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14L03增上意樂~ P216L07貪瞋分黨之心

音檔:[93B] 7:37 ~ [94B] 3:22

手抄稿第十二冊:P161L2~P197L11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須自至誠,荷此重擔,故當分辨此等差別。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擧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此說三界為不淨坑,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初中分二,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二 正發此心。初中分二,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徧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
這個七因果當中,次第就是前面五樣,再來增上意樂以及發菩提心。為什麼要這樣呢?下面說:
【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
他又問一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地方就是一個辨別,我們處處地方現在了解了說,為什麼本論處處辨別?也就是說,本論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圓滿的傳承、圓滿的教授,必然應該指出的具足的重點在這個地方。說像你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修,如果你的這個悲心生起來了,悲心是什麼?要利益一切有情啊!那麼既然你要利益一切有情,你就要為利益一切有情成佛啦,為什麼這個地方還要加上個增上意樂呢?那麼增上意樂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他就說呀: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啊,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
欸!說這個增上意樂有它特別的意義的,你說我們欲與有情樂,然後拔有情苦,這個心情聲聞、緣覺也有的。很多南傳小乘的,不,南傳我們不去管他,現在我們不必說南傳。小乘行者,佛世的時候他都要修什麼?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什麼?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所以無量慈、無量悲,聲聞、緣覺也有的,但是這個不是增上意樂。什麼叫增上意樂啊?就是說要自己去做,給他快樂要自己去做,去掉痛苦要自己去。這個無量,四無量當中啊,只是一個無量的慈心跟悲心,只是一個心,而不是自己親自要去做,所以說:
【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盛增上意樂。】
喏,這個地方點出來了!所以我們平常不了解這個大菩提心的真實內涵,往往把這個混淆不清的根本原因在這裡,現在看清楚。所以要親自去─喔,是的,我要與一切有情樂,我要拔一切有情苦!這個不是拔一個、兩個喔,要「一切」,沒有一個餘剩的。不但你有這個心,而且要親自去做,這個心情除了大乘以外,任何其他人都沒有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要發這個心!而發這個心是什麼?一定要先有了大慈悲心,由慈無量、悲無量,從這個心上面進一步說,你雖然有這個無量的心,但是這個心不派用場吧?你親自要去做,那個叫作「增上意樂」。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
下面兩個字看看!
【須自至誠,荷此重擔。】
所以單單唸說:「哎呀,一切有情怎麼樣要得到快樂?哎呀,使得一切有情都快樂,以及使得一切有情都離苦……。」這個無量心,這個無量已經了不起喔!欸,但是這個不夠,還要進一步,要什麼?自己去荷擔。而自己荷擔的這個心哪─至誠!從內心深深地、一點不假,實實在在,沒有一點餘剩的,要這樣!
【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這個地方的差別要分得清清楚楚啊!所以處處地方注意喔!這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你們如果從這個地方認識了,然後你去看,我們往往說:「哎呀,看看這個跟這個書差不多啊!」是,如果你不細辨的話是差不多,如果你細辨的話,這個裡邊差得天差地遠!本論它每一個地方辨別這麼清楚。了解了辨別得清楚的話,你絕對不會「啊,這樣也好,那樣也好!」絕對不可能!你要這樣的果,一定要如此的因,差一點不行。很多地方,別的地方雖然指出來了,對不起,這個因果之間混淆不清;讓你懂一個概念、種一個善根好像一樣,要想如法修持的話,完全兩件事情。這個差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漸漸了解了,這個是它的根本問題,根本問題。
所以現在乃至於有的人說:「宗教嘛都是好的啦,勸人為善哪!」你不能說他這句話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我們都是差不多先生,都樣樣都是差不多,就這樣。差不多到最後的話,地獄、天堂也差不多;然後呢,地獄跟佛陀也差不多;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佛嘛也是菩薩,就這樣。這個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要分別得清楚明白。喏,下面就引經上面證明,前面這個道理說清楚了以後,馬上說:喏,這個是經上說得明明白白的喔!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
這麼好法,你任何這個告訴他的話,他一定聽從你,又這麼好,
【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娛樂,墮不淨坑。】
年紀小啊,去隨便去玩,一下子掉到糞坑裡了。
【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
而其他的人,母親啊、其他的親人看見了,就跳啊、叫啊,但是沒辦法跳下去救出來。
【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說那個時候,他那個孩子的父親跑得來,看見這麼好的唯一的獨生子,掉了這個不淨坑當中,心裡面毫沒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慌慌張張地,一心只要救他的一個愛子啊,跳下去!一點不怕那個糞坑的髒,把他的獨生愛子救出來。那麼經上面是說明這個道理,舉這個比喻。這個比喻當中,我們不必為了這個比喻當中這個母啊、父啊、親啊,這種諍論,就特別說明這個心情是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心情就是前面說增上意樂,他不是說單單有這個心在那邊哭哭叫叫,要是跳下去把他救出來!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
