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 【生死無懼-曾玉芬師姐】

玉芬師姐與先生柳書嶺結婚時立下了目標,要家庭幸福和樂,及發願做大善事,他們就這樣努力的去做,但沒想到在2009她罹患運動神經元退化疾病,面臨這突來的無常,她決定要更努力學習廣論,及把剩下時間多去做義工。她覺得每周去上廣論,是承事師長,讓廣論班可以延續下去,同時也可以策發其他同學來上課的意樂。師父的法就是支稱她走下去的力量,即使要仰賴呼吸器也不放棄參加提升營、法會….

Q:玉芬師姐的生命故事,讓你最感動的有那些?

啟中:每次聽到曾玉芬師姐的生命故事,我都很感動,她對師長及佛法一直很虔誠,並沒有因為病重而放棄學習

德傑:看到玉芬師姐的生命過程,我從頭到尾都很感動,她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世間,但她要依止師父的心並沒有改變,仍堅持要跟隨師父學習

怡伶:讓我很感動的事,她的生命即將結束,但她更努力學習廣論,還去做很多義工,這在我們暇滿人身不見得做得到,她這精神及努力讓人敬佩

Q:這輩子你最想依靠的人是誰,為什麼 ?

德傑:我從以前都蠻都獨立的,沒有說要依靠誰,現在學了佛法之後,可以體會到真正可以依靠的是佛陀,祂才能解決我們以前沒有解決的問題,讓我們有機會解脫及離苦得樂

肖武依靠正法,才能斷煩惱,滅懈怠,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希求解脫

永德:我自己也是蠻獨立的, 現在想依靠師父,學習廣論,希望最終能離苦得樂

巧君:在小時候是依靠父母,因為父母可以照顧我們幫助我們,長大結婚後,會想依靠伴侶,也有責任義務照顧小孩,現在學了佛法,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佛陀

◆玉芬師姐深信三寶,所以在無常來臨時,並沒有消極的面對人生,反倒是更加積極的學廣論、 做義工,她是在做皈依佛、皈依法的事情, 希望正法久住,願意生生世世依止師父。透過玉芬師姐的生命故事,可以讓我們去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是去學法呢?還是做其他事情, 今天的課程,會告訴我們為什要皈依三寶,希望能帶給我們答案。

 

 

 

 

 

【科判】

【表六】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庚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廣論原文】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初中分四,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閃電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① 正明其境,② 應歸依此之因相。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應歸之因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消 文】

現在得到此善妙的暇滿身,若能如前所說(暇滿,念死,修苦)如理思惟,就能淨除先前已作的惡業,未來也減少行惡,甚至切斷。 而先前所作的善行呢,由於現在猛利欲樂,發願迴向令此善行增多,種種未來要作的善行也能趣入門徑,則每天每時當中都能使此暇滿之身具足意義。 如果現在不思惟這些道理(暇滿,念死,修苦) ,結果造了很多很業而墮落惡趣時,那時雖然希求能從畏怖的惡趣中,找到可救護皈依處, 然而卻沒辦法找到,那時,對於應作不應作,因為沒有慧力的緣故,無法進行取捨。 如《入行論》云﹕「如果現在時機能夠行善,然而我卻未能作善行,等到墮入惡趣,將被苦惱與愚癡蒙蔽, 那時我還能作什麼呢? 無能為力。」又云﹕「誰能是我的依靠,從讓人畏懼的惡趣,能善巧的救拔我,現在墮在惡趣,睜開我恐懼的雙眼,四方尋覓皈依處,啊,看就見四方都沒有皈依處,之後心中遍布充滿迷惑沮喪,這裡沒有皈依依靠啊,我現在該怎麼辦?所以自今天起要皈依諸佛尊,諸佛是我們一切眾生的依靠,祂精勤於救護眾生的事業,具強大力量能消除苦難,把我們從苦海救出。」

此處僅是粗略內容,詳細內容如《正法念住經》中所說,所以一定要研讀《正法念住經》, 並且數數不停反覆的看,並且對於所閱讀的內容,要如理思惟。

第二 解除痛苦, 依止後世安樂的方法, 分為二科

一、進入聖教最殊勝的大門淨修歸依 (找醫生) 。二、 一切妙樂的根本發深忍信 (吃藥)

皈依分四部分:一.由依靠何事,為我們皈依的原因。二.由此原因而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三.何種道理才是正式皈依 皈依的方法。四.既然皈依了,所要學的次第。先說第一個 皈依因。

