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13L4 第三隨念悲故~ P114L6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手抄稿舊版第六冊 P278LL5~第七冊P16LL1

音檔:[48B]16’30″~[49A]29’28”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一 攝分所出勝利,二 教授所出勝利。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那麼這個供養,下面「隨念悲故」。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聖教的差別在悲心的有無。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了解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當然這個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是要走這個路,所以一開始也應該了解,所以學諸佛菩薩的悲。那麼由於這樣的原因,那麼我們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還要使一切眾生也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皈依。所以由念悲故,因為推己及人,發展大慈悲心,使所餘一切有情也找到真實皈依之處,解決苦惱,這個是第三。
關於這個悲那一點,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論最主要的引導的就是導向這一條路。等到前面的基礎加行、共下、共中學會了,最後進入上士的時候,一開頭是特別詳細說明。那麼所以詳細的內容,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下面:
【◎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是說我們皈依了三寶以後,那麼在這種狀態,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需要,都應該供養三寶,應該稟告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還要呢,祈求三寶的指示該怎麼做,等等一切,都以三寶為主依靠,這個才真正皈依,而不再採用世間其他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這個「興」字可能是「與」字啊,這個地方我不能肯定。那麼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 情,有何等重要的事情,不管事無大小,一切都依止三寶,依三寶所指示我們的原則,以及隨順三寶、供養三寶,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再依止不隨順三寶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依止三寶、皈投三寶、隨順三寶呢?我們始終記牢一個原則,是說世間這麼地苦、這麼地無常,那麼為了要脫苦所以要找到可以依靠之處,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你以理智觀察、抉擇的結果,發現唯一可以皈投依靠的—三寶。當然,既然找到了,你哪有不依照它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不過這剛開始在這個正確的認識上面,以及習慣上面還沒有完全轉得過來之前,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所以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依照著三寶的指示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你儘管皈依了三寶,還是照著自己老辦法去做的話,等於沒有皈依,等於沒有皈依!
關於這個詳細的內容將來我們學習下面,尤其是講業,等我們了解了業的行相以後,那麼回過頭來再看這個道理的話,就會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說,喔!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照著這個三寶的道理去做。同時你也會了解:啊!這個戒的真正殊勝。它不是說給我們禁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反過來,你不願意的,它偏偏教你這個要做、那個要做。而真正的真相,是以前迷糊不知道而受苦,現在既然找到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苦惱的地方,它指示我們這個不要做,正是防止我們造惡因、感苦果。同樣地,我們不想做的,它教我們要去做,它正是告訴我們趕快種樂因,將來可以得到樂果,這個道理就會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在剛開始還沒有學得完全,知見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當皈依的時候這個大原則先把握住,所以說我們皈依了以後,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定啊依靠著三寶的指示。
