;然後見解不一樣,這個問題就來了。所以,懂得了佛法,佛法的中心思想叫什麼?緣起空,任何東西都因緣而起。他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他有產生他這個概念的因緣。我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我現在所面對的接觸的客觀環境如此。既然接觸的環境、因緣、條件不一樣,我的見解感受,自然跟父親的、跟母親的見解感受,自然不一樣。這個很明白,所以不能用我的感受去衡量她。
(p218) 更進一步,當然你也可以說,欸,那麼她也不應該用她的標準來衡量你呀!這個是對。問題現在是:她學佛?你學佛?你學佛啊,不是她學佛啊!你學佛的話,很簡單嘛,就是你應該了解。否則的話,輪到她學佛,她成了佛來救你。我們現在學佛的話很明白,這懂得佛法以後的必然現象,世間人都不知道。所以這個只有能夠自己說:「啊,現在我了解了!」你了解了,你就不會在這個行相上面轉。而在這個原則上面,只了解到她真正的動機,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不會被眼前她不同的見解上面,那個代溝啊,對你來說是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那個時候,行了!那個時候,行了!
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之所以不能體會到這一點,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是不懂得道理,於是覺得:「唉,這個老朽,這個人的腦筋這麼糊塗,想這種事情莫名其妙!」你把她當初對你的這些恩,你忘得乾乾淨淨,等同畜生。既然造了這個業,對不起,一旦這一生一失去的話,連它人天都保持不住啊!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做子女的,應該這樣想。反過來,我們做父母的不必要求子女,他子女沒學佛嘛,既然沒學佛,他現在這個概念是自然這樣的。不要希望他這個子女來孝順你,不要希望;但願我能夠孝順我父母,將來成了佛,把父母救起來,把子女也救起來,那個才是對的,那個才是對的。
(p219) 關於這一點,要幹什麼?了解。了解了呢,專一、精純地思惟!喏,眼前我們真正修的就是這個。所以眼前真正修的,都要如理思惟,如理思惟,這是最重要的。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餘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
當這樣的念恩的心裡邊哪,真實地生起來了─這個不是空話喔,這個不是空話喔!不是講一個道理喔!這一點哪,在這個地方是特別強調喔!所以大家不要忙著懂得很多道理,我們往往看見:「哎呀,他懂得很多道理了。」然後呢,自己覺得很懂,看別人覺得:「啊,這個還差得很遠,這個不懂!」實際上呢,對不起,這個文字上面哪!這個文字上面,這做世間學問是有用的,做佛法深入,沒有用啊!世間的學問跟佛法的深入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你儘管是佛法,你辨別得很清楚,講得頭頭是道,如果說內心當中不能如實生起的量,你轉了一世,變成很會動腦筋的人,然後呢,啊!這個做起學問來,念起書來念得很好,但是對佛法深入沒有你的份,這個是它最大的差別,就是這樣。
所以,你如理思惟了以後,也許你文字都忘記掉了,但是你起心動念的話,就會有這種念頭─啊,一個念起來了,你這個母親,你只會感激她的恩,你不會感覺其他的不是。當然其他的也是如此啊,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也是如此。那麼,對母親這樣了,「次於 (p220) 父等」,其餘的親友啊,也這個樣去修,因為那些人呀,以往多生以來都是自己的父母。
【次於中人知母而修,】
更進一步呢,跟你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也是這樣想:那前生那些都是母啊!