我們整個的三界就像那個糞坑,所以我們平常啊……了解這個三界之內,這佛菩薩看見了就是這樣。
【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慼嘆嗟然不能出,】
「獨愛一子」就是有情,「若母若親」就像聲聞、獨覺,雖然他見諸有情墮不淨坑,也是憂慼嘆嗟然不能出。
【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
上面這個例子當中是說,母親或者親戚也看見這個孩子掉下去,在這地方叫呀、憂愁啊,但是不能跳下去。只有這個「長者」,長者就是表示有力大人,那個人看見了以後,就跳下去了。那麼在三界這個不淨坑當中,把我們救出來的,也不是那心力薄弱的那些人,而是一個絕有強力的這個,這個人是什麼呢?菩薩。前面這個比喻就說明這個道理。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
所以特別這個地方說明,這個比喻當中說的,這個掉在糞坑裡的這個兒子,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比喻當中所指的,在三界之內淪落的這個眾生。要救我們出來的這種悲心,聲聞、緣覺也有的,所以單單這個是不算。要怎麼辦呢?要從這個無量的慈悲心當中,
【當發荷負度眾生擔的增上意樂。】
還要根據這一點,要發那個增上意樂。現在我們了解,這裡所謂增上意樂的話,就是把那個慈悲之心還要增加。增加到什麼程度呢?增加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說我親自把那些人,從這個糞坑裡邊救出來,解除他的痛苦,親自把一切的快樂給他,這個叫作增上意樂。這個七因果當中的最後一個因,第六個。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
【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好,最後這個結果就出來了。就因為我們發了說,要自己親自至誠跳下這個三界的不淨坑,把他一切痛苦解決,把一切快樂圓滿給他。雖然我發了這個心,但是我現在幫一個人的忙,都不行欸,連我自己都不行欸!所以你真正要想解脫,雖然你自己可以解脫─證羅漢。證了羅漢以後,或者是聲聞、或者緣覺,這兩樣東西,雖然還可以多多少少幫助別人,但是要想幫一切人解決問題,而且使得一切人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的話,這個不行,這個不行!
那麼誰能夠做到呢?誰能夠沒有一點無餘,所有無邊有情都救,而且達到的位次也高到最高圓滿,誰有這個力量呢?只有佛!聲聞跟緣覺他能夠解脫,連他自己都是解脫了一點點,這是質上面根本啊微乎其微;量方面,他也能夠幫一點人忙,但也就這麼一點點。所以不管若質、若量不夠啊!那麼要想真正解決的,不管是眼前以及究竟的一切真正的殊勝的利義,只有佛。所以說,啊!由於你這個增上意樂心,所以發現只有成佛─必然得到最後這個果,所以這個叫七因果,或者是六因一果。這個就是因果這個教授,這方面傳來的,這是第一個。這個次第為什麼要這樣地從因到果,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次第正修。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那麼,正式修的時候分三
【①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②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③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我們怎麼樣求這個利他,怎麼樣從這個上面而求菩提。然後最後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地方要修的,是修的什麼?就修那個發的菩提心。現在又說:
【初中分二,①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② 正發此心。】
你要引發生起這個心,「所依」,就是換句話說依於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這個原因是仗因緣當中說。所依的話就是我們這個心情,譬如說:欸,你看這個人苦啊!這個苦是你所依,引發你要拔苦等等。然後你有了這個,因為我們平常普通的凡夫的心量,就是你的內心根據這個緣對象的時候產生的這個效果。現在我們要這個效果的話,就看看你所依的是什麼,當然這裡還有正知見這個道理。那麼第二個發心,現在我們說,這個,
【初中分二,①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先要對一切有情生平等心,
【②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第二,進一步修成一切悅意相。欸,妙咧!前面先告訴我們,先要使得一切有情先產生一個悅意可愛的;結果正修的時候啊,這個地方又教我們「令心平等」,好像這個裡邊又有矛盾,又有不同。真是有矛盾嗎?我們看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要停一下,這個有它大原因在喔,大原因在喔!學到這裡,我們現在漸漸發現本論的殊勝的什麼地方,它就是每一個地方,它每一個地方的行相都指得清清楚楚,而這個每一個行相彼此間的必然的因果關係,點得明明白白。
這個行相說清楚,讓你了解它真實所指的是什麼。所以這個行相,譬如說,隨便說,啊,我現在要講一個錄音機,那他把錄音機拿得清清楚楚,這個開關在哪裡,讓你弄得一點都不含糊。否則我們講修行,講了半天那個道理是啊,那動聽極了,但是所指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啊?一片模糊。佛法明明是叫「覺」,結果你學了半天是越學越糊塗,腦筋裡面是堆了一大堆這種文字垃圾。這個文字所指的內容是一無所知,仍舊是一片大無明,自己還覺得懂得很多道理,這個叫知見稠林。他現在不是,把文字所指的真實的內涵指給你看,到那時候你看:喔!曉得這是什麼。這第一個。
你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然後這個東西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它必然的次第,彼此一點都不紊亂,有了這個你要想去找它,那千真萬確。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平常我們修行,總覺得:「哎呀,要修行、修行!」看看哪!為什麼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裡?就是一片糊塗。那麼世間一件小事情,我們常常比喻你拔草,你不認得草是什麼,你跑著去乒拎乓啷拔,結果拔掉的是菜,不是草。這麼簡單的事情耶,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眼前我們處處地方,再再點醒我們自己:不要一片糊塗啊!
