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天外飛來一筆?

桌牌:得入內道佛弟子者,以有皈依而為判別。

 

 

  • 喻 【球場上最美的風景】

伊朗和丹麥在這場足球賽中,因伊朗球員聽到到場外觀眾的哨聲誤以為是裁判的哨聲,就在禁區內用手接球,雖經解釋,裁判仍判罰12碼罰球,而丹麥球員在罰球時,故意將球射偏了,這樣的動作讓球迷響起如雷掌聲….

Q:請問丹麥的球員為什麼故意踢偏這個罰球?你怎麼看這件事?如果換成是你來踢這個罰球,你會怎麼做呢?

徳傑:因為裁判判決不公,讓丹麥得到好處,丹麥的球員覺得勝之不武,所以罰球時故意把球踢偏。

啟中:我如果是裁判會堅持這樣的判決,他的判決是對的 ,如果丹麥在輸球狀況,我是會把球踢進去

巧君:足球賽常常影響到到很多層面,如也有參雜一些賭局等,所以丹麥球員做這樣的決定是需要相當的勇氣,這樣的決定讓大家歡欣鼓舞,所以丹麥球員應該有思惟怎麼樣才是最好的

俊彬:要定義勝利是什麼,是運動家的精神還是有其他目標,要思惟什麼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學佛是否要考慮到無限生命,目標不一樣抉擇就會不一樣

徳傑:丹麥的球員這樣的決定,觀眾也很歡喜,這是很特別的事情

正祥:伊朗球員聽到裁判哨聲,就用手把球拿起來,所以裁判依據規則判決伊朗錯誤,這在球場上是經常發生的,丹麥也許覺得已經贏了,所以就把球踢偏 ,球場上的輸贏,在現實面有時候影響很大,尤其是有牽涉有賭局的時候,所以一些理想化的思惟,跟現實是不一樣的。

◆面對競爭,我們總是期望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進行,但若出現對自己單方有利的狀態,我們會怎麼取捨呢?趁機占便宜?還是堅守公平公正的原則?這還是要觀待自身平常的思惟方式。我們要開始學習業果的法則,裡面告訴我們所有的苦樂,無非都是前面造作的因所感得,影片中丹麥球員的故意踢偏罰球,一定有經過他們考慮再三的決定,不管怎麼樣,看到他們的抉擇,對應到我們今天的學習,如果用更多業果法則去思惟,也許對學習會有幫助。

◆也許是裁判的判決是錯的,所以丹麥球員踢偏的時候,觀眾認為丹麥的抉擇是正確的對於業果因為看不到所以不容易生起來,大家會有不同想法是正常的,到底要不要相信,一定要透過思惟觀察。

 

~問題討論

正祥:我心中常有一些疑問目前強盛的國家,相信佛教並不多,很多是基督教 、天主教、回教等,即使是原本信佛教的印度,也是愈來愈少,所以佛教是否在未來會更好嗎?

徳傑:佛教的歷史已經有2500年,早期是很興盛,國家的興盛與否不一定與宗教有必然關係例如中國唐朝時期也是佛法鼎盛時期,現在是末法時期,西方是重視科學,但科學也造成很多危害的事情,現在興盛但不知道未來是不是也興盛

◆佛法是用業果來觀待事情,如是因,如是果,現在固然科學很發達,但也造成很多物種的滅亡,未來的地球會怎麼樣呢?現在的興盛是否最圓滿,還是債留子孫,大家可以再想一想。

 

 

 

 

 

◎真如老師 開示~ 急急忙忙於求成

大家對「急急忙忙」自己有感覺嗎?焦躁的心,趕快找個東西趕快做,然後急於求成啊!對不對?做什麼都是急於求成,沒有做周密的規劃。而且急急忙忙,還要去找一個一定是配自己胃口的去做,結果沒有得到。所以揭示了這樣一個現象,就是佛菩薩的現象是慈悲地一直講;那麼我們的現象就是一直聽不進去,急急忙忙做自己那一套,然後結果就一直在這個苦難中。

 

 

 

 

【科判】

【表六】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庚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壬 一、思總業果

癸一、正明思總之理

癸二、分別思惟

壬二 思別業果

壬三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廣論原文】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一.思總業果,二.思別業果,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初中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今初,

