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333LL1又四攝事可攝為二~P335L4及學菩薩總行道之次第

手抄稿:第十八冊P189L1 ~ 第十八冊P203L2

【廣論原文】

◎ 又四攝事可攝為二,謂以財攝及以法攝。財施為初,餘三屬法,法為所緣正行清淨之法,如云:「由財及以法,謂所緣法等,由此二攝門,說為四攝事。」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薩利他方便,故是共道。如云:「已攝及當攝,現攝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又菩薩行總有無邊,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攝,以諸菩薩唯二所作,一自內成熟成佛資糧,二為成熟他有情相續,六度四攝即能成辦此二事故。如〈菩薩地〉云:「由諸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諸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故於此中略說彼二,若欲廣知,應於〈菩薩地〉中尋求。又此根本後得時,應如何行者。如尊者云:「六波羅蜜等,菩薩廣大行,由本後瑜伽,堅修資糧道。」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住資糧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時所修,有者是於後得時修。謂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毘缽舍那一分,是於根本定時所修。前三波羅蜜及靜慮般若一分,是後得時修。精進俱通根本後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於定時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時,徧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於根本定時,應恆常修習,止觀分平等。」若由未習如是希有難行諸行,聞時憂惱,應念菩薩於最初時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願境漸次修習,久習之後,不待功用能任運轉,故其串習極為切要。若見現前不能實行,即便棄捨全不修心,是極稽留清淨之道。如《無邊功德讚》云:「若由聞何法,令世間生怖,尊亦於此法,久未能實行。然尊習其行,時至任運轉,是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故受菩薩律儀者,定無方便不學諸行,未如儀軌受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若於諸行勇樂修學,次受律儀極為堅固,故應勤學。上士道次第中,已說淨修願心,及學菩薩總行道之次第。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又四攝事可攝為二,】
這個四攝可分兩部份。
【謂以財攝及以法攝。】
這個容易了解,先財、後法。
【財施為初,餘三屬法,】
那麼這個四攝又可以分為,那個布施當中的財施,可以說是第一個財攝,其他的屬於法攝。
【法為所緣正行清淨之法,如云:「由財及以法,謂所緣法等,由此二攝門,說為四攝事。」】
這個以法為所緣的,這個如法清淨之行,那麼這個就是法攝。說由上面這兩樣東西,財攝、法攝,以及所緣的法,總共地這兩個包含起來,總說上面的四攝。
【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薩利他方便,故是共道。】
這同樣地,對自己調伏來說,三世一切菩薩是六度;對調伏利他來說,一切菩薩的共道是四攝。
【如云:「已攝及當攝,現攝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
過去的菩薩已學、已攝,當來的菩薩當攝,現在的現攝,統統相同的,成熟有情就是這個辦法。
【又菩薩行總有無邊,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攝,】
哪!所以啊,菩薩的無邊要行的種種,他的整個的最主要圓滿的綱要,不外這個兩樣東西─六度、四攝。
【以諸菩薩唯二所作,一自內成熟成佛資糧,二為成熟他有情相續,六度四攝即能成辦此二事故。】
那麼菩薩真正要作的就是:第一個成就自己,第二個利益他有情。那麼現在六度四攝呢,就把這兩件事情能夠圓滿地辦到。像〈菩薩地〉說:
【如〈菩薩地〉云:「由諸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諸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 】
喏,引那個〈菩薩地〉的文。
【故於此中略說彼二,若欲廣知,應於〈菩薩地〉中尋求。】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簡單地把那個綱要,把自利以及利他兩樣東西的內涵說明了,你要想詳細知道的話,那麼找〈菩薩地〉當中。實際上呢,在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這個地方的確是把這個整個的大綱,綱骨認識,然後步步上去;當你真正上去的時候,真正行持的時候,那細則那個〈菩薩地〉當中說得很清楚。實際上真正要行持,單單那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還不夠,還要其他,廣學一切經論,那個時候你才會把這個六度四攝的……。至於說以我們眼前的這個,昨天已經說過了,假定說你的這個智慧狹小,照著這個綱要去做的話,絕對正確,也絕對沒問題。而且這個綱要、這個教授啊,如果你引申下去的話呢,的的確確跟這個無邊的經論,而且是無垢的經論,也完全相應,這點是我們要確定認識的。
