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55L8第二正修苦分二 ~ P159L5而善修習

手抄稿第九冊:P129L4 ~ P161L8

【廣論原文】

 第二、正修苦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今初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應如是修。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為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沉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毗缽舍那或其隨順。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癡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謂一切生最後邊際,咸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唯受眾苦。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如《弟子書》云:「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闇遍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無量不淨,周遍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鏁穴孔,復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於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闇不淨坑中上下遊轉,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堅。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極遍煎炙,燒熱、遍熱、極遍燒熱,燒燃、遍燃、極遍燒燃,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極大苦受。如如其母轉動、遍動、極遍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為喻,極大苦受。」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乾、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於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壓,熟藏下刺,如被五縛插之尖摽。從胎產時及產出時,所有眾苦,亦如《弟子書》云:「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捨命,唯是受苦業力強,住不淨中顛倒身,濕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變吐宿念捨。」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闇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遍粘其身,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癩人遍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及於最後,須慇重修。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二正修苦諦分二:① 思惟生死總苦,② 思惟別苦。】
把這個苦的總相,說明一下。第二呢?個別地說。
【初中分三,① 思惟八苦,② 思惟六苦,③ 思惟三苦。今初】
先說那個總相,總相當中平常我們常常聽見說「八苦交煎」,乃至於下面的,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應如是修。】
所以菩薩呀!這個你應該了解,去生起厭患的啊!對於這個三有生死輪迴這個內涵,你應該認識而生起的厭惡。要曉得這個裡邊快樂是一點都沒有,你要想的東西都得不到, (p130) 恰恰相反的是什麼?死、病、老,各式各樣的痛苦都從這個地方來的,這是我們應該認識,應該這樣去修的。
【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為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前面告訴我們苦啊,就是說明了什麼?「欲乏」,就是欲樂缺乏,沒有好的,沒有好的那就是壞的嘛!「等」,這個等字包涵了下面,生老病死。那麼現在共分八個項目。這八個項目,世尊在很多經典當中,不斷、不斷地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要不斷、不斷告訴我們哪?用多方面的策勵,總有一點一下觸動你的心,然後你從這地方拼命進入、努力,就行了,就行了。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所以不要說稍微看一看,哎呀,看了沒有勁,你要努力去看。那裡看到了跟你相應了,那你就拼命在這地方把握住,去努力,那個時候就有機會,就有機會。否則只是在這外面轉,好可惜啊,就把這個暇滿的人身就浪費掉了啦!
【◎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
那麼,現在我們這個地方開始修中士了。說這個中士跟前面的下士,是次第相關地向上進步。所以前面共下士的,這個地方還是應該取來修習,等到這個堅固了,然後呢走上 (p131) 去。所以:
【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
那麼,不共呢?就是指中士道,這個中士道對這個下士來說,不共的。有很多人他的目的在上,那麼是共同的;有很多人目的只求下,所以對下是不共的。所以假定他把前面那個基礎修好了,進一步修上面這個,那麼那個時候,如果有慧力的時候,那麼照著下面的所做。換句話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什麼?如果你的力量不夠,暫時不必忙,先把基礎弄好。所以說:
【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
如果你的力量不夠的話,暫時不要先忙,忙下面深入的。
【唯當修習應時義體。】
就是應該修習跟我們相應的、合宜的這個。我們總要步步踏實,這樣深入,這個是它最重要的!那麼照著這個次第上來,就步步地。所以我剛才說,我們懺悔有人見效,然後呢,讀了文有人見效,最近有好幾位同學。以前哪就有一位同修,他常常歡喜講道理, (p132) 最近他認識了,他常常說:「哎呀,我已經錯了,我感到真高興!」我實在讚歎,我實在感謝!因為什麼呢?我們大家共同研究,他轉過來了,他得到功德,然後呢我也沾了他的光,我一天當中為了他歡喜,啊,我覺得真歡喜啊!