所以我們常常有一個大誤解,常常說:「哎呀,你不要去分別啦!」嗯,這句話對不對?是有它的特別的道理在,這個是你求的果;你要它不要它妄分別,一定要了解:什麼是錯的妄分別,你如何去掉它,那要分得清楚啊!要不然你說,你不要分別,那好了、好了,那糊裡糊塗地就坐在那個地方,那是無比的大愚癡,完全是畜生相。如果這樣地學佛的話,那天底下都是佛了,對不對?如果是這樣佛的話,那螺螄、蚌蛤睡在那裡打瞌睡,牠就是佛嘛!那打瞌睡不分別的呀,就在那裡睡著了啊!那豈不是最好嗎?這個我們要清楚。所以本論一開頭,就把這個行相辨得非常清楚,然後下面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樣地來。
所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欸,為什麼前面先說悅意,這個地方又要先「於一切有情令心平等」呀?現在我們看下去。這個地方一點都不能放空喔!一放掉一點,然後你修上去的時候,對不起,你就漏掉那一點。等到真正地現起的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因為這個漏洞還在,於是跑上去的時候就出毛病,跑上去就出毛病。所以我們常常舉個比喻,不要說飛機,就是個騎個腳踏車吧!欸,那個腳踏車,那個輪胎當中,有一個砂孔在那裡,嗯,就是打氣打得滿好,那沒用力。等到你一騎上去,一用力,那個砂孔受不住了,「蹦!」一下爆掉了,你正在馬路上,一個筋斗摔下去,完了!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啊!特別注意!
所以我們平常這個心裡邊,一向以來總覺得:「哎呀!馬馬虎虎,馬馬虎虎。」這個是無始以來的惡習所在。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即便我們說自己「哎呀,這個東西,還有這麼深的道理啊!」那個時候也許你會委委屈屈,那個時候要了解喔:是,就是我們以前善根不夠。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前面一定要什麼?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有罪障,障在那裡,固然學不進去,你資糧不夠也學不上來,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
所以他前面為什麼用三士引導的次第,現在大家清楚吧?喏,對於這個上士來說,這是必然要一步一步上來,必不可少的步驟,這第一個。你沒有這個的話,你雖然說上士是空話。而對這條件不夠的人,你給他上士不行,所以他─欸!沒關係,那麼你既然不夠的話,從下士慢慢做起。他也有他的入手,可以一步一步上升的走的地方。處處地方說明,這個圓滿教授的珍貴難得,正確無比啊!現在我們看文:
【◎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
第一句話已經說出來了,對啊,這是我們次第這麼上來的呀!所以你必定要把前面這個次第,拿來在這個地方增上、繼續下去。
【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從前面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現在跑到我們這裡是什麼?正修這個大菩提心了。那麼修大菩提心,我們曉得這個必然的因果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先要知母引發慈悲。那麼,但是呢,欸,他不是說先知母引發慈悲,在正修之前,先要什麼?要最開始的時候「遮止分黨」。什麼叫分黨啊?黨是叫黨同伐異,跟你好的你就歡喜,哎呀,好得不得了;跟你不一樣的,你就排斥他。
這個心裡邊,欸,不平等,不平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你要把它去掉,「遮止」就是不要讓這個心相影響你,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這個心理的狀態拿掉它。假定這個心裡面沒有淨除,在這種心情當中,於是什麼呢?對於有一些人,你看見了「起貪」,歡喜他;有一些人你「起瞋」,在這一個情況之下。所以呢,當你在這種狀態之下修了以後,你的慈悲啊,你的慈悲也有差別的。喔,你看見他,那麼你好的這個慈悲心強一點,看見那個討厭的人哪,這個慈悲心就不靈光,這樣。要想產生不分彼此的,這個不可能。