初中有四。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消 文】

假設產生這樣的念頭,如之前教導,想到念死及思考死後將投生惡趣,而心中生起佈畏,尋找能從這情況中救拔我們,可以皈依救護的地方,是這三寶啊。但若皈依三寶且不違背皈依學處,然而這皈依的三寶,如何救拔我呢?如《集法句》云﹕「能夠真正斷除傷害我們的道路方法,我現在教導指示你們,如來(佛)是真正的大師啊,你們應該需要照著他的話去行持。」佛是我們皈依的大師(或稱老師),僧是皈依後正式修行的同行助伴。故我們正確皈依的是法寶。若能真正得到這法的話,解脫一切佈畏了。最下也最究竟的法寶,也是由於我們初始修習的時候,從遠離一分過,這是斷,修積一分德,這是證,從這斷證二事,逐漸倍倍增上輾轉增進而安立得到的,並非離開此斷證二事之外,忽然從他處而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善巧熟悉善業、不善業以及它們所感果報的關鍵差別,了解後,如理取捨而修行正法,這就是修法。若不長久恆常思維善惡業以及它們的果報,了解後,進而如理取捨,則不能遮止種下這些惡趣的因,縱然畏懼投生惡趣痛苦,然而也不能透脫此佈畏。是故我們為了救拔自己,避免惡果位、投生惡趣,必須事先在種因的時候,糾正對治種因的意樂,避免隨著不善而轉。這一切還要依賴對於種種業因感業果的道理,得到深深忍可,確定不移的信解。

第二 如何對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也就是業果道理,產生深忍信,其中分三部分。一. 思惟總體的業果行相,二 .思惟各別業果的內容,.思惟了解業果道理後,正式行持,如何進止取捨的方法道理。思總業果中分二個部分,一. 正式說明思惟總體業果的道理, 二 .分別一個一個來思惟業果 首先第一個,

第一中有四個部分,一是業決定理者,是指諸位異生凡夫以及諸位聖人,隨他擁有任何舒適愉悅的行相或快樂的感受,下至(乃至)出生於有情地獄,在地獄中由於吹起涼風,涼風所引發的快樂感受,一切一切皆是從先前所造集的善業所引起的。從不善業卻發生安樂的果,絕對沒有這個道理。另一苦的方面,所有逼迫的行相所產生的苦受,下至(乃至)羅漢果的聖者身心相續的痛苦,一切都是,從先前所造集的善業而引起的。從種種的善業卻發生種種痛苦的果報,絕對沒有這個道理。《寶鬘論》云﹕「一切苦都是從不善業而來,像這樣惡業輾轉增上,到惡趣去。相反,從善業輾轉增上到善趣去,一切所有的生生世世得到安樂。所以一切苦樂並非沒有原因而產生的,亦非自然天性如此,更不是自在天等天神所決定,這種不順因而產生,而是從總體的善業不善業產生總體的苦樂。一切苦受、安樂等種種差別,也從我們所造的這二種業,感得種種的差別,沒有稍微一點點紊亂,各別所生起的。如果我們對於業果,這種或者稱為決定性,或者不欺罔性,這種特性,獲得確定不疑的見解的話,這種見解即是稱為一切內道佛弟子的正見,此正見也被讚嘆為一切白法的根本基礎。

二是業增長廣大者,是說雖然現在從這微少的善業開始,後來也能感發極大的樂果,隨然現在從這微少的種種不善業開始,後來也能感發極大的苦果,為什麼?因為內身(或稱內心)因果增長程度,是外在因果無能相等比擬的。此道理也如《集法句》云﹕「雖然造了微少的惡業,來世感果時,也會感得極大的佈畏,將產生極大的苦惱,猶如吃入腹內的毒藥,一點點毒會將這麼大的身體弄壞。反過來,雖然造了微少的福德,也會在來世引發大樂,也產生種種巨大的利益,如同穀物豐收成熟,也是由一點點種子而得來的。」從輕微的業生起廣大的果報,此道理還可藉由宣說宿世因緣故事來引發我們的定解,如《事阿笈摩》經說到,牧人喜歡,以及它手杖,所貫穿的田蛙的故事,以及五百隻水鵝、五百隻魚與烏龜、五百個餓鬼、五百位農夫以及五百隻耕牛等,所有因果緣起的典故。並且《賢愚經》所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典故,所以我們應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因緣典故,求發定解。