這個法,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你們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什麼?兩件事情。哪兩件事情?這個目的何在,還有習氣是什麼。我們因為宿生的習氣所使,因為宿生的習氣所使,所以自然而然又跑到佛門當中來。但是剛才說過了,雖然來是來了,來了目的幹什麼?一下的的確確弄不清楚的,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極少數的大根性的人,他很快相應,譬如六祖大師,哦,他聽見了人家唸一句《金剛經》,行了,就這樣。可是這種人畢竟少數。我們大部分人哪,是,你看見這個廟很歡喜,你只是歡喜而已,這已經很難得了,你肯出家已經更不容易了。但是呢,畢竟我們在這個習氣當中。
所以現在眼前進來的第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這個,如果說弄不清楚的話,千萬不要說:哎呀,哪裡有大法去求啊,哪一個什麼好啊!不是的。說主要的它的根本在什麼地方把握住,根本因,進一步是圓滿因;根本因,然後是圓滿因。就像你賺錢一樣,你先要了解你做這個生意賺錢、不賺錢,賺錢的,然後再談那個生意做下去。所以你弄不清楚,明明這個虧本生意,你拼命地做,越做啊是越虧本哪!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實際上,他 (p133) 前面告訴我們,說:如果說自己的慧的力量比較差的話,那麼應該修習應時體義。慧的特質是什麼?慧的特質是對治煩惱。你必定要認識這個東西,你才談得到對它對治,對治了煩惱,才能夠解脫生死,這個才是我們進入佛門當中修行的特質。否則的話,你把世間的事情拋棄掉了,跑到這地方來,你不顛倒了嗎?你忙這些事情幹什麼?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繼續,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
了解了這一點,那麼我們緊跟著下去。說這些,是的,修這些都要什麼,「思擇」。他為什麼不講聞呢?因為前面告訴我們,什麼?這是善知識指導正確的內容,讓我們學習聽聞;從這裡我們現在開始的是,如所聽聞的正理而來思惟啊!所以說「雖是思擇而修」。但是除了我們「應修諸所緣外」—這個很重要哦!就是說,我們現在上課的時候要聽,作早晚課的時候要隨文作觀念誦,然後呢,除此以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在除了這個時間以外,一切時間上頭,不管是善的、不善的、無記等上,都不應該散亂。你說:欸,善的嘛不要散亂,不善的、無記上面怎麼不散亂哪?善的固然是不要散亂,不善的是更不能散亂哪!因為你不散亂,所以你曉得:哎喲,不善的。曉得了不善的,然後 (p134) 你對治。如果不善的現起,你一散亂,你修了個半天,是白忙啊,然後呢抵銷掉了。懂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你正式修的時候,一時一刻都不能放鬆,這個你必定要自己把握得住,那樣的話你才會認真地去修習。就算到那時候你出去散一下步,就算是聊一下天,你也不會走歪路。要不然的話,啊,你就算用功在這兒坐了一下,坐了就沒味道,然後跑出去想散散心,看見幾個人坐在涼亭裡,「哎呀,找到機會了!」然後就坐下來,啊!高高興興。在那裡看書,難得看它十分、二十分;這一坐啊,坐三個鐘頭,還嫌不夠,為什麼原因?就是這個。所以他這個地方你別小看哪,好像沒有深刻的道理,實際上真正的我們毛病、關鍵都在這個上頭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所以說:
【當於所緣遮心掉等,】
所以我們在任何一切時候,我們這個心—在識心當中,一定有一個能識的心,去識所識的對象、所緣的。這個對這個所緣的,如果不如法的話,要遮止它。「掉等」,「等」字包括了不相應的,「掉」就是跟散亂、貪相應的這種。
【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
(p135) 向上揚的時候嘛,掉舉,然後呢掉完了以後,向下沈的時候是昏沈,那個都是輪迴因。
【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