平常在我們受皈依的時候,這個皈依師父、法師常常有一個開示,這段開示裡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說有一個人那麼犯了罪,然後呢跑到一個地方去,譬如說從那個地方犯了罪逃到這裡來,求這個地方,或者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國家,或者什麼來躲。說這個地方的人說:「好,我可以幫忙你!但是你要老老實實在我這個地方,既然到我這裡來,照著我的規矩做,還有呢不要違反這裡的規矩。」如果說你能夠照著它去做,然後你在這個區域以內,這個區域的一切自然會保護你,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一旦你違犯了,這個地方也不允許你,然後呢離開那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等著你,就把你抓去,這個世出世間情況都是這樣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皈依了以後,在任何情況,一切時處,自然而然以三寶為至心歸憑之處,而不再皈依其他跟三寶不順的。
這個話我們要進一層地了解,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好像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我們在這文字上面隨便一聽,往往疏忽了這個內容。這個內容是指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示道、指示我們的大師,那時候是佛,大自在天都不是,何況是比他等而下之的鬼神!那個鬼神有很多神通都不是,何況世間那些有財有勢的那些人。不過既然我們在世間,當然世間的法則要遵守,這是絕對要遵守的,佛法一定不會與這個世間的法則違背的。但是在普通我們一般習性上面、概念上面這種見解,一定要把世間的這種量則拿掉,而以佛、法、僧這個基本概念作為我們一切行持的準則,這個是這一點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
至於說下面所有本論上面說的那些道理,都無非是把這個原則的內涵、意義,為什麼,明明白白地、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所以眼前我們只是靠我們的信心,然後呢有了這個信心,你認真地學下去,這個理路越來越清楚,到那時候你那個信心越來越清淨,自然而然你會做得越來越圓滿,所以我們要努力好好地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① 《攝分》所出勝利,② 教授所出勝利。】
再下面呢,由於我們了解皈依三寶了以後的殊勝的利益,這個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我們一切時處—那麼這個一切時很籠統,現在在這個地方分為晝夜,那麼白天說晝三時,晚上又夜三時,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那麼這個裡邊也可以說,不管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張開眼睛來腦筋清醒固然是,睡覺的時候,心裡面還在那兒一心一意地皈依,勤勤懇懇地修習。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一個是〈攝分〉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殊勝利益,一個是教授當中告訴我們的;換句話,一個是相宗,一個是性宗。
【◎ 初中有二四聚。】
這個〈攝分〉當中,相宗從兩方面來說,每一個地方分四個子目。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
這第一個,你皈依了三寶可以獲到非常廣大的福德、福報。那麼引經上面說,
【「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佛、法、僧這三樣東西,都是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呢,就它的質來說,那就不是我們現在的心識所能夠思議得到,換句話說,它的確是非常地深微;就它的量來說,不可思議呀,那是大得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不管就它的質,不管就它的量、就它的性、就它的相,那三寶的意義那真是不得了!你怎麼跟它相應呢?嘿,「諸信」,如果說你能夠相信它的話,那個信—從我們浮浮泛泛,哎,說:「我相信三寶。」哪怕你這麼浮浮泛泛,就有產生絕大的功效。這個數學上面有這麼一個公式,任何一個大小的數字,跟那個無窮大一乘,結果總是無窮大。你拿一乘無窮大也是無窮大,用一百萬、一千萬、一億、十億,不管多大的數字乘那個無窮大,還是無窮大。因為那個三寶的功德就有這麼大的不可思議,所以你沾上一點就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信心真不可思議!不過,當然就我們感受到的方面來說的話,那完全要看我們的信心的差別,我們信心越純,那麼你所得到的越純。所以三寶方面固然不可思議,然後你能信三寶的信心,它也不可思議;如果這個兩個相應的話,你得到的異熟果報,那也是不可思議。以前我們曾經舉過不少公案,都是這個,等一下下面還要說。這個是經上面,那麼論上面呢?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說你假定信得過三寶而去皈依的話,這個福德大得不得了,這個福德假定有樣子、有形色可以衡量的話,啊!那這簡直是大得無法想像地大,無法想像地大。平常我們任何一樣東西要有容器去裝,譬如說我們一張檯子,或者一樣東西裝在這個屋子裡面,然後呢,我們麥子裝在我們一個袋子裡邊。現在你皈依的這個福德假定拿一樣東西裝,拿什麼?就是拿我們這個三界,換句話三千大千世界,拿三千大千世界作為容器,來裝我們皈依所得到的福報—嘿!對不起,根本裝不下。啊,根本裝不下!換句話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小得一點點,皈依的福報不曉得多大,你看看這個皈依的福有這麼大喲!就像什麼呀?說這一個皈依的福就像大海水這麼多,你現在要拿這個小小的手捧一捧,那個捧能衡量這個大海的水嗎?無法去衡量它,這樣。所以這個皈依福報有這麼個大法!