 

 

 

 

【收 攝】

一、對於前面闡釋的皈依三寶道理,宗大師總結於下:

  1. 佛是我們皈依的導師,僧是皈依的正行助伴,而我們正皈依的是法。若能真實皈依三寶,才能真正從惡趣的怖畏中得到解脫。如何得到最究竟的法寶,必須經由修習聽聞、理解、思惟觀察,從一點一點斷除過失,一分一分修證功德而來。

  2. 如何正確地斷惡修善,必須善巧地分辨善、惡業,以及二者果報的差別。能夠如理的分辨及取捨善、惡業,如法地斷惡修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依賴內心對業果道理的認識,並產生決定的信解。

二、如何對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產生深忍信,分三方面說明,第一是思惟總的業果 、第二是思惟別的業果 、第三是思惟總別業果之後,應如何正確取捨。  思總業果中分二個部分,一是正確思惟總體業果的道理, 二 是分別思惟業果。

三、正確思惟總體業果的道理,說明業的特性有四,第一是業決定理,第二是業增長廣大,第三是所未造業不會遇,第四是已造之業不失壞。首先解說業決定理及業增長廣大:

  • 業決定理:業決定一切眾生一切苦、樂,都是善、惡業所感。

    1. 無論在人間或是天上感得的任何快樂及苦受,都是先前所集的善業惡業所引發的緣故。《寶鬘論》中說:「造惡業,往生惡趣,得到痛苦的果報;造善業,則往生善趣,得到安樂的果報。」由善因生樂果,由惡因生苦果,這是業果的法則。

    2. 如果能夠對業果法則,產生確定不移的定解,這是佛弟子最重要的業果正見,這個業果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 業增長廣大:微小的善業也會感得廣大的樂果,微小的惡業也能感得絕大的苦果。

    1. 如《集法句經》所說:「雖然造下的是微小的惡業,卻已種下墮入惡趣的怖畏苦惱,就像只吃了一點點的毒,後來影響生命。雖然只造了極小的善業,卻已經種下善趣的因,得享大樂的果報,如同種下小小的種子,將來有五穀豐收的喜悅。」

    2. 要深入了解因果,應該廣閱《阿笈摩經》、《賢愚經》、《百業經》等典故,由此引發「業增長廣大」的定解。如金貓因緣的公案,一個樵夫把打柴所換得的三個銅板,供養了乞食的出家人供養之後在回家的五里路上一直很開心,在後世就感得三大桶黃金。

 

 

● 聽師父音檔

什麼是造業

業叫思、思已業;主要的是我們的思心所,就是行心所,這個是業。然後呢有了你這樣的思惟的行心所,然後呢譬如你想:哎,這東西好!那你就要動身發語想辦法去追求。然後你想這個東西好,譬如說你歡喜吃這個東西,然後你就跑到廚房裡邊跟人家說:「欸,這個營養,這個好呀!」對吧?你的業,自然而然你就跟著來。然後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就說:「唉,這個不好啊,這個不好啊!」你的身口就跟著來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業。而這個裡邊,主要的主動者是誰?就是你的思心所。 所以往往造一個業,在你還沒有說話之前,你想了半天了,說,我要去說它,用什麼方式方便善巧?你嘀咕了半天,那段時候,這個業都在增長當中,如果說惡的,那就是惡業增長;善的,就是善業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將來真正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往往行為上面很小一點點,結果因為這個增長的關係,小的善,得到大的善果;小的惡,得到大的惡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正確地了解,

◆業是來自我們的身口意,身口來自我們的思,思心所引發身口去造作一個行為師父說,當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還沒有說話之前,在內心就嘀咕了半天,這嘀咕時候,業就在增長當中。所以有不好念頭,在思的時候就應斷除,避免後面身口造惡業。

 

含含糊糊不是個辦法

昨天幾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第一個是說晚上喝牛奶應該不應該供一供?現在我來問,這個裡邊只有兩種情況,一種肯定知道的,一種是不知道。如果說你們對這個答案不知道的請舉手,不曉得該怎麼辦的。好,放下來。那麼沒有舉手的知道,知道的分兩類,有一種是該,有一種是不該。覺得該供的請舉手。哦,有兩個,好。覺得不該供的請舉手。某法師,你什麼意思?你昨天在這裡,我問了,大家都聽了,對不對?所以說過了,你應該去想一想,這個地方只有兩種情況: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是不知道,那就以後老老實實說不知道,這個含含糊糊這個不是個辦法,注意啊!

