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主題~非黑即白,非白即黑!!

桌牌~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喻 –隨便、都行 、看你】

當你不知道怎麼抉擇時,是否也會常說隨便」這兩個字呢? 男女約會,男友問女友要吃甚麼,以及接下來要做甚麼? 女友的回答都是隨便都行或是看你,但男友提出了一些建議時,如吃火鍋看電影運動..等等,卻又遭到女友的反對…

Q: 影片中看到男友決定後,女主角又推翻了,在日常生活上,你是否有類似這種現象?你覺得會有這種現象的問題在哪裡?

智光我跟之前到日本遊學的兩位台灣同學,經常會聚會,聚會之前我們都會討論要去哪裡,其中有一位都是沒有意見,很像影片的女主角,都是說「隨便」,久了,就不再問她意見,直接做決定了。

巧君之所以會說隨便可能有兩種情形,一種可能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可能是尊重對方,要讓對方做決定,有時候做決定很難,要考慮自己也要考量對方,例如要買家具時,應該先聽聽家人的意見,才會知道買什麼會比較好,在工作上,如果老闆不做決定,而自己做了決定,萬一不符合老闆的期待也是不好

瑞鈴做決策真的很難在團體裡,經常都說沒意見,但做了決定時,意見又跑出來,所以最好要廣徵大家的意見,提出各種方案,然後進行整合,以民主方式表決,少數服從多數

◆日常生活裡,我們常常不太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 所以當需要作出抉擇的時候,最常聽見就是影片中女主角的回答:隨便、都行、看你。這回答聽起來好像很隨和,其實代表了一個人的態度,也會給人的感覺是意志不堅定,而做決策之所以很難,是因為大家不想思惟,常憑直覺就回答,所以佛法教我們,對於我們所聽聞的,自己要仔細地反覆思惟,當內心承許這個見解後,才不會把原來所認同事情輕易推翻了。

 

 

 

【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己一、總是親近意樂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丁四、依止勝利
丁五、未依過患
丁六、攝彼等義
丙二、總略宣說修行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戊一、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加行
己二、正行
己三、完結。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廣論原文】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於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如現觀莊嚴論云:「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如是如說修習淨信,修四無量,修菩提心,修無常苦,皆是數數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集學論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消文】

對於這套修習次第未能通達的現象,就是認為學習很多顯密經論,與從未修習教法者,在正修的時候,兩人所修行的成就,完全沒有高低差別。第二種現象就是這種修行者,把聽聞正法與觀察思擇等視為過失,使得種種錯誤的軌則根深蒂固。因此,串習聞慧與思慧所獲得的決定信解,雖然不是修所成慧,但是稱它為修所成慧,又有什麼相違呢?如果有相違樣的話凡夫沒有獲得初禪未到定以前,應該完全沒有修,因為在欲界中,除了已經見道之菩薩,以他的因緣,可以生起修所成慧以外,其他在欲界的凡夫就根本沒有修所成慧了。關於這點在對法論及其釋中,有詳細闡述。所以關於修的涵義,應該徹底了解。像《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所說,所謂修的意思,就是要令修行者自己的心識,融入所緣境。或者使心識成為所緣境,就拿修信心與修悲心為例來說,必須修至心識真實生起信心與悲心為止,才叫做修。因此,許多大譯師當中,有人翻譯作「修道」,有人翻譯作「串習」。譬如《現觀莊嚴論》中就翻譯為「見習諸道中。」,就是由於修與習這二字的意思是相同的緣故。又如至尊慈氏說,在決擇分加行道、見道和修道中。都需要不斷地思惟、稱量、及觀察等修習道。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乘聖者在修道的時候,尚且還有不斷思惟、稱量與觀察。仔細思惟簡擇這段話,就知道說,進行護念與修習視為互相違背的二件事,那是非常可笑的事。因此,譬如說修習清淨信心,修習四種廣大的利他心,修習菩提心,修習無常與苦,都是必須不斷地思惟簡擇與護念,所以叫作修,實在多到不勝枚舉。《入行論》及《集學論》將其中所宣說的一切道次第都稱為修持,而提到:「為了修持自心,所以我撰述此論」。並且集學論中說:因此應隨其所宜的將身體、受用以及福德善根等,分別各做施捨、守護、清淨與增長。這一切都叫做修習。因此,所謂修習,不應該侷限於太小的範圍。