皈依的原因雖然很多種,然而在此共下士道中,如前所述,於現世中很快速就會死亡,無法安住,而死後,對於所投生的地方也無法自主,是被業所自行操控。 這個「業」操控的狀況 ,亦如《入行論》云:「黑業,就如同黑暗夜晚中的烏雲,白業,就像剎那的閃電,時間很短,但極為明顯,就如同佛力指示的白業,在數百萬的黑業中, 讓我們在此世間偶然發起修習福德的智慧,由此我們所造的善業非常羸劣微弱,而平時都作重罪黑業,且極為強猛。」因此,由於所造的白業微弱,而造的黑業卻至極強力,所以最後感得墮入惡趣的果報。由於想到這些道理(很快死亡,消失後隨業轉,而平常造的黑業又很強猛, 一定引我墮惡趣) 心中升起恐怖,因此產生希求皈依之心。就像陳那菩薩所說,我們現在就現住在寬闊無邊,深而無底的生死輪迴大海中,貪嗔癡的無明而造了極粗暴的惡業,惡業成熟時,就像魔羯陀魚海中張口咀嚼我的身體, 勢不可擋,趁惡業未成熟,現在可以皈依誰, 解救我啊。皈依原因總結可分為二件事, 第一 對惡趣等,自己內心升起絕大的恐怖。第二 深深確信, 只有三寶有把我從生死苦海中救出的能力。故如果此二皈依的因,只有空話,則其皈依也與此相同,只是空話。如果此二皈依的因,在心中堅固又有力的話,則其皈依也猛利,能轉變我的內心,因此應該努力勤修這二個皈依之因。

第二 由於瞭解此二皈依之因,所以要皈依, 皈依的對象,分為二個部分:一. 正式說明皈依的對象, 二 .應該皈依此對象的原因

如百五十頌云:「若有誰一切過失,究竟徹底的永遠去除,若有誰在一切各種狀況下, 一切功德的依處,假設是有辨別心的人,都應該皈依他,讚嘆他的功德,以財物/身語/修行的方式,恭敬侍奉他,應該安住在他的聖教中。」是說若有一個人,具備能分辨皈依處與非皈依處的智慧,就理應歸依,沒有欺誑的皈依處,佛世尊,由此亦表示,應皈依法寶與僧寶,如皈依七十說:「佛寶、法寶及僧寶是追求解脫者的皈依處。

應該皈依三寶的原因分為四個,第一 是說佛陀自己已經是極度調伏善性,安住在最圓滿的善法中,已經證得無所畏懼的果位,如果未能獲得此果位,則如同倒地的人依靠倒地的人,不能從一切佈畏中救護其他有情。第二 是說佛陀已具備,在一切各種情況下, 度化所化機,最善巧的方法,這個若沒有具備,縱使前往皈依, 也不能成辦所求解脫痛苦。 第三 是說佛陀具備大悲心, 只想救渡一切眾生, 這個若沒有具備,雖然去皈依了,也不一定會救護我。 第四 是說佛陀,如果用一切財物而供養祂,佛陀也不會因此而喜悅,要用如法而行來供養祂,才會心生喜悅,這個若沒有具備,則一定先照顧先前有施予恩惠者,不是一切有情可作為皈依處。總而言之,自己真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了解真正恐怖處,而曉得度他的方法,普於一切有情沒有親疏分別,都以大悲心遍轉救度,普遍利益一切有情,無論對他有恩惠或無恩惠,具足這條件,才是我應該皈依的對象。而這也只有佛才具足此條件,非大自在天等,所以佛陀才是究竟唯一的皈依處。 他一切都是圓滿的,由於此緣故,他所說的法,他的弟子們也是我可以皈依的對象。

因此, 如果對於《瑜伽師地論 攝抉擇分》中所說這些道理上, 能如理思惟引發我生起確定不疑的見解, 一心皈依, 必定沒有不救的, 所以應該至內心發起確定不疑的見解。從能拯救自己的二個因素中,外面那一支或稱外面的因素,一點都不缺少,因為佛陀已成就了此皈依四因。 然而內支(內在因素) ,未能實在真心將佛陀三寶奉持為皈依處,因而一天到晚苦苦惱惱。所以我應該了知,雖然我並未請求佛陀救度,但是由於佛陀大悲心所引發,而作為救助他人的友伴,又不耽誤度化時機,所以絕無懈怠。 無比殊勝奧妙真實皈依的地方,十方一切佛現在在我眼前安住,為我自己作依怙,所以真的應該皈依佛陀啊。 讚應讚云:「佛陀自己宣說,我是你們無怙者的助伴,以大悲心懷抱攝持一切眾生。大師佛具足大悲心,對一切有情心懷悲憫且願意憐憫我, 又具足方法, 因此勤懇精進於此利他而無懈怠, 有誰能與佛陀相比?