【若能於此生如親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
那個時候,在怨敵上面再開始修。前面,第一個告訴我們修「無量捨」,有一個原因的:無量捨就是並不是教我們捨這怨親,他怨跟親沒關係,但是不管若怨、若親到你現前的時候,你自己心裡面不會有他親疏之感,只是調柔這個心。那麼,進一步你修了這慈心以後,修了那個念恩心以後,你第一個看見那個怨家的時候,你不會呀……怨的這個概念,你腦筋當中已經拿掉了。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要念他的恩就很容易。所以,
【若於怨敵起同母心,】
這個時候,「質」對了,質對了。就是自己的母親固然是母親,其餘的親友─母親,完全不認識的事情,也是母親,乃至於怨家對頭都是母親。這個時候,任何一個人沒有一個例外的,你都能夠從他身上緣想、思惟、感恩。其次呢,把這個「量」擴大。
(p221) 【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為先漸廣修習。】
質對了,慢慢地推廣,所以這個質跟量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呢,這個質跟量之間的關係,那個次第完整、圓滿地都在裡頭。念了恩,念了恩,第三呢,進一步,那就要去報恩了,進一步要報恩了。
【◎ 三修報恩者。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捨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
這麼一來呀,這時候我們就了解啦,只因為大家在生死輪迴當中,一直在轉,所以不認識啊!不認識是不認識,但是確實是母親啊,所以這是千真萬確的!而他們受苦,一無依靠啊,這種我們就不去管,只求自己解脫,那個這種人哪,是「薄」,這是太刻……不要說刻薄吧,那實在這個談不到啊!對這點不感到慚愧嗎?如果說無慚無愧是莫甚於此啊!我們不要說轉了一世,你小的時候離開了父母,你長大了不知道。不要說小的離開父母,我們現在沒有離開父母欸,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父母的恩欸!這樣。
那你們看,為什麼畜生感得畜生的原因,就是牠主要的最大的原因,牠並沒有造嚴重的惡業,但是不懂得父母恩,這世間來說,感得畜生相。牠多多少少還曉得一點,牠這 (p222) 個畜生越高,這個胎生的畜生就比較高,這母親還會帶一點牠,因為這個母子的關係,這個就是牠的業嘛!你有多少感恩的這個心,感恩的業相應,你多少感得多少的果報,越是下等的越是沒有。所以這因果之間的法則,你了解了,隨便一看,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那個雞生了個蛋就算完了,牠還要孵牠一下,小雞出來也不曉得,就這樣。那個濕生更是糟糕!譬如說我說,我們啊,人是……所以為什麼「五倫」,這個仁、義、禮、智、信,跟這個什麼「五戒」,這人的根本等等,都有它的必然的這樣的因果關係,就是這個。所以實實在在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啊!實實在在我們應該要了解,這我們真正應該為此而感到慚愧啊!那麼這個道理說明了,下面就引論:
【如《弟子書》云:「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愧何過此。」】
所有的這個親人哪、母親啊,在生死大海當中,就像沈在這個大水當中─生死苦海當中。因為轉了一個身,大家不認識而拋棄不管,只求自己解脫,那天下哪有這個,比這個事情更糟糕的啊!更應該自己感到慚愧的啊!現在我們居然說修學佛法,講道德仁義的人哪,連他自己最親的人都不管,還講什麼個道德仁義!我們罵人說:「這個人刻薄得不 (p223) 得了!」就這樣。那刻薄,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現在對你自己的母親都不管,還說修學佛法,天下還有這樣的刻薄的人嗎?唉!想到這地方,所以我們真正懂得了佛法,你一天到晚都是只有反省改過啊!
【故若棄捨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
這下賤的人都不合理啊!如果有恩不報而棄捨的話,何況我佛法當中,豈是我佛法當中相應相順的?所以這個證二乘的,對我們凡夫來說,聖者好了不起,因為我們不能解決的他解決了,所以我們是絕對地尊重。但是佛為什麼要呵斥?為什麼呵斥他焦芽敗種的原因,現在我們了解了。這不是我們呵斥喔!我們可不能呵斥,我們呵斥的話,都要墮落的喔!我們呵斥的,不是呵斥外面,呵斥我們自己內心。所以想想看,我是不是這樣的人哪?啊,不啊!不但不,還要感激啊!說那些大阿羅漢,都是菩薩示現哪,他是菩薩,他示現這個身,然後呢佛呵斥他,然後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就好像兩個人扮了個戲給我們看,我們要感激他,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了解的用心之處。
【如是思已,取報恩擔,即前書云:「嬰兒始產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捨。】
(p224) 他又說了,小孩子剛下地,你是的的確確地,天下沒有一個人例外,沒有母親的話,沒有一個人生活得下來。沒有母親,人類喔,畜生當然例外。所以,我們要想:不要說生人天、成佛作祖,你要保持人身這點都要記得千真萬確─是誰的慈悲的心力,這樣去做啊!這樣的,由於這樣的慈悲心,多少辛苦的這樣的母親,最下等、最下賤的人,他也絕對不會棄捨不顧啊!