所以這個無量慈、無量悲啊,它不但是數量上面無量,而且這個無量的話─緣一切有情,沒有任何一點例外,你的內涵本身也是無量,所緣的對象也是無量。在無量的有情當中,哦,有一些人你歡喜的,有一些人討厭的。結果你凡是歡喜的話,你偏他那一邊,心有偏,對你不歡喜的人的話,你就這樣的話,你那個慈悲就完了!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它一定要避免這個,你的平等的、沒有偏心的這個基礎先要建立起來。這個基礎是什麼呢?修捨心,修捨心,所以先要修捨。那麼「捨」有三種。看看喔,他每一個地方的行相辨得很清楚,哪三種啊?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
這個三個名詞所指的三個行相,說一下。這個裡邊「受捨」我們最容易懂,一個感受,啊,這個感受─啊,坐在這個地方的話,你覺得:欸,很舒服。或者看了這個對方,那他讚歎你幾句,跟你笑一下,你又很歡喜,這個感受上頭的受。感受上有三種,叫作樂受、苦受、捨受,這是一種捨的行相。
還有什麼叫「行捨」呢?五蘊當中,受、想、行,行蘊當中的捨。「行」就是我們心理狀態;那個心理狀態啊,平等而住,沒有執著。平常我們的心裡什麼狀態啊?我們心裡面啊,不是掉舉嘛就是昏沉,胡思亂想。欸,它現在呢,行捨這個心相裡邊,平等正直、無功用住,那個要用了功,跟定相應的境界才有喔,就是這樣啊!所以他心裡邊沒有一點掉舉相,而這個已經很高明。
欸!這個地方還不是,這個地方捨的叫「無量捨」─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的心裡邊不管緣任何有情,沒有一點點討厭,沒有一點點執著,沒有一點點其他的,就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心情。這個才是我們第一步要修的,所以這個是最後。
【此復有二。】
就是這個裡邊還要說明兩樣東西喔!啊,它的細之又細,換句話說,它真正重要的地方是真是絲毫無差。看看哦!這個因地當中,這樣地沒有一點點差別。質量上面是不能有一點點雜質,假定有一點點雜質,請問能成徹底圓滿無垢的佛位嗎?不可能!尤其是最開始的因地當中。
所以我們常常記住,你造一個譬如說摩天大廈,我說造到最後頂端,發現一點點小小的毛病,啊,那沒關係啊!你把它頂端拆掉了重來。現在我們最開始那個基礎出了個毛病,你造了一百零八層,乃至於造了一千層,發現那個基礎不行的話,對不起,一千層、哪怕一萬層統統垮掉!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像你燒飯一樣,等到你燒好拿出飯來,那個時候裝出來的,一個蒼蠅,「叭!」掉下來。你只要把蒼蠅掉的地方,把它拿掉就行了。如果說這個蒼蠅帶著個細菌的話,那拿掉了以後,它其他的地方不沾染。可是你剛開始的時候,那個蒼蠅,「叭!」一下,掉那個水裡,那個蒼蠅身上帶著那個霍亂菌,然後呢,整個的水裡面都是。所以他一定從一開頭的時候,就這麼細辨。同時呢,開頭的地方,也是我們能力所及,它有種種的這個特別在這個地方。
這我們所以現在修學佛法,那麼糊塗,一片糊塗帳的話,道理就這個上面。哎呀,都是講那個大道理啊,講得來,哎呀,也去弘法了,看見別人弘法,大家也去忙了。那麼所以現在為什麼我們弘不起來?乃至於有人這麼說呀:「你這個法不弘,它藏諸深山,傳諸其人啊!」你寧願不弘,擺在山裡邊,真正一旦有條件出來的人,他又把它撐起來了。結果被你這麼一來的話,那金字招牌一旦砸垮了以後,完囉!人家對這金字招牌從此不再信任,那就完了!不弘還好,弘了反而把法損掉了,有人這麼說,道理就在這裡,這樣。所以我們現在有這個幸運,了解了以後,要感到高興啊,不是忙得去弘啊!忙得要去認識、去做到,那個是真弘法。現在我們看,又辨!這個地方,喔,就是這個無量捨,這個還有兩樣東西:
【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說,當你緣這個有情的時候啊,那時候你可能有兩種。你看見這個有情本身,每一個有情他都是和和平平,這個是一種。因為他有情本身和和平平,既沒有貪、也沒有瞋,當然你看了以後,你的心裡面也引不起貪跟瞋來,對吧?這是一種。還有一個呢,不是的,他這個有情本身是有貪、瞋相,或者說你對這個有情是可愛的,你對這個有情是並不可愛的,但是儘管這個人,對你一個是怨、一個親,可是你對這個怨跟親的人的心裡的反應,卻是在無量捨當中。這個人跟你很要好,要好也沒關係,我心裡不為要好所動;這個是你的怨家,你的怨家也不動我的心,我的心始終在那個捨相應當中。現在這個是真正重要的就在這裡。