一切時處,要使我們的心情兩個現象:明跟淨。淨是清淨的,一定是跟善淨之法,而且這個善淨之法很明。有的時候稍微一點輕昏狀態,已經不對了,一定要明淨。這個是目標,然後呢,我們慢慢、慢慢地根據了這個認識的目標,慢慢、慢慢地修習,想辦法一步一步地深入相應。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喏!引論上面告訴我們。雖然你長時候地修行,念誦、苦行等等,這個各方面的,但是你的心如果散亂的話,這樣也沒有多大的利益。要怎麼辦呢?就是照前面說的,令其識明淨,這樣的。「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他得到的果非常少、非常少。
說到這裡我們也同時可以回想一下,所以前面說,我們修行雖然是要靠人身, (p140) 就是得到了人身還要最圓滿的德相。所以外面的身一定要選這樣的,說六道當中只有人道,人道當中還要這樣的圓滿的德相。不是一般的在家,不是受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沙彌,要具足戒,而且在具足戒上面,還要受菩薩戒等等。然後呢,心裡邊是要什麼狀態?也要身心一一相應,明跟淨,那個時候才真正應得上佛告訴我們的戒。佛講的戒,總括起來就這麼三句—以「自淨其意」作為它的中心,然後呢,由於這個心體上面,形之於身口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進入定慧,這個是必定不能動的一個道理。
【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前面是論,那個地方是經,也告訴我們,由於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各式、各方面,「異門」是各方面不同的種種門當中說。修、修大乘的,「信解大乘」就是初步的信,由如何認識,啟發信心,然後呢,深入增長見解,如法行持。一切大乘的功德,從開始到圓滿出生,都從這個地方,什麼?「不散亂心」,那個不散亂心幹什麼?用這個心「正思法義」。是,前面所說的,我們現在的一切時處,不管是善、不善、無記等上,不要令它餘散,都安住在這個上頭。
【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
(p141) 就是這個,這個道理,我們只要自己內心上面,一觀察就很容易了解。現在很多人來了,大家覺得:哎呀,來是來了還滿好,心裡面就是煩煩惱惱啊!那時候你要清楚喔!修學佛法沒有別的,佛法的真正的中心就是對治煩惱,就是對治煩惱。如果說你不能對治煩惱的話,在任何地方,就是跟著佛身邊也沒有用!就是跟著佛身邊也沒有用,這是我們千真萬確必定要認識的。我們所有學的東西,只有一個目的,什麼?淨除煩惱,如此,因為這是根本嘛!所以不散亂,正思法義,法的特質指的是什麼?就是指這個,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然後呢,你照著他的「正思惟」,如法地、一點不錯地思惟。那麼這個思惟什麼?就是以觀察的慧,就是我們的心裡面觀察、抉擇。這不是糊裡糊塗的喔!這個慧就是智慧,去觀察、去思惟、去抉擇。從這個地方說,一切的功德都這樣來的,都這樣才來的,以不散亂的心去正思惟,然後深入。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
(p142) 那麼,這個裡邊整個的三乘的功德,主要的只有二樣:一個就是止,所謂「善所緣心不餘散」,安住在這個上頭。「或其隨順」,什麼叫隨順呢?就是你沒有證得奢摩他之前,隨於這個法,順於這個法。就像我們現在,把這個心總是種種地先集聚資糧,準備努力。所以戒是什麼?定的基礎,這才是我們學戒的真正目的,學戒真正的目的。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