我們繼續下去,上面已經說,說「此中略說」,這個上面「略說彼二」,那麼前面呢就是簡單地、總共地把這個四攝六度,「欲廣知」嘛,在〈菩薩地〉中尋求,已經說了,已經說明。還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下面:
【又此根本後得時,應如何行者。】
不管我們六度也好、四攝也好,在根本的時候,在後得的時候─什麼叫根本?什麼叫後得?先要說一下。這個本質上面,我們通常說根本智、後得智,從這個上面引申出來的,或者是……。然後根本智是什麼?就是拿我們修學菩薩、修學佛道,它一定要方便智慧兩樣資糧,共同並進而相輔相成。那麼真正說,根本定當中學的是什麼呢?就是把這個智慧─說一切事情的真相、共相,所謂真如、空。那麼然後呢,等到你出了定以後的話,然後是廣行方便。雖然廣行方便,因為你已經對這個世間的真相看清楚了,所以你不會隨著以前染污意識而轉,這樣,所以那個時候得到的叫後得智。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是指說我們真正學的時候,是在定當中學的;然後在出定的時候,或者是下了座以後,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定當中是正學,譬如說我們一心緣、觀這個,然後呢後面相應的繼續如何行法。這個地方講的根本、後得,不是講像後面說地上菩薩學的這個。
【如尊者云:「六波羅蜜等,菩薩廣大行,由本後瑜伽,堅修資糧道。」】
就這個說,尊者告訴我們是「六波羅蜜等」,這個修菩薩的廣大行啊,在什麼?叫根本跟後得兩個,「瑜伽」就是定相應,堅固地修習資糧道。他「根本」就是在定中,然後呢「後」就是出定以後。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說不是講地上菩薩的呢?因為他在資糧道,在資糧道當中,還沒登地、還沒見道。但是的的確確也是,第一個比如說,我們從前面一樣東西都先一定哪,說學很多東西一定是在以定心相應的,乃至於我們剛開始。下面解釋:
【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住資糧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時所修,有者是於後得時修。】
那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了,說我們剛開始的初修業的這個修學菩薩,受了菩薩戒以後,那時候在資糧道當中。從剛開始學發菩提心,到發願心圓滿,這個是叫下品資糧位。有了願心,受行心,換句話說受菩薩戒開始,那就是中品資糧位。你的積聚了這個,有積聚的這個資糧,修菩薩行當中,就是廣行六度,行了六度以後,然後呢最後的話,你要如實了達一切法的特質─空性的話,那是上品資糧位,他詳細的在這裡沒有說明。那麼這些修的時候啊,不管是根本、後得,都不出這個。是啊,所以他告訴我們,故六度中有的嘛是根本定時所修,有的是後得時所修,這樣。
除了這一個情況以外,還有一點我們要特別說明的,前面這個分別是「一往」地說,還有後面這個是真正講的就是,那特別指根本在定當中修習什麼,後得修習什麼,這兩者如何配合。下面說:
【謂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毘缽舍那一分,是於根本定時所修。】
哪!止、觀,不是全部哦,一分哦,那是根本定當中所修。
【前三波羅蜜及靜慮般若一分,是後得時修。】
那麼前面布施、持戒、忍辱這個三樣東西,這個三個東西是後得;還有呢般若,止跟觀兩樣東西的一分,也是在後得當中修。
【精進俱通根本後得,】
精進這個一件事情啊,不管在定當中,出定、入定都要精進。
【忍中一分定思深法於定時修。】
忍有三部分:一個就是耐怨害忍,一個是安受苦忍,平常我們叫生忍,法忍,還有一個叫諦察法忍,對這個法的深入的觀察,這個是定當中修的。那麼然後出來了以後,針對著事、針對著人,受種種的人所加在你身上的苦、法所受的苦,那是後得時修的,那這個地方分得清清楚楚。
【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時,徧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於根本定時,應恆常修習,止觀分平等。」】
那麼「起根本定」,從根本定起,那麼「徧觀一切法」。這個時候啊,看一切法「修幻等八喻」,平常我們說如幻、如化、如化城、如乾闥婆城、如什麼……那麼這一個能夠來淨除以後─要平常在根本定當中,我們這樣去觀察,觀察了以後,然後起來的時候,就照我們所觀察的再運用在當中。啊!那時候你就不會為它所蒙蔽,因為你了解這些事情不是實有自性,而是如幻如化,這是緣起性空,你能夠淨化你的執著。這一個認……所以應該正式去學習這些東西。那麼這個這樣的根本定、後得定經常努力常時修學的話,於是呢,於是我們能夠在根本後得當中,一一如理如量地上去。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慢慢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上進。
【若由未習如是希有難行諸行,聞時憂惱,應念菩薩於最初時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願境漸次修習,久習之後,不待功用能任運轉,故其串習極為切要。】
這一點,說這個由於我們以前沒有修學過,像上面告訴我們的。的的確確上面告訴我們不管是自調也好、調伏別人也好,哇!這的的確確好不簡單,非常難的。欸,不要說叫我們去做,聽見了我們就害怕。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們應該這樣地思惟:說任何一個佛,他最初修的時候也跟我們一樣的呀!這個佛先是在因地當中修菩薩行,這個因地當中菩薩行,就是我們現在嘛,他也不是一開始就會的啊!而先了解了,哦,這個真實的內容,像前面所說的,那麼了解了以後,然後呢把所了解的,作為他所期望、祈求的這個,所謂他的願望所在;照著他的願望,照著為了達成願望的種種善巧方便,這樣地一步一步去修。然後呢,經過了這樣地修習以後的話,就自然而然是「不待功用能任運」哪,就能夠做了!