說到這裡,我們容或有懷疑說:「是啊,我們都皈依了,我們怎麼好像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啊?」是,我們名字上面說是皈依了,真實皈依了沒有?這個大成問題。所以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皈依也要得皈依之體。假定你真正的皈依做到了,而你現在又是…… 平常你皈依做到了,你生天,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說你皈依是皈依阿彌陀佛,一心皈投的話,你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根本就是超脫三界輪迴,啊!這個是超脫輪迴,是不得了的事情。這個福之大,你想想看,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怎麼能容 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單單皈依就有這麼大。前面我們已經一路上面學過來,好幾位同修都說:「啊!原來皈依還有這個道理啊,真是聞所未聞!」喏!實際上呢,真正的皈依就是如此,就是如此!那個同學所以說聞所未聞的話, 也說明了我們以前說皈依、皈依啊,只是開始說學步,種一點善根,慢慢地一步一步上來,真實的皈依乃至尚未了解。了解都不了解,你就能夠真實皈依了嗎?所以如果你正確了解,如理皈依,正得皈依之體的話,確實千真萬確,可以得到這麼大的福報。
【二獲大歡喜者,】
這個我們說有了福報嘛當然歡喜,不一定,有很多人,你看他很有福氣,又有財,子孫滿堂,又有地位名譽,他就苦苦惱惱的很,他不一定歡喜,它這個地方不但你有福還有歡喜。先引經論上面。
【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說假定我們哪,「日夜」,就是平常一切時處,能夠隨順著三寶,去憶念三寶—佛,了解了佛的種種的殊勝,然後你真實如法如理去皈依的話,這個好處,這就是我們人所得到的。這個話要解釋一下,我們才能了解。你要曉得,人的真正殊勝之處在什麼地方?在三界之內,為什麼初機修學唯一的只有在人道當中,原因何在?人有一樣東西特別強盛—思,思惟、思心所。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有什麼功效?這個要說明一下。平常我們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有情都同樣具足的幾樣東西,說六根。同樣六根—當然無色界那個色法不存在,那麼上界的容或有一些東西,因為在定當中,乃至於譬如說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就一般來說起來,眼根所對—眼所見,耳所聞,然後呢鼻、舌、身種種,當對了這個境界以後,馬上緊跟著這個意識,所謂「五俱意識」跟著它一起來了。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心裡邊的,一直隨著這個五根轉,而這個情況是非常粗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那個心力啊,一直跟著外面在轉,跟著外面在轉。
那麼,因為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始終在一種被動的狀態當中,你沒有辦法從這個外相的事相上面,更深一層透過這個事相的表面,認識這個裡邊深一層的意義。要什麼情況之下才行呢?就是說你必定要把這個意識,從外面的五根上面把它收回來,收回來,不被這個外境轉。那個時候,你這個意識能夠再集中起來,貫注在你所觀察思惟的這樣事情上頭。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很簡單。譬如叫你去念書,叫你去念書,你正要念得好的時候,平常我們一般來說,外面吵了,或者有人打攪你了,那個時候你念書念不好。為什麼?喏!因為耳根所對不行耶,對不對?就是這樣。還有呢,就是你心裡面有很多所好樂的事情,有一樣東西很難放的事情擺在這裡,就是外面的境引著你,你必定要把這個拿掉了以後,然後呢你把你的意識貫注在這個地方去,然後你才能夠深入。
所以,現在關於前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已經體會到一件事情—都是什麼?都要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時候必定把這個意識,從那個外境上面要拿回來,貫注在這個裡頭去,貫注在這個裡頭去。然後你能夠如理如量地去思惟,思惟了以後,跟這個法相應的種種的內涵,你才能夠體會得到,體會得到。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所謂「隨念」等等,都是這樣的。
然後你去想:啊,這個世間哪,雖然表相上面看起來是那麼快樂、這麼好,實際上,唉!這個是虛假的。表相上面好像是一年又一年,天增歲月人增壽,可是實際上的內涵,天是增了歲月,人在減壽。你才能夠從那個表相上面,進入這個事相的內涵去。然後你經過了這個思惟觀察,得出來這個結果說:啊!現在你要皈依,這是唯一可靠之處。如果你能夠這樣思惟的話,那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什麼事實?覺得:唉呀!以前都被這個外相所騙,所以種種的痛苦由此產生。現在不!啊,現在這個外相是騙不了你了,所以你不再被牽著鼻子走。因為你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產生種種的苦惱。現在呢,你當下得到解脫,一切自由自在的,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你會有一個什麼感受說:啊!本來為著環境轉是煩煩惱惱,現在呢由於這樣的話,你不被它轉,當下不再煩惱,得到清涼、得到自在、得到解脫,這豈不是歡喜嗎?
所以你如果說,真正地能夠這樣的話,那內心當中的的確確,到那個時候有一種歡喜,這個歡喜叫做什麼?法喜,法喜。其實我們不必這麼深談啦!就說念佛,說:「喲!這個世間這麼可怕啊,現在到極樂世界呀,這麼快樂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你只要如理如法地去想,的的確確這個內在就讓你感到太多歡喜。在座的好幾位同修,已經透過了佛法告訴我們的道理,如理去思惟以後,欸!發現以前這種苦苦惱惱的事情,現在整個地就轉過來了。那用這麼一點點哪,就會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他不但得到福,而且可以得到歡喜。那你想,我們現在對這個佛法真是可以說皮毛一點點哪,已經這樣歡喜,你將來深入真正能體會到的話,這個歡喜真是無量無邊地多啊!