現在我看見有一些人那真是,說起來也可以說很可憐。哎喲!他講這個戒啊,這裡怎麼說,那裡怎麼說,結果弄了這個戒,到處在那裡生是非。他不曉得戒的真正的特質是幹什麼的,完全弄錯掉了。所以說,佛說得清清楚楚,十八部,哪一部……隨不同的根性—金啊、碗啊,碗裂開來了,不管哪一塊都是金啊!真正重要的,你要派這個用場。現在你弄錯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目的在這裡。那所以「其隨順」,就是你要集聚定的資糧,那麼我們目前做的這些。而定是為什麼?目的還是為了慧,所以進一步是「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那麼,這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前面也簡單地說,真實的內涵等到毘缽舍那的時候,再詳細講說它。
這「如所有性」就是換句話說,一切法的真如,簡單地說。換句話說,我們就說:喏!這個一切法的真相,或者說它的本性,或者說空性,就是這個。「盡所有性」呢,說 (p143) 一切法現出來的相,那就是這些啦,或者是五蘊啦、什麼六入啦、十八界啦,換句話說這個法在圈子裡面就是這個,它就是它整個的邊際。那進一步來說,就是那一個空性所現出來的行相、法相,或者緣起,或者是俗諦,種種所牽涉的,你歸納起來,那不外乎說五蘊,乃至於到十八界等等,這一些。那麼這個呢,就是屬於毘缽舍那,所謂觀。我們現在這個也就是隨順,那一步一步我們這麼上去,這個才是我們的中心,我們的目標。做任何一件事情,修學佛法,我們始終記得這個。你如果記得這個的話,做什麼事情,慢慢地、慢慢地,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上,這一點特別重要。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喏,經上面,不管聲聞、菩薩、佛,不管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是這兩樣東西所得的果,所得的果。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假定沒有真實的這個止觀及其隨順,隨順就是說它的眷屬、類屬,那麼就三乘的功德,不一定。實際上呢,三乘的所有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所以換句話說,這是反顯。總 (p144) 之一句話:不管三乘哪一乘,它真正重要的目的都在這個上頭。那是在正修那個八苦之前,先又提一下。說現在我們要修了,那麼這個次第,從下面怎麼上來,乃至於修的時候,又重新提。前面是告訴我們:修的時候正修時怎麼修;然後呢修完了以後,迴向怎麼迴向;迴向完了再下面一座,還沒有修的中間應該如何。又講四種資糧,然後又講把錯誤的很多錯誤的概念又提出,一步一步說得這麼清楚。乃至於到現在正式修了,他又隨時提醒我們,隨時提醒我們。
這個地方有一個重點,這我們平常真正提不上去的,就是忽視掉了這一點,就是忽視掉了這一點,所以這個地方一再提醒。為什麼佛要一再提醒?佛陀的一切智人,就正見到我們平常的毛病都在這上頭。平常我們看書總是這樣,趕快要找到那個問題的中心在哪裡,欸,結果你往往前面這個東西不要的。像造房子一樣,「哎呀!我希望造的房子,造的一百層樓。」你趕快把一百層樓建起來,下面基礎不要的。至於像這個地方,他佛陀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說下面這個你必須要修,你有了力量啊向上去。
現在我們每有一類人,哎呀!好高騖遠,總翹求高的。反過來有一類人,「唉呀,我就是不行,我就是不行!」癱在這裡就爬不起來,就這樣。說:「我只要念念佛。」念佛本來不錯呀,你真的如果念佛的話,是非常好呀!結果呢,他心裡面就因為這麼弱,他說 (p145) 的時候,「我只要念念佛。」實際上行的時候,他念了佛沒有?沒有念欸!在那裡昏沈、瞌睡,一生空過,所以說過猶不及啊!我們目前大部分犯的毛病就是這個。大的來說這樣,細的來說呢,我們心理狀態平常也是這樣,一下猛利的時候,就衝過頭;一下塌下來的時候,唉!又提不起,就這樣。
所以這一點地方,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要注意,這個不是說一下叫我們改過來。所以這個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是這樣:它開頭的時候,哇!起伏很大;然後呢你曉得了,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它必然地調得這樣子相。只要你自己感覺到,慢慢地,欸,在對了;然後呢,你緣著你做的這個方式,這樣進,還是急不來的喔!這就是真實的進步,真實的進步必然如此的,這我們要了解,這我們要了解。然後到了這個時候的話,你隨時觀察壞的方面,策勵自己。然後呢,策勵自己覺得很緊了,然後呢觀察好的方面呢,慶幸,啊,又放寬了,高興。就這樣地不斷地在調,它慢慢地一步一步、一步一步。
