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30LL1 第三此心發起之量 ~ P234L4 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手抄稿第十三冊:P87LL2 ~ P114LL1 音檔:[99A] 20:26~ [100A] 02:56

 

 

◎喻-小羊過河【Baby Mountain Goat Learns To Follow In His Mother’s Footsteps】

小山羊跟隨母羊的腳步及羊群們遷徙,在崎嶇的途中,母羊引導這小山羊,如何跨越、翻滾。當來到湍急瀑布下,羊群一隻接著一隻的跳躍到對岸,只有小山羊害怕而裹足不前,母羊用關懷的眼神鼓勵及陪伴著小山羊,小山羊先跨出一小步,然後勇敢的向前跳躍,在急流中奮力掙扎,成功的到了對岸…。

https://youtu.be/w3rFBxnJJoc

Q:為什麼山羊要遷徙,跋山涉水驚險萬分,待在原處生活不好嗎?

巧君:牠們為了生存,必須找個安全的地方,及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要遷徙。羊寶寶出生後沒有任何能力,很多的學習都來母羊,母羊教牠們如何在惡劣環境中求生存,所以動物跟人其實都是一樣的。

美玲:在20多年前,台灣許多企業為了求生存就移到大陸,到大陸有好有壞,當時也有人認為,去大陸是找死,不去是等死。通常要跨出一步,必須要很大勇氣,如小山羊的遷徙非常驚險,當牠跨越河流時,差一點就被河水沖走,但牠如果不跟著跨越,可能更沒生機,所以要跨出一步很重要。

啟中:山羊及動物的遷徙,大都是為了食物,這地方吃完,就遷徙到其他地方,如同公司為何移到大陸,因為這邊的市場沒有了,就到大陸找市場,如果大陸沒有市場,又會到另一地方,找更大市場。

Q:這麼危險的旅程,母羊為什麼能夠成功引導小羊,小羊為什麼能夠安全抵達對岸呢?

巧君:小孩通常都會待在我們身邊,但長大之後就會想飛出去。在幼小的時候,是需要被照顧,所以會把媽媽當作依靠。

美玲:小孩都是從模仿開始,媽媽都會一步一步的教小孩,如這母羊在有雪的山坡,跳來跳去,滾來滾去,就是教小羊如何在環境中成長,所以身教及正確的引導很重要。對於母羊,教會小羊獨立自主,才能面臨環境的挑戰,對於小羊如果退縮,不願意往前跨一步,就沒辦法突破關卡,同樣的,當今的社會,如果過度保護小孩,將來小孩就很難適應環境的改變。

啟中:這些羊,從小就經過很多磨練才長大,因為在那危險的環境中,一不小心就沒命了。現今的社會,常常把小孩保護得像寶貝一樣,對小孩真的是好嗎﹖至於我家女兒為何出家,她是在高中時就參加青少年班,大學時參加大專班,在大學時就跟一些學廣論同學住在一起,每天拜懺誦經,她在年完成研究所後就出家了,我當時心情沒有很好,後來去懇親的時候,看到她很快樂,就覺得她選對了。

◆為什麼小山羊在遷徙中能夠一路走完,因為需要解決生存所面臨的苦,以及一路上一直母羊的引導及陪伴,讓牠不斷的學習,就好像我們看到苦,也會想找到一個依靠的對象,所以小山羊依靠母羊。我們以前學過苦諦,有三苦、六苦、八苦,就是希望有人來救度我們,如何救度,是要用法來救度,讓我們從生死輪迴脫離痛苦,佛陀如何教我們,就是讓我們看到苦,才使我們去皈依。剛才美玲的分享用正確方法幫助小孩成長,這就是佛菩薩的慈悲,啟中女兒之所以出家,就是她宿生的善根,所以今日才能引導到更好的地方。

 

 

 

【科 判】      

【表八】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修七因果教授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辛一、未得令得