他為什麼這樣?這很明白,你要有情離開這個貪、瞋,這是不可能的,對不對?在我們張開眼睛來,這個是跟你好朋友,這個跟你不好;有情的人,這個人他要發脾氣,這個人很快樂。如果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這個修什麼?這個修不起來。就是你自己要修,不管外面任何境界,他在轉,你不動;他跟你的關係有親疏,你不動。那個時候你不為外面一切所動,站在這個上頭,你才能夠修啊!這個地方就辨是辨這一點。所以我們正式下腳的第一步,要這一個。有了這一個,那麼令我們的心立於平等,這個是指這點。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
我們正修的時候,他又說了:欸,你要想修的話,必須要這樣的一種心理的狀態。而要修的這個心理的狀態,這個心本身是什麼?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心識的識,心識的心─那麼這個心識本身,一定「三事和合觸」,你的根對了境,然後生起了這個心理來。既然是因為對著境的話,由借重這個外境的這一個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裡頭,所以他一定借重哪一種外境啊?中庸境。因為這個中庸境界,就是既沒有利、又沒有害,你看見他自然而然那個心平等。先把那個平等的心生起來,堅固了以後,然後再進一步看別的時候,不為它所動。不為它動了,然後呢在他身上面,把它的原來動的都拿掉,於是你心裡面一步比一步穩固。你看,它那個次第這麼個完整法!
所以平常我們修行,我們往往說:「哎呀,看見這個好,我馬上就去修。」就像我們現在懺悔,啊,說一百零八拜,好,我也跑得去上面去。聽得很好,結果跑上去,拜了第一次沒拜完,拜的半當中就腰痠背痛,第二次就想一個辦法,哎喲……。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這麼小地方是如此,大地方也是如此啊!所以你們千萬注意呀!我們真正的毛病始終在這個上,一聽見這個好─要!是,你要把這個好的要,但是呢,你必定要曉得,它這個好的是怎麼樣的次第上去。你要曉得,這個好的果一定要好的因,這個因是一點都不能錯!你從這個上面了解了,然後你必然推到什麼?啊!最第一步─親近善知識,然後呢如理聽聞。看起來好像慢一點,實際上呢,是最快速的路子,而且也是唯一的路子!
後面這一句話,在剛開始的我們不懂得,現在我們學了十二因緣以後,就懂得了。大家記得不記得十二因緣當中說,這個從因感果最快的兩世,最慢的三世,大家還記得嗎?為什麼最慢的三世啊?它有一句話,說中間經過的無量世感果啊,這個無量世是其他因果在那兒在轉,不是這個因感果的。這句話容或有的人還不了解,如果不了解,你們好好地看一下。換句話說,這個因下去了以後,感果的話,最快的是兩世,最慢的三世。中間雖然經過無量世不感果的因,因為這個因它沒有遇到緣啊,沒有結果。所以如果這個因要結果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必定還要跟那個因緣相順的,它才能感果。壞的是如此,好的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要求好的果,要想得到這樣的圓滿的果的話,你必定要有圓滿的因。
所以不是說,哎呀,現在你害怕覺得不行啊,你停在那裡。停在那裡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引發你要求這個善果的,這個因不下去的話,請問這個善果會不會自己掉下來?不會。到什麼時候會呢?一直等到有個其他的因緣,你到那個時候又想:「哎呀,我要去做!」然後你還得照著它如理如量地去做。那個時候,當初你一念想求圓滿這個果的這個心啊,不斷地以善法欲,然後努力勤精進去策發,然後再感果,對不對?
中間可能隔無量世,是的,但是在其他的無量世,都是你在惡法當中。既然是惡法當中,也說明了什麼?你要嘛不讓它感果,要感果唯一的方法,你一定要拿正確的善法欲,把這個因做對了,去做到。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這也是唯一的一條路。假定你了解了以後,現在這樣做的話,欸,不會中間隔無量世。所以結果是什麼呢?也是最快速的一條路,現在懂了嗎?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你如果弄清楚了話,我們才不會偷懶,說:「哎呀,馬馬虎虎、不行啊!」因為你現在怕苦,馬虎的結果是什麼啊?墮地獄。現在這麼一點點小苦啊,你還有機會啊!稍微撐起來就行的,克服了!到了墮了地獄的話,不但沒有機會,而且大苦是無量無邊,就行了嗎?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啊!