這個地方我順便提起以前的事情來,所以平常思惟觀察固然是絕端地重要,還有呢,同學之間的共同的真正的討論,也非常重要。諸位啊!你們千萬不要把這個工夫,用在聊天上頭啊!這裡有幾位同修,經常願意跑得來跟我談談,我真歡喜,真歡喜啊!他往往有 (p146) 的時候他有一個小問題,我不妨舉出來。
那有一個同修就說:嗯,有的時候,覺得用功用得心裡很緊。那是一個的確非常好的一個同修,他然後用功用得很緊,所以這個心裡就,哎喲,非常緊張,覺得:哎呀,這個死啊!又是:一旦生命失去了……那些都是好現象。然後呢,越弄越緊、越弄越緊,到那時候睡也睡不著,到那時候,書啊,看起書來……這樣。那怎麼辦?他就想一個鬆弛的辦法,欸,最後有的時候找到了一個鬆弛的辦法,找到鬆弛的辦法。那麼那位同修是個在家的同修,所以他就……因為在家人哪,以前譬如說有的時候聽聽什麼,外面偶然這個很輕鬆的這種音樂等等,欸,這個是滿好啊,這樣。對呀!然後呢,放輕鬆了以後再來。他說:「我的的確確地說,我並沒有染著這個音樂,可是那個時候,卻是放鬆了我的這個心情。」在他想起來很好。
原則上面,我也非常讚歎他,可是那個時候就顯出那個討論的非常重要來,非常重要來了。所以我那時候舉了一個比喻,我當時也沒有談。「是,非常好,可是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聽。」他說:「好。」「你看電視看過沒有?」「看過。」「然後正在一個重要的節目,你聽得、看得很起勁的時候,忽然之間來一個廣告。你就覺得這個廣告真討厭,怎麼來這個東西,趕快、趕快過去。是,廣告商也未嘗不知道這樣,但是他就把那個廣告 (p147) 插進去,你曉得他為什麼?欸,妙了,你那個時候固然一心一意,正因為一心一意全部吸引在裡頭,那個廣告商讓你討厭;等到完了以後,你不在這個節目當中現行,有一天你想到要用的時候,你就想到:哎呀!當年討厭那個東西,就是你現在要的,它就派上用場了。」「嗯,對呀!」
「現在你想想看,那個時候沒錯,你現在覺得很緊的時候,讓你調一下,是的,你覺得現在的心裡並沒有什麼。可是調的這個,那種世間的這種靡靡之音的種子,落在心裡面。假定說你證得果的聖人,不怕!佛根本不在乎。你是個凡夫,你還有無比地染污的種子,還有很多無比地染污的外緣。當另外一個時候,你的心不在正念上頭的時候,然後呢,你心裡本來就在這個世間的染緣當中,它又生起來了,因為有這個種子,裡邊有這個種子,外面有這個緣,你就跟著它去了。」他想了半天,「哎呀!沒有錯。」「就像你雖然當時是討厭這個廣告,但是對不起,這個廣告就派上用場了,對嗎?」「是啊!」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平常我們自己覺得想對了,對不起,這裡有問題的哦!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觀察、討論啊!所以平常不要說:「啊!我懂了,現在我就是對啊!」對不起,這裡大有問題,佛法不是那麼簡單。那麼佛有沒有?佛有,有種種善巧方便,這個地方我們不深入,我隨舉一例。結果這位同學聽了好歡喜啊!我剛才告訴你的,馬上有感應 (p148) 的,就是他只要處處深入,他隨時觸發到,隨時就來了。啊!他今天早晨懺悔完了以後,一句話,哎呀!他哭了個半天,然後又歡喜了半天。我就報告老法師,老法師好高興!「哈!善根發!」這千真萬確的,凡是真正有過經驗的,他這個次第必然是如此。
所以我就特別提醒你們:你們不要怕,眼前好像顯得,唉呀,怎麼也摸不進去。你不要忙,只要因,這個因地當中你做對了,你只要再摸,你不要問它摸得進摸不進,這個因地在對了,你正在進去嘛,很簡單嘛!到那個時候,到某個時候,它這個果自然必然現起來的。這是所有過來佛菩薩,都是這樣的經驗,他也告訴我們。那眼前就是像我們普通這麼看看,大家推起來,你看看、我看看,我跟你都差不多。的確差不多啊,但是他在因地上面如法走,馬上見效。所以像這樣完整的次第,你只要肯做,立刻見效。現在呢,我們有了這個策勵,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正修了,原來在這裡呀!那麼怎麼修?