 

 

 

 

【收攝】

宗大師對修行要破除邪執有兩種,一個是要破除修行不需思惟觀察,思惟觀察是在聽聞、思惟時才要做的事。另一個要破除的是,分別都是有相執,是障礙成佛的,接下來宗大師對於思惟觀察的錯誤見解繼續探討:

  1. 若不了解聞思修三慧生起次第的扼要,就會產生一個現象,已經學了很多顯、密教法的人,和一個完全沒有學過的人,二人所修內容是完全一樣。 因為他把聽聞與觀察思擇等視為過失,這種錯誤的修行軌派並已根深蒂固。

  2. 串習聞思所得定解, 雖不是修所成,卻是修行中重要的環節,二者並沒有任何的相違。如果要說相違,那麼凡夫在沒有得到定之前,應該完全沒有修行才對。因為在欲界中除了已見道的菩薩,可以生起修所成慧以外,其他凡夫根本沒有修所成慧了。

  3. 對於什麼是修, 《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說:「修,就是讓自己的內心已具備所修法義的條件,或是內心已成為所修法理的本身。」如修信心或悲心時,必須讓我們的心念轉為和信心或悲心相同的體性,而許多大譯師把「修行」翻譯成「修道」,或譯成「串習」。

  4. 至尊彌勒菩薩說:「即使已見道的菩薩,在修道的時候,仍須不斷地以思惟、比對、觀察來修習正法。」所以我們凡夫修習正法也應該不斷思惟觀察。

  5. 修的範圍很廣泛,如修習淨信心、四無量心、菩提心、無常、苦諦等等,這個過程都稱為修行。如《入行論》和《集學論》,這兩部論所提到一切道次第相關的內容,都稱之為修。如《集學論》所說:我們對身體、受用及善根,要分別修習布施、防護、淨化、增長這四件事,而與此有關的一切行持,也都叫做修。

 

 

 

● 聽師父音檔及研討

※ 決定了為什麼不行啊?

我現在舉一個比喻你們就曉得了,譬如說我們今天在座大家要解決一個問題,譬如說我們常住要解決問題,那麼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說現在這個第一案是這樣的,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三個、五個,那麼好。那麼第二案贊成的請舉手,三個、五個,大家不管三個、五個啦,說決定了,照著哪一個辦法去做。那好像應該行得通了吧?嘿,結果做的時候不行。問說:「決定了為什麼不行啊?」「我可沒舉手啊!」到那時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大家,我說這個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

Q:師父這一段音檔要告訴我們什麼?

肖武師父舉這世間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做一些決擇時,這決擇如果沒有那麼嚴密,實際去做時就覺得不行。

◆修行是個很嚴密的過程,例如我們在做表決,如果這個表決的方法有瑕疵,就會產生要去做時有人沒舉手不去做,所以修行是每一個過程都要很嚴密,不能有一點漏洞。

 

※聞思修環環相扣

請問你要不要修行?現在我問你,你要修行,然後你這個道理不清楚,到那個時候的話,嘿、嘿!左右皆不通。因為你所了解的就是這個嘛!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說的這個原地踏步,想想看對不對?實際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過經驗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個發現:啊,怎麼這個弄了個半天,越弄越煩惱!經常現在有人說,那些初出家的人心還猛利,出家久了以後,慢慢就塌掉了。為什麼?為什麼啊?毛病都在這裡。這不要看哪,本論真正嚴密的地方,單單這文字上看不見的。所以我告訴你們,我特別說明的,這在印度當年他就是抉擇這麼嚴密,正面是這樣、反面是這樣

Q:這一段師父說毛病在哪裡是指什麼?