佛陀世尊啊,您是一切有情的依怙,有情共同殊勝應該親近的善良親友,我不求這樣圓滿的世尊為皈依,因此沉淪在生死苦海中。如果真正受持任何一個法,並照著去作,最下等人也能獲得利益,而這能夠利益他人的眾多正法,除了世尊,其他人也不知道, 所有一切外支與力量,世尊您已真實修成,而因為內在的力量(內支力)未全,所以我這個愚夫因而在輪迴中受苦。」

 

 

 

 

【收 攝】

  1. 總結三惡趣苦

    • 思惟三惡趣苦,才能淨除以前所造作的惡業,並且減少將來作惡行為。同時,往昔所作善業,也由於猛利發願而能增長廣大

    • 如果現在不去思惟三惡趣苦,不能斷惡趣的因,一旦墮入惡趣,無法從怖畏中得到救護的皈依處,因為失去了分辨善惡的智慧,什麼是該做、不該做,就沒有能力辨別和取捨。

    • 要皈依佛,只有佛陀才是眾生的依怙,只有佛陀才具足大力,能夠從恐怖的惡趣中把我救拔出來。

  2. 皈依的原因

    • 我們死後將投生何處,是沒辦法做主,只能隨著業力流轉,由於所造的白業微弱而造的黑業極強所以將來終歸不自主地墮落惡趣,由於對三惡道的種種痛苦生起大怖畏心,於是強烈生起想要尋求救怙與皈依的心。

    • 皈依原因總結可分為二件事第一 對惡趣等自己內心升起絕大的恐怖第二 深信三寶只有三寶能夠把自己從生死當中救護出來。

  3. 皈依對象應具備的條件

    • 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已經徹底調伏自己的所有問題,安住在最圓滿的善法當中,沒有任何怖畏。

    • 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對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都能應機、善巧方便去救度

    • 具大悲故就是無分別的,想要幫助一切有情

    • 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利益眾生是平等的不以財物來供養而歡喜,要用如法而行來供養才會心生喜悅

  4. 對於皈依的對象,只有佛才能完全符合這四個條件,不只佛,包括佛說的法,及佛的弟子眾,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

  5. 皈依能得到救護要有兩個因緣

  • 外支(外緣)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陀,這個因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們。

  • 內支(內緣) :內支就得靠自己努力,因眾生遲遲不能圓滿內因,所以現在內緣還欠缺,才會一直留在輪迴中受苦

正祥:為什麼有些人皈依後,行為還是不如理不如法。

素玉:在未成佛之前,我們的行為都會有不如理不如法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持續來學習,看到這種情形,我內心要謝謝這些同學的示現,我可不要這樣,將來我有能力時,我要幫助他,師父說「惡人是我的資,善人是我的師。」

 

 

  • 學習意樂提策~真如老師

我們的生命在一刻不停地向前,我們的心續也在剎那剎那的遷流之中,沒有停頓的時候。在這個遷流的、一直向前的續流之中,如果能夠達成越往前走越是快樂、離開的痛苦越多,那麼這個遷流無疑是值得我們欣喜的;但是如果越往前走越黑、苦澀越多,那麼就是令人滿懷憂慮的。所以,為了改變我們的現在、為了改變我們的明天,我們坐在這裡來觀察自己的心,來學習如何調整。用現在的努力,調整明天的生命狀況,其實就是我們要做的。

為什麼一定要一個大乘的發心?因為有一個大乘的發心之後,才能取得佛果,到最後其實得到最圓滿狀態的還是自己。當我們發心去照顧所有所有的有情,有一天所有的美好就都會落到自己的心上,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這就是因果奇妙的道理。

所以一會兒在聽師父的帶子的時候,大家要專注。不知道你是不是現在還是很忙,在很忙的時候,「啊!研討時間到了,趕快打開!」你的心是不是還馬不停蹄地緣在你剛才忙的那件事情上?注意哦!注意哦!現在上課了,上課了!要注意,上課了!要開始聽師父的帶子了,要把自己的心專注在聽聞上。因為每天只有這麼少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惜時如金——不是「時」,是惜「分鐘」如金、惜「秒」如金!所以在聽的時候,儘量不要走神!