【◎ 如是八苦之中,】
思惟生苦。那個八苦平常我們曉得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八樣東西。一樣一樣分開來,研究下去。
【初思惟生苦分五。】
分五個項目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第一個,「生」這個苦,它這個東西啊,一切的苦都隨著這個生,生一來,苦就跟著來了。那洛迦當然不談,一跑下去,唉呀,那不得了!餓鬼。除了這個以外,就是其他的胎生、卵生,一切四類,只要一生,一有了這個身體以後,無量的猛苦跟著來了,無量的苦都跟著來,只要「生」有,苦都跟著來了。第二個呢,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
什麼是「粗重」呢?粗重就是煩惱的異名。
【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
這一旦生了以後,生起來了以後,煩惱也跟著來了。「三界一切行」,不但是地獄,那當然不談,惡道不談,乃至於天上面,色界也好,無色界也好,行苦當中。這個「行」 (p150) 本身就是「煩惱品」。「無堪能性」,什麼叫無堪能性?你沒有力量,你想不受這個苦的輪迴的圈套,做不到,你不得自在的。這第二個。
【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這個就是粗重煩惱的特質。因為三界的一切有情在行當中,行當中,那麼行的話呢,煩惱品粗重跟著來、跟著來。所以總之一句話:由於生、住、增長,生了下面緊跟著就什麼?喏,這樣來了,就是那個煩惱的現行,現行種子,跟著在這地方流轉,你沒辦法安住在善所緣的事,沒辦法。「亦不如欲自在而轉」,你希望的事情,對不起,做不到。你希望要快樂,它就偏偏不聽你招呼。就是眼前小小的快樂,好吃的東西吃飽了,等一下唉呀!肚子脹脹地難受,等一下還要上大號去、還要去洗、還要去忙、還要去買、還要去弄。那吃,這最快樂的事情,就這麼多,其他的不談了。所以這個生啊,是會有這樣的不理想啊!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
第三個,這個生是一切苦的依處,這個一切的苦都依這個上面,所以「眾苦所依」。第一個是眾苦所跟著來,還有呢煩惱跟著來,煩惱。現在呢,一切的苦是依於這個生,這 (p151) 三界之內一旦受生了,下面的都依這個,無邊眾苦。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癡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
那麼這個是煩惱。這個幾樣東西,一個是苦的果,一個是苦的因。因當中又分成業因跟那個……業因當中是惑、業等等。現在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是苦因煩惱,「煩惱所依」。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這個煩惱都增長了,這煩惱是心理現象。上面說這個是指生理的,病啊、老啊、死啊,這個地方是心理的。因為你生了以後,對於好的嘛是貪,不好的嘛是瞋,其他的是癡,「發生三毒」。因為這個三毒令身心逼惱,「不靜」,不安樂。啊!這個是第四點,這個是第四點。最後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
就這樣。最後生苦是什麼?「不隨所欲」,就是道地的不自在,你沒辦法自己把握住自己的,你希望的,它總歸不聽你招呼,到最後呢—別離。沒有一個人想別離,換句話說,沒有人想死的,它偏偏到最後你要死,這「別離法性」。它「生」這個特質的本質,法爾如是,這叫作苦。
【謂一切生最後邊際,咸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唯受眾苦。】
就這樣。
【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
一共五樣
【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所以從第一個,從生上面去想,又分這個五個項目,分五個項目。你越能夠深入多方面去思惟,那麼增長的功德是越大,增長的功德越大。我們眼前都顛倒了。前面一開始告訴我們,我們把眼前很多事情覺得淨相增長。「淨相」是什麼?好的,看快樂的、安樂的。我們無始的煩惱在這裡,唯一的方法就是對治。所以對眼前很多可愛的東西,千萬注意啊!要想到它的可怕,不可愛的那一面。你如果不修習這個的話,說什麼都沒有用。講戒,就在這個上面,所以講了半天的戒,然後呢到這個境界現起,為什麼一點用場都沒有啊?就是你沒有認真思惟。所以有一些人,哎呀!講戒啊,又講這個、講這個,境界現前,了不相干。我心裡面實在覺得可憐,也只能說這樣,只能說可憐、愚癡啊!然後呢, (p153) 他還自作聰明,這是我覺得愚癡是莫勝於此!我想這是我的善知識,阿彌陀佛!我可千萬不要犯這個毛病。這個,這個地方他現在提醒我們這一點。
【◎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