所以呀,能夠這樣完成的是最主要的什麼?就由於串習。這個「串習」兩個字,這地方的特別,我覺得很歡喜,剛開始我很不習慣,現在慢慢地……。就是這個習慣哪,不斷、不斷、不斷地串起來,一連串地、不斷地你去做。這我們眼前都是這樣,任何一個人,你能夠不斷地這樣去做的話,自然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所以我們前面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眼前我們所有的一切,沒有一個例外的,無不是由這個串習而成。因為我們串習了以前那一套,所以現在新的來的話,我們覺得不習慣。這個主要的,不在習慣不習慣,而我們不了解啊,這一個是由串習而成,然後自己執著得很,那個是他的毛病所在。所以真正可怕的是無明、是無知,你只要有了正知見,你了解了這個真相以後,你才發現原來這個東西也不是天生如此,原來只是一個習慣。而且這個習慣,眼前你雖然覺得好啊,卻是帶給我們是無比的痛苦!
說由於這樣正確的認識,然後的話呢,來告訴你怎麼樣才是好的。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自然而然啟發我們願望說:啊!我要求的是這一個。然後為了要求這一個,所以他啟發這個願望,所以一定說,那你這樣做有什麼殊勝的好處,如果不這樣做,像原來這樣,有什麼嚴重的禍患。然後以這個心裡面哪,進一步告訴我們:哪!那怎麼個做法,怎麼個學法。了解了,依次去做的話,欸!從慢慢地輕而易舉,到最後成就了。
就像我們現在念書,那是一口氣要把大學念完,一直到了這個二、三十歲的年齡,哎呀!那簡直是覺得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們每個人這麼過來的,怎麼呢?那就是從小的時候,欸,自己也就那麼從幼稚園開始,「來來來,去去去,小貓跳,小狗叫」,欸,滿開心呀!這麼一來,等到現在的話,就好像輕而易舉成功了,所以沒有一個事情不是如此的!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串習是非常重要,這最重要的!同時也說明了我們眼前,不是說聽懂,哎呀,覺得好歡喜,懂了!不是喔!那個時候聽懂了,正是要策勵自己,怎麼樣一步、一步照著去做;然後呢養成功這個習慣,然後呢等到你習慣了,一連串恆時行持下去的話,「不待功用能任運轉」。我們眼前太多的事情,就是這個樣的,比如講話,從來沒有說想一想我再講,你自然而然在任何情況之下,開口就是。但是反過來,叫你學那個日語、英語,哎呀,就算你學了半天,想了個半天哪,還不行,對不對?那我們眼前太多的事情都是,都是任運而轉,為什麼啊?哪!串習而成了。所以你如果能夠真正這樣去做的話,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修行也是如此。
所以假定我們剛開始覺得難的話,那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你了解了這個道理,自然而然這個難的概念就擋不住你了!是啊,而真正擋住我們的是什麼啊?就是無知,自己還覺得陷在這個習慣當中,「哎呀!這樣不行啊,那樣不行啊!」對不起,那是再簡單的事情啊,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務必要知道這一個。真正的難關是不在外面的難不難哪,而在我們自己內心的認識不認識,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始終問題中心在這裡。下面:
【若見現前不能實行,即便棄捨全不修心,是極稽留清淨之道。】
反之,如果你眼前看見不能做,而不去做、不去修,他下面說「全不修心」,修從哪裡修啊?欸,就從─哪!說得清清楚楚,從你的心理上。對不起,你如果這樣的話,「極稽留」,停在那個地方,停在那個地方,完全停在那個地方!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前面在精進一度上面特別說明,如果你走了這條路而不能上進,乃至於退怯的話,那比不走還壞。因為為什麼呀?兩頭俱失,你不走這條路,你本來可以做別的事情啊!現在你走了這條路,結果呢你也沒成功,也退失了,這一件事情固不成功,那一件事情不是也失壞了嗎?