Q:平常表決的時候,通常我會參與表決,但有時沒有意見時不舉手,為什麼

啟中:因為不知道所以不想舉手,以及也不想讓別人知道我是不知道

永德:因為我對這件事情還是猶豫不決,所以不想舉手

德傑:擔心舉手之後,會有人要我表達意見,我不想表達意見,所以不想舉手

◆我們通常對事情都是不思惟的,觀察自己是否因為不思惟,所以含含糊糊不表決‧

 

看清楚想明白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好人,唉呀!說起來平常看見他就這樣,嗯,嗯,也沒有脾氣,也沒有什麼,很好,但是呢就這樣,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這樣的。然後呢看見一個好東西,喔唷,眼睛瞪大了,人家罵他幾句又受不了,然後一點點東西,就這樣來了。也未嘗不想修行,結果呢雖然你要跳脫痛苦,因始終在這個惡業當中,煩惱當中轉,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好果嘛!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地方你認識了,你自然而然曉得了:哦,對、對、對!現在認識了,那時候你自然就提起心力來。對!不要讓這個心隨著這樣的,就是說努力地。就是你太累,我寧願去睡覺,睡完了以後起來,這個精神很好的時候,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呢深入去想這個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來再來!這樣做,你努力去做,保證有效,必然有效,而且。否則的話你就這樣,哎呀,要你做嘛你提不起來,要你放嘛又放不掉,欸,那就這樣的。

看到好的東西想要,追求過程中遇困難又退,為甚麼不能產生決斷力?
   沒有透由思惟將事情看清楚想明白,很難生起決斷力。
   想想我是否總是這樣含含糊糊過去了?

◆對境的時候如何能夠如理的取捨?對境做抉擇,是來自背後的見解,而見解來自聽聞 ,就是要深入了解善知識告訴我們的正知見,之後還要透由思惟觀察,才能將正知見轉化成內心的定解,面對境的時候,才能做出正確的取捨。

 

 

 

 

 

 

● 善行小點滴

正祥這星期全家到墾丁度假第一天很早就去海灘散步,看到有很多垃圾,向平日一樣很習慣的撿起來丟到垃圾場,第二天早上就準備一個環保袋,繼續的在海灘撿垃圾,希望能夠淨灘,別人看到我們穿得漂漂亮亮在撿垃圾,覺得很好奇,對於隨手撿垃圾,我跟巧君都已內化了,平常在外面運動,看到垃圾就會很自然地撿起來

秀卉:我在18春的班級上課,最近因工作常變動,正在找合適的班級繼續上課,今天很榮幸能跟大家一起學習,尤其看到今天複習的資料,整理得很有條理,這是我要學習的地方。

 

 

 

思念的河 真如 詞曲

思念的河 滔滔不絕 勇往直前     思念的山 屹屹常在 堅如金剛

思念的風 陣陣狂暴 掃蕩雲翳     思念的火 熊熊烈焰 燃燒一切

思念的花 芬馥清香 漫灑人間     思念的雨 清新透亮 潤澤生靈

思念的海洋  吞納百川 浪潮湧動   思念的藍天  空靈深邃 無限蔓延

思念的大地 承載萬物 無懼苦難  思念的美樂 繚繞耳畔 深扣心弦

思念的旭日 劃破黑夜 朗耀乾坤  思念的明月 光潔寂靜 清涼寰宇

我的思念 我的思念 周遍天地  我的思念  我的思念 只獻給你

請快來吧 請快來吧 到我身邊請快來吧 請快來吧

到我心間永遠不離  到我心間永遠不離

 

 

 

 

  • 2020鳳山寺秋季超薦法會

  • 正行日期 : 2020年9月4日(五) – 2020年9月6日(日)

  • 時間 : 08:30 – 16:30 (08:00開始入座)

 

 

 

 

HOMEWORK

  • 學習佛法,打開眼界,生命會愈來愈自在

  • 歡迎上我們心靈的家。福智全球網。看看他人,看看自己的學習

  • 周課程:P118L8復次尸羅~ P120L7 有情自受果

  • 手抄第七冊:P75L9 ~ P109L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