【又云:「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捨。」】
也是一樣的道理。
【《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
那個《無邊功德讚》上面,這讚佛的,換句話說,我們要應該修學的,一切的有情為這個無明所遮蓋的─盲無慧目,有了眼睛,是開眼瞎子。所以他不認識啊,他這個心念當中沒有智慧,都是想錯的。這個必定要前面這個樣地一步一步來,都是要這個親子的慈悲,才能夠我們得到這樣。可是我們不認識,由於無明覆蓋,居然不管那個無上的大恩, (p225) 只求自己解脫,這可不是我應有之法喔!可不是我應有之法喔!所以你們應該發願,度所有那些曾經做過你母親的眾生。現在他們那些眾生無依無靠,輪迴在生死苦海當中。
這裡有人問:「欸,既然這樣的話,佛就應該一次說大乘法,他為什麼要說三乘法呀?」大家有沒有這個疑問哪?對呀,佛就應該一開始就不要說三乘呀!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正因為佛之成了佛,佛之所以成佛,是為什麼成佛的呀?他就是因地當中,要了解了這一點,感一切人的恩,報一切人的恩,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他們救度出來。所以他由於這樣的心,行這樣的行,成了這樣的佛。成了佛果以後,仍舊有這個大悲心的策動他,絕對不會安住,說「無住涅槃」,盡未來際,由悲心策動,以他的大智、大威神力,一直度眾生,那時候他只有一個目標─度你!只是如此而已。那麼,由什麼方法相應呢,就用這個方法度你。這是他的悲願的必然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更進一步來說,有很多人就這樣,譬如說,拿我們現在來說吧,教你學佛啊……現在大家好了,聽見了本論了,聽了相應了。大部分人一聽:「哎呀,這麼難學啊!好了、好了,打退堂鼓回去了。我還是在那兒,關在那兒念念佛就算了!」肯念佛的已經很了不起了,這個很明白的事實,對不對?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那麼,那個時候你對這裡邊,就一點不會有問題了。因為沒有問題,所以你走上去的時候,步步平實,步步平正。 (p226) 好,現在我們念了,了解了。
【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誑,故我往昔於由煩惱魔力所傷,如於重傷注硝鹽等,於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現在我們說:「對啊!這個最下賤都不可以,何況是我們學佛啊!我們要報。」那麼怎麼報法呢?要曉得,在生死輪迴當中,這種富有、快樂,就是我們眼前的世間這個名利、恩愛這些,這些啊不要我們,他自己一樣會得到的。但問題呢,這些東西都是欺誑的啊!都是欺誑的啊!說以前由於我們煩惱,煩惱就是惑─迷惑、無明,被這個煩惱魔所傷明明是苦不知道,就像已經受了重傷,重傷了還加那個硝鹽。硝鹽平常不傷的時候,加上去痛得個要命,弄傷了,這痛上加痛呀!而這「性苦」這上面,它本來這個生死輪迴,本質就是苦的,你還要加恩恩愛愛,貪瞋癡纏哪,苦上加苦啊!所以,你現在真正地以慈悲心腸,要救濟幫助他們,應該怎麼辦呢?要把他們「安立解脫涅槃之樂」,那個才是報他們的恩哪!
所以現在我們大家說:「哎呀,你要度眾生哪,你要慈悲呀!」是一點都沒有錯。你 (p227) 慈悲,要救他們怎麼救啊?要把他們從煩惱當中救出來,要使他們得到涅槃之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也是跟他們這樣臆想的話,那個不是佛法耶,這個地方很清楚啊!所以我們必定要知道啊!不要說:「哎呀,我在救眾生哪!」你如果這不了解的話,我們一定也是會忙什麼?忙這種世間的慈善事業。大家都說:「你看別人都做,你怎麼不做呀?」再加上別人再說:「啊,你們佛教講大慈悲!」對不起!我不一定。不是不做喔,不一定!看你怎麼做法。
是你已經發了這種大菩提心,那時候你救濟他,你明明曉得這個這是苦的,你也產生絕大厭患之心;可是對他來說,你曉得唯一的方法,結他這個緣,只有這樣做,那是絕對了不起!因為你自己明明白白,對它產生絕大的厭患。反過來,你心裡面對這東西,乃至於又不了解,又捨不得,喔唷,就像什麼?就像螞蟻碰見糖,螞蟻碰見蜜一樣,就像蒼蠅碰見那個大糞一樣,馬上沾在上面呀,趕都趕不走,然後自己就說:「哎呀,我是大慈悲!」那是完全錯,完全是自欺欺人!這個事情自己衡量心裡很容易明白,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知道!