辛二、已得守護不壞

辛三、設壞還出之方便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內容摘要】

  1. 菩提心生起之量,同前面其悲生量《修次初篇》所說「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這個是菩提心生起之量。

  2. 正受菩提心的儀軌,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想要讓菩提心生起,應當努力地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去除世間的貪愛、嫉妒等煩惱,然後正式受持發心的儀軌。」內容分三:第一、未得令得;第二、已得守護不壞;第三、設壞還出之方便。

  3. 未得令得,指過去未受儀軌者令他能受儀軌,分三部分:(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軌則。

    • 所受之境,指從何處傳授儀軌,一定要找具相的善知識,不但要具足願心,還要具足行心。如阿底峽尊者在《尊長事次第》中說,要去「具相的阿闍黎」那裡受,其他祖師們說「為我們傳授願心儀軌的上師,如果只有願心、安住在願心學處還不夠,必須同時具備行心的律儀(受菩薩戒),才是具相的阿闍黎。」除了具相的阿闍黎之外,也可接受聲聞的勸說,而自力接受儀軌。

    • 能受之依,能受律儀的對象,只要身心都堪能發願心者,都可以成為受願心儀軌的對象,如總如勝敵論師所說「凡具足圓滿身相和圓滿意樂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可以接受願心儀軌。」尤其是已按照道次第修心,以及對菩提心已略生起覺受而變轉心意的體會者,更應該受持發心儀軌。

    • 如何受之軌則,分加行儀軌、正行儀軌、完結儀軌。加行儀軌又分受勝皈依、積集資糧、淨修意樂。

      1. 受勝皈依﹕包含(1)莊嚴安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2)勸請皈依,(3)說皈依學處。

        • 莊嚴安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將寂靜處整理潔淨,然後將經典、法本,與菩薩像等,安置在善妙的法座或高臺上,盡其所能的準備供養物,如香花、伎樂、飲食及各種莊嚴器具,供養物不應太劣,若是無力供養,可用心觀想,哪怕是碎布都可供養。然後迎請聖眾,誦念陀羅尼,並由尊長開示諸佛功德,令淨信,及觀想諸佛,念誦七支供養文。

        • 勸請皈依,弟子應在師長面前,為發菩提心而祈求請白。為能救護一切有情,都以皈依佛為導師、皈依法為正行、皈依僧為修行助伴,應如《道炬論》所說:「以不退轉的菩提心」修皈依,也就是說,應當發起猛利欲樂,讓這個皈依的菩提願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轉。

        • 說皈依學處,皈依後,上師應該為弟子依次解說各個學處,其內容應包含前面下士道時所說的學處。 

      2. 積集資糧﹕應該要修七支供養,憶念諸佛與諸菩薩,唸誦七支供養文,不論採取《普賢行願品》或《入行論》中的偈頌都可以。

      3. 淨修意樂 : 依前面七因果教授,應先生起慈心,再觀有情苦而發菩提心,要讓慈悲心的所緣行相,在內心中明顯呈現出來。

 

Q:阿底峽尊者所說的「供養太惡不生」這個太惡指的是供養物太差嗎?還是有其他的涵意?

美玲:供養要有誠意。

◆供養的目的是在積集自己的資糧,供養時意樂很重要,要盡心盡力去做,即使到教室擦一個桌、少一個地,只要盡心盡力去做都是供養佛菩薩,這個真心很重要。

 

 

 

  • 真如老師開示 ~ 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

然後師父說:「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我們會覺得一定會委屈嗎?這就是稍稍委屈一下就不行嘛!請告訴我,為什麼要去找一個不委屈的路?我們不想要委屈的動機是出自於什麼?是覺得被委屈不應該嗎?還是我不願意?(法師:覺得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就是你不應該經歷委屈呀!對不對?如果它是個快樂,你會不會說:「我不應該經歷快樂」?你會有這種想法嗎?所以這是一種苦受嘛,對不對?所以一種苦受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繞過去,或者你假定「我不應該委屈」,或者「我可以繞過去」。然後師父在這裡邊說:要嘛不做事,要做事情一定委屈!這是第一個。

後面還有一句話跟著來的:「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後面還有一句更爆炸的:「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有沒有發現:欸?這怎麼是又反了呢?前面不是說給別人越多我們得到越多嗎?現在怎麼所有的事情都在委屈中成辦呢?你們有對立起來嗎?那請問怎麼走出來?你們有什麼答案?