【於餘二寶亦如是說,】
其他法、僧也是這樣。
【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想:哎呀,說:「好呀!以前因為不認識,一直錯了,結果是越走越錯呀!現在真正的這個正確的該皈依、可皈依、應皈依。啊!這實在好。」然後你能夠這樣地作意思惟的話,這個歡喜增長,這個歡喜增長!平常,就像我們以前做錯了,自己還覺得做對,忽然之間發現:「哎呀!以前上了當了。」到那時候,你覺得:「哎!我這下不上當了真好。」然後你繼續努力地,你發現不上當的好處又來了,當然你越想越走是越歡喜。那麼第三呢,
【三獲三摩地,】
還有呢能夠得定。要曉得這個因為歡喜就容易得定,為什麼原因?要曉得定這個東西,它必定要是內心很寧靜的,假如你心裡面一天到晚煩煩躁躁,你能得定嗎?當然不行。所以他一定粗猛的煩惱解脫了,然後跟法相應了,在那種歡喜的狀態當中,歡喜的心情通常心是比較寧靜。然後呢你在那個時候,從這個基礎上面更進入,就得定;由於定就得慧,由於慧就得解脫,得了解脫—說「清淨」,所以第四: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就是這樣,那麼這四個。那麼另外一點呢,這四個的程序我們要了解。第一個,你皈依的時候得到的福,這個就是我們的資糧。然後呢你根據著這個資糧,然後你善根增長,如理思惟,能夠跟著它去做的話,處處地方照著去做的話,你內心上面跟它相應了。相應的正確的內涵是什麼?欸!那就是你不再跟煩惱相應,於是啊,這個時候的的確確不再造惡業、增長善業,這個是剛開始,屬於戒學範圍。所以這個情況之下,你的內心上面,自然可以得到戒相應的這種調伏粗猛煩惱,獲得煩惱息滅的清涼,得到內心上面的浮淺的歡喜,由此深入定、慧而得解脫。所以這個四個,還有這樣的一個必然的次第在。
【◎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
所有的錯誤的、邪執的這種觀點,「勝解」就是以前那種觀點。這種觀點,不但是說皈依世間這種大自在天、邪神等等,就是現在我們世間,很多。其實我們極大部分,這個人都是在世間的行相當中。其實世間的相…… 前面一再說,我們並不是把世間的東西不要。而是說為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把世間的很多概念,像醫生,普通世間的貿易,由在家人作為我們存活的這個幫助,幫助的條件,這個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是絕對不是以這個為主!所以通常情況之下,譬如說,它這個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概念有矛盾衝突的地方,我們一定採取佛法的概念,不再照世間的,不再照世間的。這一點特別注意!不是說不要它們的。譬如說我們現在常常去看醫生,醫生說:「哎呀,你這樣不好,信了佛吃素沒營養啊!」對不起,那不管!他除了這個以外,叫你用什麼藥,你一定聽他的,怎麼個吃法可以;可是假定你吃了素說,他叫你要吃肉,那你不聽他。當然你還沒有持齋之前,那沒什麼關係,這個要注意啊!這個要注意。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邪勝解障」的內涵,就是凡是跟三寶不相應的、違背的所有這個東西,你自然而然信得過三寶的關係,你自然而然去把它拿掉了,絕不成其為障礙。要不然你總歸會這樣的:哎喲!這個東西等一下沒有營養,不行、不行,所以你不要去;這個又是這樣,又不要去。那就錯了!所以現在呢,在這麼一來的話,慢慢輕微,乃至於永遠滅盡。
【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以前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那你所信的以及你所了解的,都是什麼?「惡師、惡法、惡友」。師,現在轉過來,就是我們的大師—佛;法,就是旁邊的人告訴我們方法,現在是正法;惡友。就是由於前面這種力量造的惡業,現在因為你歸憑了三寶改過來了,漸漸輕微乃至於得清淨,乃至於得清淨。關於這一點,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哦!我們現在在學習當中,所以隨時要警惕自己,我們的的確確很多見解當中,對三寶還並不認識。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仍舊是什麼?仍舊這種惡法在腦筋裡面,仍舊這種邪勝解。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說他晚上吃牛奶供養,應該不應該供養?我說:「應該啊!」可是他有人告訴他,他說:因為昨天我們不是剛講過嘛,說這個隨便吃什麼,受用淨水以上要去供養。他說他吃的時候旁邊有人告訴他:「你不要供養。」嗯?那為什麼?他說:「晚上那個三寶不受供養。」你們說對不對呀?好,倒現在考考你們喔,考考你們喔!對呀!我們說那我們是出家人,僧團過了午以後不食的。你現在跑得去晚上喝牛奶,你去供養,是供好、還是不供好?他說對不對?這個讓你們好好地想一想,明天告訴你們。