這樣了解的時候,我們才曉得,噢,我們要幫人家的是幫些什麼啊!絕對不是他在那兒火上加油啊,他在生死輪迴熾燃當中,你再給他來這個恩恩愛愛,絕對不是這個 (p228) 意思啊!
【《中觀心論》云:「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就像那個論上面說,由於煩惱魔所傷害,傷害了已經成了瘡了,那個時候我在上面,反而加一點灰水,就是石灰水,喔,那個東西痛得很欸!等於苦上加苦啊!這個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檢查,如果我們現在心裡邊不檢查,你乃至於不曉得自己在煩惱當中,那時候談佛法,那都是開玩笑,都是空話。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從下士、中士,一步一步上來,而這個不是講一個空話,硬是你了解了道理,內心當中去觀照:欸,看見了事實了!把這個量加大,從這個上面才進入到上士來。
【若有於餘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說現在由於我們輾轉地這樣了解了這個狀態,感恩、念恩,然後要去報他的真正的恩的話,只有一件事情:不是用世間這種恩恩愛愛,跟三毒相應的方法,而是要告訴他世間的真相─苦。然後呢,從苦集滅道當中,不是走流轉,而是走還滅,使他得到涅槃。除了這個,其他沒有了,除了這個,沒有了!這一句話,這是唯一的。所以現在很多修學佛法的人哪,還覺得這個放不下,「哎呀!我還有這個事情……。」 (p229) 你完全錯了!修學佛法的事情,你正因為要幫他忙,所以眼前必須先放下,你必須自己做到了,你才能報他的恩。自己都做不到,然後呢,把他纏在一兒的話,那完全是說空話,這一點是最重要!
【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讚之處。】
不能報恩的這個,真正負的擔子最大的就是這個,那個重得比大海還要重,比須彌還要重。世間最大、最重的就是這兩樣東西,換句話說,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還超過這個。若能報恩的話,那個才是真正智者,這個智者就是聖者─佛菩薩。
【如《龍王鼓音頌》云:「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
呵!拿它來說,大海雖然大、雖然重,跟須彌,但是,嘿嘿,這我不在乎!我現在如果不能報父母的恩,那個才是我真正的重擔哪!這我們要了解。
【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讚此。】
假定我們心裡面,真實地不散掉、胡思亂想,正確地了解。那麼,要了解了恩,報答這個恩,使得這個恩不會走上錯路,那個才是真正智慧者所稱讚,所應該行的。
(p230) 【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復望於誰。】
總之一句話,自己的母親在生死輪迴當中,她沒有正知、正念,所以呀……當然,沒有正知,就不能有正念哪!心是狂的、眼是盲的,換句話說,愚癡無明當中。又沒有人去引導她,走路一腳高低呀,像這個正在於黑夜走在險處一樣,這個懸崖上面哪!在這種狀態當中,做母親的不期望她的兒子,望誰呢?
【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
做兒子的人哪,那個時候不從那個恐怖的地方,把母親救出來,那麼靠誰來救她呢?
【故應從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見為母眾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剎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
這個時候,我們看見像自己母親一樣的所有的這些眾生,由於自己的煩惱魔,換句話說這個就是無明。心裡面一天到晚在這個裡面,自己做不了主,那是狂亂當中,卻偏偏也沒有正知見、慧眼,不管是增上生也好,抑是決定勝也好,這個都不了解,看不到。 (p231) 自己既不了解,也沒有別的人哪,真實的善知識去引導他。因為沒有人引導,自己又不了解,所以任何時候都在造惡,就像一腳高低地這樣地在這險路上面哪!總之,
【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
總共地來說,不管怎麼樣,都在生死痛苦當中;天、人、修羅、惡道等等,而特別在惡道當中更是可怕!所以在這個時候,母親只有希望兒子,而兒子呢,應該做的就是救度母親。
【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
對啦!