所以我在處處地方聽見這種,我的師長常常告訴我:「你平常的時候儘管做不到,可是你一直發那個願,說我決心一定要克服這個。」克服的什麼呢?不但現行一定要破,然後這個種子習氣一定要徹底拔除,絕不遺剩!不要單單地發那個心喔!發了這個心,然後你找種種的方法,怎麼樣在行持上面去做到它,千萬不要一點寬恕,不要一點藉口。因為這樣的原因,我所以才了解到,是,平常的時候,有很多人跑得來:「哎呀,法師啊,你現在不舒服啊,休息、休息啊!你也該休息、休息啊!」我一聽了就覺得這個毒藥,儘管他是好心,儘管他是好心。那我真是憐憫他,我現在沒有能力救他,我只有唯一的辦法把他趕出去。如果說他是我尊長的話,我恭敬,下次不敢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怎麼辦呢?這個反過來,這個人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哪,生病啦,你趕快努力啊!再不努力的話,那個兩腳一伸就完啦!」啊,我感謝他!這個心情我們要千萬要了解的。
前天我在這兒跟老和尚講,哎呀,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地方有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他就告訴我這麼一個公案。昨天不是老和尚坐在那個我門口,在這個地方啊,我每次一看見他,我就歡喜,一方面就是景仰、讚歎。所以我有機會總是,只要有空,平常我自己忙,也沒辦法了,我一定跑過去跟他隨便也可以說談談,也可以說請安。但是你只要跟他隨便聊的話,你一定哪,你得到好處。他就跟我講講,這我就請示他一點小事情,他就告訴我一個公案。啊,我聽了我真感動。
他說那時候這裡,不曉得是大概聖印法師,不曉得哪一個地方,請他到他佛學院當教務主任,他一定不答應,哎呀,鬧了很久!那有一次,終於鬧了很久,他就答應了。答應了一去了以後,可是那個地方是個女眾佛學院,那麼他所以不答應,那個他痔瘡非常厲害。那個痔核你們不曉得那個痔核之嚴重呀,經常流了很多血。那麼那一次開學典禮,那開學典禮是很慎重、莊重的,還請了什麼市長啊,什麼一大堆的長啦!結果他那坐也不能坐,仰得那這樣,側著個身子坐在那裡。那麼完了以後,就休息的時候啊,他休息完了以後,覺得那下面溼溼的,站起來一看,啊,下面一大堆都是血,他心裡就覺得不得了─唉!雖然這個是痔瘡,但是這個女眾地方,人家不了解的。
尤其是你曉得他老人家的持戒,萬一起一念的這個誤解,不可以,佛本來很多戒是譏嫌戒。唉,一定要想辦法治,拿掉它!但是那個醫生是沒有辦法可想的,那信佛的人曉得,我只有求佛菩薩。怎麼辦呢?求佛菩薩,說:「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幫忙我,我一定要下那個決心,要把它拿掉它!」那天晚上回來做了晚課,他就跟同學說:「你們先休息,不要管我,不要管,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管我!即便我死掉了,今天晚上不要動,明天再把它抬出去。」就這樣,喔,大家同學很尊敬他,不管他。
所以我在這地方也跟你們說啊,你們不要說:「哎呀,老法師,你好啊……。」這種話,你自己害自己可以,在這個地方來我絕不願意,我不能幫你忙,我已經很慚愧。那個老和尚就是這樣,所以他說完了,固然那些同學大家……然後他就去拜。下了晚殿,一心求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幫我忙啊!一定要求啊!」然後拜,拜呀拜。拜到後來,拜得筋疲力盡,實在是拜不動,頭昏得一塌糊塗。「我現在站不起來,但是呢?站是站不起來了,我這個還可以動。」然後那個地啊,那個頭就在那個地上磕響頭,「更蹬、更蹬、更蹬……」撞,這樣。磕到後來,那個頭也實在動不了了,趴在那個地方,一點動不來了。「但是我身體上動不來了,可是我嘴巴可以。」那就嘴巴裡念:「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念到後來,這個舌頭也乾掉了,念也念不動了。「念不動了,我心還在呀!」他心裡邊就念,一直在那兒求,一直在那兒求,這樣,這種心情喔!