所以在很多地方,的的確確在這個概念當中,我們並沒有弄清楚。所以沒有弄清楚,你只有一個,隨時隨地警惕自己,不要自己隨便開口,不要是隨便看了一點書,聽見了一點了,隨便亂開口。最好的辦法就是遇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思惟觀察一下,到底該怎麼做,那個時候你肯去學,你能夠慢慢、慢慢地深進。要不然的話,我們雖然哪自己在學佛,實際上弄了半天,始終在學我。所以真正皈依了以後,要學這個學處,要好好地學,要五年,要跟著一個非常精彩的老師努力勤學。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就是你一定弄得開遮持犯最細微的地方,行持怎麼樣行持, 為什麼原因;如果你弄不清楚的話,對不起,盡壽不離依止哦!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跑得去的話,就隨便這個亂蓋一通,這個很危險哪!在這個地方我是隨便一提。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你一皈依了以後,你的行為就是從此以後正,因為你的行正,所以將來感的果一定美妙。然後呢你進至登到「正至善士數中」,的確所正確的依止的地方,真正的這些才是三世界當中對的、不錯的。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說「諸上善人」,那個時候,你從皈依開始就可以進入這個圈子。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
皈依了以後為「大師」— 大師就是佛;「同梵行者」就是僧,這個僧,狹義地來說就是指四眾,廣義地來說如法行持者;乃至於其他「及於聖教淨信的諸天」,那個都是護持佛法的,他會愛念歡喜。
【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
這樣,所以我常常說,平常我們常常說:「哎呀!不要得罪人、不要得罪人。」注意呀!當然你能不得罪,千萬不要得罪。可是萬一,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了以後,很多概念、很多行為呀,跟世俗上面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兩者當中,不能同時善巧處理的時候,你注意!你如果說顧全了不得罪人的話,那時候你得罪了佛菩薩跟諸天;反過來說,你如果不得罪佛菩薩諸天,你要得罪人。請問你們願意取哪一個?這個概念很重要!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再說一遍,當然最圓滿的辦法,你既上得諸佛菩薩諸天的歡喜,下面呢大家也歡喜,這個是最好。萬一兩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你們要想一想,應該怎麼辦?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下面我們繼續看: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天為什麼歡喜啊?他們看見你這麼皈依了以後,他們就說:「哎呀,好啊!我們所以生天是因為什麼?因為照著皈依,然後呢,如法修持成就了皈依,所以離開人間跑到這裡來。他們現在這樣的話,哎,也到我這個地方來了。」他們好歡喜啊!其實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弄得很好,看見有人來,大家好歡喜,自然而然的,就是一般狀態就是會如此,就是會如此。那麼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個修羅啊,他常常跟那個這個天上的,大家打,大家打。所以如果天眾人越來越盛的話,欸,那個打起來,比較打勝的機會遠來得多,所以他很歡喜。所以你如果說成就皈依的話,天眾熾盛,如果你破壞的話是魔眾熾盛,就這樣一個道理,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你就了解了—是的,如果說你在世間,儘管剛才說的這個人世間也許這個規則不一樣,大家覺得:「哎呀,你這麼不相應!」但是你能夠隨順著三寶,你說:萬一我這種隨順了三寶,世間不同意;儘管得罪人,但是呢我卻使諸天歡喜。諸天歡喜的原因是什麼?你成就皈依,結果呢,你生天去了。請問:你願意走哪一個?世間最長不過是一百年,然後你如果能夠生了天,最起碼的四天王天的壽命相當於人間九百年哪(編者按:疑師口誤,九百萬年)!請問:你願意採哪一個?人間就算得罪了,一百年一直得罪人,我還是願意。得罪了一百年,我最起碼可以九百年享天福啊,何況還可以上三十三天哪!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喏、喏,喏!這個地方自己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