 

 

 

【聆聽 師父音檔】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說那麼你要皈依,你為什麼事情要皈依?換句話說,皈依的原因是什麼?你好端端的,你為什麼要皈依?一定要找出個原因來,對啊!說你做任何事情,你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這第一個。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所以假定上面這兩件事情,換句話說這兩件事情就是皈依的原因。假定這個兩件事情只是空話,換句話說這個原因都沒有的話,那你有這個果嗎?所以你這個皈依也只是空話而已。如果這兩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因如果確實的話,那一定能夠感果。那麼因既然堅固,這個皈依也猛利,這個猛利的皈依有什麼啊!亦能變意,這變意兩個字是什麼意思,說一下。然後呢,自己衡量一下,前面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感受到說這個三界之苦,所以體會到唯有三寶能救護,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啊!哎呀,你實在害怕這個世間,有這種害怕,第一個因為你害怕要找救你脫苦的這個地方,找皈依,所以假定這兩個因是確實的話,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產生什麼現象?產生一心歸投依靠三寶,那個時候叫變意。

皈依是一個果相,前面要有因才會有果,當皈依的因是虛言,那麼皈依也是空話了。

 

Q.正祥:很多事情無法驗證,如何認同佛所講的一些結論? 

   素玉:我會從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以業果去觀察,慢慢證成佛陀的教言。

   德傑佛法講了很多東西,因為沒有經歷過,所以會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現在正在學習,難免有些疑惑,貝爾物理學家李政道,他有寫一些佛法的文章,描述佛陀看到的宇宙觀大千世界,慢慢在科學上有得到一些驗證,驗證佛陀是無所不知的

◎最圓滿脫苦的方法是皈依

了解了說這個生死當中這麼個恐怖法,那個時候就要求皈依了。只有這個地方是能夠救護我們出來的,所以這兩件事情就是我們皈依的原因。然後呢,皈依卻有深淺不同,深淺不同還是看你這兩個原因。假如你這兩個原因,認識得不夠深,這個時候看見這個惡道的苦而皈依的話,那麼你只求升天。假定你更進一步看見升了天以後還要墮落,還是苦的話,那你看得更深的話,你要求解脫,這共中士了。你發現解脫了以後,這個眼前的這個煩惱的苦是解決了,還有沒有圓滿解決的苦,那個時候你要求更深入,或著由於你推己及人而能夠推廣你這個救苦脫苦的心。而不管是從前者智,從後者悲,而進入最圓滿的脫苦的道路這個上士。所以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脫苦的方法都是皈依,看脫苦的因認識的深淺,因還是這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我們要得到下士、中士、上士三個階段的脫苦,還是要皈依佛,皈依佛才是最究竟的,因為佛是遍知一切

 

 佛之所以不能救你,是你自己的障礙啊

所以這第四點,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告訴我們雖然佛具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如果說你不如法如理去皈依,沒有用的。如果說這一點不具足,這個裡邊就有一個問題,說諸佛都有大慈大悲,他都要去救一切眾生,結果救了沒有?如果救了,請問我們為什麼還有苦,這不是矛盾來了嗎?說的很清楚,佛不是不救你,佛之所以不能救你,你自己的障礙啊!

 

如何如理如法的皈依

 還要最後一點,告訴你他是要幫你的,但是真正的成就與否,看你是不是如法聽他。不是說,哎呀!你今天給他多少錢,如果是看這一點的話,那完全世間的做生意人,你錢多一點給他,他把那東西賣給你,那完全世間的交易啊!佛不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具足第四點,這個大悲才是真正的大悲,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是你了解了這一點,佛法的很多概念你就不會產生模糊了,以及佛跟現在世間很多這種說法,說佛是萬能的,這個話你就了解,佛不是萬能的,佛只是無所不知,而不是萬能,不是無所不能,這一點有它的一個差別在

肖武:佛是無所不知,佛雖然有圓滿大悲心,祂教我們該怎麼做,但我們如果不照著做也是沒辦法 ,另外佛如果是萬能的,祂就可以把我們的痛苦除掉,但我們不照著做還是一樣痛苦,所以佛是無所不知 ,但不是萬能的

◆佛不是萬能,只是無所不知,「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佛是開示法性的真諦,眾生要如理如法認真修行才可獲得解脫。

 

  • 善行小點滴

智光有兩件事情跟大家分享,一件事上星期在田裡有看到一隻已死的小動物,雖然很臭,我還是把牠埋起來,並跟他做禱告。另要一件事情,看到一隻松鼠被車撞到,因來不及救牠,死掉後我也把牠埋起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真如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HOMEWORK

  • 觀功念恩,代人著想,明天的我可以不一樣。

  • 複習。預習,練習消文。

  • 下周課程:廣論P100L5第三由何道理而皈依者 ~ P102L5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 手抄第六冊:P98L6~P123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