現在我們稍微一點點就覺得:「哎呀,不行啊!等一下要是這個地方不對呀,早一點去休息啊!」拜了兩拜啊,叫你早兩分鐘起來,又覺得:「哎呀,明天還要這樣,後天還要這樣……。」啊,那是一無是處啊!結果他就這樣拜,欸,你真正地捨命而來的話,他就肯。可是這個地方,我不鼓勵大家這樣去做喔!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你記住!大師告訴我們,你們不要硬來,硬來不可以的。老和尚有老和尚的意志,這個次第很清楚,始終記著大師告訴我們的次第。我這個地方,只是特別讓我們的心裡邊建設那個心理。
我再說下去,然後呢,欸,他那天馬上就有感應。這個人就簡直進入昏迷狀態─欸!看見了,看見觀世音菩薩,結果。然後呢觀世音菩薩,他就發現觀世音菩薩膝蓋上的,左右膝蓋上面,有兩個人跪在那裡。他看見了覺得很歡喜,一歡喜,那兩個沒有了。這一歡喜他就想:「對呀,這兩個是記善惡的嗎?」他想:「我這一生哪,雖然是啊壞事啊,是的的確確做了,但是我畢竟還是做了好事多呀!看見這種東西呀,一定是菩薩加持!」他說:「菩薩我告一個假,讓我看看。」欸?覺得那個滿好了吧!「我在佛堂裡邊不行啊,菩薩,我告一個假,檢查一下。」然後呢,那時候精神一來,他不知不覺耶,本來已經是這樣了。他不知不覺是告了一個假,跑到房裡一摸,整個的幾十年沒有好的,沒有了,完全沒有了,到現在沒有了。嗯,看看喔!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大家學佛法,精進是資糧善當中精進是第一。現在大家不要去學那個啊,你不要說:「欸,我今天也來一下!」不要,不要。這個地方的本論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你這個次第沒有弄清楚之前,你摸進去,前面老記著這個話喔,你一摸一定錯!所以現在我只是鼓勵大家,千萬不要說還沒有做又先畏縮,現在覺得:我有這個機會學這個圓滿次第……。而目前我們排這個課本身還是非常好的,你只要照著這個來,建設起這個心力,然後照著這個建設去做的話,沒有一樣得不到。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說,「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它有它的漸次,現在知道它那個漸次是告訴我們,啊!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來。就是我這個地方現在談那個漸次的話,每一個地方分析啊,萬一你們心裡面覺得:「哎呀,怎麼這樣來!」的話,這就是你們的障礙,這是我告訴你們的。所以我剛才講老和尚那個故事,策勵我們哪!現在我們這種,住在這個地方樣樣現成,樣樣現成。怕你記不住還要有錄音帶,怕你聽不清楚還要有擴音機。你怎麼可以跟他相比呢?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在這一點上面一定要注意!繼續下去,說「修此漸次為易生故」,
【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
那麼,先看這個、這個對象,這個對象本身跟你沒有怨親的,沒有怨親的人。然後呢,在這個上頭除掉這個貪瞋之心,這樣。因為這個怨親的人本身並沒有貪瞋,然後要在這個身上本身的現象就是捨。然後在這個時候,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他不是對方使你親愛或者怨家,而是說緣對方的時候,你拿你的內心哪,這個貪瞋之心拿掉。所以對方第一個是引發你的心是平等,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從這個身上面,你回過頭來檢查你自己的內心,這個在這個上頭,使得不被這個怨親的心而動它。在這個上頭,你得到了這個捨平等了,然後呢,緣親友的心。因為親友這個心,雖然有這個耽著,但是這個耽著本身力量比較弱,所以在這個上頭,你再進一步推展。
【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
這些都不可以。假定說看見了親友心以後的話呢,那個時候你會發覺到:欸,看見這個歡喜的人,那麼自然而然哪……。雖然你看見中庸的人,你心裡面不動,看見歡喜的人,你心裡面跟著歡喜而去了。那時候把它拿掉,把它拿掉,就是這樣。然後再進一步,對有怨的人再把它拿掉。假定說有親的人,有親愛的人你不能拿掉的話,看見親愛的人你就耽著,跟著這個而去。如果看,對這個怨的人,你沒有拿掉的話,由於怨的人你就跟著怨而去,這個捨心就生不起來。如果這個捨心生不起來,然後在這個心理不平等的情況之下,你修的慈悲的話,那個慈悲始終是像爬山一樣,一腳高低,那個慈悲根本大不起來。所以,當這些都平了,
【若此亦平,次當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那個時候,你的質完全對了,然後呢,把它量擴大,擴大到在任何人身上面。到那時候,你看見任何人,不管這個人是親、怨、平等,跟你再好,你看見了,心裡面了不動心;跟你再怨,你心裡面了不動心。這是第一步。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動,你不為外面所動,然後你就運用你的心,你要它什麼樣,你就成什麼樣。否則你這個心一直跟著外境轉,你雖然覺得:「欸,要怎麼樣……。」可是境風一動,你也跟著它,被它動掉了,那是不行,那個不行。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寫字來說,你寫字那個筆啊,那個筆寫在那個紙上面。是,現在滿好,但是萬一那個紙碰見那個水的話,那個筆就化掉了,那個字也就沒有了,對吧?現在呢,我現在用的紙質不怕水,現在那個筆是油質的也不怕水。你本身不怕水,然後你寫了字擺在上面,那個水儘管來的話,對不起,動不了它,是不是這樣?那個字還在上面一動不動。這是為什麼你事先必定要先準備好了,了解、清楚不清楚這一點?