同樣地我們現在學這個也是一樣,出家也是一樣。你現在跑得來出家,真正的內容是幹什麼啊?你沒做,結果呢,在家的事情你也沒有做。別看我們現在這裡,哎呀,一切坐享其成,這個不是坐享其成喔!這是因為我們往業有這個業因,所以感得的果報。現在你白白地浪費掉了以後,而你沒有積一點跟它相應的話,下面還起來,這個可可怕喔,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喔!所以如果這條路不能走的話─是為什麼佛世的時候一再說,哎呀,我現在條件不夠啊,等到我回去條件夠了再來,千萬要注意喔!這個地方講的「稽留」,只是停在那裡慢一點,這是只就時間來講哦,他並沒有說停在這裡慢的時間,你在幹些什麼,這個是我們內心上要警惕的喔!停在這裡不是在那裡睡大覺、享福,喔唷,停在這裡是受地獄的煎熬喔,要常常把這個事情擺在這裡。
實際我也有感覺,我剛開始的時候啊,總覺得跑到那裡好像不大習慣,做不來,心裡面哪……常常這樣。後來,所以這個善知識啊真重要,就因為了解了這個。是嘛,沒錯嘛,「困難不應退,皆依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對呀,我去做!這個腦筋轉不過來,我就這麼胡思亂想去想,想、想、想、想,腦筋會動了,然後你會動了,進一步才把錯的改成正的。身體的行為也是如此啊!本來站在那裡就癡癡呆呆,不曉得做些什麼。欸,然後就叫你做,或者逼著你所謂去摸,摸了半天,慢慢、慢慢地自然就習慣。到後來,你有了這個東西,你一看曉得:啊!從那裡開始做起,我們眼前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而我深深了解,真正重要的就是什麼?這個心理!所以始終注意,如果說你在心理上面不從現在開始努力的話,你總覺得:哎呀,現在反正輕輕鬆鬆躲在後頭。結果真正害了自己,真正害了自己!
【如《無邊功德讚》云:「若由聞何法,令世間生怖,尊亦於此法,久未能實行。然尊習其行,時至任運轉,是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
假定說這個聽見了這些法:喔唷,這個法這麼難做啊,教大家害怕呀!這樣的情況啊,這一個方法,對於這一個方法,這個如果說你停在這裡的話,那麼也不會能夠真正地成就。但是呢,現在不!只要能夠如理如法地去練習,開始行,做久了以後呀,欸,任運地能夠,「任運」就是自然而然地,到最後乃至於不要用功力,那就可以都做。所以一切的功德呀,一定要什麼?要修習,如果你不修習的話,它絕不可能成就!
【故受菩薩律儀者,定無方便不學諸行,】
這一點很清楚、很明白!你真正學菩薩,受菩薩戒的時候啊,絕對沒有方法,說我不學這個就可以,天下絕沒有這樣的事情,絕沒有這樣的事情!
【未如儀軌受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
最後一句話。那也許我們說:「那反正你受了這個行心,當然要行了;你沒有受行心的話,你可以不要受啊!」嘿,是,問題是說,你要不要脫苦啊?你要不要究竟圓滿哪?要究竟圓滿,照著這個次第來。所以受了行心固然非要學不可,在沒有受行心之前的方便是什麼?先受願心。那個受了願心以後,是,先不要你馬上做這個難行的事情,而努力幹什麼?努力策勵自己─我要學!這個有殊勝的好處,如果不學,有特別嚴重的禍害,然後這個內心有強力的欲學這樣的菩薩行的這種心理。
【若於諸行勇樂修學,次受律儀極為堅固,故應勤學。】
你能夠把這個要想學的心,經過前面這個善巧策勵,那個時候啊,你就勇悍之心,以及好樂之心生起來了。那時候就不再像以前:「哎喲,我看了就怕!」而反過來,叫你不做啊,你心裡覺得「喔唷!有這麼大的好處,這不讓我去啊!」那個時候啊,你再去受的話,那個是受了以後,就行持就很紮實、很堅固。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遵循著這個次第,看各人自己的條件─下慧從下修起,中慧從中上來,上慧一步跨上。那麼現在這個次第呢,已經把下、中、上,從道前基礎開始,一一說完。
【上士道次第中,已說淨修願心,及學菩薩總行道之次第。】
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慢慢、慢慢地都說完了,從學願心開始,以及行心、行心的綱要,所謂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