那個是指出生以後。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特別告訴我們:喏,這個出生這件事情,還沒有生起來,特別要了解一點。為什麼這個地方要講一講呢?因為我們感受,這是出生以後的事情,在沒有出生我們感受不到,實際上這個裡邊的的確確,所以提出來讓我們想。那我們一想到,唉呀!覺得可怕不已,更策發我們。下面:
【如《弟子書》云:「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闇遍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此諸文義,】
那麼這個是論上面告訴我們:唉!這個地方啊,又臭、又髒、又逼迫、又黑暗、又窄,這個真像住在這個地獄裡邊一樣,備受痛苦。所以經上告訴我們,這個住胎的時候,如果這個母親吃飽了,像壓在山底下一樣。哎呀!等一下肚子餓了,你就像吊在空中一樣,因為前面壓著嘛,忽然之間又這樣子。然後吃的熱的話,又燙得個受不了。等一下冷的話,你又凍得個受不了,這麼個嚴重法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只是我們現在都不知 (p154) 道。所以我們多多思惟的話,那對於這個生死,的確是一無可取。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千萬不要浪費,人最可貴的,什麼?就是我們有思惟能力。現在我們偏偏把那思惟能力,像胡思亂想。啊,這個東西好可惜啊!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平常談了一些問題,有的人意見特別多,我心裡常常希望告訴他:你這個腦筋好,你不要用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上頭啊!這是才是真正該想的地方啊!該想的地方多去想想的話,自利利他,一切好處都在這個地方,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所以我黑板上面特別想,說我要牢牢記住,我來這裡目的幹什麼?宗旨幹什麼?這個觀念把握住了,你就很容易進去了。下面經。
【如《入胎經》云:「無量不淨,周遍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鏁穴孔,復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於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闇,不淨坑中上下遊轉,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堅。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極遍煎炙,燒熱遍熱極熱遍燒熱,燒然遍然極遍燒然,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極大苦受。如如其母轉動,遍動極遍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為喻,極大苦受。」】
前面是經上的,不仔細解釋。我們真正修行的話就要學這個,自己真正要用功的時候,你就這樣先把那個道理你去弄懂,弄懂了就想。如果你想不出來,簡單極了,簡單 (p156) 極了!哦,現在都不大簡單,我們小的時候比較好;現在的那些衛生設備,說起來叫衛生,說起來好!這樣。所以以前我曾經遇見一個老師,那個老師就告訴我們:「現在人真顛倒,邪見增長,我們那時候,處處都是修行。它現在裝飾得,每一個地方裝飾得真美,乃至於那太平間,人死了以後,哎呀!裝飾得、還要畫得就像那個……。一切的進去的時候,沒有一點點喪事的氣氛讓你,只是因為你的親人的感受。」我現在想想越想越對,我們小的時候,哪裡有現在的衛生設備,這沒有的—坑!你一坑一跑得去,跑得老遠那個蒼蠅飛起來,那個臭氣啊!這樣,然後你看那個蛆在裡邊……。我們在母胎當中就這個樣,說實在的就這個樣!
啊!所以你一定要用這種方法,實際上呢比牠還要苦。欸,牠這個蛆,在這個糞坑裡只是臭一點,它不會逼、不會炙。我們在這個地方不但又臭又髒,而且又壓又冷、又寒又熱,沒有一個不具足,這樣。不過,但是並不一定完全如此喔,有很多如果生,他的善業的話,他在這個地方母胎當中是很安樂的。但是這個地方我們不要去想善業,就是說,如果說你不如法地去修苦的話,將來你總有一天,生了天下來的還是這個;這個還是最好的,你還要墮落地獄當中去。所以這個地方的特質,你要把最苦的想出來;想了以後,然後呢,被苦的力量推動你拼命去跳出來,這是他的目的,這個我們要重點要了解的。所以 (p157) 他下面是解釋,解釋我也只把它唸一遍。
【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乾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於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壓熟藏下刺,】
啊!上面是壓,下面是刺,你就像坐在那個,坐在那個我們常常說「如坐針氈」,就這個樣。坐在針氈,只是我自己坐在上面,上面還有一個泰山壓頂,唉!實在是一無是處。
【如被五縛插之尖摽。從胎產時及產出時,所有眾苦,亦如《弟子書》云:】
住胎是這樣,出來的時候也是一樣。出來的時候怎麼樣?
