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戊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戊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己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

         己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庚一、正明因相

           庚二、所為義

 

【廣論內容】

  • 三士道引導是由共下、共中士當前行引導到上士(目標)的原因分二:

因為進入目標–上士的大門為發菩提心,而:

1.發菩提心前,須先修發心勝利

2.正修菩提心時,須先發大慈大悲

以上兩點都需要有共下.共中士的前行基礎。

  • 一切道全數統攝在三學:

三士道中具備三學=>(戒、定、慧)  

二資糧=>(福德資糧、 智慧資糧)

奢摩他以下是方便分=> 福智資糧 =>依循世俗諦之道=> 廣大道次第

毗婆舍那是智慧分=>智慧資糧(世俗、 勝義、 饒益有情三種殊勝智慧)=>

依循勝義諦=> 甚深道次第

成佛..需廣大方便分圓滿無缺的世俗諦翅 及 善巧通達二種無法真實性的勝義諦翅…才能飛越越生死輪迴苦海..飛渡諸佛功德大海成就無上菩提 .

  • 具足智慧不退轉信心等條件可進入密乘(能迅速圓滿兩種資糧)

【聽帶與討論】  

師父: 我們現在總覺得善知識難找,真正的不是善知識難找,具相弟子難找!你只要具相,我們要自己具相的話,用不著去找,文殊師利菩薩會跑來找我們的。等到你做到善財童子那樣的話,那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也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要怎麼做了。」喏,《華嚴經》說得清清楚楚,你還嫌不相信嗎?所以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鼓勵大家,一開始不要、千萬不要責備別人。你這個業障不淨除的話,根本談不到,你能夠把這個業障淨除掉了,資糧集聚夠了的話,善知識到那個地方找你的,對不對?在經論上說 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樣。

而眼前,我們那些眼前的人哪,他是個凡夫,卻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就在這個凡夫跟前你練習啊,經過你練習,把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統統做好了,恭敬心也提起來了。欸,那些人幫助你提起這個來,幫助你成佛,不是善知識嗎這很清楚啊!現在像我們做生意人一樣,你嫌他們窮;沒有這些窮人,你生意還做不成呢!你開了個店,他不買你東西,你生意就做不成欸!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都對這種概念都顛倒,實在是可惜啊,實在是可惜啊!所以真正重要的,你有了正知見,自然很容易辦到所以平常我們說誦菩薩戒,哎呀,說這個,說人家的過失,很難哪……謗四眾,好像很容易犯。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持這個戒實在很容易,不要說四眾的過你不會,就是一個普通的、四不像的人,你看見了也憐憫他,也同情他,你要恭敬他—一個菩薩你當然要恭敬他,這個很清楚。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你恭敬他,這結果是使你好處欸!他這麼苦難讓你成佛,你還不感激他嗎?

 

Q:請問是沒有善知識? 還是沒有具弟子相的學生?我們具相嗎?

A:

是沒有具相的弟子而不是沒有善知識,因為我們有很強觀過的習氣尚未淨除,善知識不敢來..怕我們因觀過造惡業墮落.

 

Q.師父不觀過的理路很多,這些理路為什麼不容易相應?

A:

  1. 因為自己錯誤的邪見根深蒂固他錯,我就該生氣!
  2. 應建立正確知見他犯錯受苦,幫我修忍辱練習成佛。感激!
  3. 當自己不相應這個理路時,代表自己對這個成佛的好處不相應。

 討論題綱

1.發菩提心前的修行次第是哪些

先修共下共中士道=>修習發心勝利=> 發欲得心                           =>修大慈大悲  =>生菩提心

  1. 發菩提心後的修行次第是哪些?

已生菩提心 => 受願心儀軌(皈依.受戒) =>修欲學六度之心 =>受行心儀軌  ==> 捨命珍護律儀 ==>修六度(應善修止.然後見無我空義.修觀)  ==>視個人條件選修密

3..整個道次第包括在三學或.福智兩種資糧,如何劃分?

有道次第 三學   二資糧 二諦
律儀學處 戒學   方便分 (福德資糧)   世俗諦
奢摩他 定學 (廣行法類)  
毗缽舍那 慧學 般若分(智慧資糧) 勝義諦
        (深見法類)