【《集學論》云:「煩惱狂癡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憂事,眾生苦皆同。」】
(p234) 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是的,我們為煩惱所縛,所以心是癡的,眼睛是盲的,都在這個懸崖險路上面一腳高低地走啊!所以這個時候,不管為自己,不管為他人,也不管是哪一個人,真正自己跟別人,種種的憂愁苦惱事,都是一樣的,這一個我們要了解。
【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上面說了這個道理,還妙咧!不但一方面感恩、修恩、啟發菩提心,少一點至少能夠把我們得到上品去,更好一點很快成佛。嘿,妙了!眼前還有一個特別好處。下面說,「不應於他尋求過失」,你就不會跟他找過失了,只見一切功德覺為希有,覺得殊勝希有。
剛才我曾經講過的,那我自己覺得我對我母親一樣,不管她怎麼講,欸,我只看見她,她對我這麼好!然後呢,因為我由於這樣心理我也歡喜,不管她怎麼講,我總是就是歡喜、就是感激!然後呢,我回過頭去也是如此,當你想到任何一個人都是你母親的話,你也這樣的話,請問:你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啊?一點問題都沒有啦!所以這個教授之善巧啊!眼前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不是馬上增上生嗎?所以我們要想改善,你想盡千辛萬苦,你怎麼弄都改不過來。欸,這個地方,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把你完全改過來了!
人真正的啊,窮,不窮在物質上面,苦,不苦在物質上面,就是這樣。哪怕你再窮、 (p235) 再苦,大家一起在這兒的話,啊,過得真開心、真快樂!我記得我那年到鄉下去的時候,哎呀,看看那個大陸上那個,的的確確比起我們這裡來,那它是差得不曉得差到哪裡去了!我母親看見我回來了,連忙要去買一點菜,我心裡想:唉,是這樣啊!她那個自己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塊田,她可以種一點。我就告訴她:「哎呀,自己種的特別好,哪怕一點點。」她也滿歡喜呀!但是的的確確地,那談物質什麼都談不到,但是我自己立刻就感覺到的,那一生的最快樂的時候,就是自己跟母親的時候!
小的時候,現在回想回想小的時候固然如此,眼前還是如此啊!這千真萬確的,你只要能夠如理地觀察,你們大家想一想看。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想想最快樂的是什麼時候?小的時候嘛!無憂無慮。欸,所以小的時候,你看,哪怕那個父母親打了你,那個孩子一定抱著母親的腿在哭的。欸,你看看,對不對?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這個關係的如此地完美,如此地完善。現在你把一切眾生看成這樣的話,還有什麼過失啊?找不到啦!就這麼找不到了。所以這個教法的完美啊,教法的真的完美啊!
所以說,你多聞,了解得越多,然後呢你思惟得越多,除過增德─除那過失的方法,增長功德的資糧的方法是越多。不管你哪一個想,你用業感緣起來想也好,現在又告訴我們這個辦法也好。不管你哪一個辦法,想到哪裡,嘿,功德就增長到哪裡,苦惱就淨 (p236) 化到哪裡,當下是增上生。別的這個增上生,對不起,還慢慢地要出毛病咧,這個增上生到最後一定是決定勝,這樣地殊勝啊!所以對這一點,應覺為稀有啊!的的確確,啊,這個除了佛以外,真正佛法的真正不共的地方就這個!
然後呢,「此亦合苦惱道理」,欸,他還是從這個……概念還是從什麼上面啊?不要忘記掉喔─苦、集、滅、道,它的根本教法並沒有離開,始終是繞著這個中心在轉。好了,那麼這是說,我們依這個心,然後呢一步一步上來。依了這個心,下面的正發什麼?正發大慈悲心,因為大慈悲心有了,其他的一一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