【「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捨命,唯是受苦業力強,住不淨中顛倒身,濕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變吐宿念捨。」】
出來的時候,就像壓油一樣,不曉得你們看見過搾油?現在的搾油用化學提煉,我們以前那個搾油,那真是!先把油擺在鍋子裡面燒,烤得熱得不得了,先把他壓扁,壓扁了以後呢烤熱, (p158) 烤了以後放一個籠裡邊,然後用大鐵鎚去壓,那個不得了的力量。現在我看見人家鍛鋼筋,以前老法的鍛鋼筋拿了大鐵鎚叭一鎚下去,把那鋼筋弄斷了。他那個搾油的人,那工人也是一樣,那手都是這麼粗,打那個大鐵鎚,那我們被出生的時候就是用這種方法,要現在那個鐵鎚,不要說碰到一下,你輕輕的那個鐵鎚放下來壓在你腳指頭上的話,壓的你哇哇叫,現在那出生的是那麼苦法!這是處處地方告訴我們。
【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
上面是解釋:開始繼續的念下去。
【「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闇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遍粘其身,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 (p159) 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
唉!這個出生的時候,住胎的時候這麼痛苦,出生的時候又這麼個難受!所以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出生的時候,本來在母胎當中,這個非常嫩、非常嫩,然後一旦出來碰見外面那個,觸的時候,那個痛苦,痛苦極了,痛苦極了!這東西我們不太容易……其實真的說起來,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地……。當你有的時候,身或者燙傷了,或者特別的因緣碰傷了,外面那個表皮碰掉了,那個肉在的時候,啊!那個外面的不要說碰到一點什麼東西,那個風吹上去也痛得不得了,對不對?一點的水,如果一點鹽水,或者什麼的話,你簡直無法忍受地痛苦。那我們出生的時候,這個感受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嬰兒一下地哇啦哇啦哭,就是這個原因。哇!他那時候痛苦極了,心裡嘛有絕端的恐懼,身上嘛有絕大的痛苦。喏、喏、喏!這個是我們無法感受的,如果佛不講的話,我們還根本不知道,就是這個樣。
【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癩人遍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
然後呢,大人看見很歡喜把他抱起來,抱的時候,他碰到任何一個地方,碰到的無非 (p160) 是……所以那個小孩子一生下來,哭啊!就是這樣,就是這個原因,他痛苦嘛!每一樣東西都是難以忍受的,都不是好的。
【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及於最後,須慇勤重修。】
這個實際上這兩個最苦,生苦跟死苦,就偏偏這兩個東西我們還感覺不到。所以不是佛講,我們實在不知道啊!實在不知道啊!
【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所以我們必定要把前面告訴我們的觀察慧,這個生,然後呢老—生、老。這個前面我雖然略略地唸過,所以唸過的,因為現在的重點讓我們認識這個知見,那麼然後呢你們正修的時候,現在我們先把那個道的次第的綱要認識,這個是這個重要。平常在我們平常如果你要懈怠了,或者什麼,提不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自己認真先去看它。當然不是等到提不起來,就是事先你先看完,看完了萬一你覺得要懈怠的時候,然後翻翻它。哎喲!就想到:一懈怠,那對不起,那就停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個世間你了解了,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往往有人說,唉呀,弄弄不行, (p161) 要退轉去了。假如退轉去安樂的話,我第一個退轉,我絕對不願意跑得來受這個罪。因為我現在了解得清楚、明白,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現在你雖然苦,你拼命努力有跳出苦的機會,你現在這一點小苦都受不了,退轉,後面是無邊的大苦等在這裡。現在這麼小苦你受不了要退轉,你那個無邊的大苦就受得了了嗎?那這是個最重要的概念。為什麼我們要退轉呢?就是糊塗!所以這些都是真正幫忙我們的。所以說,在這裡雖然不講,對你們修行這個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反正每一個地方,我們曉得它的功效在什麼地方。如果生這種病的時候,馬上跑得來找這個藥,這個藥是對我們的正對治。那麼生曉得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