後面這一段話完全是為了成立上面那一段的。你為什麼覺得委屈呢?就是因為你為別人做多了就委屈,如果你想想自己能換來多少的話,委屈也願意受了!他的意思就是說:怎麼讓你能夠心甘情願地去受委屈呢?你要算算你能得到什麼?就是做生意人的道理。因為如果你不算你能得到什麼的話,師父說:「否則的話」,就是如果你一直都不算你會得到什麼,你就會成這樣,不願意受委屈。

這個兩段像一個繩子從兩邊綁一樣,他把他的立宗已經綁到牢固不可動搖,就是角力型的這種綁起來的感覺。所以如果你不去計算你會得到什麼、只是想要付出的話,我們就是稍稍委屈點兒就不行。而且說:在委屈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是佛法的特質喔!這怎麼受得了呢?佛法不是要清涼煩惱,怎麼會是好像越來越委屈、越來越委屈呢?

Q:這一段你聽到什麼?如何克服委屈?

啟中:幫助別人做事的時候,不要認為受委屈,你要想到到,幫助別人可以得到什麼好處,可以化解什麼事情。

巧君:一般人幫忙做事情,只會想到委屈,不會想到有什麼好處,只會在那裡埋怨,大乘佛法為什麼提不起來、很難學,因為大家都以自己為先,如果能夠去思惟可以得到什麼好處,才會去做。

俊彬:分享我的案例,科學心生活有午休快充讚,我會邀請同事參加,有些同事要準備零食才會來,我就每次準備三樣不同零食,又怕他們吃膩,必須常常變花樣,除了備零食之外,投影機、喇叭等都要準備好,有時候覺得很煩,做這件利他的事情還要看他們的臉色。

◆我們我愛執很重,所以只要多做點事情就覺得委屈,但我們平日上班,為了五斗米可折腰,為了賺錢都可以忍受委屈,這就是一個交換計算。我們學菩薩道也要計算,師父說,在幫助別人時一定會受委屈,只有在委屈中才能成辦事情,這是佛法的特質。如何克服委屈?就是要去計算我可以得到什麼,在利他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委屈,但可以換到報土報身,否則的話,就會放棄,所以走菩薩道也是要去計算利害得失的。

 

 

  • 讚頌

如來世間燈      真如 曲

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可聞 況復得親近,永斷諸疑惑

如來世間燈,通達一切法 普生三世福,令眾悉清淨

如來妙色身,一切所欽歎 億劫常瞻仰,其心無厭足

若有諸佛子,觀佛妙色身 必捨諸有著,迴向菩提道

如來妙色身,恆演廣大音 辯才無障礙,開佛菩提門

曉悟諸眾生,無量不思議 令入智慧門,授以菩提記

如來出世間,為世大福田 普導諸含識,令其集福行

若有供養佛,永除惡道畏 消滅一切苦,成就智慧身

若見兩足尊,能發廣大心 是人恆值佛,增長智慧力

若見人中勝,決意向菩提 是人能自知,必當成正覺

必當成正覺

 

 

  • HOMEWORK

  • 練習做一個主動令人開心的人

  • 預習、複習、 多聽師父音檔。

  • 廣論進度:P234L5 正行儀軌 ~ P237LL1 唯見此能利世間

  • 手抄稿第十三冊:P115L2 ~ 第十三冊P194L7 音檔:[100A] 02:58~ [102B] 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