所以我們事先那個心裡邊哪,先要不為它所動。就像剛才說,那個紙不是說擺在這個地方,擺在這個地方可以,但是你現在要緣的是一切有情;所以換句話說,這張紙不但要擺在房間裡,還要擺出去喔,還要風吹雨打喔!所以你在室內雖然是滿好,被水一泡,完了!那個不行。所以這張紙本身禁得起風吹雨打,然後你在上面寫字。寫字的時候,你現在寫得乾乾的滿好,水一來的話,那個墨水又沖掉,這個不行,這個墨水也要禁得過風吹雨打。
現在我們這個心理也是這樣,所以你不要去忙著去寫字,換句話說,你不要忙著在心理上面先把那個慈悲放下來修成功,不要!因為你那個慈悲啊,在這個不平等的心,心沒有擺平之前,擺在這裡溫室當中,就好像擺在這裡,那可以;萬一碰到境風上面一動的話,好,碰見水被水溶掉,碰見風又吹掉,那沒有用!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地方所以給我們說這個,就是這樣。「若爾」,我們翻過來。
【◎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那麼進一步,我們說:對呀,這明明是他是親愛的人,親愛的人嘛難免喜好囉、貪著囉!明明是你的怨家,怨家嘛當然我們發瞋恚囉!你怎麼辦能夠對它捨掉呢?欸,他告訴我們哪,這裡進一步,前面先說道理,道理告訴我們了,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修法─修兩件事情: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說第一個,拿對方來說─有情,對方來說。就他來說,你不是要利益他嗎?那麼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都希望快樂,大家就厭惡痛苦。就他來說,沒有一點差別,人是這樣,畜生是這樣,不管是哪一個。現在你對他,說有一類要給他好處,有一類要疏遠哪;給他好處,或者疏遠,這個不合理、不合理。這個是就他那一方面,這個很明白啊!那麼另外就我自己方面,就我自己方面那怎麼辦呢?我自己說:明明是這個有情的人,我歡喜啊;這個瞋恚的人,我討厭哪!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辦呢?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
嗯,你如果能夠這樣地觀察,我們眼前所以是凡夫,陷在眼前境界無明當中。實際上,我們無始生死當中,就在凡夫當中已經轉了不曉得多少趟了。轉了多少趟當中,大家沒有一種關係沒有發生過,各式各樣的關係都有過。所以你隨便要想找一個人,說這個人跟你沒有任何關係的,找不出來。任何一個人,都跟你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是你的最親愛的人,也你的大對頭,也你的毫不相干的人。既然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話,你然後分他、這樣分,這有什麼好分的呢?就像我們平常相處的,今天好得要命,明天吵得要命,到後天又是如此,後天又是……。你天天這樣,你還何必再忙這些事情?這不是毫無意思嗎?就是這樣。所以啊,如果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放遠了眼光去看的話,那問題都沒有了。
【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這個是性宗的修行的方法,特別地告訴我們有次第,這個初、中、後三篇。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
其次「起貪愛時」,再引經上面,這個經上面:
【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
如果說你起貪心了,起貪心的最好的對治,就想:「唉!以前啊,我也殺過你,你也殺過我,這樣地大家互相殺,有什麼好貪著的?」
【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
在前面我們講六苦當中說過了,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定的,一下親得要命,一下怨得要命。所以當你想到親的時候,你想一想怨,想到怨的時候,想到親。你這樣一想的話,就是正好把它扳平:好囉,好囉,沒有什麼好想的。心裡面就行了嘛!這樣,很快地就把那心弄平了。
【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你只要善巧地思惟這個的話,這兩樣心裡面哪,就把它淨除掉了。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他每一個地方,他又來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是什麼?取怨、親的差別。就是說,你在這個……是,這個人本身,一定的,我們人在世間當中,自然這個人比你親近一點,這個人比你疏遠一點,乃至於這個人怨家,這個是事實擺在這裡,這個也你不去管它。而真正重要的就是說,當這種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內心當中親的人哪,你對他,哎呀,貪著之心,要遣除掉這一個;怨的人,你排斥之心,要拿掉這一個。剛才說過了,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能夠做好了,一切任何的境風,你的心裡邊就在捨當中,不為它所動。我們不要以為如如不動哦!離開如如不動,還天差地遠哦!現在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跟境風所轉,我們說:「不分別,如如不動。」那真是顛倒不異!所以這個次第我們,我所以這樣提的話,千萬要注意每一個地方的行相,你必定弄得清清楚楚。要不然的話呢,你隨便一開口也錯,一聽哪,也弄到不曉得哪裡去啦!嗯,下面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