永德我們聽聞之後,就要去思惟,思惟不嚴密的話,可能執行的時候就會碰壁,如果聽聞之後,有仔細地反覆思惟,很嚴密想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聽師父講的理路很有道理,但生活上都用不出來呢?是不是因為我們上完課之後,書本一合,沒有再去思惟,如果把學到的理路放在內心,不斷的去思惟,最後承許了這個見解,碰到境的時候,心中才會現起理路,去解決問題。

 

※【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喏,想想上面這個話,那麼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哪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地弄糊塗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話極大亂說,雖然這個文字翻譯起來,很有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字給我們絕大的警惕。我們現在了解,現在我們動不動說:「你不要分別嘛!」阿彌陀佛,真是!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是,無分別智,是的!那是什麼?果嘛!你怎麼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把錯誤的、邪的、執著、無明,經過了正確的認識,把它淨除的最後的結果,它才是。現在我們是倒因為果,佛法是說的因果的必然性,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都倒因為果,還談什麼!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感到高興,啊,好呀!現在我們了解了。

當你要做到不分別的時候,前面一定要經過很仔細嚴密的思辨過程,所以「不要分別」是個果相,前面一定有很多的因。

 

  • 太陽王傳說淨超法師對師父的關功念恩

淨超法師回想剛出家時,道心很強,衝勁很大。但師父一講要做什麼事情,他往往還沒有聽清楚、就劈哩啪啦把它做完,所以經常犯錯。

記得有一次,師父跟他說:你以後犯錯的時候,是私底下跟你說比較好?還是公開說比較好?當時他不知道有什麼差別?師父說:私底下說只有你自己知道,不會不好意思;公開說,你犯的錯別人就不會犯了!我想,公開說好像比較好。因為我做錯了,師父私底下講,雖然只有我自己知道,不會不好意思,可是別人就不知道這件事不能做。

師父事先讓我知道,公開說,對我跟別人都很有好處,所以當我聽到師父嚴厲的言詞表情,就不會害怕。我們知道師父是在說一件事情,雖然跟你有關係,但是他不是指責你,他是在教你,而且告訴大家不要再犯錯。師父很容易把過患轉成功德,對弟子有無限的包容,給予無限的成長空間,這是師父智慧跟慈悲的展現。

 

 

善行小點滴

瑞鈴我父親多年前得了肺癌,因為他的生活習慣比較不會煩惱,平常是務農,也沒什麼負擔,所以幾年前的身體檢查時,好像病就好了,最近好像又復發了,經過檢查後,醫生說是老化的現象,不用緊張,心情要放輕鬆,父親聽了之後心情很好,沒有負面的想法,他很快又跟平常一樣,每天到田裡工作,所以這跟情緒有重要關聯,也很感謝醫生的協助。

智光:在頭前溪的上游,發現有被盜採砂石,這會影響下游飲水的健康,所以我經由荒野的朋友協助通報,後來政府單位也有去處理,為了大家的健康,希望大家能做好水源及土壤的保護。

 

 

 

●讚頌
文殊菩薩祈求頌   真如 詞曲

碧海中 明月升 藍藍大海月光明 祈求中 文殊現 熠熠心光熠熠容

碧海中 明月升 藍藍大海月光明 祈求中 文殊現 燦燦心光燦燦容

大悲尊以極遍智光明 盡除我心愚癡諸黑暗 契經及論教典皆證得 

願賜智慧辯才咸顯現 祈求增長聞思修慧能 祈求增長講論著智慧

祈求賜予共不共悉地 願速如尊成就祈加持 祈求任運現覺智勝樂 

祈求速消除顛倒邪執 祈求盡斷身心疑惑網 願速如尊成就祈加持

碧海中 明月升 藍藍大海月光明 祈求中 上師現 燦燦心光燦燦容

燦燦心光燦燦容

 

 

● HOMEWORK

~ 觀功念恩,代人著想,心存善念,多說好話。
~ 本週練習消文【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礙成佛,棄捨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破除此執,於止觀時,茲當廣說。】
~廣論進度:P55LL5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  ~ P56LL6他不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